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高分辨率超声技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超声造影,对比高分辨率造影技术,结直肠癌肝转移瘤
高分辨率超声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覃斯,陈瑶,刘广健[1](2019)在《对比高分辨率超声造影技术对结直肠癌肝转移瘤探查的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探讨对比高分辨率造影技术(CHI)对结直肠癌肝转移瘤(CRLMs)探查的价值。方法 对77例CRLMs患者分别使用编码谐波造影技术(CHA)及CHI进行肝脏超声造影检查,分析延迟期图像特点以及不同年资医师探查CRLMs的数目。结果 与CHA相比,CHI延迟期肝实质前中场增强更均匀,增强持续时间更长(P<0.05)。不同年资医师使用CHI对CRLMs的探查率与金标准均无明显差异(高年资93.18%,低年资91.67%,P>0.05),而使用CHA对CRLMs的探查率均显着低于金标准(高年资80.30%,低年资65.91%,P<0.05)。结论 CHI有利于全肝充分扫查以及表浅微小CRLMs的探查。(本文来源于《中国超声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08期)
徐铭俊[2](2019)在《高分辨率超声成像技术对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诊断价值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的首位死因。根据近期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的心血管病报道,中国冠心病患病人群已经达2.9亿人,每年约有35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相当于每10秒中就有一人死于该类疾患。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其基本病理改变。AS通常被认为是一种累及全身多个血管的系统性血管损伤,包括主动脉、冠状动脉、颈动脉以及其他外周动脉,其病理改变主要发生在内膜层,并可导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缺血性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目前,临床可用的显示AS的高分辨率手段包括以下几种: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及光声成像技术(photoacoustic imaging,PAI)等。但上述检查技术均有其自身缺陷,价格高昂,且均为有创性检查,难以作为临床常规AS的筛查手段。由于超声技术操作方便、无创及价格低廉,已广泛用于临床。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CIMT),作为亚临床AS的标志,已被广泛应用于冠心病患者危险分层以及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预测。然而,该指标包含了内膜厚度及中膜厚度,难以精准反映AS病变引起的内膜厚度改变。近来,我们实验室成功应用55-MHz高分辨率(~30μm)超声探头评估ApoE-/-小鼠颈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损伤及血流动力学改变。亦有其他学者采用该探头测量了动脉内膜厚度,并与组织学进行了对比,验证该技术测量动脉内膜厚度可行性及准确性。桡动脉因其位置表浅,且与冠状动脉均为肌性动脉,其可作为理想替代血管用于冠心病无创筛查。已有研究将55-MHz高频超声应用于冠心病患者及疑似冠心病患者中,发现桡动脉内中膜厚度对于远期心脑血管不良事件有预测价值。但并未探讨桡动脉内膜厚度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及其影响因素。本研究中我们拟应用55-MHz高分辨率超声探头测量冠心病患者桡动脉内膜(radial intima thickness,RIT)及中膜厚度(radial media thickness,RMT),探讨影响 RIT及 RMT的危险因素,明确这些指标识别冠心病的临床价值。目的1.探讨RIT对冠心病的独立及联合诊断价值;2.探讨RIT是否与AS传统危险因素密切相关;3.建立通过桡动脉诊断冠心病的最佳模型。方法1.研究对象:连续入组116例冠心病患者(男68例,平均年龄60.79±9.03岁)及79例对照组(男55例,平均年龄58.75±9.12岁)。冠心病患者均有明确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病史(percuat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或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病史(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ying,CABG)。2.临床资料及血生化检查:临床资料信息包括:性别、年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diabetes mellitus,DM)、体重指数、吸烟状态、用药史(包括阿司匹林、他汀类及降压药物)以及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及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水平。血生化检查包括:空腹血糖水平(glucose,GLU)、总胆固醇水平(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叁酯水平(triglyceride,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以及同型半胱氨酸水平(homocystein,HCY)。3.颈动脉超声检查及数据测量:使用线阵探头(L11-3,iE33 xMatrix,Philips Ultrasound,Bothell WA,USA)采集受试者双侧颈动脉至少连续5个心动周期的动态及静态图像。于心电图R波顶点时间点测量受试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4.桡动脉超声检查及数据测量:采用 55-MHz高分辨率线阵探头(RMV708,Vevo 770,Visualsonics,Toronto,Canada)于晓骨茎突上1-2cm范围内采集受试者双侧桡动脉长轴超声图像。于心动周期中桡动脉管腔内径最大时间点测量其后壁处桡动脉内膜厚度(RIT)、桡动脉中膜厚度(RMT)及桡动脉内-中膜厚度(RIMT)。5.统计学处理: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6.0(SPSS Inc.,Chicago,IL,USA)软件以及在线MedCalc软件。连续变量以均值±标准差表示;分类变量以数量(百分比)表示。采用Kolmogorov-Smirnov检验进行正态性检验。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两组间呈正态分布的连续变量;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非正态分布的连续变量;采用卡方检验分析分类变量资料;采用一元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超声指标与临床指标及血生化指标之间的关系。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各超声指标、血生化指标及传统危险因素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采用MedCalc软件进行Bland-Altman分析。双侧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临床资料及血液学检查冠心病组及对照组在年龄、性别、TC、LDL-C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冠心病组吸烟及超重比例、高血压及糖尿病罹患率均显着高于对照组。冠心病组HCY、TG及GLU水平较对照组增高,而HDL-C水平较对照组降低。颈动脉及桡动脉超声测量结果冠心病患者其RIT、RMT、RIMT及CIMT水平均较正常对照组增高,其中RIT的差异最为显着(25.7%)。RIT与年龄、收缩压、他汀及高血压有关;RMT与空腹血糖有关;CIMT与年龄、收缩压、他汀、血糖及HCY有关。CIMT与RIT、RMT和RIMT均显着相关。颈动脉及桡动脉超声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吸烟、TG、RIT及CIMT水平均可预测冠心病的存在。在传统危险因素基础上单独引入CIMT并不能增加其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单独引入RIT则可显着增加其诊断价值。