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五四运动前后, 先后有21 批共计1900 余 [1]名中国青年漂洋过海求学于欧洲, 掀起了旅欧勤工俭学运动的热潮。 他们中间的先进青年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并积极探索建立了早期的党、 团组织。 根据中共中央指示, “旅法共产主义小组” 和“旅德共产主义小组” 合并为“中国共产党留德法组”,后改名为“中共旅欧支部”。 中共旅欧支部在组织欧洲学生运动、 发起欧洲论战宣传马克思主义、 反对中比不平等条约、 协助国民党筹建欧洲组织、 培养和输送革命干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 五四运动; 旅欧勤工俭学运动; 中共旅欧支部; 历史贡献
1921 年7 月23 日晚, 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代表李达、 李汉俊, 武汉共产主义小组代表董必武、 陈潭秋, 长沙共产主义小组代表毛泽东、 何叔衡, 济南共产主义小组代表王尽美、 邓恩铭, 北京共产主义小组代表张国焘、 刘仁静, 广州共产主义小组代表陈公博, 旅日共产主义小组代表周佛海齐聚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 号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正式建立。 其实,除了人人熟知的上海、 北京、 武汉、 长沙、 济南、广州、 日本等地的中共早期组织外, 在欧洲大陆还有以旅欧勤工俭学青年为主的旅法共产主义小组和旅德共产主义小组。 他们由于路途遥远、 交通不便未能参加中共一大, 但是他们在组织欧洲论战宣传马克思主义、 反对中比不平等条约、 协助国民党筹建欧洲组织、 培养和输送革命干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 中共旅欧支部创立始末
五四时期, 由于一战后欧洲经济恢复需要大量劳动力, 受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启蒙的先进中国青年在法国、 比利时、 德国、 英国等地通过“工读结合” 的形式深入欧洲各工厂, 直接考察欧洲社会现状。 他们组建各种社团, 集体学习欧洲各种政治思想, 探讨救国之路。 其中较为典型的是蔡和森、李富春、 李维汉等人发起的工学世界社和赵世炎、李立三等人发起的劳动学会。 工学世界社的成员大多是留法的新民学会会员, 因为他们中的大多数成员都集中在法国的蒙达尼, 因此被称为“蒙达尼学派”。 他们主张斗争, 以自己的斗争赢得生活权、工作权、 学习权, 因此也被人们称为“革命派”。另外具有代表性的是以赵世炎、 李立三为领导的劳动学会, 主要活动在法国北部的克鲁邹地区。 与工学世界社“革命派” 的主张不同, 劳动学会认为“勤工” 是可行的, 主张“工读结合” 循序渐进地改变现状。
INTELLI-RAY400智能控制光固化机系统(深圳市慧烁机电有限公司);JJ-1000型精密电子天平(美国双杰兄弟集团有限公司);QTX型漆膜柔弹性试验器(天津永利达材料试验机有限公司);QXJ型漆膜冲击试验仪(天津永利达材料试验机有限公司);CMT4204型微机控制万能材料试验机(深圳新三思公司);摆杆阻尼硬度计(天津永利达材料试验机有限公司);Nicolet5700智能型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美国热电尼高力公司)。
工学世界社的前身是李维汉、 李富春、 张昆弟等人组织的“工学励进社”。 起初, 工学励进社以“工读主义” 为指导, 其目的为“储金、 定书报,互相勉励, 疾病救助, 工学交互” [2]。 1920 年7 月初, 工学励进社在蒙达尼召开大会, 会议的宗旨是“改造中国和世界”。 通过聆听和思考蔡和森与萧子升的激烈辩论, 大多数成员对欧洲的工人运动和俄国的十月革命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 并逐步放弃了“工读主义”, 开始确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1920年8 月, 工学励进社取马克思、 恩格斯“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名言中“世界” 一词, 将社团名称改为“工学世界社”, 并将宣传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当前的主要任务, 要求社员广泛收集、 分头翻译和研究马克思主义著作。 此后, 劳动学会领袖赵世炎主动找到工学世界社领袖蔡和森, 经过两三天的思想交流, “双方都表示争论已经过去, 今后共同研究问题, 共同革命, 大家都谈马克思主义” [2]。此后工学世界社和劳动学会的主张和意见趋于一致, 并逐步团结起来, 为建立旅法统一的共产主义小组奠定了组织基础。
