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保护效应论文_张瑾

导读:本文包含了贸易保护效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效应,贸易,贸易保护,指数,措施,边境,国际贸易。

贸易保护效应论文文献综述

张瑾[1](2017)在《不同贸易保护政策的进口抑制效应分析--基于反倾销与监管条件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通过面板数据分析检验了反倾销与各种监管条件对进口量抑制的效果。发现反倾销初裁、终裁对进口的抑制效果低于反倾销税率的效果,进一步发现同时存在反倾销与多种监管条件的商品贸易保护效应明显。同时通过对比不同监管条件的抑制效应发现进口许可证的抑制效应尤为明显。而实施一项监管条件大约可以降低10%的进口量,而1%的反倾销税大概降低0.5%的进口量,并且高反倾销税与监管条件同时实行对进口有递减的抑制作用。故两者间存在等价替换关系。针对我国不同行业可以找到适合的贸易保护政策,通过它们对进口量抑制的等价关系与成本估算进行更好的权衡取舍,从而中国能充分运用贸易保护政策在世界贸易博弈格局中不落下风。(本文来源于《中国市场》期刊2017年11期)

吴国松,林大燕,孙爱军[2](2015)在《中国农业保护支持政策调整的贸易保护效应量化分析——基于进口竞争部门和出口部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农业进口竞争部门和出口部门的贸易限制指数,对中国主要进出口农产品和不同农业部门的农业保护支持政策调整所引致的主要农产品和不同农业部门的贸易保护效果展开分析、测度和对比。研究因融入了价格弹性等反映农产品特征的参数,研究结果优于已有研究中的生产者名义支持率和消费者税收等价,能够更加真实地反映中国进口竞争部门和出口部门的农产品贸易因农业保护支持体系调整受到的影响,可以为今后不同农业部门的保护支持措施的针对性使用提供决策依据。(本文来源于《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05期)

吴国松,朱晶,林大燕[3](2013)在《中国不同类别农业保护支持政策的贸易保护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不同类型政策工具的贸易限制指数方法衡量和比较了不同类别农业保护支持政策的实施对农产品贸易的保护效应,估算了中国不同类别农业保护支持政策对农产品贸易量和贸易福利限制水平的影响及不同类别农业保护支持政策的相对贡献程度,并横向比较了不同国家不同类别农业保护支持政策对贸易量和贸易福利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类别农业保护支持政策对生产者层面或消费者层面的贸易量和贸易福利的影响存在差异;不同时期不同类别农业保护支持政策的相互作用与贡献也存在差异;中国现有农业边境措施对农产品贸易影响较小,国内支持政策对农产品贸易的保护效应在所考察的国家(地区)中是最低的。(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村经济》期刊2013年12期)

李淑贞[4](2013)在《中国反倾销的贸易保护效应:基于产品进口倾向性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反倾销所引发的贸易保护效应是学者们重点关注的贸易问题,本文则从进口倾向性角度研究反倾销所引发的不同的贸易保护效应。本文首先对中国所发起的47起反倾销案例依据进口倾向指数区分为高进口倾向产品和低进口倾向产品;通过对高进口倾向和低进口倾向产品的描述性分析可以看出高进口倾向产品反倾销的贸易限制效应低于低进口倾向产品反倾销的贸易限制效应,而两类产品均存在贸易转移效应,但是两类产品的贸易转移效应没有非常显着的差异;实证模型的检验结果进一步验证了不同进口倾向产品的反倾销所引发的贸易效应存在一定差异。(本文来源于《国际贸易问题》期刊2013年06期)

