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晚震旦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震旦,盆地,灯影,地理,地质,冰川,古生代。
晚震旦世论文文献综述
马帅,周兆华,陈世悦,贾贝贝,孙娇鹏[1](2019)在《柴北缘全吉地区晚震旦世冰川沉积特征及地质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柴达木盆地北缘全吉山、石灰沟等野外剖面详细的勘察及实测,对新元古代全吉群红铁沟组冰川沉积事件进行研究,分析冰成岩发育特征,揭示各类冰川沉积现象的形成机制,建立冰成岩沉积模式,探讨冰川事件对柴北缘地区地层划分与板块对比的重要意义。结果表明:柴达木盆地北缘全吉地区红铁沟组发育新元古代冰川沉积事件,冰成岩发育位置与正常潮坪沉积一致;该地层序列中保留了冰底碛、消融碛以及冰海沉积物等不同的沉积物类型;该套冰成岩厚度横向变化大,可能为与弧后扩张有关的盆地伸展阶段的斜坡相沉积;红铁沟组下伏黑土坡组顶、底各存在一个区域不整合面,柴北缘地区新元古代末期至少发育两期大规模构造运动,研究区各剖面中黑土坡组、红铁沟组及皱节山组不同程度的剥蚀是新元古代末期柴北缘洋盆向北俯冲造成的挤压-剥蚀以及弧后伸展导致的盆地再次沉降—接受沉积转换的直接体现;红铁沟组冰成岩为震旦纪全球性冰川事件——Gaskiers冰期的产物,可与华北南缘罗圈组及塔里木汉格尔乔克组冰成岩层对比,认为塔里木、柴达木等地块在晚震旦世亲华北。(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杨瑞青,杨风丽,周晓峰,周志[2](2019)在《汉南—川东北灯影组古地理演化:晚震旦世扬子西北缘拉张背景的沉积学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古地理面貌的呈现往往是构造演化与沉积充填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对野外露头系统的观察与分析,在汉南—川东北地区进行了晚震旦世灯影期沉积相分析,识别出古隆起、局限台地、开阔台地和台缘斜坡4种类型的古地理单元;确定了汉南—川东北地区地势南高北低、各沉积单元呈南北向和北东向展布,且在平面上呈现"一隆两凹"的古地理面貌特征。在露头及盆地内钻井岩芯识别出的同沉积断层等特征,反映了沉积区处于拉张构造背景;且古地理研究中所确定的沉积坳陷区与隆起区的位置与重磁震等地球物理资料中识别出的裂陷/坳陷和古隆起位置相吻合,证实了四川盆地内绵竹—乐至—隆昌—长宁拉张槽/裂陷槽和万源—达州裂陷槽的存在,表明灯影期汉南—川东北地区处于拉张的构造背景,反映古地理背景发生了由稳定沉积到活动拉张的变化,并且经历了稳定沉积、拉张前奏和主体拉张叁个阶段,进一步印证了沉积演化与构造背景之间的耦合关系。(本文来源于《沉积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李佐臣,李瑞保,裴磊,陈有炘,刘成军[3](2018)在《东昆仑东段原特提斯洋俯冲的岩浆响应:来自晚震旦世锆石U-Pb年龄的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东昆仑造山带新元古代岩浆岩的研究对原特提斯洋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选取东昆仑造山带东段可可沙地区晚震旦世敦德沙尔郭勒角闪二长岩为研究对象,运用锆石U-Pb年代学方法,结合已有的区域地质资料,为新元古代晚期-早古生代的"泛非造山运动"及东昆仑弧后盆地拉张裂解及原特提斯洋俯冲消减时限提供约束.敦德沙尔郭勒角闪二长岩岩石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其具有钾质碱性岩的特征,样品11029/8中所挑锆石均具有岩浆韵律环带,具有较高Th/U比值(0.21~0.41),为岩浆成因锆石.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544.8±7.8Ma(MSWD=5.7),属于震旦纪晚期或寒武纪早期.敦德沙尔郭勒角闪二长岩是原特提斯洋向北俯冲的产物.(本文来源于《地球科学》期刊2018年12期)
