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维明论文_夏斌

导读:本文包含了杜维明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儒家,中国,哲学,儒学,国学,为己,世界。

杜维明论文文献综述

夏斌[1](2019)在《杜维明:让中国智慧得到应有敬重》一文中研究指出生于中国云南,学于中国台湾,60余载弘道于天下。昨天,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杜维明获颁世界中国学贡献奖。“儒家很少讨论人是怎么来的,而更关注人是什么、人应该是什么。”不长的获奖感言中,杜维明重点讲述了自己对“学以成人”的理解。他认为,儒学本质上是一(本文来源于《解放日报》期刊2019-09-11)

谈燕[2](2019)在《为中国与世界互鉴共赢贡献智慧力量》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记者 谈燕)9月10日,以“中国与世界:70年的历程”为主题的第八届世界中国学论坛在上海开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黄坤明出席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在开幕式上致辞。黄坤明、李强为第五届世界中国学贡献奖获(本文来源于《解放日报》期刊2019-09-11)

张梅[3](2019)在《儒家如何面对西方文化的新挑战》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儒学思想家之一,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哈佛大学亚洲研究中心资深研究员杜维明长期致力于传播儒家文化,同时以世界文化多元发展的眼光审视儒家传统,力图通过对儒学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复兴中华文化。他开拓的“文化中国”“文明对话”“启蒙反(本文来源于《环球时报》期刊2019-07-05)

许苏民[4](2019)在《评杜维明“存有的连续性”——兼谈中西哲学气论》一文中研究指出杜维明先生以中国哲学的气论为依据,以"存有的连续性"为中国哲学的特质,认为"气"是既非精神、也非物质的"精神生理的东西",因而不存在"中国唯物论思想家的系谱"。本文则试图证明,在中国哲学中,"气"是一个物质性的概念;西方哲学也有两千年源远流长的气论传统,主张"存有的连续性"乃中西所同,不能构成中国哲学区别于西方哲学的特质;哲学具有时代性,中西气本论基本上都属于朴素唯物主义形态的有机整体的自然宇宙观。中国哲人比西方哲人更早具有区分"唯物"与"唯心"的自觉意识,把思维与存在的关系规定为"全部哲学重大的基本问题"是对哲学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普遍性品格的科学论定,对于中西哲学史研究都是不可回避的基本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评价》期刊2019年02期)

杜维明,李念[5](2018)在《杜维明:地方性知识的儒学如何具有全球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2018年2月,除夕的餐桌上,78岁的思想家杜维明和85岁的台湾作家、《源氏物语》的翻译者林文月女士聊当年的中文系,"台大中文系只有7个学生,其中3人是自愿学中文的。"杜维明接话,"东海大学的中文系也是只有7个学生,老师有10来个。"两位中文生相视一笑,仿佛又回到青葱岁月。20世纪50年代的台湾,读中文被认为是(本文来源于《船山学刊》期刊2018年06期)

卜迩[6](2018)在《杜维明:用儒家的精神性人文主义面对“丧”》一文中研究指出不久前,台湾“中研院”公布了第32届新任院士名单。杜维明作为唯一一位哲学院士位列其中。这也是唯一一位在大陆任教的院士。自2008年辞去哈佛燕京学社社长,并接受北京大学邀请担任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之职后,这位往来于世界的空中飞人,弘道的主场渐渐转至中国大陆。(本文来源于《中华读书报》期刊2018-08-08)

涂可国[7](2018)在《“文化中国”:内在意蕴与时代价值——兼与杜维明商榷》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化中国"作为一个学术范式、思想范式和实践范式,从它创设伊始已经有四十多年的历史。它既是中国文化向外传播、交流可以倚重的特殊文化符号意象,也是用以说明中华文明在世界文化和全球文明大格局中重要地位的标识性概念,同时也是连接海内外华人以及一切对中国和中国文化抱有好感或兴趣的有识之士的精神纽带。进一步完善"文化中国"范式,有利于为推进文化中国建设提供精神支撑。(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文摘》期刊2018年07期)

孙长虹[8](2018)在《自我实现——杜维明的群己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杜维明认为天人合一是自我实现的本体论上的依据,它为自我实现提供了宗教性及神圣性。他认为自我实现是在与他人的关系中进行,应该尊重人的生存脉络,即尊重家庭的特殊性,不过应该反对特殊主义;他也否定毫无差别的普遍主义,认为兼爱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必要的。他主张个人应该通过理性认识他人、社会的意义和价值,克服自我中心主义和裙带关系两种错误倾向,实现由特殊性向普遍性的超越、自我转化与群体转化的统一。他的这些思想与集体主义存在着共通之处,应该能够为今天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本文来源于《船山学刊》期刊2018年03期)

