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基酸分布论文_董晓宇,郭月峰,姚云峰,秦富仓,祁伟

导读:本文包含了氨基酸分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氨基酸,东海,鄱阳湖,地带性,锦鸡,秦皇岛,沉积物。

氨基酸分布论文文献综述

董晓宇,郭月峰,姚云峰,秦富仓,祁伟[1](2019)在《柠条锦鸡儿根长与游离氨基酸分布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柠条锦鸡儿根系及氨基酸在不同土壤深度的分布状况,在内蒙古敖汉旗黄花甸子流域研究区,在相同立地条件下分析了不同土层柠条锦鸡儿叁种不同径级根系分布特征及其游离氨基酸含量。结果表明:①骨骼根和细根在水平和垂直梯度上,根长均为逐层递减,但细根分布面积远远大于骨骼根和粗根。骨骼根根长先减少后增大,总体呈偏度系数为0.908的尖峰分布,标准差为34.522,根系分布总体离散程度不大,根长分布均匀。②在17种氨基酸中,含量较大的四种氨基酸分别是:游离脯氨酸>天冬氨酸>游离组氨酸>游离谷氨酸。不同深度对柠条锦鸡儿根系游离氨基酸分布的影响较为明显,四种根系游离氨基酸随土层深度增加其含量变化规律为:脯氨酸含量先减后增,天冬氨酸逐层增大,组氨酸和谷氨酸含量先增后减。③柠条锦鸡儿根系总根长密度和游离氨基酸含量相关系数达0.944,呈显着相关(P<0.05)。细根作为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主要场所,在深土层中有较大量的分布,是确保植物正常生长发育的重要前提。此研究结果可为内蒙古农牧交错带柠条锦鸡儿复壮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为区域植被恢复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指导性建议。(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技导报》期刊2019年10期)

郜玉钢,高晓峰,崔俊康[2](2019)在《复合氨基酸生晒参对氨基酸的吸收及其在小鼠脏器中分布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复合氨基酸生晒参对氨基酸的吸收及其在小鼠脏器中氨基酸分布的影响。方法:通过消化代谢实验,评价复合氨基酸生晒参对氨基酸的吸收和代谢的影响。结果:复合氨基酸生晒参和生晒参单用时,小鼠对药用氨基酸(MAA)、必需氨基酸(EAA)、非必需氨基酸(NEAA)和总氨基酸(TAA)的吸收率均高于单用氨基酸和对照组;复合氨基酸生晒参组和生晒参组小鼠心脏中非必需氨基酸含量高于氨基酸组和对照组;复合氨基酸生晒参组和氨基酸组小鼠肝脏中非必需氨基酸和总氨基酸含量高于生晒参组和对照组。结论:氨基酸与生晒参配伍时能够有效提高小鼠对氨基酸的吸收率,且服用生晒参时,可有效提高小鼠心脏中非必需氨基酸水平,而氨基酸的服用对肝脏中非必须氨基酸水平和总氨基酸水平均有一定的提高。(本文来源于《中华中医药学刊》期刊2019年09期)