王頔[4](2017)在《川中地区晚震旦世—早寒武世构造古地理演化及油气地质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自1964年四川盆地威远地区首次发现震旦系气田以来,盆地内的震旦系及下古生界油气勘探经历了艰苦的的探索过程。2011年以来,在四川盆地川中古隆起地区发现震旦系、寒武系特大型气田,主力含气层系包括震旦系灯影组灯二段、灯四段及寒武系龙王庙组,地质储量规模超过万亿立方米,揭示了川中地区深部海相地层具有良好的勘探潜力。震旦系-寒武系白云岩储层规模巨大,但是经历多期构造运动迭加改造,非均质性强,不利于储层的有利预测,严重制约了天然气勘探历程,因此开展晚震旦世-早寒武世构造古地理研究,明确古地理格局及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对储层及有利区带预测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以沉积学、石油地质学、储层地质学理论为指导,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岩心、录井、测井、地震以及室内综合分析测试等资料,对川中地区上震旦统-下寒武统开展沉积体系及构造古地理研究,主要取得以下几点认识:(1)通过岩心观察和薄片鉴定,结合岩石颜色、沉积构造、自身矿物、成分结构特征,确定研究区晚震旦世-早寒武世岩石类型主要有碳酸盐岩类和碎屑岩类。碳酸盐岩进一步可划分为藻云岩、颗粒云岩、泥晶云岩、含泥-泥质泥晶云岩、结晶云岩、岩溶角砾云岩,碎屑岩进一步可划分为为泥岩、页岩、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粉砂岩及细砂岩。(2)根据岩心观察、薄片鉴定分析,结合岩石学特征、岩相组合以及测井相分析,对川中地区晚震旦世-早寒武世沉积相进行了研究,确定研究区发育碳酸盐岩台地和碎屑岩沉积体系。碳酸盐岩台地相进一步可划分为局限台地、台地边缘、斜坡、陆棚、盆地亚相,碎屑岩相进一步可划分为碎屑滨岸相和碎屑陆棚相。(3)根据单井、连井沉积相分析,运用定量分析法,结合区域地质背景以及构造演化,得出研究区构造古地理演化规律。灯一段-灯二段沉积期,裂陷槽内发育斜坡-盆地相沉积,向两侧过渡为台地边缘沉积、局限台地沉积,川中地区广泛发育台缘丘滩亚相和台内丘滩亚相。灯叁段沉积期,受快速海侵影响,裂陷槽内部发育深水陆棚相沉积,向川中地区和威远-资阳地区过渡为浅水陆棚沉积。灯四段沉积期古地理格局与灯二段相似,但是受裂陷槽范围扩大影响,斜坡相带边界向西侧推进。早寒武世麦地坪-筇竹寺期广泛发育碎屑陆棚相,沧浪铺期演变为碎屑滨岸相,到龙王庙期受“两隆一凹”古构造格局控制,盆地内部呈现“两滩夹舄湖”古地理格局,川中磨溪-高石梯地区发育台内滩。(4)晚震旦世-早寒武世构造古地理对川中地区大型油气田的形成具有控制作用,裂陷槽控制生烃中心,裂陷槽两侧台地边缘灯影组丘滩相储层以及川中地区龙王庙组颗粒滩储层构成优质岩溶储层,且油气运聚及保存条件优越。(本文来源于《长江大学》期刊2017-05-01)
