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虹鳟饲料中棉籽饼的适宜用量(论文文献综述)
姜松[1](2021)在《斑节对虾适应低鱼粉蛋白性状的遗传参数估计及分子机制解析》文中指出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俗称草虾、虎虾等,具有单个个体大、产量高、养殖利润大等特点,是世界主要养殖的对虾品种之一,也是我国华南地区的主养对虾品种。近年来,由于鱼粉资源的全球范围内缺乏以及鱼粉价格的逐年攀升,斑节对虾养殖产业中饲料成本逐年加大,这严重压低了斑节对虾养殖的利润,制约了我国斑节对虾养殖业的发展。因此,利用遗传育种的方法,选育出适合粗饲料(饲料中含有的鱼粉蛋白较低)养殖的斑节对虾优良新品种系,对我国斑节对虾新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意义。遗传育种工作中,准确估计不同家系的育种值,是开展良种选育的基本保证。分析不同家系在不同养殖条件下的转录组特性及肠道菌群结构,估计选育家系经济性状的表型和内在分子机制相关性,是遗传育种工作中非常重要的研究内容,是开展优良品种选育的工作基础。本论文首先进行了不同含量的浓缩脱酚棉籽蛋白替代鱼粉对斑节对虾的影响试验,确定了最佳的浓缩脱酚棉籽蛋白替代鱼粉蛋白的含量;在此基础上,通过构建专门化家系,通过对家系进行生长性能的评估以及遗传参数的估计,获得优良家系;利用F1代核心育种群体,构建F2代家系并进行遗传参数评估和形态差异分析,计算了斑节对虾耐粗饲料新品系F2代的育种值并通径分析方法分析F2代表型数量性状间的相关性及其对体质量这一重要经济性状的贡献率;对筛选到的特定家系进行了不同饵料组间的转录组测序,获得了耐粗饲料性状相关基因的表达调控模式;进行了特定家系的肠道菌群分析,比较了不同饲料组间斑节对虾肠道特定菌群菌群及多样性特点。具体结果如下:(1)以斑节对虾(0.85±0.02g)为试验对象,进行8周的生长实验,研究饲料中浓缩脱酚棉籽蛋白部分替代鱼粉对斑节对虾生长性能、肌肉成分、饲料利用、肝胰腺消化酶和抗氧化能力及肠道性状的影响,以期确定斑节对虾配合饲料中浓缩脱酚棉籽蛋白替代鱼粉的适宜比例。根据斑节对虾营养需求,设计5种与对照饲料(饲料中鱼粉含量为30%)等氮等能饲料,饲料中浓缩脱酚棉籽蛋白用量分别为5%、10%、15%、20%、25%,分别替代16.67%、33.33%、50%、66.67%、83.33%的鱼粉,试验结果显示:在对虾饲料总蛋白含量充足的情况下,使用浓缩脱酚棉籽蛋白部分替代鱼粉,其生长未受到明显影响,使用20%浓缩脱酚棉籽蛋白替代鱼粉的试验组效果最好,其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成活率、饲料干物质表观消化率、饲料系数分别为206.27±12.09%、2.01±0.14%、60.83±2.05%、62.03±5.38%、2.08±0.25%,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存活率、饲料干物质表观消化率均与对照组差异不显着(P>0.05),饲料系数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结果表明,使用66.67%的浓缩脱酚棉籽蛋白替代饲料中的鱼粉,斑节对虾的生长性能不受影响,这为进一步进行耐粗饲料斑节对虾新品种系的筛选奠定了数据基础。(2)利用试验一得到的最佳替代比例,制作了对照组(鱼粉含量为30%)和试验组(鱼粉含量为10%,浓缩脱酚棉籽蛋白含量为20%)两种饵料,以用36个斑节对虾家系为试验材料,开展了在两种不同蛋白水平饲料下的生长测试,试验时间为8周。结果显示:在相同饲料中,不同斑节对虾家系收获体质量存在显着差异,在绝对增重率方面,对照组和试验组两种饲料饲喂表现最优家系比最差家系分别高出97.16%和95.46%。对照组和试验组两种饲料饲喂下,斑节对虾平均存活率差异显着,分别为80.59%和77.88%。在生产性能方面,对照组和试验组中家系产量最高值比最低值分别高出100%和124.44%。10号和6号家系在不同饲料组中均排在前10%,具有较好的生产性能。试验的研究结果为耐粗饲料养殖的斑节对虾新品种选育奠定了数据和材料基础。(3)本研究建立了36个斑节对虾家系,每个家系选取150尾斑节对虾,在对照组(Diet A,鱼粉蛋白水平为30%)和试验组(Diet B,鱼粉蛋白水平为10%,浓缩脱酚棉籽蛋白水平为20%)两种饵料下混养56 d,分析体质量和存活性状的遗传参数以及G×E互作效应。斑节对虾在Diet A组的生长性能优于Diet B组。在正常鱼粉蛋白饲料组中,斑节对虾体质量遗传力估计值为0.53±0.12,在试验组中为0.39±0.09,属高遗传力;存活性状遗传力估计值分别为0.38和0.22,也表现为中高遗传力水平。两个饲料组间体质量和存活性状的G×E互作效应均表现为高度遗传相关(0.84-0.92),G×E方差组分与加性遗传方差组分比值均小于0.5,G×E效应均不显着。研究结果表明,尽管斑节对虾的生长和存活性状在种饲料下存在一定差异,然而基因型与饵料条件的互作效应并不显着,由此认为在饲料鱼粉蛋白水平10%-30%的范围内,不需要针对不同的饵料条件建立不同的选育系。(4)采用全人工定向交尾方式,于2020年构建了15个斑节对虾第二代耐粗饲料品系的全同胞家系进行生长性状数据测定及遗传参数评估。斑节对虾生长性状的变异系数为11.52-47.53%,存在较高的遗传变异。斑节对虾F2代群体生长性状的遗传力范围为(0.25±0.03)-(0.41±0.13),属中、高度遗传力。体长和体质量的遗传力分别为(0.38±0.11)和(0.41±0.13)。生长性状间遗传相关性的评估结果均为高度正相关,其中体质量和体长之间的遗传相关性最高,为0.99,头胸甲宽和第一腹节高的遗传相关性最低,为0.71。生长性状表型数据间均呈显着相关,属中、高度相关。综上:斑节对虾F2代群体具有较高的遗传改良潜力,采用家系选育结合个体选育可获得较好的选育效果;生长性状间呈高度遗传正相关,可选择将体长和体质量作为选育的重点性状纳入综合选择指数中,其余的生长性状通过正遗传相关可获得间接选育效果,最终提高其生产性能。(5)开展了不同鱼粉蛋白水平饵料对斑节对虾特异性家系转录组的影响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遗传背景下(家系间比较),有586个基因差异表达,其中上调表达基因520个,下调表达基因66个。进一步分析,获得差异最显着的Top 10 GO注释条目。结果表明,差异富集基因最显着的基因群主要涉及“蛋白质转运”、“蛋白质消化吸收”、“脂质吸收”等生物过程,“钙离子结合活性”、“G蛋白偶联受体”等信号转导的相关分子功能,位于“胞外区”、“细胞连接”等细胞部位。显着富集的KEGG调控通路也多为集中在蛋白质转运相关,包括“钙通路”、“谷氨酸能突触传导”等方面。差异表达基因主要涉及信号转导通路中的相关受体、调控蛋白及亚单位,吸收渗透调节中的各类通道蛋白、转运体,应激应答设计各类调控因子及酶等。(6)利用H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等方法,构建不同鱼粉蛋白水平饵料下两个斑节对虾特异性家系肠道样品肠道菌群的基因测序文库,分析比不同鱼粉蛋白水平下斑节对虾肠道菌群生物丰富度及多样性差异。在属的水平下,不同饲料组中斑节对虾肠道菌群相对菌属分布情况存在差异,高鱼粉蛋白饲料组中斑节对虾肠道菌群相对丰度较高的菌属是醋酸杆菌(Cetobacterium)、幽门螺旋菌(Paeniclostrdium)和罗姆布茨菌(Romboutsia)等,而低鱼粉蛋白饲料组中丰度较高的菌属为肠杆菌(Enterovibrio)和假单胞菌(Plesiomonas)等。从不同家系间比较分析的结果来看,X家系斑节对虾肠道的优势菌门分别是变形菌门(58.23%)和厚壁菌门(31.75%),其他菌门丰度较低(5.00%以下),Y家系以拟杆菌门(57.12%)和梭杆菌门(22.54%)为主。X家系中与营养代谢和生长相关的厚壁菌门显着增加,通过提高肠道中厚壁菌门和变形菌门丰度,有望提高斑节对虾的消化吸收功能,提高对低鱼粉水平饲料的利用率。
马季[2](2020)在《无鱼粉饲料中诱食剂的筛选及植物油替代鱼油对大菱鲆的作用效果》文中指出本研究以多种植物原料配合不同植物油以及必需脂肪酸纯化油或藻类以及添加剂,替代大菱鲆幼鱼日粮中全部鱼粉及鱼油,并研究在全素食条件下,对大菱鲆生长性能,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实验分为两步,第一步:混合植物蛋白源替代全部鱼粉,筛选诱食剂;第二步:在实验一的基础上,替代全部鱼粉及鱼油,并研究该条件下对大菱鲆幼鱼的影响。具体研究结果如下:摘要1:在无鱼粉饲料中添加不同诱食剂,饲喂大菱鲆幼鱼,筛选出最有效的诱食剂。试验共设计六组配方,正对照组(PC)以鱼粉及大豆浓缩蛋白为蛋白源。另五组则以大豆浓缩蛋白、发酵豆粕、酪蛋白以及谷朊粉为蛋白源。负对照组(NC)不添加诱食剂,其他四组分别添加0.02%二甲基-β-丙酸噻亭(DMPT组);0.5%肌苷酸二钠与谷氨酸钠(1:7)的混合物(MX组);2%乌贼膏(SE组)以及2%酵母膏(YE组)。初始鱼均重41.24±0.14 g,每组三个重复,投喂30天。结果显示:MX组摄食率显着提高,且总摄食量最高(P<0.05)。全鱼粗蛋白、粗灰分及水分含量各组之间无显着差异(P>0.05)。PC及MX组全鱼粗脂肪含量显着高于其余组(P<0.05)。MX组神经肽Y(neuropeptide Y,NPY)相对表达量显着提高(P<0.05),PC组与MX组增食欲素(orexin)相对表达量无显着差异(P>0.05)。PC组类胰岛素生长因子1受体(IGF-1R)相对表达量最高(P<0.05),与MX组无显着差异(P>0.05)。各组血清生长激素含量无显着差异(P>0.05)。综上结果表明,无鱼粉饲料中添加肌苷酸二钠与谷氨酸钠的混合物能起到促进大菱鲆幼鱼摄食及生长的作用。摘要2:本试验利用植物原料替代全部鱼粉鱼油,进行为期8周的投喂试验,旨在评估其对大菱鲆幼鱼(初均重:35.95±0.05 g)的影响。对照组(Control)主要包含鱼粉及鱼油,鱼油组(FO)包含植物蛋白及鱼油,芥花油组(CAN+EFA)包含植物蛋白及芥花油,豆油组(SOY+ALG)包含植物蛋白和大豆油。每组三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试验结果表明,1)SOY+ALG组生长性能与Control组无显着差异(P>0.05)。SOY+ALG及Control组饲料脂肪效率显着高于FO及CAN+EFA组,且FO及CAN+EFA组全鱼脂肪含量显着低于SOY+ALG组(P<0.05)。2)Control及SOY+ALG组消化酶活性显着高于其他各组(P<0.05)。各组全鱼、肌肉及肝脏氨基酸组成与各组饲料氨基酸组成一致。3)各组血清中葡萄糖及总蛋白含量无显着差异(P<0.05)。CAN+EFA及SOY+ALG组血清中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较Control组显着升高(P<0.05),该两组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则显着低于Control组(P<0.05)。