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庆:浅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路径论文

刘庆:浅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路径论文

【摘 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它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中国和平发展提供新的国际合作理念,为世界和谐发展提供新的发展方向,通过从国际政治变化、全球化经济受阻、生态环境恶化等分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的因素,并从全球治理理念、国际合作体系、制度规范等方面提出推进的路径。

【关键词】全球治理;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合作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指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把全人类发展利益结合起来,共同建设一个休戚与共的人类生存理念。中国是首先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家。中国共产党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合作共赢就是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同舟共济、权责共担,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2013年3月24日,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演讲时首次在国际上阐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2017年被写入联合国安理会2344号决议中,表明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各国发展之需,是全人类发展之需,是国际社会逐渐接受和认可的理念。

一、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意义

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使世界之间的相互联系更加紧密,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世界范围内的全球性问题,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有助于为中国发展提供新的国际合作理念,为世界发展指明新的方向,推动全球治理。

(一)为中国发展提供新的国际合作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人民的梦想同各国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实现中国梦离不开和平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际秩序。进入新时代,国际形势发生巨大的变化,国际关系发展正处于新旧秩序相互碰撞与融合的时期,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同样需要中国,中国与世界形成一个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有助于中国与国际间的交流,为我国发展提供一个新的国际合作理念,使中国有能力为世界各国贡献发展力量,分享发展机会;为解决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难题提供中国智慧和方案。

(二)为世界和谐发展指明新的发展方向

当今世界仍不太平,民粹主义、逆全球化、恐怖主义、生态恶化、贸易保护主义等问题依然突出,成为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难题。世界该如何走向?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提出,“我们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面对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中国以高度的全人类发展眼光,坚定站在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和长远发展角度,把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世界发展的未来方向和前进道路,解决国际社会的困惑,为国际社会的未来发展指明了光明大道。

(三)惠及全球发展推动全球治理

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全球治理面临发展赤字、发展缺位、方向迷失等困境,以邻为壑、零和博弈、孤立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等国际现象仍然存在。在此种背景下,中国提出和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有助于集中国际社会的智慧,把握好新技术、新产业、新产业链所带来的历史性变革,推动国际社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经济发展符合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使得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的国家。同时坚持开放、包容、普惠和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促进国际社会在平等协商中求同存异,使国际社会有条理有秩序地解决发展出现的重难点问题,共同反对单边主义行径,维护多边主义和贸易自由化,推动全球经济向着公平合理正确的方向发展和推进国际社会向着国际政治多极化和合理化方向发展,完善全球治理。

人类社会是一个共同体,人类共同生活于一个地球村。工业革命以来,大部分国家为了发展经济,盲目开发资源,大量的向大气排放有害气体,造成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北冰洋和南极洲的冰山融化,海平面不断升高。另外由于滥用地球资源和不加以保护,产生了臭氧层破坏、酸雨、能源短缺、森林资源锐减、土地荒漠化、物种加速灭绝、垃圾成灾、化学品污染等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并非只属于某个国家的问题,它所产生的生态问题同样威胁其他国家的生存,因而地球生态问题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随着科技的发展进步,人类社会开始利用科技的手段减少生态恶化问题,恢复和保护地球资源,并且在全球气候治理问题的达成一些合作共识。因此全球性的生态问题没有高度命运共同意识和国际社会的共同参与,那对于全人类的生存和未来可持续发展将带来不可估量的危机。

二、提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要动因

(一)国际政治力量对比发生变化

当今时代处于大变革的历史转折时期,国际社会正面临着许多新挑战和新机遇。国际社会应高度重视全球问题,发挥全人类的智慧,共同寻找一条以全人类共同命运为中心的治理路径。

自科技革命以来,世界经济逐渐进入了全球化时代,国与国之间的经济联系紧密相连,世界资源在国际社会分配中逐步优势互补,大部分国家在经济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实现了经济发展,共同推动形成了一个全球消费市场,而且没有一个国家能单凭自身资源,割断他国的资源实现本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然而,面对新兴国家经济发展的需求增大,经济发展质量逐步提高,由资源型、单一型经济发展模式向科技型、多向型经济发展转型。西方国家为了在新一轮科技发展潮流中独占鳌头,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不顾全球经济发展复苏艰难的背景下,挑起一系列的贸易战,通过挑起关税和制裁手段,拉拢传统的西方盟友,向新兴国家施压,使得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逐渐明显,加剧了世界各国发展的不均衡不平衡问题,给全球经济发展的稳定发展带来诸多的不可预测性。另外,经济全球化的逆流不符合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长此以往,一些国家不可避免遭受经济的冲击,经济不景气给社会稳定带来重大挑战,进而导致国家间的对抗和冲突,这将给国际社会的安全与可持续发展蒙上一层阴影。

(二)逆经济全球化潮流兴起

小麦赭曲霉毒素A的GICT与标准值线性关系见图3。以标准物质的标准值作为横坐标,GICT的检测结果(实测值)为纵坐标,标准物质的标准值为0~61.34μg/kg时,线性回归方程为y=1.033 4x-0.873 3,相关系数 R=0.998 5。

