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彦云:例践透视中国统计40年论文

赵彦云:例践透视中国统计40年论文

【统计史】

摘要:以峨嵋会议1978年年底召开为始点以来40年,回顾了“峨眉会议”时代的统计教育,包括本科和研究生,阐述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成果所内涵的经济社会统计精髓,投入产出分析研究中的分配系数与消除UV法中负投入系数等成果,“宏观经济统计分析”课程开创发展,统计学与交叉学科研究,国际竞争力与创新指数研究,互联网统计与广义统计学研究成果,以及统计学学科做大做强的确定性统计与随机性统计的深入融合发展。

关键词:峨嵋会议;国民经济核算;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空间统计

一、绪言与背景

2018年,是中国统计学界著名“峨嵋会议”40周年,中国统计学会成立是“峨嵋会议”的重大成果之一。在纪念“峨嵋会议”20周年以及中国统计学会成立30周年之际,李成瑞、王寿仁、成平、黄海、莫曰达、钱伯海、陈尚久、王吉利、马家善、张泽厚等中国统计学界老前辈曾在《统计研究》上发表“笔谈”文章,或通过全国性征文活动(在299篇应征论文中精选143篇论文发表)回顾并展望了中国统计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历程及前景。本人作为中国统计学界科班出身的一名“老-师”(77级本科生、81级硕士生、86级博士生,1989年起一直在中国人民大学从事统计学专业教学科研工作,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担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应用统计科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院长和国务院学位办全国应用统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兼任全国工业统计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统计学会副会长、中国统计教育学会副会长、高校统计教育委员会会长、中国投入产出学会副会长,并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0多篇,获得了2项发明专利,出版学术著作40多部,组织大型国际学术会议8次、国际统计学会专题会议4次,并与20多个国家及国际组织(包括UNIDP、UNIDO、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欧盟、联合国大学等)开展学术交流、专业咨询或合作研究,并主持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国家社科重大项目、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部级项目等100多项,获省部级及以上科研成果奖一等奖、二等奖17项。总而言之,在纪念“峨嵋会议”40周年之际,自己作为中国统计战线的一名“老兵”,希望通过这篇《例践透视中国统计40年》回顾文章,能够对未来中国统计学科进一步健康发展提供点“一孔之见”的启示。

二、“峨嵋会议”时代的社会经济统计学

“峨嵋会议”于1978年11月27日至12月9日召开。所谓“峨嵋会议”时代,主要是指1977年恢复高考的最初三四年时间,这期间虽然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有所松动,但从学科建设到统计实践,在“统计思维定势”上都没有走出“为国民经济计划服务”之实用工具意义或数据支撑功能的局限。也就是说,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是中国社会经济“拨乱反正”的关键时期,也是中国统计学科“恢复与构建”的重要奠基阶段。

当时,我是天津财经学院(现天津财经大学,简称“天财”)工业管理系77级综合统计专业本科生。1977年恢复高考,那时师生都非常振奋,77级是首届“非工农兵大学生”,被寄予厚望。当时天津财经学院统计学专业设有非常完整的社会经济统计学课程体系,还开设英文统计和数理统计,非常重视数学训练,时任数学教研室主任的陈克式教授是从日本留学回来的,给我们上“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还有两位中青年骨干教师(副教授)分别给我们上高等代数和微积分,这可以说是天财当时最强数学师资教学团队了。统计学专业基础课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由时任系主任杨曾武教授直接讲授,并配备青年骨干教师周恒彤讲师做助教。杨教授燕京大学毕业,是1958年天财成立时从南开调整过来的。杨教授参加了“峨嵋会议”,按照之后形成的关于统计学研究对象“宽、中、窄”三派而言,杨教授的观点属于“中派”。他给我们上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课程所用的是未正式出版教材,非常重视指标、平均数、指数、统计调查、相关、回归等内容,尤其是关于指标、标志、标志值等的类别讲解非常细致,其中包含非常丰富的哲学思想和逻辑,各种指标及增长率计算都根据客体对象实际内涵差别作了非常具体的讨论,平均数围绕算术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几何平均数、调和平均数五种平均数性质及其关系也做了非常详细的阐述(记得1981级天财统计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专业考试“统计学原理”试卷中的一道大题就是五种平均数及其关系)。在统计指数方法上,他将指数体系及其因素分解作为重点,将时间序列分析内容以季节指数来讲解;统计调查包括人口普查、统计报表和抽样调查,相对来讲,抽样调查、相关及回归分析是基础。除了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课程,专业课程开设了工业统计学、农业统计学、商业统计学、基本建设投资统计学、交通统计学、人口统计学、外国经济统计、投入产出表、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统计学、工业统计制图学、概率论、数理统计及英文统计(Statistics for Business and Economics)等,许多课程密切联系实际。例如,工业统计学以工业企业包括纺织业、机械制造业企业的实际,开设工时统计、成本统计、产品产量、人员和工资统计、劳动生产率、经济效益统计、总产值统计、质量管理以及统计指数和统计分析等,具有非常丰富的内容;农业统计学包括农产量、耕地、复种指数、农业总产值等;商业统计学包括购销存统计、商业总产值等;外国经济统计主要内容是西方国家发展五种国民收入统计。为了加强数理统计教学,学校专门调入一位教师来上课,英文统计1980年开课,使用的是美国1978年的流行教材,主要是应用统计学的内容,包括均值、方差、相关、回归、质量控制、统计预测、统计决策等工商统计内容。值得一提的是,1980年胡孝绳教授《统计学》当时在内地影响较大,我们结合专业课也自学了,大大扩展了统计学知识视野。当时主要计算工具是珠算,每人入学时发一把算盘,统计学专业本科能力培养特别强调字迹工整、制作统计表格规范以及统计数据精准计算能力。

