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聚丙烯酸酯类电解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聚丙烯酸丁酯,准固态聚合物电解质,石墨烯,锂硫电池
聚丙烯酸酯类电解质论文文献综述
孙立萍,李涵,王庚超[1](2017)在《基于聚丙烯酸酯基准固态电解质的全固态锂硫电池》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应用的逐渐增加,人们对新型储能技术提出了新的挑战。锂硫电池以其高理论比容量和理论能量密度而被认为是极具研究潜力的二次电池体系。然而,单质硫在反应过程中生成的放电中间产物极易溶解,造成不可逆损失,产生穿梭效应,严重影响材料的倍率性能及循环寿命。本文以丙烯酸丁酯(BA)为聚合单体,经大分子交联剂聚乙二醇二丙烯酸酯(PEGDA)共聚制得准固态电解质薄膜,有机柔性链段在有效促进锂离子传输的同时,其中的羰基官能团可与多硫化物形成较强的化学作用,抑制其溶解和穿梭。同时,以溶剂热法制得的比表面积大、孔隙率高的叁维石墨烯泡沫作为载体,并通过电沉积法将单质硫充分负载于石墨烯泡沫的孔洞内构建新型电极材料,在物理方面有效限制多硫化物的穿梭。经组装获得的全固态锂硫电池不仅具有很高的充放电容量(1076 m Ah g~(-1)),其循环性能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循环200圈后,仍能达到83%的容量保留率。(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I:能源高分子》期刊2017-10-10)
汪称宇,林俊良,初文静,林金锡,袁宁一[2](2017)在《电致变色器件中聚丙烯酸酯类电解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分光光度计研究了不同的复合改性丙烯酸酯(紫外固化胶)的雾度和透光率等性质,确定了可适用于电致变色器件的聚丙烯酸酯类电解质基体。用电化学工作站测试恒定含量增塑剂条件下不同LiClO_4含量的聚丙烯酸酯类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以此确定电解质的最佳配比参数。利用磁控溅射技术制备氧化钨和氧化镍薄膜导电玻璃,和电解质组装成电致变色器件(ECD),并测试了不同配比的电解质在相同电压下的变色时间、循环稳定性以及透光率变化等性质。结果表明,LiClO_4∶增塑剂碳酸丙烯酯∶紫外固化胶UV63.07(质量比)为0.246 3∶0.595 2∶2.008 9时,常温下聚丙烯酸酯类电解质的最大离子电导率可达9.06×10~(–4) S/cm。在100次着褪色循环后,光密度变化为0.392 7,可见光范围内的平均透光率变化为29.4%,且具有较好的稳定性,表现出优异的实际应用性能。(本文来源于《工程塑料应用》期刊2017年08期)
贺克武[3](2017)在《塑性晶体复合聚丙烯酸酯电解质制备与电化学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液态电解质锂离子电池由于使用碳酸酯类有机溶剂,存在泄露、腐蚀、起火等安全隐患,且锂金属电极在有机电解液中晶枝生长不受抑制,阻碍了锂金属二次电池的实际应用。使用聚合物电解质代替隔膜电解液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聚合物电解质不含易挥发的液态溶剂,安全性显着提高,同时具有易成膜、粘弹性好、轻薄、应用灵活等优势。本文针对当前聚合物电解质室温离子电导率较低、机械强度较差、电极—电解质界面阻抗较大等关键性问题,采用原位聚合和紫外固化法制备了塑性晶体复合的聚合物电解质,研究了聚合物电解质在LiFePO_4/聚合物电解质/Li等聚合物电池中的电化学性能。以乙氧基化叁羟甲基丙烷叁丙烯酸酯(TMPETA)为单体,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了磺化无纺布支撑的丁二腈塑性晶体复合的聚合物电解质,原位聚合可以形成紧密的界面接触,降低界面阻抗,无纺布的3D空间网络为聚合物电解质提供了良好的支撑载体,同时显着增强了聚合物电解质的机械强度和热稳定性。制备的聚合物电解质具有0~4.70 V的电化学稳定窗口,室温下离子电导率达0.89×10~(-3) S/cm,55℃时提高到2.72×10~(-3) S/cm,锂离子迁移系数达0.42,电解质与锂金属电极兼容性良好,可以抑制晶枝生长,组装的LiFePO_4/原位聚合电解质/Li聚合物电池室温下0.2 C循环200次后容量达151.0 mAh/g,容量保持率约为首次的97.4%,0.5 C循环150次容量没有任何衰减,55℃下1 C倍率放电容量达156.5 mAh/g,8 C大电流下容量依然可以发挥117.7 mAh/g。以TPMETA和聚乙二醇甲醚丙烯酸酯(PEGMEA)为混合单体,采用紫外固化法制备了塑性晶体复合的半互穿网络结构聚合物电解质,半互穿聚合物网络结构赋予了电解质良好的柔性,聚合物电解质在185℃以下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具有0~4.78 V的电化学窗口,室温下离子电导率为0.91×10~(-3) S/cm,锂离子迁移系数为0.43,组装的LFP/紫外固化聚合物电解质/Li聚合物电池室温下0.5 C循环首次容量可达147.1 mAh/g,100次后容量保持率接近94%,55℃时,2 C电流循环首次放电容量约150 mAh/g,15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超过96%,55℃下5 C电流放电容量接近150 mAh/g,10 C大电流可以发挥137.2 mAh/g,LFP/紫外固化电解质之间形成了稳定低阻的界面,通过分析不同扫速下电池的循环伏安曲线得出聚合物电池和电解液电池脱嵌锂过程中具有相近的离子扩散系数。(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7-06-01)