肖涵,陈圆圆,陈春月[3](2018)在《不同加工方式茶叶游离氨基酸组分分布特征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氨基酸分析仪作为测定手段,采用优化后的条件对滇产4种茶样中的游离氨基酸组分进行定量分析,并将其组分按不同风味特征进行分类,初步探讨其分类特征.结果表明,从不同茶样分离得到18~24种游离氨基酸组分,游离氨基酸总量和茶氨酸体现了同一分布趋势:绿茶较多,红茶和普洱生茶次之,普洱熟茶最少.各茶样游离氨基酸组分种类和含量均有差异.茶样的风味口感主要由鲜味类氨基酸和鲜爽类氨基酸决定.茶叶的制作工艺会影响茶叶的氨基酸含量,萎凋过程中氨基酸总量有所下降;发酵和堆渥过程使氨基酸总量,特别是茶氨酸含量明显下降;堆渥工艺使鲜爽味及鲜味氨基酸含量大幅下降,而芳香类、甜味氨基酸含量有所提升.由此可知,茶叶游离氨基酸组分分布情况可作为茶叶加工工艺的特征指标.(本文来源于《昆明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王钰莹,王新力,张冉,张之岩,汪钰[4](2017)在《27位氨基酸叁甲基化的组蛋白3(H3K27me3)及其修饰酶在小鼠不同组织中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出生后7日龄和2月龄小鼠各组织器官中27位氨基酸叁甲基化的组蛋白3(H3K27me3)的水平及其修饰酶Zeste基因增强子同源物2(EZH2)、赖氨酸特异性脱甲基酶6B(Kdm6B/JMJD3)和赖氨酸特异性脱甲基酶6A(Kdm6A/UTX)的表达。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7日龄和2月龄小鼠脑、涎腺、背部脂肪、胸腺、肺、心脏、胃、肠、肝、睾丸、皮肤组织中H3K27me3、EZH2、JMJD3和UTX表达,实时定量PCR验证,统计分析H3K27me3水平与EZH2、JMJD3和UTX表达之间的关系。结果 H3K27me3在7日龄和2月龄小鼠被检测组织中均持续存在;EZH2在7日龄和2月龄小鼠脑、心肌、肝及皮肤中表达,但仅在2月龄小鼠涎腺、肠、睾丸、肺、脂肪组织、胸腺中持续表达;JMJD3在7日龄小鼠脑、皮肤、涎腺、心肌、肠、睾丸、肺、脂肪组织、胃中表达,但在2月龄小鼠的肺、脂肪组织、胃中不再表达;UTX在7日龄小鼠的脑、皮肤、涎腺、心肌、睾丸、肺及脂肪组织中表达,但仅在2月龄小鼠睾丸中表达;大部分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的H3K27甲基调节酶相应的mRNA呈中等或较高水平表达。结论 H3K27me3在小鼠不同时期各组织中均持续存在;EZH2多存在于2月龄小鼠脑、皮肤、涎腺、心肌、肠、睾丸、肺、脂肪组织、肝、胸腺;JMJD3、UTX多存在于7日龄小鼠脑、皮肤、涎腺、心肌、睾丸、肺、脂肪组织;H3K27me3分布与EZH2的表达之间无明显一致关系,与JMJD3或UTX不存在明显反向分布关系,EZH2与JMJD3或UTX的表达分布也不存在反向关系。提示EZH2、JMJD3和UTX在小鼠出生后多种组织中可能起重要作用;在体内H3K27me3水平及其修饰酶可能受多因素控制,以完成复杂的生理功能。(本文来源于《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期刊2017年11期)