各组血清谷草转氨酶水平无显着差异(P>0.05),FO、CAN+EFA及SOY+ALG组血清谷丙转氨酶水平显着高于Control组(P<0.05)。各组血清中酸性磷酸酶活性无显着差异(P>0.05),CAN+EFA及SOY+ALG组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较Control组显着提高(P<0.05)。CAN+EFA及SOY+ALG组血清溶菌酶活性显着低于Control组(P<0.05)。各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及丙二醛含量无显着差异(P>0.05)。CAN+EFA组肝脏丙二醛含量显着高于Control组,该组肝脏过氧化氢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及溶菌酶活性则显着低于Control组(P<0.05)。除过氧化氢酶外,SOY+ALG组肝脏抗氧化酶活性与Control组无显着差异(P>0.05)。4)各组神经肽Y(neuropeptide Y,NPY)相对表达量无显着差异(P>0.05),FO及CAN+EFA组类胰岛素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IGF-1)相对表达量显着低于Control组,SOY+ALG组则显着高于Control组(P<0.05)。CAN+EFA及SOY+ALG组脂蛋白酯酶(lipoprotein lipase)相对表达量显着提高(P<0.05)。FO、CAN+EFA及SOY+ALG组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α)相对表达量显着降低(P<0.05)。SOY+ALG组肉碱棕榈酰转移酶1(carnitine palmitoyltransferase 1)相对表达量显着低于Control组,FO组该酶m RNA相对表达量则显着高于Control组(P<0.05)。SOY+ALG组固醇调节元件蛋白(sterol regulatory element-binding protein 1,SREBP-1)及脂肪酸合成酶(fatty acid synthase,FAS)m RNA相对表达量显着提高(P<0.05)。综上结果表明,大菱鲆饲喂植物蛋白源搭配豆油及微藻(SOY+ALG)制成的饲料,生长性能优于CAN+EFA组,但植物原料替代鱼粉鱼油会对大菱鲆生长表现及抗逆能力产生负面影响,且不同物料搭配组合所带来的影响是不同的。
王婷婷[3](2017)在《混合植物蛋白替代豆粕对黄河鲤鱼生长、免疫及肝脏GH/IGF-I基因表达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试验以黄河鲤鱼(Cyprinus carpio)为研究对象,通过动物营养学实验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手段的有机结合,研究混合植物蛋白(棉粕:菜粕:花生粕1:1:1)替代不同比例的豆粕对黄河鲤鱼生长、免疫功能的影响及相关GH/IGF-I调控机制,为养殖生产实践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试验选取健康、规格相同、平均体重23.38±0.04 g的黄河鲤鱼450尾,随机分配到15个预先消毒处理过的水循环箱内。试验分为5个处理组,每个处理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用混合植物蛋白分别替代基础配方饲料中豆粕的0%(对照组)、25%(ST1)、50%(ST2)、75%(ST3)和100%(ST4)。在山东农业大学畜牧实验基地的养殖水循环系统中饲养60天。结果如下:1.混合植物蛋白替代50%豆粕时,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着升高(比对照组高18%)(P<0.05)。替代100%豆粕后,显着降低了其增重率(比对照组低7%)(P<0.05)。在25%、75%替代水平下,对黄河鲤鱼的生长指标均无显着影响(P>0.05)。2.混合植物蛋白替代不同比例豆粕,对黄河鲤鱼的脏体比和肥满度没有显着影响(P>0.05)。3.混合植物蛋白替代饲料中的豆粕对黄河鲤鱼血清总蛋白、血糖、总胆固醇含量和碱性磷酸酶的活性没有显着影响(P>0.05)。完全替代豆粕时,黄河鲤鱼血清中尿酸、总甘油三脂、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的含量或活性显着升高(P<0.05),对黄河鲤鱼的肝脏造成了一定的损伤。4.混合植物蛋白替代不同比例豆粕对黄河鲤鱼全鱼营养成分的影响差异不显着(P>0.05)。5.混合植物蛋白替代25%或50%豆粕时,黄河鲤鱼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和溶菌酶活性与对照组的差异不显着(P>0.05),替代75%或100%时,两种酶活性则显着降低(P<0.05)。混合植物蛋白替代25%或50%豆粕时,黄河鲤鱼血清丙二醛与对照组的差异不显着(P>0.05),但是随着替代比例的增加有降低的趋势。6.混合植物蛋白替代100%豆粕显着影响了黄河鲤鱼血清GH、IGF-I含量(P<0.05),替代25%、50%或75%时,则差异不显着(P>0.05)。混合植物蛋白替代75%或100%豆粕显着影响了黄河鲤鱼肝脏GH、IGF-I基因表达量(P<0.05),替代25%或50%时,则差异不显着(P>0.05)。综上结论说明,混合植物蛋白替代豆粕比例为50%时,提高了黄河鲤鱼的生长性能,对黄河鲤鱼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溶菌酶和丙二醛等指标以及血清GH/IGF-1含量和肝脏GH/IGF-I的基因表达没有显着影响。
王裕玉[4](2013)在《乌苏里拟鲿Pseudobagras ussuriensis品质评价、适宜蛋白能量水平和氨基酸需要量及对豆粕的利用研究》文中提出乌苏里拟鲿(Pseudobagras ussuriensis)是分布在我国黑龙江水系特有的江河野生经济鱼类。多栖息于缓流中,具有肉质细嫩、味道鲜美等特点,具有很高的食用价值和经济价值。迄今对于其营养生理研究报道非常有限,因此,开展乌苏里拟鲿营养需求的研究已成为乌苏里拟鲿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研究2方面的内容:一是对野生及养殖乌苏里拟鲿的肌肉营养成分进行分析,并对其营养品质进行评价;二是采用营养学、能量学和生理学相结合的方法,确定乌苏里拟鲿对蛋白质、脂肪、适宜的蛋能比、蛋氨酸和赖氨酸的需要量以及对豆粕的利用,为该鱼的配合饲料配制提供依据。具体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乌苏里拟鲿肌肉营养成分及品质评价利用常规肌肉营养测定方法,分析了野生和养殖乌苏里拟鲿的肌肉营养成分。结果表明,野生乌苏里拟鲿肌肉中水分的含量(72.91%)显着高于人工养殖乌苏里拟鲿(70.82%)(P<0.05),而粗脂肪含量却显着低于人工养殖乌苏里拟鲿(P<0.05),两者的粗蛋白和灰分含量无显着差异(P>0.05);野生和养殖乌苏里拟鲿肌肉中氨基酸组成基本一致,均含有16种氨基酸,野生鱼必需氨基酸含量(29.29%)和鲜味氨基酸含量(27.74%)显着高于养殖鱼的必需氨基酸(26.53%)和鲜味氨基酸含量(23.75%)(P<0.05);野生苏里拟鲿与养殖乌苏里拟鲿的必需氨基酸总量与氨基酸总量的比例分别为42.78%,43.02%,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的比例分别为85.52%和87.74%,其必需氨基酸的构成比例符合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FAO/WHO的标准;按照氨基酸评分(AAS)和化学评分(CS),野生苏里拟鲿与养殖乌苏里拟鲿的限制性氨基酸均为Met+Cys;野生乌苏里拟鲿的∑SFA(31.36%)显着高于养殖乌苏里拟鲿(25.01%),而∑PUFA(11.67%)却显着低于养殖乌苏里拟鲿(17.19%),∑MUFA的差异则不显着,分别为47.92%和48.10%。野生乌苏里拟鲿脂肪酸中EPA和DHA含量分别为1.26%和3.44%,低于养殖乌苏里拟鲿中EPA和DHA的含量(1.8%和5.45%)。综合分析认为,乌苏里拟鲿是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较高的优质鱼类。2.乌苏里拟鲿适宜蛋白能量比的研究以乌苏里拟鲿稚鱼(初始体重为3.40±0.01g)为研究对象,研究饲料中不同蛋白、脂肪含量对乌苏里拟鲿生长、饲料利用及体组成的影响。设置4个蛋白质水平(35%、40%、45%和50%),每个蛋白质水平设置3个脂肪水平(5%、10%和15%),配制出12种试验饲料。每个处理设3个重复,每个玻璃缸(150L)25尾乌苏里拟鲿,饱饲投喂,养殖试验持续8周。试验结果表明:在同一蛋白质水平下,增重率(WG)和特定生长率(SGR)随饲料脂肪水平的增加而降低。与5%和10%组相比,脂肪水平为15%饲料组的饲料系数显着高于5%和10%组组(P<0.05),而蛋白质效率和氮沉积率显着降低,5%和10%组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在同一脂肪水平下,当饲料中蛋白质水平从35%增加到45%时,WG和SGR均显着升高(P<0.05),当蛋白质水平超过45%后,WG和SGR降低,但是与45%组差异不显着(P>0.05);当饲料蛋白质含量从35%升高至50%时,蛋白质效率(PER)由198%降至165%,其中,40%、45%和50%组PER分别比35%组降低4.55%、9.09%和16.67%,各组之间差异显着(P<0.05)。饲料中蛋白质、脂肪水平对乌苏里拟鲿摄食率、蛋白质效率和氮沉积率有显着影响(P<0.05),随着蛋白质和脂肪水平的升高而降低。饲料蛋白质和脂肪水平对乌苏里拟鲿全鱼水分的影响不显着(P>0.05)。饲料蛋白质和脂肪水平对乌苏里拟鲿全鱼粗蛋白和粗脂肪影响显着(P<0.05)。在同一脂肪水平下,鱼体中蛋白含量随饲料中蛋白水平的升高而升高,45%组全鱼体蛋白质显着高于35%组和40%组(P<0.05),与50%组差异不显着(P>0.05)。鱼体中脂肪含量随饲料中蛋白水平的升高而显着下降(P<0.05)。在同一蛋白水平下,随着饲料中脂肪水平的升高,鱼体中蛋白含量逐渐下降,而鱼体中脂肪含量逐渐升高。饲料中蛋白质和脂肪水平对全鱼灰分含量无显着影响影响显着(P>0.05)。饲料蛋白质水平对肥满度、肝体比和脏体比均未产生明显的影响(P>0.05)。饲料脂肪水平对肥满度和脏体比均未产生明显的影响(P>0.05),对肝体比影响显着(P<0.05)。3.乌苏里拟鲿赖氨酸需求量的研究以初始体重(0.60±0.00g)的乌苏里拟鲿稚鱼为实验对象,在玻璃缸(1.0×0.5×0.8m3)中进行为期8周的摄食生长实验,研究乌苏里拟鲿稚鱼对饲料中赖氨酸(Lys)的需要量。