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广华1郝云良2杨水个2
(1济宁市社会福利中心272100;2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血液科272100)
【摘要】目的观察血浆置换(PE)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的疗效。方法对我院2006年1~2011年1月期间收治的16例TTP患者进行血浆置换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对疗效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6例患者中治愈10例,复发2例,无效4例,血浆置换3~72h后患者意识清醒,随后血小板回升,乳酸脱氢酶下降,贫血纠正。结论血浆置换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TTP,能够降低患者病死率,疗效肯定。
【关键词】血浆置换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引言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是一种较少见的弥散性微血管血栓-出血综合症。该病起病急骤,病情凶险,如不及时诊治,病死率极高。我院于2006年10月~2011年10月共收治16例TTP患者,进行血浆置换及免疫抑制剂等治疗,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男7例,女11例;年龄21~74岁。均符合国内关于TTP的诊断标准[1]。其中继发于感染者9例,系统性红斑狼疮1例,胃癌1例,活动性肺结核1例,特发性4例。就诊原因:发热4例,出血6例(4例皮肤黏膜瘀点、瘀斑,1例月经多,1例血尿),头痛2例,意识障碍4例(神志不清2例,言语不清2例)。诊治过程中出现以血小板减少性出血、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和神经系统症状的“三联征”表现者11例,三联征伴发热和肾脏病变“五联征”表现者4例,三联征伴发热1例。这些症状多在就诊后24h~72h内出现,本组临床质料总结如下。
TTP患者临床质料
1.2治疗方法
(1)本组病例确诊时间1~13d,确诊后即给予血浆置换,置换频率为1次/d,置换量为30~40mg/kg,待神经精神症状好转、血小板恢复后减少为隔天1次或每周2次,2~4周后停止。置换总次数1-30次,置换血浆总量2~45L。(2)甲泼尼龙琥珀酸钠80mg/d或地塞米松15mg/d,1周后减量。(3)难治或复发病例给予长春新碱2mg或长春地辛4mg,每周1次,共4次,环磷酰胺800mg,每周1次,共4次。本组研究中应用免疫抑制剂者4例,1例在应用免疫抑制剂同时接受利妥昔单抗治疗2次,效果满意。(4)辅以镇静、脱水、抗感染、营养支持等治疗。
1.3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张之南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2],持续缓解6个月以上为治愈。随访时间6月以上。
2结果
16例TTP患者中,治愈11例,复发2例(1例3个月后复发,再次给予PE及免疫抑制剂治疗后,随访6个月,病情稳定,另1例2月后复发,家属放弃治疗,7d后死亡),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81.25%。无效3例给予PE1~3次后,家属放弃,回当地医院激素治疗,均在15天内死亡。
3讨论
TTP患者以女性多见,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典型表现有五联征[3]: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神经精神症状、肾功能损害和发热,仅前三项为三联征。病程中出现五联征者少见,Amorosi和UItmann[4]报道临床表现具备五联征者占40%,三联征占74%。本研究中三联征占68.8%,五联征占25%,符合大宗文献报道。实验室检查:外周血找到破碎红细胞(本研究中均可见到破碎红细胞),血小板进行性减少,LDH升高,胆红素升高,以间接胆红素为主。近期临床研究认为,血小板减少、见破碎红细胞、LDH增高已能提示TTP的诊断[5]。但少数反复的TTP患者始终在血片中未能找到破碎红细胞[6]。故血涂片中即使未找到破碎红细胞也不能排除TTP的诊断。
产生TTP的病因很多,较明确的有病毒和细菌感染,如:HCV、HIV、Coxackie病毒A、B等,本研究中9例发病前1周有上呼吸道感染史,推测其发病可能与某种病毒感染相关。另外药物(抗血小板聚集药物Ticlopidine、丝裂霉素、环孢菌素A等)、妊娠、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及近年来报道较多的异基因骨髓移植等因素[7]。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技术的日益成熟,人们对TTP的发病机制有了新的了解: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vWF-CP)在2001年被提纯,命名为ADAMTS13,是一种金属蛋白裂解素样、伴凝血酶敏感蛋白I型重复区的金属蛋白酶[8],可裂解vWF亚单位特异性肽键,TTP患者体内此酶缺乏或活性降低,不能正常降解超大分子vWF(UL-vWF),聚集的UL-vWF与血小板膜表面的vWF受体GPⅠb/IX/V及GPⅡb/Ⅲa相互作用,促进血小板粘附、聚集形成微血栓,血小板消耗性减少,继发出血,微血管管腔变窄,红细胞破坏,受累组织、器官损伤或功能障碍。