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动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能动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导读:本文包含了能动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人工智能,道德,身份,关系,制度,教师,专业。

能动者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李丹丹[1](2019)在《不同场景、身份、能动者的民间舞蹈——锡伯族民间艺术家塔琴台的贝伦实践回望》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试通过对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锡伯族贝伦民间艺术家塔琴台的舞蹈实践历程进行梳理、分析,将其舞蹈生涯分成四个阶段,探寻每一阶段由于其舞蹈身份的不同,所展开的不同层面的贝伦实践探索。探究其分别以草根、学院本科生、文工队队长、文化馆工作人员等不同身份及话语下,对锡伯族贝伦的民间发展、舞台繁荣、民间至舞台的过渡等所做出的有益探索与贡献,从中窥探不同社会身份在民间舞蹈实践活动的不同场域中所具有的话语及作用。(本文来源于《当代音乐》期刊2019年12期)

邬桑[2](2019)在《人机混合能动者的伦理意义、建构分析和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使它极可能担负道德责任,拒斥人工智能成为道德能动者是不现实且理由不足的。人工智能作为道德能动者有其哲学理论基础,但它目前只能成为显性伦理主体而非完全伦理主体,尚不足以现实地被问责,它无法解决"好"的决策问题、伦理契合问题和具身化问题。因此,人工能动者相关的伦理问题需求一个可替代的道德能动者——人机混合能动者。混合能动者不仅能够在人工智能技术支持其成为完全伦理主体之前,作为伦理主体承担道德责任,而且在人工智能成为完全伦理主体之后也将长期存在。因此,加强以混合能动者作为伦理主体的研究是有必要的,混合能动者符合社会—技术—认识高度不可分的立场,也是实现分布式道德的重要一环,更是实现人机融合的关键步骤。通过对混合能动者内部建构进行行动哲学的理论分析,提出人工智能的伦理准则需依据以混合能动者内外为划分而产生的六个维度,有助于人工智能的伦理准则的推进和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本文来源于《哲学分析》期刊2019年05期)

陆屹洲,马得勇[3](2019)在《权力、能动者与高等教育政策变迁——对研究生“推荐免试”工作的历史制度主义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现有国内有关高等教育制度变迁的研究主要以经济学视角和政策学视角为主,两种视角均存在明显的理论缺陷。文章以研究生"推荐免试"(简称:推免)工作的变迁为案例,以历史制度主义理论范式作为分析框架,对其发展演变进行了分析,试图在理论上克服已有研究的缺陷。文章研究发现,看似静止的研究生推免制度事实上经历了数次较大的变迁,在较大的变迁之间又存在着政策上的微调。在这一变迁过程中,环境和观念是制度变迁的主要动因,作为主管部门的教育部拥有政策制定的主导权,掌握了这一政策的制定和改变,而作为政策执行者的高校之间的博弈、作为政策对象的学生群体的行为策略则在制度的微调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正是由于能动者在权力上的不对等,教育制度变迁呈现出"行政主导、博弈为辅"的面貌。研究同时发现,教育制度的频繁变迁中充满了非理性因素和"历史偶然性"。(本文来源于《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王鉴[4](2019)在《跨界的能动者:教师教育者专业成长路径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狭义的教师教育者主要是指在师范院校中从事教师培养与培训工作的教师,尤其是指师范院校中担任心理学、教育学、学科教学法,以及其他教育学类课程的教师。广义的教师教育者是指在教师教育相关机构中培养或培训教师的教育工作者。进入新时代以后,教师教育者由"身份赋权"转向"素养胜任",教师教育者的专业素养成为其合法性存在的依据。作为跨界的能动者,教师教育者需要具备理论与实践的双重素养,在此专业成长的路径上需要架设起教师教育者跨界之"立交桥"。(本文来源于《中国教育学刊》期刊2019年07期)

李亚娟,李建会[5](2019)在《环境在适应中的作用:从“筛子”到“能动者”》一文中研究指出适应是进化生物学中的重要概念。伴随着进化生物学的叁次理论综合,人们对适应的认识发生了变化,环境在适应中的作用也发生了变化。在第一次综合(达尔文进化论)和第二次综合(现代综合论)中,适应分别是生物体的性状和生物体的基因对环境的适应,环境在达尔文式适应和现代综合论式适应中均发挥着独立的"筛子"作用。在第叁次综合(进化发育生物学)中,适应不再是性状或者基因对环境的适应,而是生物体整个发育过程的适应,环境在进化发育生物学式适应中既发挥影响又受到影响,发挥着"能动者"作用。本文拟通过讨论环境在各式适应中从"筛子"到"能动者"的作用转变,揭示出进化生物学中进化观的转变——从分离的、静态的进化观到整体的、动态的发育进化观,突出环境视角对进化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性。(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哲学研究》期刊2019年03期)

欧阳静[6](2019)在《治理体系中的能动者结构:县域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实施全面从严治党和全面依法治国战略,这将有利于优化县域治理结构;2018年国家开始实施的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则正在重塑基层治理的基本结构。反腐和扫黑的双重举措,其用意在于打破县域治理结构中由强势群体所结成的利益联盟,从而重构县域治理结构关系,建立基于公(本文来源于《文化纵横》期刊2019年02期)

