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收支论文_夏苏东,尤宏争,柏雨岑,李楠,张丹

导读:本文包含了氮收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收支,非点源,生长,通量,虹鳟,阔叶林,性能。

氮收支论文文献综述

夏苏东,尤宏争,柏雨岑,李楠,张丹[1](2019)在《饲料蛋白质水平对刺参生长、氮收支及营养成分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as)蛋白质营养代谢机制,本实验通过配制高、中、低蛋白质水平的饲料投喂刺参进行养殖实验,利用传统营养与饲料学方法,研究了刺参在不同蛋白质营养条件下生长性能、氮收支方程和机体氨基酸组成的差异。结果表明:刺参摄食11%蛋白水平饲料时特定生长率最高(1.72%/d);刺参摄食蛋白质水平为11%饲料时氮收支方程为100C_N=40.76F_N+20.19G-N+39.05E_N,生长氮占摄食氮比例最大达到20.19%,显着高于1%和21%蛋白水平饲料组。氨基酸分析表明,刺参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为亮氨酸和色氨酸,11%蛋白水平饲料组鲜味氨基酸和总氨基酸最高,11%和21%蛋白水平饲料组必需氨基酸含量显着高于1%蛋白水平饲料组。该成果将为刺参蛋白质营养需要量的确定、生态型营养与饲料的研究与开发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本文来源于《饲料工业》期刊2019年18期)

石小娟,曹瑞霞,郭劲松,刘京,方芳[2](2019)在《农用肥对叁峡库区紫色土小流域氨挥发及氮收支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农业面源氮素已成为影响叁峡库区环境安全的主要因素,但有关农业面源氮污染研究并未深入区分氮污染主要来自何种农业用地,同时以什么方式进入叁峡库区。以叁峡库区紫色土农用坡地为研究对象,对典型农耕模式下碳铵、尿素和复合肥的氨挥发特征以及小流域内氮素收支平衡进行分析,以期探究氨挥发对叁峡库区氮污染的影响。采用原位受控对照实验的范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典型农耕模式下,叁峡库区紫色土氨挥发速率表现为:复合肥最低,变化最平缓;尿素的峰值出现滞后,下降缓;碳铵的峰值出现较早,下降快。小流域内尿素的氨挥发率为8.82%~18.37%,碳铵为17.86%~30.70%,复合肥为2.56%~3.86%。施肥种类的氨挥发率大小为:碳铵>尿素>复合肥,典型用地的氨挥发率大小为:水田>果林>旱地。对流域内氮收支平衡分析,发现小流域内化肥是氮素最主要的输入,氨挥发是主要的输出,土壤氮素残留严重,增加了氮素流失风险。从环保角度考虑,降低叁峡库区碳铵使用频率、减少旱地和果林施肥量、优化氮肥施用结构是减少氨挥发的有效途径,氨挥发率的减少对叁峡库区氮污染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中英文)》期刊2019年05期)

