王国增王会芳谢飞
(河北涿州市医院检验科072750)
【中图分类号】R44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4)23-0258-01
ABX-80血液分析仪投放我科近三年,由于其能自动混匀密闭测定,工作速度快,非常适合大量患者和大批体检者检测,为检验工作者提供便利和增加效率的同时,也减少了污染,保证实验室安全,使结果数据更及时更可靠。现将3年来的使用情况及发现的一些问题向大家下介绍。
一工作环境的要求
a实验室空气洁净,工作台平稳,避免阳光直射。
b工作温度为16-34摄氏度,达到31摄氏度允许最大相对湿度为80%。
c所有试剂应与仪器相配套。
d接地线良好,配有稳压装置,因血小板计数通过高频扫描完成,其对干扰信号非常敏感,使数值偏高。
e电磁环境检查远离电磁场或短波发生装置如X线扫描设备,无线电话等。
f没有震动或冲击或噪音的地方,如离心机。独立电源插座。
二检查与保养
a开机空白循环清洗时,WBC必须≦0.3,RBC≦0.03,血小板≦7为空白通过。
b观察试剂是否充足,并及时补足。经常打开右侧机盖查看5个计数池是否有结晶,血块。并及时清除。
三质量控制工作
由ABX公司提供专用血球仪质控物,每日进行。存入lis系统中.
四遇到的问题及处理
a试剂架被卡输送马达接线头脱落或马达毁坏,拆下机箱前盖重接线头或点“超级用户”—“机械菜单”—“检查马达”评估马达运行情况。
b右侧机箱内的5个计数池经常溢液,结晶,有腐蚀内部金属部件的现象原因:穿刺针日久磨损,滴漏试剂造成,需更换新针。
c血红蛋白结果报“0”或“--”或“!”原因在于㈠右侧机箱盖未盖,及时盖住㈡血红蛋白空白电压不在正常范围,需在运行菜单中调整R248电位器使血红蛋白空白电压为4.7V为宜。
dWBC,RBC,嗜酸性细胞,嗜碱性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计数及分类异常,原因:
㈠左侧机体计数池的宝石孔脏,需拆下清洗。
㈡计数池0型圈磨损,需更换。
㈢试剂注射器内的0型圈磨损,试剂吸液量不足,外观上可看到上端有气泡,需更换。
㈣鞘流池受到污染。可用注射器吸5毫升清洗液从鞘流池上端的胶管中缓缓注入,注意同时将其下端的胶管拔下,接入一废液瓶中。
㈤稀释液未与机器置于同一水平桌面,与废液桶同时置于脚下的做法不可取,可能是液体重力作用导致吸入试剂量不足而影响细胞计数。另也容易造成废液桶与稀释液桶混淆。
㈥电磁阀故障打开左侧机箱盖,点“超级用户”—“液路菜单”—“电磁阀”运行1-35电磁阀,观察运行情况,无动作的电磁阀需清洗,无效的话需更换电磁阀线圈。电磁阀污染致右侧储液罐储液不足,清洗左侧4、5、19号和右侧29号电磁阀。
㈦试剂新旧混合为了节约成本,剩余试剂倒入相应的新试剂瓶中,此举不可行。特别是清洗液极易产生肉眼可见的絮状物而影响计数。强烈建议剩余试剂要废弃。
ePLT异常
假性偏高:标本污染,问题试剂,某些疾病如糖尿病、血栓性疾病、多发性骨髓瘤等
假性偏低:㈠检查地线与稳压设备㈡EDTA-K2抗凝剂有促使或诱导血小板发生凝集现象并屡见报道,我科每年发生近十起。每每遇到血小板小于80×109/L时,需先行推血涂片镜检,若有凝集现象,再取血样置于枸橼酸钠〔1:4〕管中重测再报临床。
五结论
血液分析仪的普遍使用,大大提高了临床血液学的质量和效率,然而这些仪器在鉴别血细胞的形态和结构方面还不够完善,仅作为细胞分析的一种过筛手段,在遇到疑问时必须先在显微镜下复查血片,经过确认、补充后才能发出报告。①这种仪器为主,必要时镜下手工复查,已成为国内外血细胞分析普遍采用的模式。②ABX-80血液五分类分析仪为临床提供了22项测量指标,包括白细胞,红细胞,嗜酸性细胞,嗜碱性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血小板的绝对值和百分比,提高了检验的准确性,同时也方便了临床诊治,是临床检验工作的进步,但我们也应看到这类设备还有不足,当遇到幼稚细胞、异型淋巴细胞和白细胞数大于20×109/L或小于2×109时,我们还需手工推涂片肉眼镜检。特别是血小板假性偏低的病例越来越多,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肝脏疾病和一些药物可诱导血小板减少,血涂片计数血小板有效发现血小板假性减少及其原因。③准确判断结果对我们来说是个挑战,这就需要有统一的复查标准,同时加强检验工作者的镜下训练及加强与临床的沟通。④此外更需我们检验工作者时刻注意设备的使用保养与维护和常见故障的处理,审核每一项数值。避免造成误诊或不合理的治疗。
参考文献
[1]朱晓辉l应用血液分析仪后复查血片的内容和方法及程序[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3,12[26]:785-787
[2]朱忠勇.怎样看待血液及尿分析仪的过筛作用[J].临床检验杂志2003,21[6]:321-323
[3]戴宏斌.血涂片法对血球仪计数血小板复核探讨[J].临床输血与检验2012,1[14]:979-980
[4]罗春丽.血液分析仪使用中值得思考的几个问题[J].临床检验杂志2008,26[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