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闻见录论文_张春明

导读:本文包含了中西闻见录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中西,闻见,天元,科学,洋务运动,殖民主义,勾股。

中西闻见录论文文献综述

张春明[1](2018)在《试论《中西闻见录》的跨文化传播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新媒体因袭传统媒体的沟通功能,又不断突破地理、行业和文化边界深刻影响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进程。剖析历史上的"新媒体"在引入新知、弥合文化差距方面所做的尝试及成效,对理解当下的新媒体会有所助益。本文以《中西闻见录》为研究对象,从其内容特色和主编背景入手,分析各相关方的介入情况,探讨该刊的"新媒体"属性及其跨文化传播策略。(本文来源于《教育传媒研究》期刊2018年06期)

赵晨曦[2](2018)在《近代传教士中文报刊对殖民活动的辩护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1815年8月5日,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和米怜在马六甲创办了《察世俗每月统记传》,这是第一份中文的近代报刊,中国的近代报刊亦由此发端。随着传教士中文报刊在中国不断地进行本土化革新,原本在刊物中直接宣传基督教的部分逐渐被淡化,同时开拓了一个让中国人了解西方文明的新的途径——科技传播。这也使得这一类报刊在晚清“西学东渐”的运动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而且也促进了国人的思想启蒙和中国近代新闻业的产生。《中西闻见录》正是这类刊物的代表之一,它是在北京出版的第一份近代中文报刊,是偏重于介绍西方科学技术的综合性刊物。主编丁韪良等人在刊物中介绍了大量的西方科学技术,并为读者展示了各个国家的风土人情和近期所发生的新闻事件,不仅有力地支持了洋务运动的开展,同时也开拓了国人的眼界。本文共分为五个章节,文章着眼于《中西闻见录》的新闻报道部分,以求从各国的新闻动态的分析中探讨丁韪良等人对新闻选择的态度与倾向性。第一章是绪论部分。主要内容是介绍研究背景和研究问题,并对相关的文献进行梳理和综述。第二章是概述部分。通过对《中西闻见录》的自然信息、编者、作者的概述,以统合该刊的整体信息,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接下来的分析与论述。第叁章是关于《中西闻见录》新闻报道的文本分析部分。通过对政治、经济、社会、教科文卫等六大类的新闻内容和相应报道方式的分析,来对比殖民宗主国的强大和殖民地的弱小是如何在新闻中体现出来的。第四章是主要国家形象分析部分。以属性议程设置理论为依托,利用殖民国家与殖民地的强弱对比,考察“强大”与“弱小”的国家形象是如何通过在新闻中放大或缩小某一属性而被建构起来的,并且分析这种做法背后的原因和目的。第五章是对影响传教士辩护行为因素的分析部分。从传教士身份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出发,考察传教士为西方殖民国家的殖民行为进行辩护的这一做法同西方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之间的关系。在对上述各个方面进行分析与论证后,本文认为:《中西闻见录》的主要编者丁韪良利用刊物的新闻部分刻意地建构了殖民宗主国和殖民地的不同形象,利用强国的话语权代表殖民国家对其殖民活动进行美化与辩护。但是,《中西闻见录》为中国的近代化发展所作出的贡献仍然是不可磨灭的,而中国文化也因为同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在今天更富生命力和创造力。(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张必胜[3](2017)在《《中西闻见录》中的科学技术知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中西闻见录》中科学技术知识传播的内容分析,其中主要以数学、物理学、天文学、医学和其它科学知识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中数学、物理学、天文学、医学等科学传播的主要内容的分析为研究19世纪末中西科学技术传播史提供文献支持。采用原始文献考证和分析的方法,结论《中西闻见录》所传播的知识既有西方新进的科技知识又有中国传统的科技知识。(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01期)

段海龙[4](2016)在《《中西闻见录》对中国近代铁路建设事业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中西闻见录》中关于铁路的专题内容以及国外铁路建设的报道等进行分析,认为该期刊在北京地区传播铁路知识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由于地处京师且主办者与洋务要员关系密切,该期刊不仅增进了人们对铁路的客观认识,营造了铁路建设的舆论环境,对中国的铁路建设事业起到舆论启动的作用,还对之后铁路政策的制订具有启发意义,促进了中国近代铁路建设事业的开展.(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期刊2016年02期)