黄锐[4](2015)在《有机—无机杂化的聚丙烯酸酯类聚合物基凝胶聚合物电解质的制备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凝胶聚合物电解质是一类非常有潜力的,能提供更高离子电导率的,与电极有更好的相容性的,形状自由灵活和安全的电解质。但是凝胶聚合物电解质仍然存在着一个非常致命的缺点,那就是机械性能的增加和更好的自成膜性是建立在牺牲离子电导率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如何使凝胶聚合物电解质拥有高的离子电导率的同时又具有好的成膜性和较强的机械性能成为了研究者广泛关注的重点。本文主要基于以下两个方面:1)纳米笼型POSS能够赋予GPE和其它无机纳米填料相似的改性,在笼型上的有机取代基使得POSS和GPE具有更好的相容性,因此POSS作为掺杂改性的填料被加入到以PMMA为基体的GPE中;2)为了使无机纳米填料以化学键的形式和GPE混合来提高电解质的性能,MMA和乙烯基叁甲氧基硅烷(VTMS)将被选择作为单体合成新型的自掺杂的聚合物h-P(MMA-VTMS),然后将得到的聚合物作为基体来制备GPE。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波谱(NMR)、X射线衍射法(XRD)、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热失重分析(TGA)、对合成的POSS和共聚物进行表征,并采用交流阻抗法测试了两种GPE的离子电导率以及温度和离子电导率之间的关系,得出以下结果:1)对于提高PMMA基体的离子电导率,POSS的加入量是一个关键的因素。当POSS含量为7.5%时,热稳定性最好,离子电导率达到了1.33×10-3S/cm,离子传导机理是典型的阿伦尼乌斯行为,锂离子的迁移数达到了0.33,锂离子的沉积和解离高度可逆,电化学稳定窗口达到了5.25V且电解质和锂电极之间具有很好的稳定性。2)通过对聚合物组成和结构的表征,符合设计的理念,且自掺杂的聚合物是晶态并且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从研究制备的GPE可知,从30℃至100℃的温度范围内它是热稳定的;温室下离子电导率达到104S/cm的水平;从50%的GPE体系中可以看出,从30℃至55℃的温度范围内离子电导率的变化满足阿伦尼乌斯的行为;锂离子迁移数为0.42;与锂金属阳极的相容性较好;具有稳定的电化学稳定性而且相对Li/Li+达到了5.20V。(本文来源于《西南石油大学》期刊2015-05-01)
程哲[5](2014)在《聚丙烯酸酯类聚合物基凝胶聚合物电解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凝胶聚合物锂离子电池是在液态锂离子电池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一代可充电锂离子电池,它不仅具有液态锂离子电池的高电压、高能量密度、长循环寿命等特点,而且改善了液态锂离子电池可能出现的漏液、爆炸等问题,电池的外形设计组装也灵活方便,广泛应用于电动汽车、移动通讯等领域。因此,对凝胶聚合物电解质膜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凝胶聚合物电解质膜的研究也得到了众多研究者的关注。本文主要研究了基于聚丙烯酸酯类基体的两类凝胶聚合物电解质(GPE):首先以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和马来酸酐(MAh)为单体合成共聚物P(MMA-MAh),然后在此共聚物基础上引入聚乙二醇1500(PEG33),合成得到新型交联聚合物P(MMA-MAh)-PEG33,并分别以两种聚合物为基体,碳酸丙烯酯(PC)为增塑剂,LiClO4为锂盐制备凝胶聚合物电解质。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法(XRD)、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热失重分析(TGA)对合成的两种聚合物进行表征,采用交流阻抗法对制备的两种凝胶聚合物电解质体系的导锂离子性能作了研究,并且分析了不同温度和配比对其离子电导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成功合成了非晶无定形结构的共聚物P(MMA-MAh)和交联聚合物P(MMA-MAh)-PEG33。交联聚合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为124℃,比共聚物的Tg(133℃)要低,前者的热分解温度为358℃,比后者的热分解温度(349℃)要高。两种聚合物基GPE的成膜性较好,结构比较稳定,当添加的聚合物基体与液体电解液的质量比为50:50时,GPE的失重率较低,保液性能较好,交联聚合物P(MMA-MAh)-PEG33基GPE的最小失重率为32.23%,共聚物P(MMA-MAh)基GPE的最小失重率为29.23%,两者的保液性能相差不大。两种聚合物基GPE体系的离子电导率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随聚合物含量的增加而减小,且在研究温度范围(0-40℃)内锂离子迁移符合Arrhenius方程。当交联聚合物质量含量为50%时,其凝胶聚合物电解质在室温下的离子电导率达8.66×10-5S/cm,比共聚物基凝胶聚合物电解质在相同情况下的室温离子电导率(4.61×10-5S/cm)要高。另外,交联聚合物体系的活化能值均小于共聚物体系的活化能值,这是因为交联结构更有利于锂离子的迁移,赋予其拥有相对于共聚物更优异的性能,使其更加满足锂离子电池的使用需要。(本文来源于《西南石油大学》期刊2014-06-01)