通过在基础饲料中添加晶体Lys使饲料中Lys含量分别达到1.34%、2.04%、2.74%、3.44%、4.14%和4.84%,配制成6种等氮、等能饲料。每种饲料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随机放养50尾鱼。每天饱饲投喂2次(08:00和16:00)。实验结果表明,各饲料处理组成活率(86.67%-92.67%)无显着差异。当饲料中Lys水平由1.34%(占饲料蛋白3.32%)增加到3.44%(占饲料蛋白8.43%)时,乌苏里拟鲿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蛋白质效率显着提高(P<0.05),而饲料系数显着降低(P<0.05);随着饲料Lys水平由3.44%增加到4.84%,乌苏里拟鲿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蛋白质效率逐渐降低,但均与3.44%组无显着差异。乌苏里拟鲿全鱼、肌肉蛋白质含量随着饲料中Lys水平由1.34%增加到3.44%而显着提高(P<0.05),当Lys水平进一步增加时,乌苏里拟鲿全鱼蛋白质略有降低,但均与3.44%组无显着差异;饲料中Lys水平对乌苏里拟鲿全鱼水分、脂肪、肌肉水分的影响不显着,而随着饲料中Lys水平由1.34%增加到2.74%,肌肉脂肪含量显着升高(P<0.05),之后随着Lys水平的升高而降低。随着饲料中Lys水平由1.34%增加到4.84%,肝体指数逐渐降低,但差异不显着;1.34%组乌苏里拟鲿的肥满度指数显着低于其它组(P<0.05),而其它组之间差异不显着;3.44%和4.14%组的脏体比指数显着低于1.34%、2.04%、2.74%和4.84%组(P<0.05)。根据饲料中Lys水平与乌苏里拟鲿增重率的关系,采用折线模型拟合得出,当增重率达到最大时,饲料中Lys的最适水平为3.38%(占饲料蛋白8.31%);采用二次回归模型拟合得出,当PER达到最大时,饲料中Lys的最适水平为3.91%(占饲料蛋白9.61%)。4.乌苏里拟鲿蛋氨酸需求量的研究以初始体重(0.60±0.00g)的乌苏里拟鲿稚鱼为实验对象,在玻璃缸(1.0×0.5x0.8m3)中进行为期8周的摄食生长实验,研究乌苏里拟鲿稚鱼对饲料中蛋氨酸(Met)的需要量。通过在基础饲料中添加晶体Met使饲料中Met含量分别达到0.55%、0.85%、1.15%、1.45%、1.75%和2.05%,配制成6种等氮、等能饲料。每种饲料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随机放养50尾鱼。每天饱饲投喂2次(08:00和16:00)。实验结果表明,各饲料处理组成活率(84.67%-91.33%)无显着差异。在饲料中胱氨酸含量为0.25%(占饲料蛋白0.62%)时,当饲料中Met水平由0.55%(占饲料蛋白1.35%)增加到1.15%(占饲料蛋白2.84%)时,乌苏里拟鲿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蛋白质效率显着提高(P<0.05),而饲料系数显着降低(P<0.05);之后,随着饲料Met水平由1.15%(占饲料蛋白2.84%)增加到2.05%(占饲料蛋白5.08%),乌苏里拟鲿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蛋白质效率逐渐降低,而饲料系数显着上升,其中,2.05%组WG、SGR显着低于1.15%、1.45%和1.75%组(P<0.05)。乌苏里拟鲿全鱼、肌肉蛋白质含量随着饲料中Met水平由0.55%增加到1.15%而显着提高(P<0.05),全鱼、肌肉脂肪含量随着饲料中Met水平的增加而提高,当Met水平进一步增加时,脂肪含量降低。饲料中Met水平对乌苏里拟鲿全鱼水分和灰分的影响不显着。1.15%组肌肉水分含量显着低于1.45%组,但与其它组之间差异不显着。1.45%、1.75%和2.05%组肌肉灰分含量显着高于0.85%和1.15%组(P<0.05),但均与0.55%组差异不显着。肥满度随着饲料中Met水平由0.55%增加到1.15%而显着提高,当Met水平进一步增加时,肥满度降低,但与1.15%组无显着差异;肝体比随着Met水平的升高而逐渐降低,其中,0.55%、0.85%、1.15%和1.45%组显着高于1.75%和2.05%组(P<0.05);0.55%、0.85%、1.15%组脏体指数无显着差异,但均显着高于1.45%、1.75%和2.05%组。根据增重率和饲料中Met水平的关系拟合二次曲线方程得出,当乌苏里拟鲿增重率达到最大时,其饲料中Met的适宜需求量为1.42%(占饲料蛋白3.51%),以蛋白质效率为响应指标时,得出其饲料中Met的适宜需求量为1.39%(占饲料蛋白3.44%)。5.乌苏里拟鲿饲料中豆粕替代鱼粉的研究以豆粕分别替代对照饲料中0%、10%、20%、30%、40%、50%和60%的鱼粉,配制7种等氮、等能试验饲料,另外60%组添加0.3%蛋氨酸。以初始体重0.50±0.00g的乌苏里拟鲿稚鱼为试验对象,在室内水族箱中进行为期8周的摄食生长实验。试验结果表明,豆粕替代鱼粉对乌苏里拟鲿的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有显着影响(P<0.05)。随着饲料中SBM替代比例的增大,鱼体的末体重、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蛋白质效率均表现为逐渐降低,但S10、S20、S30、S40与S0之间差异不显着,S50、S60显着低于S0组(P<0.05),末体重和特定生长率S20、S30、S40、S50与S60之间差异不显着,S60组添加晶体蛋氨酸后,其末均重、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与S60相比有所提高,但与其无显着差异,且与S20、S30、S40、S50之间无显着差异,但还是显着低于S0组(P<0.05);饲料系数的变化规律与增重率的趋势正好相反;当饲料中SBM替代水平由0%增加到20%时,乌苏里拟鲿的摄食率由3.22%提高到3.55%,而后随着替代比例进一步增加,摄食率逐渐降低,但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差异不显着;这一结果表明,豆粕可以替代乌苏里拟鲿饲料中40%鱼粉蛋白,并没有对乌苏里拟鲿的生长和饲料利用产生不利影响,此替代比例下。饲料中鱼粉和豆粕的含量分别为30%和28.4%。饲料中豆粕替代鱼粉对乌苏里拟鲿全鱼水分和灰分含量的影响不显着,而随着替代比例的升高,肌肉水分逐渐升高,其中,S0组最低;全鱼、肌肉蛋白质含量随着替代比例的升高而逐渐降低,其中,S0、S10、S20、S30、S40和S50组间差异不显着,但均显着高于S60和S60+Met组(P<0.05),随着饲料中豆粕替代鱼粉比例的升高,全鱼、肌肉脂肪呈现升高的趋势,其中,S60和S60+Met组显着高于其它替代组(P<0.05),从本试验结果可知,乌苏里拟鲿的肥满度有随着豆粕替代比例的增加而降低的趋势,但在组间差异不显着;在0~50%替代组,肝体比、脏体比指数差异不显着,但是当SBM替代鱼粉比例为S60%时,肝体比、脏体比指数显着升高(P<0.05),这表明高比例豆粕替代鱼粉会影响肝脏的形态。饲料中豆粕替代鱼粉对乌苏里拟鲿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影响显着(P<0.05)。当替代水平由0%升高到40%时,各实验组干物质消化率差异不显着,50%,60%组的干物质的表观消化率显着降低(P<0.05);蛋白质的表观消化率随着替代比例的增加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替代比例小于40%时,各实验组蛋白质消化率差异不显着,而50%和60%组显着降低(P<0.05),在本实验中,随着SBM替代比例由0%升高到60%,磷表观消化率由36.07%升高到66.50%。饲料中豆粕替代鱼粉对乌苏里拟鲿氮、磷排泄的影响显着(P<0.05)。随着豆粕替代水平的增加,氮排泄逐渐升高,而氮的沉积率则表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其中,S20、S30、S40、S50和S60组的氮排泄差异不显着,但均显着高于S0组和S10组(P<0.05);氮沉积率则表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其中,S0与S10、S20、S40和S50组间差异不显着,显着高于S30和S60组(P<0.05),60%组添加蛋氨酸后,显着提高氮沉积率,对氮排泄无显着影响,随着豆粕替代水平的增加,磷排泄显着降低,而磷的沉积率则表现出显着升高的趋势(P<0.05)。
蒋春琴[5](2011)在《菜粕、棉粕在异育银鲫饲料中的合理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实验一:饲料中菜粕和棉粕的不同配比对异育银鲫生长性能、血浆生化指标和棉酚残留的影响为考察不同菜粕和棉粕的水平组合对异育银鲫生长、饲料利用、血浆指标和棉酚残留的影响,配制了菜粕棉粕之比(菜粕与棉粕之和为60%)分别为5:0、4:1、3:2、2:3、1:4和0:5的6组试验饲料,投喂平均体重为5.6g的异育银鲫8周。结果表明:随着饲料中棉粕含量升高和菜粕含量减少,异育银鲫的增重率、饲料效率、特定生长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其中菜粕:棉粕为3:2组的鱼生长最佳,增重率和饲料系数分别为505.6%和1.33,具有最高的肥满度和最低肝体比;菜粕:棉粕为5:0组的鱼生长最差,增重率和饲料系数分别为430.1%和1.52,具有最低的肥满度和最高的肝体比。各组成活率,肌肉水分、粗蛋白、粗脂肪和粗灰分含量没有显着差异(P>0.05)。菜粕棉粕之比为5:0组鱼的血浆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活力相对于菜粕:棉粕分别为3:2和2:3组显着增加(P<0.05);菜粕:棉粕为3:2组鱼的血浆碱性磷酸酶活力在各组中最高(P<0.05);血浆中总蛋白在各组间差异不明显(P>0.05)。对异育银鲫肌肉和肝脏分析发现,游离棉酚含量随着饲料中棉粕含量的升高而升高(P<0.05)。本研究表明,在配方中菜粕和棉粕总量为60℅的情况下,菜粕:棉粕为3:2时异育银鲫的生长性能最佳,具有最高的增重率和最低的饲料系数,过高的菜粕或棉粕均会降低鱼体的生长性能,使鱼体血浆ALT和AST活力升高。实验二:醋酸棉酚对异育银鲫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和棉酚残留的影响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mg/kg、300mg/kg及900mg/kg醋酸棉酚配制3组试验饲料,投喂平均体重为(31.68±0.01)g的异育银鲫8周,考察对异育银鲫生长、血清生化指标和棉酚残留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饲料中醋酸棉酚含量增加,异育银鲫的生长性能呈现下降趋势,与对照组相比,添加300mg/kg醋酸棉酚组异育银鲫的增重率下降8.43%(P<0.05),饲料系数提高7.69%(P>0.05);添加900mg/kg醋酸棉酚组鱼体增重率降低12.22%(P<0.05),饲料系数提高14.69%(P<0.05),且具有最低肥满度和最高肝体比。