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翌:乡村人口长寿还是城市人口长寿?论文

黄翌:乡村人口长寿还是城市人口长寿?论文

摘要:第五次、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表明,我国乡村和镇90岁以上人口、百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和占老年人口的比重高于城市,从而引发了相关学科关于乡村人口长寿原因的讨论。首先讨论了中低龄人口死亡率与高龄人口死亡率的关系。中低龄人口死亡率低的地区,高龄人口死亡率会升高,从而说明城市高龄人口死亡率高于镇并不表明城市人口长寿水平低。人口迁移和分年龄人口死亡数的城乡差异,是导致当前城市人口长寿率低于镇和乡村的主要原因。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的城乡死亡率差异,推导了未来城乡长寿人口占比的变化趋势。通过理论和实例分析发现,实际上城市人口比镇和乡村人口更长寿。

关键词:城市;乡村;长寿;人口迁移;人口惯性

一、引言

根据第五次、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中国乡村和镇90岁以上人口、百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和占老年人口的比重总体高于城市(见表1)。因此,人们普遍认为乡村人口比城市人口更长寿,从而产生了很多关于“为什么乡村人口更长寿”“乡村老年人口长寿的奥秘”的讨论和研究。百岁或90岁以上人口占比是衡量长寿水平的最常用方法。实际上,长寿人口占比是一种分数形式,其值的高低既依赖于分母——长寿人口数量,也依赖于分子——总人口数量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如果分子或分母受到其他因素干扰,其值的准确性将会受到影响。

表1 2000年、2010年城市、镇、乡村长寿人口占比

?

二、理论与实例分析

(一)理论分析

为了说清楚这个问题,首先需要研究一个先导命题:任何一个地区都不可能从0岁到100岁的分年龄人口死亡率均保持在前列,且中低龄人口死亡率与高龄人口死亡率的排名会出现反转。例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中,上海、浙江、西藏、青海等省级行政区从低龄到高龄的人口死亡率排序①死亡率越低则排名越高。(见表2)表明:中低龄人口死亡率较低的上海和浙江,其高龄人口死亡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迅速增加;而中低龄人口死亡率较高的青海和西藏,其高龄人口死亡率反而相对较低。之所以如此,其原因主要在于:全国每个省级行政区的每个市每个县都有或者曾经有过百岁人口,只是数量各有不同而已;因此,能够活到百岁本是人类寿命的自然属性,而与城乡之间的差异和发达程度无关。换言之,人类的寿限并不存在城乡差别,均为100岁左右。如果一个地区的中低龄人口死亡率较低,则会积累更多的老年人口,老年人口的死亡率将大幅上升;反之,如果有更多的人在中低龄死亡,则老年人口数量较少,老年人口的死亡率反而较低。

虽然大学生对学校举办的创新创业教育的活动较为感兴趣,会凭借自己的兴趣参加一些学术社团活动,但习惯于被动接受书本知识的大学生缺乏主动思考与创新意识,科研实践参与程度不深,缺乏质疑与挑战精神[4]。此外,对学校组织的创新类教育实践活动,80%的学生表示偶尔参加甚至没参加过,而且随着投入学术社团时间的增长,有些学生抗压能力差,在实践活动中遇到难题就会退缩,参加活动的积极性越来越低。

表2 分年龄人口死亡率排名

?

设A、B两个地区第0年出生P个人,0~89岁人口的死亡率分别为m1A和m1B,90~107岁人口的死亡率分别为m2A和m2B,人口寿限均为108岁,即108岁人口的死亡率m3A=m3B=1,各个时期的死亡人口数为M,则可得出P=M1+M2+M3。考察这P个人的死亡时间,则

当地区A的0~89岁人口死亡率较低时,即M1A<M1B,则(M2A+M3A)>(M2B+M3B)且M2A>M2B,m2A的分子和分母都大于m2B。由于此时无法比较大小,作变换如下:

既然“乡村人口比城市人口更长寿”是个伪命题,城市人口死亡率在100岁之前的各个年龄段都低于乡村人口,那么为什么乡村的长寿人口占比要高于城市呢?其原因主要是,长寿人口占比的方法会受到人口迁移和人口惯性的严重干扰。本文根据“五普”“六普”数据中的三大区域人口数、出生率、死亡率,计算出了2000—2010年的迁移人口数(见表4)。

