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原子核结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原子核,模型,中子,夸克,结构,卢瑟福,核力。
原子核结构论文文献综述
J.P.Draayer,K.D.Launey,A.C.Dreyfuss,T.Dytrych,G.H.Sargsyan[1](2018)在《探索原子核结构的对称性主导无芯壳模型计算(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揭示隐藏于复杂中的简单性相关的特殊对称性是核理论研究的"圣杯",回顾了其探索历史和当前利用高性能计算设备及应用数学方法进行的从头计算无芯壳模型研究。作为对称性主导无芯壳模型(SA-NCSM)计算的实例,通过对轻核和中重质量区核素的能谱计算及与实验结果的比较,清晰地展示了群论在揭示这些当今最先进计算手段得到结果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作为SA-NCSM的有趣推广,从头引入形变的新方法提供了解决所有以探索原子核的集体性质为目的的从头计算方法都要面对的模型空间维数呈组合数增长的处理手段,并且该方法使本理论能用于描述重核及奇特核。(本文来源于《原子核物理评论》期刊2018年04期)
白世伟,杨晓菲[2](2018)在《基于不稳定核基本性质测量的原子核结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精密激光谱学是通过测量核素原子光谱的超精细结构和同位素移位来研究原子核的基本性质,为原子核自旋、磁矩、电四极矩及电荷均方根半径的确定提供了一种模型独立的测量方式。这些原子核基本性质的测量,能够比较精确地描述原子核微观结构的演化。近年来,随着放射性束流装置的发展,产生远离β-稳定线的丰中子/丰质子核素成为可能,也进一步促进了高分辨和高灵敏度的激光谱技术更加广泛的应用。简单介绍了基于放射性核素超精细结构的激光谱学测量原理,并通过几个经典实例来回顾近年来激光谱学在原子核奇特结构研究领域的独特贡献。主要通过分析几个重要核区原子核的基本性质,结合大尺度壳模型、ab initio理论、密度泛函理论等,来探索丰中子核中展现出来的一些新的奇特现象,如晕结构、幻数演化、形状共存等。(本文来源于《原子核物理评论》期刊2018年04期)
孟海燕[3](2018)在《Hf同位素及沿β稳定线原子核结构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的主要工作是在宏观-微观模型下基于对能-形变自治的Woods-Saxon-Strutinsky计算方法(如total-Routhian-surface计算方法)研究Hf同位素晕态性质以及沿刀稳定线核结构的性质。主要内容包括两部分:一、研究了 Hf偶偶核同位素链下的晕态性质,主要包括四极形变β2、转动惯量以及集体运动模式;二、从β稳定线入手,研究了位于β稳定线上的偶偶核的结构性质。Hf同位素偶偶核晕态结构性质:质量范围在150≤A≤190区域的原子核具有典型集体转动性质。首先,我们根据表征原子核集体性质的经验公式,如R4/2和P因子研究了 Hf偶偶核同位素,发现大多数Hf同位素具有良好的转动性质,这为我们研究晕态下的转动惯量以及不同集体运动模式提供了可能。其次,我们考察了不同Woods-Saxon势参数对四极形变值的影响,结果发现形变参数在一定程度上是具有模型依赖性的。通过表征原子核形状及软硬度演化的形变势能曲线,我们分析了随推转频率增加的Hf同位素原子核形变软硬的变化过程。另外,通过分析Hf同位素转动惯量以及顺排角动量得知,我们发现部分偶偶核中大的回弯可能源自原子核的形状变化而不是质子与中子对的同时顺排,并以176,178,180Hf叁个核为例在不同组态上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与研究。最后,以这一同位素为例,我们考虑了一阶转动-振动耦合效应并拓展了原来的E-GOS曲线,相对于之前发展的centipedelike E-GOS曲线,新的E-GOS曲线能更好的描述实验现象。沿β稳定线核结构性质研究:由于β稳定线上的核不容易发生β衰变,相对稳定,这可以帮助我们预测实验上尚未发现的核。我们根据半经验公式再现了β稳定线,并分析了位于好稳定线上的质子数2≤Z≤118(共59个偶偶核)的核结构性质。P因子与原子核的集体性密切相关,β稳定线在近超重核区穿越了一个大的P因子“峰”。四极形变理论值与实验值的对比可知,在质量较轻区域四极形变与实验值的对比相差较大,但对于中重质量区的核子来说其比值符合的相当好,体现出在中重核区的模型优势。我们还给出了以位于β稳定线上的核为基准的50≤Z≤118偶偶核同位素的半衰期,同时也重点以β稳定线与双质子、双中子分离能相结合来研究原子核的变化规律,发现稳定线两侧的双核子分离能有线性规律,并拟合出一个稳定性依赖的经验的描述分离能的公式。(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8-05-01)
