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谈高校图书馆电子出版物的采访工作(论文文献综述)
向晴[1](2019)在《中国电子图书发展历史研究(1991-2018)》文中研究指明电子图书是以数字化形式存在的,拥有版权并正式出版、发行,经过法律允许,以销售和服务为手段,最终实现阅读的一种非连续性出版物的文献。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激光照排技术的发明使汉字得以被计算机处理,并在计算机技术的推动下产生了我国第一部电子图书。自90年代以来,我国互联网、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中国电子图书的形式在数据库商、图书馆、平台商、馆配商等的共同推动下几经变化,其内容更加丰富、功能不断完善,逐渐改变了读者的信息获取方式和阅读习惯。但是,对中国电子图书发展历史的梳理与总结不论在出版史,还是数字资源史中都较为欠缺。论文针对这一薄弱领域,在研究大量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广泛调研、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将中国电子图书的每个阶段和特定社会背景加以联系,旨在从源头开始,梳理其发端与形成过程,展现其丰富精彩的发展史。论文一方面阐述了电子图书的含义、类型及其相关概念,有助于明确什么是电子图书,为深入研究打好扎实的基础;另一方面,从中国电子图书产业链中的主要角色入手,通过调查其生产、发行与使用环节等情况,有利于把握电子图书当前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并提出参考建议。文章综合运用文献分析、网络调查、访谈、案例分析的研究方法,从纵向和横向两方面进行研究。从纵向上,根据中国电子图书每个阶段的特征并结合标志性事件,确认其产生于1991年,并将1991-2018年这一时期的发展情况划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起源阶段(1991-1999)、兴起阶段(2000-2008年)、繁荣阶段(2009-2014)和转型阶段(2015-2018);在横向上,从社会背景、各阶段主要角色方面进行分析,总结不同时期电子图书的特征和发展状况。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绪论部分明确研究背景、意义和基本概念,概括电子图书领域的主要研究内容,并阐述论文所运用的研究方法和创新点。(2)梳理中国电子图书的发展历史,共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1)电子图书溯流求源(1991-1999)时期,通过对中国电子图书的产生背景分析,认为中国电子图书的产生背景与我国计算机存储介质变化、汉字激光照排技术等密不可分,是我国书籍形式不断演变的结果。并以1991年11月武汉大学出版社将《国共两党关系通史》以软盘形式连同其印刷版同时正式发行,成为我国第一部电子图书产生的标志,伴随其产生,相应的制作工具、技术手段等为中国电子图书的发展奠定基础;2)电子图书在机构市场兴起(2000-2008)时期,数据库商不断研发新技术、积极提出版权解决方案,推动电子图书不断进步。以2000年1月超星数字图书馆在互联网上正式开通为划分依据,此后逐渐形成以超星、方正Apabi、书生之家主要数据库商为代表,成为这一时期推动中国电子图书兴起的重要力量;3)用户需求促使电子图书繁荣(2009-2014)时期,以2009年1月3G正式发牌为划分依据,加速了智能手机的普及,扩宽了用户规模,改变了读者的阅读习惯,电子图书的用户范围从以图书馆机构用户为主逐渐向个人用户过渡;4)电子图书行业转型与挑战(2015-2018)时期,为出版社、馆配商的转型阶段,以2015年5月北京人天书店正式面向全国推出“畅想之星”馆配电子书为划分依据。该平台的问世填补了馆配电子书领域的空白,使产业链上游出版商认识到这是未来的重要业务,并开始推出电子图书业务。与此同时,电商平台将业务拓展到馆配领域,为图书馆创新服务方式,也刺激了出版商、馆配商的竞争。(3)总结在中国电子图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推动力量和主要问题,并提出解决思路,以及在梳理其历史过程中所引起的思考与对中国电子图书未来趋势的展望。当前电子图书的使用率越来越高,渐渐成为读者学习、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图书馆用于购买电子图书的经费占比也越来越重,同时也引起生产、发行行业的互相竞争。任何事物的产生与发展过程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必然与周围事物相互联系着,论文中几大数据库商、馆配商、出版社、读者、图书馆,甚至是刚刚涉足的新秀电商,皆是中国电子图书发展历史进程中的缩影。有了他们的参与才会不断推动中国电子图书历史发展的巨轮,促使其不断完善与进步。
胡曦玮[2](2019)在《共生视角下的高校图书馆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图书馆数字资源经费投入的比例增加,图书馆数字资源馆藏建设越来越引起重视,数字阅读技术的蓬勃发展也让用户的阅读行为产生了变化。数字阅读方式不断普及,电子书作为数字资源的一部分,相较于纸质书携带轻便、获取便捷、借阅方便等优势受到用户的青睐,使得用户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在此背景下,图书馆的电子书馆藏数量与投入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当前国内图书馆尚未有一套完整的、系统的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同时,电子书馆藏建设存在着电子书使用率低下、电子书商捆绑销售和版权严苛等问题,阻碍了图书馆电子书馆藏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用户对数字资源需求的增强推动着电子书产业的发展,进而推动着图书馆电子书服务和电子书馆藏的发展。然而,在我国图书馆电子书服务中,由用户、图书馆和电子书商形成的电子书流转远未达到理想状态,作为其依托的电子书馆藏建设水平欠佳。造成这一现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公共信息政策不完善的因素,也有相关利益主体之间利益失衡的因素。