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头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导读:本文包含了头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模型,有限元,线圈,电极,休克,深部,真实。

头模型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钟刚亮,张广浩,任艳萍,张丞,吴昌哲[1](2018)在《真实头模型中改良电休克与磁休克治疗的电场仿真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改良电休克和磁休克均是重度抑郁症的有效治疗方法,改良电休克治疗疗效较好但会使患者产生认知和记忆障碍的副作用,而磁休克治疗几乎不会产生副作用,但疗效相比于改良电休克较弱。为研究造成这两种不同结果的原因,本文对比了改良电休克和磁休克治疗方法在真实大脑中产生的电场强度及其空间分布的差异,并通过有限元方法对由磁共振成像得到的真实头模型进行改良电休克和磁休克治疗的电场强度仿真计算。改良电休克治疗仿真的电极位置使用双边刺激的标准位置,磁休克治疗仿真的线圈形状为圆形线圈。使用电场强度与神经激活阈值的比值分布评估大脑中的刺激强度及刺激的聚焦性。结果显示,改良电休克治疗在脑区中产生的刺激强度比磁休克治疗更强,且激活脑区范围更广;其在灰质区域的刺激强度是磁休克治疗的17.817倍,在白质区域的刺激强度是磁休克治疗的23.312倍,在海马组织中产生的刺激强度是磁休克治疗的35.162倍。改良电休克治疗激活了超过99.999%的脑区,然而磁休克治疗只激活了0.700%的脑区。因此,与磁休克治疗相比,在脑区中产生的刺激强度更强、激活脑区范围更广可能是改良电休克治疗疗效更好的原因。另一方面,改良电休克治疗在海马组织中产生的高强度刺激可能是造成认知和记忆障碍副作用的原因。基于本文研究结果,期待未来可以研究更精确的临床量化治疗方案。(本文来源于《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期刊2018年04期)

孔伟钰[2](2017)在《基于真实头模型的磁刺激线圈仿真分析与优化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经颅磁刺激技术作为21世纪研究脑科学重要工具,因其无痛、无创、非侵入的特点受到广大科研专家和医学工作者的喜爱。目前经颅磁刺激技术仍然面临很多的挑战,能否提供仿真可用的高分辨率真实头模型,如何设计出刺激效果更好的线圈,以及如何对线圈进行优化等。该文根据问题现状并结合现有条件,做出了些许工作。首先,为解决经颅磁刺激仿真缺少真实头模型问题,研究一种利用核磁共振医学图像数据构建真实头模型的新方法。利用了具有高分辨率和高代表性的核磁共振数据,分析数据中包含的脑部组织结构,研究基于图像数据的建模方法;探讨了可用于仿真的最佳有限元网格文件,分析有限元网格划分的重要指标,并将图像数据的网格模型成功转换成仿真可用的几何模型。其次,为便于分析刺激线圈对头部的电磁场影响,建立了基于有限元的经颅磁刺激仿真系统。设置了仿真环境与线圈参数,确定了仿真具体过程,建立了经典的传统八字形线圈,并分析其在人脑各层组织的感应电磁场分布;设计了传统八字形线圈、圆形线圈、弹簧八字形线圈、倒扣碗状八字形线圈等四种不同线圈,重点对比分析了因线圈结构的差异对感应电场产生的影响。最后,为设计具有更好聚焦效果的刺激线圈,建立了一种新型紧凑八字形线圈。定义了可用于判断线圈聚焦性优劣的评价指标,说明了两种线圈结构推演方法,对新型线圈与传统八字形线圈进行对比分析;对新型线圈进行优化设计,分析不同参数下线圈聚焦性的优劣;为便于线圈的参数化设计,该文还建立了基于传统八字形线圈和新型紧凑八字形线圈经颅磁刺激参数分析系统。(本文来源于《燕山大学》期刊2017-05-01)

李鑫昌,王欣,刘志朋,殷涛[3](2016)在《基于大鼠球头模型的8字和锥形线圈颅内电场仿真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8字线圈和不同角度锥形线圈在大鼠颅内的感应电场分布情况以得到用于大鼠磁刺激的最优线圈。方法: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建立了6层球头模型模拟大鼠头部,并分别建立8字线圈模型和160、140、120、115、110、105和100°锥形线圈模型,分析不同线圈在大鼠球头模型各组织结构的电场强度和聚焦面积,采用感应电场强度与聚焦面积的比值综合反映2种线圈的刺激特性。结果:8字线圈聚焦面积最小;锥形线圈产生的感应电场较大,最优角度为110°;且锥形线圈在综合考虑聚焦特性和刺激强度时具有更好的深部特性。结论:8字线圈具有较好的聚焦性,110°锥形线圈在深部刺激时具有更好的综合特性。(本文来源于《医疗卫生装备》期刊2016年06期)