同时引入CIMT及RIT可显着增加其曲线下面积(AUC:0.724 vs.0.867,p=0.003)。RIT及CIMT测量的可重复性评估RIT观察者内及观察者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99(p<0.001)及0.858(p<0.001),变异系数分别为5.3%及7.4%。CIMT观察者内及观察者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87(p<0.001)及0.980(p<0.001),变异系数分别为3.8%及6.6%。结论(1)RIT指标与年龄、收缩压、他汀应用及高血压相关,对于CAD的独立诊断价值与CIMT相当。(2)在传统危险因素基础上引入RIT较CIMT对于冠心病的诊断更有价值。(3)在传统危险因素基础上同时引入RIT及CIMT,诊断冠心病的能力显着提升。(4)高分辨率超声测量RIT可作为无创性诊断冠心病的一个临床选择。背景脑血管病是世界范围内最重要的致死及致残因素之一。对于缺血性卒中来说,其病因多样,其中最重要的是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探测AS病变的超声指标为颈动脉内-中膜(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CIMT)。但该指标包含了颈动脉的内膜厚度(intima thickness,IT)以及中膜厚度(media thickness,MT),难以精确反映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内膜增厚。另外,颈动脉与颅内大动脉的结构不同,分属弹性动脉及肌性动脉,采用颈动脉的内中膜厚度反应颅内血管的病变可能具有局限性。近来有部分研究采用55-MHz高频高分辨率(分辨率~30μm)超声探头测量人体外周动脉内膜厚度(包括桡动脉、胫前动脉及足背动脉),该技术可准确测量外周表浅动脉内膜厚度。但由于其组织穿透力有限,无法探查颈动脉内膜厚度。由于颈动脉其特殊的解剖结构及血流动力学特征,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同时由于其是脑部血液供应的最重要的血管,其探查对缺血性心脏病及缺血性脑卒中具有重要意义。近期有学者将22-MHz超声探头成功应用于测量颈动脉的内膜厚度,但其准确性尚未经过验证,其与55-MHz超声对同一血管内膜厚度测量的一致性与差异性也无研究。目的(1)评估55-MHz和24-MHz高分辨率超声探头显示动脉内膜的一致性,探讨24-MHz探头检测颈动脉和外周动脉内膜的可行性;(2)评估颈动脉内膜厚度(carotid intima thickness,CIT)、饶动脉内膜厚度(radial intima thickness,RIT)及足背动脉内膜厚度(podalic intima thickness,PIT)在缺血性卒中的诊断的价值;(3)评估CIT、RIT及PIT在缺血性卒中亚组分型中的鉴别价值。方法研究对象连续选取129例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内科及山东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入组。根据TOAST标准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A型)及小血管闭塞型(SVO型)。同时入组104例年龄及性别匹配的非心脑血管性疾病的住院患者作为对照。临床资料及血液学资料收集受试者年龄、性别、吸烟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diabetes mellitus,DM)、降压药物用药史、他汀类药物用药史。记录患者空腹血糖水平(glucuse,GLU)、甘油叁酷(triglyceride,TG)水平、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水平、低密底脂蛋白胆固醇水平(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高密底脂蛋白胆固醇水平(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以及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HCY)水平。颈动脉超声检查及图像分析所有受试者均采取仰卧位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采用24-MHz线阵探头(i24Lx8,Aplio i900,Canon-Toshiba Ultrasound,Tochigi-ken,Japan)同步连接心电图采集患者双侧颈动脉超声图像,保存至少连续3个心动周期的动态及静态图像。于心电图R波顶点时间点测量颈动脉内膜厚度(CIT)、颈动脉中膜厚度(CMT)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桡动脉超声检查及图像分析采用相同的超声仪器在颈动脉超声检查完毕后即刻行双侧桡动脉超声检查。采集部位为桡骨茎突上方1-2cm处。留存至少3个心动周期的动态图像及静态图像,并于心电图R波顶点时间点测量桡动脉内膜厚度(RIT)、桡动脉中膜厚度(RMT)、及桡动脉内—中膜厚度(RIMT)。足背动脉超声检查及图像分析桡动脉超声检查完毕后采用相同仪器即刻行双侧足背动脉的超声检查。于踝骨颈水平扫查其长轴切面。留存至少连续3个心动周期的动态及静态图像。于心电图R波顶点时间点足背动脉后壁处测量足背动脉内膜厚度(PIT)、足背动脉中膜厚度(PMT)以及足背动脉内-中膜厚度(PIMT)。重复性检验:随机选择30例受试者对其CIT及RIT指标进行重复性检验。其图像由两位有经验的超声医师独立于临床资料之外进行分析,并由其中1位超声医师间隔1周后再次分析。变异系数采用如下公式进行计算:COV =SD(x-y)/mean(x,y)×100%。采用Bland-Altman分析RIT指标观察者内及观察者间的差异。24-MHz及55-MHz高频超声测量RIT指标相关性及变异性检验:随机选择67例已完成24-MHz高频超声扫查桡动脉的受试者另行采用高分辨率55-MHz线阵探头(RMV708,Vevo 770,Visualsonics,Toronto,Canada)采集其双侧桡动脉长轴超声图像。采集部位同上。于桡动脉管腔内径最大时间点测量其后壁处桡动脉内膜厚度(RIT)。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两组间呈正态分布的连续变量。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不同频率探头测量同一指标的相关性。变异系数采用如下公式进行计算:COV=SD(x-y)/mean(x,y)× 100%。统计学处理:统计分析采用SPSS 23.0(SPSS Inc.,Chicago,IL,USA)软件以及在线MedCalc 软件(https://www.medcalc.org)。采用 Kolmogorov-Smirnov检验进行正态性检验。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正态分布连续变量的组间差异,采用卡方检验比较分类变量的组间差异。采用多元线性回归研究超声指标于血液学指标及传统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筛选并验证用于诊断缺血性卒中的指标及用于LAA亚组及SVO亚组间鉴别的指标。采用ROC曲线分析不同超声指标、血液学指标、临床指标以及不同组合模型各自的诊断价值。采用MedCalc软件进行Bland-Altman分析。双侧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24-MHz及55-MHz高频超声探查RIT结果一致性及其相关性及变异性两种测量方法测量的RIT结果无差异(24-MHz vs.55-MHz:10.62 ±2.79×10-2mm vs.10.52±2.84× 10—2mm,p=0.082)。24-MHz高频超声测量的RIT与55-MHz高频超声测量的RIT相关性极强(Pearson相关系数=0.986,p<0.001),变异系数低(COV=3.69%)。CIT及RIT指标测量的可重复性CIT指标在观察者内及观察者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79及0.975(p值均<0.001)。其变异系数分别为6.3%及10%。RIT指标在观察者内及观察者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31及0.907(p值均<0.001)。其变异系数分别为8.6%及14%。临床资料缺血性卒中组与对照组间年龄、性别、吸烟史及甘油叁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方面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缺血性卒中组糖尿病、高血压、降压药物、他汀类药物用药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而在缺血性卒中亚组中所有临床指标均没有差异。