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神经传递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运动疲劳,皮层-基底神经节,振荡电活动,LFPs
神经传递论文文献综述
黄浩洁,乔德才,侯莉娟[1](2019)在《α和β振荡在皮层-基底神经节间接通路传递增强调控大鼠运动疲劳产生》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基底神经节是大脑皮层下一群相互联系的神经核团,参与调控肌张力和运动发启。有研究表明,皮层-基底神经节环路不同形式的振荡电活动与运动功能状态密切相关,它是大脑编码运动信息的基础。根据生理特征,脑电振荡活动主要可分为theta(θ,3-8 Hz),alpha(α,8-12 Hz),beta(β,12-30 Hz)和gamma(γ,30-100 Hz)不同频段振荡电活动。以往无向相干性分析仅可得知不同脑区之间是否存在功能联系,而最近兴起的有向格兰杰因果分析使判断不同脑区之间的信息是如何传递成为可能。目前对运动疲劳发生过程中皮层-基底神经节多个核团不同频段振荡电活动的动态变化特征以及叁条通路又是如何编码运动信息调控运动疲劳仍然知之甚少,且异常振荡产生源头未清晰。本研究在实验室前期的研究基础上,探究跑台运动过程中皮层-基底神经节环路叁条通路5个核团不同频段的振荡电活动调控大鼠运动疲劳(exercisefatigue,EF)产生的中枢机制,以及探究其异常振荡电活动的源头,旨在为探寻运动疲劳恢复的中枢靶点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实验选用8周龄健康雄性Wistar大鼠(n=10,260-340g)为研究对象,大鼠一次性运动疲劳模型采用本实验室根据Bedford方法改建的递增负荷跑台方案。疲劳判定标准:大鼠不能维持预定跑速,长时间滞留于跑道末端,采用光、电、声刺激驱赶仍不能驱使其加速跑动。前期实验已对模型大鼠外周血液血乳酸等指标已经进行了测试确认,本实验还通过大鼠四肢最大抓力和大鼠垂直抓杆时间进一步确认。使用美国Cerebus在体多通道神经信号记录系统同步记录大鼠一次性运动疲劳发生过程初级运动皮层(M1)、纹状体(Str)、苍白球外侧部(GPe)、丘脑底核(STN)和黑质网状部(SNr)5个部位LFBs电活动变化。使用Matlab软件工具包Chronux对安静期(运动前15min),自主运动期(运动开始后15min,此阶段大鼠精力较旺盛),运动疲劳期(运动开始后115分钟,电、声刺激驱赶不再能大鼠加速跑动)和疲劳恢复初期(疲劳后停止运动后15min)LFPs信号进行功率谱密度、相干性和格兰杰因果分析,分析之前对数据进行筛选,根据组织切片染色结果,剔除电极尖端不在目标脑区所属范围的大鼠。分析选取每个时期120秒无明显噪音和伪迹的时间段进行计算。所有数据的统计学分析均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以均值±标准差(Mean±SD)表示,我们使用单侧配对Wilcoxon符号秩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功率谱密度分析结果显示:运动疲劳产生后α(8-12Hz)和β(12-30Hz)振荡在皮层-基底神经节环路广泛存在异常增加。与自主运动期相比,运动疲劳期β振荡功率谱密度均显著増高(P<0.05);与安静期相比,疲劳恢复初期α振荡均显著増高(P<0.05),而其他频段均没有显着变化(P>0.05)。(2)相干性分析结果显示:运动疲劳产生间接通路(Str-GPe-STN-SNr)功能连接性异常増高。与自主运动期相比,间接通路相邻核团之间α和β振荡显著增高(P<0.05),其中STN和GPe范围最广,与其他4个部位都相干;与安静期相比,疲劳恢复初期间接通路两两核团之间只是α振荡功能连接性都显著増高(P<0.05)。(3)格兰杰因果分析显示:运动疲劳异常β振荡增高,源于STN和GPe通过间接通路在整个皮层-基底神经节环路的传递,与自主运动相比,以STN和GPe为起始方向传递路径β频段格兰杰因果系数均显著升高(P<0.05);与安静期相比,疲劳恢复初期只是GPe→STN、GPe→Str、STN→Str、STN→GPe和GPe→SNr向上β振荡段格兰杰因果系数显著升高(P<0.05)。而其他方向则没有显着差异(P>0.05)。研究结论:运动疲劳时皮层-基底神经节广泛出现α和β频段振荡电活动增强抑制了运动的执行,其可能的中枢机制是通过增加皮层-基底神经节间接通路的功能连接性传递α和β振荡,STN-GPe环路可能是α和β振荡产生的源头,进一步确认可以通过药物抑制STN-GPe环路α和β振荡异常增加,来观察是否可以延长大鼠运动疲劳的发生。(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牛成林,张昭宇,孙亮,高佳平,李洋[2](2019)在《基于传递函数特征的主成分和神经网络的绕组变形识别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一种利用传递函数特征的主成分和神经网络来智能识别变压器绕组变形故障的方法。针对某10 kV变压器的被试绕组设置了不同的、成体系的变形类型、位置和程度的模拟故障,并用M序列法测量获得对应的传递函数。以传递函数的零、极点作为状态特征量,为了准确快速地判断绕组状态,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零、极点进行K-L变换从而获取其主成分。进而利用已经交叉验证的方法训练与通过训练并测试过的BP神经网络对绕组变形信息进行识别,结果表明该方法同时对变形类型、位置和程度具有较高的识别和诊断能力。该研究虽是在一个变压器上进行的,但它为绕组状态的智能识别提供了思路和途径。(本文来源于《智慧电力》期刊2019年10期)
