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黄萎病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黄萎病,棉花,基因,陆地棉,放线菌,引物,细胞壁。
黄萎病菌论文文献综述
张博森,赵汗青,高峰[1](2019)在《棉花黄萎病菌细胞壁几丁质和壳聚糖构成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几丁质和壳聚糖是真菌细胞壁的重要组分,在维持细胞稳定性和寄主互作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为了分析不同发育阶段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细胞壁中几丁质和壳聚糖的构成,本研究以强致病力菌株V592为研究对象,依托CFW染色和壳聚糖抗体标记技术,对不同发育阶段大丽轮枝菌细胞壁中几丁质和壳聚糖的构成进行了显微观测。结果表明:大丽轮枝菌细胞壁中几丁质和壳聚糖的构成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除了分生孢子萌发点细胞壁以外,其它各个阶段的细胞壁中都有几丁质的存在,而壳聚糖主要存在于的分生孢子萌发点位置和芽管细胞壁上,另外侵染结构细胞壁上也存在壳聚糖。本研究对深入了解大丽轮枝菌细胞壁的发育生物学奠定了一定基础。(本文来源于《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王春巧,孙琦,何芳,黄家风[2](2019)在《棉花黄萎病菌VdSP1基因的功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由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引起的棉花黄萎病是棉花生产上最具毁灭性的一种土传真菌维管束病害。由于黄萎病菌致病机制复杂、微菌核存活年限长等特点,传统的防治手段很难对棉花黄萎病进行有效防治。因此鉴定与微菌核形成及致病力相关基因的功能对防治该病害至关重要。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1个受棉花根系诱导后明显上调表达的基因,分泌性预测结果表明,该基因编码的蛋白具有分泌性,是大丽轮枝菌潜在的分泌蛋白基因,命名为VdSP1基因。因此本研究针对棉花黄萎病菌VdSP1基因的功能进行了分析:以棉花黄萎病菌落叶型强致病力菌株V592的基因组DNA和cDNA为模板,对VdSP1基因全长进行克隆并测序,结果表明,VdSP1基因的全长为1 072 bp,包含1个外显子,编码1个具有232个氨基酸的蛋白;基因检索结果表明,VdSP1基因与GenBank中的已注释的基因没有任何的序列相似性;VdSP1基因编码蛋白与轮枝菌属真菌同源基因编码蛋白的氨基酸序列相似性均达95%以上,而与其他真菌同源基因编码蛋白的序列相似性均低于50%。构建针对VdSP1基因的敲除载体和过表达载体,通过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筛选获得2个VdSP1基因敲除体菌株和2个VdSP1基因过表达菌株。以野生型菌株V592为对照,对VdSP1基因敲除突变体和过表达菌株的菌落生长速率、产孢量、微菌核形成及对棉花的致病力进行测定。结果显示,野生型菌株V592形成黑色菌核型菌落,而VdSP1敲除体菌株形成白色菌丝型菌落,生长速度显着高于野生型菌株V592和过表达菌株,产孢量显着低于V592菌株和过表达菌株。对微菌核形成进行诱导培养及显微观察,结果表明,VdSP1基因敲除导致棉花黄萎病菌不产生微菌核。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VdSP1敲除体菌株对棉花的致病力显着低于V592和过表达菌株,且发病时间延迟。通过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PCR(Reverse transcription-quantitative real time PCR,RT-qPCR)测定其他致病相关基因在VidSP1敲除突变体中的表达量,结果显示,在VdSP1基因敲除突变体中,大丽轮枝菌微菌核形成相关基因VDH1、VMK1、VdPKAC1、VGB和VdHog1的表达量均显着上调。上述结果表明,VdSP1基因是棉花大丽轮枝菌微菌核形成的关键基因,与大丽轮枝菌的生长速率和产孢量密切相关,并参与大丽轮枝菌致病。(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07-20)
