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农村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产业结构,农村,战略性,农业,黑龙江省,结构调整,农产品。
农村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论文文献综述
杨军[1](2005)在《黑龙江省推进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推进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是新阶段保持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加的基本途径,也是提高农业竞争力的根本措施,黑龙江省必须适应变化了的新形势,对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本文来源于《理论探讨》期刊2005年06期)
涂小华[2](2003)在《推进农村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加快农民脱贫致富步伐》一文中研究指出搞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是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关键一环。在改革开放后的较长时间里,我国农民收入获得了持续快速增长,但是近几年来,农民收入却呈下滑趋势,农民增产不(本文来源于《铜仁地委党校铜仁行政学院学报》期刊2003年04期)
李建,吴祝平[3](2003)在《我国农村产业结构的基本特征及其战略性调整》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质与量的角度考察分析了我国农村产业结构的特征,提出我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应注重质的调整,我国农村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目标应确定为农村产业结构升级。(本文来源于《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03年02期)
王晓丹[4](2003)在《黑龙江省农村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与优化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经济全球化这个大背景下,中国经济增长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正面临产业结构转换的严峻挑战,并步入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阶段。农村产业结构作为全国产业结构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步入了战略性调整阶段。农村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与优化是解决当前新形势下农业和农村经济中现存问题的重要途径。黑龙江省农村为了适应新阶段农业及农村经济的发展变化,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导向作用,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不断提高农业的质量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本论文研究黑龙江省农村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与优化问题,以期对推进黑龙江省农村产业结构优化的进程及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本文主要内容共分为五部分:首先阐述了研究的背景及意义,并对国内外研究的现状与动态做了综述,通过对不同国家的农村产业结构演进过程系统的分析总结,得到其演进的一般规律。本文明确阐述了农村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与农村产业结构优化的概念及其二者的关系,主要采用定性分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等方法,针对黑龙江省的实际情况,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省农村叁次产业结构演进的过程,依据农村产业结构层次性的特点,对黑龙江省农村产业整体结构、农业产业结构、种植业内部结构、农村二、叁产业内部不合理的现状及其形成原因作了探索。提出了应以稳定发展第一产业,重点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二、叁产业、建立各业内部自我调节功能较强的平衡发展的结构系统作为黑龙江省农村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与优化的主要方向和任务。最后,根据农村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与优化需依照农村地方特色与国家布局相结合,适应科技进步、提高社会效益,扩大农民就业等原则,并进一步提出了通过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培育健全的市场主体、充分发挥政府作用,制定和稳定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与优化的政策等措施。(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期刊2003-05-01)
潘国才,王殿安[5](2002)在《对农村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几点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阐述了入世后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战略性应遵循的原则 ,实施方略和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本文来源于《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02年02期)
郄英林[6](2002)在《推进农村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河北省藁城市市委、市政府立足于市场需求和本地优势,按照“以市场为导向,科技进步为依托,强化特色,优化质量,发挥优势,合理布局,压粮、上菜、优果、扩畜牧,加快构建具有藁城特色的农业发展新格局”的农业结构调整思路,冲出“传统农业”观念的束缚,大力调整优化农业产业和产品结构,着力推进“一亩地致富”工程,使农业潜在的效益得到了充分发挥,农民收入有了大幅度提高。全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在河北省各县(市)位居第一。 一、改善农业产业结构,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高效农业转变,为农业增效、农(本文来源于《经济工作导刊》期刊2002年02期)
杜五安[7](2001)在《农村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农村经过2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了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着提高,农产品由严重"短缺"转变为总量基本平衡与结构性剩余,供求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生活水平日益改善,世纪末基本实现"小康"的目标如期完成,农业和农村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但是,当前农业和农村面临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突出的表现是农民增收困难。农产品销售不畅,价格低落,乡镇企业效益下降,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等问题突出地摆在我们面前。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关键是要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实现"十五"期间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本文来源于《中国国情国力》期刊2001年Z1期)