吴昀潇[7](2018)在《能动者视角下的地方政府创新差异——基于五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获奖项目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地方政府创新在中国过去的10几年成为一种风尚。基于五届(2000-2010)"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获奖项目的类型和分布等特性的分析,文章发现不同区域或层级的地方政府进行的创新活动呈现了数量和类型上的差异:东部地区创新占大部分;地级政府主要进行行政改革,政治改革主要集中在县级。为什么创新活动呈现了如此的差异?研究认为,在干部晋升机制下,地方官员有动力进行地方政府创新,并且地方官员选择政府创新的类型受所在地方政府层级的影响。此外,将地方政府创新做了类型区分后,创新差异得到较好解释,在众多的经济因素中识别出第叁产业比值影响显着。(本文来源于《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期刊2018年07期)

张正清,黄晓伟[8](2018)在《作为“他者”而承担道德责任的智能机器——一种人工智能成为道德能动者的可能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智能机器的责任问题随着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很多学者认为智能机器不具备承担道德责任的能力,因此不是道德能动者。从责任的他者视角出发对智能机器道德自主性与意向性的质疑,并不能否认其具有道德责任能力。从他者期望型道德责任的角度看,智能机器由于人们的期望偏见、智能偏见和地位偏见而不被承认具有道德责任能力。如果智能机器想要在现代技术社会的责任网络中获得应有的地位,就需要我们如实地期望智能机器人的道德责任,摒弃事后立场、语境不匹配、人类中心主义等经典责任伦理面临的问题,从而生成新的他者期望型道德能动者。(本文来源于《道德与文明》期刊2018年04期)

刘柳[9](2018)在《超越本体论的舞蹈实践观——从权力关系、身份政治和能动者的实践谈起》一文中研究指出从20世纪60年代的结构主义,到80年代的社会建构论~((1)[1])和文化实践观~((2)[2]),广义上的人文学术界已成功地将"名词"意义上的文化观,转型为动词领域的文化实践论。该理论的发展趋势离不开全球化的技术语境,以及以"行动者"为中心,博弈论为指向的网络生态。不容忽视的是,此种理论范式的转换却未能在中国舞蹈理论界呈现。许多研究、创作与表述,仍局限在本质主义和实证论的框架内,反复纠缠于"是什么"的传统问题和认知困局。如何走出舞蹈本体论的迷雾,尝试从舞蹈"外部"与"行动者"的角度,在动态的文化关系中,重新理解作为文化实践的舞蹈行为呢?本文从权力关系、身份政治的角度切入全球化语境中的不同舞蹈实践,借鉴西方舞蹈人类学研究中若干经典个案,以及笔者近年在舞蹈人类学研究中的民族志个案,试图呈现"舞蹈"如何是一种混同着行动者、话语、权力关系、意识形态和资本技术的实践行为,及其通过身体的在场参与和不同主体间的社会互动所共构的文化实践的必经历程。(本文来源于《北京舞蹈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乔雪峰,卢乃桂[10](2017)在《跨边界能量再生与扩散:跨校专业学习共同体中的教育能动者》一文中研究指出流动教师的能动性影响到区域教育协同发展,成为教师轮岗交流政策实施的关键。本研究从文化生态视角剖析教师能动性,诠释由骨干教师担任的领导教师在教育集团内跨校流动中的能量发挥。研究所见,政策导向流动与教师自身利益诉求相一致,可激发教师流动意愿。组织结构的支持降低了流动教师的跨边界焦虑,促使其扎根于流入校实践场域。领导教师基于整体规划路径和过往实践凝聚、发挥及扩散能量,引导群体决策和行动,实现边界跨越提升。(本文来源于《教育发展研究》期刊2017年24期)

能动者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使它极可能担负道德责任,拒斥人工智能成为道德能动者是不现实且理由不足的。人工智能作为道德能动者有其哲学理论基础,但它目前只能成为显性伦理主体而非完全伦理主体,尚不足以现实地被问责,它无法解决"好"的决策问题、伦理契合问题和具身化问题。因此,人工能动者相关的伦理问题需求一个可替代的道德能动者——人机混合能动者。混合能动者不仅能够在人工智能技术支持其成为完全伦理主体之前,作为伦理主体承担道德责任,而且在人工智能成为完全伦理主体之后也将长期存在。因此,加强以混合能动者作为伦理主体的研究是有必要的,混合能动者符合社会—技术—认识高度不可分的立场,也是实现分布式道德的重要一环,更是实现人机融合的关键步骤。通过对混合能动者内部建构进行行动哲学的理论分析,提出人工智能的伦理准则需依据以混合能动者内外为划分而产生的六个维度,有助于人工智能的伦理准则的推进和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能动者论文参考文献

[1].李丹丹.不同场景、身份、能动者的民间舞蹈——锡伯族民间艺术家塔琴台的贝伦实践回望[J].当代音乐.2019

[2].邬桑.人机混合能动者的伦理意义、建构分析和启示[J].哲学分析.2019

[3].陆屹洲,马得勇.权力、能动者与高等教育政策变迁——对研究生“推荐免试”工作的历史制度主义分析[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9

[4].王鉴.跨界的能动者:教师教育者专业成长路径探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9

[5].李亚娟,李建会.环境在适应中的作用:从“筛子”到“能动者”[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9

[6].欧阳静.治理体系中的能动者结构:县域的视角[J].文化纵横.2019

[7].吴昀潇.能动者视角下的地方政府创新差异——基于五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获奖项目的实证研究[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8

[8].张正清,黄晓伟.作为“他者”而承担道德责任的智能机器——一种人工智能成为道德能动者的可能性[J].道德与文明.2018

[9].刘柳.超越本体论的舞蹈实践观——从权力关系、身份政治和能动者的实践谈起[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8

[10].乔雪峰,卢乃桂.跨边界能量再生与扩散:跨校专业学习共同体中的教育能动者[J].教育发展研究.2017

标签:;  ;  ;  ;  ;  ;  ;  

能动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