金淑兰,段海龙[5](2014)在《《中西闻见录》编者与作者述略》一文中研究指出《中西闻见录》是清朝晚期在北京产生的第一份期刊,对该刊的主要编辑人员和作者进行介绍和分析,其中外国作者的文章对西方近代科技在中国的传播,以及中国近代科学观念的产生和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而中国作者的文章大多为原创,为当时的晚清社会孕育了一种学术研究和讨论的新气氛.(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期刊2014年06期)

朱世培[6](2013)在《《中西闻见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西闻见录》是我国近代史上比较重要的一份刊物,该刊作为北京“在华实用知识传播会”的机关报出版发行,前期由丁韪良、艾约瑟和包尔腾叁位传教士共同编辑主持,后由于艾约瑟和包尔腾的相继离京,自第10期开始,由丁韪良一人承担主编工作。它的发行时间从1872年8月至1875年8月,共36期(由于1874年8月丁韪良外出避暑少发行了一期),每期刊印1000余册,主要赠阅给“在华实用知识传播会”和洋务派政府官员。《中西闻见录》的内容设置和栏目编排可以细分为6个部分,即介绍“西学”的专题文章、“各国近事”、“杂记”、京师同文馆的试卷、读者问答和广告。其中“各国近事”栏目扮演的是该刊新闻版块的角色,也是本文的研究重点。之所以突出《中西闻见录》在我国近代新闻传播史上的重要性,一是因为它是北京以及华北地区最早出现的近代中文报刊,历史地位比较重要;第二,不同于以往的传教士报刊,《中西闻见录》是一本偏重科学的综合性刊物,在其长达叁年的出版时问中,并未涉及到一篇宗教性的文章;第叁,深入研究该刊的新闻报道可以发现该刊在新闻文本的客观编排和主观呈现方面都展现了既有倾向性又有隐蔽性的特点;第四,它创办的叁年正处在我国洋务运动运动开展的初期阶段,该刊和洋务运动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一、绪论,《中西闻见录》的研究价值和文献综述;二、《中西闻见录》概述;叁、对《中西闻见录》新闻报道的文本分析;四、对《中西闻见录》的新闻报道中所体现的主要国家形象进行分析;五,分析《中西闻见录》在中国新闻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本文来源于《安徽大学》期刊2013-04-01)

张必胜[7](2012)在《《中西闻见录》及其西方科学技术知识传播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中西闻见录》在晚清西方科学技术知识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该书大量介绍了西方的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促进了西方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同时也介绍了中国科学家在其传统科学上的贡献,让西方世界更多地了解了中国科学。《中西闻见录》是中西科学交流与传播的重要媒介。(本文来源于《贵州社会科学》期刊2012年08期)

张必胜[8](2012)在《《中西闻见录》中的数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探讨北京第一份近代期刊《中西闻见录》中的数学知识,对其内容进行研究。原始期刊文献整理与分析、分类法。期刊中对代数学,特别是勾股术和天元术的研究;数论特别是整数表示和整数的素数判定的研究;几何学特别是圆问题以及正余弦的求法的研究以及数学问题的问与答形式的数学交流的研究。《中西闻见录》既介绍了中国古典数学和中国学者的最新学术成就,也介绍了西方数学史,对推动当时数学的研究与发展做出了贡献。(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2年01期)

张必胜,姚远[9](2011)在《《中西闻见录》与其数学传播》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解读近代北京第一份中文期刊《中西闻见录》中的数学知识,为中国近代数学史研究提供新线索。方法原始期刊文献整理与分析。结果该刊数学内容包括:代数学,特别是勾股术和天元术;数论,特别是整数表示和素数判定;几何学,特别是圆以及正弦、余弦的求法以及编者与读者的数学问题互动交流。其中李善兰(1811—1882)的素数研究接近西方数学前沿,而在代数学、几何学方面,未达到西方水平。结论一方面,《中西闻见录》介绍了西方代数学、数论等一些新的数学成就,同时也介绍了中国数学家们在数论、代数学、几何学方面的一些新的探索。另一方面,个案研究表明李约瑟关于在18世纪西方科学已完全取代中国科学的观点是片面的。其中李善兰的素数判定研究,已等价于西方的相关研究结果。(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1年05期)

