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观论文_王雪娟,付远书

导读:本文包含了公众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公众,西王,克尔,明代,江口,舆论,拟态。

公众观论文文献综述

王雪娟,付远书[1](2018)在《“江口沉银”走进国博引发公众观展热情》一文中研究指出“张献忠沉银的传说太有名了,没想到传说居然是真的!”“今天就是想来看看他到底沉了哪些宝藏!”……6月26日,上千名观众同时涌入中国国家博物馆,气氛火热。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四川省文物局、四川省眉山市人民政府主办的“江口沉银——四川彭山江口古战场遗址考古成果(本文来源于《中国文化报》期刊2018-07-12)

褚莹[2](2018)在《关于不同性质职业及其活动的创造性的大学生公众观》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创造性研究中,关于个体创造力和作品创造性的评价已经有许多文献。本研究考察的是人们对于职业创造性(特定职业及其活动的创造性)的评价。这种评价不仅取决于人们对创造性的一般理解,也受人们对于特定职业的观念的影响。本研究试图揭示人们对于特定职业的观念与其对于该职业的创造性的评价的关联性。本研究选择了叁个职业(教师、科学家和作家——分别对应于教学、预测、执行等叁类专长)及其对应的主要活动(教育、科研和写作),进行了大学生关于上述职业及其活动的公众观调查。研究分别对职业与职业活动进行了公众观调查。每个调查分两个阶段。第一步,由大学生写下与这些职业或活动相关的词语(关键词),这些关键词可以用于聚类分析和多维标度分析;第二步,选择频数排名前20左右的高频关键词编制问卷,由大学生评价这些高频词与职业或职业活动的关联程度,对评定结果进行因子分析。对3个职业和3种活动的关键词统计表明,只有“教师”职业几乎无人提及“创新”;对于其他职业和活动,“创新”都是高频词。在关键词问卷阶段,将“创新”也加入教师职业的问卷。被试按照相关程度对每个关键词进行1~7评分后,各职业及其活动中“创新”一词的得分均值为:教师(4.90,接近有点相关);科学家(6.63,接近非常相关);作家(6.11,比较相关);教育(5.94,接近比较相关);科研(6.71,接近非常相关);写作(6.18,比较相关)。因子分析的结果表明,教师职业中加入的“创新”一词因子载荷值(0.492)较低,而在科学家和作家职业中,“创新”一词的因子载荷值分别为0.666和0.887,说明创新在大学生对科学家和作家职业观念中比重较高;而教育、科研和写作中,“创新”一词的因子载荷值分别为0.644,0.676和0.598,说明创新在大学生对叁种职业活动的观念中都比较重要。结论:大学生对于职业创造性与职业活动创造性的评价不一定完全一致。大学生对于某些职业(如科学家和作家)及其活动(科研与写作)的创造性的评价一致性较高,认为它们均有较高的创造性;但是对某些职业(如教师)及其活动(教育)的创造性的评价不一致,认为教师创造性不强,而教育工作创造性强。这说明,对职业创造性的评价还须辅之以对该职业的活动的创造性评价,以期得到更全面的认识。(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8-05-23)

刘亚男[3](2017)在《传播学中公众观的演变及存在的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公众观的演变随着时间和地点的转变而演变着。特定问题的关联性和社会参与的主体性是作为舆论主体的公众的一般标志。在传播日益便捷的今天,公众观的变化反映着一定程度上社会的变迁。本文从公众的概念入手,用历史的眼光看待公众的概念,通过对哈贝马斯、李普曼以及现代对公众这一概念的理解,深入分析在大众传播和群体传播下公众观的树立。最后结合现实,浅析公众观的发展和存在的问题。(本文来源于《现代交际》期刊2017年14期)

陈晓东[4](2017)在《李普曼的消极公众观——“公众”和“公众舆论”理性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李普曼"公众舆论"的思想有着极大的智慧性和预见性。本文通过研究李普曼和杜威、卢梭对"公众舆论"的观点差异,探讨当下新媒体环境中"公众"和"公众舆论"理性程度。(本文来源于《新闻研究导刊》期刊2017年13期)

