簇生穗论文_姜玲,姜宁,曹黎明,董世青,杨金水

导读:本文包含了簇生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水稻,基因,小穗,精细,进展,论文,突变体。

簇生穗论文文献综述

姜玲,姜宁,曹黎明,董世青,杨金水[1](2018)在《水稻簇生穗基因CPB4的精细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鉴定了一个穗型突变体T637,表现为簇生穗型,穗粒数减少,结实率降低,籽粒变小,千粒重下降.遗传分析发现穗型突变由隐性单基因控制;通过基因芯片检测和SSR标记分析最终将目标基因定位在第4号染色体标记RM2439和RMZL74之间1.3 Mb范围内.随后通过全基因组重测序,发现突变体中LOC_Os04g39430基因第4外显子上有一段4 262 bp序列插入,因此确定其为候选基因,并命名为CPB4(CLUSTERED PRIMARY BRANCH 4).通过分析亚洲栽培稻特青(O.sativa L.)和T637对不同浓度24-epiBL(24-表油菜素内酯)的敏感程度,确认T637为油菜素内酯敏感型突变体.qRT-PCR分析表明,突变体T637中BR生物合成相关基因D2和BRD2以及BR信号转导相关基因BRI1,OsBAK1,OsLIC1,TUD1,BU1在幼穗中的表达量均显着降低.(本文来源于《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6期)

郑燕梅,苏德文,蒋家焕,朱永生,魏毅东[2](2018)在《水稻簇生穗基因OsCl-6的精细定位与候选基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稻(Oryza sativa)穗部性状的改良对水稻产量提高和品种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水稻簇生穗的研究有助于了解水稻的穗发育以及相应基因的调控方式。本研究通过构建籼稻(O.sativa ssp.indica)簇生穗材料内江P164和单粒稻9311的正交和反交群体,确定该性状为单基因不完全显性遗传。通过混合群体分离分析法和隐性群体分析法将该基因定位于第6染色体长臂标记ID441和ID020之间,区间内预测有23个基因。推测LOC_Os06g39650为候选基因,并对候选基因进行克隆,测序表明该基因(命名为:水稻簇生穗基因(O.sativa clustered spikelets gene-6,OsCl-6))CDS的第1 556的碱基发生了突变,由A突变为G,碱基的改变造成氨基酸序列发生突变,第519位的氨基酸由天冬酰胺(N)突变为丝氨酸(S),推测从而形成簇生穗性状,进一步对6个非簇生粳稻品种和7个非簇生籼稻品种进行测序分析,结果表明,OsCl-6基因可能是簇生穗基因短花梗(shortened pedicels)sped1-D的等位基因。本研究为阐明水稻穗簇生形成机理以及选育穗大、着粒密度高的水稻新品种提供了基因资源。(本文来源于《农业生物技术学报》期刊2018年07期)

陈光毅,张红宇,徐培洲,陈晓琼,黄芳[3](2014)在《一个水稻簇生穗突变体的遗传分析与基因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稻的花器官是籽粒形成的基础,对如何提高水稻产量的研究一直都是水稻遗传育种工作者所关注的重点。从一个经EMS诱变的高世代回交群体M2中获得一个簇生穗突变体(Cl),突变体表型特征为:主穗轴严重退化,枝梗顶端2~4粒小穗簇生在一起,簇生率高达70%。以粳稻品种日本晴和簇生穗突变体杂交,构建F2群体。遗传分析表明该性状受隐性基因控制,其F2分离比远偏离经典孟德尔遗传分离比。利用该F2群体,采用BSA法将基因定位在4号染色体的SSR标记CGY-08与CGY-02之间,两者间的物理距离为145.7 kb。对该区间内的预测基因测序发现:一个P450(CYP724B1)基因的第四外显子发生了单碱基的突变,而P450编码与BR合成相关的蛋白。因此,结合突变体表型和测序结果,推测细胞色素P450可能是控制小穗簇生的候选基因。(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4年27期)