各组成活率,肌肉水分、粗蛋白、粗脂肪和粗灰分含量没有显着差异(P>0.05)。在血清生化指标方面,添加900mg/kg醋酸棉酚组的血清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和肌酐活性较对照组提高了13.01%、38.87%和9.70%(P<0.05),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和总蛋白含量显着下降(P<0.05);血清中的尿素、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总胆红素、葡萄糖和钙在各组间差异不明显(P>0.05)。对异育银鲫肌肉和肝脏分析表明,游离棉酚含量随着饲料中醋酸棉酚含量的升高而升高,添加300和900mg/kg醋酸棉酚组肌肉游离棉酚含量较对照组增加了14.87%、30.57%(P<0.05),肝脏游离棉酚含量增加了26.23%、57.84%(P<0.05)。本研究表明,在饲料中添加300mg/kg醋酸棉酚,显着降低了异育银鲫增重率,但对血液生化指标无显着影响;而醋酸棉酚添加量达到900mg/kg时,异育银鲫增重率进一步降低,饲料系数显着升高,血清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等生化生理指标显着升高,表明肝、肾功能可能受到影响。实验三:饲料中补充微囊氨基酸和蛋白酶AG对异育银鲫生长性能的影响为考察饲料中补充微囊氨基酸和蛋白酶AG对异育银鲫生长性能的影响,配制了鱼粉含量为10%的高鱼粉组,鱼粉含量为5%的低鱼粉组,在低鱼粉组基础上添加添加微囊赖氨酸和蛋氨酸达到与低鱼粉组一致水平的微囊AA组,添加175mg/kg蛋白酶AG的蛋白酶AG组,添加微囊AA和蛋白酶AG的微囊AA+蛋白酶AG组,共5组试验饲料,投喂平均体重为(31.68±0.01)g的异育银鲫8周。结果表明:高鱼粉组的异育银鲫生长最好,增重率和饲料系数分别为187.4%和1.43;而低鱼粉组的鱼体相对生长最差,增重率和饲料系数分别为158.1%和1.70;与低鱼粉组相比,添加微囊AA后,异育银鲫增重率提高了12.14%(P<0.05),饲料系数降低11.18%;添加蛋白酶AG则增重率提高了10.06%,饲料系数降低8.8%(P<0.05);微囊AA+蛋白酶AG组异育银鲫的增重率提高了13.54%,饲料系数降低了11.76%;高鱼粉组、微囊AA组、蛋白酶AG组和微囊AA+蛋白酶AG组的鱼体的生长性能无显着差异(P>0.05)。在血清生化指标方面,各组鱼体血清的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无显着差异(P>0.05)。异育银鲫摄食前3组饲料后,从不同时间段血清总游离氨基酸含量和总蛋白含量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微囊AA组血清总游离氨基酸的变化趋势和高鱼粉组、低鱼粉组保持一致,即在3h时达到吸收高峰值;而各组血清总蛋白的变化趋势相似。本研究表明,在低鱼粉组的基础上添加微囊氨基酸和蛋白酶AG能改善鱼体的生长性能。
王裕玉,杨雨虹,刘大森[6](2011)在《棉籽饼粕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综述了水生动物对棉籽饼粕的应用情况及影响水生动物对棉籽饼粕利用的制约因素。
姜光明[7](2009)在《异育银鲫对常用饲料蛋白源生物利用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以我国重要的经济养殖鱼类异育银鲫[allogynogenetic crucian carp]为试验材料,全面系统地评价了其对十种常用蛋白源的生物利用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棉粕及棉酚对异育银鲫生长性能、生理机能及肝脏和肠道组织结构的影响,为异育银鲫饲料配方优化提供基础数据,也为其它鱼类饲料配方优化提供参考。试验一按照“70%基础饲料+30%被测原料”的饲料配制方法,用三氧化二铬做指示剂,配制了十组试验饲料,基础饲料作为对照,在PVC水簇箱中进行为期60天的试验。测定了十一种饲料对异育银鲫鱼种(体重10.1±0.7g)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全鱼体成分、饲料效率、蛋白质效率等指标和异育银鲫鱼种对鱼粉、血粉、米糠、麦芽根、豆粕、花生粕、花生饼、菜粕、棉粕、玉米蛋白粉等十种常用的饲料原料的干物质、蛋白质、粗脂肪和能量的表观消化率。结果表明:异育银鲫的增重率分别为基础组95.71%、鱼粉组124.36%、血粉组113.69%、棉粕组109.59%、花生饼组97.56%、花生粕组93.65%、玉米蛋白粉组93.56%、菜粕组86.47%、豆粕组86.30%、米糠组81.27%、麦芽根组59.90%,鱼粉组显着高于其它各组(P<0.05),血粉组和棉粕组显着高于其它植物蛋白源组(P<0.05),特定生长率分别为基础组1.10%?day-1、鱼粉组1.32%?day-1、血粉组1.24%?day-1、棉粕组1.21%?day-1、花生饼组1.11%?day-1、花生粕组1.08%?day-1、玉米蛋白粉组1.08%?day-1、菜粕组1.02%?day-1、豆粕组1.01%?day-1、米糠组0.97%?day-1、麦芽根组0.76%?day-1,鱼粉组、血粉组和棉粕组显着高于其它蛋白源组(P<0.05);十一种饲料对异育银鲫全鱼体成分无显着影响(P>0.05),异育银鲫对十种原料的干物质表观消化率分别为米糠70.1%、麦芽根55.9%、玉米蛋白粉73.8%、花生饼89.6%、花生粕78.7%、豆粕57.9%、菜粕76.2%、棉粕82.8%、血粉84.4%、鱼粉77.5%,其中花生饼、花生粕、棉粕、菜粕、血粉、鱼粉间差异不显着(P>0.05)。蛋白质表观消化率分别为米糠82.8%、麦芽根82.7%、玉米蛋白粉85.4%、花生饼98.9%、花生粕89.7%、豆粕84.8%、菜粕93.5%、棉粕93.3%、血粉95.4%、鱼粉88.3%,花生饼、菜粕、棉粕、血粉间差异不显着(P>0.05)。对十种原料的脂肪表观消化率分别为米糠78.5%、麦芽根69.7%、玉米蛋白粉84.7%、花生饼92.3%、花生粕87.7%、豆粕95.2%、菜粕89.9%、棉粕96.7%、血粉93.6%、鱼粉93.8%,麦芽根显着低于其它各组(P<0.05)。能量表观消化率分别为米糠78.9%、麦芽根62.3%、玉米蛋白粉80.0%、花生饼94.5%、花生粕84.8%、豆粕68.9%、菜粕83.3%、棉粕86.3%、血粉88.5%、鱼粉86.3%,其中棉粕、血粉、鱼粉组显着高于其它各组(P<0.05)。本试验结果提示,棉粕是异育银鲫优质的植物蛋白源。试验二分别用0%、20%、40%、56%的棉粕,配制四组等蛋白水平(40%)的试验饲料,饲喂平均体重为19.5g的异育银鲫180天,并在60天、120天时取样两次,探讨异育银鲫配合饲料中棉粕的适宜使用量。结果表明:40%棉粕用量组异育银鲫生长性能最佳,增重率最高(为524.79%),饲料系数最小(为1.33),蛋白质效率最高(为177.88%),肥满度最大(为3.14g/cm3)。棉粕试验组异育银鲫的生长性能均高于对照组,棉粕对异育银鲫全鱼体成分、成活率、生理机能、肝脏及肠道组织结构无明显不良影响,但棉粕能增加异育银鲫肌肉水分含量,降低内脏指数。本试验结果提示,棉粕在异育银鲫配合饲料中使用可达56%,不会对异育银鲫产生明显不良影响。试验三向基础饲料中添加醋酸棉酚(含量>99%),配制成醋酸棉酚含量分别为0 mg/kg、240 mg/kg、480 mg/kg、720 mg/kg的四组试验饲料,饲喂平均体重19.5g的异育银鲫180天,并在60天、120天时取样两次,探讨异育银鲫对棉酚的耐受量及棉酚对异育银鲫的影响。结果表明:含醋酸棉酚分别为240 mg/kg、480 mg/kg、720 mg/kg的试验饲料对异育银鲫在增重率、饲料系数、蛋白质效率、全鱼体成分、成活率、肌肉水分含量、肥满度、生理机能、肝脏及肠道组织结构等方面与不含醋酸棉酚的对照组间无显着差异。上述结果提示,异育银鲫能够耐受含醋酸棉酚为720 mg/kg的配合饲料。
陈水春,胡俊茹,李军勇,李宝圣,李强[8](2008)在《鱼粉替代物在水生动物上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本文就国内及近两年国外研究最广泛的鱼粉替代物在水生动物上的研究情况作一简要综述,并从生理状况、抗营养因子以及在饲料中的适宜添加量等方面综合评价几种常用蛋白源的营养价值。
伍代勇[9](2007)在《四种植物蛋白源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生长、氨基酸沉积和非特异性免疫力的影响》文中认为本研究以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为试验动物,以浸提豆粕、浸提花生粕、浸提棉粕和浸提菜粕为研究对象。设计了两种试验饲料,一是分别以27%豆粕、24%花生粕、24%棉粕和31%菜粕,等氮配置30%秘鲁鱼粉作为凡纳滨对虾饲料的主要蛋白源,同时设置了鱼粉组(含鱼粉46%),另外选用一种商品饲料(3#)为参照;二是以菜粕与棉粕(1:1)混合物(简称:棉-菜粕1:1)使用比例由5%增加到22%,逐渐取代豆粕与花生粕(2:1)混合物(简称:豆-花生粕2:1),与鱼粉分别以25%和20%两水平进行不同的组合,共设置了6个试验组。分别以两种试验饲料,在室内循环养殖系统中饲养凡纳滨对虾(初均重0.6 g)8周,研究四种植物蛋白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肌肉氨基酸组成、肌肉必需氨基酸沉积效率,以及部分非特异性免疫力影响。结果表明:用豆粕、花生粕、棉粕和菜粕单独与鱼粉使用后,豆粕组和花生粕组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效率与鱼粉组和商品饲料(3#)都没有显着差异(P>0.05);棉粕组的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效率显着低于鱼粉组(P<0.05),而与商品饲料(3#)无显着差异(P>0.05);而菜粕组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效率显着低于鱼粉组、商品饲料组(3#)和其它三种植物蛋白组(P<0.05)。棉-菜粕(1:1)的使用比例由5%增加到22%,各试验组对虾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率均略低于对商品饲料(3#)(P>0.05),而6个试验组间均无显着差异(P>0.05)。