吴国松[5](2013)在《边境措施、国内支持与我国农产品贸易保护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成为WTO成员国之一,必须履行入世关于农产品边境措施和国内支持政策的承诺,中国农业保护支持体系必须受到WTO农业协议的约束。入世后的中国农业保护支持体系由边境措施和国内支持政策两部分构成:农业边境措施将根据世界贸易组织农业协定的框架进行调整,诸多农产品关税税率将被降低,诸多非关税贸易措施将被取消或调整;同时与农业协议相违背的国内支持政策措施也需适当调整,变“黄箱”农业国内支持政策为“蓝箱”、“绿箱”政策。入世十年,中国农业保护支持政策体系的变化最为显着,边境措施和国内支持已经基本调整到入世承诺水平,农业保护支持政策体系的调整对国内农业发展以及农村经济的影响已经基本体现出来。与此同时中国农业生产和贸易格局发生了显着变化,2004年首次出现农产品贸易逆差,至今已连续九年,且逆差额呈现不断上升的态势。因此基于中国农业比较优势现状,今后中国农业保护支持政策体系的调整需要在与WTO农业协议保持协调的基础上实现符合中国农业实际发展状况的最优农业保护格局,追求国家农业利益最大化。在未来新一轮农业谈判中,中国主张今后的农业谈判要按照公平竞争的原则,消除贸易壁垒,减少农业保护,促进农产品公平贸易,要充分考虑中国及发展中国家农业发展实际和需要,保证谈判结果在体现各方利益的基础上实现总体平衡。因此,在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大趋势下,探讨如何既不违背WTO规则,又合理利用农业保护与支持政策实现中国农业比较优势的提升和农业稳定发展对我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农业保护支持政策体系调整会改变农产品市场机制条件下国内外比价关系,进而会对农产品产出结构和农产品市场造成扭曲性影响,进而最终影响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量及贸易福利。因此有必要在系统测度我国农业边境措施调整对农产品贸易保护效果的基础上,量化入世以来不同农业保护支持政策调整对农产品贸易保护的加总效应,衡量中国农业进口竞争部门和出口部门的农业保护支持政策体系调整对农产品贸易的保护效果,衡量十年来中国不同类别农业保护支持政策中的边境措施和国内支持调整对农业总体、农业进口竞争和出口部门农产品贸易的影响。在开放的多边贸易体制下,只有国内支持政策和边境措施的有效配合才能有效提高一国农业保护支持政策体系对农产品贸易的保护作用。因此现阶段如何调整农业保护支持体系中的边境措施和国内支持政策,有效提升农业比较优势,优化农产品贸易格局,是切实处理好合理的进出口农产品贸易结构与保护农民利益、维护国内生产和市场稳定关系的关键,进而本研究相关计算结果可以为其提供一定依据,也有助于为中国农业保护支持政策体系中边境措施和国内支持的调整和制定提供决策参考。本研究在对中国农业保护支持政策体系调整变动详细论述的基础上阐述了中国农业发展和贸易现状,进而利用农业生产、贸易及相关价格等数据分别从农业总体、不同农业部门、不同类别农业保护支持政策措施等多个层面对入世前后的中国农业保护支持政策调整的贸易保护效果进行实证测度,进而将中国的测算结果和其他国家相对比,探讨中国农业保护支持政策所引致的农产品贸易保护水平与其他国家的差距,希望从贸易限制指数和等值关税的视角对我国农业保护支持政策体系调整及农业贸易保护进行探讨,讨论不同产品、不同农业部门因农业保护支持政策体系调整所引致的贸易量和贸易福利限制效果及不同类别农业保护支持政策措施对贸易量和贸易福利的影响,为中国今后的农业保护支持政策调整并最大限度的获取贸易福利的贸易开放政策制定和选择提供依据。1、本文运用贸易限制指数对中国农业保护支持政策调整的农产品贸易总体保护效应展开了细致测算。首先对分类农产品需求价格和收入弹性展开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农产品需求几乎都缺乏弹性,同时主要农产品供给价格弹性也较小,说明农产品价格变动与农产品产量的关联不强。其次为了测算农产品边境价格,需要对入世十年来的中国农业边境措施调整的总体效果进行测度,进而需要对非关税贸易措施的贸易保护效应进行量化。而非关税贸易措施种类繁多,不同农产品因非关税贸易措施所引致的贸易保护效应也不相同,需要科学解决加总集合问题。研究在测算农产品进口需求弹性的基础上结合非关税贸易措施的关税等值等数据对中国农业边境措施政策组合调整对农产品贸易保护效应进行实证分析。最后研究基于贸易量和贸易福利限制指数对中国农业保护支持政策体系调整的农产品贸易总体保护效果展开了全面量化分析,研究得出不同权重加总量化方法的结果存在一定差异,并将研究结果与其他国家地区相对比,得出不同国家的农业保护支持政策的贸易保护效果也存在显着差异。2、本文进一步运用基于农业部门的贸易限制指数,对中国主要进出口农产品和不同农业部门(进口竞争部门和出口部门)的农业保护支持政策调整所引致的农业进口竞争部门和农业出口部门的贸易保护效果展开分析、测度和对比。因融入了价格弹性等反映农产品特征的参数,研究结果优于已有研究中的生产者名义支持率和消费者税收等价,能够更加真实反映中国进口竞争部门和出口部门的农产品贸易因农业保护支持体系调整受到的影响。3、最后本研究将焦点集中于农业保护支持政策体系调整框架下的农业边境措施与国内支持政策的变动对贸易量和贸易福利的影响。农业保护支持措施体系中的边境措施和国内支持政策的综合运用将对中国农业生产贸易产生多重多层次影响,亟需科学评价不同类别的农业保护支持政策措施的调整实施对不同农产品贸易的保护效果。本研究拟分别采用不同政策工具的贸易限制指数方法来衡量和比较不同农业保护支持措施类别的实施对农产品贸易的保护效果。首先基于相关文献估算中国农业不同类别保护支持政策措施对农产品贸易量和贸易福利限制水平及不同类别农业保护支持措施的相对贡献程度;其次借助世界银行的全球贸易扭曲数据库,横向比较不同国家不同类别的农业保护支持政策措施对贸易量和贸易福利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了不同类别农业保护支持政策措施对生产者和消费贸易量和贸易福利的影响存在差异。研究结果还揭示了不同时期不同类别农业保护支持政策的相互作用与贡献,当世界农产品价格波动较明显时,不同类别农业政策的贸易保护效果也存在差异。从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农业保护支持政策效果的对比来看,与发达国家的边境措施的贸易保护效应基本持平,但是仍然低于发展中国家和世界总体水平,中国现有农业边境措施对农产品贸易量的影响较小。就国内支持政策措施而言,因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存在显着的差异,在入世前后发生了显着变化,中国国内支持政策对农产品贸易的保护效应在所考察的国家地区中是最低的。中国是农业大国,同时作为世界贸易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必然需要对中国农业在今后的贸易谈判中的得失做综合考虑,最大化中国农业参与世界交换的净福利。在农业保护支持政策体系不断调整的过程中,考虑我国入世前后不同类别农业支持政策调整引致的贸易量和贸易福利效果,及不同农业部门、不同农业支持政策措施调整效果的国内外对比,并据此调整和制定相应的后过渡期的保护和缓冲政策,是决策者和公众都关心的问题。由于农业保护支持政策体系调整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引发国内外农产品市场价格的扭曲,进而影响到中国农业生产和贸易格局,乃至影响中国农业保护支持政策体系调整对农产品贸易的保护效应,因此本文对中国农业保护支持政策体系调整系统梳理后进行实证分析,试图为今后一段时间内中国农产品贸易谈判的目标和农业边境措施和国内支持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新的分析角度和选择参考。(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3-06-01)

