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碳化反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氧化镁,聚合物,硅烷,化合物,芳香,辛基,粉体。
碳化反应论文文献综述
刘航[1](2019)在《水热碳化反应(HTC)——营养元素分布随原料性质不同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厌氧发酵后沼渣和脱水污泥的主要成分配制溶液,探索氮、磷、钾叁种元素及其相关化合物(K~+,NO_2~-,NO_3~-,NH_4~+和PO_4~3)在不同进料情况和预设反应温度下,于水热碳化反应(HTC)后在固、液、气叁相中的分布情况。实验结果表明,反应后氮和钾化合物的分布受原料组分和预设反应温度的影响较大;并且相比于氮,钾更难被固定于水热碳中。而磷及其化合物在反应后的分布情况任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本文来源于《化工管理》期刊2019年33期)
龚江,陈学成,闻新,刘杰,唐涛[2](2018)在《聚合物的碳化反应:基本问题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聚合物碳化反应的关键问题是如何调控聚合物的降解反应以及降解产物的碳化,从而调控碳材料的结构.非成碳聚合物的碳化反应不仅为制备阻燃型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提供新思路,还能够用于合成纳米碳材料,为废旧聚合物的回收再利用提供新途径.结合本研究组在该领域的工作,本文介绍了近年来聚合物碳化反应的研究工作进展,阐述了"组合催化""模板碳化"和"快速碳化"3种碳化反应策略,总结了碳化反应的影响因素和反应机理,重点介绍了碳化反应在提高聚合物阻燃性能和利用聚合物制备碳材料和氢气方面的应用,并对所制备的碳材料在环境污染治理、能源存储、催化和气体吸附等方面的应用进行了探讨,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化学》期刊2018年08期)
王芮文,曹妍,欧定福[3](2018)在《强浸封闭法阻止构件混凝土表面碳化反应的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钢筋混凝土结构物的耐久性越来越得到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视,其中,混凝土构件表面碳化是影响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重要因素。由于混凝土碳化造成的混凝土表面松散、脱落,甚至露筋,严重地影响了混凝土构件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本研究通过正辛烯与叁乙氧基氢硅烷之间在一定温度下,加入铂催化剂后发生硅氢加成反应得到正辛基叁乙氧基硅烷,再将正辛基叁乙氧基硅烷与水发生乳化反应形成渗透剂膏体,这种渗透剂具有超强的混凝土渗透能力和隔水、隔气能力,渗透剂浸入到混凝土表面孔隙及一定的深度范围,即形成了一层保护膜,从而有效地阻止了空气和水进入混凝土孔隙中,杜绝或延缓了混凝土的碳化反应。本研究中,对渗透剂膏体的使用效果通过室内试验和室内试验,得出了渗透剂膏体能较强地浸入到混凝土表面从而有效阻止水气进入到混凝土内部的结论,对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具有良好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期刊2018年08期)