从特定生长率、饲料系数、蛋白质效率,以及价格因素来考虑,6个组合中最适的组合为:F20S25C17,即鱼粉20%,豆-花生粕(2:1)25%,棉-菜粕(1:1)17%。投喂豆粕组和花生粕组凡纳滨对虾肌肉必需氨基酸含量(TEAA)较鱼粉组略有降低,但差异不显着(P>0.05),而棉粕组和菜粕组肌肉必需氨基酸总量显着低于鱼粉组(P<0.05)。6个组合中,以组合F25S20C15,即鱼粉25%、豆-花生粕(2:1)20%、棉-菜粕(1:1)15%对虾肌肉必需氨基酸总量最高,其余各组均无显着差异(P>0.05)。花生粕组肌肉总必需氨基酸沉积率(ERE)高于鱼粉和商品饲料,但差异不显着(P>0.05);豆粕组肌肉总必需氨基酸沉积率低于鱼粉组,高于商品饲料,但差异均不显着(P>0.05);而棉粕组和菜粕组肌肉氨基酸沉积率最差,尤其是菜粕,均显着低于鱼粉组和商品饲料(P<0.05)。原料组合使用时,随着棉-菜粕(1:1)添加比例的增加,氨基酸沉积率逐渐增加,而后又呈现降低的趋势。其中组合F25S20C15,即鱼粉25%、豆-花生粕(2:1)20%、棉-菜粕(1:1)15%,肌肉总必需氨基酸沉积效率最高。不同原料的使用对对虾的非特异性免疫力有一定的影响,且存在差异。豆粕、花生粕、棉粕、菜粕的使用对凡纳滨对虾血清总蛋白含量无显着影响(P>0.05),而随棉、菜粕混合物增加,对虾血清总蛋白有下降的趋势。菜粕的使用导致了血清酚氧化酶(PO)活性显着降低(P<0.05),其它组均不显着(P>0.05)。两种试验饲料对血清超氧化物岐化酶(SOD)酶活性影响不显着(P>0.05);而棉粕组肝胰腺过氧化氢酶(CAT)活力较低,显着低于商品饲料和菜粕组(P<0.05),其余各组间CAT活力无显着差异(P>0.05)。肝胰腺转氨酶(GOT和GPT)依次是棉粕组、花生粕组、鱼粉组、菜粕组、豆粕组,但是并未显示出显着的差异(P>0.05),均显着高于商品饲料(P<0.05);菜粕组血清转氨酶活力均高于其它各组,且显着高于豆粕和花生粕组(P<0.05),而6个组合组血清和肝胰腺转氨酶并不因棉-菜粕(1:1)使用量的增加而受影响(P>0.05)。
张士峰[10](2007)在《中华鳖成鳖对低蛋白饲料的适应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研究了中华鳖成鳖(Pelodiscus sinensis)对低蛋白饲料的适应性,稚鳖阶段(50g以下)分2组分别用43%和33%蛋白水平的饲料驯养,幼鳖阶段(50g以上)将稚鳖阶段的每1组再分为2组,分别随机用43%和33%蛋白水平饲料饲养,成鳖阶段实验分为两个阶段,各30天,第一阶段将幼鳖阶段每1组分别分为2组,即将投喂43%蛋白饲料组分别投喂为43%和33%蛋白水平饲料,将投喂33%蛋白水平饲料组分别投喂33%和29%蛋白水平饲料,共八个水平。第二阶段延续第一阶段中八个水平不变,继续养殖。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第一阶段蛋白水平对摄食率影响极显着,对饵料系数影响极显着,而不同组间蛋白质效率差异不显着。第二阶段各组间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处理组实验鳖的摄食率和饵料系数差异极显着,均为摄食33%蛋白饲料组最高,蛋白质效率差异显着。分别比较两阶段中相对应前四组和后四组的摄食率(即1组和5组比,其它组依次类推),发现除2组和6组外,其它均为稚鳖期摄食33%蛋白饲料组高于43%蛋白饲料组,说明稚鳖期摄食较低蛋白饲料可一定程度上提高成鳖期的摄食率。29%蛋白组饵料系数较第一阶段有所下降,可见是经过一个月的摄食后,29%蛋白组对饲料产生了一定的适应性,第二阶段中每相邻两组中(即1组和2组比,其它组依次类推)均为成鳖期摄食33%蛋白饲料组的蛋白质效率高于摄食43%或29%蛋白的饲料组,而在第一阶段中这种规律还没形成,说明成鳖对低蛋白饲料的适应性是存在的,且需要一定时间。2、第一阶段中蛋白水平对实验鳖的相对增重率影响极显着,而SGR差异不显着。第二阶段中各组间相对增重率差异显着,SGR差异仍然不显着。第7组在第一阶段只取得了最大SGR,而在第二阶段分别取得最大相对增重率和SGR,即取得了八组中最好的生长性能,这说明长期摄食适宜低蛋白,成鳖阶段对其产生了一定的适应性,同时也表明此适应过程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分别比较两阶段中相对应前四组和后四组的SGR,除第一阶段中第3组高于第7组,且第二阶段中第7组反超,其余数据均为稚鳖期摄食33%蛋白饲料组高于43%蛋白饲料组,由此推论,稚鳖期摄食较低蛋白饲料,可促进成鳖期的生长。3、第一阶段中,不同处理显着影响了实验鳖对干物质、粗蛋白、碳水化合物和能量的表观消化率,对粗脂肪的表观消化率没有显着影响。第二阶段中各营养物质消化率均差异显着。两阶段中29%蛋白组均保持较高的表观消化率,应该是中华鳖对低蛋白饲料的一种适应策略,通过提高对质量较低饲料的消化率,来满足对物质的需求。4、蛋白质水平显着影响了不同处理间鳖体的粗脂肪和粗蛋白含量,对水分、粗灰分、碳水化合物和能量没有显着差异。5、不同蛋白水平对中华鳖的氮收支模式产生了显着影响。八个处理组的实验鳖氮收支方程如下: 1 100C = 18.58G + 13.81F + 67.60U 2 100C = 17.24G + 11.99F + 70.77U 3 100C = 19.15G + 12.04F + 68.81U 4 100C = 21.15G + 11.64F + 67.20U 5 100C = 26.16G + 13.74F + 60.10U 6 100C = 21.03G + 11.73F + 67.23U 7 100C = 19.01G + 12.85F + 68.14U 8 100C = 27.95G + 11.10F + 60.95U不同处理对粪氮在摄入氮中比例以及氮同化效率都有显着影响,不同处理对排泄氮在摄入氮和同化氮中比例以及氮的生长效率、氮净生长效率均无显着差异。分别比较前四组和后四组的氮同化效率和氮生长效率,除第3组高于第7组,其余均为稚鳖期摄食33%蛋白饲料组高于摄食43%蛋白饲料组,稚鳖期低蛋白驯化不仅影响了成鳖的摄食生长,还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成鳖对氮的同化效率和生长效率。比较3组和4组,7组和8组,摄食29%蛋白饲料的4组和8组的氮生长效率分别高于摄食33%蛋白饲料的3组和7组,是由于其降低了粪氮和排泄氮比例,从而提高了氮生长效率,应为成鳖对低蛋白饲料的利用在氮收支上适应的体现。6、不同蛋白质水平对中华鳖的能量收支模式产生了显着影响。八个处理组的实验鳖能量收支方程如下: 1 100C = 11.34F + 6.16U + 66.88R + 15.63G 2 100C = 10.72F + 5.45U + 71.85R + 11.98G 3 100C = 10.98F + 5.30U + 69.22R + 14.50G 4 100C = 9.74F + 4.60U + 70.81R + 14.85G 5 100C = 11.14F + 5.47U + 61.15R + 22.24G 6 100C = 10.77F + 5.18U + 67.92R + 16.12G 7 100C = 11.34F + 5.25U + 68.63R + 14.77G 8 100C = 9.30F + 4.17U + 67.26R + 19.27G不同蛋白质水平对粪能和同化能在摄入能中比例的影响达到极显着水平。排泄能和代谢能在与摄入能及同化能的比值在各处理间均有显着差异,能量生长效率和能量净生长效率在各组间没有显着差异。比较前四组与后四组数据,后四组比对应前四组的能量生长效率均有提高,说明稚鳖期用低蛋白驯化提高了成鳖的能量生长效率。比较3组和4组,7组和8组,摄食29%蛋白饲料的4组和8组的能量生长效率分别高于摄食33%蛋白饲料的3组和7组,是由于其了降低粪能和排泄能比例,从而提高了能量生长效率,应为成鳖对低蛋白饲料在能量收支上适应的体现。通过对以上结果的分析讨论,本实验可得到以下结论:1、第7组(33-33-33)取得了最佳的生长性能,表明长期摄食较适宜低蛋白饲料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中华鳖成鳖的生长。2、早期驯化对成鳖对低蛋白的适应性会产生一定影响,稚鳖期摄食较低蛋白饲料会促进成鳖的摄食生长。3、成鳖对低蛋白饲料的适应性来源于摄食较低蛋白饲料时,减少了粪氮和排泄氮、粪能和排泄能比例,从而提高对饲料的利用效率。4、成鳖对低蛋白饲料的适应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二、虹鳟饲料中棉籽饼的适宜用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虹鳟饲料中棉籽饼的适宜用量(论文提纲范文)
(1)斑节对虾适应低鱼粉蛋白性状的遗传参数估计及分子机制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水产动物育种值估计研究 |
1 育种值及其在育种中的重要性 |
2 育种值的估计方法 |
第二节 水产动物饲料蛋白质需求进展研究 |
1 水产饲料中动植物蛋白源替代鱼粉研究 |
2 饲料中蛋白质的转化效率 |
3 水产动物低鱼粉饲料蛋白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
第三节 高通量测序技术在水产动物研究中的应用 |
1 转录组学在水产生物疾病与免疫中的研究现状 |
2 转录组学在水产生物生殖与发育中的研究现状 |
3 转录组学在水产生物生长与营养中的研究现状 |
4 转录组学在水产生物毒理与抗逆中的研究现状 |
第四节 水产生物肠道菌群的研究 |
1 生物肠道菌群来源及其作用 |
2 水生生物肠道微生物组在水产养殖中的重要性 |
3 影响水生生物肠道微生物的因素 |
4 水生生物肠道微生物群的生理和免疫作用 |
第五节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浓缩脱酚棉籽蛋白替代鱼粉对斑节对虾的影响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试验饲料 |
2.2 试验管理 |
2.3 样品采集及指标测定 |
2.4 数据分析 |
3 结果 |
3.1 蛋白源替代对对虾生长及饲料利用的影响 |
3.2 浓缩脱酚棉籽蛋白替代部分鱼粉对斑节对虾肌肉成分的影响 |
3.3 浓缩脱酚棉籽蛋白替代鱼粉对斑节对虾消化酶活力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3.4 浓缩脱酚棉籽蛋白替代部分鱼粉对斑节对虾肠道组织的组织学影响 |
4 讨论 |
第三章 浓缩脱酚棉籽蛋白替代部分鱼粉对斑节对虾家系生长和存活的比较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2.3 数据采集与处理 |
3 结果 |
3.1 不同饲料组中斑节对虾生长性状的表型参数 |