朱湘怡[5](2016)在《克尔凯郭尔的“公众”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克尔凯郭尔认为现时代本质上是一个缺乏激情、缺少创造力、平均化盛行的时代。因此,他基于对现时代中个体的生存状态的关注,提出抽象概念“公众”。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他的生存哲学意义上的“公众”观。克尔凯郭尔“公众”观产生于19世纪初期资本主义社会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发展于基督教和黑格尔体系哲学已风靡欧洲大陆的思想背景,根植于克尔凯郭尔独特的个人经历之中。“公众”观是克尔凯郭尔生存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出其“个体”核心价值观的前提。按照克尔凯郭尔的“公众”观,每一个个体,不管他本来是什么,都必须在其所关联的环境中才显露出自己的真相;如果每一个个体想要在这整体的相对性中作为“那绝对的”而存在,那他就变得十分可笑了。他认为“公众”是抽象而丑恶的庞大概念,是在任何时代人们都倾向认同的。克尔凯郭尔“公众”观从对个体性的肯定入手,并强调要对易受大众传媒蛊惑的“公众”进行批判。社会上越是充斥着对“公众”的强调,人们越是受到平均化的影响,因而人们也就越容易出现精神上的瘫痪。他基于对这种流俗的公众观的理解,坚持对“公众”的彻底否定。但需要指出,克氏的“公众”观具有一定理论缺陷:“公众”观里的概念之间对应关系模糊以及“公众”观否认“公众”概念下人们觉醒的可能。坚持对“公众”的批判及否定,是克尔凯郭尔实现人的自我意识的重要方法。同时,这种通过否定“公众”来肯定“个体”的方法,对后来存在主义相关观念如雅斯贝尔斯群众观、加缪“群众”观、萨特“国民”观等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些存在主义观念或多或少都运用了这一方法来展开各自有关生存哲学的论述。克尔凯郭尔“公众”观启示我们要关怀现实社会中“那绝对的”个体生存发展及自由、要正确处理现代社会中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6-06-01)

彭婧[6](2016)在《重庆市处级干部重要行为特征的公众观调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干部重要行为特征是指领导干部为了实现组织目标,根据岗位职责,在领导活动和工作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典型行为。过去,对于干部行为的相关研究多是基于干部本身,本研究试图从公众的视角探讨重庆市处级干部重要行为特征,不仅有助于丰富公共部门领导理论,而且为进一步探索符合重庆市处级干部的工作岗位和工作实际的标准,提升处级干部工作绩效以及提高公众满意度提供参考。在文献分析和开放式问卷的基础上,使用自编的具有一定信度和效度的《重庆市处级干部重要行为特征的公众观调查》问卷对248重庆市市民进行调查,考察了重庆市处级干部重要行为特征和公众满意度的关系,最后进行了个别访谈进一步验证了结果的有效性。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重庆市处级干部重要行为特征是一个多维度的系统,主要包含自我控制、工作胜任、知识运用、信念驱动、方向把握五个维度。(2)重庆市处级干部重要行为特征的总均分3.64。公众对于重庆市处级干部重要行为特征各个维度的评价水平并不一致,高到低依次是信念驱动、方向把握、工作胜任、知识运用、自我控制。(3)重庆市处级干部重要行为特征调查结果受年龄、学历、身份等因素的影响,但不同因素影响的维度并不一致。(4)重庆市处级干部重要行为特征及其各维度与公众满意度及其各维度之间存在显着的相关关系。(5)个别访谈进一步验证了重庆市处级干部重要行为特征的结果。最后,分别从干部和公众层面提出提高重庆市处级干部重要行为特征评价水平的几点思考。(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6-05-01)

徐磊[7](2015)在《公众观展陋习何时能破》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不少博物馆都在推行免费参观的政策,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一社会福利背后却依然存在各种难以理解的观展陋习。 2008年初,国家文物局下发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这使得参观人数较之以往有了指数级的增长,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职能也(本文来源于《北京商报》期刊2015-08-04)

