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微小血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微小,血管,动脉瘤,动脉,微血管,栓塞,薯蓣。
微小血管论文文献综述
谭宏伟,许春容,王刚,罗茂[1](2019)在《微小RNA对血管重塑的调节作用及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血管壁结构的适应性改变称为血管重塑,这种适应性改变可在动脉高血压、动脉瘤、血管介入术后再狭窄和动脉粥样硬化中出现。微小RNA(miR)对参与动脉血管重塑过程中的主要细胞因子有重要调节作用,其可能会促进或抑制血管壁结构的变化,调节平滑肌细胞(SMC)的表型,控制内皮细胞和巨噬细胞的炎症反应。不同类型的miR分别诱导SMC转化为收缩型或合成型;在动脉重塑过程中主要诱导SMC转化为合成型。因此,通过miR靶向重编程SMC表型可以调节重塑过程。此外,诱导内皮细胞重塑的刺激,如剪应力、血管紧张素Ⅱ、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和细胞凋亡等,都是由miR介导的。例如,内皮细胞特异性miR-126在凋亡的内皮细胞的微泡中被转移,并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保护作用;特别是通过巨噬细胞的固有免疫系统的炎症反应,其会促进动脉重塑。miR-155诱导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而miR-146a和miR-147则参与炎症的消除。然而,关于miR在血管重塑中的作用的数据仍然缺乏,因为这还需测试目前可获得的、高效的miR抑制剂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潜力。(本文来源于《中国动脉硬化杂志》期刊2019年12期)
王冲,张剑,陈卉,卢叶君,贺烨[2](2019)在《微血管成像评估穿支血管对US BI-RADS 4类微小肿块的诊断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运用微血管成像(SMI)评估穿支血管对超声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US BI-RADS)4类微小(≤1cm)肿块的诊断价值。方法 85例患者,共87个最大直径≤1cm US BI-RADS 4类肿块,联合穿支血管对其分类进行调整,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价US BI-RADS、穿支血管与US BI-RADS联合应用对US BI-RADS 4类微小肿块的诊断价值。结果 87个乳腺微小肿块中,良性46个,恶性41个。调整前US BI-RADS分类、联合穿支血管调整后US BI-RADS分类对恶性肿块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82.9%vs 73.2%、52.2%vs 78.3%、66.7%vs 75.9%。结论联合穿支血管调整后的US BI-RADS分类能够明显提高诊断的特异度和准确率,有助于鉴别乳腺BI-RADS 4类微小肿块的良恶性。(本文来源于《中国超声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高汉斌[3](2019)在《CT血管征特性在肺部微小结节病变定性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CT血管征特性在肺部微小结节病变定性以及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1月~2018年11月我院收治的46例肺部微小结节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病理分型对样本区分为实验组(24例,恶性病理改变患者)与参照组(22例,良性病理改变患者),均开展CT血管征特性检查,对两组肺部微小结节病变患者的病变类型、血管征类型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实验组患者的血管征敏感性高于参照组(P<0.05);实验组血管征阳性患者的血管征分型与参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CT血管征特性用于临床定性鉴别诊断肺部微小结节病变患者中有显着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当代医药》期刊2019年30期)
许琼冠,李强,徐鹏翔,付宙锋[4](2019)在《微小RNA-126联合薯蓣总皂苷对缺血再灌注模型神经干细胞-血管内皮细胞血管形成的作用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mi R~(-1)26联合薯蓣总皂苷(TD)诱导缺血再灌注(I/R)模型神经干细胞(NSCs)-血管内皮细胞血管形成的调控机制。方法提取新生SD小鼠的NSCs和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MECs)。体外复制NSCs-BMECs共培养的I/R模型。将NSCs-BMECs共培养体系分为5组:对照组(正常培养组)和模型组(进行I/R诱导)、TD组(TD处理+I/R诱导)、mimic-NC+TD组(BMECs转染mimic-NC质粒+TD处理+I/R诱导)、mi R~(-1)26 mimic+TD组(BMECs转染mi R~(-1)26 mimic质粒+TD处理+I/R诱导),TD剂量均为8μg·m L~(-1),16 h后收集BMECs。基质胶用于检测血管形成能力,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用于检测mi R~(-1)26表达,免疫印迹法检测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磷酸化PI3K (p-PI3K)、丝苏氨酸蛋白激酶(AKT)和磷酸化AKT(p-AKT)的蛋白表达。结果对照组、模型组、TD组、mimic-NC+TD组和mi R~(-1)26 mimic+TD组的管腔长度分别为(4. 42±0. 67),(1. 51±0. 58),(2. 74±0. 84),(2. 81±0. 89)和(6. 38±1. 15) mm·mm~(-2);模型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说明I/R损伤抑制BEMCs血管新生;mi R~(-1)26 mimic+TD组与mimic-NC+TD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TD组、mimic-NC+TD组、和mi R~(-1)26 mimic+TD组p-PI3K/PI3K的蛋白表达水平(OD比值)分别为0. 