改革开放初期,财经类院校统计学专业培养非常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例如天财本科生统计专业培养就有两个实习环节,一是二年级末期为期四周的生产实习,二是本科四年级为期八周的毕业实习。生产实习是到企业从事统计工作一个月,回来之后递交一篇生产实习论文,我当时主要是到纺织企业实习,回来之后利用统计数据,完成了一篇题为《企业生产预计分析》的论文,主要内容是关于企业生产产量的统计预测方法及其应用。毕业实习期间,我到天津市统计局劳资统计处,从事劳动人员和劳动工资统计,主要是一些报表数据整理和计算工作,另外,有关“住户家庭收入与消费支出抽样调查”(当时称作“家计生活抽样调查”)刚开始试验阶段,实习时也初步接触了这项工作。本科毕业论文,就是在1981年下半年的八周毕业实习期间,在分派导师指导下同时完成。学校先给出选题指南,内容包括工时、产量、总产值、净产值、国民收入等统计方法,以及工业生产指数、价格统计、投资统计、工资统计、成本统计、劳动生产率统计、人口统计、指数体系、计划完成统计分析、技术经济效益统计、投入产出分析等,学生选择具体题目后再分配指导老师。我的毕业论文选题是“指数平滑方法及其应用”,指导教师是杨曾武教授。我们所修统计学课程中,还没有涉及指数平滑方法及时序分析的内容,但杨教授已着手研究,他非常热情地把自己所搜集到的相关文献,包括6本书和8篇论文都借给我学习研究,为我很好地完成学位论文提供了有力支持和帮助。

77级首届大学生,从当年11月份参加高考,次年3月入学,到1982年1月毕业,4年大学统计学专业训练,有幸遇到一大批在1949年前学有专长的老教授,例如毕业于燕京大学的杨曾武教授,毕业于清华大学的萧嘉魁教授(萧教授193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留校工作于西南联大,后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是建国后清华大学第一批引进的人才,曾被周恩来总理接见,后经院系调整先到北京铁道学院即现在的北京交通大学,1958年到内蒙古财经学院支持新学校建设,1963年调到天津财经学院工作),以及毕业于武汉大学的周逸江教授,还有经过前苏联专家社会经济统计知识体系培养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的徐衡教授等。学科带头人杨曾武教授、萧嘉魁教授等具有国外统计学教育的背景和追求国际前沿发展的潜质及动力,虽然整个统计学科知识体系总体上是以经济社会统计为主的应用统计学,但在理论方法学术研究上特别重视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同时也重视垫补经济学特别是西方经济学的文化底蕴,这对于培养“80年代新一辈”统计学人才产生了“承前启后”性质的积极影响。

中国人民大学一直重视研究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培养,一直开设有关于如何让学生综合运用统计知识和统计数据来分析研究中国实际经济及社会发展问题的课程。20世纪80年代末期,在原来无主题的综合统计分析课程基础上,江宏、邹伟东引进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经济循环指标”经济监测综合指数方法,并探讨中国经济运行监测体系和综合方法。1989年,我接手这门课程后,从现实宏观经济问题逐步扩展出一些专题统计分析,1991年形成了关于宏观经济统计分析课程的完整内容体系,即按照宏观经济学关于总量与结构的分析研究体系,分别开展搜集统计数据开展实际统计分析研究,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研究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统计素质[2]。1992年,由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了《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教材,很快被全国主要财经院校采用。这门课程定位是比较清楚的,即按照实际问题、统计数据和统计方法三位一体开展综合分析研究,其中实际问题定位统计分析研究的方向和思路,主要是利用经济学知识基于现实问题脉络进行实证逻辑探索;统计数据要求从中国实际出发,大量搜集统计数据,在数据可比性和使用前的处理方面作出努力;统计分析方法追求解决实际问题和实际部门应用的效果,提倡综合各种方法进行深入分析研究。简而言之,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就是一门专门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学、统计学方法和实际统计数据解决国民经济运行问题综合能力的课程。课程教学密切联系中国经济问题,讲究经济学理论的分析基础上确定统计分析框架,搜集统计数据确定相关分析变量,探索统计描述基础上的问题客观性的揭露和解释,以及运用统计方法及模型的深入分析和科学论证。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本课程进行数据、变量选择的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初步研究讨论,要求学生对中国国民经济运行过程和数量关系有比较准确的理解,增强对经济统计数据信息处理的综合能力,提高经济分析和科学决策的综合能力。

三、首届研究生奠定的统计视域:国民经济核算与投入产出分析

1981年9月,我参加并顺利通过恢复高考后第一批研究生全国统一考试,成为天财首届统计学专业研究生,导师是萧嘉魁教授,研究方向是国民经济核算与投入产出分析。学校专门聘任美国籍外教强化英语,特邀1940年代末英国伦敦经济学院货币银行学博士、著名金融学家、南开大学钱荣堃教授讲授西方经济学课程(使用萨缪尔森《经济学》教科书),开设《资本论》课程,并先后邀请中国人民大学卫兴华教授、中国社科院李成勋教授、北京大学王元教授、南开大学魏埙教授等著名资本论专家教授来专题讲授《资本论》。我当时对《资本论》非常感兴趣,并结合生产统计理论方法写了《生产力系统研究》的长篇课业论文,这也激发了我对系统论、控制论等理论方法的研讨兴致,后来发表在《河北财贸学院学报》1983年第3期上的处女作《基本建设控制刍议》,就是这个阶段学习研究的心得,此成果还于1985年获得了天津市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美国强行制裁伊朗,风险大而收获小,并且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甚至有可能反噬自己,成为压倒自身的最后一根稻草。

研究生阶段,杨曾武、萧嘉魁、姜树荃、徐衡教授分别开设了统计预测、国民经济核算与投入产出分析、工业统计研究和基本建设投资统计研究四门课程,周逸江教授开设了计量经济学课程。统计预测课程使用的是美国英文原版教材,国民经济核算与投入产出分析课程直接使用联合国统计局出版的4本原版书,主要是SNA、MPS、MPS与SNA的比较,以及INPUT-OUTPUT TABLES AND ANALYSIS,核心是SNA。工业统计研究和基本建设投资统计研究课程主要是专题研究,计量经济学课程使用的是由南京大学吴可杰教授翻译、国内最早出版的《经济计量学》教科书。