卢仁祥[6](2012)在《金融危机下的贸易保护问题研究——基于母市场效应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母市场效应是指在规模报酬递增和贸易成本存在的情况下,一个国家会倾向于出口迎合本国需求的产品,需求大国将最终成为该产品的净出口国。从分析历次金融危机爆发时各国的贸易保护措施入手,依据母市场效应的理论框架,探讨了金融危机下的贸易保护问题并对其进行实证检验,最后得出金融危机期间采取贸易保护措施确实能促进出口的结论。(本文来源于《经济问题》期刊2012年06期)

杨仕辉,邵骏[7](2011)在《美国反倾销贸易保护效应的实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建立美国各年向各涉案国家的进口额与反倾销申诉、反倾销措施及相关影响因素的回归模型,考察了1995-2008年美国发起的反倾销申诉和采取的反倾销措施对所有57个涉案国家和地区进口的影响。运用广义矩法对最小二乘估计的结果进行修正发现,虽然美国当期的进口主要由历史进口因素决定,但其反倾销申诉与措施会造成当期进口总额的显着下降,下降比例分别达到7.198%和5.890%,美国反倾销保护效应使美国年均进口额下降近1757亿美元,中国每年向美国的出口额减少超过127亿美元。(本文来源于《商业经济与管理》期刊2011年06期)