从共生理论的角度看,图书馆电子书馆藏建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可以归结为电子书馆藏建设中的利益主体未能普及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共生理念,尚未形成良好的共生机制等。本文旨在研究构建共生视角下的高校图书馆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用以满足用户需求为主,兼顾馆员和电子书商的需求,同时也对图书馆电子书馆藏建设加以指导与规范。本研究首先梳理了当前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理论研究和实践现状。通过文献调查和网络调研了解当前电子书馆藏建设现状,从理论上根据文献、着作等资料检索,梳理与分析当前国内外关于图书馆电子书馆藏政策的研究。从实践上调查中美两国前100所高校图书馆电子书数据库情况、电子书许可协议情况以及电子书馆藏政策实践情况;对搜集的信息进行整理、归纳和比较分析。其次构建了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备选方案。在公共政策分析指导下,构建两套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备案方案,一套为现有政策内容为基础的限制性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备选方案,一套为共生视角下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备选方案。从共生理论角度来看,首先阐述了共生理论的内涵和信息人共生的概念、条件与模式。其次探讨了图书馆电子书馆藏共生系统及构成要素、共生系统构成条件、共生系统形成与进化,然后论述了共生理论在电子书馆藏建设及其政策中的运用。需求理论认为电子书馆藏建设各方需求推动着电子书馆藏建设的发展,同时结合利益相关者理论,明确了电子书馆藏建设中的利益相关者,分析电子书馆藏建设中的利益生态链及形成动因,探讨直接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需求,研究电子书馆藏利益管理与馆藏建设政策的关系,从而找出用户、图书馆和电子书商三者的共同利益需求条款重点分析。通过数字资源建设理论和调查的现有政策条款来拟定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框架。最后运用公共政策分析流程来设计政策方案。首先明确政策构建的思路,确立政策目标,设计两套图书馆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备选方案。最后对两套方案进行对比分析。然后调查了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备选方案的接受度情况。以上文中两套政策条款的设置为基础,对用户、馆员和电子书商分别开展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接受度的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最后分析三方问卷和访谈的结果,以满足用户需求为核心,兼顾图书馆和电子书商的利益需求,来确立政策条款。根据实证研究结果,抉择出共生视角下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从研究结果发现,有88.61%的用户、95.00%的图书馆员和96.05%的电子书商认为需要构建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有93.47%的用户、95.32%的图书馆员和97.04%的电子书商认为政策的构建需要以用户需求为主、兼顾图书馆和电子书商的需求。此外,用户、图书馆和电子书商一致认为政策框架需要包括14项条款:“政策概括”、“采购标准”、“用户资格规定”、“版权限制”、“电子书商义务”、“图书馆义务”、“用户义务”、“三方共同义务”、“电子书访问”、“电子书保存”、“电子书整合”、“评价与剔除”、“合作馆藏”和“政策修订”。其中“采购标准”、“版权限制”、“用户义务”、“三方共同义务”、“电子书整合”、“评价与剔除”和“政策修订”这七项条款与共生视角政策备选方案中的对应条款一致。其余的“政策概括”、“用户资格规定”、“电子书商义务”、“图书馆义务”、“电子书访问”、“电子书保存”和“合作馆藏”这7项政策条款根据问卷和访谈调查内容在共生视角政策备选方案的基础上做了优化和调整。此外,有90.95%的用户、91.49%的图书馆员和97.04%的电子书商认为政策需要揭示,对每项政策条款揭示度的分值发现,揭示度分数较高的条款基本都涉及到用户如何使用相关信息,也与访谈者所述情况相吻合。最后依据相关调研数据和访谈内容,来提出改善用户、馆员和电子书商三方共生关系、促进三方共同利益的意见和建议,推动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兼顾电子书商和图书馆利益需求的图书馆电子书馆藏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宏观层面上包括:(1)加强组织信息文化建设,推广信息人生共生理念、(2)改善公共信息政策环境,推动共生系统平衡和优化、(3)建立利益相关者协调组织,促进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的构建三个方面。微观层面上分别从用户与图书馆的角度、图书馆与电子书商角度和用户、图书馆和电子书商角度三个方面进行探讨。运用公共政策分析的方法,对政策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分析政策主要具有导向、调控和分配三大功能。政策执行过程需要包括:政策执行的准备、实施和总结三个阶段。并从政策问题的特性、政策本身的因素、政策以外的因素和政策环境四个方面来预测分析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
