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偏振天气雷达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雹暴,偏振雷达,人工防雹,粒子识别
偏振天气雷达论文文献综述
曾勇,文继芬,李迪,张淑霞,李皓[1](2019)在《基于双线偏振天气雷达的人工防雹作业效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X波段双线偏振雷达观测数据,结合地面观测和防雹作业资料,从微物理特征对一次典型雹暴过程防雹作业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作业前差分反射率ZDR基本处于负值区,作业后ZDR在-0.3dB<ZDR<0.3dB之间的平均值增加0.8dB。相关系数ρhv大于0.9的比例从作业前83.49减小到作业后的33.03。ZDR和ρhv的变化是人工冰核与自然雹胚争食过冷水产生更多冰晶的结果。作业前目标区已有小雹粒与冰水混合区共存,作业后冰水混合区面积减小,过冷水得到人工冰核消耗,抑制大冰雹的形成。此次人工防雹作业的作业时机把握基本准确,人工防雹作业起到一定效果。(本文来源于《科技创新与应用》期刊2019年30期)
胡汉峰,楚志刚,魏鸣[2](2019)在《天顶扫描模式在双偏振天气雷达Z_(dr)系统偏差订正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双偏振天气雷达Z_(dr)系统偏差是影响雷达数据质量的关键因素,本文利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C波段双偏振天气雷达,对90°仰角天顶扫描数据在Z_(dr)系统偏差订正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同时增加90°仰角定点观测模式,讨论并确认了方位旋转关节对Z_(dr)测量结果的影响,在双偏振天气雷达雷达Z_(dr)系统偏差订正中加入了方位旋转关节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选择合适的90°仰角数据,不仅可以对接收双通道不一致造成的Z_(dr)固定系统偏差进行订正,还能够进一步检测由方位旋转关节衰减不同引起的误差;利用90°仰角数据对Z_(dr)的系统偏差进行订正,稳定性和精度较高,满足双偏振天气雷达Z_(dr)精度要求。(本文来源于《气象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周聪,闵锦忠,戚友存,庄潇然[3](2019)在《基于线性规划方法处理C波段双线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差分相位φ_C数据》一文中研究指出高质量的差分相位数据能够有效地提高雷达识别粒子、估测降水的能力。本研究针对南京信息工程大学C波段双线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NUIST-CDP),提出一套差分相位φ_C数据的质量控制算法。其中将雷达观测到的差分相位φ_C分为5个部分:差分传播相位φ_(DP)、后向散射差分相位δ、非降水回波的波动ε_(NP)、系统误差ε_S以及电磁波信号的随机扰动ε_R。在线性规划方法的基础上,采用模糊逻辑法、小波分析法与迭代滤波法分别将差分相位φ_C数据中的ε_(NP)、ε_R和δ剔除,然后依据滤波后的数据,将各径向中第一个降水回波的值作为该径向的系统误差ε_S。结果表明,该算法能够有效地平滑由非降水回波引起的大振幅波动以及因电磁波信号造成的小振幅扰动,且可以剔除差分相位φ_C数据中存在的δ。此外,处理后的数据满足随径向距离递增的条件。(本文来源于《气象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李宗飞,肖辉,冯亮,陈凯华[4](2019)在《X波段双偏振天气雷达衰减订正方法及效果检验》一文中研究指出X波段双偏振天气雷达在观测强降水时衰减较大,双偏振雷达的相位参数因衰减较小可用于反射率的衰减订正。自适应算法和差传播相移率K_(DP)订正法是应用较多的两种衰减订正算法,这两种方法均采用了差分参数实现衰减订正。自适应算法实现因难,但能够根据不同降水类型对订正系数进行调整,而K_(DP)订正法则无法实现。本文在自适应算法和K_(DP)订正法衰减订正的基础上提出了K_(DP)综合分类法,该算法实现简单,并分别采用叁种方法完成衰减订正,然后对订正效果进行了比较分析,并与S波段雷达进行了对比。最后将订正前后的反射率联合地面降水资料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显示订正后反射率更适合观测降水及反演雨强。(本文来源于《气象科技》期刊2019年05期)