在1982年3月-1984年12月首届统计学硕士生学习研究时期,扎实奠定了我在经济应用统计学领域的学术基础和研究地位,使我在近20年的统计学教育及研究生涯中一路顺风、硕果累累,可谓“芝麻开花节节高”。在此阶段,我超越了“峨眉会议”时代的社会经济统计学单纯地阐述统计问题、主要局限于统计指标设计和统计数据搜集整理,以及在企业、部门、地区、国家计划制定、计划完成程度、因素分析、指数方法、质量控制等应用的局限,在工业统计研究和基本建设投资统计研究上进一步明确了应直面的主要实际问题——基本建设投资规模控制,研究方法在借鉴马克思生产力及其发展的系统理论以及《系统论科学方法》、《经济控制论》的思想方法基础上,更进一步吸收应用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的经济循环理论和统计体系方法,研究成果具有较新颖的思想方法,因而能够得到广泛认可。另外,基于工业统计专题研究,我在《统计研究》1985年第3期发表了《企业净产值价格模型及其应用》的论文。当时,企业产值统计是总产值统计,地区或全国生产总量统计是工农业总产值、五大物质生产部门总产值,五大物质生产部门包括农业、工业、建筑业、商业、交通运输邮电业,其中商业、交通运输邮电业的总产值统计范围限制在为物质生产即为农业、工业、建筑业所提供的服务产值,客运等非物质生产部门的服务是不包括在生产范围之内的。因此,生产统计有两个口径:一个是MPS体系的限制性生产统计口径,主要是东欧经互会国家等社会主义国家统计使用;另一个是SNA体系的综合性生产统计口径,主要是美国欧洲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统计使用。当时,生产统计范围赋予政治态度,不允许使用资本主义的综合性生产统计概念,否则就是精神污染。这篇论文突破“总产值”核算局限提出企业净产值计算问题,提出财务成本数据时滞及其与统计核算口径上的不一致性,以及净产值计算的价格变化影响等问题。我研究的主要企业背景统计数据、财务会计数据都是以天津机械厂的实际数据为背景的,这是确定思路和科学逻辑非常重要的基准点,研究的方法一是投入产出价格模型方法,二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总产值、净产值、增加值、价格核算等理论方法。在价格模型方面,借鉴原东欧经互会社会主义国家关于决定产品价格的劳动价值论和具体新价值创造影响因素等文献观点,结合中国企业实际讨论了价值形成过程和相对应的会计核算数据转化使用等关键技术问题。这篇文章是完全在直接笔算条件下的具体应用统计方法,但其思想方法对互联网条件下的企业统计仍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国民经济核算指数体系研究》(见《统计研究》1986年第4 期),是我递交萧嘉魁教授的“国民经济核算与投入产出分析”的课业论文,主要是关于联合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中的指数体系理论,包括四种价格(要素价格、基本价格、生产者价格、购买者价格)、计量单位修正和质量指数、指数方法(拉式和帕式方法、权数、紧缩法、指数体系的矩阵计算、生产率指数和分析),以及编制指数体系实际问题的具体理论方法等内容。国民经济核算指数体系的主要方法是紧缩法,而实际上中国价格指数长期以来还局限于传统的CPI消费价格指数,没有建立紧缩法基础上的国民经济核算价格指数体系、物量指数体系、质量指数体系、生产率指数体系,其中体系化的价格统计基础、紧缩统计基础等工作,以及面向计算机网络计算服务的一体化技术基础也没有建设起来,其问题的关键在于没有把这些统计体系与现实条件和服务目标有效科学地联系起来。现在看来,政府统计或强大的公共服务统计体系包含着巨大的创新研究空间,谁来做没有落实。后来我发表的论文《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的价格、物价指数和指数体系的理论》(见《统计研究》1992年第1期),就是在该领域的持续跟踪研究成果。我个人认为,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改革发展,在价格统计特别是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基础数据的价格、价格指数,以及相关联的紧缩法、产品服务基础价格标准、产值统计一体化关联,还有关于国民经济核算各种价格指数的体系化处理等,仍然带有浓厚的传统观念和方法分散不成体系的严重问题,由此导致实际统计工作负重,又不能比较好满足实际数据需要和统计分析研究需要等一系列持续性“亚健康”问题。

闵庆全、崔书香、萧嘉魁译联合国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中国财经出版社1982年7月版),钱伯海教授的《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统计学》(中国财经出版社1982年8月版),推动了全国财经院校、政府统计部门及经济学界聚焦关注西方经济学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国民经济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MPS以及SNA与MAP比较的研究。萧嘉魁教授,1939年清华大学毕业留在西南联大工作期间,给著名经济学家陈岱孙教授做经济学课程助教,也参加戴世光教授的统计学研究及课程并做助教;1947年留学哥伦比亚大学师从著名经济学家J.M.克拉克教授读研究生,专攻经济学并兼修统计学课程,对凯恩斯经济学、投入产出分析、经济统计等开始深入的学习研究,在美留学期间也到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做过访学研究;1950年回国后,又专门系统学习研究《资本论》并深入研究毛泽东社会调查方法,1957年出版个人专著《工业企业和铁路流动资金周转分析》。据他判断,凯恩斯经济循环理论应该是受到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影响的,因而以批判的态度追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府统计指标及其应用方法,特别聚焦研究西方经济学有关经济循环论与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方法之间的关联,到“文革”期间已完成了三方面的研究:一个是各种产值指标和五种国民收入统计指标之间关系的传承演化关系;二是钻研联合国统计局出版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并完成许多内容的英文翻译工作;三是研究投入产出分析方法。

崇简约:查找李渔所述的食谱,几乎看不到山珍海味。他认为“食不多味,每食只一二佳味即可,多则腹内难于运化。若一饭包罗数十味于腹中,而物性既杂其间岂可无矛盾也”。这与现代营养学家提倡的饮食不宜过饱的观点相吻合。