殷晓悦[3](2019)在《“神经系统中信息的传递和调节”复习课教学中科学思维的培养》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神经系统中信息的传递和调节"复习课教学为例,结合实际教学中的常见问题,阐述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新情境、问题串和主题任务,引导学生的思维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培养学生运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文来源于《生物学教学》期刊2019年10期)
刘玉璞,邵水金,王畅,蔡昊,宣守松[4](2019)在《电针影响坐骨神经损伤大鼠外泌体释放和miR-21传递》一文中研究指出周围神经损伤(peripheralnerve injury,PNI)后的再生修复与功能重建仍存在挑战,其机制的探讨尚未完全阐明。电针对PNI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miR-21是小RNA(microRNA,miRNA)之一,参与PNI后的修复。外泌体中富含miRNA并可作为载体维持miRNA的稳定、传递miRNA以介导PNI后修复。为探讨电针治疗对坐骨神经损伤大鼠外泌体释放和(本文来源于《中国解剖学会2019年年会论文文摘汇编》期刊2019-08-18)
申定健[5](2019)在《“神经冲动的产生、传导和传递”专题知识的深度解析及备考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神经冲动的产生、传导和传递"作为动物生命活动调节考点中的重点和热点内容,是考查学生科学思维素养和理解能力的良好载体,在近几年高考生物试题中占据一定的考查比重。就知识内容而言,神经冲动的产生、传导和传递过程的机制分析又是该考点的核心内容。笔者在高叁复习冲刺阶段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如果对该内容缺乏深(本文来源于《教学考试》期刊2019年24期)
陈素娇,杨亚敏,包红霞[6](2019)在《微信群信息传递在神经外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微信群信息传递护理模式应用在神经外科护理中的效果及临床价值。方法:选取医院(2015年8月~2018年2月)收治的神经外科住院患者168例,根据开展护理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微信群信息传递护理模式,分析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态度评分,护理技术评分,关心患者评分,沟通能力评分,护理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未出现药物核对错误,患者识别错误发生率,管道管理不当发生率,意外损害发生率,压疮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微信群信息传递护理模式应用在神经外科护理中可以提升临床护理质量,减少护理不良风险事件发生。(本文来源于《中医药管理杂志》期刊2019年10期)
毛亚娣,金伟飞[7](2019)在《微信信息传递在神经外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微信信息传递在神经外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该院神经外科护理人员32人为对象, 201 5年2月至201 6年3月对其行传统口头传递模式的护理管理, 201 6年4月至201 7年4月行微信信息传递模式的护理管理。观察微信信息传递模式应用前后护理质量检查平均值、重点护理工作评分及重要信息知晓评分。结果微信信息传递模式应用后护理质量检查平均值、重点护理工作评分及重要信息知晓评分均高于应用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神经外科护理管理工作中应用微信信息传递模式能显着提高护理质量。(本文来源于《中国乡村医药》期刊2019年10期)
唐琪,李国伟,李慧,单晟毅[8](2019)在《基于神经网络的CVT传递函数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CVT二次侧所测电压无法准确反应电能质量的实际问题,并通过分析CVT线性等效电路和非线性因素的影响,提出建立神经网络来对CVT谐波传递函数进行研究。接着通过搭建CVT线性等效电路,对各次谐波进行了仿真。然后构建了BP对CVT传递函数误差最小的神经网络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检验,检验样本的输出值与仿真值输出值非常吻合,达到了预期目标。(本文来源于《电子设计工程》期刊2019年07期)