超声资料与对照组相比,缺血性卒中组CIT、CMT、CIMT、RIT、RMT、RIMT、PIT、PMT及PIMT值均明显增高,尤以LAA亚组为着。在缺血性卒中不同亚组间,LAA亚组RIT、PIT、PMT及PIMT较SVO组增高。内膜厚度及中膜厚度的影响因素年龄及高血压均与颈动脉、桡动脉及足背动脉的内膜厚度及中膜厚度有关。糖尿病影响CIT及CIMT,而吸烟及HCY影响RMT及RIMT,PIT及PIMT厚度则与空腹血糖水平有关。CIT与RIT及PIT相关,而CMT与RMT及PMT亦相关。桡动脉及颈动脉超声对缺血性卒中的诊断价值高血压、GLU、HDL-C、HCY、CIT及RIT均可预测缺血性脑卒中的存在。在传统危险因素基础上单独引入CIT或者RIT并不能增加其诊断价值,同时引入上述两指标,其诊断能力显着增加(AUC:0.911 vs.0.967,p=0.014)。在传统危险因素基础上单独引入CIT对LAA亚组的诊断价值明显增加。单引入RIT后其诊断价值亦有增加趋势。同时引入RIT及CIT,该模型表现最优(AUC:0.907 vs.0.969,p=0.009)。桡动脉及颈动脉超声在缺血性卒中亚组分型中的鉴别价值二元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仅RIT可用于鉴别LAA亚组及SVO组,其曲线下面积为0.680,对LAA亚组鉴别力能力为79.8%(χ2=9.82,p=0.002)。结论(1)24-MHz高频超声测量的CIT及RIT均与动脉粥样硬化的传统危险因素相关。(2)24-MHz高频超声测量的CIT及RIT有助于诊断缺血性卒中。(3)24-MHz高频超声测量的RIT可辅助进行缺血性卒中的亚组分型。(4)联合CIT、RIT及传统危险因素可精确诊断缺血性卒中。(5)24-MHz与55-MHz高分辨率超声探头测量桡动脉内膜厚度(RIT)有较好的相关性与一致性。背景病理学研究证实,对于绝大部分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主要是因为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易损斑块的破裂或侵蚀,继发管腔内血栓形成。但大部分易损斑块未造成管腔阻塞性病变,不能被常规的冠状动脉造影所发现。高分辨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是目前定量管腔狭窄率的金标准,可用于显示斑块的形态学特征及血管重构等,但其并不能显示斑块的形变特征及斑块局部的炎症反应。近年来,我们成功研制了一种基于IVUS的斑块二维应变的测量软件,称之为血管内超声弹性成像技术(intravascular ultrasound elastography,IVUSE),并通过组织学验证其有效性。炎症反应在易损斑块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既往的研究筛选出了诸多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的炎症标志物如分泌型磷脂酶A2(secretory phospholipase A2,sPLA2)、磷脂酰胆碱特异性磷脂酶 C(phosphatidylcholine-specific phospholipase C,PC-PLC)、可溶性CD40配体(soluble CD40 ligand,sCD40L))、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MCP-1)、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TF)以及YKL40。等。然而,绝大多数炎症标志物的相关研究均是回顾性研究或者是横断面研究,其预测价值仍不明确。另外,但上述血管内超声弹性指标及炎症标志物对ACS患者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仍需进一步研究。2003年,GRACE评分系统首次用于ACS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率的预测,2004年其应用被拓展到预测ACS患者6个月内死亡率或心肌梗死发生率。但随着ACS患者管理及治疗策略的改善,该评分系统能否预测ACS患者远期的心血管事件仍不得而知,另外通过IVUS及IVUSE技术获取的斑块的形态学及应变参数,以及上述炎症因子能否增加GRACE评分系统的预测能力也不明确。目的(1)探讨IVUS及IVUSE技术测量冠状动脉内斑块形态学及应变指标、外周血及冠状动脉内生物标志物以及GRACE评分对ACS患者长期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2)探讨斑块形态学及应变、生物标志物对GRACE评分系统预测心血管事件发生方面能力的增量作用。方法1.研究设计及入组对象:本研究是一项全国多中心的前瞻性随访研究。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及沈阳军区总医院共入选100例临床资料、血液学检查结果、IVUS检查结果及随访信息均完整的ACS患者。该研究方案经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通过,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2.临床资料收集患者入院时基本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体重指数、用药史、PCI史及心电图等信息。3.血生化检查包括了临床常规的血液学指标如血脂、血糖、肌酐、尿酸、肌钙蛋白,以及外周及冠状动脉内的生物标志物包括sPLA2、PC-PLC、sCD40L、IL-6、MPO、MCP-1、TF和YKL40。冠状动脉内血样采集在IVUS成像后即刻,采集靶斑块近心端及远心端的血液学标本。靶斑块定义为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管腔狭窄率介于3 0%-70%之间的非危急且未行手术干预的斑块。4.IVUS成像及分析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后,所有患者均完成IVUS检查冠状动脉血管情况,留存靶斑块原位及连续回撤动态图像并分析得出一系列常规斑块参数。5.IVUSE重建及分析将IVUS图像导入IVUSE图像分析系统,于舒张末期分析靶斑块并获取斑块的最大剪切应变(SSmax)以及最大面积应变(ASmax)。6.GRACE评分计算GRACE评分系统包含了住院期间患者入院时的8项临床指标(年龄、心率、收缩压、肌钙蛋白、心功能Killip分级、入院时心脏停搏、ST段改变以及心脏标志物增高)。将上述指标输入在线 GRACE 评分计算器(http://www.outcomes-umassmed.org/grace)自动得出全因死亡率及预设的复合心血管终点事件的累积风险。7.临床随访及终点事件所有患者在入组后每半年进行一次临床随访或者是电话随访,随访时长3年。记录有无临床终点事件发生、事件类型及其发生时间。临床终点事件包括:心源性猝死、非致命性心肌梗死、需住院的不稳定心绞痛以及冠状动脉血运重建。8.统计分析采用 SPSS 16.0(SPSS Inc.,Chicago,IL,USA)软件进行分析。采用Kolmogorov-Smirnov检验进行正态性检验。连续变量表示为均值±标准差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分析,分类变量资料表示为数量(百分比)并采用卡方检验进行分析。对于偏态分布的连续变量则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采用Cox回归风险模型评价各指标对冠心病的预测价值,计算风险比及其95%置信区间(95%CI)。对于有显着性预测价值的指标进行模型组合,通过计算c统计量来评估斑块应变及生物学标志物对GRACE评分的增量作用。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评估各指标不同分层与累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之间的关系并采用log-rank趋势检验进行分析。双侧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临床基线特征在1 00例ACS患者中,有2例患者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8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以及9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平均年龄57.24±1.06岁,其中男性占64%。大部分患者伴有高血压、吸烟、糖尿病及肥胖等多种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2.心血管事件发生本研究平均随访时间为28个月(6-51个月)。共识别32例心血管事件(1例心源性死亡、29例需住院治疗的再发不稳定心绞痛以及2例冠状动脉血运重建)。入组到发生事件的平均时间为26个月(6-51个月)。有、无心血管事件组间年龄、性别、体重指数以及绝大部分血液学生物学标志物、超声形态学指标均没有差异。但外周血中hsCRP、SP-D及DKK1水平,冠状动脉内sPLA2及SP-D浓度梯度以及斑块SSmax及ASmax在事件组中显着增高。