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残余变形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残余,塑性,模型,砂砾,支座,黄麻,机织。
残余变形论文文献综述
汪泽幸,吴波,何斌,谭冬宜,古占华[1](2019)在《循环荷载下黄麻纤维/聚乙烯复合材料的残余变形演化与能量耗散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黄麻纤维织物为增强体、聚乙烯膜为基体,通过热压法制备黄麻纤维/聚乙烯复合材料,并对其在循环荷载下的残余变形演化与能量耗散特性进行测试与分析。结果表明,对于黄麻纤维/聚乙烯复合材料,其经向、纬向循环荷载应力-应变曲线形状高度相似;随着循环荷载次数的增加,累积残余应变呈先快后慢的增加趋势;每次循环荷载过程中,残余应变呈先快后慢的下降趋势;总应变能、弹性应变能、耗散能与能量耗散率均呈先迅速减小后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本文来源于《产业用纺织品》期刊2019年10期)
赵凯,蓝天,周建军,孙田,刘德洋[2](2019)在《饱和砂砾土动残余变形的新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土体在循环荷载作用下的残余变形特性是进行土体地震永久变形分析的基础.利用GDS循环扭剪试验系统,针对5种级配的砂砾土,考虑含砾量、排水条件、有效固结应力、循环动应力比、渗透系数等因素的影响,进行了60个工况组合的循环叁轴试验,研究了饱和砂砾土的动残余变形特性,结果发现:饱和砂砾土的动残余体应变与lg(1+N)呈明显的非线性关系;其他试验条件相同时,动残余剪应变随排水面增多、含砾量增大而减小,渗透系数对其影响不可忽略;动残余体应变随排水面数增多而增大,随含砾量的增大而减小.在沈珠江模型基础上,引入排水通畅指数概念,建立了一个新的饱和砂砾土动残余变形模型,该模型能较好地反映含砾量、排水条件、渗透系数对饱和砂砾土动残余变形特性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杨帆,何文浩,葛万明[3](2019)在《高海拔沥青混凝土心墙坝地震荷载作用下残余变形叁维动力响应数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地震荷载对高海拔地区沥青混凝土心墙坝稳定性的影响,选择7. 14级地震,以有限元软件ABAQUS为基础建立数值模型,分别对坝体和心墙的残余变形和坝顶中心点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不同模量系数下的心墙残余变形和不同坝区库水位下的坝体残余变形进行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坝体和心墙残余变形在垂向上体现最为明显,对总体残余变形的影响分别为61. 09%和47. 89%;地震发生后2. 1~12 s时间范围内坝体震荡最剧烈;随着模量系数的增加,坝轴线残余变形逐渐减小,残余变形分布由V型逐渐变成直线;随着库水位升高,坝轴线上残余变形在X方向逐渐减小,在Y方向和Z方向上逐渐增大。(本文来源于《水利科技与经济》期刊2019年07期)
鲁明星[4](2019)在《开采沉陷区残余变形时空演化规律及其对地面建筑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矿业城市开采沉陷区高效利用已经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在开采沉陷区利用中首先要掌握岩层移动与地表位移规律,特别是稳沉之后残余变形的时空演化规律及其对地面建筑影响机制。以现场监测资料案例分析为基础,采用相似材料试验、理论研究、数值模拟以及实测验证等研究方法对开采沉陷区残余变形机理、残余变形与建筑物相互作用以及残余变形引起的建筑物附加内力分析及控制进行了研究,得出了如下结论:(1)开采沉陷区稳沉后的残余变形包括常规移动变形的延续和受扰动变形,通过相似材料试验与工程现象揭示了开采沉陷区在稳沉后存在残余变形持续演化规律,揭示了开采沉陷区残余变形与岩层移动及地表位移之间的时空相关关系;(2)通过对现有的研究理论和工程现象总结剖析了残余变形存在的机理及影响因素,探索性提出了开采沉陷区主剖面变形呈现出“元宝曲线”,残余变形垂直位移与时间存在负指数相关性;(3)以唐山矿塌陷区上世园会D5门为例,依据开采条件和地质条件利用概率积分法预测了该区域残余变形,并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残余变形与建筑物上部结构相互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建筑物上部结构受残余变形影响较大,应增加地基刚度与建筑物刚度;(4)通过数值模拟和理论计算分析了开采沉陷区残余变形对地基及上部结构的影响,考虑p-A效应,修正了半刚性结构框架内力、侧移公式。