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城镇发展模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城镇化,模式,小城镇,体育,牧区,资源配置,动力学。
城镇发展模式论文文献综述
刘威,王丹丹,谢奋羽,尹思琪[1](2019)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小城镇产城融合发展模式的探索——以保定市满城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走新型城镇化的道路是新时代中国发展和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其中小城镇的发展尤为重要。本文以保定市满城区为例研究产城融合的小城镇发展模式。近年来新成立的满城区,其新型城镇化中出现的问题具有代表性。本文通过对满城区的区位条件和产业发展现状分析,研究城镇化和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城镇化与产业发展之间的融合路径,对满城区的新型城镇化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本文来源于《河北企业》期刊2019年12期)
刘好强[2](2019)在《美丽河南建设视阈下的旅游城镇化发展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美丽河南是河南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而旅游城镇化是实现美丽河南建设目标的重要模式和路径。本文阐述了旅游城镇化的内涵、特征,并通过旅游城镇化发展模式分析,提出了旅游城镇化发展的策略建议,对促进实现美丽河南的建设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旅游纵览(下半月)》期刊2019年11期)
彭智[3](2019)在《城镇化进程中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发展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传统乡村型社会逐渐向现代城市型社会转变,这有利于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然而,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存在公共资源配置不到位、公共服务体系不够完善等问题,这些问题将会直接影响到城镇化的进程。本文从统筹城乡发展的角度出发,对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发展模式进行研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本文来源于《智库时代》期刊2019年44期)
汪萍[4](2019)在《经济新常态下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现阶段的经济新常态的发展背景下,资源的分配方式发生了重大的改变,所以,我国必须加强对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发展模式的重视。在经济新常态下积极地构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模式,将极大程度地为人们提供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同时,还能够有效地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最终实现对资源分配模式的创新。在推进经济新常态下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的过程中,一定要立足于社会经济的实际发展状况,并积极地、全面地对经济新常态下的新型城镇化内涵进行深入的研究,最终探索出一种适合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模式。本文对我国经济新常态下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和探讨,以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农村经济与科技》期刊2019年18期)
丁花阳,蒋悦[5](2019)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南通市社区体育共生发展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生产力的快速提高使得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城镇化模式,这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会必然出现的产物。本文主要致力的研究对象是城镇化建设与体育发展的关系,以南通市为研究背景,探讨其城镇化建设与体育发展的相互关系。以期为新城镇建设提供可行之路,同时也让群众对体育有一个较深层的了解与体验。(本文来源于《文体用品与科技》期刊2019年17期)
雷旭升[6](2019)在《基于小城镇发展模式地域分类的路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小城镇发展模式是小城镇区域总体发展情况的特征概括,是其在一定地域背景下经过长期发展形成的格局。围绕小城镇发展模式地域分类路径,探讨其分类范围、思路及原则。通过具体实例展示如何在小城镇地域类型划分原则指导下,运用相关技术方法,合理划分小城镇地域类型。(本文来源于《城市住宅》期刊2019年07期)
徐如意,陈田[7](2019)在《边境特色小城镇发展模式的系统动力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边境特色小城镇承载着"守边固边"的历史使命,它的发展和稳定关乎着党提出的脱贫事业和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边境地区的特色小城镇存在诸多共性,在构建边境特色小城镇发展系统结构模型基础上,引入系统动力学方法,以广西大新县为例,进行系统动力学模拟分析,探求边境特色小城镇成功模式的因果链和流系统,提出适合边境特色小城镇发展的共性模式。结果表明:大新县是以旅游业和工业为主导、边境贸易和农业为辅的发展模式;创新可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发展,为小城镇提供发展动力和活力;绿色生态是小城镇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基石。建议:边境地区的特色小城镇应积极发挥生态优势和自然资源禀赋优势,找准当地的特色产业,不断地进行创新;培养和发展优势产业,避免同质化的竞争,走因地制宜、创新引领、绿色生态的城镇化道路。(本文来源于《现代城市研究》期刊2019年07期)
