诱导剂论文_赵鹤,王铁臣,郭芳,徐进,王帅

导读:本文包含了诱导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诱导剂,晚疫病,马铃薯,诱导,抗病性,树突,细胞。

诱导剂论文文献综述

赵鹤,王铁臣,郭芳,徐进,王帅[1](2019)在《那氏778诱导剂处理对黄瓜品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那氏778诱导剂对黄瓜果实品质的影响,探究提升黄瓜果实品质的处理方法,开展了那氏778诱导剂处理试验,对黄瓜种子和砧木种子进行那氏778诱导剂浸种处理,对黄瓜植株进行那氏778诱导剂叶面喷施处理。结果表明:适宜浓度的那氏778诱导剂处理黄瓜种子和植株,使黄瓜茎纵向生长受到抑制,但横向生长增强,节间变短,且在果实品质和产量方面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综合来看,砧木种子经过那氏778诱导剂(浓度1∶100)浸种后嫁接,并对植株叶面喷施那氏778诱导剂(浓度1∶300)对果实品质提升效果最好。(本文来源于《蔬菜》期刊2019年12期)

韩苗苗,叶丹蕾,吴玉兰,汪惠丽[2](2019)在《化学低氧诱导剂二氯化钴对PC12细胞自噬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研究化学性低氧诱导剂二氯化钴(CoCl_2)对PC12细胞自噬的影响。体外培养PC12细胞,用不同浓度CoCl_2处理PC12细胞24 h。首先通过MTT实验选取后续的CoCl_2处理浓度,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q-PCR)实验检测不同浓度CoCl_2处理PC12细胞24 h后细胞内HIF-1α基因表达水平。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CoCl_2处理后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LC3-Ⅱ蛋白表达水平。结果表明,400、800μmol/L CoCl_2处理PC12细胞24 h不仅能显着降低细胞存活率,并且能显着提高HIF-1α基因表达,即表明用CoCl_2造模确实可以模拟细胞体外缺氧。此外,800μmol/L CoCl_2处理组的Beclin1、LC3-Ⅱ蛋白表达量出现显着降低,表明CoCl_2处理抑制了细胞自噬,并且该种抑制是呈时间依赖的。研究结果表明,CoCl_2引起的化学性缺氧会损伤PC12细胞,并且会抑制细胞正常的自噬,该异常的自噬可能参与了CoCl_2致PC12细胞的损伤。(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10期)

曾小峰,曾志红,曾顺德,刁源,尹旭敏[3](2019)在《不同抗性诱导剂对金针菇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金针菇为原料,研究壳聚糖、水杨酸、苯并噻重氮、茉莉酸甲酯4种抗性诱导剂对采后金针菇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抗性诱导剂处理金针菇后,金针菇贮藏期间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在不同时期高于对照组,提高了金针菇清除活性氧自由基的能力,维持了机体活性氧代谢的平衡.同时,实验得出壳聚糖、水杨酸、苯并噻重氮、茉莉酸甲酯的最佳处理浓度分别为0.75 g/L,0.5 mmol/L,0.75 mmol/L,100μmol/L,为金针菇的贮藏保鲜提供了数据参考.(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10期)

臧立会,王欣,张青娜,魏书艳[4](2019)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样弱凋亡诱导剂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硬化程度的关系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样弱凋亡诱导剂(s TWEAK)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硬化程度的关系。方法:随机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80例进行临床研究,所有患者均给予颈动脉血管超声检查和s TWEAK水平检测,观察不同分级的颈动脉斑块面积、斑块数目、斑块特征和斑块狭窄程度的患者s TWEAK水平。结果:不同颈动脉斑块面积患者s TWEAK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其中3级患者s TWEAK水平最高,0级患者水平最低。颈动脉斑块单发患者s TWEAK水平明显低于多发患者,颈动脉稳定斑块患者s TWEAK水平明显低于不稳定斑块患者,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不同颈动脉狭窄程度的患者,其s TWEAK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其中轻度狭窄患者的s TWEAK水平最低,完全闭塞患者水平最高。使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观察多s TWEAK水平与颈动脉斑块面积、个数和颈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发现,多s TWEAK水平与叁者均正负相关,其中与狭窄程度相关性最高。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s TWEAK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具有相关性,随动脉硬化程度加重而升高,能够成为临床颈动脉粥样硬化诊断和疗效评价的依据之一。(本文来源于《现代医学》期刊2019年09期)

