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土地分类体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体系,土地利用,生态,土地,黄河流域,皇城,创面。
土地分类体系论文文献综述
肖婷[1](2019)在《基于第叁次全国土地调查的天津市土地利用分类体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地利用分类是实施土地管理相关工作的基本且重要的依据,是世界各地土地利用信息交流的重要媒介,又是土地科学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国内外专家学者对一直以来都在对土地利用分类进行不断的探讨和研究,根据不同的方法和目的提出了众多的土地利用分类体系。2017年10月16日,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开展第叁次全国土地调查的通知》(国发[2017]48号),决定自2017年起开展第叁次全国土地调查并颁发了《第叁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分类》,该土地利用分类体系是基于《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 21010-2017)上而完善并制定的,把全国土地划分为13个一级地类,56个二级地类,对部分二级地类进一步细化了12个叁级地类,此外对1个叁级类增加了 1个四级类。本文基于《第叁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分类》的框架下,比较产业分类、土地功能分类、土地利用/土地覆盖方法的优缺点,选择适用于天津市第叁次土地调查的土地利用分类体系的方法——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综合分类,依据科学性和适用性、协调性和开放性统一、继承性和稳定性、差异性和因地制宜性原则,紧密结合天津市土地利用类型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实际情况,形成《天津市第叁次土地调查工作分类》,把天津市土地划分为13个一级地类,44个二级地类,8个叁级地类。为了进一步准确认定天津市第叁次土地调查的土地利用分类体系中的每一地类定义和具体特征,对天津市各地类进行认定,包括界定地类定义、判读地类影像图特征和实地调研地类景观特征叁个方面,得到天津市第叁次土地调查的地类认定结果。本文认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部门精细化的管理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正确合理地划分土地利用类型,建立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分类体系是为更好地服务于全国的土地管理工作,从而提供土地方面依据以指导国家宏观决策。结合了理论和实践,加强了对构建的土地利用分类体系中的地类的准确把握和判定,同时用来支撑顺利全面开展天津市第叁次土地调查工作,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意义。因此,研究土地利用分类体系理论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天津工业大学》期刊2019-01-17)
武云璐,师学义,王群[2](2018)在《精细化村级土地利用分类体系的构建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构建村级土地利用分类体系是编制村庄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和前提,对于指导村土地利用规划工作的进行有着基础性决定作用。本文通过对各级、各部门土地利用分类标准的分析研究,在村域尺度土地利用现状的基础上构建了精细化村级土地利用分类体系,该分类体系为叁级分类,共6大类,20个二级类,51个叁级类。基于构建出的村级土地利用分类体系,以大皇城村为例,利用亚分米级的无人机遥感数据对2017年大皇城村土地利用进行遥感制图,结果表明该分类系统具有较强的可行性。本文研究成果可为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的制定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期刊2018年S1期)
张慧芳[3](2018)在《对我国土地分类体系的对比与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我国土地分类标准有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与地理国情普查地类2种现状分类,及对应的土地规划用途分类与城乡用地分类2种规划分类。完善的分类体系和标准,在促进土地合理利用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由于出发点不一样,不同的分类标准之间也存在一定差异。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存在的差异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与地理国情普查地类之间除在理论基础、技术方法等方面比较相似外,也存在较大的差别。(本文来源于《资源导刊》期刊2018年05期)
王向东,龚建[4](2018)在《面向自然资源统一管理的土地利用分类体系评析与整合》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地资源统一管理是自然资源统一管理的基础和关键,统一土地利用分类体系是自然资源统一管理的有力支撑。面向自然资源的统一管理,综合采用比较分析、系统分析、经验归纳、理论演绎等方法,开展土地利用分类体系的评析与整合研究。基于对现状土地利用分类体系实践的概要梳理与评析,遵循科学性和操作性两方面的14个基本原则,整合性地构建了一个包括"门、纲、目、科、属"基本阶元系统和"3+13+54+171+613"基本单元系统在内的统一土地利用分类体系方案。其中一级门类为建设用地、农业用地和生态用地,叁大门类在"纲、目、科、属"四级阶元的整合性统一分类基本单元系统分别为"3+18+86+350""6+21+55+167"和"4+15+30+96"。(本文来源于《2018'中国土地资源科学创新与发展暨倪绍祥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8-04-20)
高云飞,李智广,刘晓燕[5](2018)在《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遥感监测中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体系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提出一种新的适于水土流失遥感监测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体系,并验证其合理性,为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遥感监测提供依据。[方法]以黄河流域不同地类水土流失的差异为出发点,按照科学性、可行性和完整性原则,参考国家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基于水利部颁布的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构建了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遥感监测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体系。[结果]以坡耕地、梯田、林草地、在建开发用地、淤地坝、沙地和其他用地7个类型构建了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遥感监测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体系,并用5个县(旗)的土地利用数据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分类体系具有科学性。[结论]本研究提出的土地利用分类体系在获取同等精度水土流失评价结果的同时,又能提高水土流失遥感监测的效率。(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通报》期刊2018年01期)
