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刚度效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刚度,效应,挠度,相互作用,混凝土,加速度计,有限元。
刚度效应论文文献综述
李小军,朱汉华,范世东,郑良焱[1](2019)在《船舶艉轴承刚度和螺旋桨陀螺效应对轴系回旋振动特性影响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当船舶轴系运行工况恶劣时,由于轴系后尾轴承与轴颈之间润滑不佳,使得轴承刚度发生较大变化,处于各向异性状态,这会影响轴系回旋振动特性。文章针对某大型集装箱船,在计入螺旋桨陀螺效应的基础上,借助于有限元ANSYS软件,研究了后艉轴承水平刚度单独变化对回旋振动固有频率、临界转速和振动响应的影响。其主要结果表明,后艉轴承水平方向刚度单独降低时,该方向上的横向振动固有频率降低,逆回旋振动固有频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降低;其轴频、叶频和倍叶频的正逆回旋临界转速和回旋振动响应均与各向同性时不同。(本文来源于《船舶力学》期刊2019年07期)
马春驰,李天斌,张航,韩瑀萱,周雄华[2](2019)在《岩爆微震特征的支护体系刚度效应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隧道工程岩爆案例表明初期支护结构体系的类型与刚度影响着破裂及微震活动的特征、机制和阶段划分,这是一个较少被探讨且亟待被揭示的问题。依托巴陕高速公路米仓山特长隧道构造碎粒岩围岩段的岩爆现象及微震监测成果,建立围岩–支护复合体系的刚度评价方法,基于震源参数指标初步探索了岩爆特征的支护体系刚度效应,揭示了刚度条件由弱变强的岩爆微震特征及演化:(1)在岩爆发育期,对围岩卸荷边界施加刚性更强的约束条件,围岩内部破裂活动趋向发生能量积累和能量转移;岩爆发育期延长,微震事件的能量、视体积类型及比重发生改变。(2)在岩爆发生期,围岩内部破裂活动趋向发生更高量值的能量释放,现场岩爆及大能量冲击灾害表现更大波及范围的特点;微震事件在短时间内迅速出现,事件率和能量率极大提升。相关研究成果可帮助认识支护结构影响下围岩破裂活动的特征、机制与阶段划分,考虑支护结构影响的围岩破坏前兆预警判据,可为科学合理的支护方式遏制岩爆风险提供实际数据和理论参考。(本文来源于《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S1期)
蒋力帅,张培鹏,孔朋,贾江锋,马宁[3](2019)在《基于煤巷两帮基础刚度效应的控帮护巷支护原理》一文中研究指出煤层巷道两帮煤体相对顶底板岩层强度低、可变形性强,两帮煤体大变形对巷道围岩整体稳定性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基于煤巷两帮煤体严重变形的工程实际,考虑巷道两帮煤岩体的可变形性,建立了由Winkler可变形基础支承的顶板悬梁力学模型,分析并揭示了顶板的弯矩和挠度分布特征及规律,提出了基于煤巷基础刚度效应的"控帮护巷"支护原理:通过加强两帮支护提高锚固煤体的基础刚度,控帮支护的直接控制两帮煤体的变形和破坏,并进一步通过基础刚度效应改善整个巷道围岩的应力状态,抑制顶底板变形破坏,提高围岩承载能力和稳定性。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与现场工程试验,对基础刚度效应和"控帮护巷"原理进行了分析和验证。研究表明:在两帮垂直集中应力作用下,巷帮煤体压缩变形明显,顶板岩层随基础变形而弯曲下沉,两帮基础刚度对顶板变形量影响显着,是顶板变形的关键影响因素;在顶板支护相同的条件下,加强两帮支护不仅使掘进和采动影响期间的两帮的塑性破坏范围和移近量显着缩小,还有效地控制了顶底板的变形破坏情况,是巷道围岩整体稳定性控制的有效途径。研究工作深化了煤巷围岩控制中对巷帮支护重要性的认识,揭示了控帮护巷的支护机理。(本文来源于《煤炭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王海东,刘举[4](2019)在《考虑SSI和填充墙刚度效应的RC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满足现行设计规范要求的某一10层填充墙竖向布置不规则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为研究对象,运用SAP2000模拟计算不同场地条件下该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规律.分别对在刚性地基假定上不考虑填充墙的刚度效应、在土-结构相互作用(SSI)基础上不考虑填充墙的刚度效应、在刚性地基假定上考虑填充墙的刚度效应以及同时考虑SSI和填充墙的刚度效应4种不同情况进行动力时程分析,对比研究该结构的抗震性能.