高瑞芳,王颖,章桂明[3](2019)在《基于核酸片段的苜蓿黄萎病菌遗传进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苜蓿黄萎病菌Verticillium albo-atrum Reinke et Berthold是威胁苜蓿、蚕豆、马铃薯、草莓等种植的毁灭性病害,为种传病害。中国每年进口大量苜蓿、饲草及其种子,如果传入内地,极有可能在几年之内袭击国内主要产区,造成重大损失,被明确列入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本研究以该病原菌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核酸片段的进化和聚类分析探讨不同来源的病原菌的群体遗传分群情况。候选基因片段有ITS、GPD、18S、28S、tubulin、cytb、EF-1α、NADH、tryptophan共9个,从NCBI和BOLD数据库中下载序列10891条序列,使用MEGA软件对序列进行校对。通过有效数据量、基于K2P-distance计算最大种内遗传距离、最小种内遗传距离和种内遗传距离平均值,比较得出ITS片段适合作为进化分析的基因片段,其有效数据量为48,种内遗传距离最大值、最小值和平均值分别为0.041、0.000和0.016。对挑选的分别来自于比利时、挪威、伊朗、加拿大的13个样品,使用RAxML软件maximum likehood算法构建了不同来源地物种的系统进化关系,使用PLINK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出聚为3个类群,使用ADMIXTURE软件进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得出来自于3个原始祖先。通过聚类和进化关系的分析,探讨了不同来源地菌株的群体遗传关系,为精准明确的评估其跨境传播风险,区别性的制定监管处理措施,有利于将病原菌的防控向源头延伸,提高生物安全风险预警和监测能力。(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07-20)
佚名[4](2019)在《GhMYB43调控棉花对黄萎病菌抗性的机制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在自然环境中生存,随时都要面临病原菌和植食性昆虫的侵害。但是植物不会坐以待毙,在长期的进化与选择过程中,植物像人一样建立了属于自己的防御系统,去感知和响应生物与非生物胁迫类型,激活植物体内响应的应答路径,对生物胁迫与非生物胁迫做出响应的应答来保护植物自身不受侵害。本课题组通过前期研究工作,克隆了MYB转录因子ChMYB43基因全长,并表明其受黄萎病菌诱导表达。本研究以GhMYB43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在响应棉花黄萎病菌入侵后的功能及其抗病分子机制,取得以下主要结果:(1)利用棉花和拟南芥酵母转录因子库,筛选得到的可结合在GhLac1启动子上的转录因子,其中一个为D6-4,从棉花jin668中克隆其全长进行序列比对后,发现与拟南芥中AtMYB43最为同源,因此该基因命名为GhMYB43。在接种棉花黄萎病菌V991后,GhMYB43受黄萎病菌诱导先下调后上调表达。(2)利用病毒介导的基因沉默(VIGS)技术抑制GhMYB43表达后,植株在接种黄萎病菌V991后表现为更加抗病。(3)在拟南芥中异源表达GhMYB43,转基因拟南芥表现为耐盐和甘露醇。因而推测GhMYB43在调控棉花非生物逆境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07-20)
赵晶,李旭彤,梁学忠,王志城,崔静[5](2019)在《陆地棉漆酶基因家族鉴定及在黄萎病菌胁迫下的表达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黄萎病是降低棉花产量和品质较为严重的维管束病害。棉花在抵抗病原菌的过程中,抗病基因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漆酶是一种多功能氧化酶,在植物木质素合成和提高植株抗逆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高质量版本的基因组是提升基因家族分析准确性的必要条件。本研究以目前最新的陆地棉TM-1高质量版本基因组为参考,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鉴定了陆地棉基因组中的Laccase(GhirLAC)基因家族,并对其进行了理化性质、基因结构、染色体定位以及在黄萎病胁迫下的表达模式分析。结果表明,陆地棉TM-1基因组中共包含83个GhirLAC家族成员,分布在24条染色体上,所有GhirLAC蛋白均定位在胞外,且具有相同/相似的保守基序。系统发育树分析显示,GhirLAC基因家族成员可分为7个亚组。结合黄萎病胁迫下棉花转录组数据,将GhirLAC基因家族各成员的表达分为3种模式,其中第1类和第2类GhirLAC基因在黄萎病菌胁迫下分别呈现有规律的表达量升高和降低,推测这些基因在棉花抗黄萎病反应中发挥重要功能。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GhirLAC02(GhLAC4)、GhirLAC38(GhLAC11)和GhirLAC20(GhLAC12)3个候选基因均受黄萎病菌诱导表达,其表达趋势与转录组数据相吻合。本研究为以后深入解析棉花GhirLAC基因的抗病功能及分子机制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作物学报》期刊2019年12期)