张亮[6](2011)在《用于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聚丙烯酸(酯)/聚乙二醇/I~-/I_3~-聚合物凝胶电解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主要研究了聚丙烯酸(酯)/聚乙二醇(PEG)/I-/I3聚合物凝胶电解质及其在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DSSC)中的应用。主要研究内容如下:制备新型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丁酯)/聚乙二醇400/I-/I3-(P(MMA-BA)/PEG400/I-/I3-)聚合物凝胶电解质。基于该凝胶电解质的DSSC的光伏转换效率η=0.91%(0.16cm2,AM 1.5,100 mW.cm-2)。制备了新型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聚乙二醇400/I-/I3-(P(MMA-BA-MAA)/PEG400/I-/I3-)聚合物凝胶电解质。优化后的聚合物凝胶电解质组分为:20 wt.%P(MMA-BA-MAA)/PEG400,0.6 mol/L NaI,0.06 mol/L I2,溶剂为γ-丁内酯(GBL);30℃时电导率达到3.12 mS.cm-1。优化后DSSC的η=3.63%(0.16cm2,AM 1.5,100mW.cm-2)和2.10%(0.36cm2, AM 1.5,100 mW.cm-2),与相应的基于液体电解质DSSC的η相当,η=3.83%(0.16cm2)和2.23%(0.36cm2)。发现对基于液体电解质DSSC的η有促进作用的电解质添加剂叔丁基吡啶(TBP)、吡啶(PY)、异硫氰酸胍(GuSCN),对P(MMA-BA-MAA)/PEG400/NaI/I2聚合物凝胶电解质存在不同的效果,这归因于聚合物凝胶电解质中存在离子键和氢键作用。发现TBP和GuSCN对η有抑制作用,而PY对η有促进作用。由于该聚合物凝胶电解质中存在离子键和氢键作用,所以含有COOH的聚合物体系在形成稳定的凝胶和碱性添加剂匹配之间存在一个最优化配方。用IR分析了聚合物凝胶电解质中的氢键作用。用热失重(TGA)研究了聚合物的热稳定性。用太阳能光伏系统测试了DSSC的光伏性能。同时,测试了DSSC的外量子效率(IPCE)以及电池的交流阻抗(EIS)。合成了(丙烯酸/烯丙氧基聚乙二醇)共聚物(PAA/APEG),制备可用于DSSC的聚合物凝胶电解质PAA/APEG/KI/I2/GBL。考察了交联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Bis)对PAA/APEG吸液率的影响,研究表明,当交联剂Bis含量为单体2wt.%时,PAA/APEG的吸液率最高,30℃电导率可达6.892mS.cm-1。与相应的液体电解质NaI/I2/GBL的σ=7.79 mS.cm-1相当,远大于聚合物固体电解质(σ=10-3~10-5 mS.cm-1)。以上各体系分别用1H NMR和IR对聚合物分子结构进行了表征。(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1-05-01)
和亚宁,王晓工[7](2009)在《聚丙烯酸酯类偶氮聚电解质的静电逐层自组装及表面起伏光栅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聚丙烯酸酯类偶氮聚电解质的DMF溶液以及DMF/H2O溶液的静电逐层自组装,制备了偶氮聚电解质-PDAC自组装多层膜。研究了溶剂体系变化对自组装膜的影响。在干涉的P偏振488nmAr+激光的作用下,在上述2种溶剂体系中形成的偶氮聚电解质/PDAC多层自组装膜均可在膜表面形成规则的正弦波形表面起伏光栅。光致表面起伏光栅的形成能力与自组装采用的溶剂体系有关。(本文来源于《中国科技论文在线》期刊2009年06期)