1920 年11 月, 张申府(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成员) 受陈独秀委派赴法, 并负责组建旅法共产主义小组。 1921 年春, 张申府介绍刘清扬、 周恩来加入中国共产主义小组。 是年三四月间, 张申府、 刘清扬、 周恩来和在国内已加入共产主义小组的赵世炎和陈公培组建了旅法共产主义小组。 1921 年10 月,蔡和森、 陈公培、 李立三和陈毅等因参加进占里昂中法大学的运动被遣送回国, 筹备建立欧洲统一的党组织的任务就落在了赵世炎、 周恩来等人肩上。1921 年底, 赵世炎和周恩来邀请法国部分团体代表相聚巴黎, 商讨组织“中国少年共产党” 的事宜。经过激烈讨论, 代表们就“中国少年共产党” 的组织、 纲领等问题达成一致, 并决定赵世炎、 李维汉等留在法国, 张申府、 周恩来等去德国, 聂荣臻、刘伯坚等去比利时, 分头从事扩大和发展组织的工作。 1922 年6 月, “中国少年共产党” 成立大会在巴黎西郊举行, 参加会议的有赵世炎、 周恩来、 李维汉、 陈延年、 陈乔年、 王若飞、 傅钟等18 人。代表欧洲信仰马克思主义的进步分子三、 四十人,其中“大约法国二十人, 比国七八人, 德国六七人” [3]。 会议决定正式成立“中国少年共产党”, 作为欧洲统一的马克思主义革命组织。 经民主选举,产生了由赵世炎、 周恩来、 李维汉组成的领导机构, 其中赵世炎任书记, 周恩来负责宣传工作, 李维汉负责组织工作。 1923 年2 月, 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 “少共” 在巴黎召开临时代表大会, 决定改名为“旅欧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又称“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 1925 年3 月, 根据中共中央1924 年10 月的指示, 留法和留德两个共产主义小组合并, 并改名为“中国共产党留德法组”。1925 年1 月, 中共四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二次修正章程》 规定: “凡有党员三人以上均得成立一支部, 每支部公推书记一人。” 根据这一变化,1925 年3 月11 日, 中共留德法组正式改名为“中共旅欧支部”, 并选举任卓宣为书记, 后由萧朴生任书记。 截止到1925 年初, 中共旅欧支部共发展党员70 名(正式党员25 名, 候补党员45 名), 其中法国53 名, 德国13 名, 比利时3 名, 奥地利1名。 由于当时共产党组织在欧洲属于秘密组织, 直到旅欧党、 团于1925 年4 月联合发表《为孙中山先生逝世告旅欧华人》 一文时, 才第一次在欧洲公开使用“中国共产党旅欧支部” 的名称 [4]。
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在同无政府主义的论战中拉开了序幕。 李石曾、 吴稚晖、 张静江等人利用《新世纪》 杂志刊登无政府主义著作的中文译稿,宣扬无政府主义。 华林、 李卓等无政府主义者创立工余社, 创办《工余》 杂志, 大肆宣扬无政府主义, 并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攻击。 面对无政府主义者的攻击, 周恩来等旅欧的马克思主义者针锋相对,予以反击。 论战主要是围绕着马克思主义与宗教精神、 劳工专政与绝对自由、 产业国有与自由生活、苏俄的革命是胜利还是失败等四个方面展开。 1923年底, 马克思主义者在反对无政府主义的斗争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原先许多信仰无政府主义的人, 加入了马克思主义者的队伍。 1924 年, 上海《工余》 杂志出版了其最后一期后, 便销声匿迹了。与此同时, 旅欧的马克思主义者还组织了与国家主义派之间的论战。 国家主义派的代表人物是曾琦,他把“内诸夏而外夷狄”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等挂在嘴边, 把中国共产党联合俄国及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无产阶级比作“无异于吴三桂的故伎” [8]。 针对国家主义派的狭隘民族主义和国家至上等言论,周恩来指出: “我们倡言救国运动, 是根据于国际政治经济情势, 弱小民族地位, 非内倒军阀、 外倒国际帝国主义不足以图存的见地而来, 绝非狭义的爱国主义运动。 ” [9] 此后, 旅欧华人逐步认识到国家主义的本质, 纷纷谴责了国家主义派。 在此背景下, 曾琦、 李璜等国家主义派的领导者返回中国。1925 年, 国家主义派又将中国青年党的总部迁回国内。 从此, 在欧洲同国家主义派的论战以旅欧马克思主义者的胜利而告终。
