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共刺激因子论文_孙少清,黄祥妹,王雪娇

导读:本文包含了免疫共刺激因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粒细胞,因子,免疫,细胞,炎症,肿瘤,免疫调节。

免疫共刺激因子论文文献综述

孙少清,黄祥妹,王雪娇[1](2019)在《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对胃癌化疗感染和细胞免疫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对胃癌化疗感染和细胞免疫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3月-2018年3月医院收治的80例诊断为胃癌行化疗治疗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两组,各40例。观察组40例在化疗结束后24h时开始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皮下注射。对照组40例患者在白细胞计数4×109/L时开始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皮下注射,统计80例患者化疗期感染率的控制情况。结果观察组40例患者化疗期感染率的控制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80例患者免疫功能都得到了明显改善,其中观察组40例患者免疫功能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白细胞最低值、中性粒细胞最低值等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胃癌患者皮下注射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对化疗期间感染率具有良好的控制作用,对改善白细胞最低值、粒细胞最低值、缩短白细胞低于正常值维持天数有一定的改善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吴非常,吴祥成,谢地,温尊北,庞晓泳[2](2019)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干预对恶性肿瘤放化疗患者医院感染及免疫功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恶性肿瘤放化疗患者接受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干预后,对其医院感染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7年7月医院收治的行恶性肿瘤放化疗患者4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0例。对照组患者放化疗后采用常规临床护理。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同时给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连续治疗4周后,比较两组患者医院感染发生情况,中性粒细胞计数及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指标的差异。结果试验组患者放化疗后接受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干预治疗后,中性粒细胞计数(绝对值)、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升高幅度均优于对照组,试验组中性粒细胞恢复时间(5.35±1.21)d短于对照组的(11.21±1.19)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血清中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NF-α)、干扰素-γ(IFN-γ)、C-反应蛋白(CRP)以及白介素-2(IL-2)水平降低幅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可以改善患者体内细胞的活性状态,不仅有利于提高患者放化疗后身体免疫机制的效能,降低患者发生医院感染,进一步提升了患者治疗的效果和生活质量。(本文来源于《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期刊2019年02期)

王杨,王志刚,王帅,冯安华[3](2018)在《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对老年结肠癌化疗患者炎性细胞因子及免疫功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对老年结肠癌化疗患者炎性细胞因子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间山东省潍坊市中医院收治的100例老年结肠癌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患者化疗结束后24h开始皮下注射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对照组患者的白细胞计数(WBC)<4x109/L时给予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皮下注射,观察两种处理方式对两组患者化疗期间炎症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和白细胞介素-10(IL-10)的影响,以及两组患者化疗前后CD~+3、CD~+4、CD~+8、CD~+4/CD~+8及自然杀伤(NK)细胞水平变化情况。结果在化疗期间,观察组患者感染率为12.0%,低于对照组患者的2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化疗前炎症细胞因子IL-6、IL-8和IL-10数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观察组的炎症细胞因子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化疗前免疫相关细胞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观察组免疫相关细胞CD~+3、CD~+4、CD~+4/CD~+8和NK细胞高于对照组,CD~+8细胞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老年结肠癌化疗患者化疗后早期注射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可减少炎性细胞因子,降低感染风险,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本文来源于《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期刊2018年10期)

王震,樊心童,许春阳,张达矜,乔媛媛[4](2018)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小鼠的治疗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rhG-CSF)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encephalomyelitis,EAE)小鼠的治疗效果并探讨相关机制。方法将40只小鼠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10只不作处理,30只用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35-55(纯度>95%)多肽诱发建立EAE小鼠模型,死亡6只,剩余24只随机分为模型组和治疗组,各组12只,治疗组皮下注射rhG-CSF,模型组给予同等量的生理盐水。治疗期间对3组小鼠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和体重检测;治疗2周后,取脑和脊髓制作标本行病理观察,劳克坚劳蓝染色进行脱髓鞘评分;流式细胞仪检测调节性T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比例的变化;蛋白质印迹法检测EAE小鼠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和髓鞘碱性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小鼠神经功能评分显着降低,髓炎性细胞浸润评分和脱髓鞘评分降低;调节性T细胞显着增加,自然杀伤细胞显着减少;蛋白质印迹法的结果提示治疗组小鼠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量下降,而髓鞘碱性蛋白表达量明显高于模型组。结论 rhG-CSF对EAE具有显着治疗效果。(本文来源于《转化医学杂志》期刊2018年01期)

涂继方,郭宣诚[5](2017)在《针对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及其受体的抗体药物在炎症和免疫疾病治疗领域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是一种细胞因子,属于集落刺激因子家族。它在机体免疫系统的发育和功能行使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参与多种免疫疾病的发生和进展。因此,针对该靶点药物的开发也越来越受到研究机构和药企的重视。综述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与炎症和免疫疾病的关系以及相应的抗体药物研发进展,希望能帮助这一领域的药物研发人员拓宽视野和思路。(本文来源于《药学进展》期刊2017年12期)

吴越人[6](2017)在《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及其免疫调节作用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多个角度探讨了hsBLyS对免疫细胞特别是B淋巴细胞的发育分化乃至整体免疫系统的调控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本文来源于《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期刊2017年33期)