孙雅君[5](2017)在《绵羊胃肠道游离氨基酸与小肽分布及其转运载体相关基因表达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旨在探讨绵羊胃肠道不同区段食糜中游离氨基酸(FAA)与小肽(PAA)的数量分布及其小肽转运载体PEPT1(SLC15A1)、碱性氨基酸转运载体CAT1(SLC7A1)、酸性氨基酸转运载体EAAT3(SLC1A3)、中性氨基酸转运载体y+LAT2(SLC7A6)和ASCT2(SLC1A5)、氨基肽酶APN、二肽酶DPEP2 mRNA的表达规律,为研究绵羊胃肠道蛋白质消化吸收规律和氨基酸跨膜转运机制提供基础资料。选取体重相近的18月龄健康小尾寒羊6只(空怀母羊),屠宰后收集瘤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盲肠的食糜及对应肠道组织。采用液质联用法对肠道不同区段食糜上清液中的小肽和游离氨基酸浓度进行测定,分析绵羊胃肠道内游离氨基酸和小肽的数量分布;根据GenBank公布的绵羊PEPT1、CAT1、EAAT3、y+LAT2、ASCT2、APN和DPEP2基因的cDNA序列设计引物,采用双标准曲线法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RT-QPCR)技术对上述基因在绵羊胃肠道不同区段mRNA表达规律进行研究;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CAT1和PEPT1两种蛋白在绵羊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组织的表达水平。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除半胱氨酸外,绵羊胃肠道不同区段的食糜中小肽浓度从高到低的分布依次为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和瘤胃,部位间差异显着(P<0.05)。不同区段食糜中小肽的组成比例不同,肽结合赖氨酸在空肠中含量较高,而在回肠中含量较低;肽结合谷氨酸在所有部位含量都较高;肽结合半胱氨酸在所有部位含量都较低。绵羊胃肠道不同区段的食糜中大部分游离氨基酸浓度从高到低的分布依次为空肠、十二指肠、回肠、瘤胃和盲肠,前二者显着高于其它部位(P<0.05);部分中性氨基酸,包括精氨酸、酪氨酸、色氨酸、蛋氨酸、甘氨酸和苯丙氨酸在十二指肠的浓度高于空肠,其中酪氨酸和色氨酸差异显着(P<0.05)。不同区段食糜游离氨基酸的组成比例不同,天冬氨酸在回肠中含量较低而在盲肠中含量较高;精氨酸在瘤胃中含量最低而在十二指肠中含量较高;谷氨酸和赖氨酸在几乎所有的肠段内含量都较高;半胱氨酸在盲肠中含量较其他肠段中高。食糜中小肽占总氨基酸(TAA)的比例在空肠显着低于其它部位(P<0.05),在盲肠占比最高,显着高于其他部位(P<0.05)。2.CAT1 mRNA在空肠表达量最高,但胃肠道不同区段间差异不显着(P>0.05);EAAT3、y+LAT2、PEPT1、APN mRNA均在回肠表达量最高,其次是空肠和十二指肠,在瘤胃和盲肠的表达量最低;ASCT2和DPEP2 mRNA在十二指肠和盲肠表达量较高,在回肠表达量较低。3.CAT1蛋白的表达量按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的顺序依次降低,叁者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PEPT1蛋白的表达量按回肠、十二指肠和空肠的顺序依次降低,叁者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以上结果表明:胃肠道不同区段食糜中游离氨基酸和小肽的数量和组成比例不同;小肽的主要释放部位是十二指肠,主要消化部位是空肠,在肠系膜系统中的主要吸收部位是回肠;游离氨基酸的主要释放部位是空肠,主要吸收部位是回肠;少数中性氨基酸和碱性氨基酸的主要吸收部位是空肠。(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7-05-01)

乔玲,米铁柱,甄毓,古彬,王国善[6](2016)在《秦皇岛海域褐潮暴发区中溶解氨基酸分布特征及季节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现场调查,对秦皇岛海域抑食金球藻褐潮暴发区的溶解氨基酸的含量、水平分布、季节变化、组成特征以及与理化因子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海区含有较高浓度的溶解结合态氨基酸(DCAA),平均浓度为3.02μmol/L,是总溶解氨基酸(DTAA)的主要组成部分,约占DTAA含量的85%;而溶解游离态氨基酸(DFAA)的含量较低,平均浓度为0.52μmol/L。DCAA和DFAA均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趋势:3—6月有所升高,7月份明显下降,12月又有所回升。对氨基酸和理化因子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可知,海水中溶解氨基酸与尿素呈显着正相关(p<0.01)。海水中DFAA的个体氨基酸组成以及酸性氨基酸和碱性氨基酸含量的相对大小存在季节差异,这可能与不同种类氨基酸的来源、保存以及抑食金球藻(Aureococcus anophagefferens)对其利用能力不同有关。(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5期)

