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伏关联论文-王慧鹏

起伏关联论文-王慧鹏

导读:本文包含了起伏关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基准地形起伏度,人口分布,空间关联,大连旅顺口区

起伏关联论文文献综述

王慧鹏[1](2014)在《大连旅顺口区基准地形起伏度与人口分布的空间关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GIS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完善,以及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人口发展功能区战略研究的逐渐深入,分析地形起伏度与人口分布的空间关联性对土地合理有序利用及环境自然评价等领域具有较高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地形起伏度是用来表示一定区域内地表高低起伏程度的重要定量指标,同时也是区域开发适宜性评价、各类设施布局选址、人口空间移动规划等重要的参照指标。当前基于GIS技术,采用矢量化等高线地形图或者公开发布的各种精度的DEM(数字高程模型),能够很方便地得到研究区域的地形起伏度。但总体看来,运用经典的地形起伏度模型公式计算一定区域的地形起伏度时,经常在运用空间尺度、关键参数设置等方面缺乏必要的规范性前提,往往造成地形起伏度的不可比性,影响到研究结论的正确运用。人口分布是指把具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分配在特定的区域中的一种过程和形式,它是人口的数量和分布人口区域的综合体,当前关于人口分布的研究大多基于国家级或省级等大尺度范围内的人口分布规律及其与地形起伏度的关系,其应用价值和指导作用还有待提高。本文依据现有研究基础和国家相关规范,选取大连旅顺口区作为研究案例区,提出了基准地形起伏度(Basic Topographic Relief)的概念,并设定以国家基准公里格网为基础,基于1:5万比例尺基本地形图上10m等高距的矢量化等高线,采用TIN插值方法,构建10m分辨率的DEM,再通过100m×100m地理格网作为计算依托格网,以内部高差3.5m作为平地条件,计算公里格网的地形起伏度,为地形起伏度的计算研究提供必要的规范和法则;综合运用GIS中的地形分析和缓冲分析等空间分析功能,分别探究区域内人口分布与海拔高度值的关系、人口分布与坡度值的关系以及人口分布与距海岸线的距离值之间的关系,总结出较小区域内人口分布的空间规律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区域基准地形起伏度与人口分布的空间关联。研究结果表明,基准地形起伏度的概念和模型具有可操作性;在较小尺度的区域内,人口分布与其地形因素息息相关,人口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同时基准地形起伏度与其人口分布具有较强的空间关联性;为区域人口的合理分布及科学开发建设提供参考依据,同时也对大连市及整个辽东半岛等大尺度区域人口迁移与人口布局提供指导和借鉴。(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期刊2014-05-01)

王庆安,毛竹,张翔,佘红英[2](2009)在《汶川地震极重灾区地形起伏度特征及其与生态环境受损关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DEM数据对汶川地震极重灾区地形起伏度特征分析,海拔高度和地形起伏度总体上是南西高,北东低。5km×5km单元地形起伏度>1000m的区域面积占27.98%。0.5km×0.5km单元>100m的区域面积占50.63%。在8.0级主震和6.4级余震震中之间典型区段剖面0.5km间隔分析中,南西段起伏度大于北东段,南西段起伏度>200m区段占全段14.84%,北东段仅占6.64%。地震导致生态环境受损程度的差异与地形起伏度的差异在空间分布上有一定的重合,具有高起伏度的南西段生态系统破坏面积占总破坏面积的88.55%,新增水土流失面积占新增总面积的70.99%。地震灾区地形起伏度是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致灾关联因素之一。(本文来源于《四川环境》期刊2009年05期)

韩峰,杜少将[3](2008)在《双模最小关联混态的纠缠及其量子起伏》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最小关联态的纠缠度与相关参数之间的关系。分析了不同参数情况下最小关联态发生纠缠时相关参数的取值范围以及全量子起伏与相关参数的关系;另外进一步分析了最小关联态的W ehrl熵,同时对标准EPR型纠缠态为的纠缠度作了进一步的计算。(本文来源于《长春大学学报》期刊2008年02期)

张玉驰,王晓勇,李刚,王军民,张天才[4](2006)在《自由运转半导体激光器边模间的强度起伏关联》一文中研究指出半导体激光器以其体积小、高效率的特点在通信领域和光谱测量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其强度起伏和位相起伏限制其在原子物理和精密测量中的应用。近年来,虽然人们利用亚泊松电流泵浦技术和窄线技术(Line-narrowing Techniques)将半导体激光器的强度起伏抑制到散粒噪声极限(Shot Noise Limit)以下最大达8.6dB,然而对于噪声的产生机制以及噪声特性仍然缺乏很清晰的物理图像。(本文来源于《中国光学学会2006年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06-09-01)