3.GRACE评分、血清生物标志物及斑块应变的预测价值GRACE评分、外周SP-D及DKK1水平、冠状动脉内sPLA2及SP-D浓度梯度以及SSmax和ASmax均可独立预测心血管事件的发生(p<0.001~0.05)。其c统计量分别为0.457、0.492、0.505、0.500、0.504、0.528和0.531,各指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血清生物标志物、斑块应变对GRACE评分预测价值的增量作用将对终点事件有独立预测价值指标进行联合,建立多种组合模型,比较各模型的c统计量大小。在GRACE评分基础上引入外周SP-D及DKK1水平、冠状动脉内sPLA2及SP-D梯度以及SSmax和ASmax可显着改善其对终点事件的预测能力(0.457 vs.0.667,p=0.014),且其敏感性及特异性可分别达到68%和64%。结论(1)外周血SP-D及DKK1水平,冠状动脉内sPLA2及SP-D浓度梯度、斑块的SSmax及ASmax与GRACE评分类似,均可独立预测ACS患者长期心血管事件发生。(2)较单独GRACE评分相比联合外周及冠状动脉内生物学标志物、斑块应变及GRACE评分有更好的预测价值。(3)该联合模型可预测ACS患者长期心血管事件,有助于ACS患者精确的危险分层。(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4-02)
周敏,肖丽达,王丽珍,曾俊怡[3](2018)在《超声高分辨率血流成像技术在孕11~13~(+6)周胎儿脐带帆状附着筛查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超声高分辨率血流成像(HD-FLOW)技术在孕11~13~(+6)周胎儿脐带帆状附着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在我院进行早孕筛查并分娩的2141例孕妇共2296例胎儿,应用HD-FLOW及CDFI技术分别对孕妇胎儿脐带帆状附着的情况进行筛查,并与胎儿出生后的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2296例胎儿确诊脐带帆状附着28例,HD-FLOW对孕11~13~(+6)周胎儿脐带位置附着情况的单胎显示率、双胎显示率及一次显示率分别为99.45%(1975/1986)、96.77%(150/155)、99.22%(2278/2296),均显着高于CDFI检查的94.46%(1876/1986)、81.29%(126/155)、87.06%(1999/229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HD-FLOW检查诊断帆状胎盘敏感性和准确率分别为92.86%、99.91%,高于CDFI的57.14%、99.48%,其中二者敏感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HD-FLOW技术对孕11~13~(+6)周帆状胎盘显示率较CDFI更高,对于早孕期胎儿脐带帆状附着筛查有较大临床价值。(本文来源于《临床超声医学杂志》期刊2018年12期)
李阳[4](2016)在《高分辨率超声成像和超声心动图斑点追踪技术评价二瓣化主动脉瓣患者动脉弹性和左室收缩功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部分 高分辨率超声成像评价二瓣化主动脉瓣患者动脉弹性的研究目的:应用高分辨率超声成像技术评估二瓣化主动脉瓣患者的主动脉、颈动脉弹性,探讨二瓣化主动脉瓣患者的动脉弹性与升主动脉扩张之间的关系。方法: 57例二瓣化主动脉瓣患者根据升主动脉近端内径分为升主动脉增宽组和升主动脉非增宽组。采用M型超声心动图测量升主动脉增宽组、升主动脉非增宽组和对照组的升主动脉和颈动脉收缩末、舒张末期内径,同步记录动脉血压,通过计算得出升主动脉和颈动脉的应变、扩张性和僵硬指数。结果:升主动脉增宽组的主动脉和颈动脉内径均大于升主动脉非增宽组和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升主动脉非增宽组和对照组间主动脉和颈动脉内径则没有显着性差异。升主动脉增宽组和升主动脉非增宽组的主动脉应变、扩张性均小于对照组,僵硬指数均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升主动脉增宽组的主动脉应变、扩张性均小于升主动脉非增宽组,僵硬指数均大于升主动脉非增宽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样,升主动脉增宽组和升主动脉非增宽组的颈动脉应变、扩张性均小于对照组,僵硬指数均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升主动脉增宽组的颈动脉应变、扩张性均小于升主动脉非增宽组,僵硬指数均大于升主动脉非增宽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论升主动脉是否扩张,二瓣化主动脉瓣患者主动脉、颈动脉的血管弹性均减弱;且升主动脉扩张时,动脉的血管弹性则破坏得更加严重。二瓣化主动脉瓣患者升主动脉近端扩张可能标志着动脉血管弹性受到更严重的损伤。在二瓣化主动脉瓣疾病的诊疗过程中需要全面、紧密地监督患者的动脉血管。第二部分 超声斑点追踪技术评价二瓣化主动脉瓣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的研究目的:应用超声斑点追踪技术评估二瓣化主动脉瓣患者的心肌应变,探讨二瓣化主动脉瓣患者的心肌应变与升主动脉扩张之间的关系。方法: 57例二瓣化主动脉瓣患者根据升主动脉近端内径分为升主动脉增宽组和升主动脉非增宽组。采用斑点追踪技术分别测量升主动脉增宽组、升主动脉非增宽组和对照组左心室收缩期纵向、圆周向、径向的应变峰值。比较叁组间左心室心肌总体应变的差异。结果:升主动脉增宽组和升主动脉非增宽组的左心室心肌纵向、圆周向、径向总体应变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升主动脉增宽组的左心室心肌纵向、圆周向、径向总体应变均小于升主动脉非增宽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论升主动脉是否扩张,二瓣化主动脉瓣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均减弱,且升主动脉扩张时,左心室收缩功能损伤得更加严重。二瓣化主动脉瓣患者升主动脉近端扩张可能标志着左心室收缩功能受到更严重的损伤。临床医师需要对二瓣化主动脉瓣患者的心脏进行密切而全面地监督。(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6-05-01)
戴光智,孙宏伟,杨欧[5](2010)在《微扫描超分辨率超声成像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提高超声成像的分辨率问题展开研究,提出了微扫描超分辨率超声成像的方法。通过将微扫描和超分辨率技术结合并应用于超声成像中,微扫描技术获取满足超分辨率技术的多幅低分辨率图像,然后应用超分辨率图像重建算法获取高分辨力图像,并对此过程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表明:提出的基于微扫描的超分辨率超声成像方法在实际应用中有一定的可行性,对提高超声成像设备的分辨率具有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0年28期)
秦志恩[6](2010)在《高分辨率医学超声影像工作站关键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信息时代特别是数字时代的来临,医学影像存储与通信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PACS)迅速发展,数字影像诊断模式成为医生诊断和治疗的重要辅助手段.其中,医学超声影像技术以其安全、快速、实时和价格低廉等优点在医疗的诊断、术前计划、治疗、术后监测等各个环节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早期医学影像设备产生的图像格式各不相同,医院各个科室之间的图像标准也各不相同,甚至于各个地区之间都是有区别的.诊断图像不能在不同环节之间相互传递,直接影响了对病人的诊断和治疗,也造成了医学研究发展的缓慢.为此,1996年,美国放射学会和美国电气制造协会(ACR-NEMA)推出了医学数字图像和通信标准(Digital Imaging and Communications in Medicine, DICOM).这个标准是以TCP/IP为基础的关于通用医学影像文件的格式、通讯和打印的协议,其中DICOM 3.0标准.是第一个为全球所接受的医学数字成像通信标准.同时,它也在国内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基于DICOM标准的超声影像,由于受成像机理所限,影像清晰度低.目前主要依靠医生临床经验进行诊断,准确率亟待提高.因此.各大医院对于高分辨率超声影像工作站的需求十分迫切.医学影像处理作为医学成像的后处理技术,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推动着现代医学诊断深刻的变革.