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质隔离论文-万华斌

基质隔离论文-万华斌

导读:本文包含了基质隔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氮烯,基质隔离,量子化学计算,光谱

基质隔离论文文献综述

万华斌[1](2018)在《叁重态羰基氮烯的低温基质隔离与量子化学计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自主研制的低温基质隔离平台,通过激光光解、快速热解方法针对性研究叁种羰基迭氮——Me(H)NC(O)N_3、PhOC(O)N_3及3-PyC(O)N_3的分解反应过程。通过高灵敏基质隔离红外和电子顺磁共振光谱首次实现羰基氮烯反应中间体的光谱检测。结合量子化学理论计算揭示氮烯的分子结构与电子特性,并分析各个迭氮化合物的分解机理。以下是本论文的主要工作:一、合成具有不对称取代基的氨基羰基迭氮化合物——Me(H)NC(O)N_3。从理论和实验两方面研究其光谱、构象、结构及分解反应势能面。首次获取其晶体结构,分子中迭氮和甲基均与羰基呈现syn构型。而在低温基质中,Me(H)NC(O)N_3分子具有甲基与羰基存在syn-syn和anti-syn构型差异的构象异构体。在800 K高温热解下,大部分Me(H)NC(O)N_3发生Curtius协同分解反应生成Me(H)NNCO与N_2,部分发生氢迁移分解成MeNCO与HN_3化合物。在低温基质中采用193或266nm激光对Me(H)NC(O)N_3开展光分解实验,生成了氨基取代羰基氮烯反应中间体——Me(H)NC(O)N。通过红外光谱分析,明确指出该中间体存在syn和anti两种构象异构体。通过电子顺磁共振光谱确定Me(H)NC(O)N与另外两个氨基取代羰基氮烯——H_2NC(O)N、Me_2NC(O)N均为叁重态。随后Me(H)NC(O)N受可见光光照转化为Me(H)NNCO。此光化学过程为Curtius分步分解反应。此外,利用B3LYP、CBS-QB3、CCSD(T)及CASPT2量子化学理论方法研究Me(H)NC(O)N_3和Me(H)NC(O)N的分子结构、Me(H)NC(O)N的自旋多重度、Me(H)NC(O)N_3的分解反应势能面。二、采用基质隔离技术与量子化学理论计算研究PhOC(O)N_3的分解反应。在惰性气体基质中,PhOC(O)N_3受激光(193或266 nm)光照失去氮气,生成含氧羰基氮烯——PhOC(O)N。首次通过红外和电子顺磁共振光谱确定该中间体基态为叁重态。PhOC(O)N进一步受可见光(532 nm)光照重排转化为苯氧基异氰酸酯——PhONCO,完成了该物质的Curtius重排反应过程。在光照条件下,PhONCO二次分解成苯氧和异氰酸酯自由基,并生成一系列自由基二次结合产物。与光分解发生Curtius重排反应不同,PhOC(O)N_3在550 K下热分解失去氮气,生成分子内C–H键氨化反应产物——2-苯并恶唑啉酮。将加热温度升高至700 K后,PhOC(O)N_3生成的2-苯并恶唑啉酮进一步分解成CO_2、HNCO及复杂的含环产物。通过B3LYP、CBS-QB3及CASPT2量子化学理论方法对单重态、叁重态的反应中间体发生Curtius重排、分子内C–H键氨化的反应机理进行讨论研究,从而解释PhOC(O)N_3光分解与热分解反应的差异。叁、通过激光光解结合量子化学计算研究3-PyC(O)N_3的光分解反应。在低温基质中,3-PyC(O)N_3受266 nm激光光照失去氮气,生成吡啶羰基氮烯——3-PyC(O)N。首次获得该中间体的标准基质隔离红外光谱。红外光谱实验数据与高精度量子化学理论计算结果表明3-PyC(O)N的基态为单重态。随后采用紫光光照,氮烯发生Curtius重排转化为3-PyNCO。采用B3LYP和CBS-QB3量子化学理论方法研究3-PyC(O)N_3和3-PyC(O)N的分子结构、3-PyC(O)N的自旋多重度、3-PyC(O)N_3的分解反应势能面,结合理论计算结果讨论3-PyC(O)N单重态与叁重态的稳定性。(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8-06-01)