吕冬梅,罗永华,万孝龙,曾春玉,李玲[5](2019)在《成骨诱导剂缓释凝胶的研制及凝结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探索一种简单、方便、效果明显并广泛适用的局部缓释药物系统,局部应用于拔牙创,促进拔牙创愈合、减少牙槽嵴的萎缩和吸收是目前的一个研究热点。目的:通过检测凝胶性状、凝结时间和凝胶黏度,药物累积释放率,探究以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为载体、成骨诱导剂为有效药物的成骨诱导剂缓释凝胶的各成分最佳配比。方法:按照正交设计简单对比法,检测N-甲基-2吡咯烷酮与叁乙酸甘油酯体积比(5∶5,6∶4,7∶3,8∶2,9∶1)、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质量分数(20%,30%,35%,40%,45%,50%)、成骨诱导剂体积分数(5%,10%,15%,20%,25%,30%)对凝胶凝固时间、凝胶黏度、凝胶凝结后状态和药物累积释放率的影响。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凝胶各组分不同比例配方的凝固时间和凝胶黏度,双因素方差分析不同时间的药物释放量。结果与结论:①当成骨诱导剂含量为10%、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质量分数为20%时,随着N-甲基-2吡咯烷酮的增多与叁乙酸甘油酯的减少,凝胶的流动性增加、凝结时间缩短、凝结硬度减小、黏度减小,在相同时间下的药物累积释放率增大;N-甲基-2吡咯烷酮与叁乙酸甘油酯体积比为5∶5的凝胶性状与凝胶性能较好;②当N-甲基-2吡咯烷酮与叁乙酸甘油酯体积比为5∶5、成骨诱导剂体积分数为10%时,随着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质量分数的增加,凝胶的流动性减小、凝结时间缩短、黏度增大、凝结硬度增加,相同时间下的药物累积释放量减少;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质量分数为40%的凝胶性状与性能较好;③当N-甲基-2吡咯烷酮与叁乙酸甘油酯体积比为5∶5、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质量分数为40%时,如果成骨诱导剂体积分数大于20%,凝胶遇水无凝结;如果成骨诱导剂体积分数小于20%,各组凝胶凝结时间相似,质均软,相同时间下的药物累积释放量减少;成骨诱导剂体积分数为15%的凝胶性状与凝胶性能较好。(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期刊2019年34期)

平小娟,蔡月英,欧构裕[6](2019)在《动机性访谈对行抗乙肝树突状细胞诱导剂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动机性访谈(MI)对行抗乙肝树突状细胞(HBV-DC)诱导剂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影响。方法:将2018年1月1日~6月30日收治的120例接受HBV-DC诱导剂治疗的CHB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应用MI,两组均干预24周;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治疗依从性[采用自制的治疗依从性调查表]、心理状态[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及生活质量[采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情况。结果:干预后,研究组乙型肝炎E抗原(HBeAg)、HBV-DNA及HBeAg/抗-Hbe转换例数显着多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与天门冬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较干预前显着降低(P<0.05),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1);干预后,两组治疗依从性(遵医用药、合理饮食、适当运动、戒烟戒酒、定期复查)评分较干预前显着提高(P<0.05),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SAS、SDS评分较干预前显着降低(P<0.05),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SF-36中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情感职能、社会功能、精神健康、活力、总体健康评分较干预前显着提高(P<0.05),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MI能够提高CHB患者治疗依从性,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有利于促进治疗效果与生活质量的提高。(本文来源于《齐鲁护理杂志》期刊2019年17期)

张铉哲,李媛媛,李璐,陈梅,姜萌[7](2019)在《抗病诱导剂与杀菌剂混合处理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囊萌发抑制法测定β-氨基丁酸(BABA)、苯并噻二唑(BTH)、水杨酸(SA)和茉莉酸甲酯(MJ)4种抗病诱导剂对马铃薯晚疫病菌菌丝生长和孢子囊萌发的影响,通过盆栽试验筛选出最佳药剂和适宜浓度,将抗病诱导剂与杀菌剂混合进行大田试验。结果表明:离体条件下,4种抗病诱导剂对马铃薯晚疫病菌的菌丝生长和孢子囊萌发无抑制作用;盆栽试验中,4种抗病诱导剂处理能够导致马铃薯植株晚疫病病情指数下降和产量增加,且随浓度增加,晚疫病抗性增强,其中BABA诱导抗病效果最好,适宜浓度为50μg·mL-1,防效为64.83%。田间试验结果显示,与单独使用化学杀菌剂相比,BABA与杀菌剂混合处理效果更好,晚疫病最终防效高达81.28%,产量为2 911.08 kg·(667 m2)-1。以上结果说明:BABA能够较好地诱发马铃薯对晚疫病的抗病性,田间防治推荐将化学杀菌剂与抗病诱导剂BABA联合使用。(本文来源于《中国蔬菜》期刊2019年09期)

