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胃异型增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异型,胃腺,胃癌,蛋白,核仁,肿瘤,化生。
胃异型增生论文文献综述
王鲁平[1](2019)在《胃炎、化生、萎缩与胃异型增生胃癌的关系——2019年第5th WHO消化系统肿瘤分类胃癌前病变某些更新和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解读第5版WHO消化系统肿瘤分类胃癌前病变某些更新和进展。(本文来源于《诊断病理学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严斌,谭小平,艾明华[2](2019)在《胃异型增生内镜术后胃癌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确定胃异型增生内镜下切除术(ER)术后胃癌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评估相关患者的随访结果。方法筛选2009年1月至2017年12月1 065例经内镜黏膜切除术(EMR)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后病检确诊为胃异型增生(包括低级别及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患者,回顾性分析随访至少6个月的579例患者的病历资料、内镜检查报告和病理报告。结果平均随访时间33.8个月(6~79个月)。随访期间,术后胃癌发生率为4.7%(27/579)。术后胃癌发生的平均时间为28个月(10~71个月)。多变量分析显示男性[OR:5.24(1.21~22.66),P=0.027],肠上皮化生[OR:2.64(1.17~6.01),P=0.02],高级别上皮内瘤变[OR:2.74(1.15~6.55),P=0.023]为独立的危险因素。27例发生胃癌病例中发生在原先切除部位以外的部位24例(88.9%)。结论男性、肠上皮化生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与胃异型增生ER术后胃癌发生显着相关,大部分胃癌发生在原先切除部位以外的部位。(本文来源于《河北医药》期刊2019年05期)
陆京京,周丽雅,丁士刚,张静,黄永辉[3](2011)在《定标活检技术在胃异型增生病变内镜随访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定标活检技术对胃异型增生患者内镜随访的临床价值,探讨胃异型增生病变内镜特点以及定标活检技术的优缺点及影响因素。方法入选标准:既往有胃轻中度异型增生病变进行胃镜复查或内镜下新发现黏膜异常患者,年龄18~70岁,自愿参加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无胃部手术史,无心、脑血管、肝肾及造血系统严重疾病,无肿瘤,无精神疾病,非长期服用NSAIDs,非妊娠、哺乳妇女。操作方法 :内镜下对有可疑异型增生病变处应用一次性定标活检钳,黏膜下注射印度墨汁(碳素颗粒1(本文来源于《2011全国消化内镜学术大会暨第七届中日消化内镜学术研讨会资料汇编》期刊2011-09-01)
胡应光,田宁,汪祖权,董世蓉[4](2004)在《胃异型增生和早期胃癌AgNOR图像定量分析和PCNA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探讨区嗜银蛋白 (AgNOR)定量分析和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表达在胃黏膜异型增生和早期胃癌中的意义。方法 :对 5 0例胃镜活组织检查标本的胃黏膜异型增生、早期胃癌的区AgNOR经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定量分析和PCN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正常胃黏膜和中高度异型增生之间AgNOR/细胞核与PCNA增殖指数差异均有显着性 (P <0 .0 1 ) ;中~高度异型增生和早期胃癌之间AgNOR/细胞核和PCNA增殖指数差异均有显着性 (P <0 .0 1 )。 结论 :胃黏膜中高度异型增生、早期胃癌与AgNOR/细胞核和PCNA增殖指数均有一定关系(本文来源于《蚌埠医学院学报》期刊2004年03期)
姜汉国,唐慰萍,李飞虹,蔡琼珍[5](2004)在《胃异型增生上皮和胃腺癌神经内分泌分化的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检测胃异型增生上皮及胃腺癌组织中神经内分泌的表达。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 10例正常胃粘膜、 6 3例癌旁低度异型增生、 2 6例高度异型增生及相应胃腺癌组织中嗜铬粒蛋白A (CgA)、突触素 (Syn)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NSE)表达结果 CgA、Syn和NSE在癌旁低度异型增生、高度异型增生及相应胃腺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有显着性差异 (P <0 0 1)。结论 胃异型增生上皮和胃腺癌伴神经内分泌是一种常见的现象 ,它反映了胃腺癌发生发展的多步骤过程。(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期刊2004年01期)
傅嘉梅,姜汉国,李飞虹,蔡琼珍[6](2004)在《胃异型增生上皮、胃癌活检组织p16和细胞周期蛋白D_1的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检测胃异型增生上皮及胃腺癌组织中p16蛋白和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D1)的表达。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 -P法检测 49例低度异型增生、16例高度异型增生及 3 0例胃腺癌活检组织中p16蛋白和细胞周期蛋白D1的表达。结果 p16蛋白和细胞周期蛋白D1在低度异型增生、高度异型增生及胃腺癌活检组织中阳性表达率有显着性差异 (P <0 .0 1)。低度异型增生和高度异型增生p16蛋白和细胞周期蛋白D1的表达率与是否伴有肠化无关。结论 p16蛋白和细胞周期蛋白D1可作为判断胃异型增生上皮生物学行为有价值的指标。(本文来源于《宁夏医学杂志》期刊2004年03期)