龙小林,向珣朝,张艳丽,徐艳芳,苏文丽[4](2014)在《水稻簇生穗控制基因ts的定位及育种利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水稻(Oryza sativa L.)育种材料广恢128、粳稻Kitaake、蜀恢955和蜀恢881的复合杂交F2群体中发现了一个簇生穗突变体,该突变体命名为TS(top-spikelet-two-grain mutant)。TS最显着的变异为穗部一、二次枝梗顶端表现为2~3个小穗簇生在一起。为了明确TS中所含簇生基因ts的遗传机理及其在水稻育种中的利用价值,本研究利用TS与G2480B(indica)杂交的F1、F2群体进行簇生性状的形态观察和遗传分析;利用3个携带有ts基因的转育纯系分析ts基因的应用前景。结果表明,F1群体表现为全部显性,F2群体出现3∶1显隐性状分离,突变性状受1对隐性单基因控制,能够稳定遗传。采用简单序列重复(simple sequence repeat,SSR)标记技术,将突变基因ts定位于第6染色体上的长臂端,位于RM20323和RM6298之间,遗传距离分别为5.1和5.6 cM。3个转育纯系中,L332在保持簇生性状的同时,与亲本G2480B相比,其产量性状无显着差异,蒸煮食味品质较优。ts基因的表达与水稻的单株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和单株产量无显着相关性。以上结果为ts基因在水稻育种上的利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农业生物技术学报》期刊2014年09期)

陈光毅[5](2014)在《一个水稻簇生穗突变体的遗传分析与基因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世界上有将近一半的人口将稻米作为主食。水稻的产量构成因素由4部分组成:单位面积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与千粒重。因此,小穗的发育是影响水稻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水稻簇生穗突变体(Clustered Spikelets, Cl),即主穗轴和枝梗顶端颖花与下面的2-3朵颖花着生在一起。这类突变体最早是由美国的Jodon于1957年报道。该突变体的每穗颖花数与野生型相比大幅度增加,这对提高单穗产量具有重要意义。Nagao和Takahashi两位日本研究者发现:这种性状是由单个不完全显性基因控制,并将其定位在水稻第6号染色体上。本研究从一个经EMS诱变的高世代回交群体M2中获得一个簇生穗突变体,暂命名为EMS-Cl,其表型特征为主穗轴严重退化,只有很少的二次枝梗,枝梗顶端2-4粒小穗簇生在一起,且籽粒发育畸形。利用该突变体材料构建遗传定位群体,对突变体EMS-Cl进行了遗传分析以及基因定位,得到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突变体EMS-Cl的表型特征和主要农艺性状: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EMS-Cl穗子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主穗轴严重退化,二次枝梗数减少;枝梗顶端2-4粒小穗簇生在一起,呈“V”或“W”形状排列;突变籽粒变小,籽粒畸形,结实率也很低。分别随机选取突变体EMS-Cl、野生型和日本晴成熟穗子考查其穗部农艺性状,通过统计发现突变体EMS-Cl每穗颖花数增多(多达344粒),籽粒发生簇生的概率也很高(高达70%),但是结实率却非常低(低至35%)。2.突变体EMS-Cl的遗传分析:以突变体EMS-Cl作为亲本之一,分别与日本晴正反交,得到的F1植株的穗部均表现为正常穗型,说明该性状为隐性遗传,且不受细胞质遗传影响。用EMS-Cl作母本,日本晴做父本构建F2群体,观察群体中植株的分离表现。结果发现:在F2群体中,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的分离比约为17:1,说明该基因的遗传应该还受到不同遗传背景和籼粳交群体不育性的影响。3.突变体EMS-Cl的基因定位及基因预测:以突变体EMS-Cl和日本晴的杂交所得的F2作为定位群体。用405对平均分布于水稻12条染色体上的SSR标记进行亲本间多态性分析,采用群体分离分析法(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 BSA)对混池进行筛选,并同时重新开发了20对新的SSR标记,最后将该基因定位在Chr4长臂标记CGY-08和CGY-02之间,两者之间的物理距离为145.7kb。根据基因定位结果,利用Rice Genome Annotation Project (http://rice.plantbiology.msu.edu/)对该目标区域内的基因进行预测。结果发现,该区域内包含了20个预测基因。经分析和测序比较,突变体EMS-Cl在一个细胞色素P450 (CYP724B1)基因的第四外显子发生了单碱基的突变,C1810突变为T1810。该碱基突变导致其编码蛋白质的第292位的苏氨酸(Thr)突变为异亮氨酸(Ile)。细胞色素P450编码与油菜素内酯(BR)合成相关的蛋白,而BR对花粉粒育性和顶端分生组织的保持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推测细胞色素P450突变可能是造成籽粒簇生性状的原因。(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14-06-01)