66±0. 03,0. 62±0. 03和1. 33±0. 08;这3组p-AKT/AKT的蛋白表达水平(OD比值)分别为0. 71±0. 03,0. 76±0. 03和1. 55±0. 06, mi R~(-1)26 mimic+TD组与mimic-NC+TD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结论 mi R~(-1)26联合TD能显着促进I/R诱导后NSCs-BMECs系统血管新生,其作用机制可能与mi R~(-1)26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有关。(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期刊2019年20期)
叶华卫,宋彧,江先福,胡建刚[5](2019)在《前交通动脉微小动脉瘤的血管内栓塞治疗》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前交通动脉微小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8月至2017年6月血管内栓塞治疗的32例(32枚)前交通动脉微小动脉瘤(破裂29枚,未破裂3枚)的临床资料。结果 32例中,26例完全栓塞,3例次全栓塞,3例部分栓塞,1例术中破裂经处理后完全栓塞。无手术例死亡病例。32例术后随访6个月,均完全独立生活,无动脉瘤再破裂出血;造影复查显示,25例完全栓塞的动脉瘤无复发,3例次全栓塞的动脉瘤稳定,3例部分栓塞动脉瘤无再次出血。结论某些前交通动脉微小动脉瘤弹簧圈单纯栓塞技术可行,疗效满意。(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09期)
王延岗,张翠兰,王俊义,张书芹,贠红雨[6](2019)在《低管电压CT血管成像技术对颅内微小动脉瘤的诊断价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析最大径(≤3 mm)的颅内微小动脉瘤进行低管电压CT血管成像技术检查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在医院就诊的130例颅内微小动脉瘤患者,动脉瘤最大径均≤3 mm,进行CT血管造影(CTA)检查,根据CTA管电压不同将其分为常规管电压组(64例)和低管电压组(66例)。常规管电压和低管电压分别为120 kV和100 kV,比较两组有效剂量(ED)、剂量长度乘积(DLP)及扫描长度等指标;比较两组不同部位动脉的CT值和脑实质、血管的CT差值以及不同部位动脉的图像信号噪声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结果:低管电压组的ED、DLP显着低于常规管电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024,t=17.846;P<0.05),两组的扫描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低管电压组的大脑后动脉(PCA)、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前动脉(ACA)、颈内动脉颅内段(ICA)、基底动脉(BA)的CT值以及脑实质和血管的CT差值显着高于常规管电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T值(t=5.812,t=4.928,t=5.628,t=5.918,t=5.219;P<0.05),CT差值(t=4.920,t=4.850,t=5.203,t=6.929,t=3.647;P<0.05)]。两组不同部位动脉图像信号SNR和CN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最大径(≤3 mm)的颅内微小动脉瘤进行低管电压CTA检查,在降低有效辐射剂量的同时并不影响微小动脉瘤的诊断和图像质量。(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装备》期刊2019年09期)
朱辰路,明智绪,万定,冯进,杨振兴[7](2019)在《血管内栓塞治疗破裂后交通动脉微小动脉瘤17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破裂后交通动脉微小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有效性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至2017年10月血管内栓塞治疗的17例破裂后交通动脉微小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17例(共19枚动脉瘤),其中2枚动脉瘤采用单纯支架贴敷术,另外17枚动脉瘤采用支架辅助栓塞术(术后即刻造影显示,12枚致密栓塞,4枚近全栓赛,1枚部分栓塞)。随访6个月~2年,19枚动脉瘤均未出现再次破裂,弹簧圈及支架均未移位。改良Rankin量表评分1分1例,0分16例。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破裂后交通动脉微小动脉瘤是有效的、安全的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08期)
刘莉,叶鹏,Mayer,O,Jr,SeidlerováJ,■erná,V[8](2019)在《稳定的血管疾病患者循环微小RNA-19a低表达表明存在额外死亡风险》一文中研究指出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疾病的二级预防包括一系列可降低未来致命和非致命心血管事件风险的措施。该研究试图确定选择性的微小RNA(microRNA,miR)的表达是否影响稳定的慢性心血管病患者的死亡率。在826例稳定的血管疾病(冠状动脉综合征急性发作,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或首次缺血性脑卒中后6~36个月)患者(平均年龄65.2岁)中对5种选定的miR(miR-1,miR-19,miR-126,miR-133和miR-223)的血浆浓度进行定量测定。在该前瞻性研究中随访了全因(本文来源于《中华高血压杂志》期刊2019年08期)