曹逸铭,高勤峰,董双林,鞠文明,唐晓波[3](2019)在《饲料中肉骨粉和豆粕替代鱼粉对虹鳟生长和氮收支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实验采用混合动植物蛋白(肉骨粉和豆粕1∶1混合)替代鱼粉投喂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幼鱼((46±0.23)g),研究饲料中肉骨粉和豆粕部分替代鱼粉对虹鳟幼鱼生长性能和氮收支的影响。实验设置了4个处理组,依据等氮等脂的原则,用混合蛋白分别替代0、10%、30%和50%的鱼粉,分别为D1、D2、D3和D4,蛋白水平和脂肪水平分别为43.8%和15.1%。将虹鳟幼鱼在16℃的条件下养殖21天,每日饱食投喂一次并且收集残饵粪便。研究表明:用肉骨粉和豆粕部分替代鱼粉不会影响虹鳟幼鱼的终末体重,与全鱼粉组比较,D3组和D4组呈现出较低的生长性能(P<0.05),而10%替代组的摄食率、消化率和特定生长率更高,表现出更好的生长趋势(P<0.05)。氮收支方面,虹鳟幼鱼的氮收支过程中氮排泄是主要损失途径。随着替代水平的上升,氮排泄和损失也呈上升趋势,但是全鱼粉组和10%替代组之间的氮排泄量差异不显着(P>0.05)。实验结果表明,从生长性能和氮收支两方面综合考虑,饲料中用肉骨粉和豆粕替代10%鱼粉投喂虹鳟幼鱼效果更佳;且排泄是虹鳟幼鱼氮收支的主要途径。(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张祺[4](2018)在《填闲种植对冬小麦田夏闲期土壤水分、温室气体排放及碳氮收支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田间试验研究了填闲种植和施氮对旱作冬小麦农田土壤水分和作物产量的影响。试验采用填闲作物(裸地休闲NC、长武怀豆单播S、黑麦草单播R、黑麦草与怀豆混播MIX)和氮肥水平(0、60、120kg·N·hm-2)双因素处理随机区组设计。本研究以黄土高原旱作冬小麦田为对象,研究了填闲种植对夏季休闲期降水储存效率、土壤水分贮存、温室气体排放、土壤碳氮收支及后作冬小麦产量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填闲种植尤其是长武怀豆单播和混播降低了小麦播前土壤水分含量和降水储存效率。小麦播前与裸地对照相比,S、R和MIX处理土壤水分含量分别比减少了 2.1%-4.9%(P<0.05)、0.7%-1.3%和 2.6%-4.1%(P<0.05)。填闲作物生育期,S、R、MIX处理降水储存效率分别比裸地对照降低了 7.3%-33.5%(P<0.05)、0.7%-9.2%、15.7%-29.1%(P<0.05)。夏闲期填闲种植会减少小麦播前浅层(20-120cm)水分含量,在出现较长降水空缺时,会减少小麦播前深层(120-200)水分含量。施氮与不施氮相比减少了小麦播前的土壤水分含量(P<0.05),但对降水储存效率无影响。(2)填闲种植会增加土壤CO2排放强度,减少土壤N20排放强度,对土壤CH4吸收强度无影响,总体来看增加了 GWP。与裸地相比,S、R和MIX处理土壤CO2排放通量分别增加了 24.5%(P<0.05)、12.8%和19.3%,种植长武怀豆的土壤C02排放通量达到了 4.58kgC·hm-2·d-1。S、R和MIX处理土壤N20排放通量分别减少了 22.6%(P<0.05)、1.3%和 46.1%(P<0.05),S 和 MIX 处理土 N20 排放通量降低到0 58gN·hm-2·d-1 和 0.42gN·hm-2·d-1 S、R 和 MIX 处理 GWP 分别增加了 24.7%(P<0.05)、13.4%、19.9%。与不施氮相比,N2处理的土壤N2O排放通量增加了1.33倍(P<0.05),对CO2和CH4不存在影响。(3)关于土壤碳支出,S(225.81kgC·hm—2)>NC(217.83 kgC·hm-2)>R(211.91 kgC·hm-2)>MIX(208.75 kgC·hm-2)。S和MIX处理的地上生物量含碳量分别高处R处理52.65%和72%,地下生物量含碳量不存在差异。填闲种植能够减少土壤0-40cm硝态氮含量,减少土壤N2O排放总量。与裸地对照相比,S、R和MIX处理的硝态氮含量分别减少 15.7%(P<0.05)、16.8%(P<0.05)和 24.5%(P<0.05),同时单播长武怀豆和混播的土壤N2O排放总量降低了 21%和42%。(4)填闲种植会导致后续粮食作物减产。与裸地相比,S和MIX处理冬小麦生物量平均分别减少了 18.6%(P<0.05)和17.4%(P<0.05),冬小麦产量平均分别减少了 18%(P<0.05)和18.3%(P<0.05),R处理与对照无差异。填闲种植对后作冬小麦的千粒重、收获指数无影响。施氮能增加冬小麦产量,与不施氮相比小麦产量增加了 31%-48%。(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8-06-01)

