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混合密钥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密钥,传感器,云安,多项式,数字签名,对数,网络。
混合密钥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赵茭茭,马文平,罗维,刘小雪[1](2019)在《基于密钥共享的分层混合认证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信息时代的迅速发展,云计算数据访问安全已经成为了用户最关心的问题。身份认证技术是确保参与者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中实现安全通信的一种重要手段,如何利用身份认证技术为云环境安全保驾护航,成为学者研究的热点。文中通过公钥基础设施(Public Key Infrastructure,PKI)颁发CA证书以在不同云服务间建立信任,将多个采用身份密码体制(Identity-Based Encryption,IBE)的云联合起来;采用分层身份加密体系,引入共享密钥技术,通过选取成环结构,提出一种PKI-IBE混合认证模型方案,并对方案的安全性进行分析,从理论上证明了云环境下PKIIBE(Public Key Infrastructure-Identity-Based Encryption)同层成环模型提供服务的可行性。同时文中设计了一种基于该模型的签密技术,通过公私密钥对实现云内认证以及跨云认证。安全性理论证明与性能分析表明,该方案在计算量稍增加的前提下,保证了足够的安全性,更加满足云环境下的用户分属不同云域的认证以及用户安全访问的需求,有效解决了云环境中数据访问的安全问题。(本文来源于《计算机科学》期刊2019年02期)
李夏梦[2](2017)在《IDEA子密钥扩展算法及其与MD5混合加密算法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公元前2000年至今,作为信息安全重要领域之一的学科,密码学研究一直都未停止过,其在战争、军事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但因为计算机处理速度加快,密码破译方面的研究也飞速发展,导致到目前为止安全可行的密码算法少之又少,国家标准的密码体制更是寥寥无几。本文围绕两种现有的加密算法:IDEA(International Data Encryption Algorithm,IDEA)和MD5(Message-digest Algorithm 5,MD5)遇到的不安全挑战展开研究。本文的研究工作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阐述密码学的课题发展历史、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着重对密码学发展历史及其分类进行阐述。重点研究IDEA、MD5密码体制的实现过程,包含加密过程、密钥扩展算法、解密过程及算法安全性。第二,针对IDEA弱密钥问题提出一种改进的子密钥扩展算法。首先通过对一组128位初始密钥位进行随机散列;然后根据得到的随机散列值利用同义词链地址法生成若干个无线性关系的子密钥,重复以上步骤直至生成52个子密钥。对照原来的IDEA子密钥扩展算法,解决了原子密钥扩展算法的差分-线性分析及相关子密钥攻击对IDEA算法造成的挑战,保证了IDEA密码算法的安全性。并且在程序实现可接受的效率范围内实现此算法。实验证明,该算法解决了IDEA密码算法的弱密钥问题,且在效率方面比往期改进后的子密钥扩展算法明显提高。第叁,针对MD5不安全及IDEA大明文下大密文空间的问题提出一种新的基于MD5和改进后的IDEA混合加密算法。首先将明文作为输入MD5算法的输入,通过MD5算法加密完成后输出密文;然后将输出的密文作为改进后IDEA密码算法的输入,根据改进后IDEA对其进行加密,加密完成后输出固定长度的密文。并且在程序实现可接受的效率范围内实现此算法。实验证明,当明文空间大于256bits时综合考虑算法效率、安全性及存储空间,混合加密算法优势明显。(本文来源于《中北大学》期刊2017-04-11)
叶延婷,李秦伟,杨灿[3](2017)在《基于云平台访问控制的混合密钥管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云平台访问控制的发展现状,研究分析PKI和CPK密钥管理体系,并结合云环境的特点,提出了一种混合密钥管理机制,从而对云中用户与资源实行逻辑分离的管理。仅将PKI应用于用户身份认证,避免因大量证书的频繁存取而产生的PKI瓶颈;将CPK应用于对资源的认证和授权管理,解决用户与云服务提供商之间的互不信任问题。该机制实现了对云中用户、资源的双重认证,为用户提供了可溯源的安全服务,对建立安全可信的云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通信技术》期刊2017年03期)
贾宇辉[4](2017)在《无线传感器网络混合密钥管理机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无线传感器网络是一种规模较大、无分区、多跳的通信网络。传感器网络主要由大量的用于数据感知和信息采集的无线传感器节点组成。传感器节点将收集到的数据信息进行处理,通过因特网或传统的网络将这些信息发送给合法的用户。无线传感器节点不仅有成本低、功耗低、可无线通信等特点,还可进行信息采集、数据处理等操作。大量的节点通过自组织方式形成网络,通常被部署到无人区或者是环境恶劣等复杂的环境中。随着无线传感器网络的飞速发展,其安全问题已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而安全机制中最为基本、最为重要的问题便是密钥管理,因此引入密钥管理机制是十分必要的。