四、探究国民经济核算之科学性,努力推动之科学作用

国民经济核算是我攻读硕士研究生阶段的主要研究方向,主要成果是近两万字的论文《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设计原理》(见《经济问题探讨》)——天津财经学院经济研究所学术期刊,天津市报刊登记证第365号,1984年第2期),比较系统地阐述和研究了联合国统计局1968年《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理论方法,把SNA体系设计原理归结到指标体系和两大统计分类体系。指标体系是以增加值为核心,生产指标为基准,按照经济循环过程或者说社会扩大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收入分配、消费、储蓄、融资、投资、重估价、资产负债设计的指标体系。两大统计分类体系,一是经济主体统计分类体系,包括从内涵产品服务统计分类体系到国民经济行业部门统计分类体系的生产主体统计分类,还有从法人企业及法人单位统计分类体系到国民经济机构部门统计分类体系的产权所有经济类型主体统计分类体系;一是经济特征统计分类体系,包括产品服务统计分类体系、收入分配包括初次分配经常转移特征统计分类体系和再分配特征统计分类体系、消费目标统计分类体系、公共服务目的统计分类体系、非金融资产统计分类体系、金融资产统计分类体系、资产负债统计分类体系、重估价统计分类体系、国际贸易统计分类体系。统计分类体系要在系统整体上,保证彼此衔接的一致性。在统计方法上,复式记账、四式复式关联、流量与存量的统一,都是较前卫的系统网络化经济统计方法。1987年10月国家统计局、国务院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统一标准领导小组,在北京举行首届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改革研讨会,国家统计局领导、原国家计委、财政部、人民银行等部门,钱伯海、萧嘉魁、庞皓、袁寿庄等高校教授,以及社科院杨坚白研究员等参加了会议,经过三个小组的分别交流,最后,推荐一些代表到大会报告,我作为小组代表也在大会发了言,主要阐述了要深刻和科学理解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设计原理。

1980年6月24日至8月11日,以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克莱因教授为团长的美国经济学家代表团访问中国社会科学院,并在北京颐和园联合举办了为期7周的“经济计量学讲习班”,内容包括投入产出模型、经济数学方法、数量经济学方法、计量经济模型、联立方程模型、生产率分析、CGE模型等,这在中国统计学界也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情。当时,国内研究投入产出分析理论方法及应用的专家主要有:中国人民大学钟契夫、邵汉青,中国科学院陈锡康、李秉全,中国社会科学院乌家培、张守一,天津财经学院萧嘉魁、周逸江。1983年7月23日至8月23 日,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所在大连市委党校(傅家庄)举办全国投入产出方法讲习班,主要讲授投入产出分析理论方法、投入产出表编制方法,地区、部门投入产出表和分析,企业投入产出表和分析,主要讲课专家陈锡康、李秉全、佟仁城等,我参加了这个讲习班,其中一大批参加者是全国高校在读的硕士研究生。萧嘉魁、周逸江的主要研究工作,是联合国向世界各国推荐的投入产出表及其分析理论方法和应用,包括西方国家三次产业基础上的行业部门分类及其应用、U表即投入表、V表即产出表、UV法(包括利用商品工艺法、部门工艺法、混合工艺法)假定下向投入产出对称表或纯表的推算方法,以及投入产出表数据在价格分析、成本分析、完全消耗系数等产业关联分析(影响力和感应度)、技术经济系数预测RAS法、计划或规划、投资分析、进口分析等方面的应用内容。早期即1960年代鞍山钢铁公司企业投入产出表编制,以及改革开放1980年代继承发展性的企业投入产出表及应用研究,1972年全国实物型投入产出表编制、1983年山西省投入产出表编制都做了大量的开拓性研究,不过这些研究基本上是按照物质生产部门理论和直接编制“纯表”方法进行的。1984年,在周逸江、萧嘉魁教授指导下,1985年天津市投入产出表编制,采用联合国统计局推荐的UV表方法编制,探索从投入角度U表(产品、服务详细分类X行业部门分类)和产出角度V表(行业部门分类X产品、服务详细分类)从企业或基层单位搜集数据分别编制U表和V表,然后利用U表和V表数据,推算所需要的对称性或纯的天津市投入产出表。与此同时,在萧嘉魁教授指导下,我们还编制了天津机械厂投入产出表,并研究企业投入产出表的深入应用。1986年6月,第二届世界投入产出协会主席、美国麻省理工波兰斯基教授专门到天津财经学院听取萧嘉魁、周逸江教授,以及包括我在内的部分参与研究人员的研究成果汇报,波兰斯基教授专门写了“投入产出在中国的应用”的论文,包括上述天津市投入产出表编制等研究内容,并在第7届世界投入产出大会(日本1986年)上做了报告。

1985年,国家统计局长张塞局长率领中国政府统计代表团首次参加了联合国统计委员会第23次会议,根据带回来的文献资料,我专门编译整理了论文《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研究的国际动态》(见《统计研究》1987年第1期),包括1968年联合国统计委员会第15次会议通过的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新SNA)之后,1975年左右加速新SNA的推广工作经验,以及1982年成立国际秘书处国民经济核算工作组在1983—1985、1986—1988、1989—1990年三个阶段的工作内容。其具体涵盖五个方面:第一,SNA的结构与部门分类,包括“核心账户”理论研究、SNA国际标准化问题、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各国统计实践经验总结,以及对一些国家在编制SNA体系的统计资料与统计单位信息汇总;第二,价格和数量的比较,包括荷兰中央统计局在国民经济核算指数体系编制上的实践经验,以及定期更新权数方法,欧洲共同体统计局开展实际国民可支配收入的研究成果,进口价格指数的尼科尔森(Nicholson)方法研究成果,各国国民经济核算数据资料不可比问题研究的相关成果;第三,政府部门账户,包括各国政府金融统计问题及其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共同调查研究成果,以及政府部门生产统计、政府目的分类问题和社会保障统计方法;第四,居民部门账户与收入分配统计,包括联合国关于收入分配统计局民消费和积累统计的指南修订,关于不同国际组织“非正式部门”含义不一致问题,关于私人和政府之间最终消费支出的国际不可比问题,关于改变SNA中有关养老金和人寿保险交易及与储蓄关系的统计方法;第五,其他方面,包括金融流量统计修订、平衡表和协调账户统计、投入产出表编制方法及其对社会信息发展的影响,地区核算体系方法、季度账户方法,以及MPS与SNA的关联研究。应该讲,这篇论文对于如何跟踪国际前沿的国民经济核算研究工作,具有奠基性的引导意义。