宋旅黄[3](2017)在《图书馆与馆配商的合作效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文献信息资源是图书馆赖以提供服务的基础,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是图书馆最重要的一项业务活动。而专门为图书馆配送图书文献的图书发行商——馆配商,则是图书馆采集各类图书文献的主要渠道,是图书馆与出版社的中介。在各类型文献信息资源的数量急剧增长,社会的文献信息需求日趋多样化的今天,图书馆要从海量的文献信息资源中选择和采集符合用户需要、有价值、高质量,并且成本/效益合理的图书,迫切需要与馆配商的合作。而馆配商面临复杂多变、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也只有与图书馆建立和谐的合作关系,才能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图书馆与馆配商密切合作,互利共赢,既是时代的要求,更是各自谋求发展的必然选择。本研究以提升图书馆与馆配商的合作效益为目标,在系统梳理国内外图书馆与馆配商合作效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图书馆与馆配商合作及其效益追求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动因,以若干实例,分析了我国图书馆与馆配商合作效益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论文进一步分析了图书馆与馆配商合作效益提升面临的新形势,借鉴了国外图书馆与馆配商合作效益提升的经验,提出了在新形势下提升我国图书馆与馆配商合作效益的二种新的合作模式,并对读者决策采购进行了创新性拓展。运用数学模拟方法,分别构建了这三种模式的合作效益模型,提出了采用该模型提升合作效益的策略。最后,本研究分别以三家图书馆与馆配商的合作为例,对这些合作效益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证明了这些模型的可行性,同时提出了优化合作效益模型的思考和建议。论文的核心观点如下:(1)图书馆与馆配商的合作及其效益的提升应该是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活动。依据合作竞争理论,图书馆与馆配商之间不应是对抗性的竞争,而应是在市场竞争中加强合作。供应链管理理论指导馆配商全局性地把握自身在供应链中所处的地位,根据自身优势同供应链上下游进行沟通协作,实现合作共赢。客户关系理论要求图书馆和馆配商都要以客户为中心,所有产品、服务、业务流程都要以最大限度满足客户需求为出发点。营销管理理论要求馆配商与图书馆合作,确保供应环节中的有效沟通,形成有效的数据交换及信息互通,及时了解市场变化及趋势,从而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成本效益理论使图书馆与馆配商合作具化为可实施的成本效益控制,是提升合作效益的理论推动力。(2)对图书馆与馆配商合作效益的实例分析表明,目前我国图书馆与馆配商合作过程中存在诸多矛盾,这些矛盾影响了两者的深化合作及效益提升。这些矛盾主要有:①图书馆的所需图书品质、品种与馆配商实际供应能力的矛盾;②图书馆对服务质量要求提高与馆配商的运营成本的;③信息传递效率与链式信息传递模式的矛盾;④图书馆的差异化需求与馆配商标准化服务的矛盾;⑤市场环境激变与馆配商应对能力的矛盾;⑥短期利润与长期效益的矛盾。而在新形势下,解决上述矛盾,提升图书馆与馆配商的合作效益,需要有新的合作模式。这些模式主要包括: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读者决策采购、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纸电同步合作、服务一流学科建设的精准采购合作。(3)读者决策采购效益模型分析表明,图书馆与馆配商在读者决策采购系统上的合作可以给两者都带来效益的提升。其中,图书馆所获得的效益明显,在一定的采购经费投入及人工的配合下,图书馆可以收获超过原本投入的价值。在馆配商方面,考虑到图书采购数量或采购金额作为系数远大于馆配商工作人员平均日薪的系数,实际上图书销售的利润空间成为决定馆配商在读者决策采购合作中的效益水平的关键因素之一。提升读者决策采购合作效益的策略是加强对读者决策采购的推广和培训、严格预设文档、推动书商转变营销方式、推动图书馆员角色转变、对参与读者决策采购的读者进行反向筛选。(4)图书馆与馆配商在纸电同步领域的合作可以给双方带来了相应的效益。图书馆所获得的效益主要表现在纸电同步中可购置到的最新出版的电子书所能提供的外借能力的提升,以及改善采购流程后所能提升的工作效率。而在馆配商方面,为冲抵平台研发及运作所产生的成本,达到盈利,除了提升自身的运作效率外,以及用户数量外,也依赖于图书销售的利润空间。提升纸电同步合作效益的策略是建立全品种可供书目平台、完善电子书的招投标制度、保证电子书的品质及提高纸电同步率。(5)精准采购合作项目带来的效益体现为提升了图书馆采购图书的效率,扩大了学科文献采集面,减少了学科文献漏购率,节省文献订购成本和人力成本。对馆配商来说,当同图书馆达成精准采购合作协议,图书馆采购数量持续增加时,则会为馆配商带来一定的规模效益。提升精准采购合作效益的策略是建立馆藏文献资源测评体系、规范图书选题策划、制定科学合理的学科分类购书表、馆配商建立发展数据库,并实现与图书馆数据双向互通。论文的研究方法有案例分析法、数学模拟法、实证分析法、跨学科研究法。
魏贵明[4](2011)在《浅谈高校图书馆电子出版物采购工作的原则及策略》文中提出本文从高校图书馆于电子出版物的选取与采购实际出发,阐述了图书馆电子出版物采购工作原则、采购策略。
李秋彤[5](2011)在《网络环境下电子出版物的采访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针对电子出版物的特点以及电子出版物发行现状,提出了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电子出版物的采访策略,探讨了网络环境下电子出版物采访的新途径、新方法。
樊立娜[6](2010)在《网络环境下基于馆藏评价的高校图书馆采访工作研究》文中指出文献采访工作是图书馆工作的龙头,是图书馆开展一切工作的基础,是图书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馆许多基本工作都是建立在拥有数量庞大、品种丰富的馆藏之上的。文献采访工作水平的高低是馆藏建设的关键,将直接影响图书馆服务的能力和效果。而馆藏评价是图书馆开展一切工作的中心,也是衡量采访工作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鉴于信息时代图书采访工作面临的诸多新问题,从而要求馆藏评价及文献采访工作与时俱进,因此,对网络环境下基于馆藏评价的高校图书馆采访工作研究成为必要。文章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基于馆藏评价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第二部分详细介绍了文献采访的原则、意义以及馆藏评价的意义和指标等。第三部分阐述了高校图书馆文献采访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提出了基于馆藏评价的文献采访工作的设想和对策。总之,文献采访工作是图书馆一项非常重要的业务工作,而馆藏评价最终目的是用于指导实际工作,提高文献资源质量,更好的为教学科研服务。