针对现阶段无线传感器网络连通率不高,安全性较低,存储、通信开销相对较大等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位置的随机密钥预分配方案。该方案利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节点的位置信息,建立位置与密钥池的对应关系。通过基于节点位置分布的密钥删除策略,增加相邻节点间拥有相同密钥的概率,用常规的密钥存储量达到较高的网络连通率。理论分析与仿真数据表明该方案在提高安全性的基础上改善了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各种性能,如通信开销、抗节点捕获能力等。针对现阶段密钥预分配方案中节点的抗捕获性能不强,网络的连通率不高,存储开销、通信负载较大等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基于位置的密钥预分配方案(LKC+方案)。该方案基于LKC方案,改进了其密钥删除策略,增加了一次密钥更新操作,整体提高了该方案对密钥的利用率,更加合理的对预分配密钥进行管理,从而通过较少的密钥来达到较高的连通率。理论分析与仿真数据显示,该方案有较高的连通率和较强的抗节点捕获性。(本文来源于《天津工业大学》期刊2017-01-11)
王刚,孙良旭,曾子维,杨丹[5](2016)在《一种非对等无线传感器网络环境中安全高效的混合密钥管理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密钥管理是实现WSN安全的首要功能。针对非对等无线传感网络中现有密钥管理存在的安全隐患和开销大等问题,提出一种安全高效的密钥管理机制。该机制包括一个基于椭圆曲线密码的轻量级签密算法,该签密不仅计算和通信代价小,还具有较好的前向安全性。基于提出的签密算法设计了完整的簇密钥管理机制,用于保证簇内通信的安全性。该机制基于簇基密钥构建各簇中的对称簇密钥,能够有效解决因簇首被俘而导致簇中所有感知节点失效的问题。为了更好地适应网络的动态性和扩展性,当网络节点变化和移动时,该机制能够基于簇密钥更新链有效地对簇密钥进行更新和维护。同时,还设计了簇密钥安全管理模型,模型能够根据网络环境安全威胁的不同,自适应进行簇密钥的更新,从而进一步提高了簇密钥更新的效率和算法性能。安全分析和性能对比表明,提出的机制在安全性和开销方面均胜于已有的其他密钥管理机制。(本文来源于《计算机科学》期刊2016年07期)
刘宇驰[6](2016)在《无线传感器网络混合密钥管理与入侵检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无线传感器网络是由很多传感器节点自组织形成的多跳感知通信网络。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包含数量众多的、低价的,具有一定的探测、计算及无线通信能力的低能耗的小型传感器节点,目前主要应用于资源勘探、安全防御、灾害检测、医疗保健、环境保护等领域,成为当今世界的研究热点。随着无线传感器网络研究的发展和在众多领域中的应用,其安全性也日益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与传统网络相比,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具有计算性能差、能量供应受限、通信能力弱和存储空间小的特点,因此无线传感器网络对于网络机密性设计要求不同于传统网络,由于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传感器节点大多部署在无人的或易遭到损坏的环境中,所以对节点稳定性、信息的机密性及网络的可靠性有较高的需求。我们针对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独有特性,对无线传感器网络中存在的安全漏洞进行了阐述,归纳总结了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安全需求,并着重对典型的密钥管理方案进行了分析。在对组密钥和成对密钥管理方案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组密钥和成对密钥的混合密钥分配机制。分析表明:混合密钥分配机制具有较小的计算开销和较高的抵抗入侵能力,为无线传感器网络提供了较好的安全保障。最后,对无线传感器网络可能遭到的入侵攻击进行了分析,进一步提出了一种基于入侵检测概率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入侵检测模型。通过分析节点探测半径、节点密度、入侵节点移动速度等参数对入侵检测概率的影响,建立了K型入侵检测模型。在能够及时发现入侵节点的前提下,降低了能耗,保持了节点的能量均衡,提高了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安全性。(本文来源于《青海师范大学》期刊2016-04-01)
王世志,马紫宁[7](2016)在《基于混合密钥数字签名在移动OA系统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传统RSA算法在移动OA系统中签名效率较低的问题,研究了基于混合密钥数字签名技术,开发了一个完整的移动OA系统。使用RSA算法进行数字签名前,先对文档用Hash函数生成数字摘要,然后进行数字签名。实验证明,混合密钥数字签名技术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大幅提高了数字签名的效率。(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期刊2016年02期)