和亚宁,李昕阳,范鹏伟,王晓工[8](2007)在《旋涂-逐层自组装制备光响应性聚丙烯酸酯类偶氮聚电解质多层膜》一文中研究指出Multilayer films of a polyacrylate-based azo polyelectrolyte were fabricated by a spin self-assembly method.By spin-coating solutions of the azo polyelectrolyte in DMF/H_2O mixed solvent and poly_(diallyldimethylammonium chloride)(PDAC) in water,high quality multilayer films were obtained.Dichroism was optically induced in the self-assembled films under the irradiation of a polarized Ar~+ laser beam at 488 nm.The dichroism was easily detected from UV-Vis spectra and exhibited long term stability.The orientational order parameter obtained was about 0.06 for the film.With interfering illumination of Ar~+ laser beams,significant surface relief gratings formed on the self-assembled multiplayer films were observed.(本文来源于《高分子学报》期刊2007年03期)
朴金丹,袁利霞,艾新平,杨汉西,曹余良[9](2005)在《现场热引发聚丙烯酸酯类电解质的性能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热引发现场聚合方法制备聚丙烯酸酯类电解质,并考察其电化学性能.实验表明:该聚合物电解质具有 4. 5V的电化学稳定窗口,较高的室温电导率及良好的低温性能.当前驱体电解液中液态电解质含量为 85%时,其室温电导率为 3. 2×10-3S·cm-1, -30℃下的电导率达到 5. 6×10-4 S·cm-1.采用现场聚合技术制备的聚合物电池,其电化学性能与液态锂离子电池基本一致,首次充放电效率为 92. 1%, 1. 0C率放电容量为 0. 2C率的 95%, -20℃下的放电容量为室温容量的 72%,以 0. 5C率循环 300周后,仍保持初始容量的 85%以上.(本文来源于《电化学》期刊2005年01期)
蒋嘉,金树新,孔宪明,徐昭东[10](1993)在《电解质对聚丙烯酸酯乳液合成及性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电解质对丙烯酸酯乳液聚合的影响。加入适量KCi,可提高前期聚合反应速度,降低乳液的粘度,提高乳液的高温稳定性和冻融稳定性。探讨了电解质对乳液性质影响的机理及不同类型乳化剂乳化的乳液的电解质稳定性。(本文来源于《涂料工业》期刊1993年04期)
聚丙烯酸酯类电解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分光光度计研究了不同的复合改性丙烯酸酯(紫外固化胶)的雾度和透光率等性质,确定了可适用于电致变色器件的聚丙烯酸酯类电解质基体。用电化学工作站测试恒定含量增塑剂条件下不同LiClO_4含量的聚丙烯酸酯类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以此确定电解质的最佳配比参数。利用磁控溅射技术制备氧化钨和氧化镍薄膜导电玻璃,和电解质组装成电致变色器件(ECD),并测试了不同配比的电解质在相同电压下的变色时间、循环稳定性以及透光率变化等性质。结果表明,LiClO_4∶增塑剂碳酸丙烯酯∶紫外固化胶UV63.07(质量比)为0.246 3∶0.595 2∶2.008 9时,常温下聚丙烯酸酯类电解质的最大离子电导率可达9.06×10~(–4) S/cm。在100次着褪色循环后,光密度变化为0.392 7,可见光范围内的平均透光率变化为29.4%,且具有较好的稳定性,表现出优异的实际应用性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聚丙烯酸酯类电解质论文参考文献
[1].孙立萍,李涵,王庚超.基于聚丙烯酸酯基准固态电解质的全固态锂硫电池[C].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I:能源高分子.2017
[2].汪称宇,林俊良,初文静,林金锡,袁宁一.电致变色器件中聚丙烯酸酯类电解质的研究[J].工程塑料应用.2017
[3].贺克武.塑性晶体复合聚丙烯酸酯电解质制备与电化学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
[4].黄锐.有机—无机杂化的聚丙烯酸酯类聚合物基凝胶聚合物电解质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5
[5].程哲.聚丙烯酸酯类聚合物基凝胶聚合物电解质的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4
[6].张亮.用于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聚丙烯酸(酯)/聚乙二醇/I~-/I_3~-聚合物凝胶电解质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7].和亚宁,王晓工.聚丙烯酸酯类偶氮聚电解质的静电逐层自组装及表面起伏光栅性能研究[J].中国科技论文在线.2009
[8].和亚宁,李昕阳,范鹏伟,王晓工.旋涂-逐层自组装制备光响应性聚丙烯酸酯类偶氮聚电解质多层膜[J].高分子学报.2007
[9].朴金丹,袁利霞,艾新平,杨汉西,曹余良.现场热引发聚丙烯酸酯类电解质的性能及应用[J].电化学.2005
[10].蒋嘉,金树新,孔宪明,徐昭东.电解质对聚丙烯酸酯乳液合成及性质的影响[J].涂料工业.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