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金融业首先要打破垄断

入世,金融业首先要打破垄断

一、金融业入世要首破垄断(论文文献综述)

周子钧[1](2019)在《中国电影产业资本化进程研究(1978年-2018年)》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拟就中国电影产业资本化进程进行全面考察。主要从两个方面构建本论文的框架:一方面是划分和考察40年资本化进程经历的市场化、产业化、证券化三个阶段,把握期间演进的脉络和螺旋式上升的内在逻辑关系,以此形成了论文的第一、第二、第三章。另一方面是总结40年资本化进程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推动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建议,以此形成了论文的第四、第五章。第一章即1978年-1999年的市场化阶段。这又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年-1979年:“文革”后电影业的恢复;第二阶段1979年-1992年:电影业机制在转型时期的改良;第三阶段1993年-1999年:电影业体制改革全面启动。这个市场化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打破行业垄断,通过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焕发电影业的活力,实现电影行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第二章即2000年-2008年的产业化阶段。这又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2000年-2004年:电影业内改革向纵深发展;第二阶段2005年-2008年:电影业对非公资本和境外资本进一步开放。这个产业化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推动由分散各自为政的状态走向集团化和院线化,实现电影行业向产业化转轨。第三章即2009年-2018年的证券化阶段。这又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09年-2012年是启动期;第二阶段2013年-2015年是高潮期;第三阶段2016年-2018年是提升期。2009年10月创业板设立华谊兄弟上市标志证券化阶段来临,民营电影公司率先陆续登陆A股市场;2016年8月中国电影、上海电影两大国有电影公司在A股上市,标志着证券化成为主流。电影公司通过IPO或借壳实现在A股上市融到大量资金,上市以后通过增发、并购等金融手段实现做优做强健康发展。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提升证券化的水平,实现中国电影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第四章是资本化进程的成效和问题。中国电影产业资本化取得的成效,首先是对于资本化规律和特点的把握、运行原理和阶段、启动和发展的认知。这是思想上的觉醒,是对于发展电影产业必须走市场化、产业化、证券化的道路,必须接纳、借力资本、资本市场和A股市场取得了广泛共识。政策的制定和推动是一直往这个正确的大方向前进,实际运行当中也取得了显着成效。同时在这个过程当中必须把握、处理好产业与资本的关系;产业为主资本为附,不能主次不分更不能本末倒置。对资本化的负面影响和破坏力,必须采取电影行业整顿、A股市场监管、财税严格检查等多种手段进行综合而又严格的治理。第五章是完善推动资本化进程的对策与建议。梳理中国电影产业40年资本化进程,勾画资本化的市场化、产业化、证券化三大阶段脉络与走向,分析资本化进程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都是为了提出更好的对策,以指导电影产业资本化历程能够在正确的道路上走的更加扎实更加长远。其中,坚持保证资本化沿着正确方向前进、遵循借力资本市场融资做优做强产业、提高通过并购等金融手段实现健康发展、构建积极拥抱互联网资本实现影企自身发展、推动与资本化进程相适应的规范运行体制、把握“内容为王渠道致胜”推动全产业链发展、促进与资本化进程相一致控制好金融风险等七大原则至关重要。本文的创新点在于:从“资本化进程”观察中国电影产业1978年-2018年40年的发展,在学术研究上填补了一定的空白;从市场化、产业化、证券化三阶段把握40年资本化进程,揭示了中国电影产业资本化由浅入深、不断递进、螺旋式上升的逻辑进程;从产业与资本的博弈入手进行分析,指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效统一”是观察中国电影“资本化进程”的一个本质性把握;研究方法上融合历史学、金融学、电影产业理论于一体。本文认为,中国电影产业40年资本化进程有力推动了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站在新起点上,充分吸取资本化进程呈现的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和教训,资本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必将更加充分,在把握和运用金融杠杆的“度”上必将更加精确,这必然将进一步提升中国电影产业资本化的空间和质量,推动中国实现由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的转变。

李龙[2](2018)在《S银行在华本土化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我国银行业取得了超常规、跨越式的发展,而自中国银行业2006年开放至今,外资银行在华市场份额不升反降,始终徘徊在2%左右的低位。因此,外资银行如何在国内银行业加大对外开放步伐的大环境下,找准定位、发挥优势,成为了在华外资银行亟需研究和进一步明晰的话题。本文以S银行在华发展战略为研究主体,在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图表数据分析等研究方法,分析了以S银行为代表的外资银行在华经营的现状,找出了制约其在华发展的普遍性问题,包括网络布局受限、产品及服务创新不足、在华分支机构业务自主性不足等;分析了其在华生存的宏观PEST环境、行业竞争环境,并对内部条件进行SWOT分析;提出了基于S银行自身优势并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方向的差异化定位及特色化发展战略,即深耕中小企业金融领域和助力中国企业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的两条腿走路战略,与此同时,结合在国家重点区域发展战略中的集中化战略及成本控制的成本导向战略,构成了S银行在华发展战略的基本脉络。

许莹[3](2017)在《2003—2009年中国电影的话语生产与文化表征》文中研究表明自2003年开始,中国电影正式开启了全面推进产业化改革的进程,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引领下,以“市场主导,政府引导”为发展模式的电影产业,由此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与生机。政府引导原则使得资金准入渠道、民营电影企业准入乃至产业链基础设施建设的限定条件被进一步放宽,全球化背景下电影合拍促进了各地电影技术与文化交流,同时为中国电影抵御好莱坞电影增添了有利砝码;而市场主导原则决定了电影人需要具备市场意识,积极主动地将过去以作者为主导的创作方式调整为以受众为主导的创作方式:《英雄》、《无极》、《满城尽带黄金甲》等为代表的大片时代,并没有获得市场与观众的认同,电影制作者开始通过对中年人情感危机、时代变迁中的小人物、新型社会关系等问题的影像表达,重新找回了社会个体的情感认同,《卡拉是条狗》等影片相继而生。2007年以降,《疯狂的石头》、《疯狂的赛车》等小成本黑色幽默电影异军突起,它们携带着对底层的深刻自嘲,将压抑情绪巧妙移置,中国电影开始呈现泛娱乐化态势。与此同时,数字技术助推了产业格局的变化与发展,数字技术代替传统胶片、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与3D、IMAX对视觉品质的更高要求等,都促使电影在制作、宣发、放映等环节较之过往发生了诸多改变,而这些改变又助推了文化消费社会中娱乐至死的问题。可以说,2010年中国电影票房首次破百亿大关,与2003—2009年中国电影全面推进产业化改革前七年的种种努力密不可分,因而对这一时期中国电影的话语生产与文化表征研究更为必要。

