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章榕:寻找“觅渡”——纪念瞿秋白同志诞辰120周年论文

戎章榕:寻找“觅渡”——纪念瞿秋白同志诞辰120周年论文

1935年6月18日,瞿秋白就义前在长汀中山公园凉亭留影。

不久前,我抽空去了趟常州,目的之一,是拜谒瞿秋白故居,而我对常州的向往,直接来自梁衡先生的散文名篇《觅渡,觅渡,渡何处?》。是什么打动了我?一如梁衡在文章中写道的,他于1990年第一次来到瞿秋白故居时,听说早些年门前有条河,叫觅渡河。他一听这名字就心里一惊:觅渡,觅渡,渡何处?联系瞿秋白悲剧性的不寻常一生,他得出这样的结论:“瞿秋白是以职业革命家自许的,但从这个渡口出发并没有让他走出一条路。”“他一生都在觅渡,但是到最后也没有傍到一个好的码头,这实在是一个悲剧。”

凡物之所奇者,必含其情,必有其理。梁衡凭藉“觅渡”的寓意,将一个人的思考变成了千万人的追忆!自然也感动了我。

初读这篇文章时,我的眼前就生成了这样一种画面:灰蒙的天空,几束白色的亮光顽强地透过凝重的乌云,投射到一栋具有江南建筑风格的老宅上。这座老宅陈旧但不失规模,斑驳却又显奢华,门前一条并不宽阔的小河逶迤而去,脉脉流动,河边上有一棵只剩下枝干的小树,系着一条小舢板……可是,当我伫立在延陵西路188号瞿秋白故居的围栏外时,眼前所见完全颠覆了我当年阅读时的想象:这里不是郊外乡村,而是繁华都市;这里没有小河扁舟,而是大道通衢。早在几十年前,觅渡河就已经消失,觅渡桥自然也就不复存在。如今,唯一能够佐证觅渡河曾经存在过的,是毗邻瞿秋白故居的觅渡桥小学。据说当年瞿秋白就在这所小学读书。城市化进程不断刷新了城乡面貌,也不断衰减了人们对历史的记忆。

目前子宫颈上皮内瘤变发病率逐年上升并有年轻化的趋势,对未绝经患者尤其是未生育患者来说,采宫颈锥切的治疗作用十分具有重要性。目前最常用的宫颈锥切术有宫颈冷刀锥切及宫颈环形电切(LEEP)[6]。

在茅盾先生手书牌匾的“瞿秋白同志故居”门前,陪同的友人告诉我,瞿秋白出身于常州一个世代仕宦之家,1899年1月29日出生在青果巷86号的“八桂堂天香楼”。青果巷有“江南名人第一巷”之誉,龚自珍曾赞美这里:“天下名士有部落,东南无与常匹俦”。瞿秋白故居其实是瞿家旧祠堂,1912-1916年间,瞿秋白一家扼于穷途末路,无处栖身,便借居于此。在这里的生活,是“穷困与诗画相伴,绝望与清高同在”。然而,也是在这里,童年的瞿秋白已显露出自己的聪慧和才气。从他13岁时写的一首《白菊花》诗,即可窥见一斑:

只缘秋色淡,无处觅霜痕。

今岁花开盛,宜栽白玉盆。

对于“统一领导”的财务原则而言,在财务共享平台当中,煤矿企业需对财权予以合理的分配,适当放松对各个部门的绝对领导,并在条件允许的范围中,给予他们部分自由掌控权,让他们自行地对项目计划以及预算报表等予以制定。通过对财务共享平台的有效运用,领导层可以对企业资产与资金流向进行实时的掌握,以便于根据具体的经营状况来判断经营活动是否合理,这样既能够提升工作效率,还可以确保资金在运营过程中的安全。其次,就过分分权的相关煤炭企业而言,需从上至下进行大变革,通过财务共享来对经济活动进行牵制,增强对各个部门的管理,以此来确保资金的合理分配和运用,逐渐往现代化企业发展。

The house has been knocked down.I used to live in the house.