周丽华,崔东海,李晓明,黄天臣,李丹[7](2017)在《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对胃癌化疗患者化疗期感染及免疫功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对胃癌化疗患者化疗期感染及免疫功能的影响,为胃癌化疗患者化疗期感染的预防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医院诊断为胃癌行化疗治疗的200例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100例,对照组在白细胞计数(WBC)<4×109/L时开始给予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皮下注射,观察组在化疗结束后24h时开始给予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皮下注射;观察患者化疗期感染发生情况,化疗期WBC最低值、粒细胞最低值、WBC低于正常值维持天数,化疗前后(2个化疗周期结束)CD_3~+、CD_4~+、CD_8~+、CD_4~+/CD_8~+、NK细胞水平。结果对照组化疗期发生感染者25例,感染率为25.00%,观察组化疗期发生感染者12例,感染率为12.00%,观察组感染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化疗期WBC最低值、粒细胞最低值分别为(3.48±0.64)×10~9/L、(2.69±0.60)×109/L,高于对照组(3.15±0.72)×10~9/L、(1.95±0.56)×109/L,WBC低于正常值维持天数为(3.12±1.08)d,短于对照组(3.69±1.12)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化疗前CD_3~+、CD_4~+、CD_8~+、CD_4~+/CD_8~+、NK细胞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化疗后低于化疗前(P<0.05),化疗后CD_3~+、CD_4~+、CD_4~+/CD_8~+、NK细胞水平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_8~+低于观察组(P<0.05)。结论胃癌化疗患者在化疗后应用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能降低化疗期感染率,改善患者免疫功能,化疗后早期预防用药较WBC下降后再用药更为适宜。(本文来源于《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期刊2017年17期)

温惠慧,纪亚忠[8](2017)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免疫调节胚胎植入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免疫因素介入的反复种植失败和复发性流产是导致不孕不育的常见原因之一。近年来,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G-CSF)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提高临床胚胎着床率、降低复发性流产逐渐成为相关研究热点。本文从其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两个方面对G-CSF在辅助生殖医学中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本文来源于《生殖医学杂志》期刊2017年07期)

宋迪,杨帅,刘璐,杨波,王洁[9](2017)在《泛素化修饰对干扰素基因刺激因子介导的固有免疫信号通路的调控》一文中研究指出自20世纪70年代发现泛素可以调节蛋白降解过程后,科研人员针对泛素化修饰相关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研究。目前已阐明泛素是一种多功能的分子标志物,它可以通过蛋白酶体依赖与非蛋白酶体依赖2种途径来调控各种细胞过程。多聚泛素链与靶蛋白之间不同的连接方式决定了靶蛋白特定的生理和病理功能。近年来研究发现,泛素化修饰在宿主抗胞内RNA或DNA病毒感染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干扰素基因刺激因子(STING)是抗病毒感染中的关键分子。因此,本文主要总结了泛素化修饰对STING调控的研究进展,并讨论了在今后的研究中有待解决的一些关键问题。(本文来源于《新乡医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4期)

[10](2017)在《免疫刺激因子LIGHT通过激活T细胞抑制肿瘤生长》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一项新的研究,在肿瘤中发现的化学物质可能有助于阻止肿瘤生长。芝加哥伊利诺伊大学的研究人员报告说,在具有结肠癌的小鼠中称为LIGHT的化学细胞因子的增加激活免疫系统的天然杀伤癌T细胞,并导致原发性肿瘤和肝脏中的转移性肿瘤收缩。LIGHT是以前发现的在结肠癌转移患者中具有低水平表达的免疫刺激化学信使。结果发表在Cancer Research。(本文来源于《岭南现代临床外科》期刊2017年01期)

免疫共刺激因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分析恶性肿瘤放化疗患者接受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干预后,对其医院感染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7年7月医院收治的行恶性肿瘤放化疗患者4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0例。对照组患者放化疗后采用常规临床护理。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同时给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连续治疗4周后,比较两组患者医院感染发生情况,中性粒细胞计数及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指标的差异。结果试验组患者放化疗后接受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干预治疗后,中性粒细胞计数(绝对值)、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升高幅度均优于对照组,试验组中性粒细胞恢复时间(5.35±1.21)d短于对照组的(11.21±1.19)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血清中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NF-α)、干扰素-γ(IFN-γ)、C-反应蛋白(CRP)以及白介素-2(IL-2)水平降低幅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可以改善患者体内细胞的活性状态,不仅有利于提高患者放化疗后身体免疫机制的效能,降低患者发生医院感染,进一步提升了患者治疗的效果和生活质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免疫共刺激因子论文参考文献

[1].孙少清,黄祥妹,王雪娇.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对胃癌化疗感染和细胞免疫的影响[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9

[2].吴非常,吴祥成,谢地,温尊北,庞晓泳.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干预对恶性肿瘤放化疗患者医院感染及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9

[3].王杨,王志刚,王帅,冯安华.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对老年结肠癌化疗患者炎性细胞因子及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18

[4].王震,樊心童,许春阳,张达矜,乔媛媛.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小鼠的治疗作用[J].转化医学杂志.2018

[5].涂继方,郭宣诚.针对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及其受体的抗体药物在炎症和免疫疾病治疗领域的研究进展[J].药学进展.2017

[6].吴越人.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及其免疫调节作用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7

[7].周丽华,崔东海,李晓明,黄天臣,李丹.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对胃癌化疗患者化疗期感染及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7

[8].温惠慧,纪亚忠.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免疫调节胚胎植入的研究进展[J].生殖医学杂志.2017

[9].宋迪,杨帅,刘璐,杨波,王洁.泛素化修饰对干扰素基因刺激因子介导的固有免疫信号通路的调控[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7

[10]..免疫刺激因子LIGHT通过激活T细胞抑制肿瘤生长[J].岭南现代临床外科.2017

论文知识图

小鼠的肝虫卵肉芽肿...P19刺激后巨噬细胞对Mtb的吞噬引发的TLRs信号转导大鼠模型血清抗BIIC抗体水平叁种重组表达质粒瞬时转染CRFK细胞60...黄芩苷ESBLsE.coli感染RAW264.7细胞对N...

标签:;  ;  ;  ;  ;  ;  ;  

免疫共刺激因子论文_孙少清,黄祥妹,王雪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