苏德文,郑燕梅,何炜,张建福,谢华安[6](2013)在《水稻簇生穗突变体基因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单子叶植物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模式植物。稻穗(即花序)的生殖发育直接影响到稻谷的产量和稻米的品质,因此研究水稻花器官的形成无论在发育生物学还是在遗传育种上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本文介绍了当前花器官研究状况,从簇生穗的性状,形成机制及遗传学分析等方面的出发,阐述了簇生穗基因的研究进展,并展望基因在未来水稻遗传育种中的应用。(本文来源于《福建农业学报》期刊2013年09期)

孟浪[7](2011)在《水稻簇生穗突变体cll(t)的基因定位及候选基因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我们构建的籼稻(明恢86)突变体库中,发现了一个非T-DNA插入引起的穗型突变体,表型为大多数枝梗上的小穗以2个或2个以上的方式簇生在一起,因为与已报道的簇生穗突变体Cl(clustered spikelets)近似,因此将该突变体暂命名cll(t)(clustered spikelets like)。突变体cll(t)分别与明恢86、9311和02428杂交,遗传分析表明cll(t)是一个隐性单基因控制的突变体。利用图位克隆技术对突变基因进行定位,最终将基因的突变位点定位在水稻4号染色体长臂上的标记InDel0406和InDel0492之间大约174kb的区域内,且与标记InDel0448,InDel0449,InDel0427紧密连锁。突变体cll(t)与已报道的Cl定位在水稻的6号染色体上不同,表明突变体cll(t)与Cl不等位,是一个新的水稻簇生穗突变体。根据cll(t)基因定位区域的基因注释信息,结果显示该174kb区段包含23个推定基因。本研究获得的cll(t)基因共分离分子标记InDel0448,InDel0449,InDel0427位于推定细胞色素P450相关基因的附近,结合cll(t)突变体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和植物细胞色素P450广泛的生物学功能,我们预测该推定细胞色素P450相关基因为cll(t)的候选基因。对明恢86和突变体cll(t)进行目标区域测序比对,结果表明在细胞色素P450第4个外显子上发生了单碱基突变,G1443变为A1443,使Q350变为终止子,导致翻译提前终止。对籼稻明恢72、明恢75、明恢88和粳稻02428、中花15、中花16中该突变位点进行检测,结果该位点均与cll(t)野生型一致,进一步证明细胞色素P450即为突变体cll(t)的候选基因。(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期刊2011-04-01)

张艳丽,向珣朝,姚嫣萍,李丹,年翔[8](2010)在《水稻顶小穗双粒突变体TS的颖花发育和簇生穗发生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稻顶小穗双粒突变体TS是花发育研究中重要的突变类型。该突变体在枝梗分化期的苞原基分化期和第1次枝梗原基分化期,TS幼穗和野生型幼穗的分化没有差异;而从第2次枝梗原基分化期开始,两者枝梗顶端幼穗分化差异越来越明显,抽穗时可见二次枝梗顶端穗轴上着生小穗为双粒。对TS进行遗传分析,该突变体性状受一对隐性基因控制。经过簇生测定发现:TS突变体多数表现为Ⅱ级簇生,簇生穗大多集中发生在二次枝梗上。(本文来源于《中国种业》期刊2010年12期)