罗维,邢亚娟,王庆贵[5](2018)在《氮沉降对北方森林土壤氮收支的影响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氮沉降增加是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情景之一,已经对全球氮素循环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可能会显着改变生态系统的健康和服务。北方森林,作为地球上仅次于热带森林的第二大生物群区,占全球森林面积的30%,其土壤分系统在调节森林生态系统氮循环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起着重要作用。氮沉降对北方森林土壤氮收支的影响已被广泛关注,并成为全球变化科学领域的热点问题。同时,土壤氮收支作为土壤物质交换和能量转换的主要环节,对氮沉降的响应复杂而多变。因此,为深入了解大气氮沉降对北方森林土壤氮收支的影响,笔者综述了国内外近年来的相关研究成果,分别从土壤氮输入(生物固氮和凋落物分解)、氮固存(微生物固存和外生菌根固存)、氮输出(矿化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以及淋溶)以及土壤总氮库的变化趋势等方面分析了土壤氮收支对大气氮沉降的响应,可为科学评估氮沉降对北方森林土壤氮收支的影响提供参考数据。(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8年12期)

曲亮,卢羽洁,杨晓龙,邵森林,邢坤[6](2018)在《海洋酸化对刺参碳、氮收支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东亚浅海生态系统关键种和重要经济生物——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为研究对象,设置380、750和1900 ppm 3个p CO2梯度(实测p H分别为8.06、7.72和7.41),研究CO2驱动的海洋酸化对刺参碳、氮收支的影响。结果显示酸化会抑制刺参对碳、氮生源要素的摄入,p H每降低1个单位,刺参摄取的碳和氮会分别减少40.28 mg/g/d和2.48 mg/g/d;粪便碳、粪便氮、呼吸碳和排泄氮均与p H存在线性正相关关系,而生长碳、氮与p H无线性关系。酸化影响了刺参对碳、氮的分配模式,但用于生长的碳、氮占摄食碳、氮的比例未受影响。研究表明,刺参对海洋酸化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这种适应或许与其较低的钙化程度和在自然条件下p H多变的生境中"提前适应"有关。(本文来源于《海洋环境科学》期刊2018年02期)

章迅[7](2017)在《帽儿山温带落叶阔叶林对氮沉降的再分配及其氮收支》一文中研究指出氮沉降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具有重要的影响,而森林对到达林地氮沉降量及其分配格局的影响尚不清楚,对森林生态系统的氮收支平衡影响具有不确定性。本研究以东北东部山区帽儿山天然温带落叶阔叶林(杂木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伴随大气降雨、降雨在林分尺度的再分配、水量平衡场土壤层(地表径流、壤中流、下渗流)输出、集水区尺度上径流输出等4个水文过程的TN、DN、PN的输入输出过程开展了系统的监测,以揭示温带森林生态系统对氮沉降再分配过程通量变化及其影响因子,量化和评估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的氮收支平衡。