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生存境界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共同擎起,人生,理想旗帜,生存境界
生存境界论论文文献综述
李颖超[1](2018)在《共同擎起人生理想的旗帜——评殷庆功长篇小说《生存境界》的思想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长篇小说《生存境界》以东北乡村为背景,描写了杨氏家族五代人,通过百余年艰苦卓绝的奋斗,分别成就了五代人的目标和梦想。作品着意刻画了杨氏家族共同擎起人生理想旗帜可贵的品质及其追求的境界,讴歌了奋斗人生。读者可以从杨家几代人的思想观念和奋斗历程中,领悟一种精神,读出真善美的存在。杨家的家庭传统文化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杨家的家庭文化自信,彰显了道德理念和信仰的力量,坚定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信心。(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8年29期)
鲁枢元,蔡石[2](2015)在《素心与清欢 陶渊明的生存境界与生活品位》一文中研究指出推荐一个东方的、古老的、诗界的"灵魂"——陶渊明,他曾经以他的"素心",在清贫生活中获取精神上最高品位的欢愉,在最低"消费"的前提下,为人类的生态文化做出最大贡献。置身货品密集的大型超市与汽车拥堵的高速公路,我不由总是想到这样一些问题:我们真的需要这么多的物质与财富吗?这么多的物质与财富真的能够给我们带来相应多的欢乐与幸福吗?(本文来源于《人与生物圈》期刊2015年Z1期)
吴荣兰[3](2015)在《婚外恋中自由的悖论——生存境界论视域下《夫妇们》“欲望乌托邦”的消解》一文中研究指出约翰·厄普代克因在富有争议的长篇小说《夫妇们》中表现出"道德上非常含糊"而备受诟病,本文拟采用克尔凯郭尔"生存叁境界论"理论为之一辩,并挖掘小说私人史书写的历史意义。依托"生存叁境界论",可发现《夫妇们》中的人们沉迷于婚外肉体之欢的审美境界,并意欲从中建立"欲望乌托邦",在激情中诉求自由,但伦理境界的缺失和宗教境界的难以企及最终瓦解了"欲望乌托邦"。对脆弱无力的"欲望乌托邦"的阐释不仅摆正了作者的伦理取位,也是对弥漫着自由憧憬的肯尼迪时代的反讽,并可为同陷其中的当代人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10期)
钟铠蔚[4](2015)在《永远“在路上”——杰克·凯鲁亚克的《在路上》与克尔凯郭尔的叁重生存境界》一文中研究指出杰克·凯鲁亚克的小说《在路上》被称为"垮掉的一代"的《圣经》,小说描写了萨尔与迪安几次横穿美国大陆的经历。克尔凯郭尔被认为是使欧洲的哲学的发展方向发生转折性变化的重要人物之一。在《最后的非科学性的附言》中他说"有叁个生存境界:美学的,伦理的和宗教的。"一、审美境界克尔凯郭尔所说的"审美"(aesthetic),在此境界,生存的基本特征表现为个人生存上的直接性,其基本命题乃是此刻就是一切,欲望与欲望的满足是美学境界的最直白表达。克(本文来源于《情感读本》期刊2015年17期)
吴羽[5](2014)在《大鱼小壶的生存境界》一文中研究指出这是一个张扬个性,展现自我的时代。从出生到学校,从毕业到工作,从家庭到生活,个性与自我的追寻无处不在。在艺术门徒们身上显现的尤为突出,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来推动自己展现的力度?演说、展览、包装、营销或者其他……艺术独特个性却有着包容的大国际概念,正如举办六届之久的"大鱼小壶"的展览。为什么叫大鱼小壶?"Big Fish,Small Pond"是英文中的一句成语,译成中文就是"大鱼小湖",作为"小地方可能有大人物"的比喻。借用谐音,将"小湖"(Pond)改成"小壶"(Pot)。这就是"大(本文来源于《陶瓷研究》期刊2014年02期)
赵云玲[6](2013)在《诗意地栖居——浅析尼采与庄子理想生存境界及实现途径的共通之处》一文中研究指出尼采是西方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和美学家,庄子则是中国哲学史上的巨擘,二者虽有着不同的时代背景,不同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但在追求人至高的人生境界及实现方式上却有着惊人的巧合与共通之处。研究二者的相似之处,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07期)