漆艳香,丁兆建,何壮,曾凡云,谢艺贤[8](2019)在《4种诱导剂对香蕉抗褐缘灰斑病的诱导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明确氨基寡糖素、异噻菌胺和禾之壮有机水溶肥对香蕉抗褐缘灰斑病的诱抗作用,为利用诱导剂防控香蕉褐缘灰斑病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采用叶喷、叶喷+根施、根施3种施药方式,研究了4种植物诱导剂对香蕉褐缘灰斑病抗性的诱导作用。【结果】4种供试诱导剂对香蕉褐缘灰斑病均有较好的诱抗效果。3种施药方式中以叶喷+根施处理效果最佳,5%氨基寡糖素AS、20%异噻菌胺SC、77%异噻菌胺WG及禾之壮有机水溶肥第3次药后7 d的诱抗效果分别为70.02%、72.62%、63.61%和67.67%;3次药后的平均防效分别为53.18%、56.68%、42.16%和53.34%。其次在叶喷、根施处理条件下,20%异噻菌胺SC与禾之壮有机水溶肥第3次药后7 d的诱抗效果也均超过63%,其中禾之壮有机水溶肥根施处理第3次药后4次调查的平均防效为52.33%。禾之壮有机水溶肥根施处理抗病效果下降最慢,随后依次是叶喷+根施处理条件下的禾之壮有机水溶肥、20%异噻菌胺SC和5%氨基寡糖素AS,持效期28 d以上;77%异噻菌胺WG根施处理诱抗效果下降最快,持效期最短,7~14 d,其余各处理持效期为14~21 d。【结论】5%氨基寡糖素AS、20%异噻菌胺SC及禾之壮有机水溶肥的叶喷+根施、禾之壮有机水溶肥根施对香蕉褐缘灰斑病具有良好的诱导抗病效果,持效期28 d以上。(本文来源于《西南农业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李璐[9](2019)在《致病疫霉群体结构及诱导剂与杀菌剂对晚疫病防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马铃薯晚疫病是马铃薯生产上的毁灭性病害,在病害大爆发年份可以造成绝产,其病原菌致病疫霉可异宗配合进行有性生殖,导致晚疫病菌群体结构发生变化。本试验研究了马铃薯晚疫病菌的生物学特征及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相关,以期为马铃薯主产区的高产高效种植及推进产业化进程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借鉴。2018年于黑龙江省和内蒙古共采集分离了马铃薯晚疫病菌92株,对菌株的交配型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92株菌株中共发现了叁种交配型。A_1交配型占菌株总数的88.1%,A_2和自育型交配型分别占5.4%和6.5%。其中,黑龙江省克山县共鉴定出叁种交配型,其中,84.5%(49株)为A_1交配型,5.2%(3株)为A_2交配型,10.3%(6株)为自育型。黑龙江省依安县100%菌株均为A_1型(8株)。内蒙古牙克石共测定出A_1、A_2两种交配型,分别占89.5%(17株)和10.5%(2株)。内蒙古室韦100%的菌株均为A_1型(7株)。以上结果显示,黑龙江省克山县与内蒙古牙克石两个马铃薯产区相比其他两个地区的晚疫病菌交配型相对丰富,而其他两个主产区未发现马铃薯晚疫病菌有性生殖。不同地区交配型频率存在明显差异。测定92个菌株对甲霜灵抗药性,结果显示,甲霜灵高抗菌株占67.4%,中抗菌株占30.4%,敏感菌株占2.2%,没发现高度敏感菌株。根据采集地点分析晚疫病菌甲霜灵抗药性,结果显示,黑龙江省克山县65.5%为高抗菌株,31.1%为中抗菌株;黑龙江省依安县62.5%为高抗菌株,37.5%为中抗菌株;内蒙古牙克石84.2%为高抗菌株,15.8%为中抗菌株;内蒙古室韦42.9%为高抗菌株,57.1%为中抗菌株。由此可见,黑龙江省和内蒙古的晚疫病菌对甲霜灵已产生抗性。mtDNA单倍型测定结果显示共发现Ia和IIa两种mtDNA单倍型。其中,IIa单倍型菌株占89.1%(82株),Ia单倍型菌株占10.9%(10株)。黑龙江省分离的66个菌株中,IIa单倍型有56株(84.8%),Ia单倍型有10株(15.2%)。内蒙古分离的26株(100%)菌株均为IIa单倍型。结果说明,黑龙江省存在两种晚疫病菌mtDNA单倍型,优势单倍型为IIa单倍型;内蒙古的马铃薯晚疫病菌的mtDNA单倍型较之更单一,只有IIa单倍型。利用两对引物Pi4G和Pi4B,共鉴定出8种SSR基因型,分别为G-02、D-03、D-02、F-06、F-05、F-03、F-02和F-01。其中,在黑龙江省分离的66个菌株中发现8种SSR基因型,F-01基因型有41个,占该省的62.12%,居绝对优势。内蒙古26个菌株,存在2种SSR基因型:F-01(22个占84.62%)和G-02(4个占15.38%)。可见黑龙江省马铃薯晚疫病菌的遗传多样性更复杂化。