陈丽娟,陈晓怀,刘芳芳,王景凡[4](2016)在《纳米表面相互作用及振动测头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如何实现高精度的测量是现代制造业及微电子技术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基于微纳米测头的叁坐标测量机是当前实现高精度测量的重要手段.随着测量尺寸的减小,常用的纳米/微纳尺度的测头与待测表面之间形成静态接触,其表面相互作用成为了影响其测量精度和可靠性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基于一种触发式振动测头,研究了其动力学模型,并通过对测头纳米尺度表面相互作用的理论分析及数值模拟,确立了测头振动参数与表面相互作用之间的关联.实验研究表明,参数优化后的谐振微纳测头能有效抑制表面作用带来的干扰,提高测量精度.(本文来源于《物理学报》期刊2016年08期)

董国亚,汤志华,韩婷彦,罗宇豪,赵军[5](2015)在《各向异性真实头模型下深部脑刺激电场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植入神经刺激系统进行深部脑刺激是治疗运动紊乱性疾病的有效手段,如帕金森疾病。本文采用各向异性四层真实头模型,包括:头皮、颅骨、脑脊液和大脑,应用有限元法对脑深部电刺激产生的电场分布进行了计算分析,并与各向同性头模型的结果进行了对比研究,分析了脑深部电刺激电场分布的影响因素。(本文来源于《电工技术学报》期刊2015年S2期)

李英一,刘文礼,陶佰睿,郭福叁[6](2015)在《基于Matlab的四层椭圆头模型EIT正向计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寻一种可用于头部EIT(电阻抗成像技术)正问题相对精确并且实现简单的求解方法,使得逆问题的结果能够更加接近人体头部的真实阻抗分布。方法:利用Matlab构建一种比传统圆形或同心圆更加符合人脑形状的二维四层椭圆头模型结构,并对其进行剖分和正向仿真计算。结果:实现了模型的建立、剖分、偏微分方程的求解以及解的可视化。结论:与使用其它编程语言实现正向计算相比,这一方法更加直观,程序调试以及修改都更加容易;构建的模型更加接近人头部的真实结构,为逆问题的精确求解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齐齐哈尔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06期)

游佳丽,周志勇,章程,陈光强,戴亚康[7](2015)在《一种基于脑MR图像的叁层头模型自动分割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求解脑电图EEG及脑磁图MEG正问题的过程中,常需要对人体组织中介电常数差距大的地方进行分层建模,以便更加准确的计算其传导矩阵。在人体脑部的各个组织中,颅骨和周围脑组织的介电常数差别尤其大。如何从脑MR图像中自动、准确地分割出颅骨部分,成为精确计算MEG/EEG正向传导矩阵的关键问题。而在磁共振图像(MRI)中,虽然软组织能被很清晰的成像,但颅骨却因为缺少氢而在图像中成像模糊,用传统的分割算法很难自动分割出准确的结果。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一种结合脑组织平滑的先验信息和基于形变的曲面演化自动分割算法,来分割脑MR图像中的颅骨部分。再利用基于水平集的活动轮廓方法提取出头皮组织,进而构建出EEG及MEG正问题计算所需的叁层真实头模型。我们将自动分割结果与手动分割结果进行了比较,证明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中国体视学与图像分析》期刊2015年03期)

翟伟兵,逯迈,张元,胡延文[8](2015)在《经颅直流电刺激电极面积对球头模型中空间电场分布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广泛使用的叁层球头模型,分别固定阴极和阳极矩形电极的面积为25 cm2,再分别从1 cm2到45 cm2增大阳极和阴极的电极的面积,得到阳极和阴极电极面积与靶点位置处电场分布的关系。最终得到特定靶点处的电场分布与阳极和阴极电极面积关系的曲线。结果表明,不同的阴阳极电极面积对特定靶点位置的电场分布有明显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5年21期)

刘津津[9](2014)在《基于头模型的经颅微电流刺激疗法的仿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经颅微电流刺激疗法(Cranial Electrotherapy Stimulation,CES)是一种无创的物理治疗疗法,其通过无创的方法将电流施加于头部,电流穿透头皮、颅骨、脑脊液进而影响大脑内部神经物质的分泌以及释放,目前广泛应用于失眠、焦虑、抑郁、神经性疼痛等神经或精神性疾病的治疗。但是,对于经颅微电流刺激疗法的研究,不同刺激参数的安全性、可靠性成为我们必须关注的问题,因此本课题结合医学影响图像重建头模型,分析不同参数的影响,为CES的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本文首先利用CT影像数据构建了叁维真实头部的电磁场计算数值模型。将CT影像数据利用医学图像重建软件MIMICS(试用版)重建出人体头部叁维模型,然后利用Geomagic Studio(试用版)逆向工程软件对构建的叁维人体头模型进行平滑、裁剪、去除特征等相应处理,得到光滑的叁维人体头模型;最后,将叁维头模型文件导入COMSOL(试用版)有限元计算软件进行剖分网格和物理参数的设定,完成经颅微电流刺激数值模型的构建。利用该真实头部的数值模型进行电场仿真研究。首先对比了耳垂、前额叶、颞颥、颞叶、顶叶五个刺激位置,不同形状电极刺激下的刺激效果;在前额叶、颞叶、顶叶位置,根据脑电10-20系统电极的放置方法将电极进行了定位;之后在同一位置,比较了电极间距、电极数量、电极大小对大脑内部的影响。结果显示:传统耳垂放置位置改变其作用刺激位置也达到了较好的刺激效果,增加刺激电极的个数可有效减少电流对皮肤的损伤,但是其聚焦性减弱,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实际需要改变刺激电极的个数。另外,刺激电极的大小对刺激效果的影响也较大,电极小穿透性好,但对皮肤损伤大,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应适当选取刺激电极的类型。(本文来源于《河北工业大学》期刊2014-11-01)