邢杨波,郭航远,徐超,杨芳芳,肖占胜[2](2017)在《肺静脉隔离联合左心房电压高密度标测基质改良术与常规肺静脉隔离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对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肺静脉隔离联合左心房电压高密度标测基质改良术与常规肺静脉隔离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疗效。方法入选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只进行肺静脉电隔离术),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在叁维标测系统(En Site Velocity System)指导下完成肺静脉电隔离,观察组还进行左心房电压高密度标测基质改良术。术后随访1年,每月行常规体表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检查,观察有无房性心律失常(心房颤动、房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心房颤动)。结果 60例患者均成功行双肺静脉前庭隔离。观察组低电压区域位于右上肺静脉前庭外侧7例,右下肺肺静脉前庭外侧3例,左心房前壁左上部6例,前壁左下部9例,顶部3例,后上壁2例。术后3月内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比较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月40.0%vs 43.3%,术后2月26.7%vs 20.0%,术后3月20.0%vs 20.0%,均P>0.05),两组术后1年心房颤动成功率(观察组83.3%,对照组80.0%)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肺静脉电隔离后加左心房电压高密度标测基质改良术不能增加阵发性心房颤动消融成功率。(本文来源于《心电与循环》期刊2017年05期)

朱笔峰[3](2017)在《不稳定含硫小分子的基质隔离光谱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不稳定含硫小分子在有机化学、材料化学和环境化学领域具有重要作用,一直都是理论和实验研究的热点。由于在室温下不稳定、寿命短、极易重排或反应,导致其光谱、结构和机理一直是物理化学研究的难点。此外,因缺乏合适的合成途径或在常规条件下难以捕获表征,使得人们对一些长期试图获得但没有成功的含硫小分子了解甚少,比如大气环境中典型挥发性有机硫化物二甲基硫光氧化过程中涉及的关键自由基CH3SOx(x = 0~3)和具有单重态特性的α位硫取代(α-thio)氮稀光致异构产生的新颖硫氮多键异构体等。这些含硫小分子不仅具有重要的基础物理化学研究价值,而且对于二甲基硫大气光氧化过程中关键自由基的光谱研究还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直接指纹光谱表征与光化学反应探索不仅可以直观揭示污染物在大气环境中的微观反应通道,也为实际大气污染检测提供标准光谱依据,从而为相关污染物的控制与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本论文首先总结了二甲基硫光氧化过程中涉及的关键自由基和以氮稀作为中间体合成新颖不稳定含硫小分子的研究进展,然后对产生的CH3SO3自由基和F2P(S)N氮稀中间体进行了低温基质隔离光谱表征,并通过选择性光照研究光致异构化反应,最后借助量子化学计算揭示反应机理。主要工作如下:一、基于过氧化物CF3OS(O)2OOS(O)2OCF3和FS(O)2OOS(O)2F在气相中可以分别产生CF3OSO3和FSO3自由基的方法,我们采用闪光热分解将CH3S(O)2OOS(O)2CH3加热至400 ℃C产生了二甲基硫大气光氧化过程中的关键自由基CH3SO3。首次报道了它的基质隔离紫外可见和红外吸收光谱,并结合高精度理论计算对光谱进行了详细指认。考虑到CH3S03在λmax= 511nm处的吸收特性,采用可见光光照引发其发生分子内H迁移生成新颖碳中心自由基CH2SO3H,此外自由基CH3SO3还发生光解生成环境中重要的CH3O自由基和SO2气体,最后利用理论计算对CH3SO3与异构体CH3OSO2、CH2SO3H的转化势能曲线进行了分析。二、迭氮化合物F2P(S)N3可以光分解(193 nm)产生单重态α位硫取代(α-thio)氮稀F2P(S)N,但迭氮化合物易发生爆炸从而使得对F2P(S)N的研究受限,为此我们合成了具有相似性质且在室温下稳定的异氰酸酯化合物F2P(S)NCO,并对其进行红外、紫外可见吸收、拉曼以及核磁共振光谱的表征。量子化学计算结果与振动光谱分析表明F2P(S)NCO只有一种顺式(syn)构象稳定存在。前驱物F2P(S)NCO在193nm准分子激光光照下,失去CO生成单重态氮稀F2P(S)N、异构体F2PNS以及脱硫之后的产物F2PNCO。继续用λ = 365 nm二次光照,不仅产生另一异构体F2PSN,同时发生氮稀F2P(S)N与CO反应重新生成前驱物F2P(S)NCO。结合量子化学计算对氮稀F2P(S)N及其异构体进行了详细的光谱指认和分子结构分析。(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7-04-01)