姜汉国,唐慰萍,李飞虹,蔡琼珍[7](2003)在《胃异型增生上皮、胃腺癌组织中神经内分泌与p53蛋白的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探讨胃异型增生上皮、胃腺癌组织中神经内分泌和 p5 3蛋白的表达及意义。 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10例正常胃黏膜、63例癌旁低度异型增生、2 6例高度异型增生及相应胃腺癌组织中嗜铬粒蛋白A (CgA )、突触素 (Syn)、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NSE)和p5 3蛋白的表达。结果 癌旁低度异型增生、高度异型增生及相应胃腺癌组织中 ,CgA、Syn、NSE和 p5 3蛋白阳性表达率均有非常显着性差异 (P <0 .0 1)。结论 胃异型增生上皮和胃腺癌伴神经内分泌是 1种常见的现象 ,它和 p5 3蛋白在胃腺癌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可能有所不同(本文来源于《实用癌症杂志》期刊2003年06期)
王鲁平,丁华野[8](2000)在《胃异型增生的Padova国际分类》一文中研究指出胃上皮异型增生被认为是癌变过程中最重要的阶段 ,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一个被全世界共同采用的胃癌和癌前病变的组织学分类是对连续性流行病学资料和对原发性转移性胃病变的发展和评价的前提。目前在全世界不同地区 (尤其是欧美和日本 )对胃癌癌前病变的命名和术语语(本文来源于《诊断病理学杂志》期刊2000年03期)
李南云,金行藻,印洪林,黄进,郑晓刚[9](1994)在《幽门螺杆菌与胃癌及胃异型增生》一文中研究指出对102例胃癌及35例胃异型增生的活检标本进行了光镜及电镜观察,其幽门螺杆菌(HP)检出率分别为52.94%、62.86%,与对照组22.0%比较,P<0.01。癌旁活动性胃炎的HP检出率明显高于非活动性胃炎,P<0.01。萎缩性胃炎HP检出率高于浅表性胃炎,0.01<P<0.05。结果表明,HP的阳性率与癌旁慢性胃炎的严重程度及活动性密切相关,推论HP对慢性胃炎的发展起加速作用。因此,控制HP感染对阻断和延长慢性胃炎癌变的发生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江苏医药》期刊1994年07期)
汤九仲,李向阳,何新凤,柳杰,李恒柱[10](1993)在《胃异型增生及胃癌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定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AgNOR)技术对100例胃切除标本(胃癌50例,异型增生30例,正常胃20例)观察研究。结果核内AgNOR均数在胃异型增生、胃癌中增多与正常胃上皮细胞有显着差异(P<0.001),且嗜银颗粒逐渐变大,变分散。在胃癌的不同类型、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有无淋巴结转移及术后存活时间长短之间亦均有显着差异。提示AgNOR技术对于胃癌、癌前病变的诊断、胃癌的分型、分级及估价预后都有一定的实用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期刊1993年02期)
胃异型增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为确定胃异型增生内镜下切除术(ER)术后胃癌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评估相关患者的随访结果。方法筛选2009年1月至2017年12月1 065例经内镜黏膜切除术(EMR)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后病检确诊为胃异型增生(包括低级别及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患者,回顾性分析随访至少6个月的579例患者的病历资料、内镜检查报告和病理报告。结果平均随访时间33.8个月(6~79个月)。随访期间,术后胃癌发生率为4.7%(27/579)。术后胃癌发生的平均时间为28个月(10~71个月)。多变量分析显示男性[OR:5.24(1.21~22.66),P=0.027],肠上皮化生[OR:2.64(1.17~6.01),P=0.02],高级别上皮内瘤变[OR:2.74(1.15~6.55),P=0.023]为独立的危险因素。27例发生胃癌病例中发生在原先切除部位以外的部位24例(88.9%)。结论男性、肠上皮化生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与胃异型增生ER术后胃癌发生显着相关,大部分胃癌发生在原先切除部位以外的部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胃异型增生论文参考文献
[1].王鲁平.胃炎、化生、萎缩与胃异型增生胃癌的关系——2019年第5thWHO消化系统肿瘤分类胃癌前病变某些更新和进展[J].诊断病理学杂志.2019
[2].严斌,谭小平,艾明华.胃异型增生内镜术后胃癌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J].河北医药.2019
[3].陆京京,周丽雅,丁士刚,张静,黄永辉.定标活检技术在胃异型增生病变内镜随访中的应用研究[C].2011全国消化内镜学术大会暨第七届中日消化内镜学术研讨会资料汇编.2011
[4].胡应光,田宁,汪祖权,董世蓉.胃异型增生和早期胃癌AgNOR图像定量分析和PCNA表达[J].蚌埠医学院学报.2004
[5].姜汉国,唐慰萍,李飞虹,蔡琼珍.胃异型增生上皮和胃腺癌神经内分泌分化的检测[J].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2004
[6].傅嘉梅,姜汉国,李飞虹,蔡琼珍.胃异型增生上皮、胃癌活检组织p16和细胞周期蛋白D_1的检测[J].宁夏医学杂志.2004
[7].姜汉国,唐慰萍,李飞虹,蔡琼珍.胃异型增生上皮、胃腺癌组织中神经内分泌与p53蛋白的检测[J].实用癌症杂志.2003
[8].王鲁平,丁华野.胃异型增生的Padova国际分类[J].诊断病理学杂志.2000
[9].李南云,金行藻,印洪林,黄进,郑晓刚.幽门螺杆菌与胃癌及胃异型增生[J].江苏医药.1994
[10].汤九仲,李向阳,何新凤,柳杰,李恒柱.胃异型增生及胃癌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定量研究[J].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