赵辉[7](2009)在《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研究》文中指出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以下简称“新本馆”)为了达到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标准,在信息资源建设过程出现了急于求成、盲目求快的现象,一味追求馆藏资源数量,忽视了信息资源建设最基本的原则,没有一个统一的指导思想,这不利于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本文的研究综合了现有的各类文献资料查询手段和途径,采用查阅中外文书刊、数据库、网站,并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的原则,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新本馆”信息资源建设及几个重点问题进行研究。内容共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部分,介绍了该论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现状、信息资源建设的含义及内容、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以及本文的创新之处。第二部分介绍“新本馆”信息资源建设现状,主要介绍了“新本馆”馆藏信息资源现状和“新本馆”信息资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三部分阐述了“新本馆”信息资源建设的总体要求,主要是研究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之上的总体要求,包括“新本馆”信息资源建设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必须全面协调和保持可持续性、需要统筹兼顾的科学方法四个方面。第四部分给出了“新本馆”信息资源建设总体要求下的几个重点工作的工作方法,分别介绍了图书文献采访工作、电子出版物采访工作、网络信息资源建设工作、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作四个方面的内容,这些方法融入了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借鉴了非“新本馆”的经验,纠正了以前“新本馆”的错误做法。通过本文的研究和探索,希望能为“新本馆”信息资源建设工作提供一种指导思想,为“新本馆”建设与发展探索一条可行之路。
常雅红[8](2007)在《图书馆电子出版物采购工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电子出版物以其功能强大、可供多人同时使用、可供多地点远程检索等优势而为图书馆和读者所青睐,对满足读者的需要、改善图书馆的服务手段和服务水平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电子出版物的飞速发展使图书馆越来越重视电子馆藏的建设。电子出版物的采购牵涉到多个环节,如何合理地采购电子出版物,建设和发展本馆电子馆藏成为图书馆必须认真思索的问题。论文以目前图书馆界普遍认同的复合图书馆发展路向为依据,着眼于电子出版物的选取与采购,电子馆藏的建设与发展。立足图书馆采购工作的现实,强调理论与实际工作的结合,强调理论对实践的现实指导性。一方面本文从图书馆采购工作需要出发,对图书馆电子出版物采购问题进行了分析(包括:采购工作原则、采购依据),从理论与实践着重分析阐述了电子出版物采购模式、国内外联盟采购的发展及用示例剖析了我国图书馆电子出版物联盟采购带来的优势,分析了当前电子出版物采购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图书馆电子出版物十条采购策略,力图使图书馆电子出版物的采购工作更顺利地开展,使采购的电子出版物更好地满足用户与读者的信息需求,这是使之成为图书馆采购工作人员参照、比较和借鉴的工具;另一方面,本文虽以电子出版物为主要研究对象,但强调不能忽略印刷型文献的作用,且提出在做出订购决策时要注意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全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分析了电子出版物及对图书馆采购工作的影响。首先依据1997年12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公布的《电子出版物管理规定》给电子出版物下了明确的定义,介绍了电子出版物的构成要素及其基本类型结构,笔者从5种不同的角度划分出不同的类型;简要介绍了电子出版物的特点,之后对图书馆采购工作的影响进行了专门的论述,包括对采购经费的影响、对采购工作人员的影响及对文献采购的影响。第二章对图书馆电子出版物采购问题进行分析。包括采购应遵循的原则与依据。笔者指出,图书馆电子出版物采购需遵循一定的原则,即针对、系统性、特色、协调性等原则。其次,电子出版物采购要有客观的依据和评估指标,电子出版物可从资源内容、检索系统及功能、出版商或数据库商的服务、使用情况、价格及成本分析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估,并以此作为是否采购或续订电子出版物的依据。第三章分析并阐述了图书馆电子出版物的采购模式。采购模式分为单馆自主采购及图书馆联盟采购,着重分析图书馆联盟采购,包括联盟采购的可能性及积极意义,总结联盟采购在国内外的发展情况,用示例剖析我国图书馆电子出版物联盟采购带来的优势,分析了当前电子出版物采购工作存在的问题。第四章提出了图书馆电子出版物采购策略。具体包括:结合各馆实际情况,确定采访原则、了解和收集相关的电子出版物信息,选择采集对象、确保采购经费的投入,保障电子资源入藏的延续完整性、设立风险基金和发展基金,确保采购工作可持续发展等十条采购策略。
方昂[9](2005)在《新时期高校图书馆电子出版物及其采访策略》文中提出介绍了电子出版物的概念、类型及特点,在此基础上结合韩山师范学院图书馆的实际情况,探讨了电子出版物的采访策略及采访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白梅[10](2004)在《谈高校图书馆电子出版物的采访工作》文中提出文章认为,电子出版物的使用状况、馆藏状况、设备配置、资源共享以及杜绝伪劣黄色电子出版物的入藏是电子出版物采访的重要原则,直接购买、上网采访、复制、交换及赠送是高校图书馆获得电子出版物的主要渠道。
