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蚌埠市第二人民医院233000;2.中国药科大学211198
摘要:目的:建立中药月季花中Ca、Fe、Cu、Mn和Zn等5种微量元素的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检测方法,探讨月季花的药效与微量元素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HNO3-HClO4(5:1)混酸体系和马弗炉干灰化法消解样品,在确定的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条件下,对月季花中的Ca、Fe、Cu、Mn、Zn等5种元素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实验结果表明月季花提取液中Ca、Fe、Cu、Mn和Zn含量都较为丰富,尤其是Ca与Fe含量最高,分别为287.6和449.6。结论:通过分析测定明确了月季花中微量元素的含量,初步探讨了月季花的药效与微量元素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月季花;石墨炉原子吸收法;微量元素;药效
1前言
1.1月季花的药用价值
月季花性味甘、温,具有散毒消肿、活血调经等药用功效。月季花在我国资源广泛,具有很高的开发利用价值。
1.2微量元素与药效之间的关系
微量元素是维持人体新陈代谢的重要元素之一。国内有学者对176种中药材中的Zn、Cu、Mn和Fe等元素的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与其他各类中药材比较,Zn的含量在具有平肝熄风、清热、壮阳功效的中药材中含量较高,存在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表明中药材中寒性药的功效与其所含的Zn含量较高可能存在联系[1]。
2材料与方法
2.1实验材料
月季花,市场采购。
2.2仪器及工作条件
Zeeman5000型石墨炉原子吸收,Perkin-Elmer公司,工作条件见表1、表2及表3。
Tab.1Operatingconditionsofinstrument
元素波长/nm狭缝/nm电流/mA积分/s石墨管进样量/uL基体改进剂
Ca321.60.7103普通管10硝酸钙
Fe248.30.2253普通管10EDTA
Zn213.90.753平台管10柠檬酸
Mn279.50.2104普通管10抗坏血酸
Cu324.80.7105普通管10NH4NO3
Tab.2Programofgraphitefurnace
元素干燥灰分
温度/℃升温时间/s保持时间/s温度/℃升温时间/s保持时间/s
Ca110102010001020
Fe11010209002020
Zn11010207001515
Mn110102011001015
Cu11010208002020
Tab.3Programofgraphitefurnace
元素原子化清烧
温度/℃升温时间/s升温时间/s温度/℃升温时间/s保持时间/s
Ca110102010001020
Fe11020000250013
Zn11021000250012
Mn11024000260013
Cu11025500265013
小型中药超级粉碎器;玻璃器皿用稀硝酸浸泡三次及以上,然后用石英水洗净,烘干备用。
2.3试剂及标准
用常规方式制备1000mg.L-1的Ca、Fe、Cu、Mn、Zn标准储备液,在4℃冰箱中保存,使用时将储备液稀释至所需要的浓度即可。硝酸、高氯酸超纯试剂、超氧水及其他试剂为国产分析纯,备用。
2.4实验方法
月季花洗净之后放阴凉处晾干,然后用粉碎器将其进行粉碎。测定时,准确称取月季花样品0.5g,置于100ml烧杯中,加入HNO38ml、HClO42ml浸泡过夜,在电炉上进行加热消化,直到溶液变清亮,然后继续加热直至近干,等冷却之后加入5ml水,轻微沸腾下逐渐的将水分蒸去,最后用10ml的容量瓶将其定容,用GFAAS方法分别测定其5种微量元素。
3结果
3.1方法的准确性
为确保本实验方法的准确性,本文对桃叶标准参考物中的Fe、Cu、Mn、Zn四种微量元素用同样的方法进行了测定,得出各元素含量为(ug.g-1):Fe:439.8、Zn:25.1、Cu:8.91以及Mn:77.2,均符合标准值。由于桃叶标准物中不存在Ca的数据,因此对这种元素利用标准加入法来测定回收率,结果发现回收率为99.7%。
3.2月季花的测定结果
按照上述的分析方法对月季花中5种微量元素进行测定,测得各元素的含量为(ug.g-1):Ca:287.6、Fe:449.6、Zn:24.9、Cu:8.92以及Mn:76.5。
4讨论
月季花是我国著名的花卉,具有很多药用价值。近年来,一些不能够用传统中医理论解释以及说明的中药功效,通过对微量元素的生理功能来阐明,对中药药效的理论研究与发展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与意义。我国学者周天泽[2]对中草药中微量元素的形态分析的几个问题进行了首次系统的阐述,在不同的中药中,其药效的作用主要是由微量元素不同的存在形态其作用,在药效的发挥中占据着不可替代以及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朱龙,刘俊锋.微量元素与中药材功效关系的探讨[J].陕西中医,2005;21(8):373-374.
[2]周天泽.中草药中微量元素形态分析的几个问题[J].中草药,1990,21(10):3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