耿少萍[9](2018)在《道德“自我”观对“主体”观的超越》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80年代前后,西方主体性哲学思想传入我国,一时成为各学科领域研究热点。受主体理论影响,教育界早期也曾掀起一股主体教育研究思潮。但是,随着研究与实践的深入,主体理论的局限性在教育活动中逐渐暴露。主体德育作为主体教育的延伸,也不可避免地陷入“主体困境”,这让研究者们不得不寻找新的理论出路。杜维明是现代新儒家代表人物,也是当代研究和传播儒家文化的重要思想家。在全球化、多元化背景下,他致力于儒学的现代转化研究,对传统儒学思想有独到的见解。20世纪,面对人类最重大的“人的问题”,他自觉突显儒家修身、为己之学,形成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人学观,“自我”是其人学观中的核心概念之一,成为我思考的出发点。根据已有文献,国内有关杜维明思想中“自我”观的研究寥寥无几,将“自我”观与源于西方哲学的主体观置于道德教育研究背景下进行比较的研究更是几乎没有。为了丰富道德教育的已有研究,尝试从自身文化思想中寻找突破主体德育困境的新思路,笔者在充分的文献梳理与分析基础上展开了此次研究。本文中,针对主体德育困境的研究,笔者得出以下结论:(1)以主体性哲学思想为基础的主体德育论视道德主体为培养目标,一方面强调尊重人相对于道德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强调对人道德理性能力的培养;(2)受主客二分思维、理性思维以及个人功利主义的影响,主体德育面临道德功能弱化、道德唯理性化、道德功利化等风险与挑战。针对杜维明新儒学思想中自我观的研究,得出基本结论:(1)自我是由内在结构(“心”:心灵;精神;人格;人性)与外在结构(身:身体;社会角色)共同构成的整全个体,既以独立的伦理实体形式存在,也作为关系总和存在;(2)自我具有道德性、开放性、连续生成性等特征,道德性是人最基本的人性预设,开放性是每个人应当具备的心灵人格,连续生成性是自我成长过程最显着的特点;(3)自我成长意味“身”和“心”的共同发展,在终极意义上则指个人向最高层次的人性境界、道德境界的进发;(4)自我成长依赖于个人自觉努力。在以上结论基础上,笔者进一步对自我观的德育蕴含进行分析,得到以下启示:(1)身、心在个人道德成长过程中承担重要功能,但二者都需要获得培养与训练,道德教育应将学生看作身、心合一的整全个体;(2)德育目标的设定应注重“取法乎上”的原则,鼓励学生藉道德不断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3)学生是独立的个体,也是关系的总和,道德教育应引导学生积极建构、处理复杂的关系:(4)道德教育应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关心日常生活,积极主动地建构道德。通过比较自我观与道德主体观,笔者认为自我观在人与道德关系、处理人与他人、人与自我的关系方面,比道德主体观看得更深更远,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弥补道德主体观的不足,对当代道德教育有所启发。(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8-03-28)

涂可国[10](2018)在《“文化中国”:内在意蕴与时代价值——兼与杜维明商榷》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化中国"作为一个学术范式、思想范式和实践范式,既是中国文化向外传播、交流可以倚重的特殊文化符号,也是用以说明中华文明在世界文化和全球文明大格局中重要地位的标示性概念,同时也是连接海内外华人以及一切对中国和中国文化抱有好感或兴趣的有识之士的精神纽带。"文化中国"既可以指由某种文化特质所呈现出来的中国形象,也可以指由某一发展阶段中国文化综合体所展现出来的中国面相;既可以解释为历史的或现实的藉由某些文化符号所传达出来的中国象征,也可以理解为未来文化繁盛的中国图像等。"文化中国"观念不仅为中国和中国文化确立了在世界文化版图中的合适位置,试图拓展中华文化的生存空间,打造中国文化圈,而且它对21世纪中国文化的走向、中华民族的振兴乃至整个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本文来源于《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2期)

杜维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报讯(记者 谈燕)9月10日,以“中国与世界:70年的历程”为主题的第八届世界中国学论坛在上海开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黄坤明出席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在开幕式上致辞。黄坤明、李强为第五届世界中国学贡献奖获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杜维明论文参考文献

[1].夏斌.杜维明:让中国智慧得到应有敬重[N].解放日报.2019

[2].谈燕.为中国与世界互鉴共赢贡献智慧力量[N].解放日报.2019

[3].张梅.儒家如何面对西方文化的新挑战[N].环球时报.2019

[4].许苏民.评杜维明“存有的连续性”——兼谈中西哲学气论[J].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19

[5].杜维明,李念.杜维明:地方性知识的儒学如何具有全球意义[J].船山学刊.2018

[6].卜迩.杜维明:用儒家的精神性人文主义面对“丧”[N].中华读书报.2018

[7].涂可国.“文化中国”:内在意蕴与时代价值——兼与杜维明商榷[J].社会科学文摘.2018

[8].孙长虹.自我实现——杜维明的群己观研究[J].船山学刊.2018

[9].耿少萍.道德“自我”观对“主体”观的超越[D].南京师范大学.2018

[10].涂可国.“文化中国”:内在意蕴与时代价值——兼与杜维明商榷[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

论文知识图

河南省书法家协会1981~2005年河南省书法家...河南省书法家协会1981~2005年河南省书法家...河南省书法家协会1981~2005年河南省书法家...河南省书法家协会1981~2005年河南省书法家...河南省书法家协会1981~2005年河南省书法家...河南省书法家协会1981~2005年河南省书法家...

标签:;  ;  ;  ;  ;  ;  ;  

杜维明论文_夏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