二、谈高校图书馆电子出版物的采访工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高校图书馆电子出版物的采访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电子图书发展历史研究(1991-201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电子图书发展史的研究意义 |
1.2 电子图书的概念辨析 |
1.2.1 国内外电子图书的概念考据 |
1.2.2 电子图书的含义与类型 |
1.2.3 相关概念辨析 |
1.3 电子图书研究的现状 |
1.3.1 年代分布 |
1.3.2 主题词分析 |
1.3.3 电子图书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创新点 |
2 电子图书溯流求源(1991-1999) |
2.1 电子图书的产生背景 |
2.1.1 书籍的演变 |
2.1.2 电子载体的出现 |
2.1.3 汉字的数字化进程 |
2.2 中国电子图书的产生 |
2.2.1 我国第一部电子图书 |
2.2.2 早期的电子图书制作 |
3 电子图书在机构市场兴起(2000-2008) |
3.1 互联网开创阅读新时代 |
3.1.1 我国的互联网时代背景 |
3.1.2 电子图书的新面貌 |
3.2 锐意创新和不断进取的超星集团 |
3.2.1 数字化开创时期 |
3.2.2 版权建设时期 |
3.2.3 资源服务时期 |
3.3 立足数字出版实力雄厚的方正APABI |
3.3.1 起步阶段 |
3.3.2 快速发展阶段 |
3.3.3 缓慢进展阶段 |
3.4 以自主研发技术领先的书生集团 |
3.4.1 书生数字图书馆之路 |
3.4.2 调整战略转型 |
4 用户需求促使电子图书繁荣(2009-2014) |
4.1 个人市场开始形成 |
4.1.1 网络文学风靡 |
4.1.2 移动阅读终端的普及 |
4.1.3 电子图书阅读平台兴起 |
4.2 机构市场持续升温 |
4.2.1 馆藏电子图书来源 |
4.2.2 电子图书整合方式 |
4.2.3 电子图书服务方式 |
5 电子图书行业的转型与挑战(2015-2018) |
5.1 出版社寻求转型 |
5.1.1 出版模式变化 |
5.1.2 主要出版社的电子图书发展概况 |
5.1.3 传统出版社的困境 |
5.2 馆配商服务创新 |
5.2.1 馆配电子书市场新格局 |
5.2.2 北京人天“畅想之星”的电子图书发展 |
5.2.3 主要馆配电子书平台及特点 |
5.3 京东进军馆配电子书市场 |
5.3.1 从零售市场到机构市场 |
5.3.2 京东阅读的优势和不足 |
6 主要问题与解决方式 |
6.1 推动中国电子图书发展的重要力量 |
6.2 主要问题 |
6.2.1 电子图书长期受到版权制约 |
6.2.2 电子图书资源重复建设 |
6.2.3 纸电同步效果不佳 |
6.2.4 电子图书市场不成熟 |
6.2.5 馆配电子书产业链割裂 |
6.3 解决方式 |
6.3.1 利用区块链技术创新解决思路 |
6.3.2 用户、出版社积极转变观念 |
6.3.3 共同构建电子图书产业链生态 |
6.3.4 政府发挥监管和引导的作用 |
7 总结与展望 |
7.1 启示 |
7.1.1 读者需求是影响电子图书的主要因素 |
7.1.2 技术是推动电子图书发展的根本动力 |
7.1.3 电子图书的社交化值得重视 |
7.1.4 电子图书行业需要合作才能共赢 |
7.2 未来展望 |
7.2.1 新技术催生电子图书的变革 |
7.2.2 电子图书将脱离纸书模式 |
7.2.3 电子图书行业将重新洗牌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B.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C.超星集团访谈记录 |
D.畅想之星访谈记录 |
E.中国电子图书发展大事记 |
F.学位论文数据集 |
致谢 |
(2)共生视角下的高校图书馆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用户电子书需求上涨 |
1.1.2 图书馆电子书经费投入增长 |
1.1.3 电子书市场面临挑战 |
1.1.4 图书馆电子书馆藏建设矛盾凸显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图 |
1.3.3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电子书馆藏建设概念术语厘清 |
2.2 国内外图书馆数字资源馆藏发展政策研究现状 |
2.3 图书馆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研究现状 |
2.3.1 国外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研究进展 |
2.3.2 国内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研究进展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国内外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调查分析 |
3.1 中美高校图书馆电子书馆藏现状调查 |
3.1.1 高校馆电子书商数量统计 |
3.1.2 电子书数据库检索情况 |
3.1.3 电子书商统计情况 |
3.2 国内外电子书许可协议条款调查与评价 |
3.2.1 图书馆电子书许可协议模板条款调查 |
3.2.2 国外电子书商许可协议调查与评价 |
3.2.3 国内电子书商许可协议调查与评价 |
3.3 国内外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调查与评价 |
3.3.1 政策网上公布情况 |
3.3.2 政策覆盖范围情况 |
3.3.3 政策修订情况 |
3.3.4 政策条款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备选方案的构建 |
4.1 共生理论 |
4.1.1 共生理论的内涵 |
4.1.2 信息人共生的概念、条件与模式 |
4.1.3 电子书馆藏建设共生系统及构成要素 |
4.1.4 电子书馆藏建设共生系统构成条件 |
4.1.5 电子书馆藏建设共生系统形成与进化 |
4.1.6 共生理论在电子书馆藏建设及其政策中的应用 |
4.2 其他相关理论研究 |
4.2.1 需求理论 |
4.2.2 利益相关者理论 |
4.2.3 数字资源建设理论 |
4.3 政策构建思路 |
4.3.1 政策构建流程 |
4.3.2 现有共生系统问题分析 |
4.3.3 政策宏观层次的问题 |
4.3.4 政策微观层次的问题 |
