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西南交通大学,四川成都610031)
摘要:知识经济的到来使得知识成为组织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资源,而对知识资源进行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促进知识在不同组织及个人间的转移。博士生作为高校培养人才的最高层次,其知识转移绩效决定着高校及社会知识资源的利用开发程度。通过设计博士研究生知识转移绩效问卷来对高校博士研究生的知识转移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并统计分析所搜集出各项数据,了解博士研究生知识转移绩效现状,来为博士研究生的学位建设提供支持和借鉴。
关键词:博士研究生;知识转移;问卷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035(2013)08-0000-02
在知识成为最重要的持续竞争优势的今天,高校在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通过汇聚人才吸纳知识,通过输送人才传播知识,通过人才交流转移知识。人才作为知识资源的重要载体,多数研究告知我们知识与人才的紧密联系,却较少涉及人才怎样开发、留存、转移与应用知识这一系列过程的,其中结合人才知识转移绩效进行研究的更是凤毛麟角。而博士研究生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的最高层次,是国家从根本上推动科技进步、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在博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一大特点就是导师与博士生的交流互动所引起的知识转移,因此本文研究的重点就在于博士生导师与博士研究生之间的知识转移绩效。
知识转移涉及到知识发送方与知识接收方两个主体,主要指知识由一方转移至另一方的过程,其中,知识发送方与知识接收方双方之间的知识互动将会主导知识转移绩效。Jeffrey和Bing--ShengTeng结合以往的知识转移研究,提出了一个简化模型---知识转移的四因素理论,该模型包括四方面,分别是知识源、知识受体、转移的知识和转移情景。本文将根据这一模型,将知识转移绩效的影响因素归结到知识转移四因素中去,对博士生这一个人层面的知识转移而言,应从师生个体转移角度和知识特性两方面来考察因素的选取。结合以往研究,本文认为影响博士生知识转移绩效的主要影响变量有:知识特性、关系信任、传授能力、知识距离、吸收能力、知识转移方式,其中知识转移方式影响转移绩效是通过知识不同的传递方式来影响被转移知识的特性而产生作用的。
在参考了其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将知识转移定义为:在一定的情景和目的下,知识通过某种媒介被知识发送方传递给知识接收方,并被接收方吸收、应用、发展与创新的过程。具体到博士生知识转移过程而言,是指博士生为了就业或从事研究等希望通过学习达成的目的而与导师互动来获取完成自身目标所需的专业知识或经验技巧这一过程。
由于以往很少有针对博士生培养中知识转移开展的实证研究,因此并没有现成的研究量表可供借鉴,更缺乏现成的研究问卷可供本文参考与借鉴,但是相关或相近的研究成果同样为本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因此,调查问卷测量项目主要是参考了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并根据本文研究对象的需要,对相关变量进行了操作化处理,采用部分引用他人问项,部分自行设计的方法设计了问卷题项。同时为了降低测量误差,本文在设计问卷时尽量避免使用单一项目,基本都是使用三个以上测量条款对变量进行操作化处理来提高变量间的区别效力。如此笔者初步设计了一份旨在研究博士生导师与学生间知识转移情况的调查问卷。
一、知识转移绩效量表设计
师生间知识转移绩效可以看做是导师传递给博士的知识内容给博士生个人各方面带来的影响和变化。结合前人研究,衡量师生间知识转移绩效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探讨:⑴博士生个体满意度,包括博士生对于被转移的知识内容、导师的转移效率、转移效果以及转移过程的满意程度;⑵专业知识学习,可以博士生个人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专业知识水准的提高与学习效率的提高、论文发表量的增加四个方面来考察;⑶学术成果创新促进,包括博士生个体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学位论文质量的提升等。基于此,本文开发了包括三个变量12个条款的博士生知识转移绩效测量量表。