杨晓璐,陈建华,丁磊,耿春梅,张国宁[4](2015)在《低温基质隔离研究凝聚相中α-蒎烯臭氧化反应过程》一文中研究指出来自天然源的VOC与大气中的O3等氧化剂发生反应,生成的产物可通过凝结、成核或气-粒分配等物理过程转移至颗粒相中,形成二次有机气溶胶(SOA).采用低温基质隔离系统与程序升温技术(温度从6 K升至室温)相结合,研究了凝聚相中α-蒎烯与O3反应的瞬变物种,并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进行检测.结果表明:POZ(初级臭氧化物)和SOZ(次级臭氧化物)是α-蒎烯与O3反应的瞬变物种.POZ的红外特征吸收峰位于699和998 cm-1等处,分别对应于OOO不对称伸缩振动峰、C—O伸缩振动和CH2摇摆振动耦合,与理论计算结果相吻合;SOZ的红外特征吸收峰位于960和1 205 cm-1等处,分别对应于甲基弯曲振动和OCO弯曲振动,与理论计算结果相吻合.采用与试验值最为接近的B3LYP方法优化输出了POZ和SOZ的构型,二者均为不对称结构.未检测到CI(Criegee中间体),可能是由于高能态的CI极不稳定且冷头导热效果不好,致使傅里叶红外光谱仪未能捕捉到CI的吸收峰.对比乙烯、丙烯、环戊烯的臭氧化过程发现,叁者均检测到中间产物POZ和SOZ的生成,其中POZ构型均为O信封式、SOZ构型均为OO半椅式.(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研究》期刊2015年11期)

邓建国,陈建华,刘红杰,王玮,王轩[5](2012)在《基质隔离傅里叶红外光谱研究臭氧与乙烯的反应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用自行组建的低温基质隔离系统结合量子化学计算研究了乙烯与臭氧的反应机制,在试验中应用程序升温方法以检测、识别反应活性中间体.结果表明:试验中经红外吸收光谱识别为乙烯与臭氧反应中间体——POZ(初级臭氧化物)和SOZ(次级臭氧化物)的吸收峰均与文献报道的吸收峰完全吻合;在峰位和吸收强度上,试验测得的POZ和SOZ的大部分吸收峰均与B3LYP6-311++G(2d,2p)计算的振动频率相一致,表明采用程序升温方法,将基质温度升到更高(200 K),不仅可检测到乙烯与臭氧反应的2个重要中间体——POZ和SOZ,更重要的是还清楚地显示了POZ生成、175 K时裂解和SOZ生成的整个反应历程,有力地支持了Criegee反应机制,证明基质隔离技术结合程序升温是一种研究烯烃与臭氧反应机制的可行方法.(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研究》期刊2012年01期)

周子健[6](2011)在《激光溅射Be和Nb_2O_5与O_2与CO_2反应的基质隔离红外光谱及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金属及金属氧化物与小分子的化学反应是一个非常热门的研究领域。深入探究金属中心与O_2,CO_2,CO,N_2,H_2, CH_4等小分子的相互作用,对了解金属原子催化活化O-O, C-O,N-N,H-H,C-H等键有重要意义。例如,臭氧是一种具有很强氧化能力的氧化剂,金属臭氧化物可以作为在分子水平上探索氧化反应中臭氧化机理的理想模型,因此金属与O_2的反应备受关。再如,CO_2是导致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有效的减少CO_2排放以及对其回收显得至关重要。因此有关金属及其氧化物催化活化O_2,CO_2的研究日趋活跃。本文采用低温基质隔离红外光谱技术研究了碱土金属原子Be与气相小分子O_2和CO_2以及Nb_2O_5与CO_2的反应,捕获了大量反应中间体,并结合同位素取代实验和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对反应产物进行了归属。通过过渡态的结构和能量的势能面计算,得出了化学反应机理,进一步归纳总结了Be及Nb_2O_5与气体小分子反应的规律。主要结果归纳如下:1.在O_2/Ar气氛中,用激光溅射金属Be与气体共沉积。在这里,结合基质隔离红外光谱和相关理论计算,发现了两种可相互转化的铍-臭氧化合物。首先,退火后自发生成BeOBeOBe团簇和侧配臭氧化物BeOBe(η~2-O3)分子,理论计算表明其具有C2v对称性。在可见光激发下BeOBe(η~2-O3)转化为具有Cs对称性的端配同分异构体BeOBe(η~1-O3),此过程会经过一个叁重态的过渡态,更为有趣的是,继续对反应体系进行退火,BeOBe(η~1-O3)会重新发生异构化反应,转化为BeOBe(η~2-O3),因此可知,该异构化反应是可逆的。这个体系对以后在分子水平上理解臭氧化效应在氧化反应中的机理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模型。2.在CO_2/Ne气氛中,用激光溅射金属Be与气体共沉积。沉积过后,Be与CO_2直接生成插入产物OBeCO、BeOBeCO和OCBe(η~2-O_2CO),并且退火后产物强度有所增强。在全光照诱导下,OCBe(η~2-O_2CO)发生异构化反应转化为其同分异构体COBe(η~2-O_2CO)。结合理论计算可知,物种OCBe(η~2-O_2CO)比COBe(η~2-O_2CO)略微稳定,二者具有相同的C2v对称性。在该反应体系中,除以上中性产物外,还得到了BeOCO+阳离子。通过此反应,可以深入理解金属催化活化CO_2反应的内在机理。3.在CO_2/Ne气氛中用激光溅射金属氧化物Nb_2O_5得到氧化物NbO_2。Nb_2O_5与CO_2的产物比较复杂。共沉积后,首先生成络合物NbO_2(η~2-OCO),退火后,NbO_2(η~2-OCO)继续结合一分子CO_2自发生成NbO_2(η~2-OCO)2,同时还得到了NbO_2(η~2-CO)。在近红外光照射下,NbO_2(η~2-OCO)2转化为其同分异构体NbO_2(η~1-OCO)(η~2-OC)O。在可见光诱导下,生成新产物NbO_2(η~2-O_2C)。(本文来源于《浙江理工大学》期刊2011-12-13)

