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敬国:“下山不忘山,进城不忘乡”——周恩来是怎样做老区扶贫工作的论文

潘敬国:“下山不忘山,进城不忘乡”——周恩来是怎样做老区扶贫工作的论文

1973年4月,周恩来在大寨村视察

扶贫工作是党和国家始终关心重视的工作。周恩来担任总理27年,始终心系百姓,关心老少边穷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百姓的脱贫工作。1951年,他在解放军总政治部举办的来京参加国庆节观礼的战斗英雄代表和老根据地代表联欢会上讲话,提出了“下山不忘山,进城不忘乡”的观点。他还强调,“如果忘了,就是忘本”。2018年周恩来诞辰120周年时,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到了这个观点,并连续用了6个“杰出楷模”,高度评价了周恩来的崇高品德和精神风范。

对老区要有感情

周恩来对老区一直有着深厚的感情。1951年,他在战斗英雄代表和老根据地代表联欢会上指出:“我们的胜利是依靠了农村的,但今后农民生活的改善,还必须依靠城市。革命就是为了使全国人民不再过苦日子,要过上好的生活。应该下山,应该进城。但是正如老根据地的同志所说的那样,下了山不应该忘了山,进了城不应该忘了乡。如果忘了,就是忘本。”正是受这种真实感情的驱使,周恩来心中时时刻刻都装着人民的疾苦,对老区人民给予无限关怀,为老区的发展与建设工作付出了毕生心血。

1970年春,周恩来在同身边工作人员的交谈中得知陕北人民生活困难时,难过得流下了眼泪。为此,他专门召集中央有关部门、北京市和陕西省及延安地区负责同志开会,研究如何帮助老区发展农业生产和五小工业,改善人民生活。

1973年6月9日,周恩来陪同越南领导人到延安访问。周恩来同延安地区党政负责人谈话,了解延安地区人民生活情况。当得知延安群众的生活仍十分困苦时,他再一次难过得流下眼泪,并感慨地说:“延安人民哺育了我们,取得了全国革命的胜利。我们在中央,对延安工作关照不够。”他向当地负责人提出应尽快改变延安地区的落后面貌。

6月10日,周恩来陪同外宾登上飞机离开延安前,留给延安人民的最后一句话是:“延安建设好了我再来!”当时,周恩来的病情已经很严重了,但他丝毫没有考虑自己,仍然心系老区人民的生活。正如他所说:“革命就是为了使全国人民不再过苦日子,要过上好的生活。”

要做好老区的扶贫工作,培养各级领导干部对老区的真感情是第一要素。只有有了真感情,才会了解老区缺什么,需要什么;只有有了真感情,才会拿出切切实实的计划,做出实实在在的行动;只有有了真感情,才会和老区人民心贴心,真正做好老区的扶贫工作。在对老区的真感情上,周恩来作出了最好的示范。

1973年6月9日,周恩来和延安老乡在一起

救灾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内部融资是完全利用企业自身的经济进行融资并购,利用了企业的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去完成收购。这种融资模式不会改变企业原本的股权结构,但是会使得企业的资金周转存在隐患,并且长时间得不到回报。损失了股东的权益。股东们也不愿意支持投资。

1973年夏,位于黄土高原西部的定西地区连旱22个月,数百万人缺粮,数十万人和家畜缺饮用水。在一次中央工作会议上,当周恩来听到定西等十几个县有200万人口的地区很多人没饭吃、没衣穿、没被子盖等生活极其困难的情况时,十分难过地说:“我们解放几十年了,甘肃老百姓还这么困难,我当总理的有责任,对不起老百姓。甘肃农村的这些情况,我们过去不清楚,没有派人下去调查了解,我们国务院有官僚主义。”会议结束后,周恩来第一时间从国务院8个部委抽调干部,奔赴甘肃帮助救灾。1973年秋冬,国家救灾的大批粮食和旧军服,源源不断地发到灾区人民手中。一年以后,已查出癌症的周恩来仍放心不下甘肃的灾情,指示商业部、财政部再次调查灾区群众生活安排落实情况。刚做过手术的周恩来在调查报告上写下:“口粮不够,救济款不够,种子留得不够,饲料饲草不够,衣服缺得最多,副业没有,农具不够,燃料不够,饮水不够,打井配套都不够,生产基金、农贷似乎没有按重点放,医疗队不够,医药卫生更差,等,必须立即解决。否则外流更多,死人死畜,大大影响劳动力!!!”从批示中的9个“不够”和3个感叹号中,人们能深切地感受到周恩来心系老区工作、情牵老区人民的深厚情感。他对人民群众深情的问候、诚挚的关怀,使灾区人民真切地感受到党的温暖,焕发出自力更生、重建家园的斗志。

缺乏文化背景知识是学生对英语思维方式感到陌生而无法正确组织学习过的语言知识的重要原因。“在跨文化交际中,第二语言学习者会发现,他们不仅外语交际能力受到了巨大的挑战,他们母语文化的交际规则和思维方式也常常行不通。他们的价值观念也常常受到误解或责难。”[2]英语学习者在交际中出现语法错误往往容易被谅解,但语用错误则可能被视为不礼貌不友好。对英语学习者而言,除了纠正语法错误,也要懂得用语得体,避免语用错误。无论是出于培养学生英语能力的考虑,还是出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考虑,在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导入都是必要的。