李贵黎,周春晖,夏淑婷,胡书阳,王啸[4](2018)在《粘土矿物对生物质碳化反应的作用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碳一般是生物质在缺氧或绝氧环境中经高温热裂解后生成的固态产物。生物碳可作为土壤改良剂、肥料缓释载体及二氧化碳封存剂等。生物质碳化是一个复杂的化学化工过程,受温度、时间、压力、催化剂等化学工艺的影响。催化剂的加入能降低碳化反应所需的活化能。我们课题组此前的研究发现粘土矿物由于其良好的催化和吸附等特性在生物质碳化和应用过程中起着有利的作用。但是其中关于生物碳的类型(本文来源于《2018年全国矿物科学与工程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文集》期刊2018-07-06)
马加力[5](2018)在《氧化镁模板催化碳化反应制备多孔碳材料》一文中研究指出硬模板法制备碳材料具有形貌可控、模板易于除去等优点。采用MgO为模板,选择不同的碳前驱体可以制备高比表面积的多孔碳材料。碳源的选择不仅影响成碳率,还对多孔碳材料的形貌、孔结构和表面性质有重要影响,进而影响其应用。本文以片状MgO为模板,分别采用混合聚合物以及几种典型的叁元芳香化合物为碳源,在密闭的高压反应釜中碳化制备了多孔碳片,研究了碳源对多孔碳片产率、形貌、孔结构和表面组成的影响,探索了所得多孔碳材料在亚甲基蓝吸附、CO_2吸附以及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方面的应用,具体内容如下:1、反应温度为500℃,以聚丙烯、高密度聚乙烯、低密度聚乙烯、聚苯乙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和聚氯乙烯组成的混合聚合物在片状MgO模板上进行碳化制备了多孔碳片。随着MgO/混合聚合物质量比的增加,碳片的产率逐渐增加,质量比为6时碳产率达到了最高的26.5 wt%。当MgO/混合聚合物的质量比继续增加到8时,碳片的产率略有下降。MgO在碳片生长的过程中起到了形状控制的作用。当MgO/混合聚合物的质量比为6时,得到的多孔碳片的比表面积达到了713 m~2/g,而质量比为4时得到的多孔碳片孔体积达到了最大的5.27 cm~3/g。MgO/混合聚合物的质量比对碳片的孔径分布没有明显影响。此外,通过分析反应时间对碳化产物分布和气液产物组分的影响,探索了碳化反应机理。结果表明,混合聚合物热解产生的芳香化合物是生成多孔碳片的主要反应物。采用小分子芳香化合物进行模型试验进一步验证了这一规律,同时发现多环芳烃特别是并苯的成碳率更高。这种方法为城市固体废弃物中废旧混合塑料转化为多孔碳材料提供了理论依据。2、为了研究碳源中的N对多孔碳材料的影响,分别以咔唑、菲和吖啶叁种结构类似的叁元芳香化合物为碳源,MgO为模板,在反应温度为500℃下制备了碳片。其中,咔唑和吖啶为碳源制备的碳材料为N掺杂碳片。进一步在800℃氩气气氛下用KOH活化得到了多孔碳片。KOH活化使得碳材料拥有更丰富的孔结构,比表面积与孔体积均比活化前明显提高。其中以咔唑为碳源得到的多孔碳片具有超高比表面积(3115 m~2/g)和大孔体积(2.64 cm~3/g)。研究了多孔碳片在亚甲基蓝吸附、CO_2吸附以及超级电容器负极材料等方面的应用。以菲为碳源得到的多孔碳片对CO_2的吸附效果最好,在273K时其吸附量达到了4.82 mmol/g,表明较小孔径的微孔对CO_2吸附量具有决定作用。以咔唑为碳源得到的多孔碳片对亚甲基蓝的吸附量最大,达到了952 mg/g;以咔唑为碳源得到的多孔碳片具有最大的比电容,在1 mol/L的H_2SO_4溶液中,当电流密度为1 A/g时,比电容达到了230 F/g。N掺杂多孔碳片中的N在活化后逸出得到的缺陷可能是其亚甲基蓝吸附量和比电容提高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中北大学》期刊2018-04-02)
李俊怡,王军凯,韩磊,田亮,张海军[6](2017)在《以Fe为催化剂低温碳化反应合成SiC粉体》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单质硅粉和酚醛树脂为原料,以硝酸铁为催化剂前驱体,通过碳化反应的方法合成了β-SiC纳米粉体。研究了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及保温时间等工艺因素对合成SiC粉体的影响,采用XRD、SEM、TEM及EDS对合成产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1)当催化剂用量为1.5wt.%时,1250℃反应3 h后所得产物为单相的SiC;而不含催化剂的样品需经1350℃/3 h反应后才能制备出单相的SiC;(2)所合成的SiC颗粒平均粒径约为60 nm。(本文来源于《陶瓷学报》期刊2017年05期)