本文针对医学超声图像的特点,结合超声图像处理,对高分辨率医学超声影像工作站的关键技术:图像去噪,边缘增强和图像放大等,进行了深入研究.首先,系统地分析了医学超声影像工作站的背景,阐述了研究超声影像工作站的重要性和本课题的现实意义.其次,介绍了医学超声影像工作站的相关知识,包括超声成像原理、超声图像的格式和特点等.接着,在分析了大量的医学超声图像及其图像处理方法的基础上,研究了医学超声图像的后处理技术.介绍了适合于超声图像的处理方法,包括去噪,边缘锐化和放大方法等.在此基础上,结合高分辨率超声影像工作站的要求,我们提出两个新的超声图像分辨率增强方法.超声图像去噪和边缘增强.在各向异性扩散方程的大量文献中,扩散率函数g(s)一般选择为关于|▽u|的函数.但是,我们希望结合各向异性和各向同性扩散方程两种模型,在图像的不同区域进行有选择的扩散.因此,我们对g(s)函数进行优化,提出基于导数驱动的各向异性扩散方程,并进行超声图像去噪和边缘增强.超声图像放大和边缘增强.经典的放大算法,只是对于图像像素的插值,在许多情况下,会模糊掉图像细节,也没有去噪的能力,不满足高分辨率超声影像工作站的要求.因此,我们结合双向扩散方程,并利用二阶方向导数控制扩散速度,提出基于双向扩散的超声图像放大算法.采用临床上的超声图像进行了大量的实验,通过调整两类算法的参数,我们得到了较好的图像分辨率增强结果.最后,我们对于软件实现进行了讨论.可视化程序是超声工作站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在Matlab平台上,利用已经设计好的图像处理算法,设计出可在不同操作系统上独立运行的可视化程序,提供一个人机交互的图像处理界面.进一步完善高分辨率超声影像工作站的功能.在软件实现方面,结合临床实际需求,针对不同科室的需求进行软件的开发,将更有实际应用价值,也是将来软件开发的方向.本文的研究来源于以下课题:图像处理中的冲击扩散方程及其数值方法研究(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基金,NO.2006-8);图像处理中的非线性冲击扩散方程及其数值方法(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NO.Y2006G08);医学图像处理的偏微分方程方法及其数值计算(山东大学数学学院基地教研基金,NO.200809);图像恢复中基于图像分解的自适应正则化方法及其数值计算(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一等资助,NO.20090460089).(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0-05-10)
刘菲菲,刘松平,李乐刚,史俊伟,白金鹏[7](2009)在《复合材料高分辨率RF超声检测技术及其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分析脉冲超声波在复合材料中传播形成的检测信号特征,采用高分辨率RF超声检测技术实现了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高分辨率缺陷检测。结果表明,采用该技术纵向分辨率和表面检测盲区可达0.13mm左右,可得到复合材料中孔隙率含量的清晰分布,实现复合材料冲击损伤、分层等缺陷的扫描成像检测。(本文来源于《航空制造技术》期刊2009年S1期)
康宇光,杨萍,于杰[8](2008)在《高分辨率超声技术评价病毒性心肌炎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改变》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采用高分辨率超声技术探讨病毒性心肌炎患者血流介导的肱动脉舒张反应(FMD)和硝酸甘油介导的肱动脉舒张反应(NMD)。方法:采用高分辨率超声技术检测30例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心肌炎组)的内皮功能,并与20例非心肌炎患者(非心肌炎组)及20例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做比较。结果:心肌炎组 FMD(8.73±2.87)%和非心肌炎组 FMD(13.00±2.79)%均低于正常对照组(19.32±2.67)%,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均<0.01),心肌炎组 FMD 低于非心肌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肌炎组 NMD(19.68±5.84)%、非心肌炎组 NMD(23.18±4.28)%及正常对照组 NMD(24.24±4.13)%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病毒性心肌炎患者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受损明显,而非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变化不明显。(本文来源于《中国循环杂志》期刊2008年04期)
[9](2007)在《美国开发出高分辨率超声显像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工程和应用科学学院的一个研究小组称,已经开发出一种新的超声成像工具,能够显着改善超声显像技术。(本文来源于《现代医学仪器与应用》期刊2007年04期)
刘秀梅,彭清海,刘明辉,曹丹鸣,肖永志[10](2006)在《高分辨率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在下肢皮瓣设计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高分辨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技术在下肢轴型皮瓣移植术前检测供区血管中的应用,了解轴型皮瓣血供分布状况。方法采用Acusonsoquoia512及百胜AU4彩色超声检测仪,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技术对32例下肢轴型皮瓣内深部动脉干及其肌皮穿支动脉血管的数目、内径、走行方向及分布范围进行检测,进一步作出血流动力学定量分析。结果彩色多普勒超声对32例拟行移植皮瓣的供皮瓣区动脉血管所做的超声影像和血流动力学检测,检出供区皮瓣内深部动脉干32条,肌皮穿支动脉82条,均与临床手术中检查动脉的内径,长度及其分布范围相符。上述供区轴型皮瓣深部动脉干与皮支、穿支检出率100%,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显像及脉冲多普勒血流频谱图,测得下列血流参数: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Vmax),舒张期最小血流速度(Vmin)、每分血流量(CQ)。结论高分辨率彩色多普勒超声是一种直观,无创性检测方法,可以为术前正确选择皮瓣类型,合理设计手术,以及准确评价轴型皮瓣供血状况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医学杂志》期刊2006年11期)
高分辨率超声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背景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的首位死因。根据近期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的心血管病报道,中国冠心病患病人群已经达2.9亿人,每年约有35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相当于每10秒中就有一人死于该类疾患。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其基本病理改变。AS通常被认为是一种累及全身多个血管的系统性血管损伤,包括主动脉、冠状动脉、颈动脉以及其他外周动脉,其病理改变主要发生在内膜层,并可导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缺血性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目前,临床可用的显示AS的高分辨率手段包括以下几种: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及光声成像技术(photoacoustic imaging,PAI)等。但上述检查技术均有其自身缺陷,价格高昂,且均为有创性检查,难以作为临床常规AS的筛查手段。由于超声技术操作方便、无创及价格低廉,已广泛用于临床。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CIMT),作为亚临床AS的标志,已被广泛应用于冠心病患者危险分层以及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预测。然而,该指标包含了内膜厚度及中膜厚度,难以精准反映AS病变引起的内膜厚度改变。近来,我们实验室成功应用55-MHz高分辨率(~30μm)超声探头评估ApoE-/-小鼠颈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损伤及血流动力学改变。