杨帅,陈洪德,钟怡江,朱筱敏,陈安清[5](2017)在《川西南地区晚震旦世微生物岩及其对桐湾运动Ⅰ幕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震旦纪灯影期沉积较为连续的乐山市峨边地区先锋剖面灯二、灯叁段的沉积特征与地球化学特征,分析该时期的沉积环境,探讨存在争论的桐湾运动Ⅰ幕的起始时限。通过对先锋剖面灯二、灯叁段地层进行实测,发现灯二段下部为富微生物岩沉积特征,上部为菌藻类减少的贫微生物岩沉积特征,灯叁段为蓝灰色、深灰色泥岩沉积,与灯二段的突变接触关系明显。灯二段原岩的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该时期为海水沉积环境,岩石类型为潮坪亚相沉积的白云岩,并可分为两大类与8小类。δ~(13)C在灯二段内部出现了明显负异常,依据δ~(13)C与海平面的变化及微生物的关系,认为桐湾运动Ⅰ幕应起源于灯二段内部富藻层-贫藻层之间。该构造抬升事件是造成海平面下降,古海水温度降低,古盐度降低,沉积环境转变,微生物数量减少,灯二段富藻-贫藻转变,δ~(13)C负异常的主要因素。(本文来源于《岩石学报》期刊2017年04期)
杨光亮,刘传宝,刘杰[6](2017)在《贵州开阳地区洋水矿区洋水背斜东翼深部晚震旦世陡山沱期磷矿地质特征及成因浅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矿区大地构造位置上扬子古陆块二级构造单元,扬子陆块南部被动边缘褶冲带叁级构造单元之凤岗南北向褶断区及黔中隆起四级构造单元北缘洋水背斜东翼深部。矿床属外生沉积类型磷矿床。矿层中的主要有用组分是P2O5含量高,伴生有益组份碘(I-)和氟(F-)均有综合利用价值。区内磷矿石是目前世界少有、国内唯一不经选矿就可直接用于生产高浓度磷肥的优质原料。具有较大的开发利用价值。(本文来源于《企业技术开发》期刊2017年01期)
谷志东,殷积峰,姜华,张宝民,李秋芬[7](2016)在《四川盆地西北部晚震旦世—早古生代构造演化与天然气勘探》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四川盆地西北部周缘野外露头、钻井与地震资料综合分析,系统论述该区晚震旦世—早古生代构造演化特征,分析其油气地质意义,指出近期有利勘探方向。晚震旦世—早古生代该区主要经历3期构造演化:1晚震旦世—早寒武世早期,受区域拉张作用影响,形成近南北向展布两期陆内裂陷和灯影组两期台缘;2早寒武世中期—中奥陶世,受西北部碧口古陆多期隆升作用影响,该区发生强烈剥蚀,西北部强于东南部;3晚奥陶世—志留纪末,受广西运动挤压作用影响,该区再次发生强烈剥蚀,西南部强于东北部。晚震旦世—早寒武世早期,陆内裂陷的形成控制了灯影组两期台缘丘滩相储集层与下寒武统优质烃源岩的发育;早寒武世中期,碧口古陆的隆升控制了孔明洞组颗粒滩相储集层围绕古陆周缘的分布。研究区纵向上应选择灯四段与孔明洞组作为主要勘探目的层,平面上九龙山构造圈闭与油气运聚期相匹配,是近期最为有利勘探区带。(本文来源于《石油勘探与开发》期刊2016年01期)
任海利[8](2015)在《贵州瓮安—福泉地区晚震旦世成磷期沉积环境与磷块岩中碘富集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扬子地台晚震旦世陡山沱期,是我国第一次大规模的成磷高峰期,沉积磷块岩广泛分布于华南地区的鄂、黔、湘、赣、浙、川等省份。国内外同期的磷块岩多上覆于冰碛岩层之上,冰期后磷块岩沉积是这一时期的普遍特征,这与雪球地球事件结束后的古海洋和古生态环境变化、重构有关。陡山沱期海侵之初,沉积基底凹凸不平,水下高地或古隆起边缘常成为磷块岩的富集区,岩相古地理的研究表明,次级凹陷以及隆起的陆缘浅海是有利的成磷场所。自瓮福磷矿发现以来,前人对瓮安-福泉地区晚震旦世元素地球化学、沉积特征和瓮安生物群等方面取的了较多的成果,而对研究区的沉积环境的研究,以及对沉积古地理格架的恢复、生物聚磷成矿机理、碘的富集分布规律等方面的研究甚少。