在这首诗里,他巧妙地把自己名字“瞿(菊)、秋、白”三字嵌在其中。

我们是一路打探、寻找,好不容易才摸索到瞿秋白故居门前的,不料,却吃了“闭门羹”。故居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因要准备今年1月29日瞿秋白诞辰120周年纪念活动,故居正在重新整修,不对外开放。好不容易来一趟,目的地近在咫尺,怎么能无功而返?于是我诚恳地告诉工作人员,我来自福建,而福建与瞿秋白有渊源。可能是这句话打动了他,使他酌情通融,允许我入内参观。

1955年,中共中央决定将瞿秋白的遗骨从福建长汀迁葬北京八宝山烈士公墓。在迁葬仪式上,周恩来总理主祭,并亲自扶送其骨灰盒放入墓穴。

好在,历史的进步弥补了历史的过错,陷于“历史的纠葛”“历史的误会”的瞿秋白,最终得到历史的公正。他的故居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后,人们又在故居东院辟出纪念馆,邓小平为其书写横匾“瞿秋白同志纪念馆”,8个金字至今依然熠熠生辉。

劝降不成,蒋介石秘密下令“就地枪决,照相呈验”。6月18日,瞿秋白写完绝笔诗后,被带到中山公园。他手挟香烟,哼唱着《国际歌》——1923年6月,《新青年》第1期发表了歌词译自法文的《国际歌》,其译者即是瞿秋白,他希望“能够让千万人用中文唱出来”,当年的他何曾想到,12年后,却是这首歌伴随着自己走向刑场……

瞿秋白信步走到凉亭前,见已摆有四碟菜,一壶酒。这是宋希濂特地“关照”的。于是他独坐亭中,自斟自饮:“人之公余,为小快乐;夜间安眠,是大快乐;辞世长逝,为真快乐。”酒毕,拍了一张“死囚”照片,从容走向刑场。到了罗汉岭下,见此处是群山环抱中绿茵茵的一片草坪,他说了句:“此地甚好。”然后盘膝而坐,含笑就义。

但是,谁曾料到呀,瞿秋白的故事并未就此划上一个完满的句号!在他去世的三四十年后,却又被扣上“叛徒”的帽子,甚至连他在八宝山的墓碑都未能幸免于难,被无情捣毁,不禁让人感叹世事沧桑,世态炎凉!

他虽写了《多余的话》,却不是多余的人。

瞿秋白主持中央工作近一年时间,曾在生死存亡的时候挽救了革命、挽救了党,功不可没。诚然,他也曾犯了“左”倾盲动错误,不过只持续了3个月,他就发现自己的错误并主动提出纠正。

瞿秋白是中共早期领导人,曾参加中共三大至六大,先后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局委员、政治局常委。他主持“八七会议”,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总方针,入主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当时的瞿秋白只有28岁,是继陈独秀之后的第二代党的领袖。

1924年底,瞿秋白与杨之华在上海。

对瞿秋白我并不陌生,我听过他的故事,也多次去过他在福建长汀的囚禁处。1935年2月25日,瞿秋白等在秘密转移的过程中,不幸于长汀被捕。起初瞿秋白以红军军医“林琪祥”的假身份、假口供,一时骗得敌人相信,有望取保释放。后因叛徒供认,导致其真实身份暴露。蒋介石听说抓到了瞿秋白,急电宋希濂去劝降。在长汀国民党36师监押所关押的40天中,师长宋希濂以“学生”的名义礼遇瞿秋白,并帮他治病,试图“软化”瞿秋白却未果。瞿秋白在狱中,坦荡地接受审讯和采访,读书刻章,赋诗填词,还写下了《多余的话》这样的千古奇文,表现了瞿秋白卓然而立的自我和风雅、博大、深邃的心灵世界。

