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知觉编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额叶,语义,光谱,知觉。
知觉编码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王磊[1](2011)在《记忆复述还是知觉编码:中断延迟的心理作用机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断是指外部引发的、随机发生的离散事件,它会破坏集中于主任务上的认知连续性。一个任务中断单元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主任务、中断延迟、次要任务、恢复延迟。目前已有的任务中断的研究主要关注于任务中断是否会干扰主任务的恢复,中断如何作用于不同性质的中断任务、主任务从而对主任务的恢复产生影响、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等等。前人的研究得出,中断对主任务恢复的影响主要有叁种情况:消极的、积极的和因情况而异的。这些研究大都通过变化主、次任务的相似性、复杂程度,中断任务的插入时机和频率等来研究中断的影响,忽视了中断的插入方式对主任务恢复的影响。据此,本研究设计了实验一,将中断延迟期间环境线索的作用作为一个考察因素融入实验设计中,与主任务类型结合起来,考察中断是否会对主任务的恢复造成破坏性影响以及如何引入中断比较有助于主任务的恢复。结果得出:⑴无论是简单任务还是复杂任务,有中断的主任务的平均反应时均显着长于无中断的主任务的平均反应时。⑵警报信号条件下的破坏分数大于警报信号加线索条件下的破坏分数。⑶不同的环境线索类型对主任务的恢复延迟的影响有显着差异;不同的主任务类型的恢复延迟存在显着差异;环境线索类型与主任务类型的交互作用不显着。⑷不同的环境线索类型对主任务恢复的正确率的影响有显着差异;中断任务后,简单任务和复杂任务的正确率差异不显着;环境线索类型与主任务类型的交互作用不显着。实验一的研究结果表明,⑴中断会对主任务的恢复造成破坏性影响;⑵这种破坏性影响主要体现在反应时上,正确率对这种破坏性的反应不明显;⑶任务中断前,警报信号和线索同时呈现的条件下,主任务的恢复延迟较短。根据已有材料的总结,关于中断延迟期间准备的心理作用机制的研究还不是很多,且往往被作为一种研究的副产品被提出来。对于中断延迟期间准备的心理作用机制的解释的主要依据是目标记忆理论和长时工作记忆理论。虽然这两种观点对中断延迟期间的心理作用机制的解释不同,但是他们都承认中断延迟对主任务恢复的重要作用,这就为实验二对中断延迟的心理机制的探索提供了一个理论前提。实验二是在实验一的基础上,通过变化中断延迟的时长和环境线索的类型来探索中断延迟对恢复延迟产生影响的心理作用机制(记忆复述还是知觉编码),进而揭示中断延迟期间的准备是如何促进主任务的恢复的。结果得出:主任务的恢复延迟在有、无线索呈现的条件下差异不显着,在2000ms和8000ms的中断延迟的条件下差异显着,且8000ms中断延迟条件下的恢复延迟显着短于2000ms中断延迟条件下的恢复延迟。这符合知觉编码的假设,因此我们可以认为,中断延迟通过知觉编码这一心理机制对主任务的恢复产生影响。本研究以相关的实验设计对中断延迟对主任务恢复的心理作用机制进行尝试性的探索,但是由于实验设计及材料等因素的限制,外部效度较低。未来的研究需要在理论上深化研究任务中断的影响及其发生机制,在应用上实现与计算机学科的跨领域合作,共同促进任务中断的研究发展。(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1-04-01)
李鹏程,龚辉,杨炯炯,曾绍群,骆清铭[2](2000)在《用近红外功能成像技术研究语义和知觉编码过程中左前额叶的活动(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用近红外光学功能成像技术研究语义与知觉编码过程中的左前额叶活动。方法实时记录2 2名青年被试者 (男女各半 )在语义和知觉加工过程中 760nm和 850nm两个波长近红外连续光透过额骨和左前额皮层后的漫射光强变化 ,并以此表征该皮层区血容 (CBV)和血氧的变化。语义加工要求被试者用两个非相关的汉字词对组成一个有意义的句子 ;知觉加工则要求被试者判断两个词是否具有相同的结构组合以及两个词对中左右结构的差别。结果结果显示 ,与知觉加工相比 ,语义加工时左下前额叶活动增多。该区域大致对应布德曼 45、47区的一部分。结论成功地利用近红外功能成像技术观测了语义与知觉编码过程中的左前额叶活动 ,获得了与fMRI和断层成象技术 (PET)研究相近的结果 ,进一步证实了左前额叶在语义加工中的作用。(本文来源于《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期刊2000年02期)
知觉编码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用近红外光学功能成像技术研究语义与知觉编码过程中的左前额叶活动。方法实时记录2 2名青年被试者 (男女各半 )在语义和知觉加工过程中 760nm和 850nm两个波长近红外连续光透过额骨和左前额皮层后的漫射光强变化 ,并以此表征该皮层区血容 (CBV)和血氧的变化。语义加工要求被试者用两个非相关的汉字词对组成一个有意义的句子 ;知觉加工则要求被试者判断两个词是否具有相同的结构组合以及两个词对中左右结构的差别。结果结果显示 ,与知觉加工相比 ,语义加工时左下前额叶活动增多。该区域大致对应布德曼 45、47区的一部分。结论成功地利用近红外功能成像技术观测了语义与知觉编码过程中的左前额叶活动 ,获得了与fMRI和断层成象技术 (PET)研究相近的结果 ,进一步证实了左前额叶在语义加工中的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知觉编码论文参考文献
[1].王磊.记忆复述还是知觉编码:中断延迟的心理作用机制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1
[2].李鹏程,龚辉,杨炯炯,曾绍群,骆清铭.用近红外功能成像技术研究语义和知觉编码过程中左前额叶的活动(英文)[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