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煤中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电极,离子,含量,形态,淮南,印尼,规律。
煤中氟论文文献综述
刘林,王勇,曾晖,施宗友[1](2019)在《粉末压片-波长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法测定煤中氟》一文中研究指出快速准确测定煤中氟含量,对查清我国煤中氟的分布规律以及生产控制有着重要意义。将样品粉碎至粒度小于74μm,采用硼酸镶边,在压力35t条件下保压25s,制成样片,采用经验系数法校正基体效应,建立了粉末压片制样-波长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法测定煤中氟含量的方法。采用不同氟含量(质量分数范围37~1 496mg/kg)的煤标准样品绘制校准曲线,校准曲线线性相关系数为0.999 8,方法检出限为3mg/kg。采用实验方法对3个不同氟含量的煤实际样品平行测定10次,测得结果的平均值与国家标准方法 GB/T 4633—2014采用的高温燃烧水解-氟离子选择电极法基本一致,相对标准偏差(RSD,n=10)为1.9%~3.5%。将实验方法应用于煤标准样品中氟含量的测定,测得结果与认定值基本一致。(本文来源于《冶金分析》期刊2019年10期)
龚婉莉,张亢,王秋湘[2](2019)在《煤中氟测定方法的补充条件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煤中氟测定方法的试验空白主要来源、石英砂预处理方法及空白试验次数等进行补充条件试验研究,确定了空白试验的测定方法,同时讨论了电位测定过程中搅拌转速对煤中氟测定结果的影响。煤中氟标准物质试验结果表明,煤中氟测定值均在标准值的不确定度范围内,精密度良好,其相对标准偏差为0.83%~1.45%(n=10),加标回收率为99.75%~108.50%,检出限为0.374μg/g。(本文来源于《煤质技术》期刊2019年03期)
杨林,李慧,耿艳,窦媛媛,李寒旭[3](2019)在《淮南矿区煤中氟含量分布规律及其赋存形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煤中氟的不同赋存形态直接影响对高氟煤降氟工艺的选择,采集26个淮南矿区生产煤样,依据GB/T 4633—2014方法测定煤样中氟含量,结合淮南煤田构造特征探讨煤样所在槽别、煤田区域构造对氟含量的影响,分析研究淮南煤中氟的分布规律及其赋存形态。研究结果表明,淮南煤田煤层中氟的分布与煤田区域构造有关,即矿区煤中氟含量在煤田平缓地层较高,褶皱、断裂发育地段煤中氟含量较低,由内向外呈"高氟—中氟—低氟"变化。淮南矿区大部分生产煤样中氟含量与灰分呈正相关,表明煤中氟主要与无机矿物相结合,可通过洗选、减灰降低淮南矿区煤中氟含量。(本文来源于《煤质技术》期刊2019年02期)
赵琰[4](2019)在《煤中氟测定方法解析及改进》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氟离子选择电极法检测煤中氟离子的原理及其方法,就国标中ΔE的范围部分进行论证实验并提出改进方案,即采用国标GB/T 4633—2014的标准加入法测试煤中氟含量,固定斜率下加入250μg/mL氟化钠标准溶液进行15次重复测定或加入100μg/mL氟化钠标准溶液进行30次重复测定,动态斜率下加入500μg/mL氟化钠标准溶液进行30次重复测定,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分别计算干基氟含量(Fd)的算术平均值和相对标准偏差。由统计分析可知,ΔE的范围对Fd测定值的精密度和准确度无必要的相关性,在实验过程中严格控制试验条件即可保证测定结果的准确性。(本文来源于《煤质技术》期刊2019年01期)
陈宁,孙儒瑞,王艺[5](2018)在《高温燃烧水解-离子色谱法同时测定印尼动力煤中氟和氯》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建立高温水解-离子色谱法同时测定印尼动力煤炭中氟和氯含量的方法,采用氟和氯标准溶液分别建立氟和氯的标准曲线,研究该方法的准确度和精密度,并进行了该方法与其他方法的对比。结果表明,氟和氯浓度在0~10 mg/kg范围内,氟离子和氯离子线性方程分别为y=0.0139x-0.0335,相关系数R2为0.9995,和y=0.0091x-0.0210,相关系数R2为0.9992;分别以煤中氟参考物质GBW11121和煤中氯参考物质GBW11118进行精密度的考察,氟和氯的精密度分别为0.91%和4.01%。与其他检测方法比较,该方法操作简单,检测时间短,容易推广。(本文来源于《辽宁化工》期刊2018年11期)
张尊干,李衍方,倪琳,崔小峰[6](2018)在《徐州煤中氟的含量分布及赋存状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徐州煤中氟的含量分布,分析了氟与灰分、有机硫含量的相关关系,为了避免灰分高低的影响,还研究了煤灰中氟与磷、钾、钠、镁、钙和铁等成分含量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徐州煤中的氟以无机矿物的形态赋存,同时徐州煤中氟含量与磷、镁、钙和铁含量显着相关,与钾和钠含量相关性均不显着,徐州煤中氟可能的赋存形式为氟磷灰石等矿物。(本文来源于《中国煤炭》期刊2018年08期)