总的来说,我在国民经济核算领域研究生阶段以及“后研究生阶段”的相关研究,非常密切跟踪联合国统计委员会的最新工作进展,1987年之后十几年间陆续发表了一系列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成果,内容涉及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内涵和外延、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特征、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重要贡献、世界国民经济核算的新发展、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及其对宏观计划管理和宏观调控的影响,以及中国1980—1992年行业部门总产出、要素投入、增加值价格指数的核算等方面。联合国统计局1992新SNA年出版的前一年,我就开始了对其草案的深入研究,组织研究小组完成《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简明教程》(袁寿庄、赵彦云主编,中国统计出版社1992年7月),并于1993年6月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首次“国民经济核算学科建设研讨会”,全国64所高校代表参加会议,国家统计局总统计师龙华先生到会指导,这次会议的重要成果是把“国民经济核算”在中国人民大学列入与教育部经济管理类专业十门核心课程平行的核心课程,1994年我们又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推出《国民经济核算原理》教材,全面推动了国民经济核算学科建设和发展。这期间,我还投入大量精力负责由国家统计局张塞局长主编、我任常务副主编的《新国民经济核算全书》(中国统计出版社1993年4月)编写工作,全书160万字,包括理论卷、方法卷、操作卷、分析卷、实例卷,共14篇,62章。

1995年11月,在国家统计局主管下,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研究会,作为国家一级学会在北京成立,国家统计局总统计师龙华先生任理事长,钱伯海教授及我是来自高校的两位副理事长。依托学会平台,我积极参与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改革的相关研究工作,并作出力所能及的重要贡献。值得一提的是,钱伯海教授在经济统计、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统计学、国民经济统计学等译介及政府实际统计实践发展上,表现出极强的事业心和勤奋奉献精神,他努力将国民经济核算理论运用于发展国民经济学、劳动价值理论,其著作在经济学界和经济统计学界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我曾应钱教授托付,把他的劳动价值论等研究进展向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钟契夫教授、吴易风教授做了汇报,并帮助钱教授在北京组织“劳动价值论专题研讨会”,专门邀请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知名教授韩小明教授、高德步教授以及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研究会第一届理事长龙华总统计师参加了会议。作为77级首届毕业生,我与老一辈经济统计学专家钱伯海教授保持很好的个人关系,1990年11月在上海财经大学,积极参加了钱教授组织编写《国民经济统计学》、《企业经济统计学》的专题会议和部分章节编写工作,曾向钱教授推荐博士后人选,经常作为主席及委员出席他的博士生学位论文答辩工作。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是把政府统计数据系统全面运用于宏观经济问题研究之中,并积极探索发挥政府统计功能作用,包括总供给与总需求统计分析、收入分配统计分析、产业结构统计分析、消费统计分析、投资统计分析、资金流量统计分析、通货膨胀统计分析、经济周期统计分析、经济增长统计分析、景气统计分析、国际经济统计分析、国际竞争力统计分析、宏观经济效益统计分析和国民经济形势统计分析。原国家计委非常重视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对在职干部的培训,曾经出专门培训专刊并录制培训影像资料,还规定为全国计委系统处长新入职培训的专题内容。1993年,我应邀为国家计委系统写了《如何分析经济形势》专著,为提升国家计委系统统计分析能力做出了统计人的应有贡献。1999年,中国人民银行学历教育本科教材《金融统计分析》,就是在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关于资金流量统计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了货币金融统计分析、商业银行统计分析、证券统计分析、外汇市场统计分析和保险统计分析等内容形成的。2001年,中央党校举办全国在职处级及以上领导的研究生系列培养,经济统计和分析被列为专业课程,我还专门为此出版教材和录制相关课程教学声像资料,也是以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内容体系为主展开的。

五、投入产出分析:基于“投入分配系数”的相关研究进展及成果

在国民经济统计方面,我及同仁的另一个长期聚焦关注的领域和研究方向,就是投入产出模型及应用问题。在1982年,我曾针对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的投入产出表UV表编制方法中推算“纯表”(对称表)产生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思路和方法。当时遇到一个关键的技术问题是,从U表(投入表)和V表(产出表)推算“纯表”(对称型投入产出表),需要使用商品工艺假定、部门工艺假定、混合工艺假定。其中,商品工艺假定指一个产品生产不管在哪个部门生产,其产品的生产成本结构是相同的,实际上这一假定是比较符合绝大多数实际情况的,但实际推算结果,经常出现严重不切实际的负投入消耗系数问题。如何消除UV法推算中负投入消耗系数的产生?我提出的思路是,根据负投入消耗系数反向搜索产生的部门数据源头,然后改进这些部门的推算假定使用部门工艺假定,也就是做出混合工艺假定的实际选择方法,以达到改进推算结果的合理目标。这篇论文完成后,1983年4月投《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杂志,由于编辑部一点要求未能满足,所以先在《经济问题探索》1985年第1期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的UV表推算方法中负投入系数处理的研究》为题发表,后来把相关研究内容精简之后,在《财经科学》1985年第5期以《消除UV表推算中负投入系数的方法》为题发表,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作了全文转载。