进一步分析不同地区马铃薯晚疫病菌的SSR基因型与交配型及甲霜灵抗性的关系可知,在黑龙江省和内蒙古测定得到的SSR优势基因型F-01中,存在叁种交配型,同时存在对甲霜灵高抗、抗性和敏感的菌株。说明SSR基因型与交配型、对甲霜灵抗性均没有直接相关性。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晚疫病菌对氟噻唑吡乙酮、烯酰·吡唑酯和氟吡菌胺·霜霉威3种杀菌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2017年于黑龙江省分离的105株马铃薯晚疫病菌,对氟噻唑吡乙酮的敏感性无显着差异,EC_(50)值在0.000149~0.000640μg/mL之间,平均EC_(50)值为(0.000359±0.000114)μg/mL,氟噻唑吡乙酮对晚疫病菌的活性较高。其次分别是烯酰·吡唑酯和氟吡菌胺·霜霉威,EC_(50)值分别为0.1618~0.2177μg/mL和0.1623~0.7089μg/mL,平均EC_(50)值分别为(0.1908±0.0132)μg/mL和(0.3811±0.1078)μg/mL。3种杀菌剂与甲霜灵均没有产生交互抗性。杀菌剂单剂处理对马铃薯晚疫病的田间防治效果显示,连续4次喷施同一杀菌剂,单剂防效从高到低依次为:增威赢绿>银法利>福帅得>阿克白>凯特>金谷>萨谱特。不同杀菌剂组合处理对马铃薯晚疫病的田间防治效果显示,在田间每隔7 d分别喷施不同杀菌剂,防效较好的药剂组合有:福帅得、阿克白、增威赢绿和银法利组合,金络、增威赢绿、福帅得和银法利组合,福帅得、银法利、凯特和增威赢绿组合,金络、银法利、凯特和增威赢绿组合,金络、阿克白、福帅得和银法利组合。杀菌剂与BABA混合处理对马铃薯晚疫病的田间防治效果显示,在田间出现中心病株时,4次分别喷施金络+BABA、增威赢绿+BABA、福帅得+BABA和银法利+BABA时,末次防效可达70.07%,总产量达2911.08 kg/667 m~2,商品薯率和增产率分别达到76.45%和60.72%。室内毒力测定时,抗病诱导剂BABA处理对马铃薯晚疫病菌的孢子囊萌发和菌丝生长均没有抑制作用,说明诱抗剂BABA对病原菌无直接毒性,病情指数的下降和产量的增加主要是它诱导马铃薯抗病性引起的。因此,杀菌剂与抗病诱导剂混合处理将成为马铃薯晚疫病田间防治的又一安全且高效的方向。以上结果表明黑龙江省的马铃薯晚疫病菌群体结构日益复杂,内蒙古地区的群体遗传结构较为单一。化学防治目前仍然是高效防治晚疫病的最有效途径,同时化学杀菌剂与抗病诱导剂BABA混合处理进行马铃薯晚疫病的田间防治,成为未来可期达到更高效且安全的防治策略之一。(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闻少楠[10](2019)在《神经元分裂诱导剂T3和生长/神经营养因子鸡尾酒对成年大鼠皮层细胞影响的蛋白质组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神经科学领域的传统观点认为,成年哺乳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成熟神经元是处于终末分化的细胞,不再具备分裂增殖的能力。而在一些研究中,有迹象表明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可以分裂,但这些研究都缺少关键证据,成熟神经元能否够重新回到细胞周期而进行有丝分裂的问题,一直受到神经科学领域的重视。我们实验室经过十余年的探索,发现以T3(3,5,3′-叁碘甲状腺原氨酸)为主要成分的N4(a modified neurotrophin/growth factor cocktail,专利号ZL200710063180.8)可以诱导原代培养的大鼠皮层神经元进行分裂,并通过大量实验证实了T3可以通过下调Necdin的表达影响E2F1、Rb等细胞因子,进而参与细胞周期调控,最终诱导神经元分裂。之后通过对这种cocktail的不断改进,在动物体内实验中也获得成功,利用微透析和立体定位注射的方式将cocktail注射到大鼠皮层,免疫荧光标记后发现有大量的皮层固有神经元分裂。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本研究使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并通过动物行为学实验继续探讨关于T3为主要成分的cocktail对成年大鼠皮层神经元影响。在第一部分的实验中,本实验选用了旷场实验和穿梭箱实验来评价cocktail干预后动物的行为学变化。在前期免疫荧光标记等实验的基础上,发现在cocktail注射区附近有大量神经元分裂,而这种组织学的变化对动物整体所产生的影响需要行为学实验这种更为直观的指标进行评价,旷场实验和穿梭箱实验被神经科学领域广泛采用,并可以较好的体现cocktail干预的效果。