张立鹏[7](2016)在《模板催化剂上碳化反应制备纳米碳材料》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MgO为模板,通过选择不同的芳香化合物为碳源可以制备出各种形貌的微孔或介孔碳材料。依据这一思路,本文采用高压反应釜为反应器,研究了不同芳香化合物在不同MgO模板上的沉积反应,制备了多孔碳及氮掺杂碳薄片,考察了碳源和镁源对多孔碳纳米薄片孔结构和CO_2吸附性能的影响规律。首先采用不同芳香化合物为碳源制备了多孔碳纳米薄片,片状MgO起到了模板的作用。结果表明,以吡咯和蒽为碳源成碳率较高,达到50%左右,但比表面积较小(~130 m~2/g)。碳材料的孔的类型主要为非均匀的狭缝孔。吡咯为碳源时碳材料中氮含量最高,达到了10%。咔唑为碳源时得到的碳材料比表面积最大(~700 m~2/g),其CO_2吸附性能也最好。采用吡咯为碳源,不同的MgO前驱体为模板,发现镁源对成碳率和多孔碳的比表面积均有较大的影响。在自制的MgO模板上沉积的多孔碳纳米薄片,在未活化的条件下比表面积高达1105 m~2/g,其CO_2吸附量也达到1.51 mmol/g,微孔和表面含氮量对于CO_2吸附量的提高有共同影响。(本文来源于《长春理工大学》期刊2016-12-01)
李俊怡,王军凯,田亮,韩磊,张海军[8](2016)在《以Fe为催化剂低温碳化反应合成碳化硅粉体》一文中研究指出碳化硅具有高硬度、高热导、耐高温、抗辐射、抗高温蠕变、抗氧化及耐腐蚀等诸多优良性能,因而被广泛应用于高温工业、航空航天和机械加工等领域。本文采用单质硅粉和酚醛树脂作为原料,以硝酸铁为催化剂制备前驱体,通过碳化反应的方法合成了碳化硅粉体;研究了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及保温时间等工艺因素对碳化硅粉体合成的影响,采用XRD、SEM、TEM及EDS对合成产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催化剂的最佳加入量为1.5wt%,1250℃保温3h催化反应后可以制备出单相的SiC,产物为不规则颗粒状和晶须状,其粒径约为五百纳米。相比之下无催化剂时,碳化硅合成温度则为1350℃,产物为不规则颗粒状,其粒径约为十几微米。催化剂的加入有利于碳化硅合成温度的降低和粒径的减小。(本文来源于《第十九届全国高技术陶瓷学术年会摘要集》期刊2016-10-11)
万暑[9](2016)在《碱激发矿渣砂浆碱硅反应与碳化反应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碱激发水泥是一种新型的建筑材料,其优异的特点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目前关于碱激发胶凝材料耐久性的研究已成为热点,但其中有两方面存在较大的争议:一是碱激发水泥基试件中是否会发生碱硅反应破坏;二是碱激发胶凝材料是否较容易碳化。此二者是妨碍碱激发胶凝材料被推广的重要影响因素。碱激发水泥中的胶凝材料一般采用矿渣、粉煤灰和偏高龄土等,若想得到较好的激发效果,必须掺入大量的碱。水泥基材料中高碱浓度是造成碱硅反应破坏的重要评判依据,因此高碱掺量的碱激发水泥受到较大的质疑。本文从不同碱掺量和水玻璃模数两个方面系统地研究碱激发矿渣砂浆碱硅反应,首先使用快速砂浆棒法对试件中由碱硅反应造成的膨胀率进行测量,随后通过对砂浆棒萃取液碱度、质量增长率、孔隙率与孔径分布和抗压强度进行研究,并且使用扫描电镜和能谱进行微观分析,全面探究碱激发矿渣砂浆棒在碱溶液养护下膨胀的机理。最后运用同样的方法研究了粉煤灰和偏高岭土掺量对水玻璃激发矿渣砂浆中碱硅反应的改善机制。已有研究表明碱激发胶凝材料比硅酸盐水泥基材料更易碳化,但也有学者指出,碱激发胶凝材料受二氧化碳浓度影响较大,在实验室高浓度的二氧化碳养护条件下,碱激发胶凝材料中发生的碳化过程与在自然条件养护下有很大的差异。