杨振强[4](2017)在《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北部湾经济区位于广西南部,南面北部湾,背靠中国西南、中南,东接珠三角、西连越南、云南,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自2008年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北部湾经济区抓住难得发展机遇,大力完善基础设施,开展招商引资,培育优势支柱产业,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发展面貌大为改善。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加快北部湾经济区和珠江—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构建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打造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形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北部湾经济区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也是北部湾经济区新的发展定位和历史使命。整体上来看,北部湾经济区的规模有限,区域竞争力不强,产业发展、企业培育、人才建设、技术创新等等方面还存在各种不足,离“沿海经济增长新一极”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与国家最新战略的要求不匹配。至今,北部湾经济区仍是中国沿海经济带的发展凹地。加快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发展,既是广西经济发展需要,也是支撑西南、中南地区发展的需要,更是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需要。因此,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发展,不仅是后发展、欠发达地方区域的跨越发展问题,也是国家层面的区域平衡发展和对外开放发展战略实现问题。本文正是基于这一目的开展研究,兼顾现实发展和理论创新需要,为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提供有效的对策和建议,同时也是对新时期新形势下后发展、欠发达地区的发展问题提出自己的认识和观点。本文的研究是基于一定的经济学理论和经济发展实践展开的。理论方面,第二章分析介绍了经济发展理论、区域发展理论、区域合作理论等,并作了一定引申分析,这是本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理论基础;实践方面,第三章分析了美国、日本、韩国和国内广东、江苏、福建沿海区域开放发展过程,侧重从政府作用、发展策略、政策措施等方面分析,对每一个区域发展经验做出归纳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对比总结国内外沿海区域开放发展经验,作为对后发展、欠发达地区的启示。根据经济学理论和沿海区域发展实践,第四章深入分析了北部经济区开放发展现状,指出了发展中存在的产业发展、区域合作、产业布局、内部协作等方面的问题,并分析了制约经济快速发展的深层次原因。然后,基于理论、实践和现状,笔者对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发展的路经选择、产业发展、合作深化、市场建设开展深入研究。这是本文的核心部分,构成一个开放发展研究的框架体系。一是第五章深入研究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发展的路经。研究得出开放发展路经是本文核心,既是对北部经济区实际发展道路和策略的研究,也是对后发展地区跨越发展问题的探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笔者基于SWOT分析方法和自组织理论分析研究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发展路经。首先介绍有关的分析理论和方法,然后分析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现状,列举主要的发展优势和劣势、发展机遇和挑战,找出北部湾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及其深层次原因;最有分别根据SWOT分析、自组织理论和沿海地区发展实践分析北部湾经济区的各项发展因素,找出可行的发展路经,并概况主要的发展措施。笔者认为产业发展、区域合作、市场建设是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发展的基本内容,也是开放发展的策略实施的具体支撑。为此,后面深入分析相关问题,力图把研究开展深入。二是第六章深入研究北部湾经济区产业发展问题。产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支撑,北部湾经济区发展滞后突出表现在产业发展的落后。产业规模小、层次低,产业集聚程度低,主导产业有待形成,新兴产业发展滞后,不利于经济的长远发展。从产业开放合作方面来说,对外贸易和投资规模较小,与周边区域的产业分工合作程度不高,特殊的区位优势有待深入挖掘。本分深入分析了北部湾经济区产业发展制约和影响因素,利用主导产业评选方法,对现有的主要产业和规划发展的主要产业进行分析,结合比较优势、产业周期理论,对主导产业选择和新兴产业培育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就产业布局给出自己的参考意见。最后,重点分析北部湾经济区区域产业合作问题,基于产业梯度和产业差异原则,提出自己的对策和建议。三是第七章深入研究北部湾经济区区域合作问题。区位优势是北部湾经济最大发展的优势,深化对外开放合作,实现发展要素资源外部补给,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北部湾周边区域合作和面向东盟合作是对外开放合作的重点内容,近年来已经建立各类合作平台。但总的来说,存在合作范围有限、合作内容有待深入、合作平台功能有待进一步完善等问题。笔者基于区域合作理论,深入分析了北部湾经济区区域开放合作现状和区域合作平台问题,然后根据新时期“一带一路”建设需要,提出深入区域合作、完善区域合作平台的对策和建议,特别是发挥北部湾经济区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作用。同时,笔者深入分析了跨境经济区合作区的问题,对中越东兴—芒口、凭祥—同登跨境经济区合作区建设提出了创新性的发展建议,对跨境经济合作的模式和内容做了丰富发展。四是第八章深入研究了北部湾经济区的市场建设问题。市场机制、市场环境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由于经济规模有限,北部湾经济区存在市场体系不完善、市场主体规模小、市场竞争等机制不充分、政府参与经济建设程度过深等问题。市场发育与经济发展是相适应的,市场体系完善、市场环境优惠可以减少企业经营的隐性成本,可以方便经营者组织生产要素,从而促进产业发展和经济发展。笔者深入研究了北部湾经济区市场体系和市场环境建设问题,基于市场经济和交易费用理论,对市场建设和经济发展关系做了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市场体系和优化市场环境的对策和建议。虽然本文针对性研究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发展问题,但分析研究的大多数内容也是后发展、欠发达地区共性问题,所使用的发展策略和对策措施,同样具有重要的参考借鉴意义。因此,本文主要在以下方面做了富有成效的研究:发展对策方面:一是研究提出加快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发展的具体路经和建议;二是研究提出北部湾经济区主导产业选取和各市产业布局对策和建议;三是研究提出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发展区域合作深化和区域合作平台建设的对策和建议;四是研究提出北部湾经济区市场体系完善和市场环境优化的对策和建议。这其中包括了研究提出增强北部湾经济区服务国家东盟战略和“一带一路”战略能力的对策和建议,研究提出了强化西南、中南等地区联动发展的对策和建议。发展理论方面:一是基于综合优势竞争理论和自组织理论,研究了后发展、欠发达地区的实施非均衡发展策略问题;二是归纳了国内外典型沿海区域的开放发展经验,并从地方政府角度提出可行的发展策略;三是对于产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或者相近的区域之间的合作进行了探讨,并区分具体情况分析可行模式;四是分析研究了中越跨越经济区合作区建设中的要素组合问题,对于基于比较优势和合作共赢下的三方或多方合作具有借鉴意义。

刘宗涛[5](2017)在《新常态下中国共产党发展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上有着不同类型的发展观。在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主要目标的社会发展理论和发展实践的探索中,我们党的发展理论分别经历了新民主主义发展观、传统社会主义发展观、改革开放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和五大发展理念等几种类型发展观的历史演变。这些发展理论都汲取了前人的发展经验和教训,并以前人发展实践为基础,对前人发展理论进行积极扬弃,体现了我们党的发展理论在继承、改革和发展上的统一。新常态是中国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特别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高速发展的基础上,在内外主客观条件变化下,产生的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新常态主要是体现从粗放式发展向集约式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从上中等收入阶段向高收入阶段、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迈进的一个过渡转化阶段。新常态下我国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增大,保持中高速增长,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必须要有新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战略。针对我国新常态下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中国共产党在十八届五中全会集中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作为指导中国十三五及更长时期发展的指导思想。五大发展理念是中国共产党在新常态这一新的历史阶段的新发展观。五大发展理念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是五大发展理念立论的基础,新常态理论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发展阶段理论。五大发展理念使发展的涵义更加丰富,使发展的内涵深深地打上了人的烙印,人成为发展的终极目标和价值取向,以人为本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成为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核心思想的复归和坚持。五大理念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牢牢扭住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动力转换、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等主要问题,提出了基于经济基础上的破解之法。五大发展理念简单明了,内涵丰富,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和概括性,彰显了我们党的理论风格的新变化和新气象,具有了新的涵义、风格和力量。五大发展理念自成体系,形成了一个内在统一、内外呼应的有机系统。五大发展理念既具有明确的问题导向,又指出问题的解决方法和发展方向。创新针对发展动力问题,创新驱动、创新型国家是实现现代化、成为发达国家的必然途径;协调针对发展不平衡问题,强调抓薄弱环节和补齐短板,增强发展平衡性和持续性,拓展发展空间,增强发展后劲;绿色针对人与自然矛盾问题,坚持和实现绿色发展,才能够解决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之间的矛盾,使发展更加具有可持续性;开放针对内外联动问题,开放发展是中国进一步繁荣发展的基础;共享针对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共享发展必须共建共享、走共同富裕道路。五大发展理念作为一种发展理论,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共性特点,又具有鲜明的中国个性和阶段性特征,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下的具体表现。以五大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的发展观,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一般原理:体现了人民既是发展主体又是发展目的原理;突出强调了科学技术及其创新的作用;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体现了发展的整体性平衡性思想;体现了事物发展内外因共同作用的原理等等。五大发展理念具有鲜明的有机统一性、人民至上性、现实针对性和时代趋势性。坚持和实现五大发展理念,需要有领导力量、体制机制改革、法治等方面的战略保障,具体来说就是要全面从严治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发展也不例外。落实好五大发展理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取决于领导干部的素养和能力。改革是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说到底就是制度改革,改变旧制度、旧体制,破除一切不利于五大发展理念的体制机制障碍,建立起有利于实施五大发展理念的体制机制,才能保障五大发展理念落到实处。法治是发展的可靠保障。坚持五大发展理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全面实施依法治国,建立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把经济社会发展纳入法治轨道,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发展。