王朋,陈岩,杨桂朋,王琦[7](2015)在《春季中国南黄海与东海海水中溶解氨基酸的分布和组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2011年3月南黄海与东海部分海域为研究对象,对其中48个站位海水样品的总溶解氨基酸(THAA)、溶解结合氨基酸(DCAA)、溶解游离氨基酸(DFAA)的浓度分布和组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表层海水中THAA的平均浓度为2.98±1.72μmol/L(1.27~8.54μmol/L),DCAA的平均浓度为2.76±1.63μmol/L(0.91~7.70μmol/L),DFAA的平均浓度为0.31±0.21μmol/L(0.11~1.14μmol/L)。溶解态氨基酸水平分布的趋势大致呈现出近岸高、远岸低的特点,其中,DCAA与THAA分布规律基本一致。溶解态氨基酸的垂直分布特点为次表层与海水底层出现了高值区。春季南黄海与东海表层海水中溶解氨基酸主要由天门冬氨酸、谷氨酸、丝氨酸、甘氨酸及丙氨酸构成。表层海水中个体氨基酸间的相关性矩阵显示DFAA中有5对氨基酸之间存在显着正相关。研究发现海水中溶解氨基酸与Chl a、DOC、DIN等环境因子均无显着相关性。(本文来源于《海洋环境科学》期刊2015年02期)

张鹏燕,陈岩,杨桂朋[8](2015)在《秋季东海溶解态和颗粒态氨基酸的组成与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2012年秋季中国东海31个站位的海水样品中溶解态氨基酸(THAA)和颗粒态氨基酸(PAA)的组成与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表层海水中溶解游离氨基酸(DFAA)的平均浓度为(0.12±0.04)μmol/L(0.06—0.19μmol/L),溶解结合氨基酸(DCAA)的平均浓度为(0.61±0.51)μmol/L(0.15—1.79μmol/L),PAA的平均浓度为(0.11±0.06)μmol/L(0.02—0.27μmol/L)。THAA的水平分布特点大致为近岸高、远岸低;PAA的水平分布特点是近岸海域向远海海域分布呈现逐渐减小的趋势。THAA的垂直分布特点是由表层向底层逐渐降低。DCAA、PAA与chl a有很好的相关性,而DFAA与chl a的相关性不明显。东海表层海水中THAA的主要组分是天门冬氨酸、谷氨酸、丝氨酸、甘氨酸、苏氨酸及丙氨酸,PAA的主要组分是天门冬氨酸、谷氨酸、丝氨酸、甘氨酸、丙氨酸及亮氨酸。在表层海水中氨基酸是作为一个整体而对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产生影响的。(本文来源于《海洋与湖沼》期刊2015年02期)

张绵绵,王圣瑞,沈洪艳,杨艳丽,倪兆奎[9](2015)在《鄱阳湖沉积物氨基酸分布特征及其对江湖关系变化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不同水情下鄱阳湖表层沉积物,研究由于江湖关系变化导致的水位变化对鄱阳湖沉积物氨基酸含量、分布与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鄱阳湖表层沉积物氨基酸含量在5.40~18.2μmol·g-1间波动,高值区域集中在"五河"入湖尾闾区和鄱阳湖入长江的湖口水域;2鄱阳湖北部湖区、"五河"入湖尾闾区、湖心区沉积物氨基酸组成相似,各氨基酸含量大小排列次序为:天冬氨酸>谷氨酸>丙氨酸>丝氨酸>赖氨酸>精氨酸>甘氨酸>甲硫氨酸>酪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缬氨酸>组氨酸;3由于江湖关系变化导致的鄱阳湖枯水期提前和枯水位持续下降引起的沉积物出露时间延长和出露面积增加,致使不同高程沉积物氨基酸含量差异明显,3个湖区沉积物氨基酸含量均表现为枯水期>丰水期;3个湖区不同高程沉积物氨基酸含量差异明显,其含量变化趋势为12~13 m高程沉积物>11~12 m高程沉积物>10~11 m高程沉积物,即高程越高,氨基酸含量越高;4出露时间延长引起沉积物氨基酸含量增加,其中增加最大的为酸性氨基酸.来年进入丰水期,大规模覆水可引起沉积物氨基酸等内源氮释放量增加,将对鄱阳湖水质产生一定影响,即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增加鄱阳湖富营养化风险.(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15年05期)

