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实时流式传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流媒体,实时,多路,算法,互联网,向量,网络。
实时流式传输论文文献综述
戴明龙[1](2019)在《多接口智能终端的实时流媒体传输技术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移动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移动智能终端设备的普及,各种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实时流媒体服务越来越流行。实时流媒体服务传输数据以视频数据为主,加以人们对实时流媒体高清视频质量的需求增大,因此实时流媒体服务需要底层网络高带宽的支持。虽然网络带宽近些年来得到了很大提升,但对于单用户而言,在某些场景下依然存在带宽不足的现象。如何利用现有技术来解决实时流媒体服务对于底层网络高带宽的需求有待探索。另外,实时流媒体服务涉及到用户之间实时交互的需求,其用户体验质量(QoE,Quality of Experience)除去视频质量之外还加入了对实时性的需求,而实时性需要通过低时延来保证。然而高视频质量与低时延之间存在冲突,如何实现两者之间的平衡,以获取最高的QoE依然存在挑战。基于以上实时流媒体服务两方面的挑战,首先,本文拟通过基于移动智能终端多网络接口的多路径传输技术,实现聚合底层不同网络接口带宽资源的目的,以缓解实时流媒体服务对高带宽的需求。然而移动场景下,不同网络接口的时延差异性使得现有的多路径传输技术带宽聚合效率不高。就此问题,本文设计了数据分配策略Indias以优化此场景下多路径传输的带宽聚合效率。其次,实时流媒体服务QoE在高视频质量的基础上加入了对端到端时延的要求。基于高视频质量与低时延之间冲突的问题,本文从实时流媒体传输架构的推流端入手,设计了码率调节策略DGBA以优化实时流媒体推流端的QoE。最后本文根据所设计的优化策略实现了一套原型系统。原型系统核心部分为基于Indias实现的数据分配模块以及基于DGBA实现的码率调节模块。通过验证性实验的方法,本文利用所实现的原型系统验证了所设计的两大优化策略的可行性。通过与当前通用性策略及商用策略对比发现,本文所设计的优化策略确实对流媒体传输起到了优化效果。(本文来源于《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9-06-10)
朱森鹏[2](2019)在《网络多路径传输及其实时流媒体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用户对网络通信业务尤其是实时传输业务的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QoS)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传统网络一般使用最短路径路由和单路径传输方式,在路径发生故障时会影响网络传输质量,甚至造成网络中断,为应对网络服务质量带来了挑战,探索面向连接的多路径传输方式成为研究热点之一。本文给出两种网络层多路径传输方法,可以较低的代价实现网络性能的提升,提高网络的性价比。向量网(Vector Network,VN)是一种新型的面向连接的通信网络,具有成本低,安全性高和支持多路径等优点。利用向量网多路径能力可以提高网络可靠性、QoS等性能,但是如何感知路径状态,以便及时切换故障路径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以最具挑战性的通信业务,即语音这种实时流媒体为例说明本文所设计多路径传输方法的有效性,主要工作与成果如下:(1)设计了向量网的端到端多路径切换(End-to-end Multipath Handover in VN,MPH-VN)传输方法。在MPH-VN方法中引入了路径切换,设计了基于时间间隔测量的路径异常检测方法和基于异常信息反馈的路径切换方法。MPH-VN可以通过路径异常检测和路径切换及时感知路径状态并切换异常路径,同时进行一定的丢包重传,能够有效地降低网络传输过程的丢包率。仿真实验表明,该方法有效提高了端对端的传输质量。(2)设计了向量网的端到端多路径轮转(End-to-end Multipath Rotation in VN,MPR-VN)传输方法,该方法引入了路径轮转,使用了丢包计数机制来对路径状态进行监测。仿真实验表明,该方法应用于向量网可以避免因某一条路径异常而产生大量丢包,同时降低了端到端时延。(3)设计并实现了支持向量网协议的OMNET仿真平台,对向量网及其网络对象进行了仿真,给出了向量网多路径传输过程的向量数据包格式的定义,并设计了网络故障模型来模拟真实网络环境中的异常情况。总之,本文提出了MPH-VN和MPR-VN两种多路径传输方法,并建立了向量网OMNET仿真平台。仿真实验结果表明与IP网传统传输方式相比,MPH-VN和MPR-VN两种方法均可以有效降低网络丢包率和网络延时,可提高语音实时流媒体的传输质量。(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9-05-01)