张俊文[8](2019)在《锡林郭勒盟牧区城镇化发展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锡林郭勒盟牧区地处祖国正北方,是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门户,也是重要生态屏障。锡林郭勒盟牧区城镇化肩负着区域经济的发展,维护草原生态环境,吸纳牧区剩余劳动力,促进民族和谐发展的责任和使命。锡林郭勒盟牧区具有文化多样性、生态多样性、资源多样性的人文和自然地理特点。特殊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以及特殊的内部和外部环境使得锡林郭勒盟牧区的城镇化发展模式不同于传统的农业地区,锡林郭勒盟牧区要走具有自身特色的差异性城镇化模式。作为集边疆、生态脆弱和少数民族几重特点的地区之一,锡林郭勒盟牧区城镇化始终要坚持把实现经济、生态安全以及社会同步发展作为其城镇化的目标,围绕这一目标探寻符合自身发展特点的城镇化的发展模式。因此,本文以此为研究的出发点,运用定性定量相结合、实地问卷调查和逻辑推理等方法,从以下主要几个方面对锡林郭勒盟牧区城镇化发展模式开展研究:一、锡林郭勒盟牧区城镇化发展基础与特征。对锡林郭勒盟牧区推行城镇化发展基底条件和城镇化特征进行介绍和分析;二、锡林郭勒盟牧区城镇化的驱动力和制动力。解析了推动和制约锡林郭勒盟牧区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叁、锡林郭勒盟牧区城镇化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应评价。对锡林郭勒盟过去牧区城镇化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和总结;四、锡林郭勒盟牧区城镇化的发展模式研究。结合前面的分析,提出几种关于锡林郭勒盟牧区不同区域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锡林郭勒盟牧区城镇化模式是城镇化驱动力与牧区自身的特殊性共同作用的结果。整体来看,政府调控和主体行为是锡林郭勒盟牧区城镇化推进的主要动力。同时,锡林郭勒盟牧区以资本密集的重工业和资源密集的产业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其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但由于“资本排斥劳动”的内在机制导致牧区工业部门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严重不足,没有为牧区城镇化提供必要的就业条件。这即导致城镇对劳动人口吸纳能力不强,又不利于锡林郭勒盟草原牧区健康持续发展。此外,锡林郭勒盟牧区城镇存在自我发展的能力还不足,城镇产业发展拉力没有成为其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动力,存在城镇产业对剩余劳动力的吸纳带动作用不充分问题。由于锡林郭勒盟牧区区位条件的劣势,草原资源的重要的生态作用,人口密度低,人口资本存量低、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不协调以及第二、叁产业吸纳就业能力较弱等客观因素制约着锡林郭勒盟牧区城镇化的发展以及城镇化发展模式的选择。(2)锡林郭勒盟牧区投资来刺激经济增长效益明显下降,城镇化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逐渐增强,但带动能力整体不强,不同区域的城镇化对经济增长带动能力差异明显。锡林郭勒盟牧区产业结构升级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明显不足,这说明城镇化通过产业结构升级来促进经济增长还有待时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已经是城镇化进程中亟需解决的一个瓶颈性问题。(3)依托于丰富的矿产资源,锡林郭勒盟牧区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沿袭的粗放式路径破坏了本就脆弱的生态环境。锡林郭勒盟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发展关系依然处于低水平的协调发展状态,传统的城镇发展模式并没有得到完全改变,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的胁迫作用较大。同时,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数一直处于勉强持续阶段,过去长期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城镇化,已经给锡林郭勒盟积累了严重的环境问题。(4)从实地调查来看,锡林郭勒盟牧区在推行城镇化的过程中,牧民的融入过程和政府的接纳过程并没有做好有效衔接。牧民融入层面,大部分进城牧民主要从事着低技能的职业,收入过低,缺少社会保障让进城牧民难以在经济层面上融入到城市生活。心理上大部分移居城镇的牧民对于现阶段的自我认同还停留在牧民或者牧民与市民之间,并没有因为搬到城镇居住就认为自己是市民,并且大部分人认为以后要回到牧区生活。(5)锡林郭勒盟牧区城镇化的模式要服务于城镇化的不同功能,从经济发展的角度锡林郭勒盟牧区各地的城镇化模式主要有边贸口岸型小城镇,以西部荒漠草原区为主、旅游驱动型小城镇,以南部农牧交错区为主、畜牧业产业化型小城镇,以东部典型草原区为主;从生态安全的角度主要有中心集聚型城镇和限制开发型城镇,中心集聚型城镇以中部典型-荒漠草原过度区锡林浩特市为主,限制开发型城镇以《国家主体功能区划》《内蒙古自治区主体功能区划》作为城镇建设和布局的指导依据;从促进牧民社会融合的角度主要有综合服务型城镇,以各旗县的县域中心城镇地区为首选。(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师范大学》期刊2019-06-18)