由表4可知,2000—2010年,我国乡村人口中有超过1.6亿人口迁移到了城市和镇,其中包括部分2000年55岁以上人口。比较2000年55~59岁人口与2010年65~69岁人口,城市和镇都有所增长。因此,中老年人口也存在由乡村迁往镇和城市的情况。即使使用长寿人口占老年人口比重的方法,也难以完全消除人口迁移因素的影响。排除2000—2010年的人口迁移因素的影响后,2010年城市人口的“90+/0+”从0.001 27上升到0.001 69,镇从0.001 38上升到0.002 08,乡村从0.001 67下降到0.001 34。城市人口的“100+/0+”从0.000 023 0上升到0.000 030 5,镇从0.000 024 5上升到0.000 037 1,乡村从0.000 030 4下降到0.000 024 4。城市和镇的90岁以上人口占比和百岁人口占比都远高于乡村。

(二)理论应用

以2010年全国分年龄人口为例,在城市和镇分年龄人口死亡率的分别作用下,各长寿指标的长期变动情况如图4所示。在初始年份人口总数和人口年龄结构相同的情况下,基于对城市和镇的两种人口死亡率作用下的90岁人口占比的比较结果表明:

图1 2000年全国分性别分年龄人口死亡率差异

第一,低死亡率模式下的90岁人口占比增长幅度在最初会略低于高死亡率模式。因为低死亡率模式比高死亡率模式多出的90岁以上人口没有低死亡率模式比高死亡率模式多出的90岁以前人口多,从而导致以下表达式的分母增长速度快于分子。

表3 2010年全国城乡分年龄人口死亡率差异(单位:‰)

?

(三)实例分析

由于M3A和M3B都是非常小的数值且M3A≈M3B(108岁人口非常少,该年龄的死亡人口也非常少,但是城乡或各地区都有极个别人能活到人类的寿限),则1-m2A<1-m2B,从而得出m2A>m2B,即中低龄人口(包含低龄老年人口)死亡率低的地区,高龄人口死亡率较高。

表4 人口迁移对长寿人口占比方法的影响(单位:亿人)

?

当前,农产品质量追溯功能实现的关键环节包括信息采集、信息传递、信息载体和信息查询4个方面。信息采集是实现追溯的基础,农产品质量追溯需要采集的信息主要包括农产品个体(批次)信息、生产过程信息、投入品使用信息、生产者信息、产地信息等[6]。当农产品在市场上流通时,上游生产经营主体采集到的信息还需要准确无误传递到下游生产经营主体,实现信息传递和交换的无缝对接。否则,任何一个环节断了,整个链条就断了,也就无法实现追溯。在信息传递过程中,需要有信息载体来承载所采集到的信息,以便于信息在各个主体之间的传递和交换,追溯功能的实现还需要公共信息平台,便于农产品质量信息汇集和查询。

第二,低死亡率模式下的“90+/0+”和“90+/65+”几年后就会超过高死亡率模式。因为低死亡率模式多出来的60~84岁人口很快就会达到90岁,分母中多出来的人口变成了分子。

图2 无人口迁移情况下城市、镇和乡村长寿人口占比长时期变动情况

由图2可知:在2010年后无城乡间人口迁移的情况下,乡村人口的“90+/0+”会在2010—2017年高于镇和城市(这是2010年以前的人口迁移因素所导致的),城市人口的“90+/0+”最低;2018年以后,乡村人口的“90+/0+”将会被城市和镇超过,城市也在2017年超过镇;此后,三大区域间差异明显。乡村人口的“90+/65+”从2010年开始始终低于城市和镇,这主要是由于乡村65岁以上老年人口在2010年以前迁出较少;而城市则逐步赶上镇,其“100+/0+”“100+/65+”与“90+”类似,但滞后性更大——例如,城市“100+/0+”“100+/65+”将分别在2027年和2032年才超过镇。这一现象的产生原因是人口惯性效应,主要是由于人口死亡率和死亡人口数量的年龄差异而引起的。青少年人口死亡率极低,不论其人口数量如何,该年龄段的死亡人口都非常少,城乡间的差距也不大;中年人口死亡率升高,死亡人口也有所增加;由于60岁以前人口的死亡率较低,积累到60~84岁的人口也多,而60~84岁老年人口的死亡率较高,死亡人口最多;84岁以后的人口虽然死亡率较高,但该年龄段的人口基数较少,总的死亡人口小于60~84岁人口。假设城市、镇、乡村各有10万人,基于2010年城市、镇、乡村分年龄人口死亡率差异来计算剩余人口数差异,得到如图3所示的城乡分年龄剩余人口差别情况。