陶丽[8](2015)在《李普曼公众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李普曼是美国着名的作家、记者、政治评论家,也是传播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本文以“公众观”为线索,梳理和呈现李普曼20世纪20年代的思想变化,并试图探寻这种变化背后的原因。李普曼身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信息漩涡,亲眼目睹了新闻机构在战时宣传、新闻审查和司法控制的强大压力下,出让“事实”这一新闻业的最高准则,也亲身感受到公众在“爱国主义”的热浪下何等的迷惑与盲从。这触发了他对公众的思考,在《自由与新闻》中,李普曼表现出对公众和民主的强烈期待,认为只要事实重回新闻业的最高准则、新闻业成为规范的行业,公众获取真相的渠道就会畅通,民主的危机就能解除。但是,这种希冀新闻归位的思想,随着宣传在战后政治和商业领域的蔓延,很快被打破了。在《公众舆论》中,李普曼提出,除了新闻媒体构筑的拟态环境外,社会交往和语言本身也严重限制了公众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加之头脑中不断形成和巩固的刻板印象,公众事实上难以获知真相,更不可能在全知全能的基础上形成民意。此时的李普曼已经开始怀疑公众的能力,而这种怀疑在经历了重返欧洲的震撼后,可以说发展至绝望的程度。到了《幻影公众》,李普曼眼中的公众不过是坐在剧院后排“又聋又哑”的观众,没有能力也没有兴趣参与公共事务,还很可能被专制势力利用而不白知,极易衍化为大众暴虐,传统民主理论中至高无上的理性公众变成了根本不存在的“幻影”。因此,公众必须归位,将社会治理的重任交给精英,而李普曼本人正是他自己所推崇的“局内人”的代表。某种程度上,我们不妨将李普曼的观点视为社会科学研究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回声。青年李普曼在哈佛大学求学时,在刻板印象、实用主义和民主理性方面深受格雷厄姆·沃拉斯、威廉·詹姆斯和乔治·桑塔亚纳叁位教授的影响,这些对公众的片段式的思考结合李普曼之后的生活和工作经历,逐步地完善和加深,这才形成了李普曼独特的“公众观”。从《自由与新闻》、《公众舆论》到《幻影公众》,李普曼的公众观一步步走向绝望,这其中反映出的不仅是他对时代的不满和对现实的反叛,更是他对公众、对民意、对民主制度的深刻思考,而这种思考于今天而言,依旧光芒闪耀。(本文来源于《中央民族大学》期刊2015-04-21)

周颖[9](2015)在《干部素质公众观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周颖运用自行修订的《干部素质的公众观量表》,测量发现干部素质的公众观包括目标有效性、才能多面性、人际能力和个人品德四个维度,这四个维度及其内涵与中共中央颁布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具有高度重合性。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的结果发现,性别和身份的主效应不显着,说明大学生和公务员具有相似的干部素质公众观,男性和女性的干部素质公众观也不具有显着差异。而维度的主效应显着,表明群众心目中的理想领导最重要的特质是目标有效性,其次是个人品德和人际能力,再其次是才能多样性。在交互作用方面,除了维度与身份的交互作用显着,其余交互作用均不显着。(本文来源于《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1期)

于海琴,方雨果,李佳媚[10](2012)在《大学生失业现象的公众观调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公众对大学生失业现象的看法与态度,作为社会舆论导向将影响失业大学生的发展空间和生存状态。调查结果显示:(1)62%的公众与失业大学生有接触,失业现象较为普遍;81%的公众在关注大学生失业问题,大学生就业问题是社会热点;84.6%的人认为大学生失业合理,是公平竞争的结果。(2)失业的负面影响主要有叁方面:阻碍大学生成长、干扰家庭和睦、影响国家稳定。(3)87%的人对失业大学生群体持体谅、信任等积极态度,60%的人认为失业者遇到的最大困境是发展受阻和信心失落等精神层面的打击,而经济窘迫并非主要挫折。(4)大学生失业的首位原因是大学生自身的能力与素质,包括就业要求及期望,其次是学校教育、教育内容和方式要更新。(5)超过50%以上的公众认为,应该对失业大学生实施帮助,尤其是在国家政策层面。(本文来源于《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2年04期)