得出了竖向、水平载荷下半刚性结构的内力以及位移,并分析了p-△效应下半刚性结构的变形效应。采用特征值屈曲进行稳定性分析,获得了固支、铰支和销支边界约束条件下的地表变形特征;(5)针对世园会D5门建筑结构特点,在残余变形影响下对D5门进行设计验算,提出了增加结构刚度和设置橡胶支座等措施。建成后对项目区地表、建筑物基础、建筑物上部结构进行变形监测,实践证明论文所提出措施可以实现开采沉陷区残余变形对大跨度钢结构影响的有效控制。(本文来源于《北京科技大学》期刊2019-06-03)
邓晓涛,皮滋滋,张志佾,邓以泰[5](2019)在《某航空发动机导流盘残余变形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首先用ANSYS软件对试样的力学性能曲线进行了弹塑性分析以验证分析方法,结果表明工程应力应变曲线仅适用于试样尺寸变化较小的小应变情况,真实应力应变曲线不同于工程应力应变曲线可应用于有限变形情况下,对于延性金属材料测试给出的真实应力应变曲线明显区别于工程应力应变曲线;然后采用材料真实应力应变曲线及随动强化准则对导流盘进行了弹塑性分析,并与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吻合比较好。可以为后续改进设计及超转破裂试验设计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机械设计与制造》期刊2019年01期)
段圣允[6](2018)在《冲击荷载下钢骨混凝土梁残余变形公式拟合》一文中研究指出首先通过有限元软件计算出两端固定的钢骨混凝土梁在冲击荷载下的残余位移,然后基于刚塑性理论对残余位移进行公式拟合,最后通过公式值与模拟值的对比验证拟合公式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拟合公式精度较高,可用于快速计算冲击荷载下构件的残余位移。(本文来源于《建材世界》期刊2018年06期)
喻豪俊,刘恩龙,李荣建[7](2018)在《饱和重塑黄土动力特性及残余变形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不同固结条件下对饱和重塑黄土进行动叁轴试验,探讨了饱和重塑黄土在固结排水下的动应力应变、体变、残余应变特性,以及固结不排水条件下的动孔压、有效应力路径等特性。并基于叁轴试验结果,修正了残余剪应变增量、残余体积应变增量的经验公式。试验结果表明:排水条件下,动应力、围压和固结应力比变化对饱和重塑黄土的体变曲线形态和体变值有较大影响。在均压固结和偏压固结条件下饱和重塑黄土均产生较大的残余应变,围压、动应力变化对残余应变增长曲线基本上无影响。残余剪应变比增长曲线在均压固结和偏压固结时具有相同的形态,都可以用指数函数来描述;而残余体变比-振次比关系在均压固结时呈线性分布,而偏压固结时呈指数型分布。不排水条件下,随着固结应力比的增大,孔压增长曲线由明显上凸型向微凸型转变,孔压比的增长速率也随着围压的增大而减小。(本文来源于《自然灾害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翟亦民,刘斌云,朱凯斌,刘小生[8](2018)在《粗粒土动力残余变形计算模型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地震残余变形是评价土石坝抗震安全性能的重要指标,作为土石坝筑坝材料的粗粒土的残余变形特性又是抗震安全评价的基础。本文在国内外有关研究进展进行分析和评述的基础上,考察了诸如密度、颗粒级配、固结应力状态、动荷载幅值和排水条件等因素对土石料残余变形特性的影响,指出土的应力历史、颗粒级配、几何形状及母岩强度以及排水条件等影响因素研究资料还很缺乏,还有待开展研究;对目前几个应用较为广泛的残余变形模型以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进一步改进的建议。