图3 城乡分年龄剩余人口差别情况

如图3所示,以各10万人计算,1年后,城市的各年龄剩余人口大于镇和乡村,但60~84岁人口的城乡差距最大。城市剩余总人口比镇多101人,平均1.01人/岁,比乡村多273人,平均2.73人/岁;城市60~84岁剩余人口比镇多65人,平均2.60人/岁,比乡村多151人,平均6.04人/岁;城市90岁以上剩余人口只比镇多0.2人,平均0.02人/岁,比乡村多6.3人,平均0.63人/岁。这导致城市人口的“90+/0+”“90+/65+”“100+/0+”“100+/65+”等指标的分母增长值远远大于分子,从而分数值下降。6~30年后的某年(上文计算结果为17年后),当城市多出来的60~84岁人口达到90岁,城市90岁以上人口占比超过镇;16~40年后的某年(上文计算结果为27年后),城市100岁以上人口占比将会逐渐超过镇。

3. öber-iyen bodo, teɡebel du tai 你自己想想,这样,对你是有好处的!)

该理论能够解释男女长寿者占比和高龄人口死亡率差异之间的关系(见图1)。女性人口比男性人口长寿是为世界所公认并得到广泛数据证实的现象。我国历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中,女性人口中的百岁人口占比和90岁以上人口占比均远高于男性人口;同时,女性人口在90~95岁以前的死亡率始终低于男性人口,但95岁以后则反超男性人口。这主要是由于:男性在95岁前死亡者更多,剩余者较少,但其最高寿者与女性相当;而女性的低死亡率使其在95岁以后年龄段积累的人数较多,从而表现出较高的长寿率,但死亡是必然的,这导致95岁以上死亡的女性人口占比较大,从而提高了死亡率。

该命题的意义在于:发现了高龄人口死亡率的高低与长寿之间的关系是不确定的。例如,青海、西藏的高龄人口死亡率之所以远低于上海、浙江,就是因为其中低龄人口中已经死亡的人口占比较大。同理,如表3所示,“六普”数据中的城乡分年龄人口死亡率中,城市人口死亡率在各个年龄段均远低于乡村,在大部分年龄段,城市人口的死亡率都不到乡村的一半。这表明,“乡村人口比城市人口更长寿”实际上是个伪命题。随着年龄增长,城乡人口的死亡率逐渐接近,城市人口死亡率在95~99岁超过了镇。

就城市和镇来说,除95~99岁年龄段之外,城市人口各年龄段的死亡率都低于镇,为什么其长寿人口占比反而会低于镇?2000年和2010年人口普查汇总数据中的城乡长寿人口占比差异,正是人口惯性的体现。在无人口迁移和出生率相同的情况下(这两个因素本质上与长寿现象无关),不同地区的人口数量仅仅取决于死亡人口数量的差异。本文基于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中的城市、镇、乡村的出生率、分年龄人口数、分年龄死亡率和死亡人口数,假设出生率和分年龄人口死亡率与2010年相同(事实上出生率会有变化,但“100+/65+”和“90+/65+”等指标不会受影响。分年龄人口死亡率虽然也可能变化,但是根据2000年和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城市、镇和乡村分别体现为三个差别明显的数量级),模拟了未来城市、镇和乡村的长寿指标变化情况。从2010年开始,“100+/0+”“100+/65+”“90+/0+”“90+/65+”的变化曲线如图2所示。