瞿秋白的遗作《多余的话》,读来不免让人喟然长叹:革命领袖本是一书生!回过头看,“多余的话”真的是多余了吗?梁衡在他的文章中用三个假设来解读瞿秋白:“如果秋白是一个如李逵式的人物”,是说他怎样看待“生”;“如果秋白的骨头像他的身体一样的柔弱”,是说他怎样对待“死”;如果他不写《多余的话》,是说他怎样看待“名”,层层递进,一唱三叹。但是,人生没有“如果”,瞿秋白就是瞿秋白。历史长河涌现过多少英雄豪杰,大浪淘沙,青史留名又有多少呢?“再回头,灿烂云华。”死到临头,他却还在内心“觅渡”,在反思中自我解剖,在坦诚中说出真话,也许正是这些“多余的话”,让历史记住了他,并赢得世人的尊敬。

②小滑块从A运动到C过程中,分析其受力是否做功,可知洛伦兹力不做功,且因为电场力的方向与速度方向垂直也不做功,因此只有重力做功且做的是正功,而摩擦力做的是负功。

脂肪栓塞(fat embolism,FE)是指脂肪进入血液循环,可不伴有临床症状,是一种病理诊断。脂肪栓塞综合征(fat embolism syndrome,FES)是脂肪进入血液循环后产生明显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包括呼吸、血液、神经及皮肤等系统在内的一组症状和体征,常与创伤、外科手术及其他一些疾病状态有关[1]。

在故居外有一方《瞿秋白铜像碑记》,记录着为了纪念瞿秋白百年诞辰,计305个单位或个人,共捐资381826.52元,其中不仅有来自苏、京、沪等18个省市和地区的人民,甚至还有日本学者,充分表现出人民群众对瞿秋白的情感。

在故居外还见有《觅渡》-文刻碑,这是2005年6月在瞿秋白去世70周年之际镌刻的。诚如梁衡日后在创作谈中所言:“首先是秋白具有历史的典型性,这篇文章也就有了文学的典型性。”瞿秋白的典型性带着悲剧色彩,他以学富五车、才通六艺之躯,充一普通战士,去作生死之搏,以一柔弱书生堪当领袖之任!才36岁呀,他的著作和译作就达500多万字。一方面,他以职业革命家自许,致使他过早遮掩了文学上才华横溢的光泽;另一方面,他又认为自己从政有点像“犬耕”(他还以此作自己的笔名),内心的纠结一直伴随他到生命的尽头。一个有大才而未能充分展示、过早夭折的大悲;一片诚心,未能见察,被抛弃,甚至死后多年仍蒙冤屈的大悲。

“觅渡”是一条河,也是一座桥,更是一种精神,一种“渡己”和“渡人”的精神。“路漫漫而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生命的真谛,在于“觅渡”,“觅渡”驶向成功的彼岸、抵达光辉的终点,所谓强者渡己,圣者渡人是也。瞿秋白的“觅渡”精神,不在到达,而在探索;不在结果,而在实验;不在证明,而在警示,尤其是在中共党史上的警示意义。

Android应用中每一个组件都有自己完整的生命周期,组件在运行过程中随时可能被触发调用。因此,要对Android应用程序进行过程间数据流分析,就需要先为Android应用程序的生命周期建模,并构造一个虚拟的main方法,在方法内模拟触发所有组件,然后再对这个虚拟的main方法进行数据流分析,寻找Sources到Sinks间的路径。

在辞别瞿秋白故居之际,蓦然瞥见侧门有一个指示牌写着“瞿秋白纪念馆——为大家辟一条光明的路”,不由怦然心动!“总想为大家辟一条光明的路”,这是瞿秋白年轻时立下的誓言,也是他一生执着的信念。这使我再度想起梁衡文章中的一段话:“他目睹人民沉浮于水火,目睹党濒于灭顶,他振臂一呼,跃向黑暗。只要能为社会的前进照亮一步之路,他就毅然举全身而自燃。”是的,尽管到生命的最后也没有找到一个好的渡口,但他依然义无反顾。他将自己的生命抛进了黑暗,要为大家辟一条光明的路。

所幸的是,这条光明的路终于被开辟出来了,瞿秋白幸焉,中华民族幸焉!

责任编辑/刘 薇

(作者系福建省政协原处长)

标签:;  ;  ;  ;  ;  ;  ;  ;  ;  ;  ;  

戎章榕:寻找“觅渡”——纪念瞿秋白同志诞辰120周年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