段海龙,冯立升[10](2011)在《《中西闻见录》中天文知识的内容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北京第一份近代期刊《中西闻见录》中的天文知识的内容,及其对科技传播的作用。方法原始期刊文献整理与分析。结果期刊中既有对天体的认识,也有对天文现象的解释,尤其是对当时"金星过日"现象进行的记录,是对重要的科学事件进行的最详尽及时的追踪报道,在《中西闻见录》中科学意义最为重大。结论该期刊在天文知识普及方面作了积极的贡献,在近代天文学史研究方面具有重要价值。(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1年02期)

中西闻见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1815年8月5日,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和米怜在马六甲创办了《察世俗每月统记传》,这是第一份中文的近代报刊,中国的近代报刊亦由此发端。随着传教士中文报刊在中国不断地进行本土化革新,原本在刊物中直接宣传基督教的部分逐渐被淡化,同时开拓了一个让中国人了解西方文明的新的途径——科技传播。这也使得这一类报刊在晚清“西学东渐”的运动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而且也促进了国人的思想启蒙和中国近代新闻业的产生。《中西闻见录》正是这类刊物的代表之一,它是在北京出版的第一份近代中文报刊,是偏重于介绍西方科学技术的综合性刊物。主编丁韪良等人在刊物中介绍了大量的西方科学技术,并为读者展示了各个国家的风土人情和近期所发生的新闻事件,不仅有力地支持了洋务运动的开展,同时也开拓了国人的眼界。本文共分为五个章节,文章着眼于《中西闻见录》的新闻报道部分,以求从各国的新闻动态的分析中探讨丁韪良等人对新闻选择的态度与倾向性。第一章是绪论部分。主要内容是介绍研究背景和研究问题,并对相关的文献进行梳理和综述。第二章是概述部分。通过对《中西闻见录》的自然信息、编者、作者的概述,以统合该刊的整体信息,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接下来的分析与论述。第叁章是关于《中西闻见录》新闻报道的文本分析部分。通过对政治、经济、社会、教科文卫等六大类的新闻内容和相应报道方式的分析,来对比殖民宗主国的强大和殖民地的弱小是如何在新闻中体现出来的。第四章是主要国家形象分析部分。以属性议程设置理论为依托,利用殖民国家与殖民地的强弱对比,考察“强大”与“弱小”的国家形象是如何通过在新闻中放大或缩小某一属性而被建构起来的,并且分析这种做法背后的原因和目的。第五章是对影响传教士辩护行为因素的分析部分。从传教士身份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出发,考察传教士为西方殖民国家的殖民行为进行辩护的这一做法同西方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之间的关系。在对上述各个方面进行分析与论证后,本文认为:《中西闻见录》的主要编者丁韪良利用刊物的新闻部分刻意地建构了殖民宗主国和殖民地的不同形象,利用强国的话语权代表殖民国家对其殖民活动进行美化与辩护。但是,《中西闻见录》为中国的近代化发展所作出的贡献仍然是不可磨灭的,而中国文化也因为同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在今天更富生命力和创造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西闻见录论文参考文献

[1].张春明.试论《中西闻见录》的跨文化传播策略[J].教育传媒研究.2018

[2].赵晨曦.近代传教士中文报刊对殖民活动的辩护行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8

[3].张必胜.《中西闻见录》中的科学技术知识分析[J].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4].段海龙.《中西闻见录》对中国近代铁路建设事业的影响[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2016

[5].金淑兰,段海龙.《中西闻见录》编者与作者述略[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2014

[6].朱世培.《中西闻见录》研究[D].安徽大学.2013

[7].张必胜.《中西闻见录》及其西方科学技术知识传播探析[J].贵州社会科学.2012

[8].张必胜.《中西闻见录》中的数学研究[J].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

[9].张必胜,姚远.《中西闻见录》与其数学传播[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

[10].段海龙,冯立升.《中西闻见录》中天文知识的内容分析[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

论文知识图

《中西闻见录》中的物理学内容...《中西闻见录》中的物理学内容...《中西闻见录》中围日圆象说《中西闻见录》中的物理学内容...‘中西闷见级》第+一号附圈《中西阅见录》封皮及第九号部分目录

标签:;  ;  ;  ;  ;  ;  ;  

中西闻见录论文_张春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