田永威[4](2018)在《核天体物理中关键原子核结构性质的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由于放射性核束及γ探测装置在原子核实验上的应用,使人们探索极端条件下的原子核结构成为可能,并且在远离稳定线的核区发现了非常丰富的物理现象。同时远离稳定线原子核结构的研究可以促进核天体物理等交叉学科的发展。本文主要采用投影壳模型研究当前核物理的前沿课题之一:核天体物理中关键原子核结构性质的理论研究。同时,也介绍了描述描述形变原子核几种相关的理论模型,并且讨论了它们自身的优缺点。我知道传统壳模型对轻核的解释是有效的,而核素图上大部分原子核都是形变的,相比之下,投影壳模型采用形变的Nilsson+BCS基矢,通过角动量投影恢复了形变单粒子态中被破坏的对称性。其优点在于适合包括偶偶核、奇质量核及奇奇核在内的形变原子核结构计算,并且组态空间小、运行速度快和适用范围广,所得结果可以与实验结果直接比较,用于解释实验及理论预言。本论文把投影壳模型应用到远离稳定线的A=100-110丰中子核区并研究该核区的原子核微观结构。在该核区,我系统地对~(101,102)Sr核素和~(113-119)Ag核素结构性质进行了研究。首先,我讨论了晕带和边带的能级,对核素的能谱进行研究,理论结果很好的再现了实验数据。同时也预言了更多的极有可能被实验探测到的新的转动带结构,为进一步实验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其次,研究了转动惯量和电磁性质,并与相应的实验值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单粒子能级对丰中子核微观结构的影响。最后,通过研究可知,随着中子数的增加,靠近费米面的中子h_(11/2)和质子g_(9/2)轨道对原子核的形变起主要作用。对于偶偶核,其边带组态结构主要来自N=4和N=5壳层准中子的贡献。对于奇质量核,主要讨论其激发的单粒子组态结构。最后,对于投影壳模型(PSM)未来发展与适用性做了展望与总结。本文将投影壳模型推广至A=100-110丰中子核区研究远离稳定线原子核的微观结构以及过渡核区原子核激发模式的相互作用,实验结果在理论计算中得到了很好地再现,理论预言又为进一步实验研究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信息。该理论研究工作表明,投影壳模型在描述远离稳定线核区原子核结构方面有较普遍的适用性。(本文来源于《沈阳师范大学》期刊2018-03-21)
高峰,陈兆源[5](2017)在《关于原子核结构的讨论》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核辐射源和核能的广泛应用,现代原子核科学技术几乎已渗透到社会经济的每个方面。因此,深入研究原子核的结构及性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比较典型的原子核结构模型主要有:液滴模型,壳层模型与集体模型。该文主要描述了这叁种典型的原子核结构模型,并且对比分析了叁种模型的优缺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原子核幻数的认识和原子核结构的见解。(本文来源于《衡阳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6期)
邢学勇[6](2017)在《夸克平均场模型中π介子与胶子修正对原子核结构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核多体系统,本文在夸克平均场(QMF)模型的基础上引入π介子和胶子效应对重子质量的修正。在QMF模型中重子由叁个被禁闭在谐振子势场的组分夸克构成。由于手征对称性和胶子在量子色动力学(QCD)中的重要性,在计算重子质量时考虑了π介子和胶子效应对重子质量的修正。在核多体系统中,重子通过不同核子中的夸克交换σ、ω和ρ介子相互作用。u、d夸克禁闭势场的强度由自由核子的质量和半径确定。对于s夸克,其质量和禁闭势场强度根据Λ、Σ~0和Ξ~0超子在自由空间中的质量确定。在本项工作中,我们选择了四组不同的夸克质量,得到了四组夸克禁闭势场的参数。通过拟合~(40)Ca、~(48)Ca、~(90)Zr和~(208)Pb四个双幻原子核基态性质的实验值,我们得到了夸克和介子的耦合常数,与超子有关的耦合常数则根据核物质饱和密度处的单超子经验势能来确定。