成冰,李沛霖[3](2018)在《嵌入式实时流媒体传输同步控制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国内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宽带已经获得了极大程度的改善,这为多媒体网络传输提供了非常良好的环境。多媒体不仅信息流量相对较大,还拥有实时性、持续性、交互性以及同步性的特点。如何保证并提高流媒体的服务质量是当前技术发展所面临着的最为主要的问题。(本文来源于《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期刊2018年24期)
邹恺辉[4](2018)在《面向实时流媒体的异构无线网络多路径传输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智能终端的普及与无线网络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实时流媒体业务的蓬勃发展。如何通过多模终端的无线网络接口,利用多路径传输技术并发传输数据,为实时流媒体业务提供高质量的传输服务,是业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实时流媒体业务具有低时延、高稳定性等业务需求。但是,现有多路径传输协议尚无法很好地满足实时流媒体的需求。论文从实时流媒体的需求出发,研究面向实时流媒体的多路径传输协议,以提升实时流媒体业务的传输质量。针对现有多路径传输协议完全可靠、有序传输机制与基于线性增加乘性减小(Additive Increase Multiple Decrease,AIMD)的拥塞控制机制降低实时流媒体传输质量问题,论文提出一种面向实时流媒体应用的多路径传输协议——实时流媒体多路径传输控制协议(Real-Time Streaming Media Multipath Transport Control Protocol,RTSM-MTCP)。RTSM-MTCP通过基于实时流媒体时延约束感知的部分可靠、有序传输机制,解决了完全可靠、有序传输机制带来的时延过大问题;通过基于TCP友好速率控制(TCP Friendly Rate Control,TFRC)算法与Spike丢包区分算法的速率控制机制,解决了 AIMD拥塞控制机制带来的吞吐量波动与时延抖动大的问题。研究结果表明,RTSM-MTCP能获得较为平稳的吞吐量以及较小的时延,能有效提升实时流媒体的传输质量。在RTSM-MTCP的基础上,论文进一步研究多路径传输中的流量分配问题。通过分析基于RTSM-MTCP的传输过程,构建了实时流媒体数据传输的端到端时延模型。基于该端到端时延模型,结合实时流媒体的时延约束特性,论文提出一种基于端到端时延的流量分配算法(RTSM-MTCP Delay Aware,RTSM-MTCP-DA),使实时流媒体数据传输的端到端时延最小化。研究结果表明,论文提出的RTSM-MTCP-DA算法能有效降低数据传输的端到端时延,提升系统的有效吞吐量,进一步提升实时流媒体的传输质量。论文提出的RTSM-MTCP传输协议与RTSM-MTCP-DA流量分配算法能应用于实际的实时流媒体业务,对提高实时流媒体的传输质量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8-05-01)
王俊博,邢凯[5](2017)在《基于Erasure code的实时流媒体传输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的流媒体传输系统需要一定规模的服务器群和集中式的带宽,在丢包问题中大部分采用丢包重传,即带ACK回执和重传的数据报文。提出一种新的容忍丢包和边缘服务器的传输方式,基于Erasure code的可恢复性,实现容忍丢包的发送接收模型。采用边缘计算的思想,将集中式的服务器群分散到任意主机上,通过动态地获取服务端地址,将实时数据流分成多块,经由不连续的边缘服务器进行转发,以降低对边缘服务器的带宽要求。可以根据边缘服务器的服务能力的不同分配传输数据量,达到动态的负载均衡。同时该系统具备隐私保护的功能。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即使在较高丢包率和较差的网络环境下,仍然可以保证较低延迟的正常使用。(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期刊2017年10期)