程欢欢,赵琛,刘志朋,殷涛[10](2014)在《基于真实头模型的H型线圈颅内感应电场分布的仿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H线圈作用下人体颅内感应电场分布情况,并且评估H型线圈的深部特性;建立包含边缘系统的真实头部电导率模型,沿头部模型轮廓建立H型线圈模型,分析其在头皮表面和边缘系统产生的感应电场的分布规律;与8字线圈颅内电场分布进行了比较,采用头皮电场峰值和边缘系统电场峰值之比来评估H型线圈和8字线圈脑深部电场分布特性;结果显示,H型线圈产生的感应电场在头皮不聚焦,但能集中刺激到边缘系统的前扣带回;与8字线圈相比,H型线圈能够减弱头皮电场强度,增强边缘系统电场强度,具有良好的深部特性;本文基于真实头模型的H型线圈研究,初步揭示了H型线圈感应电场的颅内分布特性,有助于脑深部磁刺激线圈的设计优化。(本文来源于《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期刊2014年03期)

头模型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经颅磁刺激技术作为21世纪研究脑科学重要工具,因其无痛、无创、非侵入的特点受到广大科研专家和医学工作者的喜爱。目前经颅磁刺激技术仍然面临很多的挑战,能否提供仿真可用的高分辨率真实头模型,如何设计出刺激效果更好的线圈,以及如何对线圈进行优化等。该文根据问题现状并结合现有条件,做出了些许工作。首先,为解决经颅磁刺激仿真缺少真实头模型问题,研究一种利用核磁共振医学图像数据构建真实头模型的新方法。利用了具有高分辨率和高代表性的核磁共振数据,分析数据中包含的脑部组织结构,研究基于图像数据的建模方法;探讨了可用于仿真的最佳有限元网格文件,分析有限元网格划分的重要指标,并将图像数据的网格模型成功转换成仿真可用的几何模型。其次,为便于分析刺激线圈对头部的电磁场影响,建立了基于有限元的经颅磁刺激仿真系统。设置了仿真环境与线圈参数,确定了仿真具体过程,建立了经典的传统八字形线圈,并分析其在人脑各层组织的感应电磁场分布;设计了传统八字形线圈、圆形线圈、弹簧八字形线圈、倒扣碗状八字形线圈等四种不同线圈,重点对比分析了因线圈结构的差异对感应电场产生的影响。最后,为设计具有更好聚焦效果的刺激线圈,建立了一种新型紧凑八字形线圈。定义了可用于判断线圈聚焦性优劣的评价指标,说明了两种线圈结构推演方法,对新型线圈与传统八字形线圈进行对比分析;对新型线圈进行优化设计,分析不同参数下线圈聚焦性的优劣;为便于线圈的参数化设计,该文还建立了基于传统八字形线圈和新型紧凑八字形线圈经颅磁刺激参数分析系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头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钟刚亮,张广浩,任艳萍,张丞,吴昌哲.真实头模型中改良电休克与磁休克治疗的电场仿真分析[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18

[2].孔伟钰.基于真实头模型的磁刺激线圈仿真分析与优化设计[D].燕山大学.2017

[3].李鑫昌,王欣,刘志朋,殷涛.基于大鼠球头模型的8字和锥形线圈颅内电场仿真分析[J].医疗卫生装备.2016

[4].陈丽娟,陈晓怀,刘芳芳,王景凡.纳米表面相互作用及振动测头模型[J].物理学报.2016

[5].董国亚,汤志华,韩婷彦,罗宇豪,赵军.各向异性真实头模型下深部脑刺激电场分布[J].电工技术学报.2015

[6].李英一,刘文礼,陶佰睿,郭福叁.基于Matlab的四层椭圆头模型EIT正向计算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7].游佳丽,周志勇,章程,陈光强,戴亚康.一种基于脑MR图像的叁层头模型自动分割方法[J].中国体视学与图像分析.2015

[8].翟伟兵,逯迈,张元,胡延文.经颅直流电刺激电极面积对球头模型中空间电场分布的影响[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5

[9].刘津津.基于头模型的经颅微电流刺激疗法的仿真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4

[10].程欢欢,赵琛,刘志朋,殷涛.基于真实头模型的H型线圈颅内感应电场分布的仿真研究[J].生物医学工程研究.2014

标签:;  ;  ;  ;  ;  ;  ;  

头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