林目轩[6](2016)在《绿色发展,生态用地不可缺位》一文中研究指出◆重构绿色发展土地利用分类体系,构建科学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和生态安全格局。◆建议把生态用地放到与农用地、建设用地同等重要的位置,像保护耕地一样保护生态用地。◆生态用地属于公益性用地,明确其由国家进行产权登记,并采取划拨方式供地(本文来源于《中国国土资源报》期刊2016-11-24)
高晋[7](2016)在《浅谈土地利用规划视角的旅游用地分类体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我国国土面积非常广泛,因此在对土地进行研究的时候,还要对土地自身的结构和美观程度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加上现在旅游行业的不断发展,在进行土地规划的过程中向各个地点的旅游用地进行合理的分类,保证土地规划的合理性和全面性。但是在目前进行旅游用地规划的过程中本身还存在一些问题,针对于这一点还要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解决,促使土地规划和旅游用地分类更加合理的进行。(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科技信息》期刊2016年28期)
张隆隆,赵平,苟丽晖,陈俊岭[8](2016)在《损毁土地创面质地分类体系构建与幂律模型运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损毁土地涉及农业、林业、矿业生产,以及公路、铁路、水利建设等多个行业和技术领域。基于生态修复的目标和现实需要,本文尝试在综合分析各个相关专业技术体系基础上构建跨行业的损毁土地创面质地分类体系,同时运用幂率模型解决生态修复工程中的复合问题。幂律模型在一定尺度上可以度量创面各项特征的相似性,这些特征可以用其相关性的影响因子(完整程度、风化程度、组构、元素含量(重金属)、颗粒度等)来定量化表征或者转化。根据有待修复土地创面的质地将生产建设损毁土地划分为九大类基本要素评价体系,通过影响因子评价对基本分类进行升-降级。对创面主要或多个影响因子的栅格化赋值,实现各影响因子程度差异化物理化学空间图评价。可以针对创面质地的完整程度、断裂程度以及元素组合的富集程度的相关关系进行差异化统计分析。在实践积累的基础上,通过幂指数的变化区间界定不同植被根系扎根的难易程度。通过对影响因子定量化评价来丰富创面质地的基本分类体系,这些手段为数字化评价损毁土地创面提供基础。这种损毁土地创面评价方法不仅为生态修复、矿山治理、工程边坡治理等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时也为景观提升提供了一种近自然非线性的参考方案。(本文来源于《2016全国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期刊2016-09-25)
洪武扬,徐雅莉,罗婷文[9](2015)在《土地生态分类体系反思与重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地管理如何参与、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是新形势下土地管理创新面临的重要课题。从土地资源生态属性角度,反思、重构现有土地分类体系,是探索生态文明空间制度体系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土地管理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切入点。土地分类与土地生态分类分类是把一组事物按照不同的特点,划分成属性近似的组,使得组内差异尽可能小,组间差异尽可能大。土地分类指的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按照一定标准对土地单元类型加以划分。土地生态分类则是(本文来源于《中国土地》期刊2015年08期)
朱华忠,王卷乐,钟华平,周李磊,杨华[10](2015)在《土地类型多级地理格网分类体系框架的建设构想》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地类型研究在综合自然地理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该研究虽在国内外已取得很多成果以及制图实践,但仍然有3个问题有待解决:(1)如何对土地类型进行系统分级、分几级;(2)如何选择土地类型各级指标要素;(3)如何利用多源数据进行计算机自动跨尺度土地类型制图。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基于国家标准地理格网提出一种土地类型指标数据库建设方案,即构建4级标准地理格网模型,以各级格网单元作为指标表达载体,选择土地类型研究普遍采用的地带、地貌、土壤和植被4要素,进行多级标准地理格网指标库建设框架设计。通过设计与分析,指出多级地理格网分类体系有其物质基础,即地球科学各学科都具有多尺度研究特征,各学科所具有的分类体系层次性可用多级格网来表达,尤其是影响土地类型分类分级系统的地貌、土壤、植被3个要素间存在相互作用,决定了叁者分类体系分级数目和各级格网单元尺度应一致或相近。因此,本文基于标准格网体系,给出了一个土地类型指标数据库建设框架,以期用于土地类型研究与制图格网数据库平台的构建,为进一步开展土地类型制图实践研究提供新思路。(本文来源于《地球信息科学学报》期刊2015年07期)
土地分类体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构建村级土地利用分类体系是编制村庄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和前提,对于指导村土地利用规划工作的进行有着基础性决定作用。本文通过对各级、各部门土地利用分类标准的分析研究,在村域尺度土地利用现状的基础上构建了精细化村级土地利用分类体系,该分类体系为叁级分类,共6大类,20个二级类,51个叁级类。基于构建出的村级土地利用分类体系,以大皇城村为例,利用亚分米级的无人机遥感数据对2017年大皇城村土地利用进行遥感制图,结果表明该分类系统具有较强的可行性。本文研究成果可为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的制定提供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土地分类体系论文参考文献
[1].肖婷.基于第叁次全国土地调查的天津市土地利用分类体系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19
[2].武云璐,师学义,王群.精细化村级土地利用分类体系的构建与应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8
[3].张慧芳.对我国土地分类体系的对比与探讨[J].资源导刊.2018
[4].王向东,龚建.面向自然资源统一管理的土地利用分类体系评析与整合[C].2018'中国土地资源科学创新与发展暨倪绍祥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2018
[5].高云飞,李智广,刘晓燕.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遥感监测中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体系构建[J].水土保持通报.2018
[6].林目轩.绿色发展,生态用地不可缺位[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6
[7].高晋.浅谈土地利用规划视角的旅游用地分类体系[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
[8].张隆隆,赵平,苟丽晖,陈俊岭.损毁土地创面质地分类体系构建与幂律模型运用研究[C].2016全国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2016
[9].洪武扬,徐雅莉,罗婷文.土地生态分类体系反思与重构[J].中国土地.2015
[10].朱华忠,王卷乐,钟华平,周李磊,杨华.土地类型多级地理格网分类体系框架的建设构想[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