对比结果表明:1)在大震作用下,在SSI效应的基础上考虑填充墙的刚度效应会使SSI效应更加显着,对RC框架结构的层间位移角响应存在不利影响,采用刚性地基假定、忽略填充墙的刚度效应对结构是偏于不安全的.2)对结构进行倒塌分析,在SSI效应基础上考虑填充墙的刚度效应使结构的塑性变形向楼层底层集中更加明显,结构倒塌的峰值明显降低,且随着场地土变软,结构的倒塌峰值越低.因此,建议设计人员在该类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设计中增加底层柱的延性确保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变形需求.(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吴丽丽,琚祥凯,吕步凡,肖圣超[5](2019)在《考虑滑移效应的钢板-混凝土组合板刚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折减刚度法分析了钢板-混凝土组合板在受弯状态下交界面的滑移情况,建立了界面剪力关于剪跨段长度的函数,进而推导了跨中一点加载和两点加载情况下组合板跨中挠度的计算式.此外,将钢板-混凝土组合板看作是底部纵向受拉钢筋锚固在底面的混凝土结构,基于钢筋混凝土梁的抗弯刚度计算式,并采用修正的折减钢板宽度系数法近似考虑钢板与混凝土滑移的影响,得到了组合板抗弯刚度计算式,进而利用材料力学公式进一步计算组合板跨中挠度.将这2种方法的计算结果与4组共9块简支组合板的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发现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2种方法均可用于计算钢板-混凝土组合板跨中挠度,且第2种方法具有一定的安全储备,方便实际工程的设计应用.(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王兆会,王家臣,杨毅,唐岳松,王良[6](2019)在《综采工作面煤壁稳定性的支架刚度效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煤层应力环境不同,煤壁存在剪切和拉伸两种破坏机理,将煤壁破坏划分为上部片帮、下部片帮、整体片帮和大范围塑性流动4种破坏形式.顶板、煤壁和支架共同形成保护工作面空间的围岩结构系统,顶板载荷由煤壁和支架共同承担,载荷分配特征由系统组分刚度决定.构建"顶板-煤壁-支架"结构力学模型,采用最小势能原理得到煤壁垂直变形量和作用于煤壁之上的实际顶板载荷.定义煤壁稳定性系数为煤壁极限承载能力同实际煤壁压力之比.设计不同支架刚度条件下煤壁稳定性分析的物理模拟实验,实现煤壁水平变形和垂直变形的同时监测.结果表明:煤壁稳定性系数随着支架刚度的增大而升高,从而使得煤壁稳定性增强;煤壁上部水平变形大于下部水平变形,煤壁水平和垂直变形量随着支架刚度的增大而减小.将提高支架刚度的措施应用于乌兰木伦矿,使得顶板最大下沉量由0.90m降低至0.65m,煤壁片帮控制效果良好.(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沈慧[7](2018)在《地铁深基坑开挖效应与围护结构刚度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们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合肥市近年来取得了空前的发展成果,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在此背景下为了缓解日益堵塞的交通状况,合肥市轨道交通建设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在地铁车站的建设过程中,地铁车站深基坑是车站主体工程的保障,做好基坑支护、控制好基坑变形、了解合肥地区基坑变形规律才能保证地铁车站主体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合肥地区地质环境复杂,相比于其他地区具有其独有的特点,随着合肥地铁建设的进行,针对合肥地区地铁车站深基坑的研究就显得很有必要。本文以合肥市轨道交通4号线桐城路站深基坑为背景,结合以往学者科研的成果并从理论着手、将工程实测数据与MIDAS GTS NX有限元软件数值模拟分析对比,研究分析了在施工进程中的基坑和支护体系的整体变形趋势以及他们的受力情况,并探究了围护结构刚度对车站深基坑变形的影响规律。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对合肥地区接下来的地铁车站工程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本文主要工作与结论如下:1.