3.2 斑节对虾家系在不同饲料组中生长性能比较 |
3.3 斑节对虾家系存活情况 |
3.4 斑节对虾家系生产性能 |
4 讨论 |
第四章 浓缩脱酚棉籽蛋白替代部分鱼粉饲料下斑节对虾生长和存活性状遗传评估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2.3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生长性状统计 |
3.2 不同饲料组斑节对虾体质量和存活率的遗传参数和G×E效应 |
4 讨论 |
第五章 斑节对虾耐粗饲料选育品系F2 代生长性状的遗传参数评估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亲本交配及催产 |
2.2 幼体培育及标记 |
2.3 生长性状数据采集 |
2.4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斑节对虾生长性状数据统计 |
3.2 生长性状表型相关及曲线拟合 |
3.3 生长性状遗传参数及相关分析 |
4 讨论 |
4.1 生长性状的遗传变异差异 |
4.2 生长性状的表型相关性及生长特点 |
4.3 生长性状的多性状遗传参数评估 |
第六章 不同鱼粉蛋白水平饲料组间斑节对虾转录组分析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斑节对虾家系构建及特异性家系的筛选 |
2.2 样品采集 |
2.3 RNA-Seq文库的制备与组装 |
2.4 基因的功能注释 |
2.5 DEGs的鉴定及富集分析 |
2.6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 结果 |
3.1 转录组测序及组装 |
3.2 基因功能及Nr数据库注释 |
3.3 GO功能注释 |
3.4 KEGG富集分析 |
3.5 差异基因统计 |
3.6 重要功能基因的筛选 |
4 讨论 |
第七章 不同鱼粉蛋白水平饲料组间斑节对虾肠道菌群分析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斑节对虾家系构建及特异性家系的筛选 |
2.2 样品采集 |
2.3 细菌总 DNA 提取及多样性分析 |
2.4 生物信息分析流程 |
3 结果 |
3.1 质检结果与分析 |
3.2 OTU聚类分析 |
3.3 OUT韦恩图 |
3.4 两个饲料组下斑节对虾肠道菌群门水平菌落结构的影响 |
3.5 物种丰度聚类热图 |
3.6 Alpha多样性分析 |
3.7 Beta多样性分析 |
3.8 组间差异统计分析 |
4 讨论 |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博士期间学术成果 |
致谢 |
(2)无鱼粉饲料中诱食剂的筛选及植物油替代鱼油对大菱鲆的作用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综述 |
1.1 植物蛋白源 |
1.1.1 豆类籽实 |
1.1.2 饼粕类 |
1.1.2.1 大豆饼粕 |
1.1.2.2 棉籽蛋白 |
1.1.2.3 菜籽饼粕 |
1.1.2.4 花生饼粕 |
1.1.2.5 向日葵饼粕 |
1.1.3 玉米蛋白粉 |
1.1.4 酒糟饲料蛋白 |
1.1.5 藻粉 |
1.2 植物油源 |
1.2.1 大豆油 |
1.2.2 亚麻籽油 |
1.2.3 菜籽油 |
1.2.4 棕榈油 |
1.2.5 微藻 |
1.2.6 其他植物油 |
1.3 诱食剂 |
1.3.1 游离氨基酸 |
1.3.2 甜菜碱 |
1.3.3 DMPT和 DMT |
1.3.4 核苷及核苷酸 |
1.3.5 复合诱食剂 |
1.4 结语及展望 |
第二章 无鱼粉饲料中诱食剂的筛选 |
2.1 技术路线图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试验饲料配方 |
2.2.2 试验鱼及投喂策略 |
2.2.3 采样 |
2.2.4 样品常规分析 |
2.2.5 诱食及生长相关基因相对表达量的测定 |
2.2.6 统计分析 |
2.3 结果 |
2.3.1 生长性能、饲料利用及形体指标 |
2.3.2 全鱼体组成 |
2.3.3 血清中生长激素的含量 |
2.3.4 类胰岛素生长因子及诱食相关基因的相对表达量 |
2.4 讨论 |
2.4.1 无鱼粉饲料添加诱食剂对大菱鲆幼鱼生长性能及饲料利用的影响 |
2.4.2 无鱼粉饲料中添加诱食剂对大菱鲆幼鱼全鱼体组成的影响 |
2.4.3 无鱼粉饲料中添加诱食剂对肝脏中IGF-1R相对表达量及血清中GH含量的影响 |
2.4.4 无鱼粉饲料中添加诱食剂对大菱鲆神经肽Y及增食欲素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
2.5 小结 |
第三章 植物原料替代鱼粉鱼油对大菱鲆的影响 |
3.1 技术路线图二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试验设计及配方 |
3.2.2 试验鱼及投喂管理 |
3.2.3 样品采集 |
3.2.4 样品常规分析 |
3.2.5 氨基酸及脂肪酸的测定 |
3.2.6 血清生化指标的测定 |
3.2.7 消化及抗氧化相关酶活测定 |
3.2.8 总RNA提取及目的基因相对表达量的测定 |
3.2.9 统计分析 |
3.3 结果 |
3.3.1 生长性能、饲料利用以及形体指数 |
3.3.2 全鱼体组成 |
3.3.3 全鱼、肌肉及肝脏氨基酸组成 |
3.3.4 全鱼、肌肉及肝脏脂肪酸组成 |
3.3.5 血清生化指标 |
3.3.6 消化酶活性 |
3.3.7 血清及肝脏抗氧化相关指标 |
3.3.8 NPY、IGF-1、与脂肪代谢相关基因以及Transferrin和 TGFβ1 相对表达量 |
3.4 讨论 |
3.4.1 植物原料替代鱼粉鱼油对大菱鲆生长性能、饲料利用及形体指标的影响 |
3.4.2 植物原料替代鱼粉鱼油对大菱鲆全鱼体组成、全鱼、肌肉及肝脏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以及脂肪酸代谢相关基因的影响 |
3.4.3 植物原料替代鱼粉鱼油对大菱鲆胃肠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
3.4.4 植物原料替代鱼粉鱼油对大菱鲆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3.4.5 植物原料替代鱼粉鱼油对大菱鲆抗氧化或非特异免疫能力的影响 |
3.4.6 植物原料替代鱼粉鱼油对Transferrin及 TGFβ1 m RNA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
3.4.7 植物原料替代鱼粉鱼油对NPY及 IGF-1 m RNA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
3.5 小结 |
总结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3)混合植物蛋白替代豆粕对黄河鲤鱼生长、免疫及肝脏GH/IGF-I基因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豆粕替代的背景和意义 |
1.2 混合植物蛋白的应用前景 |
1.2.1 豆科籽实 |
1.2.2 油饼、油粕类 |
1.3 植物蛋白源在水产饲料应用中的限制因素 |
1.3.1 植物蛋白源对饲料适口性的影响 |
1.3.2 植物蛋白源中抗营养因子对饲料品质的影响 |
1.3.3 植物蛋白源中氨基酸不平衡性的影响 |
1.3.4 植物蛋白源对鱼类消化率的影响 |
1.4 提高植物蛋白源利用率的途径 |
1.4.1 多种植物蛋白源混合使用 |
1.4.2 补充氨基酸 |
1.4.3 去除抗营养因子 |
1.5 植物蛋白源的优势 |
1.6 黄河鲤鱼介绍 |
1.6.1 黄河鲤鱼生活习性 |
1.6.2 黄河鲤鱼的食性 |
1.7 鱼类生长轴的作用 |
1.8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试验仪器与药品 |
2.1.2 黄河鲤鱼 |
2.1.3 试验饲料 |
2.1.4 饲料加工 |
2.2 试验方法 |
2.2.1 试验用鱼及饲养管理 |
2.2.2 生长性能指标 |
2.2.3 全鱼营养成分测定 |
2.2.4 血清生化指标测定 |
2.2.5 总RNA提取 |
2.2.6 cDNA第一条链的合成 |
2.2.7 实时荧光定量PCR反应 |
2.3 统计方法 |
3 结果分析 |
3.1 混合植物蛋白替代不同比例的豆粕对黄河鲤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
3.2 混合植物蛋白替代不同比例的豆粕对黄河鲤鱼健康指标的影响 |
3.3 混合植物蛋白替代不同比例豆粕对黄河鲤鱼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3.4 混合植物蛋白替代不同比例豆粕对黄河鲤鱼全鱼营养组成的影响 |
3.5 混合植物蛋白替代不同比例豆粕对黄河鲤鱼免疫指标的影响 |
3.6 混合植物蛋白替代豆粕对黄河鲤鱼肝脏GH和IGF-1 基因表达的影响 |
4 讨论 |
4.1 混合植物蛋白替代豆粕对黄河鲤鱼生长的影响 |
4.2 混合植物蛋白替代豆粕对黄河鲤鱼健康指标的影响 |
4.3 混合植物蛋白替代豆粕对黄河鲤鱼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4.4 混合植物蛋白替代豆粕对黄河鲤鱼全鱼成分的影响 |
4.5 混合植物蛋白替代豆粕对黄河鲤鱼非特异免疫的影响 |
4.6 混合植物蛋白替代豆粕对黄河鲤鱼肝脏GH和IGF-I基因表达的影响 |
5 结论、创新点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乌苏里拟鲿Pseudobagras ussuriensis品质评价、适宜蛋白能量水平和氨基酸需要量及对豆粕的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乌苏里拟鲿简介 |
1.1.1 乌苏里拟鲿 |
1.1.2 乌苏里拟鲿的生物学特征 |
1.1.3 乌苏里拟鲿的研究概况 |
1.2 鱼类营养综合评价体系的建立 |
1.2.1 鱼类营养综合评价指标 |
1.2.2 营养评价方法 |
1.2.3 影响鱼类营养价值的因素 |
1.3 鱼类的营养研究概况 |
1.3.1 鱼类蛋白质营养生理研究进展 |
1.3.2 鱼类脂肪及脂肪酸研究概况 |
1.3.3 鱼类蛋白质能量比的研究进展 |
1.3.4 鱼类氨基酸营养生理的研究进展 |
1.4 动植物蛋白源替代水产饲料中鱼粉的研究进展 |
1.4.1 植物蛋白源替代鱼粉的研究进展 |
1.4.2 动物蛋白源替代鱼粉的研究进展 |
1.5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6 研究内容 |