周鹏[9](2009)在《水稻簇生穗突变体Cl-dz的形态特征及遗传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花器官的发育结果直接影响稻谷产量和稻米品质。作为单子叶和禾本科植物的模式植物,水稻花器官发育调控的遗传和分子机制研究已成为植物发育生物学研究的热点。发育生物学的发展促进了对植物花器官形态、属性的认识,与花器官发育相关基因的研究已成为植物发育生物学研究的热点。花的发育是开花植物生殖生长期最明显的特征,花器官的形成程序则是植物的重要遗传特征之一,植物花的发育是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变的结果。这种转变导致形成一个比营养器官更为复杂的结构,即花序。因此,植物花的形态发育过程为研究基因调控的分子机理提供了一个合适的系统。水稻作为单子叶植物的模式植物,研究水稻生殖发育,特别是关于开花起始诱导和花器官发生等的分子遗传机理,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重要意义。在双子叶模式植物拟南芥和金鱼草中已发现了多个花序变异突变体,并已克隆了相关基因,如拟南芥中的LFY和TFL及金鱼草中的FLO等。在单子叶植物水稻中,也已经获得了一些花序形态结构发生变异的突变体,如穗轴卷曲突变体fzp和稀穗突变体lax。前期研究中,我们在籼稻保持系抗丰B与金谷B的杂交后代中发现了一个簇生穗突变体(Cl-dz)。本研究通过穗部解剖结构、石蜡切片、扫描电镜观察和突变性状的遗传分析等方面对该突变体进行了鉴定,并对其相关基因进行了初步的分子标记定位。主要结果如下:1 Cl-dz突变体的表型特征与野生型水稻相比,突变体的植株稍高,株型较为松散,小穗数目略有下降,谷粒稍大。在二次枝梗顶端2-3粒小穗簇生在一起,呈“W”形,育性、结实正常。解剖镜观察发现,突变体在二次枝梗顶端小穗着生部呈现不同,突变体比野生型小枝梗排列更紧凑。石蜡切片观察,在二次枝梗顶端小穗小枝梗着生部细胞没有发现异常。2扫描电镜观察突变体枝梗发育过程从苞原基至雌雄蕊原基发育,突变体与野生型没有明显差别。从雌雄蕊原基发育到小花内外稃闭合时期,突变体出现了异常。由于二次枝梗及其顶端小穗的小枝梗发育受阻,导致二次枝梗上的2-3粒小穗簇生在一起。3突变性状的遗传分析以突变体作为父本,与多个水稻材料杂交衍生F2群体,或利用杂交F1与突变体回交衍生BC_1F_1代植株,调查突变性状在各种背景下的分离。突变性状的分离分析表明,F_2分离群体正常株与突变株均符合3:1的分离比例,BC_1F_1群体符合1:1的比例,表明该突变性状受一对隐性基因控制,暂时将该基因命名为Cl-dz。4突变基因的定位以G46B与Cl-dz配制的F_2群体为定位群体,选取6号染色体上的已公布的SSR标记进行遗传连锁分析,将基因定位在SSR标记RM1340和RM6036之间,遗传距离分别为3.6CM和7.0CM。(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09-05-01)

曾秀红[10](2009)在《水稻簇生穗基因cl-4的精细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植物花发育的研究已成为植物分子遗传和发育生物学研究的一个新热点。水稻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单子叶植物发育生物学研究较理想的模式植物,水稻花器官还是粮食赖以形成的基础。因此研究水稻花的发育无论在发育生物学还是在育种上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在本研究中,利用60Co-γ射线辐射水稻品种93-11,在M2代获得了一份簇生穗突变体cl-4,穗部性状改变,无主穗轴,只有很少的二次枝梗,一次枝梗顶端籽粒2~3粒簇生,且籽粒畸形。将cl-4突变体与粳稻亲本武运粳8号杂交,F1植株表型正常,在F2群体中,正常植株与簇生植株出现了明显的分离,其分离比例偏离了孟德尔的理论分离比例(3:1),簇生植株的数目明显偏少,推测可能与籼粳交群体本身的性质有关,初步说明该突变性状受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特性。用图位克隆的方法,将cl-4基因定位在第4染色体长臂上131kb的区域内,通过基因预测发现,在131kb区域内存在19个候选基因,对其中8个可能的候选基因进行测序,结果表明:在P450 90B1基因的第一个外显子中存在一个碱基(T)的缺失,导致提前出现终止密码子;其它7个基因在野生型93-11和cl-4之间无序列差异。初步证明P450 90B1基因与小穗发育和枝梗的延伸有关。通过比对分析,cl-4与已知克隆的Dwarf11等位,该基因参与了水稻油菜素类酯的代谢,命名为CYP724B1,控制株高和籽粒长度。根据cl-4突变体无主穗轴(或主穗轴过早退化)的特征,推测油菜素类酯(BR)在顶端分生组织(SAM)的保持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09-05-01)