1986年10月,我在中国人民大学计划统计学院开始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焦点逐渐转向经济周期、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以及区域经济和国民经济计划与管理,阅读文献扩及哈伯勒名著《繁荣与萧条》以及索洛的经济增长理论和罗斯托的经济成长学说等。这时,国民经济预警监测开始进入统计功能开发阶段。1988年10月,在吉林大学召开的首届中国经济周期研讨会上,来自国家统计局、国家体制改革研究所及国家经委的专家都提出了各自关于国民经济预警监测的指标体系设计;我向会议递交的《建立我国经济周期统计体系初探》,明确提出来按照市场经济要求,建立短期动态时间序列统计,加强景气统计和经济周期统计,引入经济周期理论方法来分析和判断国民经济运行走势。实际上,这篇论文中的动态统计理论方法,是在西方国家经济周期理论方法和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商情摘要》的景气统计和周期统计研究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提出来的。这个时期,我非常关注西方的相关理论方法,包括德国的“无数字统计”景气调查,日本的国民经济新计算体系、上千变量的日本宏观经济计量方程,以及美国丹尼森、肯德里克的经济增长核算理论方法,乔根森的经济增长与生产率分析。1990年,我有幸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经济增长核算方法研究”和国家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中国工业劳动生产率分析研究”,由此推动了我跟中国社会科学院李京文等研究专家、国家统计局卢春恒副局长及工交司专家领导,还有国家统计局科技司李启明司长等的合作交流;这期间发表了关于《中国景气循环指标体系与宏观经济形势的判别》(载《天津财经学院学报》1988年第4期)、《中国经济增长类型及其形成的系统分析》(载《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990年第4期)、《中国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分析》(载《统计研究》1990年第6期)、《中国宏观经济效益实证研究新体系》(载《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991年第4期)、《中国工业生产率分析》(载《统计研究》1993年第2期)、《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初探》(载《统计研究》1992年第6期)、《中国经济增长因素核算方法的探讨》(载《财经理论与实践》1990 年第6期)、《关于丹尼森经济增长因素的核算评论》(载《经济学动态》1990年第12期)和《关于综合要素生产率计算及其理论问题》(载《天津财经学院学报》1991年第6期)等研究成果;其中与国家统计局科技司合作的中国科技进步统计研究课题成果,曾获国家统计局全国统计科技进步成果二等奖。

与此同时,在天津财经学院萧嘉魁教授、姜树荃教授指导下,我和肖红叶到天津机械厂,历时一年时间,全面考察了企业会计、企业计划管理、生产工艺及车间管理等情况和数据,并编制了天津机械厂实物型投入产出表和价值性投入产出表。在此项研究中,肖红叶主要是在实物型投入产出表及其应用上研究,而我主要是在价值型投入产出表及其应用上研究,我们都在此基础上各自完成了自己的硕士学位论文。在此期间,我自学了大量企业管理的书籍和论文,对企业管理“十八班武艺”的理论方法有了一些掌握。在企业调研期间,我向总会计师(解放前毕业的大学生)学习企业会计全部内容,向负责计划生产的人员了解企业生产计划制定及其各车间实施计划和计划完成检查,到企业各类库房、车间了解生产相关各种信息的记录和标准使用情况。通过企业深入调查学习全面掌握了企业管理所需要的定量技术方法,例如企业基础统计工作、企业会计账目设置方法及原理、计划生产优化、产品价值工程、生产质量控制等,这对我后续的研究一直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在上述企业统计实践基础上,我完成了一些科研成果,例如《机械工业企业成本控制模型研究》(载《管理现代化》1986年第2期),《利用企业投入产出表核定产品流动资金》(载《山西财经学院学报》1985年第3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工业企业管理》1985年第7期),《机械工业企业价值型投入产出表的编制及其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载《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86年第7期),《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企业投入产出分析方法》(载《北京统计》1992年第1期),《运用投入产出模型测定产品价格变动的影响》(载《天津财经学院学报》1985年第3 期),以及《投入产出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载《中国统计》2003第7期)等。

1987年10月,中国人民大学计划统计学院,在钟契夫教授负责下,组成安徽省休宁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研究组,包括钟契夫、余广华、吴微、郑健四位教授和五名博士生(刘起运、宁吉喆、王海平、杨小苏、我),在安徽省休宁县开展培训、调研并帮助政府相关部门制定发展规划研究,历时一个月时间做县级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我当时负责规划中的模型方法和统计数据部分,充分利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和投入产出模型理论方法,做出了一整套规划的体系方法,对发展规划起到骨架和逻辑体系及分析研究等基础决定性作用。

2000年8月20日至25日,我参加在意大利马切拉塔大学举行的第13届世界投入产出大会,提交会议论文《Economic Structural Changes in China (1987—1997)》。在这次会议上,我向国际投入产出协会主席提出中国人民大学承办第15届世界投入产出大会并得到批准。2002年10月9日至15日,我参加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举办的第14届世界投入产出大会,提交了会议论文《The industrial competitiveness on China's regions》。 2005年6月27日至7月2日,第15届世界投入产出大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来自国内外专家学者200多人参加了大会,会议取得圆满成功,推动了中国投入产出理论方法及应用的发展。

六、依托“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学科建设奠定统计社会经济信息主体地位

我对投入产出分析方法研究的贡献之一,是提出投入分配系数,并探索在价格形成及其影响等方面的作用分析。这项研究是1982年开始,1983年完成,1984年10月以《投入分配系数及其应用》的论文,在安徽合肥举行的中国数量经济学学会第二届年会上做了报告,后被收入会议论文集《经济模型及其应用》(乌家培、周方主编,经济科学出版社1986年)里[1]。这项研究成果的主要贡献是,提出投入分配系数及其矩阵计算,通过直接消耗系数矩阵和分配系数矩阵,证明得到投入产出表第三象限(最初投入、增加值)与第二象限(最终产品、最终使用)之间的矩阵计算关系,由此得到最初要素部门使用及增加值部门创造与最终产品部门使用之间的准确数量关系,建立了投入产出分配系数矩阵,以及对投入产出第三象限与第二象限之间的影响系数(参数),并据此建立劳动型投入产表和可比劳动型投入产出表编制计算方法。之后,还利用所提出来的投入分配系数,以及证明得到的第三象限与第二象限之间的部门数量关系,开展了分配系数在价格模型中应用等研究。