赵斌[8](2015)在《RFID系统混合密钥管理机制的若干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RFID系统标签资源少、计算能力不理想、存储空间可用率低,传统的加密算法和安全技术并不能够与其相结合,致使RFID标签被篡改、假冒等恶劣现象频发,使标识对象的权益很难得到保障,为有效解决RFID安全问题,人们将RFID与密钥相结合,提出RFID系统混合密钥,文章结合RFID系统混合密钥管理机制的分析,对RFID系统混合密钥管理机制若干问题展开研究,为RFID系统安全性的提升作出努力。(本文来源于《信息通信》期刊2015年08期)
张兵,秦志光,万国根[9](2015)在《基于PKI和CPK的RFID系统混合密钥管理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现有的RFID系统密钥管理通常基于RFID系统某一层设计,缺乏一种通用的架构和统一的密钥管理机制。该文基于RFID系统架构和组成元素,提出基于PKI和CPK的混合密钥管理方案。该方案对RFID设备与实体进行统一标识,建立统一的标识空间和统一的密钥空间,同时,将PKI密钥管理技术应用于RFID系统的后端系统,解决传统互联网身份认证和RFID后端现有安全方案的兼容问题;将CPK密钥管理技术应用于RFID系统的前端系统,实现前端系统密钥的"集中生成和分散存储",解决RFID系统处理对象多、单个对象资源少,对象之间可以直接证明标识的真伪而无需第叁方参与的安全需求问题。提出的密钥管理架构和密钥管理机制可以应用于设备大规模部署、需要设备直接认证和离线认证的RFID系统中。(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03期)
曹阳[10](2015)在《混合安全双向认证密钥协商协议》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ECC密码体制优点和有限域上离散对数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混沌映射的混合安全双向认证密钥协商协议。协议基于有限域上切比雪夫多项式的半群特性,运用ECC密码算法隐藏通信双方产生的有限域上切比雪夫多项式值,实现了通信双方双向认证,避免了Bergamo攻击,抵抗了中间人攻击、重放攻击,保证了密钥协商的安全性。理论上分析表明,该协议不仅具有强安全性,而且具有高效性特点。(本文来源于《计算机与数字工程》期刊2015年03期)
混合密钥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从公元前2000年至今,作为信息安全重要领域之一的学科,密码学研究一直都未停止过,其在战争、军事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但因为计算机处理速度加快,密码破译方面的研究也飞速发展,导致到目前为止安全可行的密码算法少之又少,国家标准的密码体制更是寥寥无几。本文围绕两种现有的加密算法:IDEA(International Data Encryption Algorithm,IDEA)和MD5(Message-digest Algorithm 5,MD5)遇到的不安全挑战展开研究。本文的研究工作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阐述密码学的课题发展历史、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着重对密码学发展历史及其分类进行阐述。重点研究IDEA、MD5密码体制的实现过程,包含加密过程、密钥扩展算法、解密过程及算法安全性。第二,针对IDEA弱密钥问题提出一种改进的子密钥扩展算法。首先通过对一组128位初始密钥位进行随机散列;然后根据得到的随机散列值利用同义词链地址法生成若干个无线性关系的子密钥,重复以上步骤直至生成52个子密钥。对照原来的IDEA子密钥扩展算法,解决了原子密钥扩展算法的差分-线性分析及相关子密钥攻击对IDEA算法造成的挑战,保证了IDEA密码算法的安全性。并且在程序实现可接受的效率范围内实现此算法。实验证明,该算法解决了IDEA密码算法的弱密钥问题,且在效率方面比往期改进后的子密钥扩展算法明显提高。第叁,针对MD5不安全及IDEA大明文下大密文空间的问题提出一种新的基于MD5和改进后的IDEA混合加密算法。首先将明文作为输入MD5算法的输入,通过MD5算法加密完成后输出密文;然后将输出的密文作为改进后IDEA密码算法的输入,根据改进后IDEA对其进行加密,加密完成后输出固定长度的密文。并且在程序实现可接受的效率范围内实现此算法。实验证明,当明文空间大于256bits时综合考虑算法效率、安全性及存储空间,混合加密算法优势明显。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混合密钥论文参考文献
[1].赵茭茭,马文平,罗维,刘小雪.基于密钥共享的分层混合认证模型[J].计算机科学.2019
[2].李夏梦.IDEA子密钥扩展算法及其与MD5混合加密算法的研究[D].中北大学.2017
[3].叶延婷,李秦伟,杨灿.基于云平台访问控制的混合密钥管理研究[J].通信技术.2017
[4].贾宇辉.无线传感器网络混合密钥管理机制的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17
[5].王刚,孙良旭,曾子维,杨丹.一种非对等无线传感器网络环境中安全高效的混合密钥管理机制[J].计算机科学.2016
[6].刘宇驰.无线传感器网络混合密钥管理与入侵检测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6
[7].王世志,马紫宁.基于混合密钥数字签名在移动OA系统的研究[J].电子科技.2016
[8].赵斌.RFID系统混合密钥管理机制的若干研究[J].信息通信.2015
[9].张兵,秦志光,万国根.基于PKI和CPK的RFID系统混合密钥管理机制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5
[10].曹阳.混合安全双向认证密钥协商协议[J].计算机与数字工程.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