2015年生长季(5—10月)温带落叶阔叶林林外大气降水和林内TN沉降量分别为12.65±0.49、15.81±0.55 kg N hm~(-2) a~(-1),其中DN(PN)沉降量分别占其TN沉降量的83.87%(16.13%)、67.93%(32.07%)。林内穿透雨和树干径流TN沉降输入土壤通量分别为14.86±0.48、0.96±0.06 kg N hm~(-2) a~(-1),且穿透雨TN沉降通量占林内雨TN的93.99%。林外大气降雨、林内雨的氮沉降输入以DN为主,林内的氮沉降再分配以穿透雨氮沉降为主。温带落叶阔叶林林外大气降雨、林内雨(穿透雨+树干径流)输入TN、DN、PN通量均有明显的双峰季节变化,月沉降量最大值均出现在雨热同期的生长季中期。林林外大气降雨TN、DN浓度随着降雨量的增加呈显着的指数式下降,随着连续降雨时间的增加呈显着的线性降低,而随着降雨间隔期的增加,林外大气降雨TN、DN浓度呈显着的正线性增加。林内穿透雨TN、DN浓度随着林内穿透雨量的增加或者穿透雨强度的增加均呈显着的指数式下降;且穿透雨TN、DN浓度随着穿透雨连续降雨时间的增加呈显着的线性降低,而随着穿透雨降雨间隔期的增加,林内穿透雨TN、DN浓度呈显着的正线性增加。树干径流TN、DN浓度均随着树干径流持续的时间增加呈显着的指数下降,与树干径流间隔期和树干径流强度均存在显着的线性增加。单木水平上,白桦、胡桃楸、色木槭、春榆的树干径流TN、DN浓度与树干径流量和胸径的比值均存在显着的Log-linear函数关系。林冠层截留TN沉降量为3.16±0.9 kg N hm~(-2) a~(-1),且截留TN的95.89%为PN,林冠层总体上在大气氮沉降再分配过程中淋溶富集作用。温带落叶阔叶林水量平衡场土壤层TN输出量为3.23 kg N hm~(-2) a~(-1),其中地表径流、壤中流、下渗流TN输出量分别占土壤层输出TN输出量的0.59%、39.11%、60.30%。地表径流、壤中流、下渗流均发生在雨热同期生长季中期(6—8月),其中壤中流氮素输出月通量呈先降低后增加的动态,而下渗流氮素输出月通量则为持续增加的季节动态。当降雨量超过温带落叶阔叶林凋落物层和土壤层的最大饱和持水量时,水量平衡场地表径流、壤中流、下渗流的TN、DN浓度由于水分运动对土壤养分的冲刷汇聚作用而使TN、DN浓度较高,之后便趋于平缓。随着林外大气降雨强度的增加,土壤层输出TN、DN浓度呈显着的线性增加。凋落物层和土壤层截留TN沉降量为12.58±0.55 kg N hm~(-2) a~(-1),占林内雨TN沉降量的79.57%。从大气降雨氮沉降经过森林植被的氮素大部分被森林土壤子系统截留或吸收用于植物的生长和微生物的活动。集水区测流堰TN输出通量为3.03 kg N hm~(-2) a~(-1),其中DN和PN的输出量分别占其TN输出量的81.49%和18.51%。集水区测流堰DN月输出量最大值为5月,且5—11月呈现一直降低的趋势。与东北地区冬季大量的积雪滞留氮素、早春融雪过程、土壤冻融交替期对凋落物层的氮素输出存在正反馈机制有关。随着测流堰水位或瞬时流量的增加,集水区测流堰TN、DN输出浓度呈显着的指数函数增加,集水区测流堰TN、DN输出浓度随着水温的增加呈显着的先增加后降低的高斯分布函数关系。集水区测流堰净TN输出量为12.78±0.55kg N hm~(-2 )a~(-1),表明该地区温带落叶阔叶林森林生态系统扮演“氮汇”的角色。(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期刊2017-03-01)