在第二章,对应于不同的夸克质量,得到了四组夸克和介子间的耦合常数,分别命名为QMF-NK0、QMF-NK1、QMF-NK2和QMF-NK3,并且利用这些参数研究了几个原子核和核物质的性质,结果发现其中的叁组参数能够很好地描述有限核的基态性质和核物质的性质,此外还计算了不含超子的中子星性质,发现其最大质量大约为2.3M_⊙。在第叁章,利用核物质饱和密度处的单超子经验势能得到了QMF-NK1S、QMF-NK2S和QMF-NK3S参数并研究了单Λ和单Ξ~0超核和奇异核物质的性质。与没有π介子和胶子修正的QMF模型相比,Λ超核的单Λ超子能级更加符合实验值。同时计算Ξ~0超核的性质为将来的相关实验提供参考。利用这些参数通过求解TOV方程研究了包含奇异自由度中子星的性质,结果发现包含超子的中子星最大质量大约为2.1M_⊙,其所对应的半径大约为13 km。(本文来源于《南开大学》期刊2017-03-01)
孙中浩,吴强,许甫荣[7](2016)在《原子核结构的自然基壳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Woods-Saxon基下,用现实核力CD-Bonn势计算了壳模型的有效相互作用.CD-Bonn势中的硬芯通过能量无关的重整化方法V_(lowk)处理,重整化之后的核力能够让体系表现出更好的微扰性并且能够保证两自由核子的低能散射相移不变.同时,本文使用了扩展的Krenciglowa-Kuo迭代方法计算壳模型的有效相互作用,这种方法能够有效地处理非简并模型空间的多体关联,使得壳模型计算能够在较小的模型空间下给出体系的低激发态信息.分别在谐振子基和Woods-Saxon基矢下构建sd区的有效相互作用,其中在Woods-Saxon基的计算中,连续态的贡献通过多体微扰方法包含在有效相互作用中.通过对氧同位素的低激发态的计算,比较了谐振子和Woods-Saxon单粒子基在原子核壳模型计算中的优劣,并通过对两种单粒子基下核子分布的分析研究了非束缚态对原子核结构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科学通报》期刊2016年25期)
孟杰[8](2016)在《原子核结构研究的一些重要历史回顾与几个热点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回顾了原子核物理研究中的几个重要里程碑.首先介绍了原子核的发现与组成,并概括了基于这些发现所进行的包括原子核质量与半径在内的粗块性质的研究,以及原子核壳层模型的建立.随后,从原子核壳层模型出发,总结了自旋对称性和赝自旋对称性等原子核微观结构的相关研究.作为核结构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文章详细回顾了近半个世纪以来对于转动原子核的研究.最后结合21世纪核物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对当前核物理的研究热点和重要课题进行了简要介绍.(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期刊2016年01期)
赵继军,刘婵,刘树勇[9](2015)在《发现质子-中子-核裂变的“叁部曲”——纪念卢瑟福原子核结构探索百年》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介绍了卢瑟福的生平,回顾了质子、中子和核裂变的发现历程.(本文来源于《物理通报》期刊2015年05期)
王国华[10](2012)在《A~100区丰中子原子核结构性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丰中子核的研究是当前核物理的前沿课题之一,在质量数A~100区域附近,丰中子核展现了许多有趣的核结构现象,早在40年前,当Cheifetz等人观察到Zr同位素的结构出现大形变开始,这个区域的研究就开始被人们所关注,并且在此基础上又发现了一系列大形变、稳定形变的质量核区。近年来,随着高分辨率的大型γ探测阵列,比如Gammasphere, Eurogam的发展,A~100丰中子核区核结构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实验上已经可以研究比较丰中子的近滴线附近的原子核结构,该核区的核谱信息得到了极大的丰富。A~100核区的原子核恰好位于核素图核合成过程的拐点处,因此对该核区的实验和理论研究有重要的物理意义。由于该核区的质子和中子开始填充g9/2和h11/2单粒子轨道,使得该核区原子核的性质对核子的具体填充有很强的依赖性,因此在这一核区实验上也观测到了丰富的实验现象。比如:形变突然增加、形状共存、全同带等现象。