张晓丽[7](2013)在《虚静而游》一文中研究指出庄子的生存哲学是以理性地思考人的生存困境为基础的。以生命个体在生存的实践过程中所遭遇的种种负累为出发点,如何在艰难的困境中避祸保身,如何在乱世中实现人生真正的价值,如何在混沌的俗世中不断地升华自身,最终达到逍遥自由的境界,这一系列问题都是庄子思考的中心和重心。庄子对上述的一系列的问题作了全面而深刻的思考,思考的结果便是提出了“虚静而游”的修养实践功夫,这样的实践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准确来说,是一个去“累”的过程,以“心斋”、“坐忘”、“游”的修养方式对“人间世”的种种人生负累采取了“忘”、“外”、“去”、“弃”等的层层否定,层层消解,层层剥离,直至最终的“无”,“无”之后的纯粹,就是个体精神的无限自由,无古无今,无形无迹。可以说,追求自由自在精神的《庄子》一书到处弥漫着浓浓的审美气息,而追求自由的过程也就是庄子生存哲学审美化的过程。本文第一章主要论述庄子的生存境界。庄子的生存哲学起于纷乱的“人间世”,目光始终关注着个体生存实践中所遭遇的诸多困境,即“天下共苦,战斗不休”的现实困境和“以形逐物,德性不纯”的精神困境,庄子思考的中心便是如何超越这样的困境。因此,提出了“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任其性命之情而已矣”两种方式来实现超越,以达“无所待”的逍遥境界,即庄子的理想的生存境界。本文第二章论述了庄子生存境界的审美化。此为文章重点论述的部分,庄子生存境界是怎么样走向审美的?这是一个逐渐转化和发展的动态过程,庄子由感受“人间世”的困境,即“累”,然后思考去“累”的方法。从“心斋”、“坐忘”的功夫实践到“心游”的自由体验,展现了一个丰富的修养过程,修养过程中也伴随着一系列丰盈的心理体验,如“朝彻”、“见独”、“吉祥止止”等,而这样的心理体验恰恰契合于艺术的审美体验。因此,“虚静而游”的修养实践过程,也是庄子生存境界走向审美的过程。本文第叁章论述了庄子生存修养中呈现的审美特质。庄子进行一系列修养实践功夫,旨在跳脱现实的困境,超越个体,进而获得自由而愉悦的心灵境界。这是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这样的审美体验自然会呈现出不同的审美特质,即“至人”、“神人”、“圣人”、“真人”的审美人格以及“至乐无乐、自适其适”的审美境界。(本文来源于《重庆师范大学》期刊2013-04-01)
陈登[8](2013)在《生存境界》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来源于《含笑花》期刊2013年02期)
邹晓东[9](2012)在《《大学》、《中庸》的生存意识:境界论与起点论之争》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方法论方面,本研究提出“‘文本—研究者自己—所有其他读者’叁方互动的文本研究游戏”这一概念。以此观之,宋明与清代《大学》、《中庸》研究,均有其结构性缺陷。宋明道统论以“道统本义”为“最佳义理”,结果致使各方各派径以“自己所理解的现有的最佳义理”混同于“文本本义”。这种混同赋予各方各派以绝对性底气固执己见,结果既阻碍了“研究者自己—所有其他读者”的互动,亦终结了“研究者自己”的文本研究(阅读)活动。最后只剩下门户之见的自我重复与消极对峙。为从根本上摆脱这种困境,文本研究必须放弃“道统本义”与“文本本义”预设。与宋明重哲学性义理相反,清代儒学以名物制度研究为本位。清儒本着名物制度意义上的“道统本义”信念,欲逐《大学》、《中庸》于“正典”之外。清学以这种方式退出《大学》、《文本》研究,这既能表明“道统本义”信念在传统学术中根深蒂固,同时更反映了“片断性考据”不适切《大学》、《中庸》研究(导致叁方互动游戏中止)。作为方法论的基本原则,本研究建议取消“本义”预设,而代之以“文本的实在性”与“文本的可理解性”概念。“研究者自己—所有其他读者”围绕“文本”展开互动(相遇、碰撞、融合),此乃彰显文本实在性的关键环节。在内容方面,本研究围绕“境界论与起点论之争”问题展开。在我看来,这个问题是儒家哲学的根源性动力。境界论和教化概念密切相关。《大学》所谓“明德”指称人事人为的“最高境界”;《大学》文本即旨在教授这种人为的基本原则或标准,此即所谓“教化”。而在标准既定(由境界论—教化提供)的情况下,能否坚决执行标准就成了“人为”的关键所在。