张园园[6](2019)在《向日葵黄萎病菌的侵染过程、种子带菌及不同寄主间交互侵染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向日葵黄萎病是由大丽轮枝孢菌(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引成的极具破坏性的土传性维管束病害,其发生严重地影响了向日葵的产量和质量。在本研究中,我们利用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标记的大丽轮枝抱菌对向日葵黄萎病的侵染过程进行了系统地观察,证明了种皮是种子携带大丽轮枝孢菌的主要部位;建立了基于MNP-10培养基快速检测向日葵种子携带黄萎病菌的体系;并研究了向日葵种子携带的大丽轮枝孢菌的遗传变异;最后还对不同寄主来源的轮枝孢菌的交互致病性和遗传变异进行了研究。具体的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体系,获得120株带有GFP标记的大丽轮枝孢菌的阳性转化子。通过对阳性转化子的生长速率、产孢量、粗毒素分泌量和致病力与野生型菌株进行比较,筛选到阳性转化子VdBM9-6在生物学特性和致病力上与野生型菌株VdBM9均没有显着性差异。该转化子将作为后续研究向日葵黄萎病菌侵染过程的接种菌株。(2)利用带有GFP标记的大丽轮枝菌菌株VdBM9-6系统地研究了大丽轮枝孢菌对向日葵的侵染过程,结果表明,人工接种后分生孢子能够附着在须根的根冠,成熟区和伸长区,并萌发形成菌丝体;菌丝体能够沿着根的细胞间隙横向和纵向扩展或侵入相邻的表皮细胞,最终定殖在木质部导管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向日葵的地上部分如茎秆、叶柄、叶脉、花盘的苞叶、花萼、种子的种壳和种皮上均检测到了大丽轮枝孢菌的定殖。(3)利用人工接种收获的花盘以及大田自然发病植株上采集的花盘的种子为实验材料,确定了利用选择性培养基MNP-10能够快速而准确地鉴定向日葵是否携带大丽轮枝孢菌以及种子的带菌率。(4)利用MNP-10培养基对实验室留存的105份不同向日葵品种的种子带菌率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19份油葵品种中只有'KY2'和'KY3'两份材料携带有大丽轮枝孢菌,带菌率均为1%;其余17份油葵品种均不携带大丽轮枝孢菌。86份食葵品种中有43份材料携带大丽轮枝孢菌,带菌率介于1~5%。其中,'甘葵2号'种子的带菌率最高,为5%;'H16-22'和'H16-24'等17份材料种子的带菌率为1%,其余43份食葵材料的种子上没有检测到大丽轮枝孢菌。(5)对来源于向日葵种子的89株大丽轮枝孢菌的生理小种和交配型的鉴定结果表明,所有种子来源的大丽轮枝孢菌均为单一的生理小种类型,即2号小种,但是却存在两种交配型即MAT1-1-1和MAT1-2-1,是优势交配型,占供试菌株的69.66%。(6)对来源于向日葵、棉花、茄子、生菜和马铃薯5种不同寄主植物上的10株轮枝孢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寄主来源的轮枝孢菌在菌落形态和生长速度上存在显着差异;生理小种和交配型的鉴定结果表明,除了来自生菜的大丽轮枝孢菌Ls16-1为1号生理小种外,其余8株不同寄主来源的大丽轮枝孢菌均为2号生理小种;所有供试的不同寄主来源的大丽轮枝孢菌的交配型均为单一交配型,MAT1-2-1型。交互侵染的结果表明不同寄主来源的轮枝孢菌对不同的寄主具有一定的交互致病性,但以在其分离寄主上表现出的致病力最强。(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蔡梦杭[7](2019)在《新疆主要棉区棉花黄萎病菌培养特性及致病力分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新疆是我国最大的植棉区,近5年棉花黄萎病发展更为迅速,出现了爆发式的发展态势,严重威胁到新疆棉花产业的发展,亟需明确黄萎病菌(Verticillium dahliae)落叶型和非落叶型菌系在棉田的发生与分布、病原物的培养性状及致病力分化,因此本研究在新疆不同棉区采集棉花黄萎病病菌,进行了落叶型、非落叶型以及交配型、生理小种的鉴定,分析了不同致病类型的分布情况、选取代表菌株对其培养性状及对棉花的致病力进行了比较,主要结果如下:1.从新疆不同植棉区采集棉花黄萎病病株852株,利用大丽轮枝菌特异引物VDS-F/VDS-R进行PCR鉴定,结果表明852个病株中分离的菌株都是大丽轮枝菌。