本实验同样从不同碱掺量和水玻璃模数两个角度研究碱激发矿渣砂浆在低二氧化碳浓度养护条件下的碳化反应特点,为后续研究自然条件下碱激发胶凝材料碳化反应提供参考依据。实验中主要测试了砂浆试件的碳化速率、碳化前后孔隙率与平均孔径变化值、抗压强度变化值,并运用红外和热重分析碳化前后砂浆中物质的化学组成变化和物质的量变化。通过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参照ASTM 1260标准,采用湘江细砂为实验骨料时,在一定的碱掺量和模数条件下,水玻璃激发矿渣水泥具有发生碱硅反应膨胀破坏的潜在可能。碱掺量高的试件组体系碱度相对较大,但砂浆棒膨胀值不一定大。碱掺量对碱激发矿渣砂浆中碱硅反应的影响较为复杂,还需进一步研究。因而高碱掺量不一定能导致碱激发矿渣水泥砂浆发生碱硅反应破坏。同种碱掺量条件下,随模数的增加,水玻璃激发矿渣砂浆棒膨胀量先增加后减之,即出现最不利水玻璃模数值。对于水玻璃激发矿渣砂浆材料,粉煤灰与偏高龄土的掺入能有效的抑制碱硅反应的发生,且偏高岭土的抑制效果优于粉煤灰。水玻璃激发矿渣-粉煤灰和水玻璃激发矿渣-偏高岭土砂浆棒在碱溶液中质量增长率变化规律与砂浆棒膨胀率变化规律相符合,砂浆棒质量增长率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砂浆棒中发生碱硅反应的量。水玻璃激发矿渣中掺入粉煤灰能有效的降低水化后体系碱度,而且降低幅度与粉煤灰掺量有关,30%掺量降低效果最佳,而偏高岭土的加入能显着降低水玻璃激发矿渣砂浆棒体系碱度,且掺量越大,体系碱度越小。在相同碳化条件下,碱激发矿渣砂浆试件比硅酸盐水泥砂浆较易碳化,且碱激发矿渣砂浆试件随碳化龄期增加碳化速率逐渐变快,硅酸盐水泥砂浆则反之。同水玻璃模数下,水玻璃激发矿渣砂浆试件碳化速度随碱掺量增大而减小,氢氧化钠激发矿渣试件碳化速率也符合上述规律。在同碱掺量条件下,水玻璃激发矿渣砂浆试件碳化速率随模数的增加而变小。水玻璃激发矿渣砂浆试件碳化后,基体孔隙率与平均孔径变大,抗压强度降低,氢氧化钠激发矿渣砂浆试件与硅酸盐水泥试件碳化后,基体变密实,抗压强度增大。(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16-05-28)
蒋原野[10](2016)在《理论方法研究过渡金属催化烯烃氢碳化反应与氧化反应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过渡金属催化反应是现代有机合成领域中的核心研究方向之一,是获取各种医药、农药、高分子材料和燃料等化学品的重要手段。烯烃的氢碳化反应是一类用以构筑碳碳键、合成取代烷烃类化合物的高原子经济性反应。过渡金属催化的氧化反应则可以实现向目标化合物引入含氧官能团或者通过脱氢过程增加目标分子不饱和度。利用氧化过程中的键断裂还可以实现天然高聚物,比如木质素的降解。化学反应的深入发展与反应机理紧密关联,反应的优势机理、影响反应速率或选择性的关键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等问题都值得深入探讨。基于量子化学原理的理论计算方法为阐明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直观便捷的途径。借助于理论计算方法,本论文对若干渡金属催化的烯烃氢碳化反应和氧化反应的机理进行了系统研究。论文第一部分综述了过渡金属催化烯烃氢碳化反应的研究进展,包括氢炔基化、氢芳基化、氢烯基化、氢烷基化、氢酰基化、氢酯化,氢亚胺化和氢胺羰基化。另外选取和研究课题相关的氧化反应进行综述,包括Wacker型氧化反应,木质素模型化合物键裂解反应以及甲醇脱氢反应。最后对理论研究所用的密度泛函理论方法,基组等进行了介绍。论文第二部分对镍催化的烷基烯烃和芳基烯烃的氢杂芳基化反应机理进行研究。该部分研究佐证了碳氢键氧化加成/烯烃氢镍化/还原消除机理,并排除了直接氢迁移机理,单电子转移,自由基机理和高自旋态的反应途径。同时发现芳基取代基对金属中心的次级轨道相互作用是形成马氏选择性产物的关键因素。论文第叁部分对钴催化1,3-二烯氢酰基化反应的机理进行了研究。