介绍了目前国内外关于深基坑工程的研究成果,分析了土体变形的机理和基坑变形的影响因素并总结了挡土结构的计算方法、地层损失法的概念;整理了监测数据,分析了基坑变形的实测结果从而得出基坑变形的规律性。2.将模拟数据和监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模拟结果和监测结果接近,虽然二者数值上有偏差但是反映出的基坑变形规律是一致的,说明数值模拟结果是可靠的。3.深基坑围护墙的变形会随着基坑开挖的发展而发展,其呈现出向坑内鼓出、最大位移位置下移的规律;在南端头井以及相邻标段开挖完成后,南端头井围护墙的最大水平位移处位于开挖深度的0.5~0.7倍之间。4.监测数据和数值模拟结果都表明地表沉降曲线随着基坑开挖的不断加深,呈现出明显的先增大再减小的勺子形;地表最大沉降的位置并不是基坑边缘,而是距离基坑边缘一定距离,这在基坑施工过程中应予以重视;5.围护结构的刚度和深基坑变形之间存在着反比关系,提高围护结构刚度有益于控制深基坑的变形但是不能一味地依靠增大围护墙(桩)刚度来提高基坑的抗变形能力,因为研究结果表明2EI下基坑变形量并没有比原刚度EI下减小很多。(本文来源于《安徽建筑大学》期刊2018-12-05)
刘举[8](2018)在《考虑SSI和填充墙刚度效应的RC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SSI(Soil-structure interaction)效应以及填充墙的刚度效应都是影响结构地震响应的重要因素。在一般的工程设计过程中通常采用刚性地基假定,且不考虑填充墙不规则布置带来的影响。但是在实际震害中发现SSI效应和填充墙的不规则布置可能会致使结构某些楼层出现薄弱层。因此,文章综合考虑填充墙不规则布置引起的“薄弱层”位置与SSI效应研究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并采用IDA方法评估其抗倒塌能力,完成如下主要工作:(1)RC框架填充墙结构一般会存在“薄弱层”敏感区域。当填充墙不规则布置引起的“薄弱层”位于该敏感区域时,结构在罕遇地震下的最大层间位移角增大系数在1.020~1.614之间;而当“薄弱层”位于该敏感区域之外时,可以不考虑填充墙不规则布置对结构最大层间位移角评估的影响。(2)对于底层为空框架的RC框架填充墙结构,考虑SSI和填充墙刚度效应的结构倒塌时变形主要集中在结构的底部两层,致使框架结构的耗能能力明显减弱,表现出类似薄弱层的效应,因此建议设计人员在对底层无填充墙或填充墙较少的框架填充墙结构在验算结构的弹塑性变形时需要考虑SSI和填充墙刚度效应带来的不利影响,且必须限制层刚度比K2/K1在一个更小的范围。(3)在地震动强度Sa(T1,5%)在0~0.2g之间时,结构在近场脉冲和普通远场地震作用下50%分位IDA曲线的结果非常接近,结构还未进入到较强的非线性阶段时,近场脉冲效应并未在结构上造成较大的影响。而当地震动强度Sa(T1,5%)超过0.2g之后,近场脉冲型地震作用下的结构比普通远场地震作用下的结构更加快速进入到强非线性阶段,其层间位移角响应随地震动强度的增加而快速增加,近场脉冲效应显着。相比较于普通远场地震作用下,近场脉冲效应使结构的平均倒塌谱加速度峰值降低约0.2g。(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18-05-28)
魏霞,梁清宇,张剑,殷王华,江雷[9](2018)在《预应力混凝土梁桥的刚度折减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预应力混凝土梁桥的刚度折减效应展开了较为详细的研究,对带裂缝工作阶段刚度求解的主要方法(穆拉谢夫方法、D.E.Branson方法等)进行了论述。以某高速公路某大桥的预应力混凝土引桥为研究对象,建立了空间有限元分析模型并进行了加载分析。结果表明,预应力混凝土T梁桥的边梁是较危险的梁,比较容易出现裂缝等损伤现象,边梁破损会对整个结构产生较大影响;相比次边梁、中梁开裂而言,边梁开裂最为危险,不仅会使边梁本身偏不安全,也会使得次边梁、中梁较不安全,从而影响整个结构的安全性。该研究结论可供工程设计和工程检测参考。(本文来源于《新技术新工艺》期刊2018年05期)
肖微波[10](2018)在《静电刚度式谐振微加速度计的温度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谐振微加速度计是一种利用微梁谐振频率来敏感外界加速度的机械传感器,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功耗低、测量精度高、稳定性好、易批量生产及准数字信号输出等优点,在军事、航空航天及汽车电子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相比其他谐振类微加速度计而言,静电刚度式谐振加速度计可通过改变偏置电压来调节微梁的谐振频率,从而实现对加速度计标度因子与灵敏度等关键性能指标的调节,因而具有较强的设计灵活性与较高的工艺鲁棒性。