王艳秀[8](2011)在《美国贸易保护的动因与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贸易自由化迅速发展的今天,面对经济危机,贸易保护主义的思潮仍可以轻松地掀起如此大的波澜,这提醒我们必须保持足够的警惕性。在具有代表性的美国贸易保护历史发展进程中,对美国贸易保护的动因和效应进行系统地研究,可以更加深刻地揭示美国贸易保护兴起的本质与内在驱动力,为中国应对贸易保护主义提供可行性建议,确保中国对外贸易的平稳发展。以往贸易保护的主要理论因关注点不同提出了不同的论点和论据,在已有的文献和分析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美国的实际情况建立新的理论分析框架,可以进一步拓展对美国贸易保护动因和效应的研究。从贸易保护主要理论的演进入手,研究不同历史背景下贸易保护的出发点和效果等问题,对贸易保护的理论主要论点进行梳理,从时代背景、动因及效应等方面进行归纳与总结,以此作为美国贸易保护动因与效应研究的逻辑线索和依据。在考察美国经济实力的变化和世界贸易体制等背景的基础上,按照历史的逻辑,分析美国贸易保护发展的历史背景和演进特点,主要立足于美国贸易政策的演进变化与美国在世界经济中实力和地位变化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研究自美国建国以来不同时期的主要贸易政策和主要的贸易措施,为贸易保护动因及效应的实证分析的展开奠定基础。然后,以贸易保护主义的“国家干预”思想作为出发点,从意识形态影响的角度,研究民族主义、国家主义对美国贸易政策取向的影响。在从理论视角证明民族主义、国家主义思想从意识形态角度影响人们的贸易保护主义倾向,之后,在实践中考察美国贸易保护中民族主义、国家主义对个人偏好的影响,研究发现维护民族利益、国家利益是贸易保护倾向的主要内在驱动力。在此基础上,选择贸易政策制定的供求机制为分析框架,再对美国贸易保护政策中利益集团的影响机制和效果进行分析。按照贸易政策制定的供求机制,研究美国贸易保护政策制定的政治动机、过程、机制和结果。研究发现,美国的主要利益集团在美国贸易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对贸易保护的强度和对象选择等起了重要的影响。通过上述理论和实践研究证实,维护国家利益是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内在驱动力和主要动因,由于政治和经济的利益等因素的影响,贸易政策的实施与最终目标往往不与追求国家福利最大化的目标相一致。从宏观经济视角,以贸易保护理论中的“保护贸易”核心论点为依据,以经济波动为线索,研究美国贸易保护的发展特点和波动原因及绩效。首先根据经济波动的相关主要理论和利用主要相关指标,构建美国经济波动的长期趋势模型,之后研究贸易量变化与经济波动间的协同变动关系,以及贸易保护的波动特点。研究认为,随着美国经济实力的提高,贸易保护措施呈现隐蔽性发展,贸易保护手段和方式愈加灵活。通过理论分析和以反倾销的实证分析——泊松回归模型的定量和定性研究证实,GDP增长率、失业率、通货膨胀率和贸易收支平衡情况与贸易保护的波动存在内在的关联性,它们是贸易保护波动的主要动因,且这些指标达到一定水平时贸易保护兴起或加深的风险会增加,但美国贸易保护效应的研究结果表明:美国贸易保护政策对改善国家整体就业水平和贸易收支状况无明显正效果,可是,其示范作用的负面影响非常明显。从贸易保护理论中“产业保护”的相关论点出发,以产业竞争力研究线索,考察贸易保护的特点变化与产业竞争力变化的相关关系及贸易保护的效应。根据产业竞争力理论,分析贸易壁垒对产业竞争力影响的作用机制,选择产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贸易竞争指数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研究美国贸易保护壁垒的产业分布特点。在产业贸易保护的实证分析中,从产业的影响力和地位以及产业中贸易保护存续的时间考虑,选取了农业和钢铁业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贸易竞争指数等指标验证了贸易保护强度的变化与产业竞争力强弱变化之间的存在内在的关联性。最后,从产业“干中学”效应和贸易保护的福利效应评析贸易保护的效果,研究结论认为,贸易保护成本和贸易保护效果存在不对称性,产业的贸易保护需要付出巨大的经济成本且有损国民福利。从贸易保护理论中“保护环境”的论点出发,以环境保护的角度,考察美国绿色壁垒的主要措施与效果。从国际环境保护的趋势、贸易壁垒与环境保护措施的耦合关系等角度,从理论和实践上分析的结果显示:绿色壁垒的产生本质上就是具有保护主义色彩的。在此基础上,对美国绿色壁垒的主要措施分析后,分别从环保效果和保护主义效果研究绿色壁垒的效应。第一,以环境成本内在化为主线,研究绿色壁垒的保护效果,结果显示:美国的绿色壁垒的实质是在维护本国的利益,碳关税的提出也不例外,美国的污染的减少是以其他国家的福利损失或环境污染为代价的,再次验证贸易保护的内在根源之一是要维护国家利益的结论。第二,归纳绿色壁垒的保护主义效应,研究结果得出,美国主要借环境保护的名义,变相实行贸易保护的目的,妨碍其他国家的出口贸易。通过上述经济波动、产业竞争力和环境保护效果等多视角研究美国贸易保护的动因与效应,验证出贸易保护理论的结果与实际效应之间是存在偏差的。这些问题的研究有助于对国际贸易中产生的新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揭示其本质。依据前面的分析结果和涉及的主要经济指标,对美国贸易保护措施针对中国产业的分布特点进行分析。最后,根据中国所面临的贸易保护主义整体情况,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提出可行性的政策性建议。(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1-06-01)