刘国真[6](2016)在《“一带一路”区域内中国OFDI区位选择研究 ——基于价值链理论》文中研究表明2015年3月28日,中国政府正式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如何确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价值链地位,科学指导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已成为当前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对外直接投资是实施“走出去”战略的一个主要且行之有效的途径。而对于中国企业来说,无论是宏观还是微观,对外直接投资首先面临的就是区位选择问题。现有的研究侧重于从自然资源、市场要素等方面分析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动因及影响因素,缺少面向国家的宏观投资格局研究。本文通过分析对外直接投资与价值链理论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价值链理论指导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分析框架,首先系统梳理了现阶段国内外学者关于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进展,回顾了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理论基础;其次分析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的投资现状以及存在问题,具体包括“一带一路”沿线国的基本情况、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的投资;再次构建基于价值链理论的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模型,厘清价值链理论指导OFDI区位选择的内在机理;然后对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OFDI区位选择进行实证分析,从产业层面测算了“一带一路”沿线国的GVC参与率、GVC地位指数,明晰中国在“一带一路”中的GVC上下游位置和GVC国际分工地位,得出适合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东道国;最后从产业层面提出优化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政策建议。通过研究得到以下结论:从GVC前向参与率指数可以看出,中国处于GVC的下游位置,即使用大量来自别国的中间品进行生产或组装,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仍较低。从GVC地位指数来看,BRIIAT国家等发达国家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的程度越来越大,中国、世界其他国家大多是发展中国家,非欧元区欧洲国家多为小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受支配的地位,在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中依附于发达国家。中国在一带一路的对外直接投资竞争激烈,而且没有相对优势;具体来说,中国初级产品和资源类产业、资本密集型服务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区位应优先选择非欧元区欧洲国家;劳动密集型服务业、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应优先选择非欧元区欧洲国家与世界其他国家;知识密集型制造业应优先选择世界其他国家与BRIIAT国家;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在“一带一路”内都可以考虑。

陈霞[7](2016)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国家自主性 ——基于改革开放前后比较视角的研究》文中认为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经济增长创造了一个“发展奇迹”。从政治学的视角探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国家角色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国家自主性理论为理解和考察现代国家建构提供了一个分析视角。回归国家学派充分挖掘国家自主性用于分析政治、经济、社会现象的理论价值,确立了国家在社会政治分析中的核心性位置,发展形成了以国家自主性为基础分析概念的国家理论。20世纪70、80年代以来,国家自主性理论广泛运用到不同领域和诸多现象的分析之中。论文以国家自主性理论为分析视角,以国家自主性为基本分析概念,探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国家建设问题。论文在比较分析中国改革开放前后国家自主性演变的基础上,具体探讨国家自主性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关联性,以及国家自主性在新时期所面临的困境与挑战,最终尝试性地提出未来中国国家自主性构建的基本目标及重塑路径。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框架结构安排如下:绪论部分首先从国家自主性理论的发展背景入手,引出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国家自主性这一研究主题,并阐明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其次,对国内外学术界关于国家自主性理论的研究和应用进行综述和评析。再次,阐述论文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和论文框架。最后,归纳论文可能的贡献和不足之处。论文第一章内容的核心在于国家自主性理论的梳理和国家自主性概念的阐释。主要目标在于对国家自主性理论的思想来源、发展脉络以及概念界定能有一个较为清晰的把握和认知。国家自主性理论的思想主要来源于马克思恩格斯国家自主性思想和韦伯国家思想。西方新马克思主义是国家自主性研究范式的开启者,其核心代表人物波朗查斯和密里本德各自发展出了结构主义国家理论和工具主义国家理论。回归国家学派在批判、继承西方新马克思主义相对国家自主性思想的基础上,把国际因素、国家结构和社会因素相结合来解释国家自主性,逐渐确立了以“国家自主性”概念为中心的理论体系和研究范式。论文第二章内容的核心在于分析国家自主性理论的中国适用性。论文从中国国家自主性生成的历史条件和适用性语境两个方面展开,分析国家自主性理论的中国适用性。一方面,中国革命的历史遗产和官僚体制的发展、执政党的危机意识与高层精英战略领导、平均主义带来的平等社会结构以及遵从国家权威的文化传统等中国特有的历史条件,使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初的发展就具有自主性特征和能力。另一方面,经济发展转型对国家引导的需求、经济全球化对国家自主性的挑战、社会转型对国家自主性优势的销蚀以及社会治理的复杂性对国家能力的挑战四个方面构成了国家自主性的中国适用性语境。论文第三章内容的核心是用比较的视角考察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国家自主性。以国家自主性为分析基础,具体比较历史环境的变化、国家社会关系的变化、中央地方关系的变化,并分析国家自主性形态的演变与经济发展的内在关联性。首先,分析改革开放前后国内外的历史环境。国内环境方面,以国家指令为特征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陷入发展困境。国际环境方面,经济全球化对国家自主性带来多方面的挑战。其次,比较考察国家社会关系视角下的国家自主性演变。以改革开放为历史分界点,执政危机意识驱动中国国家形态从绝对自主转向有限自主,追寻基于经济绩效的执政合法性。国家社会关系视角下,改革开放前形成的是以行政权力和国家单位为中心的总体性社会和国家社会同构局面。改革开放后的有限国家自主实现了以家庭/个人为中心的社会单元转换。国家有限自主催生了一个相对自主的社会,实现了国家社会关系从同构到分离,分权化改革释放的自由流动资源和自由活动空间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活力和创新力。最后,比较考察中央地方关系视角下的国家自主性演变。地方自主性是理解和判断央地关系的基本变量。对比改革开放前后的分权化改革,地方自主性形态体现出封闭性自主向约束性自主的转变特征。一方面,市场机制的引入打破了地方政府的封闭性自主状态。经济剩余分享者和政治权力竞争者的双重身份构成地方政府自主性的内在驱动力。政治绩效激励传统和中央集权结构特征的官僚组织体系,再加上市场机制的竞争性,塑造了以创新和发展为特征的地方自主性。受市场引导和双重激励驱动的地方政府有力的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中央政府并没有将所有注意力仅仅放在分权与经济发展之上,而是同时一直寻求中央政府权力与地方政府权力的平衡性。中央通过财政收权和人事制度控制两个途径实现了在央地博弈过程中的国家自主性维系。论文第四章内容的核心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分析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国家自主性面临的失衡困境和经济发展附带的社会代价。改革开放进程中以经济绩效为基础的经济发展面临一个困境,即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脱节,中国呈现出发展与断裂并存的景象。发展失衡与社会不公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和国家自主性面临的巨大挑战。发展失衡与社会不公现象产生的原因一方面源于经济发展理念的失衡。另一方面源于国家自主性失衡的困境,即国家专断性权力的过度与国家基础性权力的不足。专断性权力的过度往往与掠夺型政府相关联,而基础性权力的不足往往与俘获型政府相关联。在中国的深化改革进程中,要警惕种种由于国家自主性失衡困境而导致的政府行为异化问题。二是分析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国家自主性定位。新时期中国经济发展趋势的基本定位是形成新的增长共识。新的增长共识以经济发展新常态为背景,以经济发展质量为导向,兼顾生态效益、质量效益、民生效益。以社会公平为导向,更具有保护性、补偿性、发展性、平衡性和包容性。新时期国家自主性重塑的基本目标是限制国家专断性权力、发展国家基础性权力,从而实现两者的平衡性。三是探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国家自主性重塑路径。无论是解决经济发展带来的治理困境及其挑战,还是重塑经济发展中的国家自主性,关键因素均取决于政治体制的调适和重塑,而调适和重塑的实现包括理念(价值观念的引导和变迁)和实践(制度结构的重塑和完善)两个部分。分解来说,应当从转变国家治理理念、提升社会自主性、重塑地方自主性、完善制度化约束体系和增强国家能力建设等几个方面入手。(1)在价值理念引导层面,转变国家治理理念,调整国家权能定位。国家治理理念的调整立足于建构一个由国家、社会和市场协同发挥作用的多中心治理体系。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作为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联结点,规范国家权力运行,提高国家治理效能。(2)在国家社会关系层面,提升社会自主性。从社会治理结构层面而言,需要通过提升不同治理主体的自主性以增强社会自治能力。从国家角色层面而言,需要国家通过输入路径、合作路径、培育路径等不同途径嵌入社会以改造原来的国家社会关系,以提升社会的自主性。(3)在中央地方关系层面,重塑地方自主性。通过上层改变地方政府激励组合和变革地方政府考核指标引导地方政府的行为逻辑。以制度为依托,遵循“权、责、利”三者的相统一原则,规范地方政府的职能范围和职能分工。(4)在国家权力制约层面,完善制度化约束体系。要解决中国政治发展中存在的与国家权力相关的问题,根本出路还在于国家内部、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制度性创新。从中国的国家治理结构而言,有效制约和引导政府行为、规范国家权力运行必须依托于合理的制度框架,以法治建设和民主建设为基本方略建构现代化制度约束体系。(5)在国家能力建构方面,增强国家能力建设。无论是从理论层面,还是现实层面,“制度建设”都是发展国家基础性权力的关键。中国未来的社会建设和政府体制改革更多的与国家制度建设和制度自律逻辑的形成相关。因此,国家能力建设需要以制度建设为基础,以社会公正为价值导向,围绕构建服务型政府为目标,不断增强国家再分配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