(本文来源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卜龙瑰,苗启松[9](2018)在《隔震层恢复力模型及残余变形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天然橡胶类隔震支座的组合隔震结构,通常采用无铅芯橡胶支座、铅芯橡胶支座及弹性滑板支座作为隔震层主要隔震装置。由于铅芯橡胶支座及弹性滑板支座均不具有完全变形恢复能力,因此,采用该类组合隔震的隔震层总恢复力骨架曲线必定存在静态不可恢复的残余变形,该变形的大小反映了隔震层整体变形恢复能力的强弱,体现了结构在服役期承受多次地震的能力。通过对几种常用的组合方案的隔震层恢复力模型推导分析,并对残余变形值的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给出针对不同组合情况下不具有完全变形恢复能力支座的可接受比例。最后结合工程算例,按照前述推导方法对隔震层恢复能力进行验算,并提出隔震支座调整方案,供同类工程设计参考和借鉴。(本文来源于《建筑结构》期刊2018年S2期)
何亮,景宏彬,李国英[10](2018)在《加筋堆石料的动力残余变形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堆石料动力大叁轴试验结果,分析研究了加筋前后堆石料残余变形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振次的增加,加筋作用开始体现,加筋前后堆石料残余变形差值越来越大;堆石料残余变形随围压和动应力比的增大而增大;加筋3层的加固效果要好于加筋1层,但随着加筋层数的增加,堆石料残余变形减小幅度将逐渐降低;筋材网孔大小对加筋堆石料残余变形的影响较小。此外,构造了指数型经验式,较好地模拟了加筋堆石料残余剪切应变与振次的关系。(本文来源于《水利水运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残余变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土体在循环荷载作用下的残余变形特性是进行土体地震永久变形分析的基础.利用GDS循环扭剪试验系统,针对5种级配的砂砾土,考虑含砾量、排水条件、有效固结应力、循环动应力比、渗透系数等因素的影响,进行了60个工况组合的循环叁轴试验,研究了饱和砂砾土的动残余变形特性,结果发现:饱和砂砾土的动残余体应变与lg(1+N)呈明显的非线性关系;其他试验条件相同时,动残余剪应变随排水面增多、含砾量增大而减小,渗透系数对其影响不可忽略;动残余体应变随排水面数增多而增大,随含砾量的增大而减小.在沈珠江模型基础上,引入排水通畅指数概念,建立了一个新的饱和砂砾土动残余变形模型,该模型能较好地反映含砾量、排水条件、渗透系数对饱和砂砾土动残余变形特性的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残余变形论文参考文献
[1].汪泽幸,吴波,何斌,谭冬宜,古占华.循环荷载下黄麻纤维/聚乙烯复合材料的残余变形演化与能量耗散特性[J].产业用纺织品.2019
[2].赵凯,蓝天,周建军,孙田,刘德洋.饱和砂砾土动残余变形的新模型[J].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2019
[3].杨帆,何文浩,葛万明.高海拔沥青混凝土心墙坝地震荷载作用下残余变形叁维动力响应数值研究[J].水利科技与经济.2019
[4].鲁明星.开采沉陷区残余变形时空演化规律及其对地面建筑影响[D].北京科技大学.2019
[5].邓晓涛,皮滋滋,张志佾,邓以泰.某航空发动机导流盘残余变形分析[J].机械设计与制造.2019
[6].段圣允.冲击荷载下钢骨混凝土梁残余变形公式拟合[J].建材世界.2018
[7].喻豪俊,刘恩龙,李荣建.饱和重塑黄土动力特性及残余变形规律研究[J].自然灾害学报.2018
[8].翟亦民,刘斌云,朱凯斌,刘小生.粗粒土动力残余变形计算模型的研究进展[J].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2018
[9].卜龙瑰,苗启松.隔震层恢复力模型及残余变形问题研究[J].建筑结构.2018
[10].何亮,景宏彬,李国英.加筋堆石料的动力残余变形特性[J].水利水运工程学报.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