吴力波,汤维祺[9](2010)在《自由贸易抑或贸易保护——国际贸易的经济增长效应再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全球经济复苏过程中,发达国家与新兴经济体之间关于自由贸易的争议也变得空前激烈。国际贸易是否有利于全球经济增长?这实际上是长期以来国际经济学与发展经济学领域颇具争议的问题之一,而在当下对这一问题进行重新审视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传统贸易理论对贸易合理性的探究尽管触及了经济增长问题,但在贸易静态收益理论的框架下,国际贸易究竟是否会促进一国经济增长,既取决于各个国家在各个发展阶段的经济增长究竟偏向于出口部门还是进口部门,也取决于各种贸易政策对各个部门的相对供给和相对需求的影响。本文对现有针对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所做的实证研究作了系统回顾和分析总结,明确指出了目前各种看似矛盾的实证证据背后的理论和技术根源。在此基础上,运用两阶段最小二乘估计(2SLS)和GMM动态面板回归技术,对1960~2006年期间全球各国面板数据进行分析,对不同收入水平的国家组别分别就其贸易占GDP比重与GDP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文章发现,上述实证研究证明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与一国经济发展阶段相关,但对不同收入水平的国家而言则存在差异,同时进口和出口在经济增长中的表现也存在差异性。总体来看,对中等收入国家而言,贸易占GDP比重与GDP增速之间的关系最强,进出口均有较强带动作用;高收入国家贸易占GDP比重与GDP增速之间关系较弱,进口的作用甚至大于出口;低收入国家贸易占GDP比重与GDP增速之间的关系最弱,进口甚至有抑制作用。(本文来源于《世界经济研究》期刊2010年11期)

邢孝兵,徐洁香[10](2010)在《技术标准化的贸易保护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技术进步所导致的产品科技含量的增加以及贸易自由化导致的传统贸易政策工具作用的减弱,标准化正逐渐成为继配额、关税之后的新贸易保护政策工具,对国际贸易的发展形成阻碍作用。文章首先通过建立一个不对称寡头模型分析了标准化的贸易保护效应,从而明确了为什么发达国家可以把非歧视性的技术标准作为新的贸易保护政策工具。然后从实证角度验证了日本标准化水平的提高对中国农产品出口具有较强的贸易保护效应,为理论模型提供了实证支持。(本文来源于《国际经贸探索》期刊2010年06期)

贸易保护效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运用农业进口竞争部门和出口部门的贸易限制指数,对中国主要进出口农产品和不同农业部门的农业保护支持政策调整所引致的主要农产品和不同农业部门的贸易保护效果展开分析、测度和对比。研究因融入了价格弹性等反映农产品特征的参数,研究结果优于已有研究中的生产者名义支持率和消费者税收等价,能够更加真实地反映中国进口竞争部门和出口部门的农产品贸易因农业保护支持体系调整受到的影响,可以为今后不同农业部门的保护支持措施的针对性使用提供决策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贸易保护效应论文参考文献

[1].张瑾.不同贸易保护政策的进口抑制效应分析--基于反倾销与监管条件的比较[J].中国市场.2017

[2].吴国松,林大燕,孙爱军.中国农业保护支持政策调整的贸易保护效应量化分析——基于进口竞争部门和出口部门研究[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5

[3].吴国松,朱晶,林大燕.中国不同类别农业保护支持政策的贸易保护效应[J].中国农村经济.2013

[4].李淑贞.中国反倾销的贸易保护效应:基于产品进口倾向性的比较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3

[5].吴国松.边境措施、国内支持与我国农产品贸易保护效应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3

[6].卢仁祥.金融危机下的贸易保护问题研究——基于母市场效应的分析[J].经济问题.2012

[7].杨仕辉,邵骏.美国反倾销贸易保护效应的实证分析[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1

[8].王艳秀.美国贸易保护的动因与效应研究[D].吉林大学.2011

[9].吴力波,汤维祺.自由贸易抑或贸易保护——国际贸易的经济增长效应再考察[J].世界经济研究.2010

[10].邢孝兵,徐洁香.技术标准化的贸易保护效应[J].国际经贸探索.2010

论文知识图

经济波动和贸易保护效应通过贸...所示,Sd线表示国内供给曲线,Dd线表...一1一42001一2004年各类农产品关税与总...中国农业大学2003年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中国农业大学2003年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中国农业大学2003年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

标签:;  ;  ;  ;  ;  ;  ;  

贸易保护效应论文_张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