《大学》因此最重视意志软弱问题(“诚其意”),而非知识问题(“格物致知”)。然而《中庸》却在孔子“过犹不及”、“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日‘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评论的基础上指出:问题的真正关键,不在于知而不能行,而恰恰在于没有真正的知。“智者过之”现象更是把“如何才能正确地致知”问题推上了桌面。作为解决问题的方案,《中庸》重新起用不为《论语》重视的“性”与“天命”概念,提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率性”,我们解释为“从真正的自己出发”。《中庸》由此将境界论(终点)问题,转化为出发点(起点)问题。在后半篇,《中庸》进而以“诚”来界定“率性/从自己出发”。不过,在浓厚的境界论(终点)意识中,《中庸》还是不可避免地提出了“什么是真正的诚”、“如何达到真正的诚”这样的问题。在此类追问与谈论中,“诚/率性”就丧失了出发点地位。“境界论与起点论之争”,在《中庸》“诚”论中,表现得相当突出。对历史上的儒家来说,境界论与起点论缺一不可。可是,境界论与起点论之争现象,似乎又意味着两者不可得兼。本研究接下来试图借助比较研究,借鉴西方哲学有关真理问题的术语和论证使用论证语言,对境界论与起点论之争问题作进一步推敲。我们主要参考了康德的“根本恶(原罪)”概念,以及齐克果对于苏格拉底式和真理教师式两种真理认识论的生存分析。(《大学》、《中庸》与康德、齐克果的这种可比性,意味着《大学》、《中庸》哲学本质上可归入宗教哲学范畴)最终,我们指出:境界论与起点论之争,内含深刻的真理认识论之争。揭示出这一点,不仅有助于把境界论与起点论之争问题的探讨引向深入,而且对当代中国人理解自己的生存也颇具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2-04-20)
吴玉军[10](2011)在《现代性语境下人的生存境界提升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性在将自我推至无以复加程度的同时,也对自我作了片面化处理,自我成为了不依赖自然、社会和他者而独立存在的东西,进而丧失了外在的禁忌,成为自我占有、欲望至上的存在者。在无限的消费和无尽的欲望的满足过程中,自我所获得的只是一种暂时的、粗鄙的、狭隘的满足。被欲望驱使的现代人应该实现欲望的合理化,激发神圣感,提高自身的生存境界,以便在资本逻辑推动下的骚动不安的世界中寻求心灵上的宁静和思绪上的久远。(本文来源于《道德与文明》期刊2011年01期)
生存境界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推荐一个东方的、古老的、诗界的"灵魂"——陶渊明,他曾经以他的"素心",在清贫生活中获取精神上最高品位的欢愉,在最低"消费"的前提下,为人类的生态文化做出最大贡献。置身货品密集的大型超市与汽车拥堵的高速公路,我不由总是想到这样一些问题:我们真的需要这么多的物质与财富吗?这么多的物质与财富真的能够给我们带来相应多的欢乐与幸福吗?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生存境界论论文参考文献
[1].李颖超.共同擎起人生理想的旗帜——评殷庆功长篇小说《生存境界》的思想意义[J].北方文学.2018
[2].鲁枢元,蔡石.素心与清欢陶渊明的生存境界与生活品位[J].人与生物圈.2015
[3].吴荣兰.婚外恋中自由的悖论——生存境界论视域下《夫妇们》“欲望乌托邦”的消解[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5
[4].钟铠蔚.永远“在路上”——杰克·凯鲁亚克的《在路上》与克尔凯郭尔的叁重生存境界[J].情感读本.2015
[5].吴羽.大鱼小壶的生存境界[J].陶瓷研究.2014
[6].赵云玲.诗意地栖居——浅析尼采与庄子理想生存境界及实现途径的共通之处[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
[7].张晓丽.虚静而游[D].重庆师范大学.2013
[8].陈登.生存境界[J].含笑花.2013
[9].邹晓东.《大学》、《中庸》的生存意识:境界论与起点论之争[D].山东大学.2012
[10].吴玉军.现代性语境下人的生存境界提升问题[J].道德与文明.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