经历十年浩劫、“上山下乡”动乱,万里挑一获得深造机会的“80年代新一辈”,学习热情异常高涨,77级同学间年龄相差10余岁,“老少协同互补”的温馨气氛非常难得。当时,学校图书馆及系资料室统计专业书籍期刊极为有限,老师给我们整理了一本统计研究的资料,收录了包括薛暮桥、孙冶方、王思华、王积业、莫曰达等人的论文,内容主要是有关政府统计目的任务或统计学研究对象的讨论。《统计》(后更名《中国统计》)主要是针对实际统计工作实务的机关刊物,《统计研究》还没有复刊和创刊,国外文献见不到。杨曾武教授讲授的英文统计,使用的是1978年版美国教材影印版(当时最先进、最经济的方式方法是扫描制版复制国外英文原版教材或专著),这成为当时我们学习的重要外文资料。周逸江教授为我们四年级开设的“投入产出表和分析”,使用的是由萧嘉魁、周逸江译校的联合国统计局1973年版INPUT-OUTPUT TABLES AND ANALYSIS(后来社会科学出版社于1980年出了中译本)影印本,这也对我们的学习研究产生了很大影响。1980年左右,胡孝绳《统计学》进入图书馆和系资料室,随即成为如饥似渴学生们的重要专业参考书,并一度对中国统计学初期发展和学科建设产生了“冲击性”影响。

聚焦热点,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在深入细致调研的基础上,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围绕群众反响最强烈、要求最迫切的吃水难、上山难等问题,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和包村企业进行实地勘察,多方筹集资金修缮村级薄弱落后的基础设施,先后投资23万元,整修硬化环山路3850平方米,投资5.1万元,修建100立方米的蓄水池1座,结束了史家庄村以往“上山靠颠、吃水靠天”的状况,有效提高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另外,常委会机关还组织开展了送戏下乡、送医下乡等活动,提高了群众的生活质量。

我个人认为,中国政府统计文化,以及国民经济社会统计素养和统计学的科学认知,相对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存在许多严重问题,强国、强军、强生活质量,以及营造舒适的经济社会市场环境和发达的公共服务智能工具,都需要从统计工作、统计素养、统计科学、统计设施入手。我发表的引用频次较高论文之一,如在《统计研究》2001年第7期发表的《GDP: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其实就是把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1999年末举行的“纪念20世纪最伟大发明之一的GDP及国民账户统计大会”发言做了个文献综述,其主旨是向国内社会各界推介关于政府统计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最新国际进展及其在宏观经济研究及政策调控中的重要作用。

wheredenotes a vector with characterizing the kinematics performance that reflects to scatter pjin the degraded workspace,and N denotes the total number of scatters in the degraded workspace.

正是在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学科建设与发展的背景下,关于“统计是否是社会经济信息的主体”[3]成为中国统计学界聚焦讨论的热点问题。1991年进入白热化高峰阶段,时任国家统计局张塞局长对此非常重视,国家统计局郑家亨副局长直接指导,责成当时的国家统计局科研所张泽厚所长,组织中国人民大学专家教授做好这一专题研究,并组成了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系(统计学院前身)成立课题研究组,负责人张泽厚、袁卫,研究人员:中国人民大学倪家勋、袁卫、我,国家统计局统计科研所张泽厚、孙云鹏、杨泽军、张勇、王毓贤、刘海云。该成果曾在《统计研究》1992年第1期发表重点内容,而后出版《统计信息理论与实践》(张泽厚主编,中国统计出版社1992年11月),获1992年首届全国统计科技进步优秀成果奖一等奖。这项研究包括八个部分,从信息基本概念入手,研究了统计学的发展历程(分为古典统计学、近代统计学、现代统计学三个阶段),统计学与信息论的关系、统计调查与概率信息决策、统计信息分析方法,认定“统计信息是社会经济信息的主体”,并提出强化统计整体功能、改善宏观经济管理、加强统计信息与社会经济信息管理的对策建议。该项研究在中国统计发展阶段,尤其是政府统计整体功能作用及其发挥,以及政府统计、社会经济统计或公共服务统计的发展,科学基础性问题即统计学与信息学的交叉关系和互生互动发展的未来,今天看来的互联网大数据智能化,可以找到历史发展演化轨迹,统计学科和统计应用理论方法值得在更广的科学思维下寻找新时代的发展空间。

严格讲,西王从高速手里接掌山东男篮的时机并不好。由于是国企资产转让给民企,转让过程和变更手续耗费时日和精力过多,使西王无暇把工作重心及时转向球队备战新赛季,而东家交替给原管理层特别是教练班子带来的人心浮动,则极大地干扰了球队的正常训练。据知情人士透露,球队夏训形同虚设,体能储备严重不足,技战术磨合无从谈起。

2000年9月—2009年6月,我在担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统计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期间,积极推动统计在人文社会科学中的应用研究,首批重大项目及成果就是确立统计在政治学、法学、新闻学、伦理学、文献计量学中应用的研究。近年来,在博士后、博士学位论文及为实际部门服务研究上,又进一步积极推进相关研究并取得了诸多成果,例如为文化部文化产业统计、中宣部版权产业研究、中央网络办价值观对外传播影响的定量研究、国际合作项目中美大学生创造力和创造意识调查测量研究,以及组织全国高校开展社会心态测量及政策影响调查分析研究等,完成了许多相关研究报告,发表了诸如《法治经济成熟度评价体系及其国际比较》、《国际竞争力视角下国家形象的实证分析》等论文。这些研究成果大大培育了应用统计新方向,增强了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科在中国的领导地位。

七、关于国际竞争力与创新指数的研究历程及最新进展

1993年,我开始有关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包括理论方法及其应用研究,建立跟踪世界经济论坛(WEF)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的国际竞争力数据库及文献库,并积极与原国家体改委体改研究院及有关部委合作,(从1995年开始)定期发表年度中国国际竞争力评价和分析的研究报告。1996年,中国国际竞争力评价和分析报告首次被中央电视台《新闻30分》报道,引起广泛关注,并获批教育部首批重大攻关项目;随后,我们又进一步加强团队建设、增强国际交流,深入各部委和省市区、产业及企业实际,把国际竞争力研究全面应用发展。例如,为国家发改委提供中国际竞争力咨询性研究报告,包括五年规划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技术研究报告,还为商务部、国家旅游局、国家开发银行、工商银行、原国家经贸委、国资委、财政部和工信部,以及北京市、深圳市、澳门和辽宁省等许多地区的产业竞争力、企业竞争力及城市竞争力做出应用咨询研究,还承担中日韩24个城市国际竞争力研究、UNIDO的工业产业竞争力研究等国际合作项目,出版专著14部,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百篇学术论文,相关成果还获得了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3项、国家统计局全国统计科技进步优秀成果一等奖二等奖3项、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二等奖3项,培养数十名博士生和硕士生,其中6人晋升教授、博士生导师。

