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一种结构稳定的电动车架,涉及电动车架,包括前车架A、折叠器、前车架B、加固装置、立架、承重装置、减震器、轮辐、连接架及承托架,通过支撑装置中的夹角β1的角度与夹角β2的角度相同,使得支撑装置形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结构,利用平行四边形结构的微变形且结合减震器的减震作用,使得能够降低后车架的震动,从而缓解乘坐者的不舒适感,通过承托架与水平线之间的夹角α为15°‑20°,使得电动车架的重心往后车架偏移,再通过加固装置,使得后车架的稳定性增强。
主设计要求
1.一种结构稳定的电动车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前车架A(1)、折叠器(2)、前车架B(3)、加固装置、立架(7)、承重装置、减震器(11)、轮辐(12)、连接架(13)及承托架(6),所述的前车架A(1)与前车架B(3)通过折叠器(2)连接,前车架B(3)与立架(7)中部一侧通过焊接连接,立架(7)中部另一侧与承重装置连接,承重装置分别与两个减震器(11)连接,两个减震器(11)各与一个轮辐(12)连接,所述的两个轮辐(12)分别与连接架(13)通过焊接连接,连接架(13)与承托架(6)通过转轴连接,承托架(6)与立架(7)下部通过焊接连接,承托架(6)与水平线之间的夹角为α,夹角α为15°-20°,所述的前车架B(3)与加固装置连接,加固装置与立架(7)连接,所述的承重装置包括支撑装置和接触装置,所述的支撑装置包括固定架(8)、后车架(9)及支撑架(10),所述的固定架(8)一端与立架(7)通过焊接连接,固定架(8)另一端分别与两个支撑架(10)连接,两个支撑架(10)各与一个减震器(11)通过焊接连接,两个支撑架(10)还分别与后车架(9)连接,后车架(9)与固定架(8)中部连接,后车架(9)与接触装置连接,所述的后车架(9)与固定架(8)之间的夹角为β1,夹角β1的角度为125°-140°,所述的支撑架(10)与固定架(8)之间的夹角为β2,夹角β2的角度为125°-140°,所述的夹角β1的角度与夹角β2的角度相同。
设计方案
1.一种结构稳定的电动车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前车架A(1)、折叠器(2)、前车架B(3)、加固装置、立架(7)、承重装置、减震器(11)、轮辐(12)、连接架(13)及承托架(6),所述的前车架A(1)与前车架B(3)通过折叠器(2)连接,前车架B(3)与立架(7)中部一侧通过焊接连接,立架(7)中部另一侧与承重装置连接,承重装置分别与两个减震器(11)连接,两个减震器(11)各与一个轮辐(12)连接,所述的两个轮辐(12)分别与连接架(13)通过焊接连接,连接架(13)与承托架(6)通过转轴连接,承托架(6)与立架(7)下部通过焊接连接,承托架(6)与水平线之间的夹角为α,夹角α为15°-20°,所述的前车架B(3)与加固装置连接,加固装置与立架(7)连接,所述的承重装置包括支撑装置和接触装置,所述的支撑装置包括固定架(8)、后车架(9)及支撑架(10),所述的固定架(8)一端与立架(7)通过焊接连接,固定架(8)另一端分别与两个支撑架(10)连接,两个支撑架(10)各与一个减震器(11)通过焊接连接,两个支撑架(10)还分别与后车架(9)连接,后车架(9)与固定架(8)中部连接,后车架(9)与接触装置连接,所述的后车架(9)与固定架(8)之间的夹角为β1,夹角β1的角度为125°-140°,所述的支撑架(10)与固定架(8)之间的夹角为β2,夹角β2的角度为125°-140°,所述的夹角β1的角度与夹角β2的角度相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结构稳定的电动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夹角β1的角度为134°,夹角β2的角度为134°。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结构稳定的电动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夹角α的角度为17°。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结构稳定的电动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接触装置包括连接板A(14)、座板A(15)、连接板B(16)及座板B(17),所述的连接板A(14)、座板A(15)、连接板B(16)及座板B(17)分别与后车架(9)通过焊接连接,所述的连接板A(14)、座板A(15)、连接板B(16)及座板B(17)从左到右依次排列。