自古生代以来,贵州地壳曾遭受过多次强烈变形,严重地妨碍了对晚震旦陡山沱期a矿层(下矿层)、b矿层(上矿层)两个聚磷期的总体认识,所以恢复、重塑成磷期的沉积古环境、古地理格局,探讨成磷期的生物成矿作用、碘的分布规律与沉积古环境的内在联系,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本文受贵州省国土资源厅公益性、基础性地质勘探基金项目《黔中地区寒武系底部成磷规律、控制因素及远景区预测》(2012294)和贵州大学学科建设基金《贵州沉积矿床成因研究》资助,在整理、分析、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瓮安-福泉地区晚震旦世成磷期含磷岩系进行大量的野外调查,含磷岩系地质剖面测制,大量的区域钻孔资料分析,岩矿鉴定和地球化学测试及分析,开展晚震旦世成磷期岩相古地理特征、成磷环境及控矿因素、物质来源、成矿模式等系统研究,探讨聚磷古地理格架、碘富集机理及控制因素,取得以下成果:(1)通过对研究区多条剖面的对比分析,研究区含磷岩系可划分为两期(沉积旋回),第一个沉积旋回为南沱期滨岸陆源碎屑的砂砾—泥质沉积,逐渐过渡到陡山沱早期磷质碳酸盐沉积(a矿层);第二个沉积旋回为陡山沱晚期从侵蚀间面之上的滞留沉积到主要工业磷矿层(b矿层)的沉积,直到磷质贫化及大量白云岩沉淀为止。两个旋回都反映出水体由浅至深又至浅,能量由低至高又至低的沉积过程。沉积环境由低能、浑浊的闭塞还原环境,向清水开阔的高能环境过渡,构成了一个在海侵背景下沉积区内水体向上变浅的进积型海岸沉积序列。(2)通过岩矿鉴定、电子显微镜分析,研究区磷块岩主要矿物碳氟磷灰石由非晶质胶磷矿、隐晶质磷灰石、微晶质磷灰石和针柱状磷灰石组成,其中非晶质胶磷矿占主体。沉积特征、有机碳、Mo、V、Ni、Cu元素及稀土元素分析表明,成磷早期a矿层形成缺氧的还原环境,b矿层沉积于相对氧化的环境,沉积环境是形成不同类型磷块岩的主要控制因素。微量元素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磷块岩具有热水沉积特征是因为洋流上升带来的硅质、磷质快速沉积,U、Th、As和Sb等元素保持了深水体地球化学特征所致。(3)根据区域地质资料、钻孔资料、含磷岩系沉积特征和沉积环境,编制了震旦世南沱期、早陡山沱期、晚陡山期沉积古地理图,并细分出不同沉积相带。根据古地理格架与磷块岩分布关系,首次系统提出多岛海湾古地理格架是形成瓮福大型磷块岩矿床的主要控制因素,海湾的形态、大小控制磷块岩的分布和规模。(4)成矿空间分布受含磷岩系、古构造条件和古地理格局控制。研究区完整沉积序列主要分布于黔中浅海台地边缘;非完整沉积序列,分布于台地内部及靠近古陆边缘;含磷岩系的厚度大小及不同沉积序列,直接制约着磷块岩矿床的空间分布。从南沱期的群岛及海湾格局,演化为陡山沱期的大型多湾海岸,西部为古隆起区,东部为古凹陷区的古地形特征,控制含磷岩系呈南北向展布,东西向变化的总体轮廓。受次级古隆起(新桥半岛)的分割,形成北部海湾浅滩和南部广阔海滩的成磷环境,控制着瓮福磷矿的形成及空间展布。成磷期岩相古地理研究表明,陡山沱晚期宽缓的海滩、较强水动力条件有利于磷质簸选净化,滨岸多湾及半岛的障壁作用,藻类生物繁盛,有利于磷质聚集,因此,磷矿主要形成于海湾及海滩环境的磷质碳酸盐岩优势岩相中。(5)通过对瓮福磷矿成矿空间、成矿时代、成矿系列的综合分析,提出瓮福磷矿成矿机理及成矿模式。认为东部的华夏洋板块不断向扬子板块俯冲下,多期海底火山喷发的磷质在深海底部大量聚集,长期积累和储备的高容磷海水在上升洋流的驱动下,由北东向南西侵进,漫上整个碳酸盐台地,在潮下及潮间海湾环境中,磷质经过化学析出、沉淀,并经藻类生物的浓缩、吸取、转移聚沉于海底,完成磷质的初次富集。晚陡山沱期,在浅水环境中以波浪作用为主的机械簸选等沉积改造作用下,促成磷质颗粒化及物理机械富集,最后在瓮照坝、大湾-铅厂、团坡、英坪海湾环境,形成早晚两期大型磷块岩矿床。(6)通过岩性、岩(矿)石结构、显微组分、有机碳含量、常量元素含量、藻类碎屑含量等与碘含量之间的相关性研究,认为磷块岩中碘的富集与褐藻生物作用有关,并发现英坪褐藻滩是碘富集相带,富碘相带是瓮福磷矿富碘磷块岩分布区域。在浅水环境下,富磷海水为褐藻类生物提供丰富的营养物质,褐藻类生物大量繁殖并吸附大量的磷质和碘元素,完成生物初步富碘,当富碘褐藻生物大量死亡后,潮汐作用过下藻类生物被打碎,褐藻碎片向下沉积的过程被磷酸盐化,并逐渐聚集、成岩成矿。磷质不直接参与碘的富集过程,但磷酸盐化过程中将富碘褐藻碎片固定、保存在磷块岩之中,形成含藻粘结富碘磷块岩。同时,编制了研究区碘元素含量等值线图。(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15-05-01)
