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梦婷:族群边界理论视角下泰国北部的云南人群体认同研究论文

王梦婷:族群边界理论视角下泰国北部的云南人群体认同研究论文

摘要:族群边界的划分有时候可以看作是一个族群内部认同自我意识的感知,这种感知并不是单纯的地理界限,而是一种社会边界,对于泰国北部的云南人来说,这个群体内部的认同随着历史和时间的变迁在不断的形成和塑造。在利用族群边界理论来分析泰国北部云南人对自我认同感的构建以及在历史变迁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系列变化,以便更好的了解他们认同感的由来以及这种认同的现象分析。

关键词:族群边界;泰国北部;云南人

在人类学研究中,不同学者对识别族群有不同的认识,巴斯认为一个族群得以延续和发展,并不是因为他们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社会环境中,而是在自身文化价值观指导下,通过选择或者借用等方式来适应其生存环境。因此,了解族群的产生和维系的过程,即了解在历史发展中族群成员和他者的边界,有助于了解整个族群在人类社会和文明中的地位。这对于研究族群边界以及族群内部的认同有着重大的意义。

1 族群研究

“族群”一词来源于西方,最早被收录在《韦氏新国际词典》当中,后来西方很多学者对族群进行过定义,最早当属韦伯,他从族群内部的共同特征为出发点来定义族群。后来巴斯指出之前定义的不足与缺陷,从族群的排他性和归属性来界定族群。他认为“族群研究的重点在于界定族群的边界,尤其是社会边界”。本文中的族群跟一般的集体有着不同的概念,集体相对于族群是一个更大的概念,而族群相对于一个集体而言,比集体层次相对而言,更低一级,本文中主要指泰国北部的云南人这一群体。

2 族群边界理论

弗雷德里克·巴斯是挪威的人类学家,他提出了族群边界理论。认为族群随着时间和地点的变化,会受到不同利益关系的影响,人们会通过认同和排斥异己方式使价值差异共存,使社会互动得以持续,从而维持共同社区的社会生产协作和生活交往得以正常进行。当大量人口迁移,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相遇之后,会形成组织文化差异之间的社会结构方式。以族群所采取的不同标志和符号向区分,人们采取相应的行为模式互动。巴斯的族群边界理论越来越成为人类学、民族学界探讨民族认同问题的必要参考理论,不少学者也借鉴边界理论做出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大致而言,现有的研究把“边界”看成是既成事实,很少从认知角度来描述边界作为一种程式化概念的形成过程,而对族群边界理论的这种关注,将有助于我们更加准确地抓住其中的精髓,从而能够更有效地处理实践中的问题。本文主要从巴斯的族群边界理论视角来看泰国北部的云南人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变化过程中,族群对于自我身份认同和族群边界的维持是什么样的状态,以此来了解族群内部认同的一些情况。

3 泰国北部的云南人概况

泰国北部的云南人主要指的是泰国北部生活着的大量历史时期从中国云南人迁移过来的人,他们属于泰国人的一支,也知道自己是生活在泰国北部的云南人。本文中泰国北部的云南人主要是原国民党军队,还有家属和其后代。他们有着自身的归属感和文化习俗,在泰国环境中生活着,不断的塑造着属于自己这一族群的文化体系,这个群体在不同时期情感变化的过程是怎样的?这个群体是怎样看待自身的身份和文化的?深入去研究这些问题对于我们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

学院教学督导委员会及相关课程的负责人对毕业要求达成度进行定量评价。定量评价可以采用抽样分析的方法,对于未分专业方向的情况,当自然班级数目多于三个时,可以只抽取一个自然班为评价对象,对于分专业方向的情况,各专业方向分别抽取一个自然班,班级成员需符合毕业条件。授课教师根据对学生的考核记录,包括试卷、平时考核记录、实验报告、实习报告、课程设计报告及毕业设计(论文)等给出各考核内容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由教学督导委员会计算各课程的达成度、指标点达成度和毕业要求达成度。