1925 年5 月, 由于国内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国内干部比较缺乏。 中共中央决定分别从莫斯科调40 人, 法国调50 人回国工作。 根据这一指示, 中共旅欧支部先后安排了三批人员归国。 其中第一批21 人, 第二批15 人, 第三批11 人。 此后, 中共旅欧支部按照中共中央关于要在一年内抓紧结束欧洲党团工作的指示, 加紧了党、 团组织在欧洲的结束工作。 在中共旅欧支部的积极组织和安排下, 一批批旅欧党、 团员陆续离开欧洲, 他们或回国参加革命或到苏联继续训练学习。 直至1927 年4 月, 留在欧洲的极少数党、 团员根据共产国际的指示, 分别加入了所在国的共产党组织, 成立了“中国语言组”。 至此, 中共旅欧支部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二、 中共旅欧支部的主要活动及其历史贡献
3. 进占里昂中法大学的斗争。 拒款斗争后, 法国官方和陈篆等人开始对勤工俭学生进行报复。 他们迅速将原先答应发放到11 月份的维持费缩减到只发放到9 月中旬, 同时以举行入学考试为借口将勤工俭学生排挤在里昂中法大学门外。 1921 年9 月初, 蒙达尼学派学生联合各地勤工俭学生在巴黎召开大会, 决定于9 月17 日集会巴黎。 大会宣布:“我们的目标是: 为谋勤工俭学生全体的根本解决,以开放里昂大学为唯一目标。 我们的信条是:(一) 誓死争回里大; (二) 绝对不承认部分解决;(三) 绝对不承认考试。” [5] 在合理要求得不到理睬的情况下, 9 月20 日晚, 蔡和森、 赵世炎、 李立三、 陈毅、 张昆弟、 罗学赞、 陈公培等100 多人组成“先发队” 向里昂中法大学挺进。 校方负责人葛郞拒绝了“先发队” 的一切要求, 导致冲突升级,法国军方包围了学校, “先发队” 除赵世炎外大部分成员被逮捕。 在多方交涉无果下, 中法两国政府最终把进占里昂中法大学的104 名勤工俭学生以“过激党” 的罪名遣送回国。 进占里昂中法大学的斗争虽然失败了, 却使勤工俭学生在斗争中得到锻炼, 逐步丢掉“工读主义” 幻想并走向成熟。
(一) 积极组织学生运动
欧洲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发源地, 更是无政府主义、 国家主义等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盛行之地。 为了更好地同各种思潮作斗争, 进一步在勤工俭学生和当地华人华侨中传播马克思主义, “中国少年共产党” 于1922 年8 月1 日编辑出版了机关刊物《少年》。 后根据中央指示, 《少年》 正式更名为《赤光》。 《少年》 《赤光》 的发行, 极大地提升了旅欧党、 团组织在论战中的地位。
“创新”这个词是在与黄国平沟通中出现频率颇高的一个,他强调,创新,一定要顺应时代发展,在实践中学习,注重市场效果反馈;创新,不仅要落实于科技方面,在企业制度、管理结构改造升级,人才引进等方面,也要不断创新。实则2000年左右,黄国平带领企业骨干完成了苏印总厂从国有企业向民营企业的体制改革,这不啻为企业发展历程中一次成功的创新,更加激发了企业员工主动奋斗的精神。
2. 拒款斗争。 1921 年6 月, 北洋政府派出交通系统要员吴鼎昌和朱启玲来法, 其公开身份是代表徐世昌大总统接受巴黎大学授予的法学博士学位,暗中却与法国当局进行秘密商谈, 提出了所谓的“中国政府救助中法实业银行案” 即中法实业借款。其主要内容为: “法国在中国发行中国国库证券三亿法郎; 将其中所得的七千五百万法郎交中国政府, 二千五百万法郎作为借款经手人回扣; 二亿法郎存入中法实业银行; 中国政府担保中法实业银行营业三年, 并以全国烟酒税、 印花税及购买铁路和实业材料等为担保条件; 中法实业银行在三年期内仍有亏损, 由中国政府负赔偿之责。 ” [7] 周恩来得知这一消息后, 立即与赵世炎、 蔡和森等一起联合法国的华人社团, 坚决与这种卖国行为斗争到底,展开了震惊中外的拒款斗争。 在利用报刊大力宣传之时, 周恩来、 赵世炎、 蔡和森等人于6 月30 日召开了第一次拒款大会。 大会决定向法国政府、 中国政府、 国内各界人士宣布, 对于一切借款绝不承认, 并要求驻法公使陈篆负责取消此次借款。 第一次拒款大会结束后, 中法实业银行宣布破产。 同时却传来了中法双方决定于7 月25 日签字的消息,并且原先的3 亿法郎借款也增加到5 亿法郎。 8 月13 日, 在周恩来、 赵世炎和蔡和森的领导下, 勤工俭学生、 华工和各界华人共300 多人召开了第二次拒款大会, 迫使陈篆的私人代表在反对中法借款的协议上签字, 拒款斗争最终取得胜利。