蒋维[6](2017)在《实时流媒体传输系统中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满足智能的、随时随地通信的目的,人们提出了万物互联、智慧地球的概念,未来网络将是一个巨量的万物互联的物联实时多媒体网络。互联网及移动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廉价网络接入智能设备的普及,使得网络服务呈现多媒体化的趋势,各种多媒体应用尤其是实时流媒体业务大量涌现并进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网络视频点播、视频监控、IPTV、网络直播、远程医疗、远程教学、视频会议等。与此同时,巨量的多媒体业务催生了巨量的信息交互,由于实时流媒体数据具有数据量大、实时性高、关联复杂、数据增长快、查询频率高等特征,而在数据的传输和存储过程中存在网络带宽波动、丢包误码以及延时抖动等影响,实时流媒体数据的传输质量无法得到保证,其理论和技术都面临挑战。因此,对实时流媒体传输系统中相关关键技术进行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实时流媒体服务覆盖网架构、实时流媒体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QoS)路由及控制策略、实时流媒体系统中喷泉码设计及实现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其主要的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针对实时流媒体传输系统的架构提出了分布式实时流媒体服务覆盖网架构,将传统的单个实时流媒体系统中诸如信令服务、转发服务、流媒体服务等映射为该覆盖网中的若干个服务节点。该覆盖网由媒体信令子系统、媒体分发子系统构成,其中媒体信令子系统主要通过扩展的会话初始化协议(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SIP)来实现各个信令服务器、信令服务器与媒体发送和接收设备之间的通信;媒体分发子系统实现了实时流媒体数据的分发功能,其中包含了喷泉编码技术、负载均衡技术、IP QoS技术以及视频质量控制技术;媒体信令子系统与媒体分发子系统之间则通过网络通信引擎(Internet Communication Engine,ICE)技术来实现。2.基于1中提出的实时流媒体传输系统架构,对其中的QoS路由以及控制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带宽延迟及节点状态的QoS路由算法,仿真结果表明该路由算法能够有效地拓展系统的分布式性能,实现负载均衡,增加用户请求的成功概率,提升网络容量;针对实时流媒体系统提出了QoS的控制方案,对其中的延时策略及缓冲区控制、视频参数的测量、带宽估计等给出了具体的设计,仿真了设备终端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传输容量,同时给出服务器的目标码率、输出码率及帧率控制的具体实现方法。测试结果表明,实现QoS控制策略之后,实时流媒体传输的性能获得了大幅提升。3.研究了喷泉码在实时流媒体系统中的应用。参考二元删除信道模型的概念,分析并指出当前的因特网就是一个典型的删除信道。介绍了基本的数字喷泉码编译码原理,着重介绍和分析LT码和Raptor码的性能。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系统码的丢包恢复过程,并针对H.264实时视频设计了一种具有不等差错保护的系统喷泉码的I帧度分布,用以改善实时流媒体数据在IP网络上传输的性能。与传统的鲁棒度分布相比,I帧度分布能够根据信道删除率对H.264视频的I帧数据包进行高等级保护,使得接收方能以较高的概率优先恢复出I帧数据,使得传输后的视频流具有更高的峰值信噪比(Peak Signal to Noise Ratio,PSNR)值。4.实现了基于喷泉码I帧度分布的实时流媒体传输系统。在媒体发送设备、媒体分发子系统以及媒体接收设备上实现喷泉编码来保证I帧数据的高效传输,通过分析时延大小和网络通信性能,给出喷泉编码码长大小的参考并给出了喷泉编码具体的实现流程。同时对ICE中间件进行了讨论,设计并实现了Slice接口文件,从而完成媒体信令子系统和媒体分发子系统之间的通信以及负载均衡。(本文来源于《浙江工业大学》期刊2017-03-27)