曹小闯[10](2014)在《土壤氨基酸态氮对植物的氮营养贡献及其地带性分布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有机营养是我国植物营养学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是植物营养研究领域的拓宽和深入。自从1840年李比希的“植物矿质营养学说”诞生起,人们对植物吸收矿质营养和有机营养的研究就一直没有停止过。随着现代仪器分析测试技术的不断发展,很多研究相继证实植物可以直接吸收土壤中的分子态氨基酸,且植物对土壤氨基酸态氮的吸收不再是个别现象,而是在不同生态系统中普遍性存在,氮的矿化不再是控制生态系统中氮循环的“关键步骤”。但由于氨基酸在土壤溶液中浓度很低(0.1~150μmol L-1),且在植物与微生物竞争中常处于明显劣势,因此氨基酸态氮对植物生长的营养贡献一直未引起人们的重视。研究发现土壤固体颗粒能够吸附氨基酸、缩氨酸及铵态氮,并且吸附态氨基酸能占据土壤中氨基酸总量的88%-92%。目前人们对氨基酸的分布及其生物有效性研究主要集中在北极苔原、高山寒冷地带、北方森林以及草原地带的土壤,主要关注土壤中游离氨基酸,且对其生物有效性性评价还存在很多争议。本文在野外调研的基础上利用无菌培养和稳定性氮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植物对氨基酸态氮的吸收及其影响机制、氨基酸态氮对作物的氮营养贡献及土壤氨基酸的地带性分布规律。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氨基酸部分替代硝态氮对小白菜产量、品质及根际分泌物的影响:20%氨基酸部分替代硝态氮处理小白菜产量下降,显着降低硝酸盐及可溶性淀粉含量,其中以20%谷氨酸(Glu)处理最低,分别为1490.8mg kg-1、77mg g-1;提高了小白菜全氮、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游离氨基酸的含量,改变其根系形态结构及根系活力;同时,20%甘氨酸(Gly)、20%混合氨基酸(AAS)处理显着提高根系分泌物中铵态氮、游离氨基酸、总有机碳及总氮、可溶性蛋白含量,根系分泌物中有机氮占总氮的百分比在Gly、Glu、AAS处理中分别提高了5.6%、11.2%、12.8%。结果表明氨基酸部分替代硝态氮可改善小白菜的品质,其生物量与各根系分泌物呈显着负相关(0.7<r<0.83,p<0.05),且氨基酸种类显着影响其生物量、根系形态以及根系分泌物各组分含量。2.无菌条件下不同氮形态及用量对小白菜氨基酸吸收的影响:甘氨酸吸收及其对小白菜的氮营养贡献与氮形态、氮水平及其交互作用显着相关。提高甘氨酸浓度可显着提高小白菜生物量、甘氨酸吸收及其对植物的氮营养贡献。小白菜低氮水平能诱导并促进小白菜对氨基酸的吸收。铵态氮、硝态氮及其与甘氨酸的交互作用均显着抑制小白菜对甘氨酸的吸收及其氮营养贡献。小白菜对甘氨酸吸收量在低无机氮、高甘氨酸浓度处理中达到最大。不同处理中甘氨酸对小白菜的氮营养贡献差异显着,gNA处理(低甘氨酸、高铵态氮和硝态氮浓度)中最低,仅为2.2%;Gna处理(高甘氨酸、低铵态氮和硝态氮浓度)最高,达35.8%。表明氨基酸态氮可能作为低无机氮投入的农田生态系统中植物的一种重要营养氮源。3.无菌条件下小白菜对硝态氮、铵态氮及甘氨酸态氮的选择性吸收:小白菜对硝态氮、铵态氮及甘氦酸的吸收随其氮水平、氮形态的不同而差异显着。小白菜对甘氨酸的吸收随着其浓度的增加而显着增加(r=0.89~0.99,p<0.11),但其吸收利用效率与氮浓度呈显着负相关关系(r=-0.64~-0.77,p<0.36)。