4.3.5 政策构建原则 |
4.4 政策备选方案的条款构建 |
4.4.1 政策目标确立 |
4.4.2 限制性政策备选方案的条款设置 |
4.4.3 共生视角政策备选方案的条款设置 |
4.4.4 限制性政策备选方案与共生视角下政策备选方案对比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备选方案的接受度调查 |
5.1 调查目的与调查对象 |
5.2 调查问卷的设计 |
5.3 预调查 |
5.3.1 样本描述 |
5.3.2 问卷信度效度分析 |
5.3.3 正式调查问卷形成 |
5.4 正式调查的实施 |
5.4.1 问卷发放与数据采集 |
5.4.2 调查数据的检验 |
5.5 正式调查数据的分析 |
5.5.1 样本属性分析 |
5.5.2 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框架接受度调查 |
5.5.3 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条款接受度调查 |
5.5.4 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揭示的认知调查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共生视角下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方案的确立 |
6.1 政策方案抉择 |
6.1.1 “政策概括”条款抉择 |
6.1.2 “采购标准”条款抉择 |
6.1.3 “用户资格规定”条款抉择 |
6.1.4 “版权限制”条款抉择 |
6.1.5 “电子书商义务”条款抉择 |
6.1.6 “图书馆义务”条款抉择 |
6.1.7 “用户义务”条款抉择 |
6.1.8 “三方共同义务”条款抉择 |
6.1.9 “电子书访问”条款抉择 |
6.1.10 “电子书保存”条款抉择 |
6.1.11 “电子书整合”条款抉择 |
6.1.12 “评价与剔除”条款抉择 |
6.1.13 “合作馆藏”条款抉择 |
6.1.14 “政策修订”条款抉择 |
6.2 共生视角下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条款 |
6.3 相关意见与建议 |
6.3.1 宏观层面的意见与建议 |
6.3.2 微观层面的意见与建议 |
6.4 政策执行的可行性分析 |
6.4.1 政策的功能 |
6.4.2 政策执行的过程 |
6.4.3 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1.1 主要贡献与结论 |
7.1.2 研究的创新点 |
7.2 研究局限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3)图书馆与馆配商的合作效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点 |
摘要 |
Abstract |
0 绪论 |
0.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0.1.1 研究背景 |
0.1.2 研究意义 |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0.2.1 国外研究现状 |
0.2.2 国内研究现状 |
0.3 研究内容及思路 |
0.3.1 研究内容 |
0.3.2 研究思路 |
0.4 研究方法 |
0.4.1 案例分析法 |
0.4.2 数学模拟法 |
0.4.3 实证分析法 |
0.4.4 跨学科研究法 |
1 图书馆与馆配商合作及其效益的相关理论分析 |
1.1 图书馆与馆配商及其合作概述 |
1.1.1 我国图书发行体制的变革与民营书业的兴起 |
1.1.2 馆配商的业务版块变化 |
1.1.3 图书馆、馆配商合作关系 |
1.1.4 图书馆与馆配商合作的意义 |
1.2 合作的理论依据 |
1.2.1 供应链管理理论 |
1.2.2 客户关系管理理论 |
1.2.3 合作竞争理论 |
1.2.4 营销管理理论 |
1.2.5 成本效益理论 |
1.3 合作的实践动因 |
1.3.1 内在联系 |
1.3.2 环境驱动 |
1.4 合作效益的内涵 |
1.4.1 经济效益 |
1.4.2 社会效益 |
2 我国图书馆与馆配商合作的实践及其效益 |
2.1 图书馆与馆配商的合作领域 |
2.1.1 文献采访领域 |
2.1.2 阅读推广领域 |
2.1.3 业务外包领域 |
2.2 我国图书馆与馆配商合作效益 |
2.2.1 北京人天书店有限公司的实例分析 |
2.2.2 湖北三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与图书馆的合作 |
2.2.3 北京百万庄图书大厦有限公司与图书馆的合作 |
2.3 我国图书馆与馆配商合作效益提升所面临的问题 |
2.3.1 图书馆的所需图书品质、品种VS馆配商实际供应能力 |
2.3.2 图书馆对服务质量要求提高VS馆配商的运营成本 |
2.3.3 信息传递效率VS链式信息传递模式 |
2.3.4 图书馆的差异化需求VS馆配商标准化服务 |
2.3.5 市场环境激变VS馆配商应对能力 |
2.3.6 短期利润VS长期效益 |
3 新形势下图书馆与馆配商合作效益的提升 |
3.1 图书馆与馆配商合作面临的新形势 |
3.1.1 互联网的发展提升信息获取的便利性 |
3.1.2 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需求增加,电子出版物发展潜力尚待释放 |
3.1.3 读者阅读习惯的改变催生新的需求 |
3.2 新形势下境外图书馆与馆配商合作效益提升的借鉴 |
3.2.1 新形势下境外图书馆与馆配商合作效益提升的举措 |
3.2.2 新形势下国外图书馆与馆配商合作效益提升的思考 |
3.3 我国图书馆与馆配商合作效益提升的探索 |
3.3.1 用户导向的合作:读者决策采购 |
3.3.2 基于技术的合作:纸电同步 |
3.3.3 服务一流学科建设的合作:精准采购 |
4 读者决策采购的效益分析 |
4.1 读者决策采购中图书馆与馆配商的合作方式 |
4.1.1 选择合作书商 |
4.1.2 预设文档、资源查重 |
4.1.3 设定图书购买的触发机制,形成订单 |
4.2 读者决策采购合作效益模型的构建 |
4.2.1 读者决策采购合作的成本、收益界定 |
4.2.2 读者决策采购效益的评估模型 |
4.2.3 读者决策采购效益模型分析 |
4.3 读者决策采购效益提高的改进策略 |
4.3.1 加强对读者决策采购的推广和培训 |
4.3.2 设定严格预设文档,降低馆藏文献重复率 |
4.3.3 推动书商转变营销方式 |
4.3.4 先试读再购买,实行读者决策采购的“贷款”模式 |
4.3.5 推动图书馆员角色转变 |