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结构稳定的电动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加固装置包括上支架(4)和下支架(5),所述的上支架(4)一端与前车架B(3)顶部通过焊接连接,上支架(4)另一端与立架(7)上部通过焊接连接,所述的下支架(5)一端与前车架B(3)底部通过焊接连接,下支架(5)另一端与立架(7)下部通过焊接连接,所述的上支架(4)、前车架B(3)及立架(7)之间围成三角形结构,所述的下支架(5)、前车架B(3)及立架(7)之间围成三角形结构,所述的上支架(4)延长线、下支架(5)延长线及立架(7)之间围成三角形结构。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车架,具体涉及一种结构稳定的电动车架。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电动车在我国迅速发展,成为了大多数人的代步工具,给人们的出行带来方便。
电动车架是用于支撑电动车的主要结构,如今电动车架的改进主要是针对骑行者,而忽略了后座中的乘坐者,使得现有技术中的电动车后车架结构较为零散,稳定性差,减震效果差,当骑行中,崎岖不平的地面与轮胎直接接触时,震动从轮胎传至车架,而后座中乘坐者的震动感更为明显,导致乘坐者的舒适性效果差,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特此提出一种新的技术方案。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结构稳定的电动车架。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结构稳定的电动车架,包括前车架A、折叠器、前车架B、加固装置、立架、承重装置、减震器、轮辐、连接架及承托架,所述的前车架A与前车架B通过折叠器连接,前车架B与立架中部一侧通过焊接连接,立架中部另一侧与承重装置连接,承重装置分别与两个减震器连接,两个减震器各与一个轮辐连接,所述的两个轮辐分别与连接架通过焊接连接,连接架与承托架通过转轴连接,承托架与立架下部通过焊接连接,承托架与水平线之间的夹角为α,夹角α为15°-20°,所述的前车架B与加固装置连接,加固装置与立架连接,所述的承重装置包括支撑装置和接触装置,所述的支撑装置包括固定架、后车架及支撑架,所述的固定架一端与立架通过焊接连接,固定架另一端分别与两个支撑架连接,两个支撑架各与一个减震器通过焊接连接,两个支撑架还分别与后车架连接,后车架与固定架中部连接,后车架与接触装置连接,所述的后车架与固定架之间的夹角为β1,夹角β1的角度为125°-140°,所述的支撑架与固定架之间的夹角为β2,夹角β2的角度为125°-140°,所述的夹角β的角度与夹角β的角度相同。
所述的夹角β1的角度为134°,夹角β2的角度为134°。
所述的夹角α的角度为17°。
所述的接触装置包括连接板A、座板A、连接板B及座板B,所述的连接板A、座板A、连接板B及座板B分别与后车架通过焊接连接,所述的连接板A、座板A、连接板B及座板B从左到右依次排列。
所述的加固装置包括上支架和下支架,所述的上支架一端与前车架B顶部通过焊接连接,上支架另一端与立架上部通过焊接连接,所述的下支架一端与前车架B底部通过焊接连接,下支架另一端与立架下部通过焊接连接,所述的上支架、前车架B及立架之间围成三角形结构,所述的下支架、前车架B及立架之间围成三角形结构,所述的上支架延长线、下支架延长线及立架之间围成三角形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支撑装置中的夹角β1的角度与夹角β2的角度相同,使得支撑装置形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结构,利用平行四边形结构的微变形且结合减震器的减震作用,使得能够降低后车架的震动,从而缓解乘坐者的不舒适感,通过承托架与水平线之间的夹角α为15°-20°,使得电动车架的重心往后车架偏移,再通过加固装置,使得后车架的稳定性增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固定架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连接架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后车架连接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各图,一种结构稳定的电动车架,包括前车架A1、折叠器2、前车架B3、加固装置、立架7、承重装置、减震器11、轮辐12、连接架13及承托架6,所述的前车架A1与前车架B3通过折叠器2连接,前车架B3与立架7中部一侧通过焊接连接,立架7中部另一侧与承重装置连接,承重装置分别与两个减震器11连接,两个减震器11各与一个轮辐12连接,所述的两个轮辐12分别与连接架13通过焊接连接,连接架13与承托架6通过转轴连接,承托架6与立架7下部通过焊接连接,承托架6与水平线之间的夹角为α,夹角α为15°-20°,所述的前车架B3与加固装置连接,加固装置与立架7连接,所述的承重装置包括支撑装置和接触装置,所述的支撑装置包括固定架8、后车架9及支撑架10,所述的固定架8一端与立架7通过焊接连接,固定架8另一端分别与两个支撑架10连接,两个支撑架10各与一个减震器11通过焊接连接,两个支撑架10还分别与后车架9连接,后车架9与固定架8中部连接,后车架9与接触装置连接,所述的后车架9与固定架8之间的夹角为β1,夹角β1的角度为125°-140°,所述的支撑架10与固定架8之间的夹角为β2,夹角β2的角度为125°-140°,所述的夹角β1的角度与夹角β2的角度相同。