张守文,蔡尚郎[7](2011)在《环肺静脉电隔离术与递进式个体化心房基质消融术治疗房颤结果对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比较环肺静脉电隔离术(CPVI)与递进式个体化心房基质消融术(SSCA)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连续入选62例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CPVI组(38例)及SSCA组(24例);术中采用CARTO和Lasso环状标测电极导管指导消融;术后对患者定期进行体表心电图与动态心电图检查,比较两者的X线曝光时间、手术时间、未复发率等。结果 CPVI组和SSCA组的X线曝光时间分别为(33.32±6.03)min和(33.42±3.93)min,手术时间分别为(125.66±11.78)min和(131.13±10.47)min,两者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6个月随访时的未复发率分别为86.8%和62.5%,CPVI组高于SSCA组(χ2=4.986,P<0.05)。结论在远期未复发率方面,CPVI似乎更有优势,但还需进一步观察、随访;提高房颤治愈率的根本在于对房颤机制研究的突破。(本文来源于《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期刊2011年06期)

张守文[8](2011)在《环肺静脉电隔离术与递进式个体化心房基质消融术治疗房颤结果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研究通过制定统一的随访时间和成功定义,对环肺静脉电隔离术与递进式个体化心房基质消融术进行随机对比研究,以期达到以下目的:(1)对上述两种术式的X线曝光时间、手术时间、未复发率及并发症进行观察与比较;(2)获得房颤导管消融发展的一些探索与经验。方法连续入选62例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环肺静脉电隔离术组(CPVI)及递进式个体化心房基质消融术组,其中CPVI组38例,另一组24例;术中采用叁维电解剖标测系统CARTO引导构建肺静脉和左心房的模拟叁维图像,并用Lasso环状标测电极导管指导消融;术后通过对患者术后1、3、6个月进行体表心电图与动态心电图检查,最后比较两者的X线曝光时间、手术时间、复发率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1)CPVI组和递进式个体化心房基质消融术的X线曝光时间分别为33.32±6.03min和33.42±3.93min,两者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937);(2)CPVI组和递进式个体化心房基质消融术的手术时间分别为125.66±11.78min和131.13±10.47min,两者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661);(3)CPVI组1月随访未复发率为76.3%,递进式个体化心房基质消融术组为75%;3月随访未复发率分别为84.2%和75%;6月随访未复发率为86.8%和62.5%,该两者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在远期未复发率方面,CPVI较递进式个体化心房基质消融术似乎更有优势,但还需进一步观察、随访;(2)根据目前对房颤机制的认识,药物治疗配合导管消融治疗房颤效果更佳;(3)提高房颤治愈功率的根本在于对房颤机制研究的突破。(本文来源于《青岛大学》期刊2011-10-18)