寇全安[8](2001)在《黄土高原农村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一文中研究指出黄土高原农村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是解决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中存在问题的主要手段,对该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在分析黄土高原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及其特征的基础上,对黄土高原农业产业结构和农村非农产业结构调整进行了深入研究,指出黄土高原各省区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种类以及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黄土高原农村非农产业结构优化的战略选择。论文由六章组成,各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 导论。 首先介绍了本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其次对黄土高原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国内外研究动态进行综述和评价。最后,就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之处进行了说明。第二章 农村产业结构相关概念及发展趋势。首先对农村产业结构合理化的评价标准和影响因素进行了论述。其次,分析和归纳了农村产业结构变动的一般规律和趋势,即:农业份额下降;农村产业结构非农化;农村生产专业化;农工商一体化。本章为全文分析奠定了理论基础。第叁章 黄土高原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分析。 一、简要分析了国民经济进入了“买方市场”的表现、特征及原因;二、论述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产业结构的阶段性变化及其特征。叁、分析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主要特征和存在问题,以及进入新阶段的原因。四、介绍黄土高原地区农村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并归纳出黄土高原农村产业结构的特征:① 以二元结构强度衡量,黄土高原具有严重的二元经济结构特征;②农业生产条件落后,农业增长过度波动;③农业产业结构的低层次性;④非农产业十分落后。第四章 黄土高原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比较优势的衡量与选择。 一、对比较优势理论及其计量方法进行了简要述评。二、论述了发挥农业区域比较优势的必要性,并对我国农业区域专业化水平进行了衡量。叁、对黄土高原农产品比较优势分析方法进行了说明。四、运用单产优势指数、成本收益指标、成本收益相对值等指标对黄土高原主要省区(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宁夏)主要农产品(水稻、小麦、玉米、谷子、大豆、油菜籽、棉花、烤烟、甜菜、苹果)的比较优势进行了衡量,并对具有优势的农产品进行排序。第五章 黄土高原农村工业结构调整。 一、对黄土高原农村工业落后的现实与差距进行了实证分析,并且对其落后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同时指出了现阶段黄土高原农村工业发展的主要困难。二、从机遇、供给、需求、以及与农业的关联度四个方面进行分析,认为黄土高原农村工业发展的适宜选择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叁、结合黄土高原农产品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黄土高原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方针:①区域农产品加工业选择的原则是:突出重点、倾斜发展;②构建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户之间适宜的联结机制;③积极培育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④政府支持。第六章 黄土高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保障机制。 一、指出建立统一市场体系是发挥区域农业比较优势的基础。对农产品市场、农业要素市场的缺陷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建议逐步建立完善农产品市场、农业要素市场;建立完善农民自组织;以及建立省际间稳定的粮食贸易合作伙伴关系。二、依靠技术进步,提升比较优势。分析农业科学技术的特殊性,并结合黄土高原农村经济落后的现实,认为政府有必要加大科技投入和政策扶持,并提出建立政府主导农户参与的农业推广模式。叁、针对农产品优质化的制约因素,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四、黄土高原生态对于黄土高原本身以及黄河中下游地区都有重要意义,在生态治理中应该处理好几个关系,并对生态治理提出具体的政策建议。本文创新之处有叁点:一、将比较优势理论引入产业结构调整分析,并运用农产品单产优势指数、农产品成本收益指标、成本收益相对值等指标对黄土高原主要省区十种农产品的比较优势进行了实证分析,指明黄土高原各省区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种类,为黄土高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确定了方向。二、在深入分析黄土高原乡镇企业的特征及其现阶段发展存在的主要困难的基础上,研究了<WP=4>农产品加工业的供给、需求、与农业关联度的特性,认为农产品加工业是黄土高原农村非农产业调整的适宜选择。叁、指出建立统一的市场体系是发挥黄土高原农业比较优势的基础。(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01-06-01)
孙春城[9](2001)在《对农村产业结构实行战略性调整的几点看法》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几年来,实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已成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和基本目标,但在实践中,一些干部对中央提出的实行农村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意义认识不清,因而在工作中办法不多,措施不利,有的甚至无所作为,一筹莫展。因此,正确地认识和把握中央提出的(本文来源于《农业经济》期刊2001年04期)
许锦英[10](2000)在《“中国入世与农村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理论研讨会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由山东社会科学院、山东农村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和聊城市委市政府共同主办的“中国入世与农村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理论研讨会于 6月 3— 4日在聊城召开。研讨会主要就中国加入WTO对农业特别是山东农业的影响、对策 ,以及我国农业新阶段的特点 ,农业、农村经济结构(本文来源于《东岳论丛》期刊2000年05期)
农村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搞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是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关键一环。在改革开放后的较长时间里,我国农民收入获得了持续快速增长,但是近几年来,农民收入却呈下滑趋势,农民增产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农村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论文参考文献
[1].杨军.黑龙江省推进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思考[J].理论探讨.2005
[2].涂小华.推进农村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农民脱贫致富步伐[J].铜仁地委党校铜仁行政学院学报.2003
[3].李建,吴祝平.我国农村产业结构的基本特征及其战略性调整[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
[4].王晓丹.黑龙江省农村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与优化问题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3
[5].潘国才,王殿安.对农村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几点思考[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
[6].郄英林.推进农村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J].经济工作导刊.2002
[7].杜五安.农村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J].中国国情国力.2001
[8].寇全安.黄土高原农村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1
[9].孙春城.对农村产业结构实行战略性调整的几点看法[J].农业经济.2001
[10].许锦英.“中国入世与农村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理论研讨会综述[J].东岳论丛.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