王玉冰[8](2016)在《贸易自由化对中国服务业生产率的影响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贸易自由化正逐步推进和深化,伴随着各个领域的全面开放,我国服务业也在快速开放和发展,成为了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在此基础上研究贸易自由化对我国服务业生产率的影响,对于提升服务业的发展效率和质量以及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在生产率异质性的贸易理论基础上,构建贸易自由化对服务业生产率作用的理论机制和计量模型,使用DE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法测算了我国服务业的全要素生产率TFP,并利用2003-2013年的中国服务业总体和分行业部门数据进行实证检验,使用动态回归分析估计贸易自由化对服务业生产率的影响。结果显示贸易自由化显着促进了我国服务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且技术进步效应发挥主导作用。本文得出的政策建议如下:第一,我国应继续开放服务部门。在贸易自由化对我国服务业生产率的显着促进作用的前提下,加大服务业开放力度、减少行业部门管制,实现服务业创新开放。第二,全面提高服务业技术效率,增进服务业技术进步水平,实现科技创新发展。第三,完善服务业人力资本投入机制,实现技术密集型的集约式增长,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实现服务业和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邹赫[9](2015)在《中国境外直接投资与国内产业结构互动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世界经济进入危机后期,世界各国间经济和产业竞争逐渐常态化,全球范围内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蕴涵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境外直接投资发展引发了全球产业链的重构和国际分工扁平化趋势。国际分工体系进一步呈现多元化特征,产业结构的开放效应进一步提高。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面临着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共同竞争。与此同时,随着中国产业和企业的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境外直接投资发展迅速,行业分布几乎囊括了国内三大产业的所有门类。尽管近年来国际形势和世界经济发展复杂多变,多数经济体的贸易和投资增长疲软,但在2002年至2013年间,中国的境外直接投资流量却保持着39.8%的增长率,发展势头良好。综合上述中国的现实问题和发展优势,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压力下,研究如何利用境外直接投资与国内产业结构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带动国内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境外直接投资产业布局合理化,对于正处于经济转型期的中国来说,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一直以来,中国境外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和行业布局呈现出不同于发达国家传统理论和发展中国家一般理论的特征,其发展变化与国内产业结构的逐步调整相互联系。一方面,国内产业结构的基础性作用对境外直接投资产业分布存在正反两方面的错配效应;另一方面境外直接投资产业布局也对国内企业国际化和整体产业结构的提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这种联系和作用是国际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不可替代的。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基于这种基本思路展开:首先,结合国内产业结构的现状和问题,从回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境外直接投资产业结构的演变历程入手,分析当前中国境外直接投资产业结构及行业分布的现状与特征。对境外直接投资的产业构成和行业分布成因分别进行微观、中观和宏观层面的剖析。其中微观成因主要在于我国企业所具有的市场规模、资本、技术优势,中观成因则取决于我国产业结构的多层次阶梯状特点,宏观层面更强调发展中国家的政策导向作用。在成因解释中,本文突出分析了产业以及产业结构发展对境外直接投资产业结构的形成起到的基础性决定作用。为下文着眼于产业互动的理论和实证分析做好了铺垫。其次,在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产业组织理论以及国内产业结构与境外直接投资的关联理论基础上,从境外直接投资与国内产业结构的发展状态关系入手,分析了中国目前境外直接投资产业结构的复杂性。基于国内产业具有的优势或劣势,将中国境外直接投资产业按照不同的投资驱动力进行划分,分别对竞争优势产业、富余产能产业、资源短缺产业、优势培育产业的境外直接投资进行理论的适用性和创新性分析。通过研究发现,中国的境外直接投资与国内产业之间的互动是多元化的,短期内其产业层面的投资驱动力并不唯一;同时,境外直接投资对国内产业的升级路径也不唯一。由此,理论内涵更为全面丰富的“多元化产业互动论”应运而生。“多元化产业互动论”是一种发散性理论,更适合解释当前中国境外直接投资产业分布与国内产业之间的联系,是能够促进中国境外直接投资和产业发展的合理、可行的理论。再次,通过递进关系的两步计量分析,对国内产业结构与境外直接投资的互动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在第一步中通过构建VAR模型,对国内产业结构和境外直接投资产业结构进行相关性检验,并进一步检验了不同产业层次与境外直接投资的因果关系及相互影响的大小。得到的结论是国内产业结构与境外直接投资产业结构存在因果联系,且其互动的持续期因不同产业层次而不同。其中,第二、三产业的国内发展对境外直接投资的影响显着,而第一、二产业境外直接投资对国内产业升级效应从数据上来说更为明显。在第二步中,通过构建面板数据模型,选取三次产业中主要行业,对其国内产值和境外直接投资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借以从中观层面反映我国产业的境外直接投资对其国内产值的影响,从而验证了不同产业境外直接投资对整体产业结构的影响大小。最后,本文通过选取中国企业对非洲和对美国的境外直接投资案例,对中国目前典型的境外直接投资路径进行分析,探讨在国内产业和境外直接投资产业的相互影响下,中国境外直接投资可选的两种模式:低端产业转移之路和高端产业升级之路。总的来说,通过理论创新和实证检验,本文验证了国内产业结构与境外直接投资之间的互动关系,以此确定了未来境外直接投资产业布局的目标以及投资路径。在此基础上,为我国未来境外直接投资发展提出产业政策层面的建议。