利用落叶型菌系特异性引物D1/D2、非落叶型菌系特异性引物ND1/ND2对所有分离的菌株进行致病型鉴定,结果表明65.3%的菌株为落叶型菌系,27.7%为非落叶型菌系,7.0%菌株不能归类,表明供试菌株的致病类型存在分化,其中以落叶型菌系为主要致病类型。根据落叶型和非落叶型菌株在单个条田中所占的比例对田间地块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单一落叶型菌株发生的地块最多,其次是落叶型和非落叶型菌株混合发生地块,田间以落叶型菌株为优势菌株的地块占67.9%,表明落叶型菌系为田间地块的主要致病类型。2.对140个棉花大丽。轮枝菌代表菌株进行生理。小种、交配型鉴定,结果显示,所有菌株均为2号生理。小种,交配。型均为MAT1-2型。菌株分离初期,对400个菌株的培养表型进行统计,菌核型菌株占比79.2%,中间型占比17.2%,菌丝型仅占3.6%。同时发现来自同一单孢的菌株,其菌落存在表现型变异现象。对23个代表性菌株的培养性状进行进一步测定,结果表明,23个代表性菌株形成菌核型、菌丝型和中间型3种菌落类型,菌核型为主要的培养类型,并进一步分化形成3种不同的类型。3.对棉花感病品种的致病力进行测定,结果显示,落叶型菌株引起的病指普遍高于非落叶型菌株引起的病指,非落叶型菌株中也有病指很高的菌株。同一地区的不同菌株的致病力存在明显差异,表明新疆棉花黄萎病菌的致病力存在明显分化。以上结果表明,新疆棉田采集的棉花黄萎病菌,其致病类型、培养特性及致病力均存在明显分化。(本文来源于《石河子大学》期刊2019-05-01)
李戌清,张敬泽,张雅,吴根良[8](2019)在《浙江省绍兴市茄子黄萎病菌菌株致病型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用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da)落叶和非落叶致病型菌株特异性引物扩增,鉴定了浙江省绍兴市茄子黄萎病菌菌株的致病型,并研究了其生物学特性。特异性引物的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结果表明,来自浙江省绍兴市的5个代表性分离菌株(VD-sy1、VD-sy2、VD-sy3、VD-sy4和VD-sy5)均属于落叶型菌株。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菌株VD-sy1菌丝生长的最适条件为温度25℃,24 h黑暗,有较宽的酸碱度范围(pH 4.0~9.0);在以蔗糖为碳源和以酵母膏为氮源的培养基上菌丝生长较快,线性生长率分别为4.25和4.06 mm·d~(-1);在以半乳糖为碳源和以氯化铵为氮源的培养基上生长较慢,线性生长率分别为2.24和2.42 mm·d~(-1)。(本文来源于《浙江农业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陈明,穆凯热姆·阿卜来提,刘政,王晓东[9](2019)在《放线菌LG-9发酵液对棉花黄萎病菌的抑菌活性及防效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放线菌LG-9发酵液对棉花黄萎病菌的抑菌作用,本文使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孢子萌发抑制法测定了放线菌LG-9发酵液对黄萎病菌菌丝生长、产孢量、孢子萌发和抗氧化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拮抗菌LG-9发酵粗提液5倍稀释液对棉花黄萎菌菌落生长抑制率最大,为76. 77%,产孢抑制率为84. 35%,孢子萌发抑制率为80. 00%;发酵粗提液5倍稀释液处理诱导棉花黄萎病菌抗氧化相关酶酶活降低和丙二醛(MDA)含量上升。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拮抗菌LG-9对棉花黄萎病的防治效果显着,培养滤液3次灌根处理,对棉花黄萎病的田间防效达到49. 07%。(本文来源于《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金利容,尹海辰,万鹏,黄薇,许冬[10](2019)在《25种中草药提取物对棉花黄萎病菌的抑制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棉花黄萎病菌Verticillium dahliae为供试菌种,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25种中草药乙醇提取物的抑菌作用。结果表明,25种中草药乙醇提取物中,花椒、黄柏和木香的抑菌作用最好,抑制率分别为59.30%、48.29%和45.54%。同时,这3种中草药的乙醇提取物抑菌活性均显着高于石油醚提取物的抑菌活性。在室内毒力测定中,花椒、黄柏和木香的乙醇提取物对供试菌株的EC_(50)分别为3.74,13.98和17.02 mg/mL。(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期刊2019年02期)