我们选用了20个月龄的老年大鼠进行实验,利用显微立体定位技术将1/5浓度的cocktail注射到老年大鼠皮层M1区左右各4个点中,之后进行连续的行为学观测。在连续观测150天后,得出行为学指标数据,另有在cocktail注射前的行为学指标,和另一生理盐水注射组与之进行对照。选取了旷场实验中的“总移动路程”、“中心区域移动路程”,穿梭箱实验中的“无反应次数”作为评价指标进行展示,并采用平均值±标准差的方式展现,以方差分析等方法对实验各组进行差异性检验。通过方差分析,我们发现实验动物在旷场实验中“总移动距离”在coctail注射后35天开始升高,并且注射后与注射前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注射器后第35天与生理盐水注射后有显着性差异,说明cocktail的干预对实验动物在新异环境下的探索及运动能力有所提升。在cocktail注射后,与注射前和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中心移动距离”也有所提升,但未能体现在统计学差异上。穿梭箱实验需要在cocktail注射前对动物进行训练,动物在声光刺激后应及时逃离以避免接受小剂量的电刺激,“无反应次数”是在预设的刺激发出后,动物并没有出现逃避反应的的次数,可以一定程度反映动物的学习、记忆能力。对比cocktail注射后与cocktail注射前及生理盐水注射组,cocktail注射后的动物“无反应次数”有所下降,提示干预后的动物在一定程度上学习、记忆能力有所提升。值得指出的是,老年大鼠的个体之间差异性较大,表现在老年动物体重差异较大、有些动物因年老患有疾病等因素上,测得数据的标准差较大,实验应加大样本量从而更准确的描述cocktail干预后的行为学变化。在第二部分的实验中,我们利用了蛋白质组学技术,初步分析了T3及cocktail分别立体定位注射干预对皮层大鼠的影响。实验选用成年S-D大鼠,将生理盐水、T3、cocktail分别通过显微立体定位技术注射到大鼠皮层M1区,其中cocktail注射于皮层M1区左右脑各1个点,T3注射于左脑皮层M1区,生理盐水注射于右脑皮层M1区,注射点坐标左右对称。并于注射后6小时、1天、2天取出注射区周围5mm×5mm×5mm的组织,并可根据注射剂不同、注射位置不同、注射后时间不同将这些组织分为12个组,每组2个样本,以进行蛋白进行蛋白质组学研究,通过sRP技术和高通量质谱分析平台共定量到4702种蛋白质。并采用iBAQ(intensity based absolute quantification)这一基于峰面积的无标定量表征所有蛋白质的表达水平,通过log2的对数转换后进行缺失值的处理及应用Shapiro-Wilk检验对数据的正态性进行检验。在利用Width adjustment法归一化后,进行各组间差异蛋白(Region enriched proteins,REP)的筛选,筛选条件为每个分组与其他11个组之间的数据有统计学差异(p-value<0.05),且平均表达水平应在5倍以上。其中各时间点T3及cocktail与生理盐水对照之间差异蛋白共505种,其中在T3或cocktail组上调的有288种,下调的有217种。再利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评价各分组之间的相关性,Pearson相关系数在0.461与0.890之间波动,其中各时间点cocktail处理组左侧和右侧相关性较强,各时间点T3及cocktail处理与生理盐水处理相关性较低,提示本实验cocktail的注射对左右侧而言无明显差异,而两处理组相较生理盐水对照组有较好的差异。而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的结果也印证了以上结论,同时发现时间的分组因素在整个分析中处于重要地位。E2F转录因子家族与在Rb蛋白鉴定结果中出现,并在两处理组与对照组中的差异蛋白富集分析中显着富集并具有统计学意义,且E2F转录因子家族与Rb蛋白在T3、cocktail处理组中呈现上调。而E2F转录因子家族与Rb蛋白在细胞周期、转录调控、及细胞凋亡中具有重要作用。接下来的GO功能注释结果发现各组的生物学过程也存在差异,根据T3与cocktail生理盐水对照组的差异蛋白共显着富集到GO生物学条目129条,其中上调的有70条,下调的有59条,参与包括细胞增殖与分化、神经系统发育相关、胚胎发育相关、Hippo信号通路、Wnt信号通路等多个重要生物学过程。其中有关胚胎发育、神经系统发育等生物学过程可以给诱导成熟神经元分裂的机制探讨提供思路,而显着富集的Wnt信号通路和Hippo信号通路等都参与在神经系统的发生、发育、损伤后修复等重要过程中。蛋白质组学的初步分析给利用以T3为主要成分的cocktail诱导成熟神经元分裂的机制探讨提供了思路。(本文来源于《军事科学院》期刊2019-05-31)