迟福林[10](2015)在《走向服务业大国的转型与改革——2020年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大趋势》文中研究说明当前,中国的经济转型升级正处在重要历史拐点:一方面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另一方面经济结构升级的态势开始形成。问题在于,面对内外发展环境深刻复杂变化的新形势,转型与改革的时间空间约束全面增强。到2020年,中国能否从工业大国走向服务业大国,成为转型与改革的历史任务和重大挑战。

二、金融业入世要首破垄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金融业入世要首破垄断(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电影产业资本化进程研究(1978年-2018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文缘起与概念界定
        (一) 论文缘起
        (二) 概念界定
    二、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与文献述评
        (一) 研究现状
        (二) 文献述评
    四、主要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 主要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五、框架、创新点与不足
        (一) 框架
        (二) 创新点
        (三) 本文的不足
第一章 资本化的市场化阶段(1978年-1999年)
    一、第一阶段:“文革”以后电影业的恢复(1978年-1979年)
        (一) 电影业在新中国的发展与曲折进程
        (二) “文革”后恢复老电影放映时出现的盛况
    二、第二阶段:电影业体制在转型时期的改良(1979年-1992年)
        (一) 政策上重点是先后调动“制发放”行业的积极性
        (二) 电影单位由事业转为企业走市场化道路
        (三) 调整机构设置形成“影视合流”的局面
    三、第三阶段:电影业体制启动全面改革(1993年-1999年)
        (一) 打破中影集团一家独大统购统销的垄断
        (二) 打破中影集团和省级发行公司的垄断
        (三) 打破16家制片厂的垄断调动各界拍片积极性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资本化的产业化阶段(2000年-2008年)
    一、第一阶段:电影行业内改革向纵深发展(2000年-2004年)
        (一) 政策上大力推进集团化和院线制改革,推动向产业化转向
        (二) 投融资上国企加快转企改制,民企扩大融资渠道
        (三) 资本多元化大力促进了电影产业发展
    二、第二阶段:电影行业对外开放打开大门(2005年-2008年)
        (一) 政策上对于境外资本和非公资本进一步开放
        (二) 投融资上中影发债民企谋求上市,行业积极应对金融危机
        (三) 电影产业在应对金融危机中加快资本化进程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资本化的证券化阶段(2009年-2018年)
    一、第一阶段:证券化的启动期(2009年-2012年)
        (一) 政策上加大金融政策推动企业上市成为着力点
        (二) 投融资上电影公司上市标志着证券化时代来临
        (三) 华谊兄弟首家在A股上市起到了示范效应
    二、第二阶段:证券化的高潮期(2013年-2015年)
        (一) 政策上继续鼓励公司上市,同时改进和完善电影审查
        (二) 投融资上互联网资本强势进入,电影产业基金十分活跃
        (三) 二级市场并购火爆与出现问题的表现与原因
    三、第三阶段:证券化的提升期(2016年-2018年)
        (一) 政策上对明星证券化的遏制和再融资疏堵结合
        (二) 投融资上资本有进有退步入去伪存真的提升期
        (三) 中影上影两大国企实现A股上市的标志性意义
        (四) “内容为王”获得支持,资本流向发生结构性变化
        (五) 互联网影业与国企和民企三分天下重塑行业格局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资本化进程的成效与问题解析
    一、电影产业资本化的成效解析
        (一) 对资本化的运行规律和特点的认识更加清晰
        (二) 对资本化的运行原理和阶段的把握更加准确
        (三) 对资本化进程的启动和发展形成的共识更加坚定
        (四) 对借力A股市场做优做强的意义和路径更加明确
        (五) 对保持市场活力与严控风险之间的把控能力更加强大
        (六) 对建构产业与资本辩证关系的良好生态系统更加自觉
    二、电影产业资本化的问题解析
        (一) 电影公司存在诸多问题影响通过IPO进行融资
        (二) 跨界定增存在虚火与企业并购存在严重障碍
        (三) 证券化负面影响凸显影企上市后的风险边界
        (四) 资本的霸权导致电影产业的异化和扭曲行为
        (五) “保底发行”与“天价片酬”对于电影产业的侵蚀
        (六) 电影板块在A股市场回报率偏低、规模偏小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完善推动资本化进程的对策与建议
    一、坚持保证资本化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原则
        (一) 把握中国电影产业资本化发生的方向性调整
        (二) 努力创作出资本与内容结合的佳作
    二、遵循借力资本市场融资做优做强产业的原则
        (一) 影企要积极创造条件实现在A股市场上市融资
        (二) 借力A股市场资源配置优势培育大型企业集团
        (三) 重视发挥中介机构的作用推动与A股市场对接
        (四) 打造影视企业融资渠道助力小微影企融资
    三、通过并购等金融手段实现影企健康发展
        (一) 发挥股市先发优势的公司在外延并购上的优势
        (二) 通过不断外延并购做优做强是必然选择
    四、积极拥抱互联网资本实现影企自身发展
        (一) 把握互联网资本在电影产业链地位主流化的趋势
        (二) 上市电影企业要积极拥抱互联网资本的进入
    五、构建与资本化进程相适应的规范运行体制
        (一) 应制定和出台规范资本运行的相关制度
        (二) 尽快组建电影经纪人群体的行业协会
    六、把握“内容为王渠道致胜”的原则,推动全产业链发展
        (一) 上市影企要打造全产业链模式防控业绩下滑的风险
        (二) 上市影企要瞄准“内容+渠道”模式以提高经营业绩
    七、完善与资本化进程相一致的产业规则和市场规则
        (一) 要遵从产业和市场规律推动资本化进程
        (二) 用大工业运行的方式分散和控制好金融风险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与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S银行在华本土化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 理论综述
2 S银行在华经营的外部环境分析
    2.1 外资银行在华发展现状
    2.2 宏观环境综合分析
    2.3 行业环境分析
    2.4 竞争环境分析
3 S银行中国公司内部资源能力分析
    3.1 S银行中国公司简介
    3.2 S银行的资源分析
    3.3 S银行的能力分析
4 S银行中国公司的SWOT分析
    4.1 S银行的机遇分析
    4.2 S银行的威胁分析
    4.3 S银行的优势分析
    4.4 S银行的劣势分析
    4.5 S银行的SWOT匹配综合分析
5 S银行中国公司的战略选择
    5.1 战略目标与战略路径
    5.2 S银行的竞争战略
    5.3 S银行的职能战略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3)2003—2009年中国电影的话语生产与文化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国家话语主导下的电影产业化及其发展
    第一节 确立以“市场主导,政府引导”为主旨的市场逻辑建构
        一 跨区域的产业链基础性建设
        二 政策保护下的中国电影及其生产
        三 民营资本“登堂入室”释放产业活力
    第二节 现代性电影工业生产模式的构想与探索
    第三节 政策激励与跨文化的竞合与交流
        一 持守与融合:香港影人北上
        二 合拍片及其市场运作
第二章“大电影”的文化构想及其话语实践
    第一节 中国式大片背后的民族想象与文化偏倚
    第二节 主旋律影片的商业化策略与文本实践
    第三节 中小成本电影“逆势上扬”
    第四节 媒体、市场与受众:建构与被建构
第三章 转型时期的困惑与焦虑及其银幕呈现
    第一节 时代变迁中的小人物
    第二节 转型时期的家庭结构与中年人的情感危机
    第三节 高社会流动速度与主体身份的影像构建
    第四节 新型社会关系对传统伦理关系的冲击与挑战
第四章 市场体制下的影像话语表达与价值重构
    第一节 渐行渐远的“乡土中国”
    第二节 去中心化的文本意象
    第三节 草根文化的崛起
    第四节 明星作为消费符号的市场运作
第五章 大众娱乐与泛娱乐化
    第一节 类型化的市场策略
        一 魔幻类型:“超验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的殊途同归
        二 喜剧电影:“冯式喜剧”一家独大到多元喜剧亚类型的发展
        三 其他电影类型:类型电影“热潮更替”方式的在地经验
    第二节 夹缝中异军突起的市场奇葩:黑色幽默
    第三节 银幕泛娱乐化的文化症候及其现实表征
    第四节 资源的过度挖掘与话题性营销的悖反
第六章 数字化技术助推产业格局
    第一节 胶片时代的终结和电影亚文化的兴起
    第二节 3D和IMAX等引发的视觉盛宴的反思及受众期待
    第三节 新媒体时代的主体意识与自我表达
结语:总结与反思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致谢