邓建国[9](2011)在《低温基质隔离傅里叶红外光谱研究臭氧与烯烃的化学反应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烯烃与臭氧反应在有机合成和污水处理中有重要应用。烯烃是对流层大气中最活泼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与臭氧反应可以生成OH自由基,对二次有机气溶胶(SOA)的生成也有贡献,因此无论是在凝聚相中还是在气相中这一反应都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用自行组建的低温基质隔离系统结合量子化学计算详细地研究了乙烯、丙烯、四甲基乙烯、异戊二烯、2-甲基丙烯醛与臭氧的反应机制以及高OH自由基产额的四甲基乙烯与臭氧的气相反应机制。实验中创新性地应用了程序升温方法,检测和识别了反应活性中间体,并与文献和理论计算进行了比较。主要研究结果及结论如下:1)简单对称烯烃乙烯和不对称烯烃丙烯与臭氧反应的研究结果显示:经红外吸收光谱识别为乙烯、丙烯与臭氧反应中间体——初级臭氧化物(POZ)和次级臭氧化物(SOZ)的吸收峰都与文献报道的吸收峰完全吻合。且在峰位和吸收强度上,实验测得的POZ和SOZ强吸收峰均与理论计算的振动频率相一致,表明采用程序升温方法将基质温度升高到更高(接近室温),检测到了乙烯、丙烯与臭氧反应的两个重要的中间体——POZ和SOZ。更重要的是实验结果清楚地显示了POZ生成、约175K时裂解、SOZ生成整个反应历程,这强有力地支持了Criegee反应机制,证明基质隔离技术结合程序升温是研究烯烃与臭氧反应机制的一种好方法。2)用此方法进一步研究了四甲基乙烯与臭氧的反应,结果表明检测到了反应的中间体POZ,但是在POZ裂解后产生的Criegee自由基(CI)并没有与丙酮重新结合成SOZ,而与反应物四甲基乙烯生成了四甲基环氧丙烷(epoxide)。3)用同样的方法获得了异戊二烯与臭氧反应的两种POZ,分别为ISPⅠ(五元环上有甲基取代)和ISPⅡ(五元环上无甲基取代),以及相应的两种SOZ,分别为ISSⅠ和ISSⅡ,其中ISPⅠ和ISSⅠ是最主要的中间体,表明臭氧优先环加成到没有甲基取代的双键上。4)在2-甲基丙烯醛与臭氧反应结果中清楚地观察到了中间体MACP(POZ)的生成。在155K时,MACP大部分裂解为丙酮醛和CH2OO自由基。随后CH2OO自由基与丙酮醛的醛基而非酮羰基生成MACSⅡ,即主要的SOZ中间体,这再次证明了酮羰基对相应CI自由基的惰性。5)在四甲基乙烯与臭氧的气相反应研究中没有检测到可以生成OH自由基的异丙烯基过氧化氢。只检测到了稳定产物:丙酮、丙酮醛、羟基丙酮、甲酸、乙酸、甲醛。可见气相中四甲基乙烯与臭氧的反应速率极快,活性中间体的寿命很短,远小于实验中最短的混合时间0.54s。6)用B3LYP/6-311++G(2d,2p)水平优化了乙烯、丙烯、四甲基乙烯、异戊二烯、2-甲基丙烯醛与臭氧反应的中间体POZ和SOZ的结构。发现所有这些烯烃的POZ都采取O信封式构型,SOZ都采取OO半椅式构型。在此基础上计算得到的简谐振动频率均与实验结果有很好的对应,表明实验结果的正确性,反过来也表明POZ最稳定的构型是O信封式构型,SOZ最稳定的构型是OO半椅式构型。本论文的研究结果将为有机合成、污水臭氧处理法提供基础信息,也为解释对流层大气中OH自由基和SOA的生成机制提供帮助。(本文来源于《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期刊2011-05-30)