陈宝华[7](2017)在《煤中氟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对GB/T 4633—2014《煤中氟的测定方法》中高温燃烧水解-氟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煤中总氟含量的测定结果不确定度进行评价,通过对影响煤中氟含量测定结果的不确定度分量进行分析和量化,探讨了测量结果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重点阐述了B类标准不确定度评价中由试样质量、燃烧水解、氟标准溶液浓度、加入氟标准溶液的体积、氟电极实际斜率测定、电位测量所引起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并提出了减小测量结果不确定度的相应建议,指出各个分量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贡献有所不同,其中由电位测量引起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的贡献最大,由测量重复性引起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次之。(本文来源于《煤质技术》期刊2017年06期)
陈希,郑艳丽[8](2017)在《5E-FL2200型测试仪测定煤中氟和氯常见问题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5E-FL2200型测试仪按国标方法测定煤样中氟和氯的含量,从称量、氧气流速、搅拌速度、参比电极、纯水箱自动感应装置、滴定池排液、蒸发瓶补水等方面探讨了影响煤中氟和氯准确测定的常见因素,并从仪器故障和操作人员等方面进行分析以确保测试结果的准确性。试验结果表明,采用该测试仪按国标方法测定煤中氟、氯含量的准确度和精密度均良好。(本文来源于《煤质技术》期刊2017年04期)
罗兴发[9](2017)在《贵州毕节地区煤中氟赋存形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浮沉试验研究不同密度级煤样中氟的分布规律,间接研究贵州毕节地区煤中氟的赋存状态。得到不同粒径、不同密度的煤样中的氟含量,推断了该地区煤中的氟更趋向于大密度级,即更趋向存在于矸石之中。(本文来源于《煤炭与化工》期刊2017年06期)
钟方军,罗兴发[10](2017)在《贵州煤中氟的分布及赋存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燃煤型大气氟污染的危害性及燃煤氟污染控制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贵州煤中氟含量分布特征以及六盘水、遵义等勘探区域的煤矿煤层样品与其对应煤矸石中氟的测定结果对比分析,对煤的变质程度与氟的关系、煤中氟与灰分的关系、煤中氟与碱金属的关系、煤中氟与氯等其它有害元素的关系等进行相关研究,探寻贵州煤中氟的赋存形态及其赋存规律,指出贵州省煤含氟量主要分布在50μg/g~180μg/g(平均含氟量135.6μg/g),贵州煤中氟主要以无机矿物形态赋存于煤中。(本文来源于《煤质技术》期刊2017年03期)
煤中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对煤中氟测定方法的试验空白主要来源、石英砂预处理方法及空白试验次数等进行补充条件试验研究,确定了空白试验的测定方法,同时讨论了电位测定过程中搅拌转速对煤中氟测定结果的影响。煤中氟标准物质试验结果表明,煤中氟测定值均在标准值的不确定度范围内,精密度良好,其相对标准偏差为0.83%~1.45%(n=10),加标回收率为99.75%~108.50%,检出限为0.374μg/g。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煤中氟论文参考文献
[1].刘林,王勇,曾晖,施宗友.粉末压片-波长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法测定煤中氟[J].冶金分析.2019
[2].龚婉莉,张亢,王秋湘.煤中氟测定方法的补充条件试验研究[J].煤质技术.2019
[3].杨林,李慧,耿艳,窦媛媛,李寒旭.淮南矿区煤中氟含量分布规律及其赋存形态研究[J].煤质技术.2019
[4].赵琰.煤中氟测定方法解析及改进[J].煤质技术.2019
[5].陈宁,孙儒瑞,王艺.高温燃烧水解-离子色谱法同时测定印尼动力煤中氟和氯[J].辽宁化工.2018
[6].张尊干,李衍方,倪琳,崔小峰.徐州煤中氟的含量分布及赋存状态研究[J].中国煤炭.2018
[7].陈宝华.煤中氟测量不确定度评定[J].煤质技术.2017
[8].陈希,郑艳丽.5E-FL2200型测试仪测定煤中氟和氯常见问题的探讨[J].煤质技术.2017
[9].罗兴发.贵州毕节地区煤中氟赋存形态研究[J].煤炭与化工.2017
[10].钟方军,罗兴发.贵州煤中氟的分布及赋存规律研究[J].煤质技术.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