刘作[9](2019)在《呼伦贝尔地区特色旅游小城镇发展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我国叁部委于2016年制定与实施“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方针以来,全国计划建设特色小城镇超过一千个(预计至2020年)。各级地区政府为响应国家号召,纷纷出台了一系列特色小城镇相关发展方案,从城镇发展政策到发展资金、从城镇发展标准到城镇规划都做出了相应的安排,也由此全国发起了一股轰轰烈烈的特色城镇建设之风,从而加快了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速度。尤其在当前特色小城镇建设之风席卷全国之际,在国家“一带一路”和“乡村振兴”等政策带动下,对偏远少数民族地区特色城镇发展模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那些拥有独特自然景观及传承文化优势的少数民族地区,一旦可以科学可持续的发展,对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特色城镇化发展必将起到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笔者在对国内外特色城镇、旅游城镇以及城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等相关文献资料进行了了分析,并在前人研究总结基础上,将内蒙古呼伦贝尔少数民族地区特色旅游小城镇作为本文的分析目标,笔者从收集的资料以及统计调查结果入手,对呼伦贝尔地区城镇化率、基础设施建设等进行了实地考察,通过深入探索呼伦贝尔少数民族地区政府对当地特色旅游小城镇发展建设概况,并对该地区在建特色旅游小城镇的成功案例进行了剖析,以此得出当地政府特色旅游小城镇发展模式,对推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特色旅游城镇发展路径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与借鉴。目前,我国政府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在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将有利于城镇化建设的发展,尤其民族地区的特色小镇发展将在资金及政策中给予相当大的支持。因此,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一是少数民族特色旅游小城镇的提出是建立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国情上所提出的,无论从发展目标还是发展方式上,特色旅游小城镇建设与其他特色城镇发展模式之间存在一定的不同,对加快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进行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文化统一;二是特色旅游小城镇发展作为城镇化发展的一条新的途径,标示着其发展需要系统化、标准化、特色化。同时坚持以政府主导为原则,通过政府规划与引导,从而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标。(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邢慧斌,李金梦,席建超[10](2019)在《京津冀区域新型城镇化综合评价及协同发展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新型城镇化是人的城镇化,尤其注重城镇内涵提升,十九大报告提出要积极推动城镇化和加快推进农村人口市民化转移。京津冀区域城镇化水平与长叁角和珠叁角区域存在较大差距,因此推进新型城镇化,创新发展模式是实现京津冀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本研究多角度构建了京津冀区域新型城镇化水平综合评价体系,并通过熵值法对京津冀区域城镇化进行了测度,发现生态环境是京津冀区域城镇化发展中的普遍的制约因素,而且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严重滞后于京津地区。今后京津冀区域应积极利用协同发展机遇,通过"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进一步完善生态体制机制建设,共建共享京津产业资源和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创新协同发展活力,从生态、经济、社会和制度等层面系统加快京津冀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本文来源于《河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城镇发展模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美丽河南是河南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而旅游城镇化是实现美丽河南建设目标的重要模式和路径。本文阐述了旅游城镇化的内涵、特征,并通过旅游城镇化发展模式分析,提出了旅游城镇化发展的策略建议,对促进实现美丽河南的建设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城镇发展模式论文参考文献
[1].刘威,王丹丹,谢奋羽,尹思琪.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小城镇产城融合发展模式的探索——以保定市满城区为例[J].河北企业.2019
[2].刘好强.美丽河南建设视阈下的旅游城镇化发展模式研究[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9
[3].彭智.城镇化进程中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发展模式研究[J].智库时代.2019
[4].汪萍.经济新常态下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
[5].丁花阳,蒋悦.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南通市社区体育共生发展模式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9
[6].雷旭升.基于小城镇发展模式地域分类的路径研究[J].城市住宅.2019
[7].徐如意,陈田.边境特色小城镇发展模式的系统动力学分析[J].现代城市研究.2019
[8].张俊文.锡林郭勒盟牧区城镇化发展模式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9
[9].刘作.呼伦贝尔地区特色旅游小城镇发展模式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9
[10].邢慧斌,李金梦,席建超.京津冀区域新型城镇化综合评价及协同发展模式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