诱导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文章研究化学性低氧诱导剂二氯化钴(CoCl_2)对PC12细胞自噬的影响。体外培养PC12细胞,用不同浓度CoCl_2处理PC12细胞24 h。首先通过MTT实验选取后续的CoCl_2处理浓度,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q-PCR)实验检测不同浓度CoCl_2处理PC12细胞24 h后细胞内HIF-1α基因表达水平。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CoCl_2处理后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LC3-Ⅱ蛋白表达水平。结果表明,400、800μmol/L CoCl_2处理PC12细胞24 h不仅能显着降低细胞存活率,并且能显着提高HIF-1α基因表达,即表明用CoCl_2造模确实可以模拟细胞体外缺氧。此外,800μmol/L CoCl_2处理组的Beclin1、LC3-Ⅱ蛋白表达量出现显着降低,表明CoCl_2处理抑制了细胞自噬,并且该种抑制是呈时间依赖的。研究结果表明,CoCl_2引起的化学性缺氧会损伤PC12细胞,并且会抑制细胞正常的自噬,该异常的自噬可能参与了CoCl_2致PC12细胞的损伤。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诱导剂论文参考文献

[1].赵鹤,王铁臣,郭芳,徐进,王帅.那氏778诱导剂处理对黄瓜品质的影响[J].蔬菜.2019

[2].韩苗苗,叶丹蕾,吴玉兰,汪惠丽.化学低氧诱导剂二氯化钴对PC12细胞自噬的影响[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3].曾小峰,曾志红,曾顺德,刁源,尹旭敏.不同抗性诱导剂对金针菇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4].臧立会,王欣,张青娜,魏书艳.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样弱凋亡诱导剂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硬化程度的关系分析[J].现代医学.2019

[5].吕冬梅,罗永华,万孝龙,曾春玉,李玲.成骨诱导剂缓释凝胶的研制及凝结性能[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9

[6].平小娟,蔡月英,欧构裕.动机性访谈对行抗乙肝树突状细胞诱导剂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9

[7].张铉哲,李媛媛,李璐,陈梅,姜萌.抗病诱导剂与杀菌剂混合处理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效果[J].中国蔬菜.2019

[8].漆艳香,丁兆建,何壮,曾凡云,谢艺贤.4种诱导剂对香蕉抗褐缘灰斑病的诱导作用[J].西南农业学报.2019

[9].李璐.致病疫霉群体结构及诱导剂与杀菌剂对晚疫病防效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9

[10].闻少楠.神经元分裂诱导剂T3和生长/神经营养因子鸡尾酒对成年大鼠皮层细胞影响的蛋白质组学研究[D].军事科学院.2019

论文知识图

纤维素接枝共聚示意图向神经样细胞分化的过程需要激...受体与EGFR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外源重组Shh诱导MASMC迁移和F4代BMSC表面分子的免疫细胞化学染...抗c-Met全人源重组Fab在细菌中的表达...

标签:;  ;  ;  ;  ;  ;  ;  

诱导剂论文_赵鹤,王铁臣,郭芳,徐进,王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