(4)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
    第二节 选题意义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对外开放与经济增长
        二、开放发展战略
        三、沿海地区开放发展
        四、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发展
        五、简要评述
    第四节 研究思路
    第五节 研究方法、实现创新及不足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实现创新
        三、不足之处
第二章 后发展区域开放发展理论基础
    第一节 后发展区域开放发展分析框架
        一、区域经济系统模型
        二、区域经济系统开放发展模型
        三、后发展区域开放发展分析框架
    第二节 经济发展理论
        一、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
        二、经济增长动因理论
        三、经济发展阶段理论
        四、经济增长的简化模型
    第三节 区域发展理论
        一、区域均衡发展
        二、区域非均衡发展
        三、后发展地区赶超发展理论
    第四节 区位优势理论
        一、区位有关概念和内涵
        二、区位因素理论
        三、区位优势与区域发展
    第五节 区域经济分工合作理论
        一、区域分工合作基础
        二、区域分工理论
        三、区域经济合作理论
第三章 国内外沿海区域开放发展实践
    第一节 国外典型沿海区域开放发展
        一、美国西部沿海开发
        二、日本东部沿海开发
        三、韩国沿海地区开发
    第二节 国内典型沿海区域开放发展
        一、广东沿海区域开放发展
        二、江苏沿海区域开放发展
        三、福建沿海区域开放发展
    第三节 典型沿海经济区开放发展经验对比启示
        一、国际区域对比启示
        二、国内区域对比启示
        三、国外与国内区域对比总结
        四、对沿海后发展地区的启示
第四章 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发展历史与现状
    第一节 北部湾经济区界定
        一、地理区域界定
        二、行政区域界定
        三、功能区域界定
    第二节 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发展历程
        一、新中国成立前
        二、新中国成立后至中越关系正常化前
        三、中越关系正常化后至北部湾经济区设立前
        四、北部湾经济区设立至今
    第三节 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发展现状
        一、开放发展成就显着
        二、开放发展问题突出
        三、发展滞后原因分析
第五章 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发展战略路径分析——基于SWOT分析法和自组织理论
    第一节 分析理论和方法
        一、SWOT分析法介绍
        二、自组织理论介绍
    第二节 北部湾经区开放发展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
        一、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发展优势
        二、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发展劣势
        三、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发展机遇
        四、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发展挑战
    第三节 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发展路径选择
        一、可行路径分析
        二、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发展路径归纳
第六章 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发展重点产业培育
    第一节 产业开放发展现状
        一、产业发展总体情况
        二、产业发展布局现状
        三、产业竞争力和产业开放度分析
    第二节 北部湾经济区产业选择和布局分析
        一、区域产业发展影响因素
        二、北部湾经济区重点产业分析
        三、北部湾经区产业选择和布局
    第三节 加快北部湾经济区产业开放发展
        一、坚持实施产业开放战略,加快吸引各类要素聚集
        二、坚持实施非平衡产业发展战略,尽快培育主导优势产业
        三、坚持实施错位发展战略,大力争取国家层面支持
        四、坚持人才优先战略,提升长远发展能力
        五、坚持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增强基础领域投资建设
        六、突出区域内部合作,形成整体竞争合力
    第四节 基于产业梯度和差异的区域产业分工合作分析
        一、区域产业转移和区域产业合作
        二、北部经济区与周边区域产业分工合作分析
        三、加强区域产业分工合作
第七章 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发展区域合作深化
    第一节 区域经济合作的理论基础
        一、区域经济合作的概念
        二、区域经济合作内在机理
        三、区域开放合作的层次
        四、深化区域经济合作的内涵
        五、区域经济合作的作用
    第二节 北部湾经济区区域经济合作现状
        一、区域开放合作成就
        二、区域合作平台建设
        三、存在问题和不足
    第三节 “一带一路”背景下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
        一、“一带一路”战略提出
        二、“一带一路”战略中北部湾经济区定位
        三、创新北部湾经济区支点作用
    第四节 建设特色中越跨境经济合作区
        一、跨境经济合作区理论和实践
        二、广西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
        三、创新北部湾跨境经济合作模式
    第五节 拓展深化北部湾经济区区域合作
        一、强化北部湾经济区腹地支撑
        二、加快融入区域产业分工合作
        三、拓宽国际国内区域合作平台
        四、强化区域合作平台具体措施
第八章 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发展市场体系建设
    第一节 市场与经济发展关系
        一、市场、市场体系和市场环境
        二、交易费用与市场环境
        三、市场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第二节 北部湾经济区市场体系建设实践和评价
        一、中国市场化改革和市场体系建设
        二、广西(含北部湾经济区)市场体系建设
        三、北部湾经济区市场体系分析评价
    第三节 加快完善北部湾经济区现代市场体系
        一、现代市场体系的特征和要求
        二、北部湾经济区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重要意义
        三、加快建设北部湾经济区现代市场体系具体对策
    第四节 基于交易费用理论优化市场环境建议
第九章 展望:建设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型经济高地
    一、开放型经济内涵和要求
    二、建设开放型经济高地的必要性
    三、建设开放型经济高地的可行性
    四、建设开放型经济高地的重点任务和措施
参考文献
后记