李治明[5](2006)在《从强子—强子到相对论重离子碰撞中的逐事件电荷起伏和关联》一文中研究指出几千年来,人类一直在探索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组成这个物质世界的最基本的元素又是什么?由于缺少实验和技术理论的支持,几个世纪以前对这些问题的最初回答只停留在缺乏实验证据的纯哲学上的观点。随着近代科技水平的发展,人们对物质结构的研究和发现不断深入。从1911年卢瑟福提出原子的核式模型结构以来,对于物质的微观结构的研究深入到原子核的层次。人们进一步发现原子核又是由核子通过强相互作用而结合在一起的。1961年盖尔曼等人提出了强子(参与强相互作用的粒子)是由更为基本的夸克组成。这种夸克论得到了大量间接实验事实的证明。然而,实验上却从来没有直接观察到过自由的夸克(夸克禁闭),随后人们发现这是因为夸克除了带有普通粒子所具有的量子数(如电荷,自旋等)外,还具有一种现在称之为“色”的量子数。夸克一旦结合成强子,就会成色中性(即不带色),所以夸克禁闭也就是色禁闭。而把夸克禁闭在一起的这种色规范场称作胶子,它被认为是传递夸克相互作用的媒介子。建立在以夸克和胶子层次上的量子动力学理论—量子色动力学(QCD)是当前研究基本粒子间强相互作用的最基本的理论。QCD理论中夸克具有渐近自由的性质,即夸克之间距离很小时,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会相应变小,夸克甚至会接近于自由状态;然而当他们之间的距离变大时,相互作用力会迅速增大。在理论分析中,对于夸克间的距离很小的情况,可以利用微扰QCD(pQCD)来计算。然而对于距离较大的那部分,格点QCD理论是一个较好的候选者。 格点QCD的计算表明,在极高温度和(或)重子数密度下,系统可能发生手征对称性的恢复相变以及强子物质会解除禁闭而以夸克胶子等离子体(QGP)的形式存在。在这种新的物质形态内,夸克和胶子可以在超出核子的范围内运动。研究表明夸克胶子等离子体可能存在于宇宙大爆炸的初期(具有极高温度)或者中子星(具有极高重子数密度)内。探寻QCD所预言的新的物质形态QGP的形成以及相变的性质一直是近代高能粒子物理实验的重要目标之一。在实验室里我们把两束具有极高能量的粒子流进行对撞,从而产生能量密度较大生存时间较长的强相互作用物质,以希望在这种环境下产生QGP物质。上个世纪末欧洲的SPS以及本世纪初美国的RHIC上的一系列实验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然而,在高能碰撞中即使QGP已形成,也不能在实验室内被直接观测到,它只是在碰撞过程中的某个极短的瞬间存在,随着系统的膨胀核冷却,它很快就演化成为实验上观测到的(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06-04-01)

蔡勖[6](2005)在《高能多粒子产生的机理:关联、起伏与复杂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高能微观粒子最显着的特性是相对论性和量子特性。利用相对论性微观粒子的碰撞,分析碰撞末态产物的性质,研究碰撞过程中的反应机制,探索物质更深层次的结构,寻求基本相互作用的动力学原理,是高能物理学家和核物理学家最重要的工作目标[1]。两个初态粒了在低能情形下发生反应,只能产生少数几个末态粒子,在实验上可以测量它们所有的运动学特征量,可以对每一个反应道进行分析。这种研究方式被称为遍举方法。(本文来源于《第二届全国复杂动态网络学术论坛论文集》期刊2005-10-01)

李雪梅[7](2002)在《钢琴音乐和声起伏与力度设计的关联》一文中研究指出钢琴音乐的力度安排 ,除了根据作曲家已经标明的力度指示而谋篇布局外 ,作品的和声起伏对力度变化也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对于那种“没有”或“少有”力度指示的巴洛克时期以及古典主义早期的键盘音乐来说 ,分析作品的和声起伏 ,并以此作为力度设计的一种依据 ,则更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文章主要阐述了影响和声起伏的几个因素 ,在此基础上着重分析了和声起伏对音响力度影响的两种情况。文章认为“同步”现象在钢琴音乐作品的力度关系中较为普遍 ;而“异步”现象则较少 ,只是为了特定表现需要 ,才加以运用。对于演奏者和钢琴教师进行力度设计来说 ,这两方面都需加以重视。(本文来源于《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期刊2002年02期)

起伏关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DEM数据对汶川地震极重灾区地形起伏度特征分析,海拔高度和地形起伏度总体上是南西高,北东低。5km×5km单元地形起伏度>1000m的区域面积占27.98%。0.5km×0.5km单元>100m的区域面积占50.63%。在8.0级主震和6.4级余震震中之间典型区段剖面0.5km间隔分析中,南西段起伏度大于北东段,南西段起伏度>200m区段占全段14.84%,北东段仅占6.64%。地震导致生态环境受损程度的差异与地形起伏度的差异在空间分布上有一定的重合,具有高起伏度的南西段生态系统破坏面积占总破坏面积的88.55%,新增水土流失面积占新增总面积的70.99%。地震灾区地形起伏度是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致灾关联因素之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起伏关联论文参考文献

[1].王慧鹏.大连旅顺口区基准地形起伏度与人口分布的空间关联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4

[2].王庆安,毛竹,张翔,佘红英.汶川地震极重灾区地形起伏度特征及其与生态环境受损关联分析[J].四川环境.2009

[3].韩峰,杜少将.双模最小关联混态的纠缠及其量子起伏[J].长春大学学报.2008

[4].张玉驰,王晓勇,李刚,王军民,张天才.自由运转半导体激光器边模间的强度起伏关联[C].中国光学学会2006年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2006

[5].李治明.从强子—强子到相对论重离子碰撞中的逐事件电荷起伏和关联[D].华中师范大学.2006

[6].蔡勖.高能多粒子产生的机理:关联、起伏与复杂性[C].第二届全国复杂动态网络学术论坛论文集.2005

[7].李雪梅.钢琴音乐和声起伏与力度设计的关联[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2

标签:;  ;  ;  ;  

起伏关联论文-王慧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