郭春辉,袁微,王旭,白爱娟,周义昌[5](2019)在《肇庆X波段双偏振天气雷达资料质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肇庆X波段全固态双偏振天气雷达观测的层状云降水过程资料为例,与肇庆SA单偏振天气雷达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反射率的数据质量,采用统计方法分析偏振量中的差分反射率Z_(DR)、相关系数CC、差分传播相移Φ_(DP)及差分传播相移率K_(DP)的数据质量。研究发现:X波段双偏振雷达探测层状云降水回波分布与SA雷达探测回波分布相近,回波强度略高于SA雷达。当信噪比SNR<25 dB时,CC受噪声影响较大,数据不可信;Z_(DR)较理论值偏大0.4 dB;Φ_(DP)在7 km以内抖动较大,数据不可用,7 km以外依然存在少量的抖动;K_(DP)大部分稳定在-1~1,并伴有一定的抖动,难以适用于分析弱降水的特性。(本文来源于《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何俊[6](2019)在《分析全固态双线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系统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全固态双线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具有结构简单、价格低廉且稳定的特征。通过对全固态双线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系统的设计分析,了解其关键技术,可以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研究。对此,文章主要对全固态双线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系统设计进行了简单的分析论述,探究了全固态双线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系统架构、双线偏振关键技术分析系统脉压工作模式以及窄脉冲补盲等相关内容。(本文来源于《科技视界》期刊2019年26期)
朱轶明,马舒庆,杨玲,吴东丽,杨大生[7](2019)在《上海南汇WSR-88D双偏振天气雷达的生物回波识别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识别我国新一代天气雷达的生物回波,研究长江中下游地区天气雷达观测到的生物迁飞发生发展规律,选取上海南汇WSR-88D双偏振天气雷达2018年春季的观测数据,应用反射率因子Z、双程差分相位Φ_(DP)、0延迟相关系数ρ_(HV)等雷达物理量和反射率因子纹理SD(Z)、差分相位纹理SD(Φ_(DP))等反映观测值小尺度数值变化的参量,用Python语言设计基于模糊逻辑算法的雷达回波分类程序识别生物回波,识别结果以生物回波采样点的生成时间(世界时)为横坐标,分析了2018年春季上海南汇天气雷达生物回波识别结果的日变化特点,讨论了降水、风及温度等气象条件对生物迁飞的影响。结果表明,S波段天气雷达无法分辨生物单体,但在春季有大规模生物迁飞的时段能够对昆虫成层定向迁飞的现象进行有效识别,3月生物迁飞活动强度较弱,4月和5月回波强度显着增强。地物回波(超折射回波)在雷达低仰角观测中,对有效识别生物迁飞回波尤其具有阻碍性。为此,在原有算法的基础上,用标准化频率直方图对迁飞现象明显时段的数据中生物回波点的以上4个变量观测值进行概率统计,揭示生物回波与地物(超折射)回波雷达物理量之间的差异。(本文来源于《气象与环境科学》期刊2019年03期)
郭春辉,袁微,王文波,钟震美,刘康[8](2019)在《X波段双偏振天气雷达径向干扰回波订正算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肇庆市怀集站X波段全固态双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观测的几次径向干扰回波资料为例,采用边缘识别法对存在干扰的径向进行识别,进而使用中值插值法和相关系数CC滤波法对干扰回波进行订正。结果表明:(1)当干扰径向附近出现毛刺时,毛刺回波无法识别,中值插值法将无法剔除毛刺回波。(2)若雷达存在径向干扰区域较为分散,中值插值法效果较好,而径向干扰区域多而集中,使用中值插值法会形成环状回波,效果较差。(3)相关系数CC滤波法无需事先进行干扰识别,且订正速度快,在固态雷达盲区内订正效果较差,盲区外订正效果较好。(本文来源于《广东气象》期刊2019年04期)