亦有其他学者采用该探头测量了动脉内膜厚度,并与组织学进行了对比,验证该技术测量动脉内膜厚度可行性及准确性。桡动脉因其位置表浅,且与冠状动脉均为肌性动脉,其可作为理想替代血管用于冠心病无创筛查。已有研究将55-MHz高频超声应用于冠心病患者及疑似冠心病患者中,发现桡动脉内中膜厚度对于远期心脑血管不良事件有预测价值。但并未探讨桡动脉内膜厚度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及其影响因素。本研究中我们拟应用55-MHz高分辨率超声探头测量冠心病患者桡动脉内膜(radial intima thickness,RIT)及中膜厚度(radial media thickness,RMT),探讨影响 RIT及 RMT的危险因素,明确这些指标识别冠心病的临床价值。目的1.探讨RIT对冠心病的独立及联合诊断价值;2.探讨RIT是否与AS传统危险因素密切相关;3.建立通过桡动脉诊断冠心病的最佳模型。方法1.研究对象:连续入组116例冠心病患者(男68例,平均年龄60.79±9.03岁)及79例对照组(男55例,平均年龄58.75±9.12岁)。冠心病患者均有明确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病史(percuat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或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病史(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ying,CABG)。2.临床资料及血生化检查:临床资料信息包括:性别、年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diabetes mellitus,DM)、体重指数、吸烟状态、用药史(包括阿司匹林、他汀类及降压药物)以及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及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水平。血生化检查包括:空腹血糖水平(glucose,GLU)、总胆固醇水平(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叁酯水平(triglyceride,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以及同型半胱氨酸水平(homocystein,HCY)。3.颈动脉超声检查及数据测量:使用线阵探头(L11-3,iE33 xMatrix,Philips Ultrasound,Bothell WA,USA)采集受试者双侧颈动脉至少连续5个心动周期的动态及静态图像。于心电图R波顶点时间点测量受试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4.桡动脉超声检查及数据测量:采用 55-MHz高分辨率线阵探头(RMV708,Vevo 770,Visualsonics,Toronto,Canada)于晓骨茎突上1-2cm范围内采集受试者双侧桡动脉长轴超声图像。于心动周期中桡动脉管腔内径最大时间点测量其后壁处桡动脉内膜厚度(RIT)、桡动脉中膜厚度(RMT)及桡动脉内-中膜厚度(RIMT)。5.统计学处理: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6.0(SPSS Inc.,Chicago,IL,USA)软件以及在线MedCalc软件。连续变量以均值±标准差表示;分类变量以数量(百分比)表示。采用Kolmogorov-Smirnov检验进行正态性检验。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两组间呈正态分布的连续变量;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非正态分布的连续变量;采用卡方检验分析分类变量资料;采用一元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超声指标与临床指标及血生化指标之间的关系。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各超声指标、血生化指标及传统危险因素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采用MedCalc软件进行Bland-Altman分析。双侧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临床资料及血液学检查冠心病组及对照组在年龄、性别、TC、LDL-C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冠心病组吸烟及超重比例、高血压及糖尿病罹患率均显着高于对照组。冠心病组HCY、TG及GLU水平较对照组增高,而HDL-C水平较对照组降低。颈动脉及桡动脉超声测量结果冠心病患者其RIT、RMT、RIMT及CIMT水平均较正常对照组增高,其中RIT的差异最为显着(25.7%)。RIT与年龄、收缩压、他汀及高血压有关;RMT与空腹血糖有关;CIMT与年龄、收缩压、他汀、血糖及HCY有关。CIMT与RIT、RMT和RIMT均显着相关。颈动脉及桡动脉超声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吸烟、TG、RIT及CIMT水平均可预测冠心病的存在。在传统危险因素基础上单独引入CIMT并不能增加其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单独引入RIT则可显着增加其诊断价值。同时引入CIMT及RIT可显着增加其曲线下面积(AUC:0.724 vs.0.867,p=0.003)。RIT及CIMT测量的可重复性评估RIT观察者内及观察者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99(p<0.001)及0.858(p<0.001),变异系数分别为5.3%及7.4%。CIMT观察者内及观察者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87(p<0.001)及0.980(p<0.001),变异系数分别为3.8%及6.6%。结论(1)RIT指标与年龄、收缩压、他汀应用及高血压相关,对于CAD的独立诊断价值与CIMT相当。(2)在传统危险因素基础上引入RIT较CIMT对于冠心病的诊断更有价值。(3)在传统危险因素基础上同时引入RIT及CIMT,诊断冠心病的能力显着提升。(4)高分辨率超声测量RIT可作为无创性诊断冠心病的一个临床选择。背景脑血管病是世界范围内最重要的致死及致残因素之一。对于缺血性卒中来说,其病因多样,其中最重要的是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探测AS病变的超声指标为颈动脉内-中膜(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CIMT)。但该指标包含了颈动脉的内膜厚度(intima thickness,IT)以及中膜厚度(media thickness,MT),难以精确反映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内膜增厚。另外,颈动脉与颅内大动脉的结构不同,分属弹性动脉及肌性动脉,采用颈动脉的内中膜厚度反应颅内血管的病变可能具有局限性。近来有部分研究采用55-MHz高频高分辨率(分辨率~30μm)超声探头测量人体外周动脉内膜厚度(包括桡动脉、胫前动脉及足背动脉),该技术可准确测量外周表浅动脉内膜厚度。但由于其组织穿透力有限,无法探查颈动脉内膜厚度。由于颈动脉其特殊的解剖结构及血流动力学特征,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同时由于其是脑部血液供应的最重要的血管,其探查对缺血性心脏病及缺血性脑卒中具有重要意义。近期有学者将22-MHz超声探头成功应用于测量颈动脉的内膜厚度,但其准确性尚未经过验证,其与55-MHz超声对同一血管内膜厚度测量的一致性与差异性也无研究。目的(1)评估55-MHz和24-MHz高分辨率超声探头显示动脉内膜的一致性,探讨24-MHz探头检测颈动脉和外周动脉内膜的可行性;(2)评估颈动脉内膜厚度(carotid intima thickness,CIT)、饶动脉内膜厚度(radial intima thickness,RIT)及足背动脉内膜厚度(podalic intima thickness,PIT)在缺血性卒中的诊断的价值;(3)评估CIT、RIT及PIT在缺血性卒中亚组分型中的鉴别价值。方法研究对象连续选取129例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内科及山东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入组。根据TOAST标准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A型)及小血管闭塞型(SVO型)。同时入组104例年龄及性别匹配的非心脑血管性疾病的住院患者作为对照。