小白菜对甘氨酸的吸收速率显着大于无机氮,且对硝态氮、铵态氮及甘氨酸的吸收速率均符合米氏吸收动力学方程,其吸收常数分别为2000μmol、177μmol、801μmol、无菌条件下小白菜对硝态氮、铵态氮及甘氨酸吸收以主动吸收为主,但高氮浓度条件下其被动吸收所占百分比分别为30.6%、23.7%、22.2%。4.无菌条件下水稻对土壤吸附态氨基酸的吸收:土壤游离及吸附态氨基酸含量随土壤类型、浸提剂种类及土壤处理方式的不同而差异显着。淋洗后,萧山粉砂壤土(土壤A)对甘氨酸吸附能力显着高于仙居粘壤土(土壤B),其吸附能力分别为1490mg N kg-1,280mg N kg-1,且其吸附能力大小与土壤理化性状紧密相关,如土壤粘粒含量、有机碳、阳离子交换量等。土壤吸附态氨基酸可显着提高水稻幼苗生物量及氮含量,并显着影响水稻的甘氨酸吸收、利用率及其对水稻的氮营养贡献。无菌培养21天后,两种土壤中水稻对甘氨酸的吸收量在吸附饱和点(AS)处理中最大,吸附饱和点添加铵态氮(NAS)处理较之显着降低。吸附态氨基酸的吸收利用率分别为4.8%~11.6%、10.9%-32.2%;吸附态氨基酸对水稻的氮营养贡献可达15.7%-47.3%,但其对水稻的氮营养贡献与土壤氨基酸的吸附能力大小无关。5.铵态氮水平对水稻吸收土壤吸附态氨基酸的影响:土壤A、B中水稻生物量在处理T3(吸附半饱和条件下甘氨酸与铵态氮浓度比1:0.5)中最高,分别为155.0mg plant-1、115.7mg plant-1。等氮量情况下,土壤A、B中生物量在处理T6(吸附饱和条件下甘氨酸与铵态氮浓度比1:0.5)中较处理T1(吸附半饱和条件下甘氨酸与铵态氮浓度比1:2)分别增加了119%、23%。水稻幼苗对土壤吸附态氨基酸吸收受氨基酸、铵态氮水平影响。土壤A的甘氨酸吸附能力显着大于土壤B,但土壤A中水稻对吸附态甘氨酸的吸收利用率(1.0%-7.3%)显着低于土壤B(7.4%-28.7%),且其利用率随铵态氮浓度的增加而降低。经过21天的无菌培养,土壤吸附态氨基酸的氮营养贡献高达8.8%-22.6%。T4、T1处理(甘氨酸与铵态氮浓度比1:2)中两种土壤甘氨酸的氮营养贡献较低,分别为8.8%、12.9%,表明高浓度铵态氮显着抑制水稻幼苗对土壤吸附态甘氨酸的吸收及其生物有效性。6.中国典型类型土壤吸附态氨基酸地带性分布规律:垂直地带性土壤提取的可溶性总氮、氨基酸含量随取样点高度的增加而显着增加;水平地带性土壤提取的可溶性总氮、硝态氮、铵态氮及氨基酸含量随土壤类型、利用方式及植被类型不同而差异显着,且林地土壤氨基酸含量显着高于农田土壤。相关分析表明土壤吸附态氨基酸与其游离氨基酸含量显着正相关(r=0.98,p<0.001),表明土壤吸附态氨基酸有可能成为土壤游离氨基酸的“库”。土壤全氮、提取态总氮、有机质及碱解氮与土壤吸附态氨基酸显着正相关(r>0.65,p<0.001)。土壤氨基酸含量随土壤类型差异呈现显着的地带性分布规律,其分布规律不仅受海拔的影响,而且与植被类型、土壤母质和耕作制度密切相关。7.中国典型类型土壤水解氨基酸态氮分布特征:垂直地带性土壤酸解氨基酸含量表现出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不断增加的趋势,且其酸解氨基酸含量远大于水平地带性的农田土壤,前者水解氨基酸均值为1787.1mgN kg-1,后者达300.2mg N kg-1。水平地带性土壤酸解氨基酸种类主要以组氨酸(16.83%)、丙氨酸(9.46%)、甘氨酸(8.39%)、谷氨酸(6.91%)、丝氨酸(6.11%)、亮氨酸(5.95%)及异亮氨酸(5.77%)为主,其约占土壤水解氨基酸总量的60%;垂直地带性土壤中各酸解氨基酸组分主要以组氨酸(30.3%)、甘氨酸(10.7%)、丙氨酸(7.0%)为主,其总和占氨基酸总氮量的48%左右。研究发现土壤酸解氨基酸含量与土壤全氮显着正相关,其相关系数达0.73~0.85(p<0.001)。(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4-06-01)