中共旅欧支部从酝酿、 创建到完成其历史使命并宣布解散, 前后历时7 年时间。 在此七年中, 以旅欧勤工俭学青年为主体的马克思主义者, 依托各种形式的党、 团组织, 积极开展活动, 为中共的创建和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据介绍,“水稻+”是以水稻生产为本,以稻田生态系统为基,以种植制度创新为魂的新型农作制度,包括稻经轮作、稻禽协同、稻渔共生等生产体系,是水稻绿色生产的重要模式之一。“水稻+”通过改进提升和集成创新传统模式,具有稳粮优经、种养结合、绿色高效等特点,对确保口粮安全、推进绿色兴农、实现质量兴农、加快品牌强农具有重要意义。截至目前,全国“水稻+”应用面积约为166.67万hm2,按667 m2平均效益2 000元计算,实现经济效益500亿元。同时数据显示,仅以稻渔共生模式为例,就可减少用肥20%~30%、减少用药30%~40%。
2.合同签订及履约验收出现的不规范行为。采购方和中标(成交)方在签订合同过程中或多或少地会存在不按招标文件、中标通知书规定的要求。在履约验收中,供货方在供货过程中弄虚作假、以次充好,但采购人不严格按要求组织验收,使得供货方蒙混过关。
(二) 发起欧洲论战, 宣传马克思主义
1. 二·二八运动。 1920 年10 月, 随着到达法国的中国青年人数的不断增加, 加之战后法国经济发展不景气, 旅欧勤工俭学运动开始陷入困境, 大量旅欧勤工俭学生被工厂无故开除。 对于本来就没有什么积蓄的中国青年来说, 吃饭问题时刻困扰着失业的勤工俭学生。 而那些还在工厂做工的中国青年, 则时刻面临着被解雇的危险。 在此危难之际,华法教育会宣布: “华法教育会对于俭学生及勤工俭学生, 脱解一切经济上之责任, 只负精神上之援助。 ” [5] 此外, 中国驻法使馆宣布中断勤工俭学生的救助金, “维持费发至二月底” [6]。 在此背景下,1921 年2 月28 日8 点左右, 400 多名勤工俭学生汇聚在中国驻法公使馆附近的广场, 学生们推荐蔡和森、 李维汉等11 人为代表前往公使馆与驻法公使陈篆谈判。 学生代表态度强硬, 陈篆只得亲自到广场与学生交涉, 却被学生围了起来不得脱身。 早就守候在旁边的法国警察前往干涉, 护送陈篆离开并驱逐广场上的学生。 二·二八运动虽然没有成功,但驻法公使馆也被迫答应延长发放三个月的救济金, 这一过程中以蔡和森为代表的“蒙达尼学派”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伏牛山区气候条件优越,水资源丰富,灌溉条件较好,农业相对较为发达,有着充足的农业生物质资源、林业生物质资源和其他各类生物质资源。农业生物质资源通常是由农作物秸秆和将农产品进行加工产生的废气和废渣组成。在我国,绝大部分农村地区都是将农作物秸秆作为日常生活的传统供给能源。通过调查,伏牛山区农业秸秆资源种类主要包括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秸秆。2017年,伏牛山区内17个县市粮食总产量476.21万吨。
(三) 领导欧洲华人进行反帝爱国斗争
1. 组织旅欧华人声援五卅运动。 五卅惨案的消息传到巴黎后, 中共旅欧支部组织旅欧各界同胞进行了游行、 示威、 发表演说等一系列爱国活动, 在欧洲大陆掀起了一股反帝爱国运动高潮。 1925 年6月3 日, 中共旅欧支部与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旅欧区委及中国国民党驻法总支部联合发出通告, 决定于6 月7 日在巴黎中心召开旅法华人声援五卅运动、 反对帝国主义的大会。 大会当天, 中共旅欧支部书记萧朴生揭露了帝国主义屠杀中国人民的罪行, 并代表旅欧华人坚决要求法国当局立即撤回其驻华军队和军舰。 但是, 法国当局却派出大批警力对游行示威活动进行了残暴镇压。 不久, 在大会上暴露的任卓宣、 林蔚、 李畅英等6 名同志相继被捕。 中共旅欧支部通过同使馆交涉、 聘请律师、 筹措经费等方式积极展开营救, 被捕者于同年9、 10月间全部得以无罪释放。
2. 反对中比不平等条约。 中比《通商条约》 和《通商章程: 海关税则》 (以下简称《中比条约》)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 清朝政府于1865 年11 月2 日在北京被迫签订的。 条约使比利时轻而易举地获得了领事裁判权、 设立租界权、 协议关税权、 片面最惠国待遇等一系列殖民特权。 条约规定十年满期, 但每隔十年只有比利时方面有权提议修约。 为寻求比利时政府到期修约的机会, 北洋政府提议旧约期满后新约还没有敲定之前, 暂订一种“临时办法”。 此后, 中比双方进行了长达6 个月的谈判,北洋政府希望通过外交途径解除不平等条约。 结果证明, 北洋政府只是一厢情愿, 双方谈判最终陷入僵局。 但是, 北洋政府这样腰板笔直地公开声明要废除不平等条约的爱国之举, 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同情和支持。 