黄萎病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由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引起的棉花黄萎病是棉花生产上最具毁灭性的一种土传真菌维管束病害。由于黄萎病菌致病机制复杂、微菌核存活年限长等特点,传统的防治手段很难对棉花黄萎病进行有效防治。因此鉴定与微菌核形成及致病力相关基因的功能对防治该病害至关重要。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1个受棉花根系诱导后明显上调表达的基因,分泌性预测结果表明,该基因编码的蛋白具有分泌性,是大丽轮枝菌潜在的分泌蛋白基因,命名为VdSP1基因。因此本研究针对棉花黄萎病菌VdSP1基因的功能进行了分析:以棉花黄萎病菌落叶型强致病力菌株V592的基因组DNA和cDNA为模板,对VdSP1基因全长进行克隆并测序,结果表明,VdSP1基因的全长为1 072 bp,包含1个外显子,编码1个具有232个氨基酸的蛋白;基因检索结果表明,VdSP1基因与GenBank中的已注释的基因没有任何的序列相似性;VdSP1基因编码蛋白与轮枝菌属真菌同源基因编码蛋白的氨基酸序列相似性均达95%以上,而与其他真菌同源基因编码蛋白的序列相似性均低于50%。构建针对VdSP1基因的敲除载体和过表达载体,通过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筛选获得2个VdSP1基因敲除体菌株和2个VdSP1基因过表达菌株。以野生型菌株V592为对照,对VdSP1基因敲除突变体和过表达菌株的菌落生长速率、产孢量、微菌核形成及对棉花的致病力进行测定。结果显示,野生型菌株V592形成黑色菌核型菌落,而VdSP1敲除体菌株形成白色菌丝型菌落,生长速度显着高于野生型菌株V592和过表达菌株,产孢量显着低于V592菌株和过表达菌株。对微菌核形成进行诱导培养及显微观察,结果表明,VdSP1基因敲除导致棉花黄萎病菌不产生微菌核。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VdSP1敲除体菌株对棉花的致病力显着低于V592和过表达菌株,且发病时间延迟。通过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PCR(Reverse transcription-quantitative real time PCR,RT-qPCR)测定其他致病相关基因在VidSP1敲除突变体中的表达量,结果显示,在VdSP1基因敲除突变体中,大丽轮枝菌微菌核形成相关基因VDH1、VMK1、VdPKAC1、VGB和VdHog1的表达量均显着上调。上述结果表明,VdSP1基因是棉花大丽轮枝菌微菌核形成的关键基因,与大丽轮枝菌的生长速率和产孢量密切相关,并参与大丽轮枝菌致病。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黄萎病菌论文参考文献
[1].张博森,赵汗青,高峰.棉花黄萎病菌细胞壁几丁质和壳聚糖构成分析[J].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王春巧,孙琦,何芳,黄家风.棉花黄萎病菌VdSP1基因的功能分析[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3].高瑞芳,王颖,章桂明.基于核酸片段的苜蓿黄萎病菌遗传进化分析[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4].佚名.GhMYB43调控棉花对黄萎病菌抗性的机制解析[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5].赵晶,李旭彤,梁学忠,王志城,崔静.陆地棉漆酶基因家族鉴定及在黄萎病菌胁迫下的表达分析[J].作物学报.2019
[6].张园园.向日葵黄萎病菌的侵染过程、种子带菌及不同寄主间交互侵染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9
[7].蔡梦杭.新疆主要棉区棉花黄萎病菌培养特性及致病力分化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9
[8].李戌清,张敬泽,张雅,吴根良.浙江省绍兴市茄子黄萎病菌菌株致病型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J].浙江农业学报.2019
[9].陈明,穆凯热姆·阿卜来提,刘政,王晓东.放线菌LG-9发酵液对棉花黄萎病菌的抑菌活性及防效测定[J].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10].金利容,尹海辰,万鹏,黄薇,许冬.25种中草药提取物对棉花黄萎病菌的抑制作用[J].植物保护.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