王敏霞[9](2019)在《微信信息传递在神经外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微信信息传递在神经外科护理管理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3~6月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患者80例,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实施常规信息传递方式,观察组实施微信信息传递方式,统计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神经外科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对管理质量与满意度的评分,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在神经外科护理管理中应用微信信息传递后,取得了显着效果。(本文来源于《中医药管理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Beiersdorfer,A,Scheller,A,Kirchhoff,F,Lohr,C,聂昊[10](2019)在《星形胶质细胞和嗅鞘细胞之间的Panglial缝隙连接介导Ca~(2+)瞬变的传递和神经血管耦合》一文中研究指出星形胶质细胞排列在有高度组织性的缝隙连接耦合网络中,通过Ca~(2+)波的传播进行通信。星形胶质细胞不仅与邻近的星形胶质细胞结合,而且还与少突胶质细胞偶联,形成panglial合胞体。但panglial合胞体中的神经胶质细胞是否通过Ca~(2+)信号传递信息尚不清楚。我们使用共聚焦Ca~(2+)成像来研究小鼠嗅球中星形胶质细胞和嗅鞘神经胶质细胞(OECs)之间的细胞间通讯。研究结果表明,通过"笼状" ATP和"笼状" tACPD的局部光解可引起的肾小球旁星形胶质细胞中的Ca~(2+)瞬变,导致OEC中随之而来的Ca~(2+)反应。这种从星形胶质细胞到OEC的Ca~(2+)反应的传递在神经元抑制的情况下持续存在,但是当用甘珀酸抑制缝隙连接偶联时消失。当通过DHPG的抽吸在OEC中直接诱发Ca~(2+)瞬变时,它们导致肾小球星形胶质细胞中的Ca~(2+)反应延迟,表明Ca~(2+)信号的panglial传递以双向方式发生。此外,从星形胶质细胞到OEC的Ca~(2+)信号的panglial传递导致嗅觉神经层中OEC相关血管的收缩。本研究结果证明了在缝隙连接耦合的panglial网络中,不同类别的神经胶质细胞之间通过Ca~(2+)进行信号传递,并借此调节嗅球中血管的直径。(本文来源于《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期刊2019年03期)
神经传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了一种利用传递函数特征的主成分和神经网络来智能识别变压器绕组变形故障的方法。针对某10 kV变压器的被试绕组设置了不同的、成体系的变形类型、位置和程度的模拟故障,并用M序列法测量获得对应的传递函数。以传递函数的零、极点作为状态特征量,为了准确快速地判断绕组状态,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零、极点进行K-L变换从而获取其主成分。进而利用已经交叉验证的方法训练与通过训练并测试过的BP神经网络对绕组变形信息进行识别,结果表明该方法同时对变形类型、位置和程度具有较高的识别和诊断能力。该研究虽是在一个变压器上进行的,但它为绕组状态的智能识别提供了思路和途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神经传递论文参考文献
[1].黄浩洁,乔德才,侯莉娟.α和β振荡在皮层-基底神经节间接通路传递增强调控大鼠运动疲劳产生[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2].牛成林,张昭宇,孙亮,高佳平,李洋.基于传递函数特征的主成分和神经网络的绕组变形识别技术[J].智慧电力.2019
[3].殷晓悦.“神经系统中信息的传递和调节”复习课教学中科学思维的培养[J].生物学教学.2019
[4].刘玉璞,邵水金,王畅,蔡昊,宣守松.电针影响坐骨神经损伤大鼠外泌体释放和miR-21传递[C].中国解剖学会2019年年会论文文摘汇编.2019
[5].申定健.“神经冲动的产生、传导和传递”专题知识的深度解析及备考策略[J].教学考试.2019
[6].陈素娇,杨亚敏,包红霞.微信群信息传递在神经外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9
[7].毛亚娣,金伟飞.微信信息传递在神经外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中国乡村医药.2019
[8].唐琪,李国伟,李慧,单晟毅.基于神经网络的CVT传递函数的研究[J].电子设计工程.2019
[9].王敏霞.微信信息传递在神经外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9
[10].Beiersdorfer,A,Scheller,A,Kirchhoff,F,Lohr,C,聂昊.星形胶质细胞和嗅鞘细胞之间的Panglial缝隙连接介导Ca~(2+)瞬变的传递和神经血管耦合[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