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医学院附汉江医院陕西汉中723003)
【摘要】目的:探讨呼吸衰竭患者的无创呼吸机治疗效果。方法:对2016年1月到2018年7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21例呼吸衰竭患者的医疗信息进行整理,并作为研究的基础资料;对入院患者以抛掷硬币的方法随机分为对照组(60名)与观察组(61名);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案,观察组采用无创呼吸机治疗方案。结果:观察组的FEV1值为73.17±10.02(%),FEV1/FVC值为65.38±9.26,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6%与3.3%,但是,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呼吸衰竭患者的救治中采用无创呼吸机治疗方案,能够更好地改善患者的肺功能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关键词】呼吸衰竭;无创呼吸机;肺功能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9)03-0134-02
呼吸衰竭是一种肺通气/换气功能障碍的疾病,该病的发生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了十分严重的威胁[1]。在呼吸衰竭患者的治疗中恢复肺通气/换气功能是其中的关键所在,目前,临床上关于如何恢复肺通气/换气功能提出了多种方案。其中,借助无创呼吸机治疗方案得到了较为普遍的认可。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对2016年1月到2018年7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21例呼吸衰竭患者的医疗信息进行整理,并作为研究的基础资料;对入院患者以抛掷硬币的方法随机分为对照组(60名)与观察组(61名);其中,观察组:男37例、女24例,平均年龄(52.65±2.20)岁,平均病程(3.02±0.62)d,平均BMI指数(25.02±0.45)kg/m2;对照组:男35例、女25例,平均年龄(52.80±2.25)岁,平均病程(3.10±0.65)d,平均BMI指数(25.35±0.47)kg/m2;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干预: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给予抗感染治疗、帮助患者止咳祛痰、解痉平喘、纠正酸碱中毒、降低肺部动脉异常高压、肺脑合剂干预等。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加用无创呼吸机治疗:采用BiPAP呼吸机经面罩接鼻无创正压通气治疗,为提高患者的配合度使用期向患者做必要的说明;根据病情设置参数:通气模式S/T模式,呼吸频率14~16次/min,氧浓度控制在30%~45%,氧流量根据SaO2调节;初始吸气压力(IPAP)6~8cmH2O,缓慢上调,维持在12~18cmH2O,呼气压力0~2cmH2O,呼气压力4~6cmH2O,通气时间2~6h,2次/d。
1.3评价指标
根据患者第1s用力呼吸容积与预计值比值(FEV1%)及其与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进行评价。并发症发生率=并发症发生例数/总患者人数。
1.4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当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后肺功能指标对比
两组患者在实施治疗后,观察组的FEV1值为73.17±10.02(%),FEV1/FVC值为65.38±9.26,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患者治疗后的肺功能指标参数值(x-±s)
3.讨论
在临床上造成患者出现呼吸衰竭症状的因素较多,而在治疗的过程中改善患者的肺功能以及尽可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则是其中的关键。在呼吸衰竭的治疗过程中传统方法虽然能够快速实现短暂的肺功能改善,但是,治疗方法存在明显的侵入性创伤,从而使得患者需要承受较大的痛苦。此外,传统方法的操作技术难度较高且需要的治疗费用也较高。为对传统治疗方法进行改进,临床上提出了BiPAP呼吸机治疗模式。无创呼吸机治疗与传统方法相比具有操作简单、使用无创伤、治疗费用相对较低以及流速触发和漏气补偿等优势[2]。无创呼吸机以双水平气道来为患者提供通气服务,帮助患者有效的克服气阻,降低呼吸肌的疲劳感,提升患者肺泡的通气能力,并且还具有一定的防止细支气管气道出现陷闭的情况,从而改善患者的通气环境[3-4]。采用无创呼吸机治疗由于无需进行侵入性操作,因此,患者的认可度也较高并能够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任辉等指出无创呼吸机治疗呼吸衰竭具有疗效、接受性以及安全性的多重优势,是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的治疗方案[5]。本文的研究显示,观察组的FEV1值为73.17±10.02(%),FEV1/FVC值为65.38±9.26,均高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所以,在呼吸衰竭患者的救治中采用无创呼吸机治疗方案,能够更好地改善患者的肺功能且具有较高的应用安全性。
【参考文献】
[1]秦文.护理干预在雾化吸入联合无创呼吸机治疗呼吸衰竭中应用的效果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0(2):261-262.
[2]徐金明,李锋,陈玮.噻托溴铵和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联合无创呼吸机治疗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研究[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7,37(3):181-183.
[3]姚淅浦.噻托溴铵和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联合无创呼吸机治疗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研究[J].临床研究,2017,25(9):38-39.
[4]朱早君.无创呼吸机治疗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观察[J].河南医学研究,2016,25(11):1990-1991.
[5]任辉,杨辅宝.无创呼吸机治疗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7,21(23):3057-3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