临床资料及血液学资料收集受试者年龄、性别、吸烟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diabetes mellitus,DM)、降压药物用药史、他汀类药物用药史。记录患者空腹血糖水平(glucuse,GLU)、甘油叁酷(triglyceride,TG)水平、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水平、低密底脂蛋白胆固醇水平(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高密底脂蛋白胆固醇水平(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以及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HCY)水平。颈动脉超声检查及图像分析所有受试者均采取仰卧位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采用24-MHz线阵探头(i24Lx8,Aplio i900,Canon-Toshiba Ultrasound,Tochigi-ken,Japan)同步连接心电图采集患者双侧颈动脉超声图像,保存至少连续3个心动周期的动态及静态图像。于心电图R波顶点时间点测量颈动脉内膜厚度(CIT)、颈动脉中膜厚度(CMT)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桡动脉超声检查及图像分析采用相同的超声仪器在颈动脉超声检查完毕后即刻行双侧桡动脉超声检查。采集部位为桡骨茎突上方1-2cm处。留存至少3个心动周期的动态图像及静态图像,并于心电图R波顶点时间点测量桡动脉内膜厚度(RIT)、桡动脉中膜厚度(RMT)、及桡动脉内—中膜厚度(RIMT)。足背动脉超声检查及图像分析桡动脉超声检查完毕后采用相同仪器即刻行双侧足背动脉的超声检查。于踝骨颈水平扫查其长轴切面。留存至少连续3个心动周期的动态及静态图像。于心电图R波顶点时间点足背动脉后壁处测量足背动脉内膜厚度(PIT)、足背动脉中膜厚度(PMT)以及足背动脉内-中膜厚度(PIMT)。重复性检验:随机选择30例受试者对其CIT及RIT指标进行重复性检验。其图像由两位有经验的超声医师独立于临床资料之外进行分析,并由其中1位超声医师间隔1周后再次分析。变异系数采用如下公式进行计算:COV =SD(x-y)/mean(x,y)×100%。采用Bland-Altman分析RIT指标观察者内及观察者间的差异。24-MHz及55-MHz高频超声测量RIT指标相关性及变异性检验:随机选择67例已完成24-MHz高频超声扫查桡动脉的受试者另行采用高分辨率55-MHz线阵探头(RMV708,Vevo 770,Visualsonics,Toronto,Canada)采集其双侧桡动脉长轴超声图像。采集部位同上。于桡动脉管腔内径最大时间点测量其后壁处桡动脉内膜厚度(RIT)。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两组间呈正态分布的连续变量。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不同频率探头测量同一指标的相关性。变异系数采用如下公式进行计算:COV=SD(x-y)/mean(x,y)× 100%。统计学处理:统计分析采用SPSS 23.0(SPSS Inc.,Chicago,IL,USA)软件以及在线MedCalc 软件(https://www.medcalc.org)。采用 Kolmogorov-Smirnov检验进行正态性检验。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正态分布连续变量的组间差异,采用卡方检验比较分类变量的组间差异。采用多元线性回归研究超声指标于血液学指标及传统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筛选并验证用于诊断缺血性卒中的指标及用于LAA亚组及SVO亚组间鉴别的指标。采用ROC曲线分析不同超声指标、血液学指标、临床指标以及不同组合模型各自的诊断价值。采用MedCalc软件进行Bland-Altman分析。双侧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24-MHz及55-MHz高频超声探查RIT结果一致性及其相关性及变异性两种测量方法测量的RIT结果无差异(24-MHz vs.55-MHz:10.62 ±2.79×10-2mm vs.10.52±2.84× 10—2mm,p=0.082)。24-MHz高频超声测量的RIT与55-MHz高频超声测量的RIT相关性极强(Pearson相关系数=0.986,p<0.001),变异系数低(COV=3.69%)。CIT及RIT指标测量的可重复性CIT指标在观察者内及观察者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79及0.975(p值均<0.001)。其变异系数分别为6.3%及10%。RIT指标在观察者内及观察者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31及0.907(p值均<0.001)。其变异系数分别为8.6%及14%。临床资料缺血性卒中组与对照组间年龄、性别、吸烟史及甘油叁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方面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缺血性卒中组糖尿病、高血压、降压药物、他汀类药物用药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而在缺血性卒中亚组中所有临床指标均没有差异。超声资料与对照组相比,缺血性卒中组CIT、CMT、CIMT、RIT、RMT、RIMT、PIT、PMT及PIMT值均明显增高,尤以LAA亚组为着。在缺血性卒中不同亚组间,LAA亚组RIT、PIT、PMT及PIMT较SVO组增高。内膜厚度及中膜厚度的影响因素年龄及高血压均与颈动脉、桡动脉及足背动脉的内膜厚度及中膜厚度有关。糖尿病影响CIT及CIMT,而吸烟及HCY影响RMT及RIMT,PIT及PIMT厚度则与空腹血糖水平有关。CIT与RIT及PIT相关,而CMT与RMT及PMT亦相关。桡动脉及颈动脉超声对缺血性卒中的诊断价值高血压、GLU、HDL-C、HCY、CIT及RIT均可预测缺血性脑卒中的存在。在传统危险因素基础上单独引入CIT或者RIT并不能增加其诊断价值,同时引入上述两指标,其诊断能力显着增加(AUC:0.911 vs.0.967,p=0.014)。在传统危险因素基础上单独引入CIT对LAA亚组的诊断价值明显增加。单引入RIT后其诊断价值亦有增加趋势。同时引入RIT及CIT,该模型表现最优(AUC:0.907 vs.0.969,p=0.009)。桡动脉及颈动脉超声在缺血性卒中亚组分型中的鉴别价值二元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仅RIT可用于鉴别LAA亚组及SVO组,其曲线下面积为0.680,对LAA亚组鉴别力能力为79.8%(χ2=9.82,p=0.002)。结论(1)24-MHz高频超声测量的CIT及RIT均与动脉粥样硬化的传统危险因素相关。(2)24-MHz高频超声测量的CIT及RIT有助于诊断缺血性卒中。(3)24-MHz高频超声测量的RIT可辅助进行缺血性卒中的亚组分型。(4)联合CIT、RIT及传统危险因素可精确诊断缺血性卒中。(5)24-MHz与55-MHz高分辨率超声探头测量桡动脉内膜厚度(RIT)有较好的相关性与一致性。背景病理学研究证实,对于绝大部分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主要是因为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易损斑块的破裂或侵蚀,继发管腔内血栓形成。但大部分易损斑块未造成管腔阻塞性病变,不能被常规的冠状动脉造影所发现。高分辨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是目前定量管腔狭窄率的金标准,可用于显示斑块的形态学特征及血管重构等,但其并不能显示斑块的形变特征及斑块局部的炎症反应。近年来,我们成功研制了一种基于IVUS的斑块二维应变的测量软件,称之为血管内超声弹性成像技术(intravascular ultrasound elastography,IVUSE),并通过组织学验证其有效性。炎症反应在易损斑块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既往的研究筛选出了诸多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的炎症标志物如分泌型磷脂酶A2(secretory phospholipase A2,sPLA2)、磷脂酰胆碱特异性磷脂酶 C(phosphatidylcholine-specific phospholipase C,PC-PLC)、可溶性CD40配体(soluble CD40 ligand,sCD40L))、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MCP-1)、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TF)以及YKL40。等。然而,绝大多数炎症标志物的相关研究均是回顾性研究或者是横断面研究,其预测价值仍不明确。