发现氧化环合/p-氢消除/C-H键还原消除的机理比H-COR键氧化加成机理更有优势。氢酰基化反应的区域选择性决定步是氧化环合,而决速步是β-氢消除。1,3-二烯2位取代基的位阻效应与电子效应共同导致氧化环合发生在1,3-二烯的1位动力学更优势。论文第四部分对亚硝酸盐修饰的Wacker型氧化反应机理进行了研究。发现反应中的活性催化物种为含叔丁醇的Pd-Cu杂双核络合物,优势的氧迁移机理为顺式加成。反应的决速步以及区域选择性决定步是后续的1,2-氢迁移过程,并揭示了1,2-氢迁移的自由基性质与反应选择性的关系。论文第五部分对钒催化的酚类β-O-4型木质素模型化合物选择性C(sp3)-O和Ar-C(sp3)键裂解反应的机理进行了研究。对C(sp3)-O键裂解过程,我们发现了一种新的VⅤ-VⅣ-VⅢ-VⅣ-VⅤ催化循环,而对于Ar-C(sp3)键裂解过程,我们发现了一种包含分步O-O/Ar-C(sp3)键裂解的新催化循环。键裂解的选择性与配体对催化剂叁线态基态HOMO轨道的空间分离作用以及对金属中心电荷的分散作用的不同以及转化频率决定过渡态中钒的形式氧化态不同。碱控制实验和氧分压控制实验佐证了碱对Ar-C(sp3)键裂解不是必须的但可以促进β-羟基醛脱水,氧气的O-O键断裂是Ar-C(sp3)键裂过程决速步这些理论研究发现。论文第六部分对PNP-Ru络合物催化甲醇脱氢的机理进行了研究。相关结果揭示了一条与实验条件相自洽的反应机理。该机理只涉及碱性或中性物种,包含溶剂甲醇催化Ru-H中间体脱氢以及甲酸根的负氢转移。同时计算结果还与催化剂休眠态和中间产物的实验观测相符合。(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6-05-01)
碳化反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聚合物碳化反应的关键问题是如何调控聚合物的降解反应以及降解产物的碳化,从而调控碳材料的结构.非成碳聚合物的碳化反应不仅为制备阻燃型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提供新思路,还能够用于合成纳米碳材料,为废旧聚合物的回收再利用提供新途径.结合本研究组在该领域的工作,本文介绍了近年来聚合物碳化反应的研究工作进展,阐述了"组合催化""模板碳化"和"快速碳化"3种碳化反应策略,总结了碳化反应的影响因素和反应机理,重点介绍了碳化反应在提高聚合物阻燃性能和利用聚合物制备碳材料和氢气方面的应用,并对所制备的碳材料在环境污染治理、能源存储、催化和气体吸附等方面的应用进行了探讨,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碳化反应论文参考文献
[1].刘航.水热碳化反应(HTC)——营养元素分布随原料性质不同的研究[J].化工管理.2019
[2].龚江,陈学成,闻新,刘杰,唐涛.聚合物的碳化反应:基本问题与应用[J].中国科学:化学.2018
[3].王芮文,曹妍,欧定福.强浸封闭法阻止构件混凝土表面碳化反应的方法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8
[4].李贵黎,周春晖,夏淑婷,胡书阳,王啸.粘土矿物对生物质碳化反应的作用特征[C].2018年全国矿物科学与工程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文集.2018
[5].马加力.氧化镁模板催化碳化反应制备多孔碳材料[D].中北大学.2018
[6].李俊怡,王军凯,韩磊,田亮,张海军.以Fe为催化剂低温碳化反应合成SiC粉体[J].陶瓷学报.2017
[7].张立鹏.模板催化剂上碳化反应制备纳米碳材料[D].长春理工大学.2016
[8].李俊怡,王军凯,田亮,韩磊,张海军.以Fe为催化剂低温碳化反应合成碳化硅粉体[C].第十九届全国高技术陶瓷学术年会摘要集.2016
[9].万暑.碱激发矿渣砂浆碱硅反应与碳化反应的研究[D].湖南大学.2016
[10].蒋原野.理论方法研究过渡金属催化烯烃氢碳化反应与氧化反应机理[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