所述的夹角β1的角度为134°,夹角β2的角度为134°。
所述的夹角α的角度为17°。
所述的接触装置包括连接板A14、座板A15、连接板B16及座板B17,所述的连接板A14、座板A15、连接板B16及座板B17分别与后车架9通过焊接连接,所述的连接板A14、座板A15、连接板B16及座板B17从左到右依次排列。
所述的加固装置包括上支架4和下支架5,所述的上支架4一端与前车架B3顶部通过焊接连接,上支架4另一端与立架7上部通过焊接连接,所述的下支架5一端与前车架B3底部通过焊接连接,下支架5另一端与立架7下部通过焊接连接,所述的上支架4、前车架B3及立架7之间围成三角形结构,所述的下支架5、前车架B3及立架7之间围成三角形结构,所述的上支架4延长线、下支架5延长线及立架7之间围成三角形结构。
具体实施过程如下:在使用过程中,将电动车电池固定于承托架6中,前车架A1与前轮连接,两个轮辐12与后轮连接,再将其余结构加入到本实用新型中,使得形成一个完整的电动车,加固装置中的上支架4、前车架B3及立架7之间围成三角形结构,加固装置中的下支架5、前车架B3及立架7之间围成三角形结构,同时上支架4延长线、下支架5延长线及立架7之间围成三角形结构,根据几何定律,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使得立架7的稳定性增强,也使得后车架9的稳定性增强;与立架7下部的承托架6与水平线之间的夹角α为15°,利用电动车电池的重量,使得整个电动车的重心往后车架9偏移,从而也使得后车架9的稳定性增强;当骑车者承载乘坐者遇到崎岖不平的地面时,震感从前轮传至前车架A1、前车架B3、立架7、固定架8及后车架9,这时,由于支撑装置中的后车架9与固定架8之间夹角β1的角度为125°,所述的支撑架10与固定架8之间的夹角β2的角度为125°,且夹角β1的角度与夹角β2的角度相同,使得固定架8、后车架9及支撑架10之间围成平行四边形结构,利用平行四边形的微变形,使得震动传至减震器11,减震器11对震感进行消耗,减少了对乘坐者的不舒适感,当震感通过后轮传至轮辐12时,由于轮辐12与减震器11连接,轮辐12与连接架13连接,连接架13与承托架6通过转轴连接,使得震感被消耗,减少了对乘坐者的不舒适感;后车架9与接触装置连接,接触装置中的连接板A14、座板A15、连接板B16及座板B17从左到右依次排列,能够使得加大与乘坐者的接触面积,通过能够避免在夏天时,过大的接触面积对乘坐者产生不适感,本实用新型通过支撑装置中的夹角β1的角度与夹角β2的角度相同,使得支撑装置形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结构,利用平行四边形结构的微变形且结合减震器11的减震作用,使得能够降低后车架9的震动,从而缓解乘坐者的不舒适感,通过承托架6与水平线之间的夹角α为15°-20°,使得电动车架的重心往后车架9偏移,再通过加固装置,使得后车架9的稳定性增强。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14671.1
申请日:2019-01-05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81(广州)
授权编号:CN209366356U
授权时间:20190910
主分类号:B62K 19/30
专利分类号:B62K19/30
范畴分类:32C;
申请人:广州市奥普仕机械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广州市奥普仕机械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510000 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狮岭镇合成村横坑三队旧庄五巷76号
发明人:白惠良;朱贻忠
第一发明人:白惠良
当前权利人:广州市奥普仕机械有限公司
代理人:梅素丽
代理机构:44229
代理机构编号:广州市深研专利事务所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减震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