常良玉[7](2015)在《基于x264的实时流媒体传输系统设计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网络环境的不断完善以及多媒体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文字语音通信技术越来越难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基于互联网的视频通话和视频点播系统能够把文字、语音和视频等信息结合起来呈现给人们,为人们的通信和生活提供很大的便利,但是这两种系统中的音视频尤其是视频对网络带宽的要求较高,需要对传输的多媒体数据进行压缩。H.264是一种视频压缩标准,x264是目前在市场上应用最为广泛的支持H.264标准的编码器,具有高效的编码性能。但是对于高分辨率的视频,其编码性能仍难以满足实时性的需求,因此需要根据实际应用场景对其进行配置和优化;同时随着网络多媒体的大规模应用,设计实时的流媒体网络传输系统已成为通信领域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基于x264设计了一套实时流媒体传输系统,针对高分辨率的视频码流,将其高效编码性能与网络实时传输进行了系统设计,达到了实时编码及实时播放的目的。论文首先对H.264的两层编码体系、编解码基本框架进行了整体介绍,然后根据H.264编码标准中对编码性能和实时性能影响较大的关键技术如帧内预测、帧间预测和变换量化等进行阐述。为了对x264进行优化从而提升编码的实时性,论文首先结合H.264编码标准对x264的工程和编码流程进行分析,然后对量化参数、最大参考帧数量、运动估计算法和动态预测与分区方式设置不同的参数进行测试,通过帧率、PSNR和码率叁个指标确定不同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从而在参数和多线程两个方面对系统进行优化。为了使系统拥有良好的交互性,以微软基础类库(MFC)为应用程序框架对编码器进行界面设计,提高了程序的可视化和可操作性。其次,论文对x264编码数据流的网络传输方法进行了研究。首先对在网络流媒体传输中常用的RTP、RTCP和RTSP协议进行了介绍,然后对实时传输系统的整体设计进行分析和说明。在实时传输设计中,编码后的数据被划分为NALU,根据数据包的大小使用不同形式的RTP包格式进行打包,随后将其发送至解码端,达到了对数据进行实时传输的目的。在解码端使用通用H.264视频解码软件VLC进行播放以验证码流的编码正确性。系统在win7操作系统下使用i3处理器的PC上进行测试表明,经过优化后的编码系统在720P的分辨率情况下达到了每秒39帧的编码速率,能够满足系统实时性的需求。本论文将视频编码和网络流媒体的开发实践结合起来,从实际应用出发,对于高分辨率的视频,在保证视频质量的前提下,增强了编码实时性,解决了实时编码中的问题,完成了系统设计目的。(本文来源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5-12-01)
胡钧凯[8](2015)在《浅谈实时流媒体传输技术的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网络视频通过流媒体技术在Internet上以流的方式传输到视频平台上进行播放,给用户带来了更好的体验,本文主要分析实时流媒体传输技术的发展。(本文来源于《通讯世界》期刊2015年16期)
黄谊拉,柯余洋,熊焰[9](2015)在《基于实时流媒体传输框架的用户接入算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消除由于互联网异构性而导致的性能瓶颈,解决当前互联网流媒体系统所面临的服务能力不足问题,本文设计了一个以应用层流媒体技术为基础的实时流媒体传输框架,构建了由网络视频服务器(NVSs,Network Video Servers)和代理服务器(Proxy Servers)组成的视频服务组,并为多用户提供服务.提出一个基于蚁群算法的有效用户接入算法,在满足用户视频请求的基础上,实现了用户接入数目的最大化,提升了系统容量.(本文来源于《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期刊2015年06期)
刘志军[10](2015)在《基于H264的实时流媒体可靠性传输》一文中研究指出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流媒体技术已经在各个领域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自从第一个Internet流媒体的播放器诞生以后,Internet流媒体应用就呈现跳跃式的增长。如今互联网的成熟更是为流媒体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利用流媒体技术能够实现网上视频点播,直播等应用,广泛应用于新闻发布,远程教育,安防等领域。同时,流媒体技术的应用也丰富了互联网的功能,促进了互联网整体架构的发展与创新。本文利用了windows和linux两个系统,windows上的VLC充当客户端点播linux系统上的流媒体服务器,同时利用linux系统的网卡模拟丢包,来实现流媒体服务器的丢包重传的机制。论文开头阐述了本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流媒体技术的发展状况以及视频编解码的相关知识,其次阐述了流媒体的播放技术和相关协议,对H264视频编码标准进行分析,然后在H264的基础上完成了实时流媒体传输的方案设计和基于H264视频传输的载荷结构和封装方法,在方案设计的过程中,分为服务器端和客户端两个功能模块的设计,研究了用于传输H264视频流的主要功能模块类,最后对流媒体服务器传输的可靠性进行了分析:研究了QoS机制的差错控制;模拟了RTP包的丢包重传的机制;完成了环境的搭建和实验现象的展示。(本文来源于《中南民族大学》期刊2015-05-22)