(5)新常态下中国共产党发展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和依据
    二、选题意义
    三、研究现状
    四、论文构思及框架
    五、论文的重难点、创新之处及研究方法
第一章 发展观的基本涵义及演变
    第一节 发展及发展观基本涵义
        一、发展的基本涵义
        二、发展观的基本涵义及主要内容
    第二节 发展观的历史演变
        一、经济增长论
        二、经济社会发展观
        三、可持续发展观
        四、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理念的提出及背景
    第一节 新发展理念的提出
        一、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
        二、新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三、五大发展理念是指导中国持续健康发展的新发展观
    第二节 新发展理念提出的国际背景
        一、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国际金融危机
        二、世界经济呈现“新常态”
        三、世界经济的深度调整与温和复苏
    第三节 新发展理念提出的国内背景
        一、危机后中国经济的结构性减速
        二、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
        三、经济新常态是中国发展新阶段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创新发展
    第一节 创新与创新发展的涵义
        一、创新与创新发展的基本涵义
        二、中共创新发展思想的提出及主要内容
    第二节 我国创新发展需要破解的主要难题
        一、我国创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二、原因分析
    第三节 我国创新发展的路径
        一、市场化改革是破局关键
        二、发挥好政府作用
        三、确立企业真正的创新主体地位
        四、发挥科研院所与高校的创新作用
        五、营造创新友好环境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协调发展
    第一节 协调与协调发展的涵义
        一、协调与协调发展的基本涵义
        二、中共协调发展思想的提出及主要内容
    第二节 我国协调发展需要破解的主要难题
        一、区域发展差距大
        二、城乡二元结构
        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失调
        四、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二元分离
    第三节 我国发展失衡的原因分析
        一、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分析
        二、城乡发展失衡原因分析
        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失调的原因分析
        四、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二元分离的原因分析
    第四节 我国协调发展的路径
        一、统筹区域协同发展
        二、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三、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并重
        四、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绿色发展
    第一节 绿色与绿色发展的涵义
        一、绿色与绿色发展的基本涵义
        二、中共绿色发展思想的提出及基本内容
    第二节 我国绿色发展需要破解的主要难题
        一、我国绿色发展存在的问题
        二、原因分析
    第三节 我国绿色发展的路径
        一、转变发展理念,促进政策制度绿色化
        二、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
        三、依靠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
        四、推动低碳循环发展
        五、实施专项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计划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开放发展
    第一节 开放与开放发展的涵义
        一、开放与开放发展的基本涵义
        二、中共开放发展思想的提出及主要内容
    第二节 我国开放发展需要破解的主要难题
        一、我国开放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原因分析
    第三节 我国实现开放发展的路径
        一、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
        二、推动体制改革,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
        三、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四、继续发挥港澳台地区的独特优势
        五、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共享发展
    第一节 共享与共享发展的涵义
        一、共享与共享发展的基本涵义
        二、中共共享发展思想的提出及主要内容
    第二节 我国共享发展需要破解的主要难题
        一、我国共享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原因分析
    第三节 我国共享发展的路径
        一、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二、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
        三、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
        四、实施脱贫攻坚工程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五大发展理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发展观
    第一节 五大发展理念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坚持与发展
        一、五大发展理念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二、五大发展理念是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新认知
        三、五大发展理念的理论特点
    第二节 五大发展理念是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指挥棒”
        一、新常态下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难度加大
        二、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应对发展新挑战
    第三节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五大发展理念
        一、发展目标:五大理念补齐全面小康的短板
        二、发展动力:全面深化改革
        三、发展保障:全面依法治国
        四、发展保证:全面从严治党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6)“一带一路”区域内中国OFDI区位选择研究 ——基于价值链理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之处
2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一带一路”内涵
        2.1.2 外商直接投资定义
        2.1.3 区位及区位选择的涵义
    2.2 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理论基础
        2.2.1 区位优势理论
        2.2.2 垄断优势理论
        2.2.3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2.2.4 内部化理论
        2.2.5 边际产业扩张理论
    2.3 文献综述
        2.3.1 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研究
        2.3.2 对外直接投资的地理集聚研究
        2.3.3 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
        2.3.4 基于价值链理论的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研究
        2.3.5 研究述评
3 中国在 “一带一路”沿线国的投资现状与存在问题
    3.1 “一带一路”沿线国基本情况
        3.1.1 经济规模
        3.1.2 基础设施
        3.1.3 FDI流入量
    3.2 中国对 “一带一路”沿线国投资现状
        3.2.1 投资规模
        3.2.2 行业分布
        3.2.3 区位分布
    3.3 中国对 “一带一路”沿线国投资存在问题
        3.3.1 投资质量有待提高
        3.3.2 总体流向分布过于集中
        3.3.3 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3.3.4 能源资源投资风险高
4 基于价值链理论的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模型构建
    4.1 价值链视角下对外直接投资的内涵解析和作用机理
        4.1.1 内涵解析
        4.1.2 作用机理
    4.2 指标构建
    4.3 小结
5 中国对 “一带一路”沿线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实证分析
    5.1 数据来源
    5.2 国外附加值率的测算与分析
    5.3 价值链参与率和价值链地位指数的测算与分析
        5.3.1 初级产品和资源类产业
        5.3.2 劳动密集型产业
        5.3.3 知识密集型产业
        5.3.4 资本密集型产业
    5.4 价值链理论指导区位选择的再验证
    5.5 区位选择结果
6 优化中国OFDI区位选择的对策建议
    6.1 稳固对中东欧、独联体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直接投资
        6.1.1 稳固对中东欧的直接投资
        6.1.2 兼顾对独联体的直接投资
    6.2 着重发展对东南亚、中亚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直接投资
        6.2.1 重视对东南亚国家的直接投资
        6.2.2 加强对中亚、西亚的直接投资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7)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国家自主性 ——基于改革开放前后比较视角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主题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主题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与论文架构
        (一)研究方法
        (二)论文架构
    四、可能的贡献及不足
        (一)可能的贡献
        (二)研究的不足
第一章 国家自主性理论的思想来源、发展图景与概念阐释
    一、国家自主性理论的思想来源
        (一)马克思恩格斯国家自主性思想
        (二)韦伯国家思想
    二、国家的回归:国家自主性理论的发展图景
        (一)国家相对自主性理论
        (二)国家潜在自主性理论
        (三)国家镶嵌自主性理论
    三、国家自主性的概念阐释
        (一)国家自主性的概念要素
        (二)国家自主性的概念延展
        (三)国家自主性的基本特征
第二章 国家自主性理论的中国适用性分析
    一、中国国家自主性生成的历史条件
        (一)历史革命红利与官僚组织发展
        (二)上层精英与高层战略领导
        (三)平均主义理念与平等社会结构
        (四)传统文化与中央集权历史观
    二、国家自主性的中国适用性语境
        (一)经济发展转型对国家引导的需求
        (二)经济全球化对国家自主性的挑战
        (三)社会转型销蚀国家自主性优势
        (四)社会治理的复杂性挑战国家能力
第三章 比较视野下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国家自主性考察
    一、改革开放前后国内外历史环境分析
        (一)国内环境:计划经济体制的发展困境
        (二)国际环境:经济全球化对国家自主性的影响
    二、国家社会关系视角下国家自主性考察比较
        (一)经济绩效与执政合法性:国家自主性形态转变的内在动力
        (二)绝对自主到有限自主:改革开放前后国家自主性形态的转变
        (三)有限自主与经济发展的内在关联
    三、央地关系视角下国家自主性考察比较
        (一)地方自主性:理解中国经济发展中地方政府行为逻辑的一个视角
        (二)封闭性自主到约束性自主:改革开放前后地方自主性形态的转变
        (三)央地博弈过程中的国家自主性维系
        (四)地方自主性与经济发展的内在关联
第四章 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国家自主性失衡困境与重塑路径
    一、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国家自主性困境
        (一)发展与断裂:中国经济发展的两个景象
        (二)过度与不足:国家自主性的失衡困境
        (三)地方自主性膨胀:国家自主性的稀释困境
    二、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国家自主性定位
        (一)新共识:新时期中国经济发展趋势的基本定位
        (二)平衡性:新时期国家自主性重塑的基本目标
    三、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国家自主性重塑路径
        (一)转变国家治理理念,调整国家权能定位
        (二)国家社会关系层面:提升社会自主性
        (三)中央地方关系层面:重塑地方自主性
        (四)国家权力制约层面:完善制度化约束体系
        (五)国家能力建构方面:增强国家能力建设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成果
后记