簇生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水稻(Oryza sativa)穗部性状的改良对水稻产量提高和品种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水稻簇生穗的研究有助于了解水稻的穗发育以及相应基因的调控方式。本研究通过构建籼稻(O.sativa ssp.indica)簇生穗材料内江P164和单粒稻9311的正交和反交群体,确定该性状为单基因不完全显性遗传。通过混合群体分离分析法和隐性群体分析法将该基因定位于第6染色体长臂标记ID441和ID020之间,区间内预测有23个基因。推测LOC_Os06g39650为候选基因,并对候选基因进行克隆,测序表明该基因(命名为:水稻簇生穗基因(O.sativa clustered spikelets gene-6,OsCl-6))CDS的第1 556的碱基发生了突变,由A突变为G,碱基的改变造成氨基酸序列发生突变,第519位的氨基酸由天冬酰胺(N)突变为丝氨酸(S),推测从而形成簇生穗性状,进一步对6个非簇生粳稻品种和7个非簇生籼稻品种进行测序分析,结果表明,OsCl-6基因可能是簇生穗基因短花梗(shortened pedicels)sped1-D的等位基因。本研究为阐明水稻穗簇生形成机理以及选育穗大、着粒密度高的水稻新品种提供了基因资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簇生穗论文参考文献

[1].姜玲,姜宁,曹黎明,董世青,杨金水.水稻簇生穗基因CPB4的精细定位[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2].郑燕梅,苏德文,蒋家焕,朱永生,魏毅东.水稻簇生穗基因OsCl-6的精细定位与候选基因分析[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18

[3].陈光毅,张红宇,徐培洲,陈晓琼,黄芳.一个水稻簇生穗突变体的遗传分析与基因定位[J].中国农学通报.2014

[4].龙小林,向珣朝,张艳丽,徐艳芳,苏文丽.水稻簇生穗控制基因ts的定位及育种利用研究[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14

[5].陈光毅.一个水稻簇生穗突变体的遗传分析与基因定位[D].四川农业大学.2014

[6].苏德文,郑燕梅,何炜,张建福,谢华安.水稻簇生穗突变体基因研究进展[J].福建农业学报.2013

[7].孟浪.水稻簇生穗突变体cll(t)的基因定位及候选基因筛选[D].福建农林大学.2011

[8].张艳丽,向珣朝,姚嫣萍,李丹,年翔.水稻顶小穗双粒突变体TS的颖花发育和簇生穗发生特征[J].中国种业.2010

[9].周鹏.水稻簇生穗突变体Cl-dz的形态特征及遗传定位[D].四川农业大学.2009

[10].曾秀红.水稻簇生穗基因cl-4的精细定位[D].扬州大学.2009

论文知识图

穗部突变性状——簇生穗:穗部性状突变体的部分类型图A:颖壳退...小穗簇生型复粒稻的穗粒形野生型和突变体形态和籽粒大小Fig.3.th...颖壳多雌型复粒稻的花期形态(周明镜等,...与野生型浙辐802的表型

标签:;  ;  ;  ;  ;  ;  ;  

簇生穗论文_姜玲,姜宁,曹黎明,董世青,杨金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