为声援北洋政府, 反对中比不平等条约, 中共旅欧支部组织大批旅欧华人率先奋起抗争。 在中共旅欧支部的领导下, 比利时布鲁塞尔、法国巴黎、 里昂, 德国柏林、 汉堡, 荷兰海牙等地先后成立废约后援会。 各地废约后援会通过发表宣言、 通电致函、 集会演说、 出版刊物等方式要求废除中比不平等条约, 掀起了废约运动的高潮。 此后为扩大影响, 中共旅欧支部和各地废约后援会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召集了旅欧华人华侨代表大会。 大会代表旅比、 德、 英、 法、 奥、 荷6 国共计38 个华人华侨团体向广州革命政府、 北京政府和国内各团体紧急呼吁: 坚决废除中比条约。 同时大会还策划了20 日、 22 日和27 日在布鲁塞尔举行的三次示威游行活动。 但游行当天, 爱国同胞却遭到了比利时警察的暴力镇压, 造成10 多人受伤, 17 人被捕的惨案。 面对比利时政府的野蛮迫害, 旅欧华侨代表大会立即作出如下决议: “(一) 旧约由王公使直接通知比政府如期宣布失效; (二) 派谴归国代表, 向国内民众宣传比方野蛮侵略情形, 应予一致对待, 以经济绝交为唯一应付之方; (三) 欧洲方面, 废约工作, 仍继续进行, 设总办公处于法京巴黎, 设分部于比德英荷等国。 ” [20] 比利时废约斗争的爱国行为传到国内后, 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共鸣,他们一致要求应立即废除《中比条约》。 最终, 北洋政府于1926 年11 月6 日正式宣布中比条约失效, 反对中比不平等条约的斗争取得了胜利, 同时也推动北洋末年的修约外交高潮达到了顶峰。
(四) 培养和输送革命干部
中共旅欧支部十分重视自身的组织建设, 把干部的培养和输送工作作为自己的长期任务。 从1923年至1927 年间, 中共旅欧支部共向苏联遣派了近百余名干部。 具体情况参见下表:
中共旅欧支部向苏联输送干部情况一览表
1923 年 赵世炎、 陈延年、 陈乔年、 王若飞、 熊雄、 刘伯坚、郑超麟、 尹宽等21 名1924 年 聂荣臻、 李林、 熊味耕、 范易、 傅烈、 穆青等20 余名1925 年 朱德、 孙炳文、 房师亮、 刘鼎、 施益生、 林蔚、 林修杰等14 名1926 年 邓小平、 傅钟、 肖鸣、 戴坤忠、 傅沦、 覃仲霖、 陈永齐、 傅汝霖等35 名1927 年 陈微明(即沙可夫)
到苏联后, 他们中的一部分人进入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 一部分则进入专门的军事学院学习。 在莫斯科东方大学, 旅欧勤工俭学青年系统地学习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例如赵世炎, “课堂上, 他的笔记记得很认真仔细, 课后又常和王若飞等一起核对课堂笔记, 交流学习心得, 讨论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除了阅读课堂上讲授的书籍和参考书以外,赵世炎还阅读一些德、 法、 英等国文字的马克思主义书籍, 除了订阅《国际通讯》 《共产国际》 《经济与政治》 《人道报》 外, 他还常到共产国际远东部去借阅英法等国的报刊杂志。 ” [11] 再如刘伯坚“在东方大学一面刻苦攻读《十月革命史》 《俄共(布) 党史》 《世界革命史》 《工人运动史》 《政治经济学》 外, 还努力研究苏联红军建军经验和军队政治工作经验。 ” [12] 此外, 王若飞也颇具代表性, 他“在东方大学学习时, 精力充沛, 每天学习在十二小时以上。 他系统地学习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唯物史观、 党的建设、 共产主义ABC、 国际时事、 苏联革命经验与俄文等课……除学好规定课程外, 还研读了大量的马、 恩原著, 阅读《国际通讯》 《共产国际》 《经济与政治》 等刊物, 还经常到东大和共产国际东方部阅览室阅读英、 法等国报刊杂志。 ” [13] 在苏联的学习和训练极大地提高了旅欧勤工俭学青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 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的革命事业提供了坚强的组织力量。除此之外, 中共旅欧支部还输送大量的革命干部回国投入到国内革命洪流中。 1923 年底, 张申府和刘清扬由法国出发, 途经莫斯科回到国内。 1924 年夏, 中共中央调周恩来回国, 不久出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 1924 年秋冬, 何长工离开欧洲回国参加革命工作。 旅欧的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中, 还有很多是先转莫斯科学习后, 才陆续回国参加革命的,如赵世炎、 陈延年、 陈乔年、 萧三、 聂荣臻、 李富春、 朱德、 邓小平、 蔡畅等人。