(8)贸易自由化对中国服务业生产率的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及框架
    1.4 研究创新点
2 国际贸易理论的回顾与发展
    2.1 传统贸易理论
    2.2 新贸易理论
    2.3 新新贸易理论
    2.4 国际贸易理论评述
3 相关概念界定与研究综述
    3.1 异质性贸易理论
    3.2 贸易自由化综述
        3.2.1 贸易自由化与服务贸易自由化
        3.2.2 贸易自由化研究
4 中国贸易自由化与服务贸易概况
    4.1 中国贸易自由化进程
    4.2 中国服务业发展历程与现状
    4.3 中国服务贸易概况
5 贸易自由化对中国服务业生产率的影响分析
    5.1 贸易自由化指标构造与测算
        5.1.1 服务贸易自由化的IPR指标分析
        5.1.2 服务贸易自由化的贸易依存度指标分析
    5.2 服务业生产率测算
        5.2.1 DE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模型
        5.2.2 变量与数据选取
        5.2.3 中国服务业生产率测度的实证结果分析
        5.2.4 总结
    5.3 贸易自由化对我国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分析
        5.3.1 影响机制分析
        5.3.2 实证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研究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建议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9)中国境外直接投资与国内产业结构互动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概念界定、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1.2.1 概念界定
        1.2.2 研究内容与框架
        1.2.3 研究方法与逻辑结构
    1.3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3.1 创新点
        1.3.2 不足之处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2.1 国际投资理论中关于产业与产业结构的研究
        2.1.1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2.1.2 边际产业扩张理论
        2.1.3 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
        2.1.4 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理论
        2.1.5 竞争优势理论
        2.1.6 动态比较优势理论
        2.1.7 国家利益优先取得论
    2.2 产业经济学理论中关于产业与产业结构的研究
        2.2.1 配第-克拉克定理
        2.2.2 库兹涅茨产业结构论
        2.2.3 霍夫曼定理
        2.2.4 钱纳里发展型式理论
        2.2.5 罗斯托主导产业扩散理论和经济成长阶段理论
        2.2.6 里昂惕夫产业关联理论
        2.2.7 筱原三代平动态比较费用论
        2.2.8 赤松要雁行理论
    2.3 境外直接投资与国内产业结构关系研究
        2.3.1 国外研究现状
        2.3.2 国内研究现状
第3章 中国境外直接投资产业结构演变、特征及成因
    3.1 中国国内产业结构发展概述
    3.2 中国境外直接投资产业结构演变历程
    3.3 中国境外直接投资产业结构现状及特征
        3.3.1 中国境外直接投资产业结构总体现状
        3.3.2 中国境外直接投资主要行业分布现状
        3.3.3 中国境外直接投资产业结构特征分析
    3.4 中国境外直接投资产业结构成因分析
        3.4.1 企业特定优势
        3.4.2 产业结构影响
        3.4.3 国家政策导向
第4章 中国境外直接投资与国内产业结构互动关系的理论分析
    4.1 境外直接投资与国内产业结构的发展阶段关系
        4.1.1 境外直接投资与国内产业结构发展一致
        4.1.2 境外直接投资与国内产业结构发展错位
    4.2 中国境外直接投资与国内产业发展的互动理论分析
        4.2.1 多元化产业互动论的提出
        4.2.2 多元化产业互动论的中国内涵
        4.2.3 多元化产业互动论的内容
    4.3 中国境外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优化传导机制
        4.3.1 资源调节效应
        4.3.2 贸易促进效应
        4.3.3 技术升级效应
        4.3.4 市场扩展效应
        4.3.5 就业结构优化效应
第5章 中国境外直接投资与国内产业结构互动关系的实证研究
    5.1 文献综述
    5.2 中国境外直接投资结构与国内产业结构互动关系检验
        5.2.1 指标选取
        5.2.2 VAR模型分析
        5.2.3 平稳性检验
        5.2.4 因果关系检验
        5.2.5 实证结果分析
    5.3 中国主要产业境外直接投资对国内产值的影响程度分析
        5.3.1 数据选取
        5.3.2 模型构建
        5.3.3 模型检验
        5.3.4 模型回归结果
        5.3.5 实证结果分析
第6章 中国境外直接投资与国内产业结构互动案例分析
    6.1 中国对非投资案例研究——过剩产能转移之路
        6.1.1 中国实际情况分析:存在过剩产能
        6.1.2 通过境外直接投资化解过剩产能
        6.1.3 华坚集团投资埃塞俄比亚建立鞋厂
        6.1.4 其元集团投资埃塞俄比亚建立水泥厂
    6.2 中国对美投资案例研究——战略资源整合之路
        6.2.1 中国实际情况分析:处于价值链低端
        6.2.2 通过境外直接投资获取战略资源
        6.2.3 汉能集团并购美国Miasole
        6.2.4 迈瑞公司并购美国Zonare
第7章 主要结论和政策建议
    7.1 主要结论
    7.2 政策建议
        7.2.1 政府应重视从产业角度制定境外直接投资政策
        7.2.2 保持产业政策的协同性和连续性,完善产业投资服务体系
        7.2.3 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境外直接投资
        7.2.4 加大产业扶持力度,加快配套政策的推出
        7.2.5 政策制定重视培养跨国公司,尊重企业主体地位
        7.2.6 强化对不同产业境外直接投资的区位引导
参考文献
附录A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2011年版(行业简化版)
附录B 2003-2013年我国GDP与OFDI指数统计表
附录C 2003-2013年各产业进出.贸易比重
附录D 2003-2013年各产业历年外商直接投资额比重
致谢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0)走向服务业大国的转型与改革——2020年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大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一、由工业大国向服务业大国转变的理论分析
    1. 工业化中后期,经济转型升级对现代 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的依赖性增强
    2. 工业化中后期,人口城镇化成为经济 增长的重要引擎,并为服务业发展提供重要 载体
    3. 新一轮工业革命以现代服务业为基 础、为先导
    4. 经济新常态不仅是经济增长速度的新 常态,更重要的是形成服务业主导的经济结 构新常态
二、从工业大国走向服务业大国的趋势分析
    1. 中国进入消费新时代,服务消费全面 快速增长的特征明显
    2. 人口城镇化释放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的 巨大空间
    3. 工业转型升级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注入内在动力
    4.“十三五”时期有望实现服务业主导 的经济转型
三、走向服务业大国对中国增长 转型的影响分析
    1. 形成中速增长的新常态
    2. 形成新增就业不断扩大的新常态
    3. 形成全社会创新创业的新常态
    4. 形成利益结构和社会结构优化的新 常态
    5. 形成绿色发展的新常态
四、制约由工业大国向服务业大国 转变的主要因素分析
    1. 政府发展理念重工业,轻服务业
    2. 服务业领域的行政垄断具有普遍性
    3. 服务业市场对外开放严重不足
    4. 工业与服务业在政策体制安排上的不 平等
五、推动由工业大国向服务业 大国转变的基本思路
    1. 把实质性提高服务业占比作为“十三 五”规划的约束性目标
    2. 尽快使社会资本成为服务业发展的主 体力量
    3. 重点是打破服务业领域的垄断
    4. 形成研发、物流、销售、信息等生产性 服务业发展的市场环境
    5. 把提高服务贸易比重作为“十三五” 对外开放的重大任务
    6. 推进服务业的体制创新与政策调整
    7. 政府要成为创造服务业发展环境的 主体

四、金融业入世要首破垄断(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电影产业资本化进程研究(1978年-2018年)[D]. 周子钧. 山东大学, 2019(09)
  • [2]S银行在华本土化发展战略研究[D]. 李龙. 华中科技大学, 2018(05)
  • [3]2003—2009年中国电影的话语生产与文化表征[D]. 许莹.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7(03)
  • [4]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发展研究[D]. 杨振强. 中共中央党校, 2017(06)
  • [5]新常态下中国共产党发展观研究[D]. 刘宗涛. 中共中央党校, 2017(06)
  • [6]“一带一路”区域内中国OFDI区位选择研究 ——基于价值链理论[D]. 刘国真. 西安理工大学, 2016(04)
  • [7]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国家自主性 ——基于改革开放前后比较视角的研究[D]. 陈霞. 吉林大学, 2016(08)
  • [8]贸易自由化对中国服务业生产率的影响分析[D]. 王玉冰. 重庆大学, 2016(03)
  • [9]中国境外直接投资与国内产业结构互动关系研究[D]. 邹赫.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5(12)
  • [10]走向服务业大国的转型与改革——2020年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大趋势[J]. 迟福林.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1)

标签:;  ;  ;  ;  ;  

入世,金融业首先要打破垄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