在老区人民受灾的艰难时刻,周恩来洒泪自疚,深入一线亲自指挥抗灾救灾,妥善安排好受灾群众,真正做到了同人民群众同甘苦、共命运、共忧乐、共奋进。灾情,检验了一个民族的精神意志,也展示出人民领袖的责任担当。

老少边穷地区经济发展落后,生产、生活条件差,抗击自然灾害的能力弱,经常遭受水灾、旱灾、火灾、虫灾等自然灾害。面临突如其来的灾情,老区百姓的日子更是雪上加霜,大大增加了脱贫的困难。因灾致贫成为脱贫攻坚工作中最易反复的因素之一,加大了扶贫开发工作的难度。因此,做好救灾扶贫工作,是老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1952年,周恩来在《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加强老根据地工作的指示》中指出:“大部分老根据地因遭受战争创伤太重,且地处山区,交通不便,生产恢复很慢;其中若干地区又遭到水旱灾害的侵袭,特别是南方老根据地因重获解放为时较晚,荒芜现象仍多数存在,人民生活极为困难。因此,无论从政治上或经济上都必须十分重视加强老根据地的工作,大力领导与扶持老根据地人民参与发展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当老区遭遇灾情时,周恩来总是第一时间了解情况,进行救灾工作部署,只要条件允许,不顾危险也要奔赴现场,亲自组织抢险救灾,安排人民群众的生活。

Heλiosa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美国热电仪器公司);AE-200型电子分析天平(瑞士梅特勒公司)。

1966年3月8日,周恩来得悉河北省邢台地区发生强烈地震后,立即指示卫生部派出医疗队前往救护,同时要求中国科学院和国家科委注意观察和研究。3月9日,周恩来不顾余震危险,代表中共中央、国务院赶赴灾区,现场指挥救灾工作。

注重调查研究,做好精准扶贫

老区贫困是各异的,每个地区、每个个体都有其特殊性。只有做好调查研究工作,做到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对症下药,才能真正使扶贫走向精准,变“输血”为“造血”,早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周恩来历来注重调查研究。他涉足祖国的山山水水,走遍祖国大地,只要有机会便亲自深入老区,深入一线,与工人、农民、干部交谈,听取群众的意见与建议,取得最可靠最真实的第一手资料。他轻车简从、深入基层、扎根群众、实事求是的调研作风,在人民心中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1961年1月,中共中央接连召开了中央工作会议和中共八届九中全会研究国民经济,特别是农村政策的调整问题。周恩来在一次会议上说:“在困难面前,我们不能怨天,也不能尤人,主要应求之于自己。我们在座的各位同志,都应该下决心摸清情况,摸几个典型。只有情况明,才能决心大,才能把工作搞好。还要谦虚谨慎,把情况弄明后再下决心,不能瞎搞。”1961年5月3日至8日,周恩来到河北省武安县伯延公社进行深入调查,走访了几十户贫下中农家庭,视察了生产队的集体食堂,还到公社商店了解商品价格。在伯延公社,他找了公社、大队、小队的干部和社员群众谈话,其中一个叫张二廷的社员直率地告诉他:“这两年生活一年不如一年。如果再这样下去两年,连你也会没有吃的。”他解释道:“因为我们当然首先要顾自己,你们征购不到,还不是没有吃的?”周恩来后来说:“这句话对我教育很大,我很受感动。当时在场的地委的干部听了以后,说这个人真是个落后分子。我跟他们解释:这样看不对,这个社员说的是真理,一个农民把我们看作他自己的人才会说这样的话,这是一针见血的话。”会后,周恩来到张二廷家做客。面对和蔼可亲的国家总理,张二廷把伯延公社遭受的灾情和公共食堂等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如实地告诉周恩来,希望他以后还能来伯延。周恩来没有失信,直到“文革”前,他年年都派人到伯延调查,而且代他看望这位敢说真话的农民朋友。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周恩来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情况,了解到集体食堂、大公社、供给制的严重弊端,于5月7日凌晨3时向毛泽东电话汇报并提出了解散集体大食堂的建议,伯延由此成为全国第一个取消集体食堂的人民公社。

1964年3月19日,周恩来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中南、华北小组会上讲话指出,“进行调查研究,必须实事求是。我们下去调查,必须对事物进行分析、综合和比较。事物中存在的矛盾,要分别主次;总有几个侧面,要进行解剖。各人所处的环境总有局限性,要从多方面观察问题;一个人的认识总是有限的,要多听不同的意见,这样才利于综合。事物总是发展的,有进步和落后,有一般和特殊,有真和假,要进行比较,才能看透。”周恩来重视调查研究,善于调查研究,是我们党员干部终身学习的榜样。新时期的扶贫工作,就需要扶贫干部扑下身子、放下架子、迈开步子、走出院子,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多搞调查研究,综合钻研贫困地区扶贫难点,寻找脱贫致富路径。

这位名师在此事件中的教学机智令我惊叹!但惊叹之余,又让人觉得荒唐可笑!为何?这位老师居然把寓言故事当作了记实作品,有些常识的老师都应该知道,寓言的故事情节多为虚构,角色多是人格化了的动植物。忽视寓言的文体特征,缺乏或忽略文体常识,是造成这场“悲剧”的根本原因。

标签:;  ;  ;  ;  ;  ;  ;  ;  ;  ;  ;  

潘敬国:“下山不忘山,进城不忘乡”——周恩来是怎样做老区扶贫工作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