孟亚飞[8](2016)在《湛江地区氮收支及湛江湾与南海氮通量估算》一文中研究指出湛江位于广东省西南部,处于北回归线以南的低纬地区;受季风和海洋的影响,具有气温高、夏季长、无寒冬、湿度大、雨量足、风力小,但季风明显等气候特征。湛江湾是内湾;湾顶有遂溪河、沿岸有流经市区的小河小溪注入;湾内规划建有港口、码头、锚地及海水养殖功能区;湾口与南海西北部开放海域沟通。因此,湛江湾海域物质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平衡情况较为复杂。本文选取湛江地区作为研究区,从氮素的角度,建立区域氮收支模型,探讨2002-2013年12年间,在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和人口增长的背景下湛江地区氮素的来源去向、收支演变、影响因素及其环境效应;并进一步利用陆海相互作用(LOICZ)物质通量单箱模型,研究小尺度地区氮收支及小径流量河流影响下的湛江湾水体同外部开放海域的氮营养盐通量;以期明确湛江地区和湛江湾海域的氮素源汇及循环过程,为科学评价、防控区域性氮素污染提供依据。本文研究结论如下:湛江地区2002-2013年氮输入总量在35 444.03-40 466.69 t之间。最大的氮源是化肥氮,之后依次为人畜排泄物氮、大气沉降氮、农田固氮、作物残体氮和工业废水氮。历年氮负荷范围在210.10-277.17 kg·hm~(-2)·yr~(-1)之间,整体呈现下降趋势;湛江地区的氮负荷高于北江流域、珠江叁角洲地区,但低于长江叁角洲地区;高氮负荷增加了氮流失的风险。氮输出总量在2002-2006年由30 546.14 t上升至35 541.68 t,2007年开始下降,2008年之后波动不大,趋于稳定。每年各输出途径贡献相对稳定,其中水体输出氮量最多,第二大途径是反硝化作用,氨氮挥发和作物收获输出量远小于前两者。氮素的年盈余量在3 730.22-6 865.9 t之间;氮盈余负荷也由2002年的47.03 kg·hm~(-2)·yr~(-1)下降到2013年的23.48kg·hm~(-2)·yr~(-1)。盈余氮储存在区域内的土壤、水体和植被中。以农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使得湛江市辖区单位面积施肥量居高不下,作物收获氮/农田施氮量比值低于40%,使得湛江地区面临氮素收支不平衡造成的潜在氮素污染和环境风险。湛江湾系统水余通量VR受径流、降水和蒸发控制。旱季降雨偏少,而流入湛江湾的溪流属于雨洪型,湛江湾水的输入量小于输出量,需要外海补给来维持平衡;雨季输入量大于输出量,湛江湾水体向外海输送。因此,2009年旱、雨季VR表现出不同特征:旱季由南海流入湛江湾;雨季湛江湾向湾外流出。全年VR为-12.149×10~8 m3,由湾内向外海输出。水的交换通量VX会受系统中盐度变化的影响,VR基本不受影响,湛江湾外海域盐度受珠江径流入海后形成的沿岸水和东北季风的影响,湾内海水盐度受外部海域的影响,湾内外形成盐度差。因此,2009年各月份及全年VX数值均比VR大了约1个数量级。2009年DIN各通量中,交换通量VXNX和余通量VRNR在旱、雨季规律一致:旱季湛江湾DIN需要外海补给才能维持平衡,雨季DIN由湾内向外海输送。分析各月份各通量大小发现,径流量相近时,系统中氮的浓度会直接影响氮通量的大小。全年VXNX和VRNR的值分别为-2 708.21×10~8和-260.78×10~8 mmol,湛江湾向外海输送DIN。氮素输入和输出差值ΔDIN在2、5、8、11月分别为-59.02×10~8、864.77×10~8、109.36×10~8和-31.53×10~8 mmol,旱季湛江湾表现为DIN的汇,雨季为源。全年ΔDIN值为2 192.71×10~8 mmol,是DIN的源。2009年湛江地区通过水体和降水输入到湛江湾的氮量是11 890.22 t,湛江湾系统最终流出到南海的氮的大小为3 069.79 t,氮素的输出量/输入量为25.82%,大部分的输入氮会留存在湛江湾系统内。2015年10月和2016年1月VX与VR表现出与2009年一致的规律。DIN交换通量2015年10月为VXNX=-190.60×10~8 mmol,DIN余通量VRNR=-75.57×10~8mmol;2016年1月两者大小分别为-286.50×10~8和-62.54×10~8 mmol;DIN均是流出湛江湾。ΔDIN大小,2015年10月为152.99×10~8 mmol,2016年1月为273.30×10~8 mmol,均为正值。雨季月份,2015年10月与2009年5、8月湛江湾均为DIN的源;而旱季月份,湛江湾由2009年2、11月表现为DIN的汇转变成2016年1月是DIN的源。(本文来源于《广东海洋大学》期刊2016-05-30)