运用壳模型研究中重核在核物理中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原因在于组态空间截断在壳模型中是一个必要步骤,所以,在此基础上,投影壳模型(PSM)在平均场下做了组态空间截断,这就说明了投影壳模型提出了一种搭建两种传统方法的桥梁的构想,一种为变形平均场近似方法,它很普遍的应用到中重核,但在对物理意义描绘中仅仅局限在内禀框架下,另一种即为球壳模型对角化方法,它是非常基本的且灵活应用在一些核子数少的核中。所以,运用投影壳模型将两种方法的优点结合起来,能更好的解释一些物理现象并探究其本质。而且,在投影壳模型中,采用投影方法恢复了好角动量,因而得到的理论结果可以直接和实验数据进行对比,来解释实验现象。所以,基于A-100核区核结构现象的最新发现,同时为了了解丰中子核的结构,本文运用投影壳模型方法对98~101Sr、100~103Zr轴对称核素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主要对这些核素的能谱信息作了详细的理论分析,发现理论很好的再现了实验,同时,我们对该区域出现的全同跃迁现象也给出了相应的解释说明。首先,通过对各核素能谱的进一步研究,已知的实验数据很好的得到了重现,我们也进一步预测了一些低激发形变带,研究表明,高j闯入态中子轨道h11/2和质子轨道g9/2对原子核形变的发生起了主要作用。对于偶偶核,我们对多准粒子带以及基带作了详细的描述,我们发现其边带主要是由N=4和N=5壳层上的准中子激发产生的,即高j闯入轨道g9/2和h11/2的中子对破缺引起的;对于奇质量同位素核,主要讨论了激发的单粒子组态。其次,通过对98,10。Sr同位素基带全同跃迁的研究,我们发现实验结果在投影壳模型的计算中得到了很好的再现,通过对98,100Sr基带转动惯量的进一步研究,表明了在这两个核中不仅有全同的跃迁能量,而且具有很相近的转动惯量,因此证明这两个核在低自旋区域为全同带,并且在理论与实验的比较中,理论计算的转动惯量随转动频率的变化稍偏离于实验数据,则被解释为在理论计算中形变参数取固定值,没有随着自旋的变化而变化。我们希望本文的预测可以帮助将来的实验更好的确定比较丰中子核的带结构。(本文来源于《浙江师范大学》期刊2012-04-05)
原子核结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精密激光谱学是通过测量核素原子光谱的超精细结构和同位素移位来研究原子核的基本性质,为原子核自旋、磁矩、电四极矩及电荷均方根半径的确定提供了一种模型独立的测量方式。这些原子核基本性质的测量,能够比较精确地描述原子核微观结构的演化。近年来,随着放射性束流装置的发展,产生远离β-稳定线的丰中子/丰质子核素成为可能,也进一步促进了高分辨和高灵敏度的激光谱技术更加广泛的应用。简单介绍了基于放射性核素超精细结构的激光谱学测量原理,并通过几个经典实例来回顾近年来激光谱学在原子核奇特结构研究领域的独特贡献。主要通过分析几个重要核区原子核的基本性质,结合大尺度壳模型、ab initio理论、密度泛函理论等,来探索丰中子核中展现出来的一些新的奇特现象,如晕结构、幻数演化、形状共存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原子核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1].J.P.Draayer,K.D.Launey,A.C.Dreyfuss,T.Dytrych,G.H.Sargsyan.探索原子核结构的对称性主导无芯壳模型计算(英文)[J].原子核物理评论.2018
[2].白世伟,杨晓菲.基于不稳定核基本性质测量的原子核结构研究[J].原子核物理评论.2018
[3].孟海燕.Hf同位素及沿β稳定线原子核结构性质研究[D].郑州大学.2018
[4].田永威.核天体物理中关键原子核结构性质的理论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8
[5].高峰,陈兆源.关于原子核结构的讨论[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7
[6].邢学勇.夸克平均场模型中π介子与胶子修正对原子核结构影响的研究[D].南开大学.2017
[7].孙中浩,吴强,许甫荣.原子核结构的自然基壳模型[J].科学通报.2016
[8].孟杰.原子核结构研究的一些重要历史回顾与几个热点问题[J].中国科学:物理学力学天文学.2016
[9].赵继军,刘婵,刘树勇.发现质子-中子-核裂变的“叁部曲”——纪念卢瑟福原子核结构探索百年[J].物理通报.2015
[10].王国华.A~100区丰中子原子核结构性质的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