(1)族群最开始的自我认同塑造来源于对军队的认同。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已经撤退到台湾的国民党当局还在进行最后的抵抗,李弥部队因为当时台湾当局的支援和影响,得到了发展,还有一些迫于生计以及穷困交加的居民一起加入。李弥部队进行整编后,总部设在缅甸北部的猛撒,同时将军队召集起来进行军事训练。在受训及征战的过程中,他们也逐渐形成了一种对军队的强烈意识和归属感。在这个时期的环境中,这个群体的边界跟其他群体比较而言,他们有着自我认知的觉醒,明白自己作为一支军队这样群体的特殊性,也因为这层身份,使得他们与周围的人有着一个较为清晰的认知和界限,由于军人组织的纪律性,使得他们在整体的行动和行为意识上跟其他群体有着不一样的感受和体验。

既然科学管理是让雇佣双方看到利益的一致性,双方都对彼此和工作负责。把蛋糕做大后再分配蛋糕当然是好事。但是,接下来又有一个问题来了,如何才能做大蛋糕呢?做大蛋糕的问题其实就是科学管理提到的中心问题:提高工作效率。因此,科学管理必须对应的一个主题是提高工作效率。

(2)外在环境的改变促使他们自我认识的觉醒。在1949年以后,居住在缅甸的云南华人与当地少数民族的关系过于亲密,考虑到缅甸政局的安全,因而缅政府不得不向联合国提出该问题。经联合国的协调和帮助,部分国民党残余部队迁到中国台湾,但是大多数的残余部队还继续逗留在泰缅边界。很多残余部队就这种情况下进入泰国,由于他们当时是偷渡的难民身份,因此他们只可以在泰政府规定的范围内活动。等到泰国政府发现他们并且欣赏他们的时候,他们已经帮助泰国打赢了几场战争。此时的军队相比之前的军队群体,已经有了群体意识的觉醒,他们意识到自己是作为一个整体而言,而不是孤独的一个群体。促使这群军队自我认知觉醒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军队维系内部运转比较困难,需要寻求新的生活机会,得到泰国政府的认可。其二,在帮助泰国政府对抗外来军队的过程中,逐渐迸发出自己是一个群体的意识形态,并且以军人身份生活着。其三,逐渐有了安定和为将来考虑的意识,在面对泰国军队检阅的时候,虽然寡不敌众,但是靠着从前部队的作战经历,仍然打赢了胜仗,仍然取得了两次大的战役的胜利。赢得了泰国政府的欣赏和认可,也让他们逐渐意识到自己是作为一个整体,并且去逐渐适应环境的变化并且去争取生存的机会。

(2)群体活动为边界意识活动的塑造提供了群体认同的基础。对于群体认同的不同表征形式,泰国北部的云南人在面对自我身份归属或者群体认同的时候,主要以语言、传统习俗、宗教信仰、伦理道德、岁时和节气等为主。比如学习中华文化,通过朗读唐诗、宋词还有一些经典名著来了解中华文化,以在泰国的华人身份在泰国进行学习汉语,传承中国传统习俗,做到孝顺父母,有着为子女后代着想的长远考虑,这些都是他们和周围当地泰国人的不同品性之处,比较而言,传统观念塑造出他们与周围人群体意识的差异,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是一个不一样的整体,从以前的“军队”到后期的现代青年,时隔多年的变迁,这种身份的碰撞在一层层的叠加,致使他们能够更清楚的意识到自我与周围边界的存在,寻求群体认同的基础由此诞生。

(1)群体边界对于中华文化认同维持的主要支柱是一辈辈关于“军队”的认同。泰国北部的云南人群体边界维持的主要原因在于从以前的“军队”保留下来的有关这一群体的认同,是族群认同组成的重要支柱,随着一辈人不断的传承他们有关于对这支军队的描述和想象,都让他们在教育后代方面有了一个有关于华人的记忆和认同来源。

4 泰国北部的云南人群体认同分析

(4)现代群体认同的新方式。在历史变迁发展中,泰国北部的云南人,历经三代的迁徙与移民,总的来说,第一代人驻扎的军队和第二代人勤奋艰苦创造的生活条件给他们的后代留下了一个相对安全和健康的生活环境,相比之前的两代人,第三代的一些年轻人更加愿意走出原先生活的环境,去寻找新的机会,接触新事物,虽然有着泰国北部云南人的烙印,但是他们更加愿意为自己的将来考虑,这个时候的族群边界可能会随着群体适应社会以及社会角色的转变而有所改变,但是群体内部的认同还是有着一些东西来得以维系,比如他们会继续学习汉语,虽然很多人是为了适应市场和社会的发展,但是这些也都使文化得以继续发展。