王彩霞[10](2010)在《第VB(V,Nb,Ta)氧化物与H_2及N_2反应的基质隔离红外光谱及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基质隔离红外光谱的方法对第VB族(V,Nb,Ta)金属氧化物与H_2及N_2的反应进行了研究,并结合密度泛函理论方法对其反应的活性中间体和产物进行了光谱归属和反应机理的计算。在纯Ar基质中,基态VO_2分子能打破H_2分子中的H-H键,并自发形成HVO(OH)分子。研究结果表明该反应在动力学和热力学上均可行。相对应的VO_2与D2反应却需要在UV紫外可见光的激发下,首先生成VO_2(η2-D2),然后才能生成类似产物DVO(OD)。MO_2(M=Nb,Ta)和H_2反应主要生成和两个H_2分子形成的侧配络合物MO_2 (η2-H_2)2(M=Nb,Ta),该络合物可在紫外可见光照下,消去一个H_2分子,进一步发生光异构化成HMO(OH)(M=Nb,Ta)分子。其反应归纳如下:(?)在激光烧蚀Ta原子与H_2/O_2混合气反应,主要产物为TaO_2(η2-O_2)络合物,它可进一步络合一个H_2分子,生成TaO_2(η2-O_2)(η2-H_2)中间产物,此产物在退火过程中可自发生成HTaO(OH)(η2-O_2)分子,实验和理论研究结果表明TaO_2(η2-O_2) + H_2→TaO_2(η2-O_2)(η2-H_2)→HTaO(OH)(η2-O_2)在热力学和动力学上都易发生,而且这一化学过程几乎不需要活化能。在紫外光照下络合物HTaO(OH)(η2-O_2)会进一步转化为Ta(OH)2分子。其反应如下: (?)在低温Ar基质中, MO_2(M=V,Nb,Ta)与N_2反应,首先生成MO_2(η1-NN)x (x=1-3)络合物,在红外光诱导下,络合物分子MO_2(η1-NN)3解离为MO_2(η1-NN)2,产生一个N_2分子。在可见光激发下MO_2(η1-NN)2和MO_2(η1-NN)3络合物进一步重排成较不稳定的MO_2(η1-NN)(η2-N_2)和MO_2((η1-NN)2(η2-N_2)异构体。MO_2(M=V,Nb,Ta)与N_2反应归纳如下:(?)进一步的研究发现,MO_2(2A1)分子与N_2反应生成MO_2(η1-NN)和MO_2(η1-NN)2,它们的基态具有2A′或2A1对称性;而MO_2(η1-NN)3(2B2)络合物是由激发态的MO_2(2B1)与N_2反应而得。(本文来源于《浙江理工大学》期刊2010-12-21)

基质隔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比较肺静脉隔离联合左心房电压高密度标测基质改良术与常规肺静脉隔离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疗效。方法入选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只进行肺静脉电隔离术),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在叁维标测系统(En Site Velocity System)指导下完成肺静脉电隔离,观察组还进行左心房电压高密度标测基质改良术。术后随访1年,每月行常规体表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检查,观察有无房性心律失常(心房颤动、房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心房颤动)。结果 60例患者均成功行双肺静脉前庭隔离。观察组低电压区域位于右上肺静脉前庭外侧7例,右下肺肺静脉前庭外侧3例,左心房前壁左上部6例,前壁左下部9例,顶部3例,后上壁2例。术后3月内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比较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月40.0%vs 43.3%,术后2月26.7%vs 20.0%,术后3月20.0%vs 20.0%,均P>0.05),两组术后1年心房颤动成功率(观察组83.3%,对照组80.0%)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肺静脉电隔离后加左心房电压高密度标测基质改良术不能增加阵发性心房颤动消融成功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基质隔离论文参考文献

[1].万华斌.叁重态羰基氮烯的低温基质隔离与量子化学计算研究[D].苏州大学.2018

[2].邢杨波,郭航远,徐超,杨芳芳,肖占胜.肺静脉隔离联合左心房电压高密度标测基质改良术与常规肺静脉隔离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对照研究[J].心电与循环.2017

[3].朱笔峰.不稳定含硫小分子的基质隔离光谱研究[D].苏州大学.2017

[4].杨晓璐,陈建华,丁磊,耿春梅,张国宁.低温基质隔离研究凝聚相中α-蒎烯臭氧化反应过程[J].环境科学研究.2015

[5].邓建国,陈建华,刘红杰,王玮,王轩.基质隔离傅里叶红外光谱研究臭氧与乙烯的反应机制[J].环境科学研究.2012

[6].周子健.激光溅射Be和Nb_2O_5与O_2与CO_2反应的基质隔离红外光谱及理论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1

[7].张守文,蔡尚郎.环肺静脉电隔离术与递进式个体化心房基质消融术治疗房颤结果对照[J].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

[8].张守文.环肺静脉电隔离术与递进式个体化心房基质消融术治疗房颤结果对比研究[D].青岛大学.2011

[9].邓建国.低温基质隔离傅里叶红外光谱研究臭氧与烯烃的化学反应机制[D].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2011

[10].王彩霞.第VB(V,Nb,Ta)氧化物与H_2及N_2反应的基质隔离红外光谱及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

标签:;  ;  ;  ;  

基质隔离论文-万华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