1.7 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乌苏里拟鲿肌肉营养成分及品质评价 |
2.1.1 试验材料 |
2.1.2 样品处理 |
2.1.3 营养成分测定方法 |
2.1.4 营养品质评价方法 |
2.1.5 统计分析 |
2.2 乌苏里拟鲿稚鱼对适宜能量蛋白比的研究 |
2.2.1 饲料配方组成及饲料制备 |
2.2.2 试验鱼的饲养管理 |
2.2.3 样品收集 |
2.2.4 分析方法 |
2.2.5 计算公式以及统计分析 |
2.3 乌苏里拟鲿赖氨酸需求量的研究 |
2.3.1 饲料配方组成及饲料制备 |
2.3.2 试验鱼的饲养管理 |
2.3.3 样品收集 |
2.3.4 分析方法 |
2.3.5 计算公式以及统计分析 |
2.4 乌苏里拟鲿蛋氨酸需求量的研究 |
2.4.1 饲料配方组成及饲料制备 |
2.4.2 试验鱼的饲养管理 |
2.4.3 样品收集 |
2.4.4 分析方法 |
2.4.5 计算公式以及统计分析 |
2.5 乌苏里拟鲿饲料中豆粕替代鱼粉的研究 |
2.5.1 饲料配方组成及饲料制备 |
2.5.2 试验鱼的饲养管理 |
2.5.3 样品收集 |
2.5.4 消化率测定方法 |
2.5.5 分析方法 |
2.5.6 计算公式以及统计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乌苏里拟鲿肌肉营养成分与品质评价 |
3.1.1 常规营养成分 |
3.1.2 氨基酸组成分析及品质评价 |
3.1.3 脂肪酸组成分析 |
3.2 蛋白和能量比对乌苏里拟鲿生长性能等的影响 |
3.2.1 蛋白和能量比对乌苏里拟鲿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的影响 |
3.2.2 蛋白和能量比对乌苏里拟鲿体成分的影响 |
3.3 乌苏里拟鲿对赖氨酸需求量的研究 |
3.3.1 饲料中赖氨酸含量对乌苏里拟鲿生长和饲料利用率的影响 |
3.3.2 饲料中赖氨酸含量对乌苏里拟鲿体成分的影响 |
3.3.3 饲料中赖氨酸对乌苏里拟鲿肥满度、肝体比和内脏比的影响 |
3.3.4 饲料中赖氨酸水平对乌苏里拟鲿肌肉中氨基酸组成的影响 |
3.4 乌苏里拟鲿对蛋氨酸需求量的研究 |
3.4.1 饲料中蛋氨酸含量对乌苏里拟鲿生长和饲料利用率的影响 |
3.4.2 饲料中蛋氨酸含量对乌苏里拟鲿体成分的影响 |
3.4.3 饲料中蛋氨酸对乌苏里拟鲿肥满度、肝体比和内脏比的影响 |
3.4.4 饲料中蛋氨酸水平对乌苏里拟鲿肌肉中氨基酸组成的影响 |
3.5 乌苏里拟鲿饲料中豆粕替代鱼粉的研究 |
3.5.1 豆粕替代鱼粉对生长和饲料利用效率的影响 |
3.5.2 豆粕替代鱼粉对体组成的影响 |
3.5.3 豆粕替代鱼粉对形态指数的影响 |
3.5.4 豆粕替代鱼粉对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
3.5.5 豆粕替代鱼粉对氮、磷代谢的影响 |
4 讨论 |
4.1 乌苏里拟鲿肌肉营养成分与品质评价 |
4.1.1 常规营养成分分析 |
4.1.2 氨基酸组成分析及营养品质的评价 |
4.1.3 脂肪酸组成分析 |
4.2 乌苏里拟鲿稚鱼对适宜能量蛋白比的研究 |
4.2.1. 蛋白和能量比对摄食、生长和饲料利用的影响 |
4.2.2 蛋白和能量比对体成分的影响 |
4.2.3 蛋白和能量比对肥满度、肝体比的影响 |
4.3 乌苏里拟鲿对饲料中赖氨酸需要量的研究 |
4.3.1 饲料中赖氨酸含量对乌苏里拟鲿生长和饲料利用率的影响 |
4.3.2 饲料中赖氨酸含量对乌苏里拟鲿体成分的影响 |
4.3.3 饲料中赖氨酸水平对乌苏里拟鲿肌肉氨基酸组成的影响 |
4.4 乌苏里拟鲿对饲料中蛋氨酸需要量的研究 |
4.4.1 饲料中蛋氨酸含量对乌苏里拟鲿生长和饲料利用率的影响 |
4.4.2 饲料中蛋氨酸含量对乌苏里拟鲿体成分的影响 |
4.4.3 饲料中蛋氨酸水平对乌苏里拟鲿肌肉氨基酸组成的影响 |
4.5 乌苏里拟鲿饲料中豆粕替代鱼粉的研究 |
4.5.1 豆粕替代鱼粉对生长和饲料利用效率的影响 |
4.5.2 豆粕替代鱼粉对形态指数和体组成的影响 |
4.5.3 豆粕替代鱼粉对乌苏里拟鲿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
4.5.4 豆粕替代鱼粉对乌苏里拟鲿氮、磷代谢的影响 |
4.5.5 成本分析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5)菜粕、棉粕在异育银鲫饲料中的合理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水产动物对饼粕类蛋白源利用的研究进展 |
1 饼粕类蛋白源在水产饲料上的重要性 |
2 常见的饼粕类蛋白源及其抗营养因子 |
2.1 豆粕类蛋白源及其抗营养因子 |
2.1.1 蛋白酶抑制剂 |
2.1.2 红细胞凝集素 |
2.1.3 植酸 |
2.2 棉粕类蛋白源及其抗营养因子 |
2.2.1 棉酚 |
2.2.2 环丙烯脂肪酸 |
2.3 菜粕类蛋白源及其抗营养因子 |
2.3.1 硫代葡萄糖苷 |
2.3.2 芥酸 |
2.3.3 单宁 |
2.4 花生饼粕类蛋白源及其抗营养因子 |
2.4.1 黄曲霉毒素 |
2.4.2 皂苷 |
3 改善水产动物利用饼粕类蛋白源的途径 |
3.1 提高氨基酸的平衡性 |
3.1.1 蛋白源混合搭配 |
3.1.2 补充氨基酸 |
3.2 抗营养因子的灭活 |
3.2.1 物理方法 |
3.2.2 化学方法 |
3.2.3 生物方法 |
3.2.4 其他方法 |
3.3 提高水产动物的消化率 |
3.4 改善饼粕类蛋白源的适口性 |
4 小结 |
引言 |
第一章 饲料中菜粕和棉粕的不同配比对异育银鲫生长性能、血浆生化指标和棉酚残留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设计与试验饲料 |
1.2 试验用鱼 |
1.3 饲养管理 |
1.4 测定指标及方法 |
1.4.1 生长性能指标 |
1.4.2 形体指标 |
1.4.3 肌肉成分分析 |
1.4.4 血浆生理指标 |
1.4.5 肌肉和肝脏棉酚含量测定 |
1.5 数据统计 |
2 结果 |
2.1 菜粕和棉粕的不同配比对异育银鲫生长性能的影响 |
2.2 菜粕和棉粕的不同配比对异育银鲫形体指标和内脏指数的影响 |
2.3 菜粕和棉粕的不同配比对异育银鲫的肌肉成分的影响 |
2.4 菜粕和棉粕的不同配比对异育银鲫的血浆生化指标的影响 |
2.5 饲料棉粕含量对异育银鲫肌肉和肝脏游离棉酚含量的影响 |
3 讨论 |
3.1 菜粕在水产饲料中的应用 |
3.2 棉粕在水产饲料中的应用 |
3.3 菜粕和棉粕的适宜配比 |
结论 |
第二章 醋酸棉酚对异育银鲫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和棉酚残留的影响 |
1 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设计与试验饲料 |
1.2 试验用鱼 |
1.3 饲养管理 |
1.4 测定指标及方法 |
1.4.1 生长性能指标 |
1.4.2 形体指标 |
1.4.3 肌肉成分分析 |
1.4.4 血清生理指标 |
1.4.5 肌肉和肝脏棉酚含量测定 |
1.4.6 肝脏组织结构的观察 |
1.5 数据统计 |
2 结果 |
2.1 醋酸棉酚对异育银鲫生长性能的影响 |
2.2 醋酸棉酚对异育银鲫形体指标和内脏指数的影响 |
2.3 醋酸棉酚对异育银鲫肌肉成分的影响 |
2.4 醋酸棉酚对异育银鲫的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2.5 醋酸棉酚对异育银鲫肌肉和肝脏游离棉酚含量的影响 |
2.6 醋酸棉酚对异育银鲫肝脏组织结构的影响 |
3 讨论 |
3.1 醋酸棉酚对异育银鲫生长性能的影响 |
3.2 醋酸棉酚对异育银鲫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3.3 醋酸棉酚对异育银鲫体内棉酚沉积的影响 |
版图 |
结论 |
第三章 饲料中补充微囊氨基酸和蛋白酶AG 对异育银鲫生长性能的影响 |
1 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设计与试验饲料 |
1.2 试验用鱼 |
1.3 饲养管理 |
1.4 测定指标及方法 |
1.4.1 生长性能指标 |
1.4.2 肌肉成分分析 |
1.4.3 血清生化指标 |
1.4.4 血清总游离氨基酸 |
1.4.5 血清总蛋白 |
1.5 数据统计 |
2 结果 |
2.1 饲料中补充微囊氨基酸和蛋白酶AG 对异育银鲫生长性能的影响 |
2.2 饲料中补充微囊氨基酸和蛋白酶AG 对异育银鲫肌肉成分的影响 |
2.3 饲料中补充微囊氨基酸和蛋白酶AG 对异育银鲫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2.4 异育银鲫摄食各组饲料后不同时间段血清总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变化 |
2.5 异育银鲫摄食各组饲料后不同时间段血清总蛋白含量的变化 |
3 讨论 |
3.1 微囊氨基酸对异育银鲫生长性能的影响 |
3.2 蛋白酶AG 对异育银鲫生长性能的影响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棉籽饼粕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棉籽饼粕的营养价值 |
2 棉籽饼粕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
2.1 对水生动物生长性能及饲料利用率的影响 |
2.2 对水生动物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影响 |
2.3 对水生动物器官指数的影响 |
3 影响棉籽饼粕在水产养殖中应用的因素 |
3.1 适口性的影响 |
3.2 抗营养因子的影响 |
3.2.1 棉酚 |
3.2.3 植酸 |
3.3 氨基酸组成不平衡 |
3.4 消化率低 |
4 改善棉籽饼粕应用效果的措施 |
4.1 调整适口性 |
4.2 脱毒处理 |
4.2.1 水热处理法 |
4.2.2 硫酸亚铁法 |
4.2.3 碱处理法 |
4.2.4 尿素处理法 |
4.2.5 溶剂萃取法 |
4.2.6 液-液-固三相萃取法 |
4.3 添加外源性酶制剂 |
4.4 添加晶体氨基酸或蛋白源混合搭配提高饲料氨基酸的平衡性 |
4.5 微生物发酵 |
4.6 育种法和基因工程途径 |
5 小结 |
(7)异育银鲫对常用饲料蛋白源生物利用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综述 水产动物对饲料蛋白源生物利用性的研究进展 |
1 蛋白对水产动物的重要作用及研究意义 |
2 水产饲料中常用的蛋白源 |
2.1 鱼粉(Fish Meal,FM) |
2.2 豆粕(Soybean meal,SBM) |