然而,作为机械传感器,此类加速度计也存在热稳定性问题,即性能随温度变化而保持恒定的能力。本学位论文对静电刚度式谐振微加速度计热稳定性问题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和取得的成果如下:(1)在分析了静电刚度式谐振微加速度计振动梁结构特点的基础上,结合欧拉-伯努利梁理论与哈密顿原理,建立了微梁振动的机-电-热多场控制方程。运用拉氏变换推导了微梁的振型函数,该振型函数与基于传统模型推导得到的振型函数相比,考虑了轴向力及集中质量的作用,COMSOL Multiphysics仿真表明本文推导的振型函数更准确。分别基于集总参数法和伽辽金法,建立了微梁的两种解析宏模型,即集总参数模型和伽辽金法宏模型。(2)基于E.Suhir叁层结构理论推导了残余热应力作用下微梁所受等效轴向力的解析式,结合微加速度计的工作原理得到了温度变化引起的微加速度计关键性能指标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现有微加速度计在-20℃~125℃的温度范围内工作时,微梁的频率波动达到14.09%,标度因子的波动达到28.55%。通过分析温度与微加速度计标度因子的函数关系,提出了一种通过调节刚度比K来提高微加速度计标度因子热稳定性的新方法。相比于其他提高热稳定性的措施,该方法具有不需要额外增加温度调控设施与结构改进的优点。(3)基于伽辽金法宏模型,分析了温度对梁主振型及更高振型振动特性的影响情况,数值仿真结果表明,温度对第一阶主振型响应幅值的影响最大,随着温度的升高,微梁的振幅增加。利用多尺度法得到微梁耦合系统的幅频响应函数,并分析了静电刚度非线性与机械刚度非线性的温度效应,数值仿真结果表明,温度越高,两种非线性越强,且温度变化主要是通过影响静电刚度来影响微梁振动的非线性特性。(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8-05-01)
刚度效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隧道工程岩爆案例表明初期支护结构体系的类型与刚度影响着破裂及微震活动的特征、机制和阶段划分,这是一个较少被探讨且亟待被揭示的问题。依托巴陕高速公路米仓山特长隧道构造碎粒岩围岩段的岩爆现象及微震监测成果,建立围岩–支护复合体系的刚度评价方法,基于震源参数指标初步探索了岩爆特征的支护体系刚度效应,揭示了刚度条件由弱变强的岩爆微震特征及演化:(1)在岩爆发育期,对围岩卸荷边界施加刚性更强的约束条件,围岩内部破裂活动趋向发生能量积累和能量转移;岩爆发育期延长,微震事件的能量、视体积类型及比重发生改变。(2)在岩爆发生期,围岩内部破裂活动趋向发生更高量值的能量释放,现场岩爆及大能量冲击灾害表现更大波及范围的特点;微震事件在短时间内迅速出现,事件率和能量率极大提升。相关研究成果可帮助认识支护结构影响下围岩破裂活动的特征、机制与阶段划分,考虑支护结构影响的围岩破坏前兆预警判据,可为科学合理的支护方式遏制岩爆风险提供实际数据和理论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刚度效应论文参考文献
[1].李小军,朱汉华,范世东,郑良焱.船舶艉轴承刚度和螺旋桨陀螺效应对轴系回旋振动特性影响的分析[J].船舶力学.2019
[2].马春驰,李天斌,张航,韩瑀萱,周雄华.岩爆微震特征的支护体系刚度效应初探[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9
[3].蒋力帅,张培鹏,孔朋,贾江锋,马宁.基于煤巷两帮基础刚度效应的控帮护巷支护原理[J].煤炭学报.2019
[4].王海东,刘举.考虑SSI和填充墙刚度效应的RC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5].吴丽丽,琚祥凯,吕步凡,肖圣超.考虑滑移效应的钢板-混凝土组合板刚度分析[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6].王兆会,王家臣,杨毅,唐岳松,王良.综采工作面煤壁稳定性的支架刚度效应分析[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9
[7].沈慧.地铁深基坑开挖效应与围护结构刚度影响分析[D].安徽建筑大学.2018
[8].刘举.考虑SSI和填充墙刚度效应的RC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研究[D].湖南大学.2018
[9].魏霞,梁清宇,张剑,殷王华,江雷.预应力混凝土梁桥的刚度折减效应研究[J].新技术新工艺.2018
[10].肖微波.静电刚度式谐振微加速度计的温度效应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8
论文知识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