②针对收敛因子进行改进。灰狼优化算法在搜索过程中是非线性变化的,收敛因子a随迭代次数线性递减策略不符合实际优化搜索过程。

第三,低死亡率模式下的百岁人口占比增长幅度在未来27年都会低于高死亡率模式,但长远来看,会超过高死亡率模式下的百岁人口占比增长幅度,因为低死亡率模式多出来的60~84岁人口达到百岁需要较长时间。

大量乡村旅游地没有互联网推广渠道,游客无法检索到旅游目的地信息,难以获取权威可靠的旅游资讯。主要是因为部分乡村旅游地没有开通互联网推广渠道,真实旅游信息缺失,第三方渠道虚假、劣质信息泛滥。

图4 城市和镇分年龄人口死亡率作用下各长寿指标的长期变动情况

需要说明的是:(1)以上分析都是基于无城乡间人口迁移的背景而展开的,但实际上,由乡村流向城市的人口流动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城市总人口在未来会不断增长,城市长寿人口占比超过乡村的时间点将远远晚于本文推算结果;(2)虽然城市人口比乡村人口更长寿,但这并不表明,在与人类寿命相关的所有因素方面,城市都好于乡村,不同地区的乡村之间的人口长寿率也存在很大差异,部分乡村地区可能存在有利人类长寿的环境因素,关于这些都有待今后的研究进一步探讨。

三、结论

本研究通过讨论中低龄人口死亡率与高龄人口死亡率的关系发现:城市高龄人口死亡率高于镇并不表明城市人口的长寿水平低;人口迁移和分年龄人口死亡数的城乡差异,是导致当前城市人口长寿率低于镇和乡村的主要原因。本研究模拟了在无人口迁移情况下的城市、镇、乡村各长寿指标的长期变动趋势。通过比较城乡间分年龄死亡人口数量的差异,明晰了人口惯性效应对长寿人口占比的影响。总之,通过理论探讨和实例分析可知,实际上,城市人口比镇和乡村人口更长寿。

参考文献:

萧振禹,何新华,李永华,等.关于构建科学合理的区域人口长寿评价指标体系的尝试[J].科学决策,2015(5):1-14.

Lv JM,Wang WY,Li Y H.Effects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on the longevous people in China[J].Archives of Gerontology and Geriatrics,2011,53(2):200-205.

Magnolfi SU,Petruzzi E,Pinzani P,et al.Longevity index(LI%)and centenarity index(CI%):new indicators to evaluat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ging process in the Italian population[J].Archives of Gerontology and Geriatrics,2007,44(3):271-276.

Who Live Longer?Urban Dwellers or Rural Ones?

HUANG Yi
(School of Geographic Science,Nantong University,Nantong 226007,Jiangsu Province,China)

Abstract:Data from the fifth and sixth national population census show that the proportion of centenarians and people over 90 years old both in the total population and in the elderly population in villages and towns is higher than that of cities,which has led to discussions on the reasons for longevity of people living in rural areas.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rtality rates of younger and older people,and found that areas boasting a lower mortality rate of younger people have a higher mortality rate of older people,which illustrates that higher mortality rate of the elderly population in cities does not indicate that city dwellers are to live shorter lives than rural ones.In contrast,the paper finds that migration and differences of deaths by age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are the main causes of a shorter life expectancy in cities.Then on the basis of the mortality gap shown by the sixth census,the paper estimated possible changes of the ratio of long-lived people in the two areas.Theoretical analyses and case studies show that city dwellers actually live longer than their rural counterparts.

Key words:city;rural areas;longevity;migration;population inertia

中图分类号:R339.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898(2019)01-0072-08

收稿日期:2018-09-02;修改日期:2018-12-06

基金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如皋及周边地区乡村长寿人口分布的地域依赖机制”(BK20150405),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201710304036),南通市重点实验室基金(CP12016005)。

作者简介:黄翌(1985—),江苏南通人,南通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地理环境与区域人口长寿概率。

[责任编辑:魏彦彦]

标签:;  ;  ;  ;  ;  ;  ;  ;  ;  ;  ;  

黄翌:乡村人口长寿还是城市人口长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