三、 结语
沿着历史的脉络, 我们不难发现, 中共旅欧支部是五四潮流推动下中国先进青年寻梦欧洲, 在研究和比较中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产物。 革命的理想催生革命的组织, 革命的组织从事革命的运动,革命的运动造就革命的干部队伍。 五四百年后的今天, 我们重新考察旅欧勤工俭学青年确立马克思主义革命信仰, 建立马克思主义革命组织, 从事马克思主义革命运动的历史过程, 就是要铭记“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 最有生气的力量, 国家的希望在青年, 民族的未来在青年” [14] 的历史使命,担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 的时代使命, 继承旅欧勤工俭学青年展现的青年精神。
参考文献:
[1] 鲜于浩.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史稿[M]. 成都:巴蜀书社出版社, 1994:58-62.
[2] 李永春. 蔡和森年谱[M]. 湘潭: 湘潭大学出版社, 2008:56,81.
[3] 赵世炎选集[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4:71.
[4] 吴殿尧. 刘鼎传[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2012:26.
[5] 高树平. 蔡元培全集:第4 卷[M]. 北京:中华书局, 1984:8.
[6] 清华大学中共党史教研室. 赴法勤工俭学运动史料: 第1 册[M]. 北京: 北京出版社, 1979:25,31.
[7] 怀恩选. 周总理青少年时代诗文书信集: 下卷[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79:603-604.
[8] 陈正茂,等. 曾琦先生文集:上册[M]. 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 1993:392.
[9] 王永祥,孔繁丰. 中共旅欧支部反对国家主义派的斗争[J]. 南开学报, 1981(6):28-35.
[10] 旅欧华侨废约运动之经过 [N]. 民国日报,1927-01-10.
[11] 姚仁隽. 赵世炎传[M]. 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8:100.
[12] 陈永久. 刘伯坚将军传[M]. 北京:解放军出版社, 1987:104.
[13] 陈志凌,贺扬. 王若飞传[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6:51.
[14] 习近平. 在纪念五四运动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19-05-01.
中图分类号:D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83(2019)06-0038-06
收稿日期:2019-05-20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改革开放以来中共核心概念源流考” (15BDJ052) 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宋庆伟(1991-), 男, 河南新乡人,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 党史教研部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中共党史。
[责任编辑: 姜卉]
标签:支部论文; 中共论文; 欧洲论文; 周恩来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政治论文; 法律论文; 中国共产党论文; 党史论文;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论文; 《大连干部学刊》2019年第6期论文;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改革开放以来中共核心概念源流考”(15BDJ052)论文; 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