从实验结果来看,碱性蛋白酶的亚铁离子螯合力在酶解1 h后基本稳定在35%~40%之间,中性蛋白酶酶解产物达到最大的亚铁离子螯合能力在5 h左右,可达50%。方差分析显示,两种酶的亚铁离子螯合力结果没有显著差异。胃蛋白酶的亚铁离子螯合力检测结果显示全为负值,可能与其产物pH值过低有关[14]。

2005年我领衔中国创新指数及其应用研究,2006年开始发布中国创新指数研究报告,2008年出版了《中国走向创新型国家的要素:来自创新指数的依据(中国创新指数研究报告No.1)》(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版)[4];推动中国人民大学与联合国大学技术创新中心建立合作关系;引进创新研究专家包括牛津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德国欧洲经济研究中心、巴西创新研究研究院等专家学者;召开国际学术会议,为中关村科技园区、北京市、商务部、深圳市等的自主创新、区域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以及相关政策等研究做出贡献。国际竞争力与创新指数,由此成为中国应用统计学理论方法拓展的一个重要增长点,在国际合作交流上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综上所述,基于字面匹配与基于潜在语义分析的语义相似度模型方法均存在一定的问题,前者未考虑到文本的语义、语法含义,后者忽视了文本中词与词之间的位置关系,需人工进行特征提取,误差较大。基于词向量与深度学习的语义相似度计算模型可很好地解决这2个问题,词语向量化考虑词语的语义信息及词语之间的相互联系,深度学习可自动提取文本的特征并进行训练得到最优模型。

八、结语与展望

2011年以来,我们学术团队进一步积极推进经济社会统计空间标准化和空间统计模型分析研究,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推动统计与遥感地理信息学科的交叉研究,出版专著《经济社会公共数据空间标准化与空间统计应用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年12月)[5],国内外发表30多篇学术论文,相关研究及其成果非常重视空间数据分析理论与建模方法在实际问题研究中的基础性作用,重点突出这些理论与方法在诸多经济社会领域中的科学应用。研究领域包括经济发展问题中的经济增长、价格、消费、金融与收入分配、保险、投资、贸易、制造业发展、城镇化、房价、生物质能源、资源经济、法治经济,以及社会发展问题中的民生、城市化与创新、资源、碳排放、教育、交通、文化、人口多边移动、空气质量与健康等。该方向积极联系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发展的空间统计学科发展,提出了大数据统计设计、互联网统计体系和广义统计学,即:从统计反映的传统理论方法,到全面量化解析社会经济生态最优统计的学科建设发展学说,包括确定性统计与不确定性统计在互联网大数据智能化下融合开创性发展;从压缩的行政空间统计,到网格标准化互联网空间统计;从月度、季度、年度统计,到实时及分时间尺度的动态系统统计;从统计反映的代表性指标设计,到解析自然社会经济生态的全面量化维度统计[6],以及数学、统计、计算机互联网和应用领域的融合再生发展,互联网大数据资源、统计云设施、全社会统计运行元数据标准创造发展等。这将为统计学科建设全新的主流发展方向,也为统计学应用快速拓展奠定了扎实基础。

3.治疗方案:采用美国Accuray公司生产的射波刀SRS治疗系统(G4)进行治疗。分别建立患者的呼吸运动模型和病灶的四维位置模型,获取信号建立病灶位置在呼吸周期中的动态模型,再对病灶进行实时跟踪照射,大幅减少对肿瘤周围正常组织的照射剂量和范围。治疗参数:中位总剂量36(30~45)Gy,中位单次剂量7(5~9)Gy,中位分割次数5(5~8)次, BED10 61.92(48~85.5)Gy。

参考文献:

[1] 乌家培,周方.经济模型及其应用[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6.

[2] 赵彦云.宏观经济统计分析[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2:11.

[3] 张泽厚.统计信息理论与实践[M].中国统计出版社,1992:11.

[4] 纪宝成,赵彦云.中国走向创新型国家的要素:来自创新指数的依据(中国创新指数研究报告No.1)[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3.

[5] 赵彦云,王汶.经济社会公共数据空间标准化与空间统计应用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12.

[6] 赵彦云.加速开拓统计学的应用价值——中国统计教育回顾与展望[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6(6).

ACaseStudyofChina'sStatisticsfor40Years

ZHAO Yan-yun

(Center for Applied Statistics,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872,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40 years since Emei Conference was held at the end of 1978,here it reviews the statistical education including undergraduate and graduate students in the Era of Emei Conference,expounds the essence of economic and social statistics contained in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SNA,the distribution coefficient in input-output analysis and the elimination of negative input coefficient in UV input-output method.The course of Macroeconomic Statistical Analysis has been initiated and developed,including statistical and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and innovation index research,Internet statistics and generalized statistics research results,and the in-depth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deterministic statistics and stochastic statistics.

Keywords:Emei Conference; national economic accounting; macroeconomic statistical analysis; spatial statistics

中图分类号:C82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3116(2019)05-0118-11

收稿日期:2018-12-10;修复日期:2019-03-07

基金项目: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重大规划项目《互联网统计学研究》资助(17XNLG09)

作者简介:赵彦云,男,天津人,统计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国民经济核算,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竞争力与创新指数,互联网统计。

① 感谢北京师范大学李宝元教授对初稿的润色修改。

(责任编辑:于 茜)

标签:;  ;  ;  ;  ;  ;  ;  ;  ;  ;  

赵彦云:例践透视中国统计40年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