许多企业由于管理者观念落后,受传统思想的束缚,使得在招聘员工时根本不注重其计算机网络技术能力,更不用说去引进和培养专业的技术人才。业余的计算机技术人员在工作时容易因能力不够,对业务不熟练而造成很多问题,比如:信息资源的共享问题、信息的安全问题、数据处理的准确度问题等。这就导致了企业在计算机网络这一方面严重落后于同行业的其他企业,失去了原本的市场竞争能力,久而久之,企业将面临着衰败的风险。

(三)人类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1.变量选取。土地综合承载力反映了城市土地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的综合承载能力,故选取土地综合承载力(LCCC)作为系统内生变量。同时,对区域经济增长、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展开分析。区域经济发展要素的内涵在于增长、协调,增长包括一定阶段内的经济总量、经济发展速度等,协调包括体现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第二、第三产业协同程度等。[21]因此,区域经济发展可分为水平和质量,水平反映区域经济发展的人均总量,选取人均GDP(Pgdp)作为系统内生变量,质量反映区域经济发展的结构优化,选取地均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LIIV)做为系统内生变量。

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路径

新世纪以来,国际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部分发展中国家逐渐发展起来,对西方国家制定的国际秩序形成了冲击,西方发达国家为了维护其国际核心利益,向一些发展中国家发起新的挑战,使得国际政治秩序面临着新的难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国际政治力量对比呈现南升北降和国际战略重心逐渐东移,一些发展中国家对国际政治旧秩序的改革呼声越来越大,对国际地位的再次分配诉求给西方大国构成挑战。二是霸权主义思维和冷战思维依然存在,美国为了维护传统的世界霸权地位,积极遏制新兴国家的发展,向新兴国家施压。三是西方国家推行自由民主制度给国际社会带来不稳定。西方国家带着所谓的“普世价值”的幌子,不遗余力的向西亚、中东、北非等国家和地区推行所谓的“民主化”道路,以期构建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最后形成的结果是一些国家的政权发生更迭、内乱丛生、难民如潮、民族纷争、宗教冲突,经济发展停滞不前,给国际社会带来安全隐患。

(一)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治理理念

全球化共享的时代,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独善其身,在发展利益和解决国际问题时都需要高度的战略眼光,把自身的发展与国际社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把自身的利益和全人类的共同利益联系起来,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国际社会合作的理念,全力推进全球治理进程,为国际社会的良好运行提供新的智慧。一是坚持每个国家不论大小、强弱、贫富,都是国际社会平等的一员,都具有主权独立、公平合理、平等参与决策的权利,在积极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过程中,充分吸收各个国家的合理意见和要求,同时需要承当相应的义务。二是坚持国际社会在发展自身利益的同时,充分照顾其他国家的发展诉求和发展利益,使得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过程中,根据共商共建共享原则,让每个国家从全球治理中提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经济转型发展的能力,让每个国家在发展过程分享全球治理带来的发展利益,实现国家的良性发展。

“指导青年教师”的业绩,能较好地反映优秀教师的指导能力和综合水平,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要素,其认可度高达98.20分。

(二)坚持推进国际合作体系的层次性

人类命运共同体所涉及的范围广、内容复杂、重点难点问题突出、治理赤字、治理不平衡,浅层性深层性问题联系紧密,这对于国际社会而言都是严峻的考验,需要充分地协商,在合作中寻找共同点和平衡点。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不是一步到位的,需要坚持循序渐进,稳步推进的方针。一是推进全球性合作组织的治理改革,充分发挥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全球治理体系,不断提高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权和话语权,使得国际社会向着合理的新秩序发展。二是以多边型区域型国家合作为重点。通过发挥多边和区域国际组织的合作共识,有利于全球治理体系的务实合作和共商共建共享,有利于合作精神的落实,而且是全球性合作组织的补充。三是积极发展双边关系。双边关系是国与国之间的发展关系,通过两国间的合作与交流,发挥两国的智慧,为国与国之间在全球治理过程中提供详细可行的方案,实现互利共赢、协调治理。

(三)坚持完善全球治理体系的制度规范

国际制度是国际关系中一系列隐含或明确的原则、规范、规则和决策程序,它主要以国际组织、国际机制和国际惯例的形式在国际社会发挥作用,不仅可以降低国家间交易成本、克服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对称,还有助于促进国际合作与和平。[1]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参与,建立一种符合国际社会普遍遵守的国际规范,使其具有合法性、持久性、有效性。应不断补充和完善国际规范,它是广泛国家共同参与、协商、建立、实践的形式;符合全球化时代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追求,符合全人类为了解决共同面对发展问题、安全问题的利益追求,符合全人类面对人口压力、资源有限、发展不平衡的形势下对可持续发展追求。因此当人类命运共同体从理念转化为一种国际制度规范,它将给全球治理带来强大的推动力。

参考文献:

[1]修丽,李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时代意义[J].红旗文稿,2019,(5).

[2]南丽军,王可亦.全球治理的中国智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J].理论探讨,2019,(1).

【中图分类号】D6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9)07-0079-03

【作者简介】刘庆(1991-),男,广西玉林人,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政治学理论。

[责任编辑:褚永慧]

标签:;  ;  ;  ;  ;  ;  ;  ;  ;  ;  ;  

刘庆:浅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路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