表1博士生培养中知识转移绩效测量项目
二、知识特性量表设计
本文参考以往学者的研究,将影响师生间知识转移绩效的知识特性概括为三个方面:
一是知识的内隐性,是指知识难以通过文字数据、文档文件等形式加以编码、传递或储存且不易与他人沟通与分享的知识程度。本文参考相关研究量表设计出4个条款,用来衡量知识内隐性的高低。
二是知识的复杂性,是指知识的理解需要依赖的相关技能、惯例、人员等数量的多少,并参考相关研究量表设计出4个条款,用以衡量知识复杂性的高低。
三是知识的系统性,可归纳为知识作为一个体系,需要具备相关的背景知识和经验才可有效理解与吸收的程度,并参考相关研究量表设计出2个条款,来衡量知识系统性的高低。
表2被转移知识特性测量项目
三、传授能力量表设计
Hansen将知识传授能力定义为:“知识提供者是否能够以恰当的方式将知识表达出来,并通过多种渠道促进知识接收者的学习和吸收”。本文采用这一概念并结合相关研究成果,用4个条款测度博士生导师的知识传授能力高低。(如表3)
表3传授能力测量项目
四、吸收意愿量表设计
吸收意愿主要是指知识接收方是否存在明确的从知识提供者汲取知识的意图及吸收知识的主动程度。知识吸收意愿变量在以往经验研究中很少涉及,因此,对于该变量的测量量表设计参考了学者Szulanski(1996)Dixon(2002)关于知识转移意愿及Houle(1961)、JohnB(1985)关于学习动机的理论研究成果,开发了4个条款衡量知识接收者的吸收意愿强烈程度。(如表4)
表4吸收意愿测量项目
五、吸收能力量表设计
Cohen&Levinthal(1990)最早提出吸收能力概念,他们指出知识吸收能力是企业对外部知识的搜索、同化并最终应用与商业目的的能力,并将吸收能力维度分为评估能力、整合能力、应用能力。随后的一些学者也对吸收能力进行研究,并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参照各位学者对吸收能力的界定,并基于博士生个人层次的分析,将吸收能力定义为:个人对导师所传授的专业知识加以吸收、利用并装换成有价值的个人知识的能力。同时部分修改上述学者的研究量表,设计了7个条款用来衡量知识接收者的吸收能力(如表5)。
表5吸收能力测量项目
六、关系信任量表设计
本文主要针对的是博士生导生与学生间知识转移绩效的讨论,实际在学校中学生对博士生导师的信任是对权威影响力的拜服,因此本研究将不讨论学生对导师信任影响,主要侧重点为导师在教授学生中按照学生的平时表现会对学生的能力给出自己的一个评价,将分别影响导师对学生能力及友好信任程度的不同。基于以往学者的研究,我们将信任归结为个体对其他人员能力、善意及其他抽象信誉的期望,愿意且有自信将它归因于好的意图。同时设计3个条款测量师生间关系信任水平的高低(如表6)。
表6关系信任测量项目
七、知识距离量表设计
参考前人研究,并结合本文研究对象的需要,将知识距离理解为导师与学生间拥有的专业知识在知识深度及知识广度上的差异程度。参考之前学者的经验研究设计了3个条款用来测量师生间的知识距离(如表7)。
表7知识距离测量项目
八、知识转移机制量表设计
本文根据前人研究并结合学习经验,将知识转移方式分类为文档传递与人际互动两类典型方式,同时参考Cummings&Teng(2003)等学者的实证研究量表,设计了4个条款用来测量师生间文档传递和人际互动两类知识转移方式的采用情况(如表8)。
表8知识转移方式测量项目
通过此次的问卷设计,希望能够为测量师生间知识转移绩效提供合适恰当的测量方法,可能在因素选取上会有一定的不足,但是本问卷的实用性和操作性很强,也是可供参考一二的。该问卷包含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可根据具体需要进行调整。第二问卷主体部分可根据四因素理论具体分为博士生培养中知识转移绩效影响因素、知识转移机制、被转移知识特性、知识转移绩效四块内容,本问卷全部采用结构化问题,可按照李克特五点量表编写,要求问卷填写者根据个人认知,将其内部知识转移实际状况与问题陈述进行对比,按照每个项目与实际状况的符合程度打分,分别记为1、完全不符合,2、有点不符合,3、难以说清,4、基本符合,5、完全符合。
参考文献:
[1]Szulanski,G.Theprocessofknowledgetransfer:adiachronicanalysisofstickiness[J].OrganizationalBehaviorandHumanDecisionProcess,2000,82(1):9-27。
[2]杨君琦.技术移转互动模式失灵及重塑之研究——以研究机构与中小企业技术合作为例[D].博士学位论文,国立台湾大学,2000。
[3]徐芳.团队续效测评技术与实践口棚.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李娜(1987-),性别:女,籍贯:山西省大同市,工作单位:西南交通大学,学历:硕士,职称:xx,研究方向:教育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