邢凤存,侯明才,林良彪,徐胜林,胡华蕊[9](2015)在《四川盆地晚震旦世—早寒武世构造运动记录及动力学成因讨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四川盆地中部古老的震旦系—寒武系发现了储量过万亿方的特大型油气田,前人研究揭示了乐山—龙女寺持续性古隆起的重要作用,提出德阳—安岳拉张槽(裂陷槽)的存在及其重要的控富生烃凹陷的作用,但其发展和演化以及形成的动力学机制还尚待进一步研究和揭示。在四川盆地大量野外工作及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现有钻井和地震等地下资料,以盆地中西部为主要研究区,对晚震旦世—早寒武世该区经历的构造-沉积记录进行了综合分析和探讨。研究揭示了晚震旦世—早寒武世存在3期构造运动,对应桐湾运动的Ⅰ、Ⅱ、Ⅲ幕,分别对应灯影组叁段/二段,麦地坪组/灯影组四段以及筇竹寺组/麦地坪组等界面及灯影组叁段、麦地坪组和筇竹寺组等层位。桐湾运动Ⅰ幕中发现了典型的重力流滑塌沉积及凝灰岩等火山活动记录,而桐湾运动Ⅱ幕和Ⅲ幕构造界面大部分地区具有迭合特点,形成了区域性的不整合,南部地区可见典型的碎屑流沉积和表生岩溶响应。叁幕构造运动总体均表现为先隆起剥蚀再沉降充填的演化过程,隆起剥蚀区和沉降区具有一定的迭合性,并在四川盆地西缘地区形成了近南北向带状展布的灯影组叁段和麦地坪组—筇竹寺组两期相对深水陆棚区域(前人称为拉张槽或裂陷槽),而该深水陆棚区也是陡山沱组和灯影组一段和二段的沉积中心区域。认为该相对深水区具有基底的持续继承性,并由灯影组叁段至筇竹寺组沉积期具有幕式性活动增强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该构造活动的动力学成因。(本文来源于《地学前缘》期刊2015年01期)
谷志东,李宗银,袁苗,黄平辉,梁东星[10](2014)在《四川盆地及其周缘晚震旦世—早寒武世早期区域抬升运动对岩溶储层发育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晚震旦世—早寒武世早期,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形成上、下亚段2套区域性展布的风化壳岩溶储层,对其形成控制因素有待于深化研究。为此,基于野外露头剖面、钻井与地震等资料,系统分析了四川盆地及其周缘晚震旦世—早寒武世早期3期区域抬升运动对岩溶储层发育的建设作用。结果表明:1区域抬升运动分别发生于灯影组沉积早期末、震旦—寒武纪以及早寒武世早期;23期抬升运动均不同程度波及整个上扬子地台,致使抬升期上、下地层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存在明显的沉积间断;3受地壳不均衡隆升作用的影响,各期抬升运动在不同地区的影响程度均有所差异,但总体表现为第一期北缘强于南缘,第二期西缘强于东缘,第叁期东南缘强于西北缘的特征;43期抬升运动使灯影组上、下亚段各自形成一套为"碎屑岩层"所分隔的大面积展布的风化壳岩溶优质储层,为四川盆地灯影组大气区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本文来源于《天然气工业》期刊2014年08期)