邢磊,罗西玲,徐宾铎,张美昭,任一平[9](2016)在《辽河河口河蟹养殖苇田氮收支及水环境质量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不同模式下的河蟹养殖对辽河河口苇田环境的影响,2014年4~9月,对辽河河口4块河蟹养殖苇田的面积、河蟹养殖密度、蟹苗投放规格、饵料种类和数量等进行了6次调查,研究了河蟹养殖苇田的氮收支特征;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各块苇田的水域环境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各苇田氮输入结构基本一致,苇田注水的氮输入是氮的主要来源,占其氮输入总量的80%以上;各苇田的氮输出结构存在一定差异,其中2号~4号苇田尾水氮输出量占氮输出总量的比例较为相近,且远低于1号苇田,表明1号苇田对水体中的氮净化力低于其它苇田;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水体中的氨氮和总氮含量对水域环境影响较大,可以作为重点污染阻控对象。4块苇田中,以苇田面积较大、养殖密度中等的3号苇田的氮收支结构较优,水域环境质量较好。(本文来源于《湿地科学》期刊2016年01期)

王建群,丁建华,郭昆[10](2015)在《滁州花山水文实验流域氮收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调查数据和监测实验数据,对滁州花山水文实验流域氮收入与支出进行了研究。对花山流域内人口、作物种植面积、施肥量、产量、畜禽养殖等进行调查,对大气氮湿沉降、径流含氮量、作物籽粒及秸秆含氮量等进行监测和分析,计算2012年10月—2013年9月及2013年10月—2014年9月这2个灌溉年流域氮收支,分析降雨与径流对流域氮收支的影响。2个灌溉年大气氮沉降通量分别为26.10和26.32 kg·hm-2·a-1,氮径流流失模数分别为3.86和8.95 kg·hm-2·a-1,占氮总输出量的比例分别为6.54%和13.98%;2个灌溉年的化肥氮均为流域最主要的氮输入项,分别占氮总输入的50.46%和50.36%;作物收获是流域氮最主要的输出项,分别占氮总输出的56.68%和52.17%;氮盈余量分别为59.94和55.06 kg·hm-2·a-1。氮随径流流失量与径流量有关,花山流域存在潜在富营养化趋势。(本文来源于《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期刊2015年05期)

氮收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农业面源氮素已成为影响叁峡库区环境安全的主要因素,但有关农业面源氮污染研究并未深入区分氮污染主要来自何种农业用地,同时以什么方式进入叁峡库区。以叁峡库区紫色土农用坡地为研究对象,对典型农耕模式下碳铵、尿素和复合肥的氨挥发特征以及小流域内氮素收支平衡进行分析,以期探究氨挥发对叁峡库区氮污染的影响。采用原位受控对照实验的范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典型农耕模式下,叁峡库区紫色土氨挥发速率表现为:复合肥最低,变化最平缓;尿素的峰值出现滞后,下降缓;碳铵的峰值出现较早,下降快。小流域内尿素的氨挥发率为8.82%~18.37%,碳铵为17.86%~30.70%,复合肥为2.56%~3.86%。施肥种类的氨挥发率大小为:碳铵>尿素>复合肥,典型用地的氨挥发率大小为:水田>果林>旱地。对流域内氮收支平衡分析,发现小流域内化肥是氮素最主要的输入,氨挥发是主要的输出,土壤氮素残留严重,增加了氮素流失风险。从环保角度考虑,降低叁峡库区碳铵使用频率、减少旱地和果林施肥量、优化氮肥施用结构是减少氨挥发的有效途径,氨挥发率的减少对叁峡库区氮污染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氮收支论文参考文献

[1].夏苏东,尤宏争,柏雨岑,李楠,张丹.饲料蛋白质水平对刺参生长、氮收支及营养成分的影响[J].饲料工业.2019

[2].石小娟,曹瑞霞,郭劲松,刘京,方芳.农用肥对叁峡库区紫色土小流域氨挥发及氮收支的影响[J].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中英文).2019

[3].曹逸铭,高勤峰,董双林,鞠文明,唐晓波.饲料中肉骨粉和豆粕替代鱼粉对虹鳟生长和氮收支的影响[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4].张祺.填闲种植对冬小麦田夏闲期土壤水分、温室气体排放及碳氮收支的影响[D].西北大学.2018

[5].罗维,邢亚娟,王庆贵.氮沉降对北方森林土壤氮收支的影响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18

[6].曲亮,卢羽洁,杨晓龙,邵森林,邢坤.海洋酸化对刺参碳、氮收支的影响[J].海洋环境科学.2018

[7].章迅.帽儿山温带落叶阔叶林对氮沉降的再分配及其氮收支[D].东北林业大学.2017

[8].孟亚飞.湛江地区氮收支及湛江湾与南海氮通量估算[D].广东海洋大学.2016

[9].邢磊,罗西玲,徐宾铎,张美昭,任一平.辽河河口河蟹养殖苇田氮收支及水环境质量评价[J].湿地科学.2016

[10].王建群,丁建华,郭昆.滁州花山水文实验流域氮收支研究[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5

论文知识图

禹城市氮收支比例示意图全球氮收支分布Fig.2Globalnitr...流域氮的收支分析截小流域氮磷收支模型禹城市氮收支平衡分布图循环水养殖系统示意图

标签:;  ;  ;  ;  ;  ;  ;  

氮收支论文_夏苏东,尤宏争,柏雨岑,李楠,张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