另外,但上述血管内超声弹性指标及炎症标志物对ACS患者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仍需进一步研究。2003年,GRACE评分系统首次用于ACS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率的预测,2004年其应用被拓展到预测ACS患者6个月内死亡率或心肌梗死发生率。但随着ACS患者管理及治疗策略的改善,该评分系统能否预测ACS患者远期的心血管事件仍不得而知,另外通过IVUS及IVUSE技术获取的斑块的形态学及应变参数,以及上述炎症因子能否增加GRACE评分系统的预测能力也不明确。目的(1)探讨IVUS及IVUSE技术测量冠状动脉内斑块形态学及应变指标、外周血及冠状动脉内生物标志物以及GRACE评分对ACS患者长期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2)探讨斑块形态学及应变、生物标志物对GRACE评分系统预测心血管事件发生方面能力的增量作用。方法1.研究设计及入组对象:本研究是一项全国多中心的前瞻性随访研究。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及沈阳军区总医院共入选100例临床资料、血液学检查结果、IVUS检查结果及随访信息均完整的ACS患者。该研究方案经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通过,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2.临床资料收集患者入院时基本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体重指数、用药史、PCI史及心电图等信息。3.血生化检查包括了临床常规的血液学指标如血脂、血糖、肌酐、尿酸、肌钙蛋白,以及外周及冠状动脉内的生物标志物包括sPLA2、PC-PLC、sCD40L、IL-6、MPO、MCP-1、TF和YKL40。冠状动脉内血样采集在IVUS成像后即刻,采集靶斑块近心端及远心端的血液学标本。靶斑块定义为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管腔狭窄率介于3 0%-70%之间的非危急且未行手术干预的斑块。4.IVUS成像及分析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后,所有患者均完成IVUS检查冠状动脉血管情况,留存靶斑块原位及连续回撤动态图像并分析得出一系列常规斑块参数。5.IVUSE重建及分析将IVUS图像导入IVUSE图像分析系统,于舒张末期分析靶斑块并获取斑块的最大剪切应变(SSmax)以及最大面积应变(ASmax)。6.GRACE评分计算GRACE评分系统包含了住院期间患者入院时的8项临床指标(年龄、心率、收缩压、肌钙蛋白、心功能Killip分级、入院时心脏停搏、ST段改变以及心脏标志物增高)。将上述指标输入在线 GRACE 评分计算器(http://www.outcomes-umassmed.org/grace)自动得出全因死亡率及预设的复合心血管终点事件的累积风险。7.临床随访及终点事件所有患者在入组后每半年进行一次临床随访或者是电话随访,随访时长3年。记录有无临床终点事件发生、事件类型及其发生时间。临床终点事件包括:心源性猝死、非致命性心肌梗死、需住院的不稳定心绞痛以及冠状动脉血运重建。8.统计分析采用 SPSS 16.0(SPSS Inc.,Chicago,IL,USA)软件进行分析。采用Kolmogorov-Smirnov检验进行正态性检验。连续变量表示为均值±标准差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分析,分类变量资料表示为数量(百分比)并采用卡方检验进行分析。对于偏态分布的连续变量则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采用Cox回归风险模型评价各指标对冠心病的预测价值,计算风险比及其95%置信区间(95%CI)。对于有显着性预测价值的指标进行模型组合,通过计算c统计量来评估斑块应变及生物学标志物对GRACE评分的增量作用。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评估各指标不同分层与累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之间的关系并采用log-rank趋势检验进行分析。双侧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临床基线特征在1 00例ACS患者中,有2例患者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8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以及9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平均年龄57.24±1.06岁,其中男性占64%。大部分患者伴有高血压、吸烟、糖尿病及肥胖等多种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2.心血管事件发生本研究平均随访时间为28个月(6-51个月)。共识别32例心血管事件(1例心源性死亡、29例需住院治疗的再发不稳定心绞痛以及2例冠状动脉血运重建)。入组到发生事件的平均时间为26个月(6-51个月)。有、无心血管事件组间年龄、性别、体重指数以及绝大部分血液学生物学标志物、超声形态学指标均没有差异。但外周血中hsCRP、SP-D及DKK1水平,冠状动脉内sPLA2及SP-D浓度梯度以及斑块SSmax及ASmax在事件组中显着增高。3.GRACE评分、血清生物标志物及斑块应变的预测价值GRACE评分、外周SP-D及DKK1水平、冠状动脉内sPLA2及SP-D浓度梯度以及SSmax和ASmax均可独立预测心血管事件的发生(p<0.001~0.05)。其c统计量分别为0.457、0.492、0.505、0.500、0.504、0.528和0.531,各指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血清生物标志物、斑块应变对GRACE评分预测价值的增量作用将对终点事件有独立预测价值指标进行联合,建立多种组合模型,比较各模型的c统计量大小。在GRACE评分基础上引入外周SP-D及DKK1水平、冠状动脉内sPLA2及SP-D梯度以及SSmax和ASmax可显着改善其对终点事件的预测能力(0.457 vs.0.667,p=0.014),且其敏感性及特异性可分别达到68%和64%。结论(1)外周血SP-D及DKK1水平,冠状动脉内sPLA2及SP-D浓度梯度、斑块的SSmax及ASmax与GRACE评分类似,均可独立预测ACS患者长期心血管事件发生。(2)较单独GRACE评分相比联合外周及冠状动脉内生物学标志物、斑块应变及GRACE评分有更好的预测价值。(3)该联合模型可预测ACS患者长期心血管事件,有助于ACS患者精确的危险分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高分辨率超声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1].覃斯,陈瑶,刘广健.对比高分辨率超声造影技术对结直肠癌肝转移瘤探查的价值[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9
[2].徐铭俊.高分辨率超声成像技术对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诊断价值的临床研究[D].山东大学.2019
[3].周敏,肖丽达,王丽珍,曾俊怡.超声高分辨率血流成像技术在孕11~13~(+6)周胎儿脐带帆状附着筛查中的应用[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18
[4].李阳.高分辨率超声成像和超声心动图斑点追踪技术评价二瓣化主动脉瓣患者动脉弹性和左室收缩功能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6
[5].戴光智,孙宏伟,杨欧.微扫描超分辨率超声成像技术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0
[6].秦志恩.高分辨率医学超声影像工作站关键技术研究[D].山东大学.2010
[7].刘菲菲,刘松平,李乐刚,史俊伟,白金鹏.复合材料高分辨率RF超声检测技术及其应用[J].航空制造技术.2009
[8].康宇光,杨萍,于杰.高分辨率超声技术评价病毒性心肌炎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改变[J].中国循环杂志.2008
[9]..美国开发出高分辨率超声显像技术[J].现代医学仪器与应用.2007
[10].刘秀梅,彭清海,刘明辉,曹丹鸣,肖永志.高分辨率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在下肢皮瓣设计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6
标签:超声造影; 对比高分辨率造影技术; 结直肠癌肝转移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