4.3.6 对参与读者决策采购的读者进行反向筛选 |
5 纸电同步的效益分析 |
5.1 纸电同步的技术背景 |
5.1.1 EDI对接技术 |
5.1.2 云平台技术 |
5.1.3 APP开发技术 |
5.2 纸电同步中图书馆与馆配商的合作方式 |
5.2.1 买纸赠电 |
5.2.2 纸电捆绑 |
5.2.3 纸电融合 |
5.3 纸电同步合作效益模型的构建 |
5.3.1 纸电同步合作的成本、收益界定 |
5.3.2 纸电同步效益的评估模型 |
5.3.3 纸电同步效益模型分析 |
5.3.4 纸电同步效益的其他体现 |
5.4 纸电同步效益提高的改进策略 |
5.4.1 全品种可供书目平台的建立 |
5.4.2 电子书的招投标制度的完善 |
5.4.3 保证电子书的品质及提高纸电同步率 |
6 精准采购的效益分析 |
6.1 精准采购的背景:学科建设新形势对图书采购的影响 |
6.1.1 学科建设新变化 |
6.1.2 学科建设对图书馆采购图书影响 |
6.2 精准采购合作效益模型的构建 |
6.2.1 精准采购合作的成本、收益界定 |
6.2.2 精准采购效益的评估指标 |
6.2.3 精准采购效益的评估模型 |
6.2.4 精准采购效益模型分析 |
6.3 精准采购效益的主要体现 |
6.3.1 扩大学科文献采集面 |
6.3.2 减少学科文献漏购率 |
6.3.3 节省文献订购成本 |
6.3.4 节省人力成本 |
6.4 精准采购效益提高的改进策略 |
6.4.1 建立馆藏文献资源测评体系 |
6.4.2 规范图书选题策划 |
6.4.3 制定科学合理的学科分类购书表 |
6.4.4 馆配商建立发展数据库,实现与图书馆数据双向互通 |
7 图书馆与馆配商合作效益的实证分析 |
7.1 读者决策采购的实证分析 |
7.2.1 合作中成本、收益数值的确定 |
7.2.2 江门市五邑图书馆与湖北三新的合作效益分析 |
7.2.3 读者决策采购合作及其效益模型的实践效果 |
7.2.4 读者决策采购合作及其效益模型的改进策略 |
7.2 纸电同步的实证分析 |
7.2.1 合作中成本、收益数值的确定 |
7.2.2 南艺图书馆与湖北三新的合作效益分析 |
7.2.3 纸电同步合作及其效益模型的实践效果 |
7.2.4 纸电同步合作及其效益模型的改进策略 |
7.3 精准采购的实证分析 |
7.3.1 合作中成本、收益数值的确定 |
7.3.2 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与湖北三新的合作效益分析 |
7.3.3 精准采购合作及其效益模型的实践效果 |
7.3.4 精准采购合作及其效益模型的改进策略 |
8 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的创新与局限 |
8.2.1 研究的创新 |
8.2.2 研究的局限 |
8.3 后续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致谢 |
(4)浅谈高校图书馆电子出版物采购工作的原则及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 图书馆电子出版物采购应遵循的原则 |
1.1 目标性原则 |
1.2 地方特色与系统性原则 |
1.3 重点性原则 |
1.4 系统和全面的评估性性原则 |
1.5 实用性原则 |
2 图书馆电子出版物采购策略 |
2.1 根据图书馆的实际情况,制定采访方案 |
2.2 查询相关的电子出版物信息,确定采集对象 |
2.3 注重读者的反馈建议,满足读者的需求 |
2.4 注重地区联盟采购 |
2.5 协调图书馆馆藏资源,科学规划图书馆规模 |
(5)网络环境下电子出版物的采访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数字化文献出版发行状况问题 |
2. 电子出版物的采访策略 |
2.1 电子出版物的采访必须结合学校专业设置与馆藏建设实际需求 |
2.2 电子出版物的采访应充分考虑馆际协调 |
2.3 电子出版物的采访还应考虑网络资源的共享性 |
2.4 了解和收集相关的电子出版物信息, 使电子文献与纸质文献有机结合 |
2.5 网络环境下电子出版物采访应考虑其质量和售后服务 |
2.6 充分考虑本馆的软硬件条件 |
(6)网络环境下基于馆藏评价的高校图书馆采访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文献采访与馆藏评价 |
2.1 文献采访的定义 |
2.2 文献采访的原则 |
2.2.1 民主原则 |
2.2.2 适应性原则 |
2.2.3 系统原则 |
2.2.4 高质量原则 |
2.2.5 保障性原则 |
2.3 文献采访的意义 |
2.4 高校图书馆与文献采访 |
2.4.1 高校图书馆的性质与任务 |
2.4.2 高校图书馆文献采访方针 |
2.4.3 高校图书馆文献采访原则 |
2.5 馆藏评价的定义 |
2.6 馆藏评价的意义 |
2.7 实体馆藏评价的指标 |
2.7.1 纸质馆藏评价指标 |
2.7.2 数字馆藏评价指标 |
2.8 虚拟馆藏评价指标 |
第三章 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文献采访现状及存在问题 |
3.1 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文献采访现状调查及分析 |
3.1.1 电子文献投入增加 |
3.1.2 印刷型书刊与电子文献齐头并进 |
3.1.3 网上购书逐渐兴起 |
3.2 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文献采访存在的问题 |
3.2.1 馆藏发展政策不明确 |
3.2.2 为达到评估指标,突击采购 |
3.2.3 购买处理书和低价书 |
3.2.4 采购模式问题 |
3.2.5 采访人员素质问题 |
第四章 网络环境下基于馆藏评价的高校图书馆文献采访对策 |
4.1 采访前的馆藏结构及利用情况的调研与分析 |
4.2 建立采访信息系统,确定文献购置经费的比例 |
4.3 纸质文献采访策略 |
4.3.1 利用OPAC 了解一定时期内图书借阅情况 |
4.3.2 定期给各个院系专家发送自制图书目录 |
4.3.3 采用专家选书和采访人员选书相结合的方法 |
4.3.4 把好图书预定、验收关 |
4.4 制定弹性馆藏发展政策 |
4.5 慎重选择书商 |
4.6 拓宽采访渠道,实现采访方式多样性 |
4.6.1 要继续弘扬传统的采购方式 |
4.6.2 积极尝试其他采访方式 |
4.7 电子出版物的采访策略 |
4.7.1 电子出版物的采访必须结合学校专业设置与馆藏建设实际需求 |
4.7.2 电子出版物的采访应充分考虑馆际协调 |
4.7.3 电子出版物的采访还应考虑网络资源的共享性 |
4.7.4 了解和收集相关的电子出版物信息,使电子文献与纸质文献有机结合 |