原发性TTP患者体内ADAMTS13基因突变;获得性TTP体内存在抗ADAMTS13-IgG抗体或存在抗CD36的自身抗体,均可使ADAMTS13活性降低。加之广泛的微血管内皮损伤导致释放大量的UL-vWF多聚体,导致患者发病。同时血管内皮细胞合成前列环素和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减少,血栓调节蛋白和内皮素含量增加及一氧化氮产生障碍,也促进了TTP的发生。近来,Joaquin等[9]发现,TTP患者的血浆刺激脑、肾来源的微血管内皮细胞(icrovascullarendotheliaCells,MVECs)使内皮微粒(endotheliaicroparticles,EMPs)释放增加,而EMP具有明显的促凝活性,同时还诱导细胞间粘附分子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表达增加。用免疫组化法和TUNEL检测来自于TTP患者脾组织的MVECs,发现其凋亡增加伴Fas表达增高,进一步推测在TTP发病中内皮细胞凋亡起重要作用。
TTP至今仍是一种潜在致死性疾病,其起病急骤,进展迅速、病死率极高,需极早治疗。1964年TTP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病死率高达90%。近年来,随着对TTP发生机制研究的进展,血浆置换(PE)的出现,TTP病死率降至3%-22%。Matsumoto[10]等指出PE对获得性TTP的治疗作用包括⑴清除血抗ADAMTS-13抗体;⑵清除vWF多聚体;⑶清除血浆中导致内皮细胞损伤的因子。Leblond[11]等报道58%的TTP患者在3-9次PE后出现疗效。许多报道提到血小板输注可加剧TTP的病理生理进展,后果不堪,故尽管TTP患者早期出现严重的血小板减少,但应避免盲目输注血小板。
糖皮质激素、血浆、免疫抑制剂及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等,只能作PE治疗时的辅助治疗,不能单独应用。本研究中1例应用利妥昔单抗,疗效满意。利妥昔单抗可能是治疗难治性/复发性TTP患者的有效手段。近年来,Kamat等研究发现血小板受体GPⅠb和GPⅡb~Ⅲa阻滞及内皮细胞稳定剂可能是一项有前景的治疗手段。
参考文献
[1、2、3]张之南,沈悌,主编.血液病诊断与疗效标准[M].第2版.北京:科技出版社,1998:285-288.
[4]AmorosiE,UlmannJ.Thromboticthrombocytopenicpurpura:reportof16casesandreviewoftheliterature[J].Medicine,1966(45):139-159.
[5]MoakeJL.Thromboticmicroangiopathies[J].NEnglJMed,2002,347:589-600.
[6]DaramSR,PhilipneriM,PuriN,etal.Thrombotic.thrombocytopenicpurpurawithoutschistocytesontheperipheralbloodsmear[J].SouthMedJ,2005,98(3):392-395.
[7]FugeR,BirdJM,FraserA,etal.Aclinicalfeature,riskfactorsandoutcomeofthromboticthrombocytopenicpurpuraoccurringafterbonemarrowtransplantation[J].BrJHaemato,l2001,113:58
[8]FujikawaK,SuzukiH,McMullenB,etalPurificationofhumanvonwillebrandfactor-cleavingproteaseanditsidentificationasanewmemberofthemetalloproteinasefamily[J].Blood,2001,98(6):1662-1666.
[9]JoaquinJJ,WencheJ,LuciaMM,etal.Elevatedendothelialmicroparticlesinthroboticthrombocytopenicpurpura:findingsfrombrainandrenalmicrovascularcellcultureandpatientswithactivedisease[J].BrJHaematol,2001,112:81.
[10]MatsumotoM,YagiH,IshizashiH,etal.TheJapaneseexperiencewiththromboticthrombocytopenicpurpura-hemolyticuremicsyndrome[J].SeminHematol,2004,41(1):68-70.
[11]LeblondPF,RockG,HerbertCA.Theuseofplasmaasareplacementfluidinplasmaexchange.CanadianApheresisGroup[J].Transfusion,1998,38(9):834-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