郑彤,唐景峰[9](2019)在《血管内介入栓塞微小动脉瘤的治疗新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末,Yasargil[1]首次提出瘤体直径不超过3mm的动脉瘤定义为微小动脉瘤。有研究称微小动脉瘤的破裂率与非微小动脉瘤相比更高;所以对其进行及时处理很有必要;然而这些动脉瘤在治疗过程中由于其狭窄空间极大地限制了外科医生在瘤腔内实现微导管稳定到位以及弹簧圈致密栓塞,血管内介入治疗被认为技术上具有挑战性,且已报告的高并发症发生率[2-4],此外,动脉瘤腔直径太小会增加了弹簧圈展开过程中的摩擦力,这被认为会增加术中破裂的风险[5-8]。随着介入技术的不断改进以及新型介入材料不断研发,血流导向装置介入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成为潜在趋势。(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9年59期)
高培培,张兰成,朱光辉,卢彬,张数青[10](2019)在《婴儿血管瘤组织中微小RNA-130a、B淋巴细胞瘤-2的表达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婴儿血管瘤(Infantile hemangioma,IH)组织中微小RNA(micro RNA,miR)-130a、B淋巴细胞瘤-2(Bcl-2)的表达变化。方法 33例IH患者,其中增殖期17例、退化期16例,留取IH组织、瘤旁正常皮肤组织。采用荧光实时定量PCR法检测IH组织、瘤旁正常皮肤组织中miR-130a和Bcl-2 mRNA,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IH组织、瘤旁正常皮肤组织BCl-2蛋白,分析IH组织miRNA-130a、Bcl-2 mRNA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IH组织、瘤旁正常皮肤组织中miR-130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3. 71±1. 23、0. 87±0. 21,退化期、增殖期IH组织miRNA-130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3. 68±1. 40、3. 72±1. 63; IH组织及瘤旁正常皮肤组织Bcl-2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 213±0. 272、0. 614±0. 22,退化期、增殖期IH组织Bcl-2 mRNA相对表达量比较分别为3. 68±1. 40、3. 72±1. 63,与瘤旁正常皮肤组织比较,退化期、增殖期IH组织miRNA-130a及Bcl-2 mRNA相对表达量均升高(P均<0. 05)。与瘤旁正常皮肤组织比较,IH组织Bcl-2蛋白光密度值和阳性面积率均升高(P均<0. 05);与退化期IH组织、瘤旁正常皮肤组织比较,增殖期IH组织Bcl-2蛋白光密度值和阳性面积率均升高(P均<0. 05)。IH组织中miR-130a与Bcl-2 mRNA的表达呈正相关(r=0. 451,P=0. 008)。结论 IH组织miR-130a、Bcl-2 mRNA及蛋白表达均升高,增殖期IH组织Bcl-2蛋白表达高于退化期。miR-130a、Bcl-2可能协同促进IH的发生、发展。(本文来源于《山东医药》期刊2019年18期)
微小血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运用微血管成像(SMI)评估穿支血管对超声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US BI-RADS)4类微小(≤1cm)肿块的诊断价值。方法 85例患者,共87个最大直径≤1cm US BI-RADS 4类肿块,联合穿支血管对其分类进行调整,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价US BI-RADS、穿支血管与US BI-RADS联合应用对US BI-RADS 4类微小肿块的诊断价值。结果 87个乳腺微小肿块中,良性46个,恶性41个。调整前US BI-RADS分类、联合穿支血管调整后US BI-RADS分类对恶性肿块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82.9%vs 73.2%、52.2%vs 78.3%、66.7%vs 75.9%。结论联合穿支血管调整后的US BI-RADS分类能够明显提高诊断的特异度和准确率,有助于鉴别乳腺BI-RADS 4类微小肿块的良恶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微小血管论文参考文献
[1].谭宏伟,许春容,王刚,罗茂.微小RNA对血管重塑的调节作用及研究进展[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19
[2].王冲,张剑,陈卉,卢叶君,贺烨.微血管成像评估穿支血管对USBI-RADS4类微小肿块的诊断价值[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9
[3].高汉斌.CT血管征特性在肺部微小结节病变定性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当代医药.2019
[4].许琼冠,李强,徐鹏翔,付宙锋.微小RNA-126联合薯蓣总皂苷对缺血再灌注模型神经干细胞-血管内皮细胞血管形成的作用机制研究[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9
[5].叶华卫,宋彧,江先福,胡建刚.前交通动脉微小动脉瘤的血管内栓塞治疗[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9
[6].王延岗,张翠兰,王俊义,张书芹,贠红雨.低管电压CT血管成像技术对颅内微小动脉瘤的诊断价值研究[J].中国医学装备.2019
[7].朱辰路,明智绪,万定,冯进,杨振兴.血管内栓塞治疗破裂后交通动脉微小动脉瘤17例[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9
[8].刘莉,叶鹏,Mayer,O,Jr,SeidlerováJ,■erná,V.稳定的血管疾病患者循环微小RNA-19a低表达表明存在额外死亡风险[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9
[9].郑彤,唐景峰.血管内介入栓塞微小动脉瘤的治疗新进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
[10].高培培,张兰成,朱光辉,卢彬,张数青.婴儿血管瘤组织中微小RNA-130a、B淋巴细胞瘤-2的表达观察[J].山东医药.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