4.7.5 网络环境下电子出版物采访应考虑其质量和售后服务 |
4.7.6 充分考虑本馆的软硬件条件 |
4.8 竞聘上岗,选择采访人员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7)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3 信息资源建设的含义及内容 |
1.4. 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6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2章 "新本馆"信息资源建设现状 |
2.1 "新本馆"馆藏信息资源现状 |
2.1.1 信息资源数量少 |
2.1.2 信息资源质量低 |
2.1.3 信息资源结构不合理 |
2.1.4 信息资源整理工作复杂 |
2.2 "新本馆"信息资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2.2.1 信息资源建设缺乏实用性 |
2.2.2 重视"评估"标准,忽视"评估"目的 |
2.2.3 重视数量,忽视质量 |
2.2.4 追求低价采购 |
第3章 "新本馆"信息资源建设的总体要求 |
3.1 坚持发展这个第一要义 |
3.2 坚持"以人为本"这一核心 |
3.3 坚持全面协调并保持可持续性 |
3.3.1 馆藏数量与馆藏质量相互协调 |
3.3.2 纸质文献与数字信息资源相互协调 |
3.3.3 保持信息资源建设具有可持续性 |
3.4 坚持统筹兼顾的方法 |
3.4.1 统筹本校发展与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 |
3.4.2 统筹重点藏书与一般藏书 |
3.4.3 统筹纸质资源与电子资源 |
3.4.4 统筹多种采购模式 |
3.4.5 统筹资源自建与资源购置 |
第4章 "新本馆"信息资源建设主要工作的方法 |
4.1 图书文献采购工作 |
4.1.1 坚持以人为本,收集图书信息 |
4.1.2 协调各种采购原则 |
4.1.3 兼顾各种采购方式 |
4.2 电子出版物采购工作 |
4.2.1 坚持以人为本,掌握读者需求 |
4.2.2 严把采购质量,保障持续发展 |
4.2.3 统筹考虑各种采购因素 |
4.3 网络信息资源建设工作 |
4.3.1 全面考虑,科学选择网络资源 |
4.3.2 统筹兼顾各种搜集方式 |
4.3.3 更新维护,保持长远发展 |
4.4 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作 |
4.4.1 树立大局观念,做好思想准备 |
4.4.2 积极引进培养复合型人才 |
4.4.3 协调馆间关系,建立馆际联盟 |
4.4.4 统一信息资源建设标准 |
4.4.5 普及使用最新技术 |
4.4.6 实现馆藏数字化与网络化 |
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图书馆电子出版物采购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目录 |
引言 |
选题背景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研究目的 |
理论和现实意义 |
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
创新点 |
第一章、电子出版物对图书馆采购工作的影响 |
一、电子出版物的定义 |
二、电子出版物的构成要素 |
三、电子出版物的基本类型结构 |
四、电子出版物对图书馆采购工作的影响 |
第二章、图书馆电子出版物采购问题分析 |
一、图书馆电子出版物采购遵循的原则 |
二、图书馆电子出版物采购的依据 |
第三章、图书馆电子出版物采购模式研究 |
一、图书馆电子出版物采购模式的分类 |
二、图书馆电子出版物联盟采购的可能性及积极意义 |
三、电子出版物联盟采购在国内外的发展情况 |
四、图书馆电子出版物联盟采购的实践模式 |
五、当前电子出版物采购工作存在的问题 |
第四章、图书馆电子出版物采购策略 |
一、结合各馆实际情况,确定采访原则 |
二、了解和收集相关的电子出版物信息,选择采集对象 |
三、确保采购经费的投入,保障电子资源入藏的延续完整性 |
四、设立风险基金和发展基金,确保采购工作可持续发展 |
五、注重读者、专家和学者的建议,满足读者的需求 |
六、加强协调采购,共享网络资源 |
七、实施联盟采购,加强自身特色建设 |
八、调整各类文献的馆藏比例结构,发挥出最大的效益 |
九、注重信息资源整合与培训,加强用户的知识产权保护教育 |
十、注重电子资源使用的反馈,适时调整采购策略 |
总结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后记 |
(10)谈高校图书馆电子出版物的采访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1 电子出版物的采访原则 |
2 电子出版物的评价指标 |
3 电子出版物的采访 |
四、谈高校图书馆电子出版物的采访工作(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电子图书发展历史研究(1991-2018)[D]. 向晴. 重庆大学, 2019(01)
- [2]共生视角下的高校图书馆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研究[D]. 胡曦玮.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3]图书馆与馆配商的合作效益研究[D]. 宋旅黄. 武汉大学, 2017(06)
- [4]浅谈高校图书馆电子出版物采购工作的原则及策略[J]. 魏贵明. 科技信息, 2011(13)
- [5]网络环境下电子出版物的采访现状及对策研究[J]. 李秋彤. 科技信息, 2011(08)
- [6]网络环境下基于馆藏评价的高校图书馆采访工作研究[D]. 樊立娜. 东北师范大学, 2010(02)
- [7]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研究[D]. 赵辉. 河北大学, 2009(03)
- [8]图书馆电子出版物采购工作研究[D]. 常雅红. 东北师范大学, 2007(06)
- [9]新时期高校图书馆电子出版物及其采访策略[J]. 方昂.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5(04)
- [10]谈高校图书馆电子出版物的采访工作[J]. 白梅. 情报资料工作, 2004(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