晚震旦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古地理面貌的呈现往往是构造演化与沉积充填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对野外露头系统的观察与分析,在汉南—川东北地区进行了晚震旦世灯影期沉积相分析,识别出古隆起、局限台地、开阔台地和台缘斜坡4种类型的古地理单元;确定了汉南—川东北地区地势南高北低、各沉积单元呈南北向和北东向展布,且在平面上呈现"一隆两凹"的古地理面貌特征。在露头及盆地内钻井岩芯识别出的同沉积断层等特征,反映了沉积区处于拉张构造背景;且古地理研究中所确定的沉积坳陷区与隆起区的位置与重磁震等地球物理资料中识别出的裂陷/坳陷和古隆起位置相吻合,证实了四川盆地内绵竹—乐至—隆昌—长宁拉张槽/裂陷槽和万源—达州裂陷槽的存在,表明灯影期汉南—川东北地区处于拉张的构造背景,反映古地理背景发生了由稳定沉积到活动拉张的变化,并且经历了稳定沉积、拉张前奏和主体拉张叁个阶段,进一步印证了沉积演化与构造背景之间的耦合关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晚震旦世论文参考文献
[1].马帅,周兆华,陈世悦,贾贝贝,孙娇鹏.柴北缘全吉地区晚震旦世冰川沉积特征及地质意义[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杨瑞青,杨风丽,周晓峰,周志.汉南—川东北灯影组古地理演化:晚震旦世扬子西北缘拉张背景的沉积学证据[J].沉积学报.2019
[3].李佐臣,李瑞保,裴磊,陈有炘,刘成军.东昆仑东段原特提斯洋俯冲的岩浆响应:来自晚震旦世锆石U-Pb年龄的证据[J].地球科学.2018
[4].王頔.川中地区晚震旦世—早寒武世构造古地理演化及油气地质意义[D].长江大学.2017
[5].杨帅,陈洪德,钟怡江,朱筱敏,陈安清.川西南地区晚震旦世微生物岩及其对桐湾运动Ⅰ幕的响应[J].岩石学报.2017
[6].杨光亮,刘传宝,刘杰.贵州开阳地区洋水矿区洋水背斜东翼深部晚震旦世陡山沱期磷矿地质特征及成因浅析[J].企业技术开发.2017
[7].谷志东,殷积峰,姜华,张宝民,李秋芬.四川盆地西北部晚震旦世—早古生代构造演化与天然气勘探[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6
[8].任海利.贵州瓮安—福泉地区晚震旦世成磷期沉积环境与磷块岩中碘富集机理[D].贵州大学.2015
[9].邢凤存,侯明才,林良彪,徐胜林,胡华蕊.四川盆地晚震旦世—早寒武世构造运动记录及动力学成因讨论[J].地学前缘.2015
[10].谷志东,李宗银,袁苗,黄平辉,梁东星.四川盆地及其周缘晚震旦世—早寒武世早期区域抬升运动对岩溶储层发育的影响[J].天然气工业.2014
论文知识图
![扬子西北缘晚震旦世灯影期岩相...](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1013017284.nh0036&suffix=.jpg)
![大巴山前陆盆地结构特征(据汪泽成,...](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1013288419.nh0007&suffix=.jpg)
![汉南—米仓山杂岩体冷却历史(据陈洪...](/uploads/article/2020/01/04/d5f181cab93e61b7f6c9a3ee.jpg)
![扬子北缘晚震旦世灯影组岩相古...](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HBDK2009010010003&suffix=.jpg)
![浙西北晚震旦世岩相古地理图](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DZKT2013040080003&suffix=.jpg)
![一10中国南方晚震旦世晚期岩相古...](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2007138711.nh0006&suffix=.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