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心肌炎的急诊救治体会

病毒性心肌炎的急诊救治体会

黄泽波(广西梧州市桂东人民医院急诊科广西梧州543000)

【摘要】病毒性心肌炎是指人体感染嗜心性病毒,引起心肌非特异间质性炎症。在发生病毒流行时,有病毒感染全身症状的患者病毒性心肌炎发生率约为5%,有病毒血症患者约12%可表现心脏症状和体征[1]。可呈向限性或弥漫性,病程可以是急性,亚急性或慢性。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多数可以完全恢复。很少发生猝死。一些慢性发展的病毒性心肌炎可以演变为心肌病。病毒性心肌炎尚无特效疗法。仍以充分休息为疗效肯定的措施,药物治疗以改善心肌营养和代谢的药物为主。大多数患者经过适当治疗后痊愈,极少数患者在急性期因严重心率失常,急性心力衰竭和心源性休克而死亡。笔者对近5年收治的病毒性心肌炎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中图分类号】R459.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2)17-0292-02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在我院2005年1月至2011年1月急诊收治的病毒性心肌炎患者69例,其中男39例,女30例,年龄最大48岁,最小8岁。

1.2方法

1.2.1临床表现患者病前1-3周均有上呼吸道或消化道病毒感染史;常见心脏受累症状为心悸、气促、心前区不适或隐痛。体格检查可发现心脏扩大,与体温升高不相称的心动过速,第一心音低钝,也可有心尖区收缩期吹风样杂音,合并房室传导阻滞时可有心动过缓,较重病例可出现奔马律,交替脉和心功能不全的征象;辅助检查如心电图、胸部X线等检查可出现多种异常,但缺乏特异性。心电图常有非特异性ST-T段改变,各种室上性或室性心律失常或传导阻滞,有些患者可有类似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表现;胸部X线有助于判断心脏大小、形状及有无充血性心力衰竭。收治的69例病毒性心肌炎患者中有8例患者CK及CK-MB增高,20例患者cTnT和cTnI增高。

1.2.2诊断标准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必须建立在有心肌炎的证据基础上,胸闷、心悸常可提示心脏病变,心脏扩大、心律失常或心力衰竭为心脏明显受损表现,心电图上ST-T段改变与异位心律或传导障碍反应心肌病变的存在[1]。病毒感染的证据有以下特点:⑴有发热、腹泻或流感症状,发生后不久出现心脏症状或心电图改变;⑵血清病毒中和抗体测定阳性结果,由于柯萨奇B病毒最为常见,通常检测病毒的中和抗体,在起病早期和2-4周各取血标本一次,如二次抗体效价示4倍上升或其中一次≥1:640,可作为近期感染该病毒的依据。⑶咽、肛拭病毒分离,如阳性有辅助意义,因为正常人也可阳性,其意义须与阳性中和抗体测定结果相结合。⑷用聚合酶链反应法从粪便、血清或心肌组织作病毒检测,病毒学检查对心肌炎的诊断有帮助。

另外,根据病情变化和病程长短,病毒性心肌炎分为四期:⑴急性期,新近发病,病程多在6个月内,症状明显而多变;⑵恢复期,临床症状明显好转,但尚未完全消失。病程一般在6个月至1年。⑶慢性期,病程一年以上仍有临床表现的反复或迁延不愈,但实验室检查有病情活动的表现者;⑷后遗症期,病毒性心肌炎后遗症表现在多方面,如早搏、传导阻滞、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心肌缺血等等。轻者可无明显自觉症状,重者表现心悸、胸闷且伴有其他全身症状,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

1.2.3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目前为止病毒性心肌炎尚无特效疗法[2]。充分休息为疗效最肯定的措施,多数病人经休息和及时对症治疗后能自行痊愈。药物治疗,以改善心肌营养和代谢的药物为主,如维生素类、促细胞代谢的酶类或辅酶类等。对于重症有心力衰竭者针对心力衰竭治疗,可短期应用激素,有栓塞或栓塞倾向者可用抗凝药。

2结果

经1-3月治疗后,心慌、呼吸困难等症状消失,心肌酶谱正常,有2例遗留心动过缓后遗症,5例遗留心肌缺血后遗症。无死亡病例。

3讨论

免疫是心肌炎主要发病机制,本资料显示,病毒性心肌炎男性多于女性,以青少年和儿童多见,年龄较小的患者可表现为精神差、乏力、少言懒动、面色苍白、出汗多,所以诊治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更不可轻视,小儿上呼吸道或消化道病毒感染后出现以上症状应做心肌酶及心电图检查,以免漏诊。病毒性心肌炎一般预后良好,轻症患者注意休息、加强营养通常在数周内症状消失,心电图改变需几个月才可恢复,本病一旦确诊,应立即卧床休息以减轻以心脏负荷,卧床休息应至症状缓解,病情稳定,一般需1-3个月,心脏已扩大或曾经出现心功能不全者应适当延长,恢复期仍应适当限制活动量3-6个月。

参考文献

[1]《健康之家》,家庭医生主办.2009:286-288.

[2]《新医学》中山医科大学主办.1999,30(9)133-135.

标签:;  ;  ;  

病毒性心肌炎的急诊救治体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