(3)生存的需要促进了认同的延续。1997年泰国政府建立了行政村,对于原国民党军队成员而言,从退出大陆,到在金山角地带停留,最终定居泰国北部,半个多世纪奔波经历虽说艰辛漫长,但是这些记忆深植于他们内心深处,影响着他们对世事的判断与选择。求生的本能赐予了他们特殊的生存心态,集体意识与族群认同。为了生存需要,他们依靠泰国政府赐予的土地建立房屋,虽然是生活在泰国的土地上,但是他们仍然保留和遵循着云南人的传统习俗等,知道自己需要学习云南的风俗习惯和传统。后来,台湾当局给予这部分人一些资金资助,并办理华文学校,也给予到台湾留学的机会,在与当地泰国人交往的过程中,不断的迸发出自我的群体意识,并且团结在一起。

(3)族群身份随着不同的阶段不断变化。正如在巴斯的族群边界理论中强调,族群是通过与别的群体的关系加以定义和通过边界加以突出的。族群边界论关注族群得以产生和存在的不同过程。除了强调不同族群与生态环境相适应的不同方式之间具有某种联系之外,可能会有相应的地理边界,但它主要是指一种社会界限。族群边界自身是随着时间而变迁的社会产物。作为影响泰国北部的云南人在群体认同的重要过程中,地理和空间是其中的因素之一,之前盘踞在缅甸到后来定居泰国,但是相比地理和空间带来的较大影响,其中的文化和族群与其他身份碰撞出来的具体差异,不同文化价值观念和身份归属感的形成才是这一群体形成的关键因素。从以前的以“军队”形式生存,到后来依靠泰国政府到泰国定居,都是族群随着时间和形势做出的有利于自我生存的选择,随着时间和地点有所变化。

2014年,笔者成立了“荥经林氏黑砂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雅烧”黑砂品牌。作为外来的第一个女砂器艺术家,同叶骁老师一样,笔者带领的“林窑·雅烧”在创意设计上不走老路,注重传承,更重创新,特别是在用釉色彩表现和烧制技术创新上。

1.4 统计学分析 Excel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 22.0软件包校对全组数据,计量资料以表示,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数据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5 结语

从泰国北部云南人的经历来看,他们对于自身文化的认同以及对于自我身份的认知主要来源于与不同群体交往过程中的融合碰撞与认知,逐渐构成了这个群体的边界,使他们意识到自我与周边的差异,通过一些日常的文化习俗以及传统礼仪形式来塑造他们独有的文化,就像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中说道,人们对于祖先的想象和一些认同的感觉都是通过一些仪式以及语言等载体得到体现。在泰国北部云南人的生活习惯中,虽然他们感激泰国人给予的土地,但是他们也仍然保留着对原先文化的尊重,知道自己是泰北人的一部分,内部认同的由来及后来族群间交往的互动和关系的建立使得这个族群不断的得以发展和壮大,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不同场所和利益之间的交换变更,族群边界会因为处于利益和价值的考虑而有所变化?假如市场或者老一辈的人们对传统习俗或者仪式的需求不再,那么这种凝聚力和内部的某种认同是否会随着时间慢慢消失?就像巴斯所认为的族群边界认同会随着这可能需要对这些人现在的生活状况进行更深一步的了解后才能知道,也值得继续的探究。

参考文献

[1] 王丽萍.文化守持中的族群互动——以广西桂林地区回汉族族群关系为例[D].南宁:广西民族大学,2014,(05).

[2] 菅志翔.宗教信仰与族群边界——以保安族为例[J].西北民族研究,2004,(02).

[3] 斯蒂文·郝瑞.田野中的族群关系与民族认同[M].巴莫阿依,曲木铁西,译.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

[4] 张超.从认知研究视角看族群边界理论:原生论与场景论的一种融合路径.[J]广西民族研究,2014,(02).

[5] 蒲涛.族群认同的宗教性建构——以兴蒙乡蒙古族为例[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1).

[6] 段颖.泰国北部的云南人:族群形成、文化适应与历史变迁[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01.037

作者简介:王梦婷(1994-),女,汉族,湖北洪湖人,在读硕士,四川大学中国西部边疆安全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 边疆学专业,研究方向:边疆政治学。

标签:;  ;  ;  ;  ;  ;  ;  ;  ;  ;  ;  

王梦婷:族群边界理论视角下泰国北部的云南人群体认同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