实时流式传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用户对网络通信业务尤其是实时传输业务的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QoS)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传统网络一般使用最短路径路由和单路径传输方式,在路径发生故障时会影响网络传输质量,甚至造成网络中断,为应对网络服务质量带来了挑战,探索面向连接的多路径传输方式成为研究热点之一。本文给出两种网络层多路径传输方法,可以较低的代价实现网络性能的提升,提高网络的性价比。向量网(Vector Network,VN)是一种新型的面向连接的通信网络,具有成本低,安全性高和支持多路径等优点。利用向量网多路径能力可以提高网络可靠性、QoS等性能,但是如何感知路径状态,以便及时切换故障路径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以最具挑战性的通信业务,即语音这种实时流媒体为例说明本文所设计多路径传输方法的有效性,主要工作与成果如下:(1)设计了向量网的端到端多路径切换(End-to-end Multipath Handover in VN,MPH-VN)传输方法。在MPH-VN方法中引入了路径切换,设计了基于时间间隔测量的路径异常检测方法和基于异常信息反馈的路径切换方法。MPH-VN可以通过路径异常检测和路径切换及时感知路径状态并切换异常路径,同时进行一定的丢包重传,能够有效地降低网络传输过程的丢包率。仿真实验表明,该方法有效提高了端对端的传输质量。(2)设计了向量网的端到端多路径轮转(End-to-end Multipath Rotation in VN,MPR-VN)传输方法,该方法引入了路径轮转,使用了丢包计数机制来对路径状态进行监测。仿真实验表明,该方法应用于向量网可以避免因某一条路径异常而产生大量丢包,同时降低了端到端时延。(3)设计并实现了支持向量网协议的OMNET仿真平台,对向量网及其网络对象进行了仿真,给出了向量网多路径传输过程的向量数据包格式的定义,并设计了网络故障模型来模拟真实网络环境中的异常情况。总之,本文提出了MPH-VN和MPR-VN两种多路径传输方法,并建立了向量网OMNET仿真平台。仿真实验结果表明与IP网传统传输方式相比,MPH-VN和MPR-VN两种方法均可以有效降低网络丢包率和网络延时,可提高语音实时流媒体的传输质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实时流式传输论文参考文献
[1].戴明龙.多接口智能终端的实时流媒体传输技术优化[D].北京邮电大学.2019
[2].朱森鹏.网络多路径传输及其实时流媒体应用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9
[3].成冰,李沛霖.嵌入式实时流媒体传输同步控制策略[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8
[4].邹恺辉.面向实时流媒体的异构无线网络多路径传输技术[D].浙江大学.2018
[5].王俊博,邢凯.基于Erasurecode的实时流媒体传输系统[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7
[6].蒋维.实时流媒体传输系统中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实现[D].浙江工业大学.2017
[7].常良玉.基于x264的实时流媒体传输系统设计与实现[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5
[8].胡钧凯.浅谈实时流媒体传输技术的发展[J].通讯世界.2015
[9].黄谊拉,柯余洋,熊焰.基于实时流媒体传输框架的用户接入算法研究[J].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2015
[10].刘志军.基于H264的实时流媒体可靠性传输[D].中南民族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