氨基酸分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复合氨基酸生晒参对氨基酸的吸收及其在小鼠脏器中氨基酸分布的影响。方法:通过消化代谢实验,评价复合氨基酸生晒参对氨基酸的吸收和代谢的影响。结果:复合氨基酸生晒参和生晒参单用时,小鼠对药用氨基酸(MAA)、必需氨基酸(EAA)、非必需氨基酸(NEAA)和总氨基酸(TAA)的吸收率均高于单用氨基酸和对照组;复合氨基酸生晒参组和生晒参组小鼠心脏中非必需氨基酸含量高于氨基酸组和对照组;复合氨基酸生晒参组和氨基酸组小鼠肝脏中非必需氨基酸和总氨基酸含量高于生晒参组和对照组。结论:氨基酸与生晒参配伍时能够有效提高小鼠对氨基酸的吸收率,且服用生晒参时,可有效提高小鼠心脏中非必需氨基酸水平,而氨基酸的服用对肝脏中非必须氨基酸水平和总氨基酸水平均有一定的提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氨基酸分布论文参考文献

[1].董晓宇,郭月峰,姚云峰,秦富仓,祁伟.柠条锦鸡儿根长与游离氨基酸分布特征研究[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9

[2].郜玉钢,高晓峰,崔俊康.复合氨基酸生晒参对氨基酸的吸收及其在小鼠脏器中分布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9

[3].肖涵,陈圆圆,陈春月.不同加工方式茶叶游离氨基酸组分分布特征初探[J].昆明学院学报.2018

[4].王钰莹,王新力,张冉,张之岩,汪钰.27位氨基酸叁甲基化的组蛋白3(H3K27me3)及其修饰酶在小鼠不同组织中分布[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17

[5].孙雅君.绵羊胃肠道游离氨基酸与小肽分布及其转运载体相关基因表达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

[6].乔玲,米铁柱,甄毓,古彬,王国善.秦皇岛海域褐潮暴发区中溶解氨基酸分布特征及季节变化[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7].王朋,陈岩,杨桂朋,王琦.春季中国南黄海与东海海水中溶解氨基酸的分布和组成[J].海洋环境科学.2015

[8].张鹏燕,陈岩,杨桂朋.秋季东海溶解态和颗粒态氨基酸的组成与分布[J].海洋与湖沼.2015

[9].张绵绵,王圣瑞,沈洪艳,杨艳丽,倪兆奎.鄱阳湖沉积物氨基酸分布特征及其对江湖关系变化的响应[J].环境科学学报.2015

[10].曹小闯.土壤氨基酸态氮对植物的氮营养贡献及其地带性分布规律[D].浙江大学.2014

论文知识图

(DIP)在pH=8时胶束的流...底物转运通路上的关键氨基酸残基...蛋白质合成过程酶与底物的相互作用模型的关键氨基酸残基极性和非极性...不同鉴定软件对小鼠肝脏磷酸化肽段/...

标签:;  ;  ;  ;  ;  ;  ;  

氨基酸分布论文_董晓宇,郭月峰,姚云峰,秦富仓,祁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