杨磊,贺宏兵,杨波,孟鑫[9](2019)在《基于S波段双线偏振天气雷达的降水粒子相态识别》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S波段双线偏振天气雷达的降水粒子识别能力,在常规模糊逻辑法相态识别算法的基础上,引入环境温度参量作为识别因子对算法进行了改进。选取雷达水平反射率因子ZH、差分反射率因子Zdr、差分传播相位常数Kdp、零阶相关系数ρhv(0)、以及利用经验公式,将与粒子相态密切相关的温度转化而来的高度作为算法的5个输入参量,确立β函数作为隶属函数,并给出了各个参量的隶属函数阈值。在此基础上,利用国内首部S波段双偏振天气雷达资料和探空温度资料,对云中粒子相态进行了识别研究。结果表明:引入环境温度参量可使粒子识别算法的识别结果更加合理;选取的模糊函数参数阈值较为合理,降水粒子识别结果符合云微物理演变的基本规律,可以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参考;提高粒子相态识别结果的准确性,还依赖于雷达和粒子实测数据的积累,从而验证识别结果、选取合适的雷达参量、修正隶属函数参数。(本文来源于《气象与环境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蔡康龙,孙召平,戴春容,李彩玲,田聪聪[10](2019)在《基于X波段双偏振天气雷达的SPRF与DPRF退速度模糊技术的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介绍双重脉冲重复频率(DPRF)和参差脉冲重复频率(SPRF)两种退速度模糊方法原理基础上,设计了基于X波段双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系统的体积扫描模式(VCP-PRF),在该扫描模式下同一仰角依次使用DPRF和SPRF方法进行观测试验。通过对比分析2个个例的观测数据,得出在k=2/3情况下,2个方法得到的最大不模糊速度都可以有1倍的提高;基于径向速度局地偏差值分析总结出2个个例的速度数据错误特征,由此订正非速度模糊区域的离散奇异值。对比订正前后的径向速度数据,SPRF方法比DPRF方法能更好抑制离散奇异值带来的污染,说明SPRF方法的径向速度数据质量优于DPRF模式的。(本文来源于《广东气象》期刊2019年03期)
偏振天气雷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双偏振天气雷达Z_(dr)系统偏差是影响雷达数据质量的关键因素,本文利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C波段双偏振天气雷达,对90°仰角天顶扫描数据在Z_(dr)系统偏差订正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同时增加90°仰角定点观测模式,讨论并确认了方位旋转关节对Z_(dr)测量结果的影响,在双偏振天气雷达雷达Z_(dr)系统偏差订正中加入了方位旋转关节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选择合适的90°仰角数据,不仅可以对接收双通道不一致造成的Z_(dr)固定系统偏差进行订正,还能够进一步检测由方位旋转关节衰减不同引起的误差;利用90°仰角数据对Z_(dr)的系统偏差进行订正,稳定性和精度较高,满足双偏振天气雷达Z_(dr)精度要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偏振天气雷达论文参考文献
[1].曾勇,文继芬,李迪,张淑霞,李皓.基于双线偏振天气雷达的人工防雹作业效果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9
[2].胡汉峰,楚志刚,魏鸣.天顶扫描模式在双偏振天气雷达Z_(dr)系统偏差订正中的应用[J].气象科学.2019
[3].周聪,闵锦忠,戚友存,庄潇然.基于线性规划方法处理C波段双线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差分相位φ_C数据[J].气象科学.2019
[4].李宗飞,肖辉,冯亮,陈凯华.X波段双偏振天气雷达衰减订正方法及效果检验[J].气象科技.2019
[5].郭春辉,袁微,王旭,白爱娟,周义昌.肇庆X波段双偏振天气雷达资料质量分析[J].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2019
[6].何俊.分析全固态双线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系统设计[J].科技视界.2019
[7].朱轶明,马舒庆,杨玲,吴东丽,杨大生.上海南汇WSR-88D双偏振天气雷达的生物回波识别与分析[J].气象与环境科学.2019
[8].郭春辉,袁微,王文波,钟震美,刘康.X波段双偏振天气雷达径向干扰回波订正算法研究[J].广东气象.2019
[9].杨磊,贺宏兵,杨波,孟鑫.基于S波段双线偏振天气雷达的降水粒子相态识别[J].气象与环境学报.2019
[10].蔡康龙,孙召平,戴春容,李彩玲,田聪聪.基于X波段双偏振天气雷达的SPRF与DPRF退速度模糊技术的对比分析[J].广东气象.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