2.3 花生饼粕(Peanut meal,PM) |
2.4 棉籽饼粕(Cottonseed meal,CSM) |
2.5 菜籽粕(Rapeseed meal,RSM) |
3 影响水产动物对蛋白源利用的因素 |
3.1 食性和生长发育阶段 |
3.2 蛋白源适的口性 |
3.3 蛋白源的消化率 |
3.4 蛋白源中的抗营养因子 |
3.5 蛋白源中氨基酸的平衡性 |
4 植物蛋白对水生动物身体组成及肌肉品质的影响 |
4.1 对身体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
4.2 对水产动物肌肉品质的影响 |
5 蛋白源的最大添加量 |
6 改善水产动物利用蛋白源的途径 |
6.1 添加诱食剂 |
6.2 降低抗营养因子的抗营养效应 |
6.3 添加晶体氨基酸 |
7 结语 |
试验一异育银鲫对十种蛋白源的消化吸收率 |
第一部分 十种蛋白源对异育银鲫生长性能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鱼 |
1.2 试验饲料 |
1.3 分组及饲养管理 |
1.4 采样及分析 |
1.5 计算 |
1.6 数据处理 |
2 试验结果 |
2.1 试验饲料对异育银鲫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效率的影响 |
2.2 试验饲料对异育银鲫全鱼体成分的影响 |
3 讨论 |
3.1 试验饲料对异育银鲫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效率的影响 |
3.2 试验饲料对异育银鲫全鱼体成分的影响 |
第二部分 异育银鲫对十种主要蛋白源的消化吸收率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粪便收集 |
1.3 分析 |
1.4 计算 |
1.5 数据处理 |
2 试验结果 |
2.1 异育银鲫对试验饲料的表观消化率 |
2.2 异育银鲫对饲料蛋白原料的表观消化率 |
3 讨论 |
3.1 异育银鲫对饲料蛋白原料干物质的表观消化率 |
3.2 异育银鲫对饲料蛋白原料蛋白质的表观消化率 |
3.3 异育银鲫对饲料蛋白原料粗脂肪的表观消化率 |
3.4 异育银鲫对饲料蛋白原料能量的表观消化率 |
第三部分 小结 |
试验二 棉粕对异育银鲫生长性能、生理机能及肝脏、肠道组织结构的影响 |
第一部分 棉粕对异育银鲫生长性能的影响 |
1 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鱼 |
1.2 试验饲料 |
1.3 分组及饲养管理 |
1.4 采样及分析 |
1.5 计算 |
1.6 数据处理 |
2 试验结果 |
2.1 棉粕对异育银鲫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效率的影响 |
2.2 棉粕对异育银鲫全鱼体成分和肌肉水分的影响 |
2.3 棉粕对异育银鲫内脏指数和肥满度的影响 |
3 讨论 |
3.1 棉粕对异育银鲫生长性能的影响 |
3.2 棉粕对异育银鲫内脏指数和肥满度的影响 |
第二部分 棉粕对异育银鲫生理机能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采样 |
1.3 分析方法 |
1.4 数据处理 |
2 试验结果 |
2.1 棉粕对血清溶菌酶(LSZ)活力的影响 |
2.2 棉粕对血清SOD 活力的影响 |
2.3 棉粕对血清转氨酶活力(GPT,GOT)的影响 |
2.4 棉粕对血红蛋白含量(Hb)的影响 |
3 讨论 |
3.1 棉粕对血清溶菌酶(LSZ)活力的影响 |
3.2 棉粕对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的影响 |
3.3 棉粕对血清转氨酶(GPT,GOT)活力的影响 |
3.4 棉粕对血清血红蛋白(Hb)含量的影响 |
第三部分 棉粕对异育银鲫肝脏、肠道组织结构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取样方法 |
1.3 石蜡切片制备 |
1.4 观察 |
2 试验结果 |
2.1 棉粕对肝脏组织结构的影响 |
2.2 棉粕对前肠、中肠、后肠组织结构的影响 |
3 讨论 |
第四部分 小结 |
试验三 醋酸棉酚对异育银鲫生长性能、生理机能及肝脏、肠道组织结构的影响 |
第一部分 醋酸棉酚对异育银鲫生长性能的影响 |
1 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鱼 |
1.2 试验饲料 |
1.3 分组及饲养管理 |
1.4 采样及分析 |
1.5 计算 |
1.6 数据处理 |
2 试验结果 |
2.1 醋酸棉酚对异育银鲫生长性能的影响 |
2.2 醋酸棉酚对异育银鲫全鱼体成分及肌肉水分的影响 |
2.3 醋酸棉酚对异育银鲫内脏指数和肥满度的影响 |
3 讨论 |
第二部分 醋酸棉酚对异育银鲫生理机能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采样 |
1.3 分析方法 |
1.4 数据处理 |
2 试验结果 |
2.1 醋酸棉酚对血清LSZ 活力的影响 |
2.2 醋酸棉酚对血清SOD 活力的影响 |
2.3 醋酸棉酚对血清转氨酶GPT、GOT 活力的影响 |
2.4 醋酸棉酚对血红蛋白含量的影响 |
3 讨论 |
第三部分 醋酸棉酚对异育银鲫肝脏、肠道组织结构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取样方法 |
1.3 石蜡切片制备 |
1.4 观察 |
2 试验结果 |
2.1 醋酸棉酚对肝脏组织结构的影响 |
2.2 醋酸棉酚对前肠、中肠、后肠组织结构的影响 |
3 讨论 |
第四部分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 |
致谢 |
(8)鱼粉替代物在水生动物上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动物性蛋白源替代物 |
2 植物性蛋白源替代物 |
2.1 豆料粕 (饼) 类 |
2.2 菜籽饼 (粕) |
2.3 棉籽饼 (粕) |
3 其它蛋白源替代物 |
4 结语 |
(9)四种植物蛋白源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生长、氨基酸沉积和非特异性免疫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综述 |
1 植物蛋白源在水产饲料中应用前景 |
1.1 鱼粉在水产饲料上的应用受到限制 |
1.2 植物蛋白源的优势 |
1.3 四种植物蛋白源的营养特征 |
2 植物蛋白对水产动物生长性能的影响 |
2.1 植物蛋白的添加量与水产动物生长的关系 |
2.2 影响植物蛋白添加量的因素 |
2.3 四种植物蛋白在水产动物上的使用量 |
3 影响植物蛋白源在水生动物饲料中应用的因素 |
3.1 植物蛋白源的适口性 |
3.2 植物蛋白源的消化率 |
3.3 植物蛋白源的抗营养因子 |
3.4 植物蛋白氨基酸平衡性 |
4 改善植物蛋白在水产饲料上应用的措施 |
4.1 补充晶体氨基酸 |
4.2 添加诱食剂 |
4.3 消除抗营养因子 |
第二部分 试验研究 |
试验一 单一植物蛋白源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生长、氨基酸沉积和非特异性免疫力的影响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4 小结 |
试验二 植物蛋白源的组合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生长、氨基酸沉积和非特异性免疫力的影响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10)中华鳖成鳖对低蛋白饲料的适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文献综述:水产动物饲料蛋白质需求研究进展 |
2.1 动植物蛋白源替代鱼粉研究 |
2.2 蛋白质节约作用 |
2.3 适应性研究 |
第三章 材料与方法 |
3.1 实验设计 |
3.2 实验用鳖和养殖设施 |
3.3 实验饲料 |
3.4 实验方法 |
3.5 样品生化分析及指标的测定 |
3.6 数据的处理方法 |
第四章 实验结果 |
4.1 不同蛋白水平处理对实验鳖第一阶段摄食生长的影响 |
4.2 不同蛋白水平处理对实验鳖第二阶段摄食生长的影响 |
4.3 不同蛋白水平处理对实验鳖体营养组成的影响 |
4.4 不同蛋白水平处理对实验鳖消化道形态和体形的影响 |
4.5 不同蛋白水平处理对实验鳖氮收支的影响 |
4.6 不同蛋白水平处理对实验鳖能量收支的影响 |
第五章 讨论 |
5.1 不同蛋白水平处理对实验鳖摄食和饲料利用性能的影响 |
5.2 不同蛋白水平处理对实验鳖生长的影响 |
5.3 不同蛋白水平处理对实验鳖消化率的影响 |
5.4 不同蛋白水平处理对实验鳖体营养成分的影响 |
5.5 不同蛋白水平处理对实验鳖氮收支的影响 |
5.6 不同蛋白水平处理对实验鳖能量收支的影响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虹鳟饲料中棉籽饼的适宜用量(论文参考文献)
- [1]斑节对虾适应低鱼粉蛋白性状的遗传参数估计及分子机制解析[D]. 姜松. 上海海洋大学, 2021(01)
- [2]无鱼粉饲料中诱食剂的筛选及植物油替代鱼油对大菱鲆的作用效果[D]. 马季. 上海海洋大学, 2020(02)
- [3]混合植物蛋白替代豆粕对黄河鲤鱼生长、免疫及肝脏GH/IGF-I基因表达的影响[D]. 王婷婷. 山东农业大学, 2017(01)
- [4]乌苏里拟鲿Pseudobagras ussuriensis品质评价、适宜蛋白能量水平和氨基酸需要量及对豆粕的利用研究[D]. 王裕玉. 东北农业大学, 2013(05)
- [5]菜粕、棉粕在异育银鲫饲料中的合理应用研究[D]. 蒋春琴. 上海海洋大学, 2011(08)
- [6]棉籽饼粕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J]. 王裕玉,杨雨虹,刘大森. 中国饲料, 2011(02)
- [7]异育银鲫对常用饲料蛋白源生物利用性的研究[D]. 姜光明. 苏州大学, 2009(09)
- [8]鱼粉替代物在水生动物上的研究进展[J]. 陈水春,胡俊茹,李军勇,李宝圣,李强. 现代渔业信息, 2008(11)
- [9]四种植物蛋白源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生长、氨基酸沉积和非特异性免疫力的影响[D]. 伍代勇. 苏州大学, 2007(03)
- [10]中华鳖成鳖对低蛋白饲料的适应性研究[D]. 张士峰. 河北师范大学, 20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