公众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创造性研究中,关于个体创造力和作品创造性的评价已经有许多文献。本研究考察的是人们对于职业创造性(特定职业及其活动的创造性)的评价。这种评价不仅取决于人们对创造性的一般理解,也受人们对于特定职业的观念的影响。本研究试图揭示人们对于特定职业的观念与其对于该职业的创造性的评价的关联性。本研究选择了叁个职业(教师、科学家和作家——分别对应于教学、预测、执行等叁类专长)及其对应的主要活动(教育、科研和写作),进行了大学生关于上述职业及其活动的公众观调查。研究分别对职业与职业活动进行了公众观调查。每个调查分两个阶段。第一步,由大学生写下与这些职业或活动相关的词语(关键词),这些关键词可以用于聚类分析和多维标度分析;第二步,选择频数排名前20左右的高频关键词编制问卷,由大学生评价这些高频词与职业或职业活动的关联程度,对评定结果进行因子分析。对3个职业和3种活动的关键词统计表明,只有“教师”职业几乎无人提及“创新”;对于其他职业和活动,“创新”都是高频词。在关键词问卷阶段,将“创新”也加入教师职业的问卷。被试按照相关程度对每个关键词进行1~7评分后,各职业及其活动中“创新”一词的得分均值为:教师(4.90,接近有点相关);科学家(6.63,接近非常相关);作家(6.11,比较相关);教育(5.94,接近比较相关);科研(6.71,接近非常相关);写作(6.18,比较相关)。因子分析的结果表明,教师职业中加入的“创新”一词因子载荷值(0.492)较低,而在科学家和作家职业中,“创新”一词的因子载荷值分别为0.666和0.887,说明创新在大学生对科学家和作家职业观念中比重较高;而教育、科研和写作中,“创新”一词的因子载荷值分别为0.644,0.676和0.598,说明创新在大学生对叁种职业活动的观念中都比较重要。结论:大学生对于职业创造性与职业活动创造性的评价不一定完全一致。大学生对于某些职业(如科学家和作家)及其活动(科研与写作)的创造性的评价一致性较高,认为它们均有较高的创造性;但是对某些职业(如教师)及其活动(教育)的创造性的评价不一致,认为教师创造性不强,而教育工作创造性强。这说明,对职业创造性的评价还须辅之以对该职业的活动的创造性评价,以期得到更全面的认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公众观论文参考文献

[1].王雪娟,付远书.“江口沉银”走进国博引发公众观展热情[N].中国文化报.2018

[2].褚莹.关于不同性质职业及其活动的创造性的大学生公众观[D].华东师范大学.2018

[3].刘亚男.传播学中公众观的演变及存在的问题[J].现代交际.2017

[4].陈晓东.李普曼的消极公众观——“公众”和“公众舆论”理性探讨[J].新闻研究导刊.2017

[5].朱湘怡.克尔凯郭尔的“公众”观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6

[6].彭婧.重庆市处级干部重要行为特征的公众观调查研究[D].重庆大学.2016

[7].徐磊.公众观展陋习何时能破[N].北京商报.2015

[8].陶丽.李普曼公众观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5

[9].周颖.干部素质公众观的实证研究[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5

[10].于海琴,方雨果,李佳媚.大学生失业现象的公众观调查研究[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论文知识图

尼姆加里艺术中心顶层平台观景咖啡座...辅街街景不同受教育程度公众对与自然和谐相处观...马迭尔宾馆转角造型不同居住地公众对和谐相处观的赞成程度...不同受教育程度公众环保意义平均值图

标签:;  ;  ;  ;  ;  ;  ;  

公众观论文_王雪娟,付远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